国家电网公司电缆敷设典型设计典设电缆设计道则

国家电网公司电缆敷设典型设计

技术导则

(修订版)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

二○○六年九月

电缆敷设典型设计技术原则

第1章技术原则概述

1.1 技术依据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GB 50217-199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DL/T-401-2002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

DL/T 5221-2005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JB/T 10181.1~10181.5 电缆载流量计算

1.2 设计范围

电缆敷设典型设计的设计范围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城(农)网新建、扩建等1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线路敷设,包括电缆设施与电气设施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排水、火灾报警系统、消防等。

1.3 敷设方式

电缆敷设典型设计分直埋、排管、电缆沟、电缆隧道、桥梁(桥架)等敷设方式。

1.4 设计深度

按DL/T 5221-2005《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国家电网公司66kV及以下输配电工程典型设计指导性意见》的有关要求达到扩大初步设计深度。

1.5 假定条件

按照城市(农村)道路规划要求,具有符合相关规程要求的电缆敷设通道。

第2章敷设方案技术条件

2.1电缆敷设方式分类

说明:□表示方案分类号,A:直埋敷设,B:排管敷设,C:电缆沟敷设,D:隧道敷设,E: 桥梁(桥架)敷设,F:电缆工作井;1、2···n表示子方案号

2.1.1电缆直埋敷设典型设计方案

电缆直埋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见表2-1。

表2-1电缆直埋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一览表

注电缆穿越农田时的最小埋深为1m。

2.1.2电缆排管敷设典型设计方案

电缆排管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见表2-2。

表2-2电缆排管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一览表

2.1.3电缆沟敷设典型设计方案

电缆沟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见表2-3。

表2-3 电缆沟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一览表

2.1.4电缆隧道敷设典型设计方案

电缆隧道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见表2-4。

表2-4 电缆隧道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一览表

2.1.5桥梁(桥架)敷设典型设计方案

桥梁(桥架)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见表2-5。

表2-5 桥梁(桥架)敷设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一览表

2.1.6电缆工作井典型设计方案

电缆工作井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见表2-6。

表2-6 电缆工作井典型设计方案技术条件一览表

第3章电气部分

3. 1 电缆路径选择

电缆工程投资较大,工程隐蔽,建成后要运行几十年,如果路径选择不当,将会给电缆运行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甚至会增加电缆故障次数。在城市(农村)电网中,确定电缆线路路径通常应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

(2)安全运行原则;

(3)经济合理原则。

3.2环境条件选择

本典型设计采用的环境条件如下:

海拔高度:<1000m;

最高环境温度:+40℃;

最低环境温度:—40℃;

日照强度:0.1W/cm2

年平均相对湿度:80%;

雷电日:40日/年;

最大风速:35m/s;

地震裂度:7级。

第4章结构部分

4.1电缆敷设一般规定

4.1.1电缆允许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 电缆允许最小弯曲半径

注表中D为电缆外径。

4.1.2 不同敷设方式的电缆根数宜按表4-2。

表4-2 不同敷设方式的电缆根数

4.2.直埋敷设方式

4.2.1电缆直埋敷设方式及规模:

电缆直埋敷设方式分为以下三种子模块:

A1:直埋于土中;

沟底宽:0.4~1.4m;

电缆埋深:≥0.7m~1m;

电缆根数:1~6根。

A2:埋设于预制槽盒中;

沟底宽:0.6~1m;

电缆埋深:≥0.7~1m;

电缆根数:2~4根。

A3:埋设于砖砌槽中;

沟底宽:0.8~1.2m;

电缆埋深:≥0.7~1m;

电缆根数:2~4根。

4.2.2电缆直埋敷设方式要求:

(1)电缆应敷设在壕沟内,沿电缆全长的上、下紧邻侧铺以厚度不少于100mm的软土或砂石。

(2)沿电缆全长应覆盖宽度不小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保护板,保护板宜用混凝土制作。

(3)沿电缆全长可在保护板上层铺以醒目的警示带。

(4)沿电缆路径的直线间隔约100m、转弯处或接头部位,应竖立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4.2.3直埋敷设电缆的接头要求:

(1)接头与邻近电缆的净距,不得小于0.25m。

(2)并列电缆的接头位置宜互相错开,且不小于0.5m的净距。

(3)斜坡地形处的接头安置,应呈水平状。在路口处、管线交叉处不应放置接头。

(4)对重要回路的电缆接头,宜在其两侧约1000mm开始的局部段,按留有备用量方式敷设电缆。

(5)接头应配备保护盒,以承受机械力。

4.3 电缆排管敷设方式

4.3.1排管敷设方式及规模

排管敷设方式及规模共分12种子模块,简述如下:

B1:高强度管无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1×3孔(φ150mm),2×3孔(φ150mm),3×3孔(φ150mm)。

B2:高强度管无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1×4孔(φ150mm),2×4孔(φ150mm),3×4孔(φ150mm),4×4孔(φ150mm);采用φ175mm,减一孔。

B3:高强度管无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1×6孔(φ150mm),2×6孔(φ150mm),3×6孔(φ150mm);采用φ175mm,减一孔。

B4:高强度管无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1×8孔(φ150mm),2×8孔(φ150mm);采用φ175m减一孔。

B5:高强度管无混凝土包封;

1×10孔(φ150mm);

2×10孔(φ150mm);采用φ175mm,减一孔。

B6:高强度管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1×3孔(φ150mm),2×3孔(φ150mm),3×3孔(φ150mm)。

B7:高强度管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1×4孔(φ150mm),2×4孔(φ150mm),3×4孔(φ150mm),4×4孔(φ150mm);采用φ175mm,减一孔。

B8:高强度管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

1×6孔(φ150mm),2×6孔(φ150mm),3×6孔(φ150mm);采用φ175mm,减一孔。

B9:高强度管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

1×8孔(φ150mm),2×8孔(φ150mm)。

B10:高强度管混凝土包封;

排管顶深:≥0.5m;

1×10孔(φ150mm),2×10孔(φ150mm);采用φ175mm,减一孔。

B11:高强度管(非开挖拉管);4~21根(φ150mm)。

B12:镀锌无缝钢管(顶管);4~21根(φ150mm)。

4.3.2排管敷设技术要求

(1)排管所需孔数除按电网规划敷设电缆根数外,还需要有适当数量的预留孔。

(2)供敷设单芯电缆用的排管管材,应选用非磁性并符合环保要求的管材。电缆保护管宜选用C-PVC管、红泥塑料管、碳素螺纹管、海泡石管、维纶水泥管、玻璃钢管、镀锌钢管、涂塑钢管等。

(3)缆芯工作温度相差大的电缆,宜分别配置于适当间距的不同

排管组。

(4)排管顶部土壤覆盖厚度不宜小于0.7m。

(5)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夯实土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垫块上;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

(6)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

(7)管孔端口应有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

(8)排管管径按下列规定选择:

单孔敷设单根电缆用的管径宜符合下式要求:

D≥1.5d

式中 d——电缆外径,mm;

D——管子内径,mm。

4.4 电缆沟敷设方式

4.4.1电缆沟敷设方式及规模:

电缆沟敷设方式分为以下四种子模块:

C1可开启,单侧支架;

沟顶深:0m;

净深:0.8~1.8m;

净宽:0.7~1.1m。

C2可开启,双侧支架;

沟顶深:0m;

净深:0.8~1.8m;

净宽:1.0~1.7m。

C3不可开启,单侧支架;

沟顶深:≥0.3m;

净深:1.5~1.8m;

净宽:0.7~1.1m;

C4不可开启,双侧支架;

沟顶深:≥0.3m;

净深:1.5~1.8m;

净宽:1.0~1.7m。

4.4.2 电缆沟敷设技术要求

4.4.2.1电缆沟断面选择应按远景规划敷设电缆根数确定。

4.4.2.2电缆沟应能实现排水畅通,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沟的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3%;

(2)沿排水方向适当距离宜设集水井及泄水系统,必要时实施机械排水。

4.4. 2.3电缆沟的高度小于1.5m,宜选用砖混结构。高度大于1.5m,宜选用混凝土结构。

4.5电缆隧道敷设

4.5.1电缆隧道敷设方式及规模

电缆隧道敷设方式分为以下七种子模块:

D1明开沟道,矩形2.0m×2.1m(双侧支架);

D2明开沟道, 2.6m×2.4m(双侧支架);

D3浅埋暗挖沟道马蹄形,2.6m×2.9m(双侧支架);

D4浅埋暗挖沟道,马蹄形2.0m×2.3m(双侧支架);

D5明开沟道,矩形1.5m×2.1m(单侧支架);

D6浅埋暗挖沟道,马蹄形1.5m×2.1m(单侧支架);

D7预制水泥管,内径2~2.7m(双侧支架)。

4.5.2电缆隧道敷设要求

4.5.2.1电缆隧道一般在变电所出口段,电缆走线的回路数较多,110 (66)kV电缆的布置应采用蛇形敷设。

4.5.2.2 电缆隧道中应考虑分段排水,底部向集水井(坑)应有不小于0.5%的坡度,可根据地形坡度适当设集水井(坑),并设置自动水位排水泵。

4.5.2.3 各种金属构件、配件均需采取有效防腐防锈措施。

4.5.2.4 隧道净空高度不宜小于1.9m,两侧支架间净通道大于等于1m,单侧支架净通道大于等于0.9m。

4.6 桥梁(桥架)敷设方式

4.6.1 桥梁(桥架)敷设方式及规模

桥梁(桥架)敷设方式分为以下三种子模块:

E1顶部悬挂式:

净宽:0.5~1.1m,4~12根;

保护管或槽盒保护。

E2专用电缆桥:

净宽:0.5~1.1m;

8~12根电缆;

保护管保护。

E3侧壁悬挂:

净宽:0.5m;

4~9根电缆;

保护管保护。

4.6.2桥梁(桥架)敷设技术要求

4.6.2.1利用交通桥梁敷设电缆,应取得当地桥梁管理部门认可且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和附件等重量应在桥梁设计允许承载值之内。

(2)电缆和附件的安装,不得有损于桥梁结构的稳定性。

(3)在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和附件,不得低于桥底距水面高度。

(4)在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和附件,不得有损于桥梁的外观。4.6.2.2在短跨距的桥梁人行道下敷设的电缆,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1)把电缆穿入内壁光滑、耐燃性良好的管子内或放入耐燃性能良好的槽盒内,以防外界火源危及电缆。在外来人员不可能接触到之处可裸露敷设,但应采取避免太阳直接照射的措施。

(2)在桥墩两端或在桥梁伸缩间隙处,应设电缆伸缩弧,用以吸收来自桥梁或电缆本身热伸缩量。

4.6.2.3长跨距的桥梁内或桥梁人行道外敷设电缆,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电缆上采取适当的防火措施,以防外界火源危及电缆。

(2)在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应考虑桥梁因受风力和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导致电缆金属护套出现疲劳的保护措施。

(3)在桥梁上敷设的110kV的大截面电缆,宜作蛇形敷设,用以吸收电缆本身的热伸缩量。

(4)在桥梁的伸缩间隙部位的一端,应按桥梁最大伸缩长度设置电缆伸缩弧,用以吸收桥梁的热伸缩。

(5)在桥梁伸缩间隙处,宜把电缆放入能垂直、水平方向转动的万向铰链架内,用以吸收桥梁的挠角。

(6)不能随交通桥梁敷设或桥梁空间受限制,可单独架设电缆桥架。

4.7 电缆工作井

4.7.1 电缆工作井分为以下四种子模块:

F1直线井:

工井顶深:≥0.3m;

净深:≥1.9m;

净宽:1.6、2、2.5m ;

长度:4(10kV)、6(35kV及以下)、8、10m。

F2转角井:

工井顶深:≥0.3m;

净深:≥1.9m

净宽:1.6、2、2.5m;

长度:6(35kV及以下)、8、10、12m。

F3 T型井:

工井顶深:≥0.3m;

净深:≥1.9m;

净宽:1.6、2、2.5m;

长度:6(35kV及以下)、8、10、12m。

F4十字井:

工井顶深:≥0.3m;

净深:≥1.9m;

净宽:1.6、2、2.5m;

长度: 6(35kV及以下)、8、10、12m。

4.7.2电缆工作井结构要求

(1)工井长度应根据敷设在同一工井内最长的电缆接头以及能吸收来自排管内电缆的热伸缩量所需的伸缩弧尺寸决定,且伸缩弧的尺寸应满足电缆在寿命周期内电缆金属护套不出现疲劳现象。

(2)工井间距应按计算牵引力不超过电缆容许牵引力来确定,直线段一般不宜大于50m。

(3)工井需设置集水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3 %。

(4)每个工井需设人孔二个。支架与固定金具需按电缆使用的实际条件确定。并需设置电缆施工用的拉环和吊装电缆用的吊环(攀)。

(5)安装在接头井内的金属构件皆应用镀锌扁钢与接地装置连接,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6)工井两端的排管孔口应封堵。

(7)在10 %以上的斜坡排管中,应在标高较高一端的工井内设置防止电缆因热伸缩而滑落的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