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考试题型:

单选:30*1 多选:10*1 判断:10*1 填空:11*1 名词:5*3 简答:3*5

论述:(三个穴位所属的经络、定位、主治作用及意义)3*3

重点章节——涉及名词解释、简答、穴位及整个卷面的分值最多。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

五行——基本特性、相生相克规律、五行的归类推演P20

脏腑——各自的别称,生理功能、与体窍神、液的关系

病因——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经络腧穴——生理功能,分类、概念、十四正经

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一源三歧”

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

四诊——正常人的面色,舌象,脉象望闻问切的注意事项

辩证——理解和应用,八钢,气血津液,脏腑

针灸操作注意事项及出现意外的处理。(操作的内容选择、判断及小部分答题)

重要方剂——性能,作用趋势、分类、剂型,煎煮服用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病发生、

发展),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

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防护结合:采取一定措施,防治疾病发生与发展。(较重要)

包括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①养生以固护正气②防止病邪毒气侵入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

和传变。①早期诊治②控制传变

中医基本理论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P15

1、概念:阴阳,是相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特性:

①普遍性:如:天与地、热和冷、男与女、动与静

②相关性:如: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③相对性:如我国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

阳。

④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

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3、基本内容:

①阴阳对立制约

②阴阳互根互用

③阴阳消长平衡

④阴阳互相转化

4、应用(哪些属于阴,哪些属于阳)

(1)说明组织结构:阳:体表、上部、背部、躯壳、皮肤、六腑、心肺

阴:体内、下部、腹部、内脏、筋骨、五脏、肝肾

(2)概括生理功能:阳:寤、气、卫气、温煦、推动

阴:寐、血、营气、滋养、濡润

(3)阐述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诊断

(5)确立防护原则

(6)指导养生保健

五行P19

五行的概念和特性P19

1、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2、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简答)

3、五行的归类推演

4、相生相克的规律:P20

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脏腑P22(别称、概念)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指心肝脾肺肾。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为脏,故有六脏之说。(一)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阳中之阳)

1、主要功能:主血脉,藏神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二)肺——肺位置最高,故为“华盖”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易受邪气侵袭,被称为“娇脏”(阳中之阴)

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调通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

涕。

(三)脾——与胃为“仓癝之官”(阴中之至阴)

1、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四)肝——将军之官(阴中之阳)

1、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藏血。

2、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肾——作强之官、水脏(阴中之阴)

1、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

2、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通行原气:原气以三焦为通道到达全身。

②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胆的最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助消化。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和主降浊。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2.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①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②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③下焦如渎: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

髓的主要功能有充养骨骼、濡养脑髓、化生血液

女子胞(子宫)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气血津液P35

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1、气的分类:

①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②宗气又名“大气”,功能是一直息道以行呼吸,二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营气,又称“荣气”“营血”“营阴”,富于营养。

④卫气,又称“卫阳”,功能一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三是调节肌奏的开磕,控制汗液的排泄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推动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

②温煦作用。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

④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的作用,对脏腑有固护作用。

⑤气化作用。气化,指气的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⑥营养作用:

2、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的功能: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津液能润泽皮毛、肌肤。滋润和濡养各种脏腑组织器官,润滑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滑利关节。津液还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此外,津液在其自身代谢的过程中,能将人体代谢的废物带出体外。滋润和

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3、血的生理功能:

①营养:营气

②滋润:津液

③养神:血是神的物质基础

4、气与津液的关系::

①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胃的“游溢精气”,脾气的运化,肺气的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

②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主要是肺气的宣降,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③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

④津能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亦依附于津液。津液大量丢失时,可出现气随津脱。

病因P42

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正常的六气不使人致病,只有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六气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人发病。此时的“六气”称为“六淫”。(简答)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①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②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③.地域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④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⑤.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如寒邪湿邪皆可化热。

3、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P43

(一)风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②风邪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二)寒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三)暑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伤津耗气。③暑多夹湿

(四)湿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五)燥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六)火

①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②火(热)性炎上

③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④火(热)邪易扰心神

⑤火(热)邪易致阳性疮痈

七情内伤P44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

经络学说P39

1、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贯通山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名解)

3、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2)运输气血,濡养周身。

(3)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二、腧穴

(一)概念:是人体脏腑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推拿、治病的施术点。

(二)分类

1、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 经外穴:又叫“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但有穴名、定位、主治的一类腧穴。

3. 阿是穴:这类穴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

(三)腧穴的作用:

1、诊断作用

2、治疗作用

①、近治作用

②远治作用

③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

另外,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四)定位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

横指同身寸:是指当被取穴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简易取穴法

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

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

1、太渊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2、列缺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当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主治]:腕部疼痛,伤风、项强、落枕、颈椎病、偏正头痛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

1、曲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肘横纹外侧端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肿痛,肱骨外上髁炎,半身不遂。

2、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无汗、多汗,臂腕疼痛等

(三)足阳明胃经

1、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等。

2、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下肢疼痛,是保健要穴,具有强身健体作用。(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腹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失眠,下肢痿痹。

2、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端,髌底内侧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膝痛。

1、神门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是心痛与不寐的首选穴,可降压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头项强痛,耳鸣耳聋、肩背痛、急性腰扭伤等。

2、少泽

[定位]: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中风昏迷,乳汁少,乳痈,头痛,咽喉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背、腘部疼痛,下肢不遂等。

2、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胎位不正,难产等。

(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主治]:头顶痛,眩晕、失眠、癫狂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劳宫

[定位]:在手掌心,约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主治]:中暑、中风昏迷,口臭等。

2、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失眠、眩晕等。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两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肘臂屈伸不利、肘臂疼痛等。

2、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是治疗面瘫的首选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环跳

[定位]:在骨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和中1/3交点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胯疼痛、半身不遂等。

2、风池

[定位]: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初。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赤肿痛、颈项强痛。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趾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月经不调、两胁疼痛等。

四诊

1、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2、全身望诊

望神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神乱

望色青、赤、黄、白、黑

望形体形体强弱、形体胖瘦

望动态姿势异常、动态异常

(一)望神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

几种神的概念和表现:

有神:又称得神,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良好,两木精彩,面色荣润,表情自然,呼吸平稳,反应灵敏,动作自如等。

无神:又称失神。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神志昏迷,语言错乱,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

撮空理线: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

循衣摸床: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抚摸衣被、床沿等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假神:是指危重、久病患者精神突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临床应予以特别注意。主要表现为久病病重的人,本已失神,突然神志转清,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原来面色晦暗,突见面赤如妆(戴阳证);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增加(除中)等。

除中: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

(二)望色——包括:颜色和光泽的变化

颜色:青、赤、黄、白、黑(五色诊)

光泽:肤色的荣润(有华)枯槁(无华)

⒈常色: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泽

特征:光明润泽,含蓄不露

基本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病色:疾病状态下出现的异常面部色泽,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望络脉: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望舌

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熏蒸而成。

望舌注意事项:

光线;自然伸舌;

顺序:舌尖→舌中→舌根→两侧;舌苔→舌质

注意辨别染苔

一般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部属脾胃,舌根属肾。

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

1. 舌质

舌色:淡白、红、绛、紫

舌形: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1)淡白:主虚、寒

淡白而胖嫩(虚寒证)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2)红舌:主热

舌红苔黄(实热证)舌红少苔(虚热证)

(3)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4)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舌青紫或紫黯—外伤

瘀血阻滞局部

—紫色斑点

2、舌形

老舌:实、热

嫩舌:虚、寒

胖舌:主虚、湿

瘦舌:舌瘦瘪淡红而嫩(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瘦薄绛干(热盛伤阴,阴虚火旺)芒刺:主热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肠热甚舌边—肝胆火盛

齿印:主脾虚湿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脾虚

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阳气虚弱,水湿内停

3、舌苔

苔色:白、黄、灰、黑

苔质:厚薄、腐腻、润燥

(1)苔质

厚苔:主里证,外邪入里

薄苔:主表证,疾病轻浅

润苔:津液未伤

燥苔:津液亏耗、热盛伤津

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

(2)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

黄苔:主热证

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苔灰黑干燥无津液,多由黄苔转化而成,为火热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如水上浮木。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有力为表实证,无力为表虚证。

沉脉

脉象: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迟脉

脉象:一息脉来不足四至。特点是脉搏次数少。

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特点是脉搏次数多。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虚脉:

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主病:虚证。

实脉

脉象:脉来坚实,三脉有力,来去俱盛。

主病:实证。

细脉: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特点是脉窄、幅度小。

主病:诸虚劳损,湿证。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特点是如珠走盘。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

涩脉: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有力;精伤、血少—无力。

弦脉:脉象:端直如长,如按琴弦。特点是脉的硬度较强。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

结脉: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代脉:脉象:脉来缓慢而止有规则(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痹证,痛证,惊恐,跌扑损伤。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P96

(一)食物的性味

1、四性:性是指食物具有的不同属性。四性包括寒、热、温、凉,也称“四气”

(1)寒性食物:

(2)热性食物

(3)温性食物

(4)凉性食物

(5)平性食物

2、五味:味即滋味。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功效也不相同。

(1)辛味:

(2)甘味

(3)酸味

(4)苦味

(5)咸味

(6)淡味

(二)食物的功效

1、滋养功效

2、预防功效

3、延缓衰老功效

4、治疗功效

(1)补益脏腑

(2)泻实祛邪

(3)调整阴阳

方药及用药护理P109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A、中药的性能P109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又称药性。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中药性状

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一、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温、热、寒、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程度异。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此外,尚有平性药。

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注意: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二、五味

酸(涩)、苦、甘(淡)、辛、咸五种味道(滋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的作用性质。

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味:能散、能行。具发散表邪、行气、活血作用。

甘味:能补。具补虚作用。

酸(涩)味:能敛。具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能燥、能泄。具燥湿、清热泻火、降泄肺气、降泄胃气、泻下通便作用。

咸味:能软、能下。具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五味——酸味——能收、能涩

收:收敛固涩——滑脱病证。

涩:固涩——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有实邪者慎用

五味——涩味——与酸味相似

收敛固涩——滑脱证。

不同点: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涩味药不具备。

五味——苦味——能泄、能燥、能阴坚

·泄:

通泄①通利小便——小便不利

②通泄大便——大便秘结

降泄①降泄胃气——胃气上逆之呕吐

②降泄肺气——肺气上逆之喘咳

清泄:清泄热邪——热证

燥:燥湿——水湿病证

①苦寒——湿热

②苦温——寒湿

坚阴:平相火固肾阴;泻火存阴——(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

五味——甘味——能补、能缓、能和中

补:补益——虚证(部分甘味药还能解毒(药、食物中毒))

缓:缓急止痛——拘挛疼痛证

和:①和中——脾胃不和证②调和诸药——协调、缓和药性

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五味——淡味——能渗、能利

渗、利:

渗湿利水——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五味——辛味——能散、能行、有芳香

散:发散表邪——表证

行:①行气——气滞②行气——血瘀

芳香①芳香化湿——湿阻中焦证

②芳香开窍——神昏窍闭证

③芳香辟秽

五味——咸味——能软、能下

软: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

行:泻下——大便秘结证

五味

酸(涩)、苦、甘(淡)、辛、咸

注意

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三、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四、升降浮沉

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向上;降:向下;浮:向外;沉:向内。

意义: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选择不同趋向的药物。

五、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简述你对中医护理的学习体会 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为中医医学教育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所谓导病同护,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篇二: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心得 参加20XX年浙江昝中医中医院全国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实用中医护理学》单选(复习题库)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钢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D)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5.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D) A木B火C 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B) A曲直B 炎上C润下D从革 7.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D) A润下B稼穡C炎上D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C)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能藏,满而不能实 9. 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A)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能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1藏神的是(A) A心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C) A心B肝C脾 D肺 14. “在窍为目”的是(A) A肝B心C脾D肺 15?“受盛之官”指(C) A胆B胃C小肠D大肠 19. “先天之本”是指(D) A心B肝C脾D肾 20. “后天之本”是指(C) A心B肝C脾 D肾 26.具有主疏泄、条畅气机功能主要脏腑是(D) A心B肺C脾D肝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被称之为“中精之腑”(B) A肝B M C脑D髓 29.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A心其华在舌B肺其华在毛C肝其华在爪D脾其华在唇 3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心在窍为舌B肺在窍为喉C脾在窍为口 D肝在窍为目 40. 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C) 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 41. 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易伤阳气的致病因素是(B) A风邪B寒邪C湿邪D痰饮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考试题型: 单选:30*1 多选:10*1 判断:10*1 填空:11*1 名词:5*3 简答:3*5 论述:(三个穴位所属的经络、定位、主治作用及意义)3*3 重点章节——涉及名词解释、简答、穴位及整个卷面的分值最多。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 五行——基本特性、相生相克规律、五行的归类推演P20 脏腑——各自的别称,生理功能、与体窍神、液的关系 病因——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经络腧穴——生理功能,分类、概念、十四正经 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一源三歧” 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 四诊——正常人的面色,舌象,脉象望闻问切的注意事项 辩证——理解和应用,八钢,气血津液,脏腑 针灸操作注意事项及出现意外的处理。(操作的内容选择、判断及小部分答题) 重要方剂——性能,作用趋势、分类、剂型,煎煮服用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病发生、 发展),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 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防护结合:采取一定措施,防治疾病发生与发展。(较重要) 包括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①养生以固护正气②防止病邪毒气侵入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 和传变。①早期诊治②控制传变 中医基本理论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P15 1、概念:阴阳,是相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特性: ①普遍性:如:天与地、热和冷、男与女、动与静 ②相关性:如: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③相对性:如我国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 阳。 ④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 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中医护理学(高起专)

平顶山学院 补考 课程:中医护理学(高起专)总时长:120分钟 1. (单选题) 科学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本题 2.0分) A. 17世纪中叶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世纪初期 E. 20世纪中叶 答案: C 解析: 无 2. (单选题) 护理发展到今天护理的对象是( )(本题2.0分) A. 健康的人 B. 患病的人 C. 有残疾的人 D. 有心理障碍的人 E. 人类 答案: E 解析: 无

3. (单选题) 在医院特定环境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本题2.0分) A. 医护关系 B. 护患关系 C. 护技关系 D. 医患关系 E. 医技关系 答案: B 解析: 无 4. (单选题) 护士与昏迷患者的护患关系模式是( )(本题2.0分) A. 主动-被动型 B. 共同参与型 C. 指导-合作型 D. 患者室友互助型 E. 患者家属照顾型 答案: A 解析: 无 5. (单选题) 沟通的最高层次是( )(本题2.0分) A. 一般性沟通 B. 事务性沟通 C. 分享性沟通

D. 情感性沟通 E. 共鸣性沟通 答案: E 解析: 无 6. (单选题)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和护士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伤员死亡率从42%降到( )(本题2.0分) A. 2.0% B. 2.2% C. 5.0% D. 5.5% E. 10.0% 答案: B 解析: 无 7. (单选题) 医生请患者参加一项新药的科研实验,但若不将此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全部告诉患者主要违背的原则是( )(本题2.0分) A. 无害原则 B. 自主原则 C. 尊重原则 D. 公正原则 E. 知情同意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完整word版)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专业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护理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有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表1.1 -1 课程定位表 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课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藏象、辨证、诊法、经络、腧穴等内容,能适应县级以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及康复护理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本课程贯穿着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 7.能用八纲进行辨证 2.2 能力目标 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 3.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4.能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在身上准确地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5.能在身上找准40个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2.3素质目标 1.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能用互联网、参考书收集信息。 3.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3.参考学时及学分 3.1参考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训课12学时。 3.2课程学分 课程修完,考试合格给予课程学分分。 4.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重点(10级) 第二章 第二节五行学说 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五要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存在于发展。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主干挺直向上、枝条曲折向外舒展的生长势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征:“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的特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征:“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庄稼,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凡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是指顺从、变革的意思,是指金具有萧杀、收敛、潜降、清洁作用。进而凡具有萧杀、沉降、收敛、清洁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冷、滋润、向下、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志:怒、喜、思、悲、恐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行的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的关系,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概括生理功能 3.阐释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诊 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指导养生保健 第三节藏象学说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 其功能类似于五脏,而形态类似于六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 2.五脏与形态诸窍相互联系 3.五脏生理活已

中医护理学基础 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基础 试卷名称:2014年1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满分:100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是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分值:1分) A.直接伤及内脏 B.影响脏腑气机 C.容易损伤脾胃 D.影响病情 2.“寒因寒用”的治疗法则是 (分值:1分) A.虚寒证用寒药 B.实寒证用寒药 C.假热证用寒药 D.假寒证用寒药 3.哪项不是寒凉药所具有的作用 (分值:1分) A.清热 B.泻火 C.助阳 D.凉血 4.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分值:1分) A.血液生成与运行方面 B.调节全身气机方面

C.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 D.调畅情志活动方面 5.施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分值:1分) A.先灸头面部后灸四肢部 B.先灸胸腹部后灸腰背部 C.壮数先多后少 D.艾柱先大后小 6.下面哪一种手法不属于推拿手法(分值:1分) A.摆动类手法 B.振动类手法 C.挤压类手法 D.端提接骨 7.具有清热、泄火、燥湿作用的是 (分值:1分) A.辛味食物 B.甘味食物 C.酸味食物 D.苦味食物 8.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属于 (分值:1分) A.佐助药 B.佐制药 C.反佐药 D.使药

9.中脘穴位于 (分值:1分) A.脐中直上1寸 B.脐中直上2寸 C.脐中直上3寸 D.脐中直上4寸 10.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分值:1分) A.心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肝的功能 D.肺的功能 11.下列各项,属于相克关系的是 (分值:1分) A.木和土 B.木和火 C.火和土 D.土和金 12.肝开窍于 (分值:1分) A.目 B.耳 C.舌 D.爪 13.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者,多属 (分值:1分) A.大肠湿热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一)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主意局部病变,同时要主意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因此,可从机体局部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反应状态,测知内脏病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在疾病的护理上,中医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历代医书均有记载。2.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二)“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2:“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的医学模式特点。(三)中医传统技术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常用中医传统技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丰富了中医护理内容。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 *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 3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 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辩证。 7扶正祛邪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 8护病求本的概念:护病求本就是在护理患者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辩证施护的根本原则。 9三因制宜的概念:三因制宜护理施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10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被称为“治未病”。 11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寒证、里证、虚证属于因证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 (1)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润滑,脉沉迟等。 (2)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临床可见面赤身热,神烦,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 (3)阴虚证:病理机制是阴液亏损,阴部制阳表现:阴液亏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虚热(4)阳虚证:病理机制施阳气亏损,阳不制阴表现:机体功能减退的气虚证候,阴气相对偏盛而生虚寒 (5)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阴虚而阳亢,表现出一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中医哲学思想(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学五行说的基本内容。 技能目标:学会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态度目标:用物质的、运动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阴阳:阴阳的概念、内容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五行的概念、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火C.土D.水 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润下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润下B.稼穑C.炎上D.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0.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脾B.三焦C.肝D.肾 11.藏神的是() A.心B.肝C.脾D.肺 12.主统血的是() A.心B.肝C.脾D.肺 13.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喜B.怒C.思D.忧 14.“在窍为目”的是() A.肝B.心C.脾D.肺 15.“受盛之官”指()

A.胆B.胃C.小肠D.大肠 16.“血府”指() A.脑B.髓C.骨D.脉 17.朝百脉的是() A.心B.肝C.脾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 21.心在志为() A.怒B.喜C.思D.忧 22.五脏有五华,则肺之华是() A.毛B.发C.爪D.唇 23.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A.吸入清气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D.助心行血 2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 25.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26.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主要脏腑是() A.心B.肺C.脾D.肝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被称之为“中精之腑”的是()A.肝B.胆C.脑D.髓 2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B.筋C.髓D.骨 2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其华在舌B.肺其华在毛 C.肝其华在D.脾其华在唇 30.“天癸”是指() A.来自父母的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B.促进生殖机能的基本物质,由肾精产生 C.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D.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本物质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的(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的(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的是( ) 来源: A.心血的盛衰 B.脾气的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的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的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的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的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的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热犯肺 D.风燥犯肺20.急性阑

第一章 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史 一、A1型题(第1~62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创建于 A.1860年,英国 B.1888年,伦敦 C.1809年,英国 D.1860年,德国 E.1890年,圣多马 2.我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建于 A.1907年,广州 B.1865年,湖南 C.1921年,上海 D.1922年,北京 E.1888年,福州3.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最早名为 A.中华护士会 B.中国护士会 C.中华护士学会 D.中华护理学会 E.中国护理学会 4.南丁格尔就读的护士学校是 A.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 B.凯撒斯威斯护士学校 C.克里米亚护士学校 D.沙弗诺城护士学校 E.佛罗伦萨护士学校 5.南丁格尔著有 A. 《医院札记》 B. 《护理》杂志 C. 《护士进修》杂志 D. 《护理研究》杂志 E. 《中华护理》杂志 6.护理专业化开始形成于 A. 医院护理 B. 自我护理 C. 近代护理 D. 家庭护理 E. 现代护理 7.中华护士会成立于 A.1835年广东 B.1888年福州 C.1909年江西 D.1921年北京 E.1922年上海 8.自1964年起,中国护理界的群体性学术团体改名为 A.中华护理学会 B.中华护士学会 C.中华护士会 D.中国护士学会 E.中国护士会 9.1948年,WHO对健康的定义不包括下列哪项 A.躯体没有疾病 B.有完整的生理状态 C.有完整的心理状态 D.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E.有社会适应能力 1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 罗伊 B. 恩格尔 C. 奥瑞姆 D. 马斯洛 E. 莉迪亚 11.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使伤兵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 A. 4% B. 2.2% C. 4.4% D. 5% E. 2% 12.国际红十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是在 A. 1907年 B. 1910年 C. 1920年 D. 1953年 E. 1912年 13.国际护士节定于 A. 南丁格尔诞生日 B. 南丁格尔获奖时间 C. 南丁格尔去世时间 D. 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时间 E. 以上都不是 14.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中的七分养实质是 A. 护士 B. 护理 C. 护理患者 D. 护理教育 E. 护理改革 15.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扁鹊 B. 李时珍 C. 孙思邈 D. 陈子明 E. 华佗 16.我国护理事业的兴起是在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鸦片战争时期 D. “五四”运动前后 E. 解放战争时期 17.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药方》,宣传和首创了 A. 消毒技术 B. 饮食技术 C. 导尿术 D. 观察病情 E. 以上都是 18.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A. 医护双方是合作的伙伴 B. 重视整体、忽视局部 C. 重视高等护理教育 D. 护理从属于医疗 E. 实施整体护理 19.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中医护理学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心得】 参加2015年浙江昝中医中医院全国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体会 胡月 2015年3月9日至13日学习期间,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 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这期学习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 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更让 我学习到了新的操作技能。虽然本期学习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 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习,我完成了40学时的课程计划,浙江省中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 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 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 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 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 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法。如浙江省中医院的蔡亚红老师的中医癌痛病房规范化管理,俞 国红老师的护理管理介绍,汪永坚老师分享的乳腺癌中医护理临床 路径实践及效果评价,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 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 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 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 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 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 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 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