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平的含义

1公平的含义
1公平的含义

第1课

1.公平的含义

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如果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少于他应承担的责任,或者获得的利益多于他应获得的利益,则是不公平的。这就是说,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2.为什么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

社会需要合作,更需要良好的合作,而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失去了公平,合作就很难维持下去,更不可能成功。

3.如何与别人公平合作?P5

生活中我们与他人合作时,需要树立公平意识,努力维护合作公平。做到:积极承担责任,不取不应得的利益;合作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努力实现“双赢”,共享合作成果。4.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P6(2-3行)列举我国社会公平的表现,表明什么?p7

一般来说,社会公平主要表现为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

表明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社会公平,国家在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5.为什么要维护社会公平?

(1)社会的发展需要公平,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公平。P6

(2)(结合材料)以上措施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伸张正义;有利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社会公平,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社会稳定。(意义、作用)p8

6.怎样维护社会公平?

维护利社会公平,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等,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7.为实现教育公平,国家、社会、个人需要做哪些努力?一课三练p3/15。

国家:依法治国,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严惩教育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一的治国,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个人:树立公平意识,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依法维权。

8.怎样维护学校的公平和正义?一课三练P13 21(2)

处理好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听从老师的教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老师有不同意见是要多和老师沟通、心平气和地和老师解释等

我们在社会交往、合作中,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权利,特别是当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伤害他人的身体,更不能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学校生活中,还要杜绝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向小同学勒索财物、羞辱他人、打架斗殴、窃取他人财物等行为。

*为支持正义的行为,限制和打击非正义行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加强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树立社会正气,以遵守制度、规则程序为荣,以违背社会制度、规则程序为耻;对正义行为赞扬、支持、鼓励、奖励,对非正义行为打击、制止,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9.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表现。P11 谈感想?

⑴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里,社会正义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⑵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⑶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的行为。

⑷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因此,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⑸正义行为,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赞扬和支持。非正义行为会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谴责或法律制裁。

⑹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判断的标准不是自己情感的好恶,而是看其是否符合正义标准。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10.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1) 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判断的标准不是自己情感的好恶,而是看其是否符合正义标准。P13

(2)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

①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的行为。(两个有利于)

②是否遵守正义制度。

11.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要为人正直。

(2)要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3)要坚持正义标准。

(4)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5)要鄙视劝说和制止非正义行为。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智为。

12.什么是责任?P16最后4行

责任是对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3.责任的产生和来源?

(1)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责任。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P16二段(2)有承诺就有责任。(承诺是责任产生的重要来源)P16一段

(3)身份不同,责任不同:P18一段(4)责任的9个来源:P17相关链接

14.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相应的责任是么?P19说明了什么?

(1)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同一个人与不同的人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就会承担着多种社会责任。

(2)责任始于生而终于死,它涵盖了人们生命的全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便不断扩展变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发生改变。

(3)只有认清自己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作出符合自己身份要求的行为,担负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从而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15.承担责任需要付出哪些代价?P20(结合材料回答)

(1)承担责任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2)承担责任要承受心理压力,耗费体力和精力,甚至有可能影响健康。

(3)承担责任可能会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

(4)在危险和危急的时刻承担责任,还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16.承担责任会获得哪些收获?(意义)(对自己,对社会)P21

(1)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2)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3)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4)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17、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P22-23

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

(1)一个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必然会受到道德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2)对他人的利益和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要受到法律制裁,遗憾终生。

18.谈感想?你受到什么启示?

(1) 承担责任总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人们不能因此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P20

(2)正(收获)反(危害)

(3)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P23

19.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P23,25,27,+29

⑴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①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负责任的习惯③学会在不同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

⑵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增强道德和法律意识。

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其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

20.怎样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①②③P24

*假如你是林轩的同学,应该怎样帮助他?

要学会在不同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考虑履行责任的时间要求,科学地安排时间,学会统筹兼顾,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1.举例说明你会怎样为维护学校和社会秩序作贡献?P26-27评析人物的行为?

22.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为我们负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请举例说明。P27-29①最有条件做到的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

23.作为中学生,你通过哪些方式承担过哪些责任?(至少从3个角度)一课三练P10/12(3)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履行了孝敬父母的责任;上学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参加清除卫生垃圾的活动,履行了保护环境的职责。

社会公平正义含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这使我们对制度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本段 如何正确理解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现在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公平正义呢? 所谓公平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一般来说,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但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眼光来分析。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的标尺。今天我们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历史上可能就曾以“公正”的面貌出现过;今天我们认为“公平”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不公平”。马克思曾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关于永恒公平的观点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把公平正义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讨论。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机会公平成为举国上下街谈巷议的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正确理解教育机会公平,是设计教育机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实践、判断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程度的一个认识前提。 在教育的问题上,国家不可能担保一切,学校也不可能承诺一切。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既需要外在的条件与环境,也需要自身的努力与奋斗。但有一点则是国家必须向公民担保、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承诺的,这就是:机会——公平的教育机会!国家有责任采取各种坚决措施,为每个公民提供就学的公平机会,提供就读优质学校的公平机会。学校也有责任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机会。首先是就学的机会,然后是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最后是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这至少是从我国整个国家学校教育系统来看的教育机会公平实践的三部曲。 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人群差距一直存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机会不公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极大障碍,成了举国上下街谈巷议的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公平?这是设计教育机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实践、判断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程度的一个认识前提。 笔者以为,教育机会公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含有渐次递进的三个不同层次或者说可区分出三种不同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 就学机会公平:“温饱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 第一个层次是“就学机会公平”。这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所决定的起码的教育机会公平,或者说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底线要求。我国于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便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其后至今半个多世纪,宪法虽几经修订(1975年、1978年、1982年)与修正(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条规定始终未变。不过,在现实中,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权并不等于每个适龄公民就一定都能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为,至少有两种制约因素会导致就学机会不公平。 其一是学校教育总体规模。只要学校教育总体规模不足,那就无法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接受相应阶段的学校教育,从而形成一部分公民有学上、其他公民无学可上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若是通过公平分配的规则来分配就学名额,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选择就学者,自然也可视为一种就学机会公平,但这显然不能成为政府据以满足或聊以自慰的理由。因为这样的就学机会公平其实是无奈之举的结果,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由于毕竟还有一部分(有时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公民并非因为自身的智力或道德因素而不能就学,因而即便采取所谓的公平分配规则与公平竞争方式,对这部分公民而言实质上也并不公平。他们虽然拥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并未实际享受到这种权利。不用说,倘若既无公平分配规则,也无公平竞争方式,那就连这种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也无从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浅谈公平正义的认识【可编辑版】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浅谈公平正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浅谈公平正义的认识中央政法委决定201X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件大事。我个人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旨在全面提高检察干警政治素质、队伍素质、业务素质,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重要举措。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权实际运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检察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检察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检察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检察人员在行使检察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检察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

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检察权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检察改革的成败。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检察制度之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检察制度。而有什么样的检察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下面我想谈一下对公平正义的粗浅的理解。在百姓的眼里,检察官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国家检察权的行使者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检察官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就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和较娴熟的业务能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化的进程,需要建立相应的检察制度来作保障,同时还要求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现代司法理念,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检察官要树立公正的理念才能够保证其所行使的职权不失公正性。因此,公正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检察官进行行使检察权的精神和灵魂。检察干警应当牢固树立"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成不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息讼宁人,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以公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2012-6-8 15:55|发布者: admin|查看: 441|评论: 0|原作者: 律达网|来自: 律达司考网 摘要: 一、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我国法律反映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方面,但法律并不能覆盖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部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 ... 司考法理学重要知识点详解。2012年司法考试备考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律达司考网的小编将 法理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一、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 我国法律反映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方面,但法律并不能覆盖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部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注 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既要遵循法律、 法规的相关规定,也要参考其他社会规范,同时适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普遍性情感,既要维护执法的严肃性,义要考虑社会现实状况和 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要妥善、恰当地解决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部性、个别性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在不违反法 律基本原则,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能动地运用法律技术和法律手段,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要求,寻求相关利益的平衡与妥协,使 这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实质上的公正。 二、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程序与实体是法治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法治的公正也分别通过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具 有密切的联系。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外部形式,是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内在目标,也 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法治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好程序与实体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均衡,一方面,应当高 度,重视程序的约束作用,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切实保证程序的公正;另一方面,不应极端化地强调程序而忽略实体上的公正,反对 那种“只要程序公正,实体则必然公正”,以及“只要程序正确,实体则可以在所不问”观念和做法。 三、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一方面,不能为片面追求效 率而损伤实质公正;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如果执法者在法治活动中拖延推诿,

2019申论热点解读14: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2019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2019申论热点解读14: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2019两 会政府工作报告) 【背景介绍】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评析】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所谓民生,就是要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是民生之本,正基于此,每年两会上教育都备受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公平优质教育,强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价值遵循,其实是在承诺,让教育发展的红利,能惠及到所有百姓家庭。大家期待中国教育品质再上新台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综合分析] 在教育问题上,历来有质量和公平两大纬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须在教育和公平上实现最大的平衡。所有人接受低水平的教育,不是我们的追求。自然配置教育资源,部分孩子接受贵族教育,另一部分孩子接受基本生存教育,只会人为制造教育机会上的不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构建。办出高水平又能兼顾公平性的教育,事实上是在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公平机会,畅通社会上升通道,建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充分发展的和谐智慧社会。 教育公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教育公平应该由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担当。它主要指向教育的区域差异或校际差异。比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政策的适当倾斜、教育评价的因地制宜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均衡配置中的硬软件正在由政府组织强力推进,但人力资源的“逆洼地效应”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还比较严重。教育公平的另一层理解指向学校。它是指学校或学校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它更多地指向同一所学校内的群际差异或生际差异。对同一所学校而言,无论其生源状况怎么样,它的学生群体都会存在性格气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成就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了潜在的发展轨迹。但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更喜欢用分数来区分和对待自己的学生。从学校角度看,很多学校会把文化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集中编班,安排相对优秀的老师到该班任教。从同一班级角度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容易更加器重那些文化成绩好的孩子,而忽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 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别懈的憧憬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惟独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干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降到实处,才干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进展。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作为法管理念的公平正义,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涵,是指社会成员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爱护。与西方国家公平正义别同的是,我国是以维护、实现、进展最广阔人民群众的全然利益为宗旨的公平正义。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算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别是法治的全部,法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经过法的适用、实施,在执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惟独坚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在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才干真正成为吸引并惠及广阔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制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可以平等亲爱、融洽相处,所有这些基本上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标志。与此并且,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惟独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干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三、公平正义是新阶段广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别断进展,广阔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别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迅速增长。但在社会日子中,别可以维护公平、彰显正义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假如漠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对各种社会别公听之任之,别去努力改善和消除,就会失去广阔人民群众的信任,妨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政法机关和广阔干警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爱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重任,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政法工作是各类社会关系、矛盾、纠纷冲突的调节器,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窗口,也是实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整个社会和广阔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经过执法活动实现、维护公平正义寄托厚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相比,政法队伍在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都还有许多别习惯的地点。公正执法,理念先行。必须大力加强公平正义理念教育,引导和促使广阔政法干警坚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别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纳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办法,最重要的是要经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进展的机会。一方面,在立法上,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另一方面,在执法与司法过程中,要坚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到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经过法的适用、实施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实实在在的能够感觉得到的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精神的制度,假如没有具有公平正义理念的人去执行,再好的制度也会打折扣,还可能走向反面;而假如执法别公,再公平的法律制度也是空谈,只会离公平正义越来越远,而别可能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法管理念要求我们每一名司法行政干警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一要有维护公平正义的品质。践行公平正义理念,首先要在思想上、情感上想公正。这种对公平正义的诚挚追求,是肩负起公平正义使命的动力源泉。公平正义又是善良和爱心的艺术,要让人民群众在司法工作中体味到公平正义的温暖,别仅需要我们有一颗公正之心,而且要有一

保障中小学学生公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

保障中小学学生公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 《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20xx-20xx财年)》战略目标二指出,在中小学领域,提高中小学提供优质教学的能力,使其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并为缩小学生成绩差距和减少机会不均提供有效支持,确保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时,为升入大学或就业做好准备。 美国教育体系的目标十分明确,每个学生高中毕业时都应该做好进入大学或就业的准备,也都应该拥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地区和学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突破性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从国家层面上第一次为每一个州都设置了更高的标准,以切实保证学生做好了上学或就业的准备。各个州还共同开发了新一代的测评体系,使学生不仅适应更高的标准,还能促进基本技能的发展,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同时,州、学区和学校也做出了相关承诺,其中包括为每个教室配备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为每所学校配备一名得力的领导;增强地区支持学校成功改革的能力;通过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实施更强有力的措施,重新整合高中教育;提高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课程的教师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 尽管许多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美国的教育制度不能持续地为所有学生进入大学或就业提

供优质的教育,其结果是很多美国学生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最近,国家教育发展评测(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进度约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同龄学生滞后2年。此外,20xx年的麦肯锡报告《美国学校间学业差距的经济影响》(Economic Impact of the Achievement Gap in American Schools)显示,非裔和拉丁裔学生的学习进度平均落后于同龄的白人学生2~3年。 许多儿童,特别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残障学生、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其他族裔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业成就的差距,还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问题。当前,少数族裔学生进入提供微积分和物理课程学校的可能性远低于非少数族裔学生。只有不到8%的非裔学生修习了大学预科(Advanced Placement,AP)的数学或科学课程。因此,填补教育机会缺口需要将学校的资源、人才和资金流向最需要帮助的儿童。 美国联邦教育部推行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旨在帮助学校、学区和州为所有学生更持续稳定地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达到进入大学和职场的国际标准、高质量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以及有效的参与性教学内容是这些改革的基础。为确保21世纪的美国学生拥有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其他技能,学校需要在所有学科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文学、科

教育学论文 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对学校管理的要求

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对学校管理的要求 摘要:当前社会“择校风”下折射出来的教育现象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人们希望通过自己在金钱上的努力获取优质教育。但这样一来,优质教育便俨然成了富人独享的教育,为了迎合和满足教育公平,学校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改变过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优质教育人人同享。 关键词:教育公平、优质教育、学校管理 对当前社会“择校风”盛行的原因分析,我们不应该仅局限于这是一种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的正常现象或者是大批农民工子女子随父迁的人口流动。“择校风”这一社会现象愈演愈烈更多的是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均衡,而家长为了子女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不得不花费巨资选择更好的学校,择校风气的盛行同样也反应出我国目前优质教育的相对缺失,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优质教育?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而所谓优质教育,则是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办学水平相对优越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理念优越、师资队伍优越、办学硬件优越、学校管理优越、教学质量优越。优质教育并非只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模式,它还涉及到教育公平的实施。现代社会所说的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对择校标准的接受能力也有大有小,尤其是对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而言巨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望而却步,同时想以此来改善子女教育条件获取优质教育的途径便扼杀了,这样一来优质教育变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一种贵族式教育,而教育公平也在这里无从下手了。 优质教育与教育公平的内在联系在于都要求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这种资源不仅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资金同样也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均衡化。一个好的学校主要体现在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发展、学生向健康型、创造型发展。优质教育源于一所好的学校,而一所好学校源于好的教学管理,本文就从学校管理角度谈谈如何通过有效地学校管理来促进优质教育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的落实。 一、学校管理概念: 学校管理是管理者以“育人”为目的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并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特殊管理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模式 学校管理的模式有很多,如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量化管理等。学校管理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地用一种管理模式管理学校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这些模式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的。选择怎样的管理模式、期间怎样组合是进行有效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_吴康宁

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4日/第004版 教育科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机会公平成为举国上下街谈巷议的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正确理解教育机会公平,是设计教育机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实践、判断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程度的一个认识前提。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康宁 在教育的问题上,国家不可能担保一切,学校也不可能承诺一切。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既需要外在的条件与环境,也需要自身的努力与奋斗。但有一点则是国家必须向公民担保、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承诺的,这就是:机会——公平的教育机会!国家有责任采取各种坚决措施,为每个公民提供就学的公平机会,提供就读优质学校的公平机会。学校也有责任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机会。首先是就学的机会,然后是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最后是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这至少是从我国整个国家学校教育系统来看的教育机会公平实践的三部曲。 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人群差距一直存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机会不公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极大障碍,成了举国上下街谈巷议的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公平?这是设计教育机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实践、判断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程度的一个认识前提。 笔者以为,教育机会公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含有渐次递进的三个不同层次或者说可区分出三种不同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 就学机会公平:“温饱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 第一个层次是“就学机会公平”。这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所决定的起码的教育机会公平,或者说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底线要求。我国于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便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其后至今半个多世纪,宪法虽几经修订(1975年、1978年、1982年)与修正(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条规定始终未变。不过,在现实中,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权并不等于每个适龄公民就一定都能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为,至少有两种制约因素会导致就学机会不公平。 其一是学校教育总体规模。只要学校教育总体规模不足,那就无法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接受相应阶段的学校教育,从而形成一部分公民有学上、其他公民无学可上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若是通过公平分配的规则来分配就学名额,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选择就学者,自然也可视为一种就学机会公平,但这显然不能成为政府据以满足或聊以自慰的理由。因为这样的就学机会公平其实是无奈之举的结果,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由于毕竟还有一部分(有时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公民并非因为自身的智力或道德因素而不能就学,因而即便采取所谓的公平分配规则与公平竞争方式,对这部分公民而言实质上也并不公平。他们虽然拥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并未实际享受到这种权利。不用说,倘若既无公平分配规则,也无公平竞争方式,那就连这种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也无从谈起了。 其二是公民家庭经济状况。当公民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支付学费时,或者即便是免除学费的教育,当公民的家庭经济十分贫困、连起码的生活费用都没有着落时,那么,即便公民的其他条件都符合接受特定阶段学校教育的要求且已被学校录取,公民也往往会被迫放弃就学。义务教育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 2012-6-8 15:54|发布者: admin|查看: 936|评论: 0|原作者: 律达网|来自: 律达司考网 摘要: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公平的朴素含义是公允持平、不偏不倚、办事公道、利益均衡;正义则意味着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是非清楚、道义分 ... 司考法理学重要知识点详解。2012年司法考试备考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律达司考网的小编将 法理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公平的朴素含义是公允持平、不偏不倚、办事公道、利益均衡; 正义则意味着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是非清楚、道义分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涵盖了这些朴素意蕴,并使之法律化,通 过法治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平等地在法律中得到表达和体现,公平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并在法 律的支持下公正地得到实现和满足。 二、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不同社会条件下,公平正义的实际内容及其实现方式和手段具有重要差异,人类社会不存在普适于一切国度、完全相同一致的公 平正义的标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既借鉴了人类社会在追求公平正义实践中所形成的某些共同经验,把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等反映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容确定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原则,同时又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实际状 况出发,对公平正义的含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体现了人类文明、理性与中国国情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个体特殊利益与社会整体 利益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价值追求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三、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价值基础 1.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和维护的主流价值。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公平正义 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于这种社会制度较之其他制度能够更有效地保障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 社会主义法治不仅应当鲜明地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特性,而且必须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主流价值。 2.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与迫切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平等享有、平等保护、平等参与、平

优质教育的含义

一、什么是优质教育 “优质”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优”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因切入点不同,优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是多面向的。 优质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它不是追求使少数人可以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而是追求教育的整体优质化。教育优质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则。不能把公平和优质对立起来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公平。我们应当创造可选择的公平。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寻找兼顾公平、优质、选择与活力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路。 优质教育既指教育总体的高水平,又指标志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高水平;既指学校校舍、教育设施、现代教育技术等硬件的高水平;又指教育思想、课程教材、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软件的高水平。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拉大,又有优质教育内涵的开掘,“优质教育应追求整体的优化”。 二、怎样创造优质教育 “创造”的“主语”至少有二:一是“政府”,二是“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应通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优质”与“公平”的统一。 要以新思路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的结构布局,要将思路从取消重点校、扶持薄弱校转变到消灭薄弱校、扩张优质校上来。要重点强调强弱学校的联合和合并,通过这种形式的撤并,使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相结合,做大、做多强校;改造、消灭弱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扶弱”方面,除了在经费、设备上倾斜外,还必须在内涵发展、质量提高上予以帮助,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要注意区分规划、分类指导,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原有基础上办出特色。要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涉及学校的优质教育问题。学校优质教育的实现取决于学校文化。表现在形成一种能够深刻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学校精神。名校的一半是文化,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特质。优质和高效也是紧密相联的,要研究现代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争绩效,创造优质教育。

关于公平正义的名言警句

关于公平正义的名言警句 1、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公平正义的社会要达到的标准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合理的实现。 2、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 3、司法权作为最后的司法救济和公平正义的底线,在各个阶层之间纵横捭阖之间,觥筹交错的把各个阶层的张力和冲突缓解在制度性框架之内,追求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解体在司法规范内,也使上访制度缓和为一种良性的制度内的司法程序。 4、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 5、要坚持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引政法工作。

6、在争论中,正义和真理也不一定永远能得到公平的裁判,黑了良心的人要招揽一些同样黑了良心的恶棍作您的反面证人。 7、司法公正既要求审判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更要求参与审判的法官要以正直无私的态度,以尊重事实和遵守法律为准则,努力实现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 8、我年纪越大,就越觉得那些心理阴暗,一肚子心计,满脑子阴谋论的人,是因为智力不够。这和我小时候的认识是大致相反的。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整体上,足够聪明的,进化得更好的人群,通常会倾向于选择公平、正义,更容易具有坦诚、善良的品质。罗永浩 9、维护公平得人心,伸张正义顺民-意。 10、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我们不也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吗?胡*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让每个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桌100学习网义无反顾

让每个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桌100学习网义无反顾什么是教育公平?有专家这样表述:教育公平就是表现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受损害。教育公平,表现为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知识改变命运,每个孩子都有平等享受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每颗渴望上学的稚嫩之心都应得到关爱和支持。“上好学”,这个看似“小家”的事却牵涉着“大家”的心,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政府在不断努力,社会各界不遗余力…… 同桌100学习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84015245.html,/ )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尖端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完美结合,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依托多年来积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广大的中小学生和教师提供跨越时空、突出个性、自主学习的开放平台,用优质教师资源加网络先进技术力推教育改革。同桌100学习网把“让每个孩子享受平等教育”作为自己责任的一部分,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分享上,义无反顾。提出来无论你是在何时何地,只要登陆了同桌100学习网,你就可以享受到自己孩子想要得到的服务,准确来说为了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化。现在同桌100学习网已经在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开展远程教学实验班。不久的将来,同桌100将逐步普

及到全国的各个市县具备网络教学的各个学校,特别是能让边远的乡镇学校也能共享“同桌100”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同桌100”汇聚名师,全民共享的分享学习的特性,实现我国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每个适龄孩子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气魄和更大的决心来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同桌100学习网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衷心的希望像同桌100学习网这样的网站多些再多些,让每个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公平正义的守护》教案【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中的第二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习了公平正义的含义,而本框更是对上节课的延伸,引导学生认识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维护社会公平,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制度保障,追求正义不开个人的努力,守护正义更需要司法的守护。从而实现课标中对学生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的要求。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公平正义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公平正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判断,但对公平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意识,再加上社会阅历、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当遭遇不公平、不正义的时不能正确、客观的处理,因此进行公平、正义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课程标准】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是“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

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教学目标】 1、通过经验分享,发现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引导我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激励我们努力追求社会公平,捍卫公平。 2、通过互动探究,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坚守公平,学会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3、通过事例探究,感悟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启发我们从点滴做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追求社会公平,捍卫公平。 学习难点: 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教学方法】

情景探究法案例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老师活动:播放为了公平正义的视频,并提问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老师总结: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保障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那么我们自己如何维护公平正义呢?接下来通过新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探究答案。 任务一:通过经验分享,发现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引导我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激励我们努力追求社会公平,捍卫公平。 探究活动一: 如果遭遇“不公平”的事,你会怎么办? 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自己经历的“不公平”的事,并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人类世代追求的崇高目标和价值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清楚地表明,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公正。 一、什么是公平正义 所谓公平正义,通常是指公正,它强调的是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和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 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而要实现这种合理的分配和承担,就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平正义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也体现为一种制度安排,或可视为社会价值分配的实际结果和状态。 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和普遍价值历史上,在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只有在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复存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看待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公平正义是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而不是一个先验的永恒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标准和尺度判断公平正义的标准要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公平正义是具体的公平正义不仅是历史的范畴,也是具体的范畴,它是不可以简单套用的抽象标准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公平正义在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领域,其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必须把公平正义置于具体的领域,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人群进行分析。 再次,公平正义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正义是从来没有不存在的一方面,衡量公平正义的标准是相对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与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另一方面,历史反复证明,追求绝对的公平公正,不仅实现不了,而且是有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追求的公平正义是在承认差距的基础上并把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而激发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我国现存的不公平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公平正义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经济领域,贫富差距过大是利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人们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平等,造成了收入分配制度的严重不平等,有些人由于领先优势占据着大量资源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得到高额收入,而其他人却由于得不到平等的机会,总是处在收入水平的最底层。 政治领域,不公平正义现象表现为人民政治选举权、参与权、表达权的不公平。其中、利益表达权的不公平是由我国的阶层结构及各阶层的特点决定的,社会的上层是强势群体集中了各领域的精英,掌握了经济、政治、权利与资本等社会资源,利益表达机会和影响力是最强有力的武器。相反社会的底层和中间阶层在利益表达上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利益要求各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意志。 文化领域,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尤其是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强势和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质量低下使农村子女上学难和教育收益率低,导致农民对教育的需求降低等状况。其次,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的差别也比较明显,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教育制度的社会分层机制逐渐显现,学校教育阶层差距也随之扩大。 三、怎样实现公平正义 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重大任务, 而要实现公平正义, 就要协调各方利益, 进行制度创新, 并加强监督。

关于公平正义的名言

关于公平正义的名言 1、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2、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我们不也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吗?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面对如此善良的老人遭受这样不公平的待遇,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不会置之不理的。

4、我们通过对法制的研究不难发现,这是由于法官在变通法律时绝不是恣意妄为,而是一直贯彻着公平正义的理念,正是由于法的正义价值的彰显,使得一个甚至几个世纪前制定的成文法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5、在争论中,正义和真理也不一定永远能得到公平的裁判,黑了良心的人要招揽一些同样黑了良心的恶棍作您的反面证人。 6、正义是不分国家疆界的,任何地方的不公正不平等,都是对其他地方公平公正的威胁。 7、司法公正既要求审判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更要求参与审判的法官要以正直无私的态度,以尊重事实和遵守法律为准则,努力实现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

8、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9、当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敲响的那一刻,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对于炎黄子孙来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进,重塑辉煌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更是一个公平正义,团结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0、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 11、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12、要坚持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引政法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