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白皮书)课题组

课题发起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总顾问:陈清泰

特邀顾问:鲁志强谢伏瞻邵宁林用三徐颂陶

课题领导:陈小洪李兆熙张文魁

课题组长:林泽炎

问卷调查合作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问卷设计:王继承林泽炎马淑萍李春苗王玉丛

数据处理:王继承林泽炎孔繁敏李超平郑晓露

资料编辑:李春苗马淑萍肖庆文王玉丛孟娜

本报告文字撰写:林泽炎

定稿:林泽炎肖庆文李春苗

[1][1] 本次调查共收回2100份问卷(一份问卷即为一个企业的情况),对明显无效的问卷进行了剔除,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共1883份(实际分析中有些部分可能少于这个数字)。具体样本构成、数据处理方法及具体的调查结果见详细的《转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编码约定,平均数越大,该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越差。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林泽炎

目录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薪酬管理现状 (4)

一、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大部分满意 (4)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分类管理 (5)

三、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 (6)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6)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 (7)

四、销售人员的薪酬结构 (8)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佣金、各种津贴 (9)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40%以下 (10)

五、技术、销售以外人员薪酬结构 (10)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10)

(二)工资收入构成:多数企业技术、销售人员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11

六、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虚拟股票 (12)

七、工资水平: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 (13)

八、人工成本: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 (14)

九、企业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15)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17)

一、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考核效果一般,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进

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7)

二、中部参加调查的国有企业比重大,员工考核管理的统计结果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18)

三、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

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果好 (19)

四、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建立有考核制度的比重高,执行情况令人不满意

(20)

五、上市促进企业提高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水平 (21)

六、企业规模越大,员工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人员绩效考

核效果差于小企业和大型企业 (2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岗位管理现状 (24)

一、我国企业当前岗位管理的总体状况 (24)

二、不同地区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三、不同性质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四、上市与非上市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6)

五、不同规模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7)

六、不同行业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8)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制度建设现状 (30)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38)

一、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 (38)

(一)招聘会是企业发布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38)

(二)社会招聘已是中国企业录用员工的主要来源 (38)

在问卷调查的四个员工来源选项中,被调查企业录用员工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招聘人员”

(82.9%)、“毕业生”(65.5%),远远高于“复转军人”(7.5%)和“劳务派遣”(4.5%),较为集中。开放式调查表明企业录用员工还有以下来源:解决内部职工子女就业难题、

上级主管单位人员、挖掘同行业其他熟练工、公司内部人员、上级分流人员、下岗职工、农民工、家族亲戚成员、所在地附近居民、有业务关系的人员、领导子女、关系户,等

等。(三)中国企业人员甄选方法有待丰富,但面试是基本方法 (39)

(四)主动辞退员工情况已很普遍 (39)

二、西部企业要加强劳动用工规范的建立,中部企业要加强规范的执行 (39)

(一)中部和西部企业要多发挥职业介绍所的作用,中部企业参加“校园招聘”的比例

仅次于“招聘会” (39)

(二)接收毕业生比例中部企业最高,接收复转军人比例东部企业最低 (40)

(三)使用“心理测试”、“面试”的东部企业比例相对较高,使用“知识测验”、“竞

聘演讲”的中部企业比例相对较高 (40)

(四)中部企业主动辞退员工的比例最低 (40)

三、国有企业要加强人员招聘录用制度建设并加大执行力度,私营企业同时还要加强劳动合

同管理制度建设及其执行规范程度 (40)

(一)国有企业“校园招聘”比例高,其他性质企业“媒体广告”比例高 (41)

(二)接受毕业生和复转军人的国有企业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私营企业人员来源

的市场化程度最高 (41)

(三)国有企业使用“面试”、“心理测试”的比例相对较少,“竞聘演讲”的比例相

对较高 (41)

(四)国有企业在主动辞退员工的比例上远远低于非国有企业 (41)

四、建筑企业要规范人员招聘程序并严格执行,批发零售餐饮企业还亟需完善劳动合同并认

真执行 (42)

(一)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使用“媒体广告”比例最高 (42)

(二)水电煤气业接受复转军人的比例相对较高 (42)

(三)各行业在采用人员选聘方法上差别不大 (43)

(四)水电煤气业主动辞退员工的企业比例相对较少 (43)

五、企业上市促进了企业劳动用工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43)

(一)上市企业“校园招聘”比例远高于未上市企业,“朋友介绍”比例低于未上市企

业 (43)

(二)上市企业在接收毕业生和社会招聘人员方面的比例相当 (43)

(三)上市企业运用人员选聘方法高于未上市企业 (44)

(四)企业是否上市与“主动辞退过员工”关系不大 (44)

六、大企业重视招聘学生,中小企业用工市场化程度高但亟需建立用工规范并认真执行 .. 44

(一)大企业重视招聘学生,小企业重视朋友介绍 (44)

(二)接收毕业生、复转军人方面,大型企业比例高 (44)

(三)大企业对各种人员甄选方法的运用比例高于小企业 (45)

(四)中型企业主动辞退过员工的比例较高 (45)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46)

一.不同背景公司培训经费投入情况 (46)

二.不同背景公司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情况 (47)

三.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计划执行情况 (48)

四、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的主要方式 (49)

五.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 (51)

六.不同背景公司实施培训对改善员工绩效的作用 (52)

七.不同背景公司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的影响情况 (54)

八、不同背景变量在培训方面的差异比较 (55)

九. 结论与建议 (56)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薪酬管理现状

内容摘要:我国大部分企业员工对薪酬表示满意;大部分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实行分类管理,技术、销售及其他人员薪酬结构各不相同;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是虚拟股票;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企业一般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和本企业历史水平确定工资标准。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涉及不同企业的员工薪酬满意度、薪酬结构、长期激励形式、企业人工成本、人均月收入以及制定工资标准依据等方面。

一、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大部分满意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员工对目前的薪酬表示满意。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72.7%,回答“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占27.3%。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中部比东部地区企业员工对目前的薪酬满意度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企业员工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是71.6%、75.8%和76.5%;中部地区企业员工回答“非常满意”或“很满意”的比例最高。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集体企业的满意度最高,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为82.1%,高出总体水平9.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

企业、私营企业的薪酬满意度较低,它们回答“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是28.9%、28.5%。外资、港澳台资企业薪酬的满意度与其他性质企业差别不明显,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为73.9%,比总体水平仅高出1.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差别很大。按照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公用事业、采掘业、社会服务业、通讯与信息技术(IT)、金融保险、制造业、房地产、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餐饮、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为90.3%、87.5%、80.6%、77.3%、77.1%、71.6%、70.5%、70.3%、67.2%、62.9%、62.7%。其中,制造业、房地产、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餐饮、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低于总体水平。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上市企业员工比非上市企业员工(包括拟上市企业)的满意度高,境外上市比境内上市企业员工的满意度高。上市企业员工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分别为:境内上市75.5%、境外上市77.2%、境内境外都上市78.5%;拟上市、没有上市企业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分别为75.2%、71.1%。

从企业规模看,销售额或资产总额3亿元以上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较高,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6.6%、75.2%;其次是销售额或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下企业,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3.2%、72.4%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分类管理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企业(75.7%)在薪酬管理上实行分类管理,即对不同类别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结构形式。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中部地区企业实行薪酬分类管理的比例略高于东部地区,但差别不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企业实行薪酬分类管理的比例分别为75.1%、76.7%和77.2%。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集体企业、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采取薪酬分类管理比例较高,分别为82.1%、80.7%和78.6%。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采取薪酬分类管理的比例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国企仍然维持传统工资体制。

从不同行业看,薪酬分类管理与行业企业岗位差别化程度有关,采掘、制造、房地产、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业的比例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分别为79.2%、78.5%、77.9%、77.0%、76.7%;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用事业的比例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境内境外都上市的企业采取薪酬分类管理的比例最高(82.4%),其次为拟上市企业(79.2%)。

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采取薪酬分类管理的差别不大。

三、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对技术人员采取最多的薪酬形式是“岗位工资”(70%)、“奖金”(55.3%)、“各种津贴”(48%)和“职务工资”(44.7%);采取“长期激励”、“佣金”的比例较低,分别为8%和15.5%。

从不同地区看,除“职务工资”以外,在其他薪酬形式上,中、西部地区采取的比例均高于东部地区企业,“佣金”的比例分别高出东部地区2.3和1.1个百分点,“长期激励”的比例分别高出东部地区3.4和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采取“技能工资”的比例最高(40.5%),西部地区采取“年功工资”比例最高(36.6%)。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对技术人员采取最多的薪酬形式是“岗位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私营企业、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是“岗位工资”、“奖金”和“职务工资”,集体企业是“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在采取“职务工资”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的比例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这表明职务对非国有企业技术人员薪酬的影响较大;在采取“年功工资”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比其他性质企业比例高,这表明资历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技术人员薪酬的影响较大;在采取“岗位工资”上,不同性质企业间差别不明显,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的比例较高,集体企业的比例最低;在采取“佣金”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比例较高,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的比例最低;在采取“长期激励”上,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比例较高,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比例较低。

从不同行业看,在采取“岗位工资”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比例低于60%;在采取“职务工资”上,行业间差别较大,社会服务业、通信与信息技术比例较高,采掘业比例最低;在采取“年功工资”上,采掘业比例最高,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近3倍;在采取“佣金”上,企业经营结果受技术人员个人绩效影响大的行业采取佣金的比例高,通信与信息技术、社会服务业采取“佣金”的比例高于采掘业、批发零售餐饮;在采取“长期激励”上,农林牧渔业、公用事业、通信与信息技术比例较高。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上市与否对技术人员薪酬结构影响不明显。在采取“长期激励”上,无论是境内上市还是境外上市企业,其比例均高于没有上市企业。

从企业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对技术人员采取“长期激励”和“年功工资”的比例越高,规模大的企业更重视员工的资历。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48.3%的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比例60%以上,其中固定工资比例在60~80%的占26.7%,80%以上占21.6%;24.7%的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比例低于40%。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60%以上的比例最高(49.9%),其次是西部地区(48%),中部地区最低(39.5%)。西部地区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40%以下的比例最高(25.7%),其次是东部地区(24.5%),中部地区最低(24%)。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比例60%以上的,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比例最高(56.1%),以下依次为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53.5%)、私营企业(47.5%)、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43.4%)、集体企业(25%)。固定工资比例占其收入40%以下的,集体企业比例最高(37.5%),其它依次为私营企业(26.9%)、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25.8%)、外资、港澳台资企业(21.2%)、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19.8%)。

从不同行业看,采掘业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的比例最高,近80%的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以下依次为金融保险业(62.5%)、房地产(59.5%)、通讯与信息技术(57.2%)、批发零售餐饮(55.1%)、制造业(48.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3.6%)、建筑业(41.1%)、社会服务业(39.4%)、农林牧渔业(38.1%),其中金融保险业、房地产、通讯与信息技术、批发零售餐饮、制造业的比例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固定工资占其收入40%以下的,比例较高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38.1%)、社会服务业(3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8.2%),它们的比例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技术人员固定工资比例境外上市企业比境内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高,其中境内上市和境内境外都上市企业固定工资在6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9.3%和65.9%,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四、销售人员的薪酬结构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佣金、各种津贴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企业对销售人员采取最多的薪酬形式是“岗位工资”(63.2%)、“奖金”(49.7%)、“佣金”(42.8%)、“各种津贴”(40.2%)。采取“长期激励”的企业占少数(7.3%)。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销售人员采取“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奖金”、“佣金”和“长期激励”比例均略高于东部地区。在采取“年功工资”上,西部地区的比例最高。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集体企业销售人员“岗位工资”的比例高于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销售人员“职务工资”的比例最低,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例较高;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销售人员采取“年功工资”的比例较高,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的比例最小;私营企业、非国有股份和责任公司销售人员采取“佣金”“长期激励”比例较高,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采取的比例最低。

从不同行业看,在采取“岗位工资”上,采掘业、批发零售餐饮、房地产比例较高,农林牧渔业、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业销售人员比例较低;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通信与信息技术也销售人员采取“职务工资”比例较高;采掘业销售人员采取“年功工资”比例最高,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近3倍;金融保险、通信与信息技术、房地产销售人员采取“佣金”比例较高,公用事业、采掘业、批发零售餐饮比例较低;在采取“长期激励”上,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通信与信息技术行业的比例高于其他行业。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境内境外都上市企业的销售人员采取“岗位工资”的比例最高,仅境外上市企业最低;非上市企业采取“职务工资”的比例高于上市企业;境内境外都上市企业采取“年功工资”的比例最高,高出总体平均水平近2倍;境内境外都上市和境外上市企业“佣金”的比例偏低;仅境外上市企业采取“长期激励”比例最高。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40%以下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47.8%的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比例在40%以下。固定工资比例在20%以下占15.2%,20~40%为32.6%、60~80%为32.6%、60~80%为32.6%、80%以上为7.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40%以下的比例最高(52%),其次是西部地区(49.5%),东部地区最低(46.6%)。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集体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40%以下的比例最高(60.9%),以下依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49%)、私有企业(48.3%)、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47.2%)、外资、港澳台资企业(46%)。

从不同行业看,金融保险行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40%以下的比例最高(59.4%),以下依次为社会服务业(58.9%)、房地产(5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3.9%)、批发零售餐饮(42.6%)、建筑业(42.0%)、农林牧渔业(40.0%)、公用事业(28.5%)、通讯与信息技术(24.6%)、制造业(20.7%)、采掘业(15.8%)。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仅境内上市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40%以下的比例最高(51.6%),以下依次为拟上市(51.0%)、没有上市(46.9%)、仅境外上市(45.6%)、境内境外都上市(41.0%)。

五、技术、销售以外人员薪酬结构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企业对技术、销售以外人员采取最多的薪酬形式是“岗位工资”(66.5%)、“奖金”(52.1%)、“各种津贴”(46.9%)和“职务工资”(44.3%)。采取“长期激励”的企业占少数(7.1%)。

从不同地区看,差别不大。中、西部地区采取“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各种津贴”、“奖金”和“长期激励”的比例略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采取“职务工资”和“佣金”的比例略高。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采取“岗位工资”的比例高于外资、港澳台资企业以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采取“职务工资”的比例最低,集体企业为最高;在采取“年功工资”上,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比例最高,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的比例最低;采取“佣金”比例较高的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在采取“长期激励”上,私营企业的比例最高。

从不同行业看,多数行业技术、销售以外人员的薪酬结构相近。在采取“岗位工资”上,采掘业、房地产、制造业的比例较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较低。通信与信息技术、批发零售餐饮采取“职务工资”的比例较高,采掘业最低。在采取“年功工资”上,采掘业的比例最高,高出总体平均水平33.7个百分点。在采取“佣金”上,除了公用事业、房地产、农林牧渔业、通信与信息技术以外其他行业均偏低或没有采取。公用事业、农林牧渔业、通信与信息技术采取“长期激励”的比例也较高。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差别并不明显。境内境外都上市企业采取“岗位工资”、“年功工资”的比例较高。在采取“长期激励”上,拟上市、仅境外上市比例较高。

(二)工资收入构成:多数企业技术、销售人员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60.4%的企业技术、销售以外人员的固定工资占总收入比例在60%以上。固定工资比例在20%以下的为6.6%,20~40%为12.4%,40~60%为20.6%,60~80%为26.8%,80%以上为33.6%。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技术、销售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60%以上的比例最高(61.4%),其次是西部地区(58.3%),中部地区最低(56.2%)。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销售员工以外的其他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60%以上的比例最高(67.4%),以下依次为外资、港澳台资企业(64.4%)、私有企业(60.4%)、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54.5%)、集体企业(33.3%)。

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技术、销售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60%以上的比例最高(40.0%),以下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6.3%)、建筑业(32.0%)、通讯与信息技术(24.6%)、房地产(23.6%)、批发零售餐饮(23.4%)、制造业(20.7%)、公用事业(19.1%)、采掘业(15.8%)、社会服务业(6.4%)、金融保险(3.1%)。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境内境外都上市企业技术、销售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60%以上的比例最高(62.5%),以下依次为仅境外上市(62.3%)、没有上市(61.0%)、拟上市(59.7%)、仅境内上市(56.0%)。

六、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虚拟股票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股票”、“股票期权”和“虚拟股票”以外的“其他”形式是目前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除“其他”以外,主要形式是“虚拟股票”,其次是“股票期权”,再次是“股票”。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采取“股票”和“股票期权”的比例略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中部地区企业采取“虚拟股票”的比例最高。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首选是“虚拟股票”,集体企业则是“股票”,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是“股票期权”。

从不同行业看,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企业首选“股票”以外,其他行业企业首选的都是“虚拟股票”。选择“股票”比例最多的是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企业,选择“股票期权”比例最多的是通讯与信息技术业企业,“虚拟股票”比例最多的是房地产业企业。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上市企业选择“股票期权”作为主要形式,非上市企业选择“虚拟股票”作为主要形式。选择“股票”比例最多的是仅境内上市企业,“股票期权”最多的是仅境外上市企业,“虚拟股票”最多的是拟上市企业。

从企业规模看,销售额或资产额3亿元以上和资产额1.5~3亿元企业以“股票期权”作为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其他规模的企业以“虚拟股票”为主要形式。

七、工资水平: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

从调查总体情况看,70.8%的企业人均月工资集中在800~2500元水平之间。比例最高为“1200~1800元”(27.4%),以下依次为“800~1200元”(23.8%)、“1800~2500元”(19.6%)、“2500~3500元”(11.7%)、“3500~5000元”(10.0%)、“800元以下”(4.7%)、“5000~8000元”(2.7%)、“8000以上”(0.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人均月工资水平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再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企业人均月工资主要集中在800~2500元水平之间(67.3%);中部、西部地区企业主要集中在800~1800元水平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64.2%和66.0%。西部地区“800元以下”的比例最高,占6.5%。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除了集体企业以外,其他性质企业人均月工资水平接近,70%左右的企业集中在“800~1200元”、“1200~1800元”或“1800~2500元”水平上。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比例最大的是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其他依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金融保险业、通信与信息技术业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采掘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人均月工资水平最高,67.3%的企业在2500元以上,其中“8000元以上”的比例在所有行业中最高;采掘业人均月工资水平最低,62.5%的

企业在“800~1200元”之间。行业内部企业工资水平差距不等:采掘业内部工资水平比较平均,87.5%的企业集中在“800~1800元”之间;而农林牧渔业行业内部工资水平差距较大,25%的企业月工资水平在1200元以下,但月工资水平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仅境外上市企业的人均月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36.7%的企业工资水平在2500元以上。境内境外上市企业人均月工资水平偏低,37.3%的企业在1200元以下,没有5000元以上的企业。

从企业规模角度看,差别并不明显,销售收入或资产额3亿以上企业的人均月工资水平略高。

八、人工成本: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

73.0%的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人工成本在10%以下的企业为22.4%,10~30%为50.6%,30~50%为17.7%,50~60%为6.0%,60%以上的为3.4%。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略高于中、西部地区企业,西部地区的人工成本最低。

从不同企业性质看,外资、港澳台资企业人工成本略低于其他性质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多数行业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10~30%之间。采掘业企业人工成本最低,其半数以上企业人工成本在10%以下;人工成本明显高于总体平均水平的行业有通讯与信息技术业、社会服务业。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上市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例明显低于非上市企业。境内境外都上市企业人工成本10%以下的比例是未上市企业的2.4倍。

从企业规模看,规模大的企业人工成本较低。销售额或资产额3亿元以上企业人工成本在30%以下的比例最高。

九、企业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确定员工工资标准的依据首先是“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31.7%),以下依次为“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25.7%)、“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16.6%)、“公司财务状况”(13.7%)、“参照薪酬调查结果”(12.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选择“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且在选择上排序一致,为“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公司财务状况”、“参照薪酬调查结果”。中部地区排序为“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参照薪酬调查结果”、“公司财务状况”。

从不同性质企业看,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首选是“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非国有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前两位的选择的是“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和“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

从不同行业看,采掘业、公用事业企业主要根据“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确定;农林牧渔业是“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确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确定;建筑业是“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参照薪酬调查结果”确定;社会服务业是“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确定;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与信息技术是“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确定。多数企业受同业影响,其中通信与信息技术、社会服务、批发零售餐饮业受影响最大。

从企业是否上市看,非上市企业主要“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和“根据本企业历史水平”;仅境内上市企业主要“根据本公司历史水平”;仅境外上市企业主要“参照薪酬调查结果”;境内境外都上市企业主要依据“主管机构规定的标准”。

从企业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受主管机构的影响越大;规模小的企业受企业财务状况影响较大。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内容提要: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奖金分配”和“调薪”。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是大部分企业实施人员绩效考核必备工作。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等行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企业规模越大,人员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人员绩效考核效果差于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上市促进了企业提高人员绩效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一、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考核效果一般,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2.2%的企业建立了定期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比例为67.3%,其中约一半(占总体32.7%)还执行不力。说明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考核效果也不理想,1044家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中,59.1%的企业选择效果“一般”,选择“非常好”和“很好”的比例合计才20%,选择考核效果“非常好”的企业只有18家,占1.7%。说明人员绩效考核是一个令企业头痛的工作。进一步分析企业的考核周期、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结果应用情况,可以看出:企业人员考核的周期主要是“年度考核”、“月考核”,占被调查企业的比例分别为41.6%、40.1%;季度考核约占四分之一。

企业的员工考核方法主要是“目标考核法”、“量表法”、“工作述职法”,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45.3%、29.8%、26.8%,其他分别是“民主评议法”(17.1%)、“360度考核法”(13.7%)。开放式的调查发现企业还有以下考核方法:直接主管领导评价考核、关键人员绩效指标、平衡记分卡、自评与直接主管考评相结合、末位

淘汰法、强制分布排序法、全员岗位考评法、胜任力考核、职能与业绩综合考核法,等等。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最常用的三种考核方法对应着三项考核内容:“业绩”、“能力”和“态度”,其中“量表法”可以笼统的理解为“考核表格”而涵盖“民主评议”、“关键人员绩效指标”、“综合评分卡”等方法。79.2%的企业将“业绩”作为首要内容,10.7%的企业选择“态度”,7.7%的企业选择“技能”,另有2.5%的企业将“出勤情况”作为首要考核内容。

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大部分企业实施人员绩效考核必须要做的工作。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建立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有786家,占75.7%。

企业人员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奖金分配”和“调薪”,分别占被调查企业中已实施人员绩效考核样本的76.05%和66.76%,有55.56%的样本企业用于“职务晋升”,用于优化人员配置的“岗位调动”只占到43.68%。开放式的调查表明企业员工考核结果的应用领域还有:转正续签聘任(末位淘汰辞退依据、续签合同聘用关系、任期考评、试用期满转正或试用延聘、合同期满人员优化)、人员绩效改善(工作改进总结、人员绩效提升和素质提升指导、人员绩效促进)、培训和职业规划(教育训练、能力发展、培训、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深造机会、培训效果跟踪、培训需求来源、人才储备培育)、与每月工资发放挂钩(月薪浮动部分)、评比先进、评职称、岗位竞聘,等等。

二、中部参加调查的国有企业比重大,员工考核管理的统计结果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在“有成文的定期考核制度”上,中部(81.7%)和西部(79.2%)企业差不多,比东部(71.0%)企业高约10个百分点;但中部和西部在“执行不力”的比例上(都是37.1%)也要高于东部(31.9%)5个百分点。在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比例上,西部(70.3%)和中部(69.7%)高于东部(66.2%)3.5~4个百分点;而在人员绩效考核实施效果上回答“很好”和“非常好”的,同样是中部(24.2%)和西部(22.0%)高于东部(18.7%)3~5个百分点;另外,回答效果“不太好”的企业比例,西部(22.1%)高于东部(15.8%)6个百分点。

分析发现,中部和西部参加调查的企业主要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46.8%、39.1%)和私营企业(24.2%、32.1%),而东部参加调查的企业中,外资港澳台企业(25.4%)和私营企业(28.8%)的比例都高于国有企业的比例(23.9%)。而对企业性质进行的分析统计表明,国有企业在考核规章制度上要比其他各类性质的企业都要健全,实施效果上差于“私营企业”和“非国有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所以,上述表现在地域上的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差异也许只不过是本次调查取样分布所造成的结果。

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域企业的考核周期、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结果应用情况,可以看出:东中西部企业在员工考核周期上没有太大的地域差别;在考核方法的使用上,东部企业除“量表法”的使用比例(29.6%)高于西部低于中部企业外,其他各项都低于西部和中部企业;在考核内容上,东部企业选择“态度”(11.3%)和“技能”(8.4%)的比例要高于中部和西部,选择“出勤”(1.4%)的比例最低,中部选择“出勤”的比例(7.3%)最高,甚至高于“技能”(4.8%);中部企业建立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比例(81.5%)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在考核结果应用于“职务晋升”(41.0%)、“岗位调动”(33.7%)的比例要高于东部和西部,而应用于“奖金分配”(49.4%)、“调薪”(43.3%)的比例低于东部和西部。中部企业在这些问题上的统计结果也许与其参与调查的企业46.8%都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有关。

三、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果好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定期考核制度”的比例(83.6%)和“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比例(67.2%)最高,“执行不力”的比例(36.3%)也最高;采用“年度考核”的比例(46.9%)高于其他性质企业,考核内容对“业绩”(84.3%)和“出勤情况”(4.3%)要求的最多,而对“技能”(3.0%)“态度”(8.4%)要求最低;使用“民主评议”方法的比例(27.9%)远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建立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比例(77.3%)最高,说明在考核制度上具有较好基础。

私营企业有“定期考核制度”的比例(62.3%)和“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比例(62.4)最低,而“执行不力”的比例(33.3%)却排在第二。但从实施效果上看,私营企业收到的效果却很好,回答考核效果“很好”(19.5%)和“非常好”(2.0%)的比例排在前列。“私营企业”的考核频度较高,其采用“月考核”的比例(42.6%)较高。

非国有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考核频度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采用“月考核”的比例(44.5%)要远高于其他企业;使用“目标考核”(51.3%)和“量表法”(36.1%)的比例都高于其他企业;考核效果也好于其他企业,回答考核效果“很好”(20.2%)和“非常好”(1.6%)的比例最高。

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对人员绩效考核内容更表现出一种均衡的考虑,对“技能”(14.9%)和“态度”(14.0%)的选择合计占到近30%;在“民主评议”方面比例最低(8.3%);考核结果运用在“调薪”的比例(53.3%)要高于用于“奖金分配”(51.0%)的比例,这与其他企业不同。

四、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建立有考核制度的比重高,执行情况令人不满意

建立有定期考核制度的企业比例较高的行业有金融业(86.8%)、水电煤气业(85.7%)、交通仓储邮政业(84.5%),但其执行情况令人不满意。金融保险业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比例最高(79.5%),但其考核效果“很好”的比例只有12.9%,仅仅高于建筑业。建筑业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比例最低(51.6%)。批发零售餐饮建立有定期考核制度的比例最低(57.1%),认为考核效果“不太好”和“差”的合计比例达到29.0%,考核效果较其他各行业差。考核效果相对较好的是社会服务业,认为考核效果“很好”和“非常好”的比例合计达到26.1%。

金融保险业在考核周期方面实施“年度考核”的比例(61.5%)高于其他行业;选择“业绩”作为首要考核内容的比例(93.5%)也高于其他各行业;在“目标考核”(53.8%)、“民主评议”(46.2%)、“工作述职”(43.6%)、“量表法”(43.6%)、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白皮书)课题组 课题发起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总顾问:陈清泰 特邀顾问:鲁志强谢伏瞻邵宁林用三徐颂陶 课题领导:陈小洪李兆熙张文魁 课题组长:林泽炎 问卷调查合作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问卷设计:王继承林泽炎马淑萍李春苗王玉丛 数据处理:王继承林泽炎孔繁敏李超平郑晓露 资料编辑:李春苗马淑萍肖庆文王玉丛孟娜 本报告文字撰写:林泽炎 定稿:林泽炎肖庆文李春苗 [1][1] 本次调查共收回2100份问卷(一份问卷即为一个企业的情况),对明显无效的问卷进行了剔除,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共1883份(实际分析中有些部分可能少于这个数字)。具体样本构成、数据处理方法及具体的调查结果见详细的《转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编码约定,平均数越大,该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越差。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林泽炎

目录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薪酬管理现状 (4) 一、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大部分满意 (4)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分类管理 (5) 三、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 (6)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6)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 (7) 四、销售人员的薪酬结构 (8)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佣金、各种津贴 (9)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40%以下 (10) 五、技术、销售以外人员薪酬结构 (10)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10) (二)工资收入构成:多数企业技术、销售人员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11 六、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虚拟股票 (12) 七、工资水平: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 (13) 八、人工成本: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 (14) 九、企业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15)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17) 一、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考核效果一般,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进 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7) 二、中部参加调查的国有企业比重大,员工考核管理的统计结果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18) 三、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 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果好 (19) 四、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建立有考核制度的比重高,执行情况令人不满意 (20) 五、上市促进企业提高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水平 (21) 六、企业规模越大,员工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人员绩效考 核效果差于小企业和大型企业 (2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岗位管理现状 (24) 一、我国企业当前岗位管理的总体状况 (24) 二、不同地区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三、不同性质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四、上市与非上市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6) 五、不同规模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7) 六、不同行业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8)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制度建设现状 (30)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38) 一、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 (38) (一)招聘会是企业发布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38) (二)社会招聘已是中国企业录用员工的主要来源 (38) 在问卷调查的四个员工来源选项中,被调查企业录用员工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招聘人员” (82.9%)、“毕业生”(65.5%),远远高于“复转军人”(7.5%)和“劳务派遣”(4.5%),较为集中。开放式调查表明企业录用员工还有以下来源:解决内部职工子女就业难题、

近十年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石河子大学 论文题目: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班级:物流一班 学号:20115173** 姓名:***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人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某些优点提出了质疑。 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大体是35%,而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体是75%,差距高达40个百分点。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研究和关注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和管理人员,要正视这个差距。一下就是我总结的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1、总量过剩而质量偏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但劳务出口仅占世界劳务出口贸易额的0.1%而且是以低技术含量的脏、累、险工种居多。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又供不应求,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人力资源层面上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例如,许多人青睐的耐克鞋,在中国耐克的需求很大,而中国人只在其中争取可怜的一点加工费。 2、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总体上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我国从业人员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近7000万人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仅占3.5%。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一般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但潜力很大,国家必须加大开发力度,否则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还显得十分滞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市场信息不能够全面、准确而及时地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4、我国的人力资源已呈现出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所需劳动力越来越强劲之际,而我国执行的22年“独生子女”政策,逐步使劳动力缺乏;而推出劳动市场的老年人相应增多,加上人类寿命的延长使得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总量多。据悉,2009年12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6亿,约占总人口的12%,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805万。而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我国。第二,进程快。我们统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反思一下,我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尽然从2005年的11%到30%;这样的快速老龄化,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大约需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我们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第三,支撑老年资金有限。如今我国刚刚达到小康,人均GDP比许多西方国家低很多,用来支撑这方面事业可动用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即,我国是“先老后富”,而许多国家是“先富后老”。第四,历史欠帐较多。由于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没有养老基金的积累,这个包袱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将要减少2900万左右,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相当一部分岗位很可能面临着人员短缺的问题,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平均年龄将由现在的32岁增长到44岁,这使得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非发达国家。我国现在的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率是6.4:1,到2040年将会减少到2.0:1,这意味着将来政府还必须承担更多老年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

04主题论坛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未来10年—新使命与新价值

主题论坛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未来10年—新使命与新价值 周禹:我们真是特别感谢彭教授、黄教授,也感谢来宾的提问,两位教授从人力资源整体视角和宏观经济整体分析视角出发给我们带来了两场非常精彩的主题演讲,让我们再次以掌声向两位教授致以诚挚的感谢! 其实的确如两位老师谈到的,中国的经济一直在转大弯、过大关,中国人一不小心,像黄老师所说的就回来了,成为经济总量第二,一不小心成为美国第一债主,当然了,债权在手上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其实我们也能感受到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说其实我们付出了三种巨大的代价,首先我们付出了很大的绿色代价,我们大家都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损耗;其次我们付出了不小的蓝色代价,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人力资本,不仅是蓝领、白领,甚至金领企业家压力过度,收入增长机制缓慢,付出了很大蓝色代价;同时我们还付出了很大红色代价,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主流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迷盲,也给我们整体社会面、产业面和企业面都带来了从硬到软、从内到外的挑战,从宏观层面的讨论,两位大师给了我们探讨和洞见之后我们下面将沉淀到组织层面。我们即将请上我们的五位嘉宾进入今天上午第一个互动式主题论坛,下面先请五位嘉宾上台就坐。有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彭剑锋教授,来自李宁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经理戴倩女士,来自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8同城)副总裁段冬先生;来自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副总裁关有民先生,来自新奥集团组织与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晓春女士,第一个互动式论坛主要模式在于登台分享的嘉宾会各抒己见,更重要的是开始进入实体互动环节,登台嘉宾和在场观众会进行更多讨论和互动,刚才有位同学还要问问题,不好意思,这回你还有展现的机会,今天的互动论坛第一个主题结合前面两个宏观层面、总体层面的演讲,是关于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其实前面两位教授的主题演讲从宏观到产业、从趋势到现实都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也让我们看到了复杂的现实和挑战,我们想请我们的教授、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管理精英们结合各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或者切实感受,未来十年以来,结合我们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战略性发展要求或者面对的可能的挑战,对我们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对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来说我们应该担当怎样的新使命和新定位、扮演怎样的新角色呢?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你们的思考。 戴倩:谢谢大家!我叫戴倩,在李宁公司工作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了,有幸能够见证和跟随这个公司成长,我加入公司时候公司生意规模差不多6亿,到去年为止超过了93亿,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些收获和体会,也经历了见证了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今天的话题是关于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期的人力资源的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整理

1978年12月,党的^一届三中全会拉幵了改革幵放的大幕,中国社会幵始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外企业对人才资源和专业服务的迫切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共同成为推动中国人才市场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形成和发展、助力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力量。 30年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之下,从形成到发 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对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30年的回顾和总结中,每一组 数字、每一条信息、每一种声音、每一个变化,都代表着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的轨迹,也将是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踏入新时期的基石。 1、人才服务机构变化 1979年改革幵放伊始,作为中国第一家人才服务企业,FESCC向外商派出了第 一名中方雇员,当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能提供此项服务的企业仅此一家。而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368家,从业人员近15万人。其中, 北京地区各类人才服务机构达到360个,人才服务企业性质的机构数量已占总机构 数的51% 2、人才服务内容扩展 1979年,作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雏形的FESCQ承担“为来中国经商的外国公司寻找中国雇员”的工作,30年后,FESCQ勺社会职能从“管理”发展为“服务”,已经能够为广大企业客户提供及时、高效、专业、快捷的全程化一站式服务。 截至2008年底,包括FESCQ在内的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666万家用人单位提供覆盖人事行政、员工福利、人才招聘、员工关系、岗位外包、财务外包、咨

询、培训、商务代理、外籍人员服务、海外劳务等多维领域的人力资源服务。 3、人力资源专业化发展 1979年,FESCO成立之初,公司工作人员不到10位,当时国内没有人力资源专 业,所有人才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1979年,FESCO外派到外资 企业的员工人数不到100人,10年后发展到2000余人;1999年,FESCO成立20年的时候,外派员工上升到2.6万人;30年后的今天,FESCO在全国已经拥有上千名员工组成的专业化队伍,全体员工中,拥有大学本科、硕士以上学历占公司员工比例的80%以上,向8000余家中外企业派出了近40万名中国雇员。 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正向专业化发展道路一步步迈进。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 动人事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标志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 已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2004年,全国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在中国 人民大学诞生,越来越多人力资源专业领域的学生成为业内企业的从业人员,他们 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广揽人才方式的变化 30年前,FESCO成立之初,就打破了当时定向分配的用人传统,幵始尝试多种方式网罗人才。但当时的招聘方式十分初级,多靠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人推荐,人才难觅之时,甚至曾经搬了一张桌子,在西城大木仓胡同口,小贩叫卖式地做“喊人” 宣传。30年后,FESCO勺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拥有可以实现直接针对企业客户和员工的信息速递、个人信息查询、在线招聘、问题答疑、增值服务等功能的专业官方网站,还自主研发了全国业务网上互动操作系统,成立了专业化的呼叫

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XXXX年)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 (2010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 三、履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责 四、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五、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就业问题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前,中国就业形势

保持总体稳定,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政府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培养、吸引、使用和保障机制,加快人力资源法制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开发道路。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 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人力资源相关网站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链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链接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中企人力资源管理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人力资源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协会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cn/index.asp 韬略咨询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mc/index.htm 赛迪咨询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华夏人力资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东方经理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omm/index.htm 东方经理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组织人事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99级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南京必得人才资源顾问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中华英才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中华人才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和悦人才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main/index.asp 同济大学人力资源工作室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佐佑人力资源顾问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chinese/link.htm 北京福林京峰经济合作咨询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navigator_c.htm 深圳市硕旺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HR软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深圳市新全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index2.html 深圳市极通电脑软件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万康国际管理顾问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index.htm 佳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上海英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软件)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南京利物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aus.htm 厦门摩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广州狄安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北京三普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捷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hr/hr_index.asp 普华四方商务策划工作室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bbs/index.asp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中国易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博惠思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网站job365——天天工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致恒管理顾问工作室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富锐咨询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登龙门人力资源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狄安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中国海峡人才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new/rcyth/main.htm 中国人才热线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company/ 西三角人力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中国经理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北京仁达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金方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084872007.html,/

人力资源行业现状前景

深圳人力资源师培训: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4-08-27 10:09:00来源:中鹏培训浏览次数:35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 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人力资源服务未来展望.pdf

作为近几年来新兴的一个行业,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业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客观联系的变化与矛盾演变的发展,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在时代的浪潮里也逐渐体现出了自身发展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随主客观的发展而不断成熟,也给了人们展望的理由与热情,这条牵动人心的虚线轨迹便时常被人称作“趋势”。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愈发瞩目,国内对其的研究也随之增多。在此,本文把中国HR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略为总结如下。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7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相关数据预测,2007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营收将超过1000亿美元。而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务产品已经从最初的人才派遣发展到现在的九个大类产品系列,涵盖猎头及人才中介、多渠道招聘、人才(劳务)派遣、人才测评、培训、管理服务、信息调查服务、数据处理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形成了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价值链。 据上海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的数据,2005年上海人才服务行业总营业额已经达到近105亿元。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事实上这个数据还比较保守,HR服务行业的市场蛋糕正处在高速膨胀中。目前,网络招聘、人力资源外包、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的细分领域均处在高速扩容中。仅以网络招聘为例,艾瑞市场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大约8亿元人民币,但2006年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11.5亿元,年增长率43.8%。进一步的预测表示,中国的网络招聘市场会在近几年继续保持至少每年40%的增长,并在2010年达到46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市场格局不断演变、行业规模大幅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业愈来愈备受瞩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力资源服务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服务范围迅速扩大,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同时,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从观念上、行动上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接纳。 随着市场的扩大,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正经历着一场从保守到开放、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进化过程,蓬勃兴起的现代服务业则为人力资源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群雄逐鹿”的情况下,唯有抓住机遇谋求自身优势发展才是“立足”的根本。盲目的发展战略、一盘散沙似的管理已不能应对时代的“浪淘”,做好自身的优势分析以及相关的市场分析,并制定正确的战略指引,将是HR服务企业“突出重围”的关键。 二、政治/法律的影响不断加深 《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相关政策的扶持。由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等综合环境的保障,而这些公共服务又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的。《白皮书》因此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规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它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而言,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的支付将是较大的风险,特别是(人才)劳务派遣企业的风险更加明显,建议国家在税收政策上能够给予一定支持,能够允许劳务派遣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前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产品结构档次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尚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要发展高端服务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是难以承受的。为此,《白皮书》还建议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对新产品研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退税帮助,以有利于服务机构研发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一流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也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而做出的重大的战略举措。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发现,政治/法律因素对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如何把众多的人口转化为有效的资源,如何“人本兴国”,应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充分支持“人的发展”的新兴行业,HR服务企业理应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实行,以处理好与外部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 HR服务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不仅引发了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也吸引了众多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目光。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人事部等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新法令法规,已正式允许外国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全球派遣服务知名品牌Manpower、瑞士专业机构Adecco、美国Monster、日本Recruit等。《世界管理评论》杂志曾评选并发布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0强”榜单,这100家机构是指在大中华区设立有分支机构且业务领域涉及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机构。这其中,外资企业占据了62个名额,并且占据了榜单的前26位。 良性的竞争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正所谓,“自然选择”是自然界保持生命力的根源。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应当积极准备,挖掘市场潜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中国的人才资源服务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外企也有自身的不足。他们对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情况比较陌生,不熟悉国内的相关人事管理法规与政策,对中国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和适应。另外,就服务产品价格来讲,外资企业的惊人高价也决非普通国内企业能够承受。中国HR服务企业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学会发展自己。 在我国经济由“投资推动型”向“人力资源推动型”发展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这些 人力资源目前大多处于潜在状态,现实人力资源是一种量大质 低的资源,这种资源状况既无助于中国今天及未来社会经济的 发展,甚至还会加重中国社会经济的负担,已经形成了严重的 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因此,分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和就 业形势,是开发人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c” (一)人力资源总数庞大,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口,其中 人力资源总数为7.4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帆以 上。改革开放近四年来,中国文盲人口规模持续大幅度下降.全 国15岁以上文盲从2.3亿降至O.87亿,减少了62%。1964—2M年 期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成人识字率累计提高了43.3个百分点, 高于发展中国家累计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更超越世界平均 增幅,2000年中国成人识字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 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 年多,受教育总年限翻了一番多。19827—20凹年期间,我国从业 人员规模从4.5亿人增长到7.2亿人.增长了59%;从业人员的人 均受教育年限从5.81年提高到7.99年,提高2.18年;从业人员受 教育总人年数则从26.3亿人年增长至57.6亿人年,增长了1.2倍。 从1982年至2咖年,TDK贴片电容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从o.87%增长到4历%;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 从10.54%增长到12.历%;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 例从62.58%下降至40.98%。同朗,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整体 文化素质均得到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由4.82年提高至6.79年,增加了近2年,增幅超过40%,其中小学 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3.1%下降为55.0%,大专及以 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o.04%提升为0,14%;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内8.09年提高至9.44年,增加了1.4年,增幅 为16.7%,其中初个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8.4%下降 为71.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1.58%提升为5.9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29年提高至 10.79年,增加了15年,增幅为16.1%,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 平的人员比例出62.3%下降为49.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 人员比例由5.64%提升为18.99%。’ 分析显示,近20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持续 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高,主要 得益于文百半文盲率的下降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的急速 提升,但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明显上升。 (二)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尽管我国 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2003年 肿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

河南恒辉房地产人力资源部白皮书

621 恒辉人力资源部 工 作 白 皮 书 河南恒辉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2008年3月15日

目录 第一章人力资源部工作概述 一、人力资源部组织结构图 (6) 二、人力资源部工作职责及工作禁忌 (7) 三、各岗位工作职责 (8) 1、人力资源总监岗位职责 2、人力资源经理岗位职责 3、人事专员岗位职责 4、招聘专员岗位职责 5、培训专员岗位职责 6、薪资福利专员岗位职责 第二章人力资源部工作规章及流程 一、招聘 (12) 1.人员招聘、录用制度 2.工作内容 3.招聘流程图 二、入职 (19) 1、入职流程 2、入职事项 三、异动、离职 (20) 1、员工异动与离职制度 2、异动、离职流程 四、培训 (24) 1、培训制度 五、薪酬福利 (27) 1、员工薪资管理制度 2、薪酬定级评定流程 3、薪酬标准

4、公司各级别员工各类福利 六、绩效考核 (31) 1、绩效考核办法 2、项目基础检查情况汇总 七、劳动关系 (35) 1、劳动合同 2、社会统筹保险 3、档案管理 第三章日常会议汇 (38) 一、公司会议 二、部门会议 第四章日常工作汇编 (39) 一、每日工作 二、每周工作 三、每月工作 四、每年工作 第五章人力资源圈层 (41) 第六章人力资源必读书籍 (41)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表格汇总目录 (43) 一、招聘类 1.1 《新增人员申请表》 1.2 《年度人员招聘计划表》 1.3 《月度招聘计划》 1.4 《应聘登记表》 1.5 《应聘来访登记表》 1.6 《简历统计表》 1.7 《面试人员一览表》 1.8 《面试测评表》 1.9 《招聘总结》 1.10 《拟录用人员汇总表》 二、入职类 2.1 《入职登记表》

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分析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分析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正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热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创立。本人曾先后任职于数家人力资源咨询顾问公司,对这一行业的发展比较有体会,因此不揣冒昧提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供业界同仁商榷探讨。 咨询机构类型分析 学院型:这类咨询机构主要由国内某所院校人力资源类专家教授牵头,从事独立咨询或成立一个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在一些大专院校,导师带着自己的研究生为企业设计管理方案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些老师因咨询业务量比较大,创办一个咨询公司进行业务运作,具体咨询活动则由自己亲自出马。 实干型:这类咨询机构主要由国内某些在人力资源领域有多年实际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创立。他们背后往往会有一些大学专家、教授的背影,但大都是借用他们的名气,以便于开拓市场或咨询活动的顺利开展。 寄生型:这类咨询机构的前身主要从事培训、管理体系认证等,由于看重人力资源领域的发展,或者说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于是也对外声称自己能为客户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整合型:这类咨询机构一般具有相当的实力,或者说核心人物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他们将人力资源整合进企业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流程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咨询。 独立型:由于市场容量较大,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独立咨询人士,他们借助个人的名气或社会关系,偶尔也能签订几个咨询项目。当项目正式运做起来后,再利用朋友或其他咨询机构的力量共同操作。部分学院型专家教授也采取这种方式,但为了区别清楚,还是将他们划归学院型。 咨询业存在问题分析 分析这几年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的发展,我觉得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试述如下: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3) (一)老龄化的快速增加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3) (二)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与认知不够 (4)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套条件不足 (4) 二、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4) (一)供需数量不平衡 (4) (二)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5) (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模式存在问题 (5) (四)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6) 1、人力资源机构设置不合理 (6) 2、人力资源规章制度不健全 (6) 3、重视人才的引进,轻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6) (五)人力资源从业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7) 三、提高人力资源对策分析 (7) (一)提高人口素质 (7) (二)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7)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素质 (7) (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8) 1、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要科学化 (8) 2、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9) 3、完善激励机制 (9)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之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职业介绍、培训和人才档案管理等延伸至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包括政策咨询、求职招聘、劳动人事代理、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社会保障、劳务派遣、人才测评、人才搜寻、管理咨询和服务外包等多种业务。综合上述,我国虽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本文就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要。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而我国虽是全球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总数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0%以上。但真正意义上开始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十几年时间,在理论或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探索着符合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结构的方式和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概况为:人口老龄化加剧,整体素质较差,可利用率低,这些都是我们在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一)老龄化的快速增加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等。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英国45年,日本26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城市地区快于农村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

2020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报告(最新版)

2020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 报告(最新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报告(最新版) (一)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的基本含义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是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总结性回顾的一种文书。意在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迅速提高办事效率。 (二)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的写作要点通常来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x对人力资源部一定时期的工作情况进行总体介绍;x对取得经验进行总结;x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客观分析;x对本部门未来工作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三)格式范例公司人力资源部xxxx年度工作总结xxxx 年,是收获的一年,是我们飞速发展的一年。今年,本部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公司创业、创新、创造的三创主线,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同心协力,

努力完成了上级和公司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学习,不断开拓在思想上,我部同志积极学习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参加了委组织植树和中心组织的两思教育活动,并结合本职本岗的实际进行讨论,不断提高认识,做好工作;组织参加了市一年一小变成果展览,参加了市科委举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xx周年的文艺演出;出版了公司黑板报期;组织公司全体的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市的普法考试,全部成绩优良。 二、考核工作方面认真做好公司干部职工的考核工作。在完成xxxx年的年度考核后,继而进行了xxxx年第一季度的工作考核,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每个部室的工作小结,了解掌握部门领导对职工的考核意见和对下一季度的工作要求,促进了各部室的工作开展。 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方面x.为了实现中心对服务公司的减员增效的目标,先后将摩托车、自行车保管站两幢大楼的清洁卫生工作转向由社会化服务机构承担,使服务公司的临时工大

《中国的人才资源状况》白皮书全文

《中国的人才资源状况》白皮书(全文) 中新网9月10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全文如下: 目录 前言…………………………………………………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 三、履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责…………………… 四、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五、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3 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就业问题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前,中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政府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培养、吸引、使用和保障机制,加快人力资源法制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开发道路。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