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蛭弧菌的分离方法研究分析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方法研究分析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方法研究分析

摘要:噬菌蛭弧菌(Bdello vibrio bacteriouorus,简称Bd),是由Stolp和Petiold于1962年从菜豆叶烧病假单胞菌ATCC11355中发现。该菌所具有的独特“寄生”和“噬菌”生物特性被微生物界学者所关注。以后世界各国相继从土壤、自然水体、海水中分离到Bd,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d现已列入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许多国家将此菌编入医学及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教材中。对蛭弧菌形态特征、生化特征、噬菌机制、“宿主”菌菌谱研究予以介绍,提出研究蛭弧菌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使得人们进一步对蛭弧菌了解,在应用方面更加的广泛。关键词:蛭弧菌;噬菌机制

Abstract:For the first time ,the Bdello vibrio bacteriouorus are found by the Stolp and Petiolds from the string bean in 1962 the leaf which burned the sick leave single afterbirth germ ATCC11355 in the detection, which had special to" live on" and" bit the germ" living creature characteristic drive the microorganism boundary scholar concern, lat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e after another separates the Bd germ from the soil, natural body of water, sea water, and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research。Now the Bd germ hases already been included in the Bergey surname germs to authenticate the manual, many nations go this germ plait into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microbiology, tiny ecology teaching materials.To the BD germ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bite the germ mechanism," host" germ table research gives the introduction. Put forward studying the advertent problem that the germ of BD want to future outlook, make people further understand to the germ of BD , more extensive in the applied aspect.

Key words: Bdello vibrio bacteriouorus ;Bite the germ mechanism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

马江亭

(天津农学院农学系01级生物技术班,天津300384)

噬菌蛭弧菌,简称蛭弧菌(B dello vibrio bacteriouorus菌),是一类攻击、侵染、裂解宿主菌的寄生菌,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噬菌蛭弧菌最早是由stolp和petiold 于1962年从菜豆叶烧病假单胞菌ATCC11355中发现的。它有独特的“寄生”和“噬菌”生物特性。以后,世界各国相继从土嚷,自然水体,海水中分离到蛭弧菌,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蛭弧菌已列入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2],许多国家将此菌编入医学及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教材中。

1. 蛭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Bd菌菌体较小约为0.25~0.4微米×0.8微米~1.2微米的革兰氏阴性菌,呈弧状或杆状,菌体尾部有一长鞭毛,这使得Bd菌有极其活泼的运动性。它在形态上与弧菌相似,均有鞭毛,菌体形状均呈弧状。但是,两者不是同一类菌体,按两者的DNA碱基组成来看,弧菌GC比为42~50%,而蛭弧菌GC比为42~51%。弧菌的代谢为:嫌气性和兼气性代谢,并且弧菌还可利用葡萄糖为能源来使自己生长。蛭弧菌是依靠它的寄主体内的物质来使自已生长,增殖[1]。

1.2 蛭弧菌的分类

直到现在为止,蛭弧菌无十分明确的分类。Stolp等根据 GC比例,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活性,耐药性和寄生性将蛭弧菌分为3种。它们分别是: Bd.bacteriouorus,Bd.stolpii和Bd.starrii。

Bd.bacteriouorus的GC比例较高,约为50.4+0.9mol%。过氧化酶呈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蛋白酶的活性相对较低,依赖于宿主繁殖。它在特殊条件下可转化为兼性腐生菌[2]。

Bd.starrii的GC比例(42~43mol%),过氧化酶呈阴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

呈抗药性,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宿主仅限于假单胞菌。

Bd.stolpii的GC比例较低(42~43mol%),过氧化酶呈阳性,对弧菌抑菌剂0/129敏感,蛋白酶活性较高,可兼性寄生性,或可依赖宿主菌而生活[1]。

1.3生理生化特征

近10年来欧、美等国在蛭弧菌的基础研究方面较为深入,研究重点主要在蛭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蛋白质合成,DNA组合,溶菌物质等方面。研究发现蛭弧菌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许多独特性。蛭弧菌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但分解蛋白质能力极强,它是利用多肽及氨基酸作为能源和碳源。蛭弧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乙醛酸循环很弱,以不完全的三羧酸循环为主要代谢途径,它的蛋白质含量可达干重的60~65%,DNA含量为5%。蛭弧菌DNA合成的前体物质全部来自宿主细胞。蛭弧菌可直接利用单核甘酸作为前体物质合成其核酸[2]。

图1 蛭弧菌形态

图2 蛭弧菌侵染照片

2.蛭弧菌的噬菌作用机制

一般认为蛭弧菌依靠鞭毛快速运动,与宿主菌相遇后,蛭弧菌高速旋转,同时释放一类胞壁质酶,使宿主细胞壁形成小孔,迅速通过宿主菌细胞壁,侵入过程几秒钟便可完成,侵入宿主菌胞壁和膜之间(即所谓周质)。蛭弧菌失去鞭毛,在宿主菌细胞周质间生长繁殖,迅速复制DNA ,然后菌体延伸进行均等二分裂形成子代并从宿主细胞体内释放出来,最终导致宿主细胞解体,整个增殖裂解过程在几小时内完成。分裂成3—4个子代细胞,同进产生某种溶菌酶使宿主菌细胞壁分解,子代游出进入下一繁殖周期,完成一代需4小时[3]。

图3蛭弧菌侵染循环

释放

等待宿主形成完整个体 均等分裂 蛭弧菌生长 酶解 攻击宿主 进入宿主

另有报道当蛭弧菌穿入宿主细胞壁时,具有改变宿主菌胞壁成份的功能,如细胞壁脂多糖(LPS)结构的改变,使其失去毒性。这将为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一个可能途径。

3.噬菌蛭弧菌杀菌菌谱

蛭弧菌杀菌菌谱:猪大肠杆菌,鸡大肠杆菌,鸡白痢杆菌,鸡伤寒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C78-2,伤寒沙门氏菌50013,肠炎沙门氏菌50041,大肠杆菌44183,变形杆菌49027,绿脓杆菌10102,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3,痢疾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巴氏杆菌,霍乱弧菌5693,ELTOR18001,ELTOR18003,ELTORE97,不凝集弧菌17007,嗜盐菌20004,钩端螺旋体,假单胞菌属,变型杆菌属,弗氏志贺菌51592,鲍氏志贺氏菌51582,伤寒门氏菌50097,副伤寒甲沙门氏菌,副伤寒乙门氏菌,鼠疫邪氏菌,假结合邪氏菌,稻白叶枯病菌,大豆疫病假单胞菌,桔杆溃疡病菌,桑树叶病毒,蕃茄青枯病菌,白菜软腐病菌等[4]。

4.蛭弧菌的应用研究

蛭弧菌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禽畜饲料中,去杀死蛭弧菌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埃希氏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菌体。特别是对前两者的裂解能力极强。另外,在植物保护中反映效果很好。但是,蛭弧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不是很好。所以,各国均对水体中的蛭弧菌,做更深入的研究。

4.1国内、外对蛭弧菌的研究进展

4.1.1国外对蛭弧菌的研究

Hashimoto等(1970年)从活水中检出和分离到兼性寄生的蛭弧菌及它的噬菌体。噬菌体为大水60—70nm之间的六角形,无尾,为单链DNA。Diedricd等1971年在美国肯塔基的污水中分离到12株蛭弧菌,其中7株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而且在菌体内部也发现了蛭弧菌的噬菌体,这些噬菌体在蛭弧菌体内繁殖,是超寄生现象,有人称为“三位一体”现象。有人曾设想利用这种生物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行遗传学研究及生物工程医药的开发造福人类,但至今尚未见有成功报道[18]。

4.1.2国内对蛭弧菌的研究

国内对蛭弧菌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66—1969年,司稚东教授

在上海郊县,崇明鸟首次分离到蛭弧菌,并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霍乱弧菌进行噬菌试验获得成功。后又对植物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白菜软腐菌进行了蛭弧菌防治的研究。1980年,司稚东教授在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弧菌噬菌体专业实验室开展了对蛭弧菌的系统性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培养保藏方法,生态学及污水净化),并证实蛭弧菌对多种肠道革兰氏阴性菌有噬菌,裂解作用。此项研究对国内开展蛭弧菌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5]。

80年代后期,北京流研所呼兰,刘秉阳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到蛭弧菌,并用蛭弧菌防护豚鼠角膜感染获得成功。北京医科大学王秀茹对Bd菌不同水体的分布及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净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华西医大,贵医大及四川、新疆等地对蛭弧菌的生态分布与污水源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蛭弧菌与污水中的大肠菌群呈正相关,与细菌总数也呈正相关,可以用于污水监测指标及水源污染的调查[6]。

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弧菌噬菌体专业实验室在用蛭弧菌防治家禽、家畜肠道细菌性传染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雏鸡白痢病,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现场实验获得成功。在蛭弧菌对动物的毒理作用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用蛭弧菌8×105pfu/ml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经对照试验证明对小鼠无毒性反应。用蛭弧菌对致病菌攻击小鼠保护性试验中揭示Bd菌对防制病菌攻击,减少死亡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7]。

1995年,上海大学生物医药中心,邵桂无等人以鲫鱼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为宿主菌,从自然界分离到6株蛭弧菌均对此病菌有溶菌性。并在实验条件下对病原菌的自然净化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利用蛭弧菌控制鱼塘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开展生物防治新技术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1997年,厦门大学生物系杨淑专等人在厦门沿海分离到蛭弧菌。蛭弧菌的数量与海水中弧菌类的数量成正相关。灭菌海水中只加入蛭弧菌,其数量出现负增长,若同时加入鳗弧菌8927菌株,则Bd菌数量增加并导致宿主数减少。以后他们又用蛭弧菌对25株对虾病原菌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进行噬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蛭弧菌的寄生范围不同,但所有供试宿主菌都能被某些蛭弧菌寄生,形成清晰的噬菌斑。他们的实验为利用蛭弧菌进行海产品养殖生物防治细菌感染提供了佐证[11]。

4.2蛭弧菌在水产品中的研究

4.2.1蛭弧菌在鱼类方面的研究

在25℃恒温水族箱内喂养异育银鲫,加入预先培养的鲫鱼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细胞菌,浓度为5.7×108个/毫升,然后加入蛭弧菌2.6×104个/毫升,

定期检测水中病原菌的数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病原菌数量明显减少,一周后检测不到,而蛭弧菌为1.2×105个/毫升,试验期间鲫鱼也未见任何病症。淡水渔业中心在实验室内利用蛭弧菌裂解嗜水气单胞菌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外小水体及生产性试验,发现蛭弧菌能够改善水质的一些理化指标,对鱼类细菌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北京水产研究所从北京地区25份水样中分离检出的蛭弧菌对鱼类常见病菌的嗜水气单胞菌可以全部裂解,对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鳗弧菌仅能部分裂解[10]。

4.2.2蛭弧菌在蟹方面的应用研究

`利用5毫克/升蛭弧菌制剂对河蟹养殖池进行为期3个月的泼洒,蟹池细菌总数呈几何级数下降,氨氮,COD,硫化物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使用蛭弧菌的蟹池全年没有发生病害,河蟹生长速度加快,成活率提高,试验组起捕时平均规格为130克/只,较对照净增30克/只[12]。

4.3蛭弧菌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蛭弧菌 bacteriovorus 是一个高度能动的在其他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上捕食的丁型的蛋白质细菌. 因此,研究BD菌降解酶的大补体的分子机制的意义重大,这将阐明在捕食细胞已被证明是成功粘位点靶区,并为设计抗性介提供线索.

在一个单一圆形的染色体上的双它的基因组有 3,782,950个基础 (bp) 并且被预测能编码3584 蛋白质。其他游离基因没有被发现, 有一个单拷贝新IS部位ISBba777 和一个先前未知的BD原噬菌体.因为最初从土壤中分离的的蛭弧菌GC含量都要高于普通菌,源自普通GC含量的基因组的四个部位其AT含量高,并且编码的核糖体、脂多糖的合成,原噬菌体和限制修饰基因,这些在细菌的基因组中AT含量都较高[14]。

在预测编码序列中,有55%的序列通过他们的同源物进入到公共数据库中,对任何一个完全微生物的基因组没有表明一种特殊的系统发育关系,能够被认定有假定的功能。11%的预测的开放阅读框架 (ORFs)有对未知功能的蛋白质同原物, 然而 34% 被认为没有任何作用。除了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外,还发现36个移RNA(tRNA) 基因和两个, rRNA 簇, 每个都是由一个,5S ,16 S 和 23 S 基因 (表 1) 的拷贝组成。已发表的实验的证据和BD菌生活周期的8个模型。

在基因组中,发现了重复多次的起粘附作用的基因。除了在外部膜成分之间被动的蛋白质之间和脂多糖合成之间相互作用以外,还有依靠在BD菌的鞭毛基因表达也会发生活跃的粘附作用。这种机制与粘附和对宿主菌的侵入有关。在菌毛实验中发现,

细菌经过的小孔比细菌细胞还要窄[13]。

以前已经验证的与宿主菌相互作用的位点,位于一个PIL和粘附基因簇的某一部位。在这一位点的突变体对宿主菌没有粘附作用,然而在这一位点该功能没有定位给任何一个开放阅读框架。水解酶的混合物被应用在接触靶位上,以便防止对宿主菌的过度损害和抗扩散作用。起该作用的竞争基因包括丝氨酸,半胱氨酸,和天冬氨酸,以及和蛋白质水解酶,也有大量的聚糖酶的活动。他能在入侵溶解宿主菌的肽聚糖并且在整个捕食循环中得以维持。

一旦BD菌进入周质中,他就改变输主菌细胞的形状,形成一种蛭质体的接合结构。以前杆状的宿主菌在蛋白质水解酶和聚糖酶的作用下,变成圆形,但是,蛭质体在渗透方面是稳定的,这说明还维持着宿主菌肽聚糖的结构的完整性。几个编码多糖修饰酶的基因在基因中被发现,其中这些酶包括可溶性的,绑定在膜上的裂性胞壁质转葡萄糖基酶和位于膜上的胞壁质水解酶的效应物。

在这个时期,BD菌开始从宿主菌细胞质抽取和摄食溶质,通过一个广泛的输送系统,包括ATP捆绑盒和主要易化家族输送者。在127个细胞基因组中仅有7个被报道编码了较高数量的ABC型的输送基因[15]。BD菌输送的有机物质,不但要穿过宿主菌的胞质,而且还要穿过自身的外膜和内膜。基因组的数据解释了能够吸收的许多潜在性的物质,其中包括多种药物抗性,有机溶剂抗性,氨基酸和肽,以及磷酸盐和硝酸盐的输送体。是否是宿主菌的膜输送系统被可逆的用来输送胞质到BD菌,还是通过BD菌自身的基因产物来完成进入宿主君细胞膜这一个目的,至少15种水解酶被认为胞外定位,说明是一个BD菌的输送过程。

在对BD菌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去决定宿主菌哪一组分被用作营养物和哪一部分作为直接材料来源,尤其有意义。很明显,BD菌HD100从能量代谢的中间体仅能为蛋白质合成提供优质服务11种必须的氨基酸。而且有碍10种氨基酸的降解途径是不清楚的。然而,所有的酶都需要表达,以满足形成全部范围活性TRNA的需要。这些发现表明,当BD菌接近宿主的氨基酸时,他能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BD菌从宿主菌释放时被观测到的细胞形态和鞭毛延伸的又到处次折叠的增长,依靠的是源自宿主菌的氨基酸库,这个是在蛭质体时形成的[19]。

以前的生化实验表明,ATP是从宿主菌的细胞质直接获得的,然而,BD菌并不象一些内源寄生菌,如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那样,在BD菌的基因组中并没有发现已知的ATP输送蛋白的同源物。ATP的输送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但是,BD菌有一个能产生ATP 的完善的必需代谢酶的补充,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降解,以及进行有氧

呼吸的能力。这种观察和为数众多的水解酶表明BD菌在构造碱基对,糖和酸时是先降解掉宿主分子和重新合成它们自己的组分,而不是直接运送和利用宿主的复杂的代谢中间体。

随着宿主菌原生质体的耗尽,BD菌的子代生长成鞭毛细胞,准备进一步粘附。在这个时期,BD菌产生水解酶溶解掉宿主的剩余肽聚糖层和外膜,以便释放子代。在BD 菌生活周期中至少3个时期用到BD菌水解ARSENAL:进入宿主细胞降解生物聚合物和从蛭质体中释放。最大的同源共生水解酶,在蛋白质水解酶和肽酶,聚糖酶,DNA酶RNA 酶和连接酶家族中被发现。当考虑到基因组中蛋白质水解酶和肽酶的密度时,两种酶的重要性变得十分明显,它是目前报道的密度最高的,而布氏蚜虫是含量最少的基因组。这些基因产物的酶活性用一种及时的形式加以维持和调节。这些基因的转录控制是被一定数量的因子和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及大量的被传感组氨酸激酶调节的转录因子所左右。

BD菌水解宿主细菌的能力依靠的是I型和II型分泌系统,以及两个精氨酸的易位系统[17]。第三第四分泌系统的缺乏目前报道BD菌不能入侵哺乳动物的细胞使得BD菌有可能在药理学上作为活的抗生素应用。另外,BD菌庞大的蛋白质水解酶和其他水解酶互补系统,可能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依靠酶抗微生物细菌库。对运作和靶位的模式,以及捕食者对这些复合物的抗性机制的理解,将有助于寻找到新的抗菌策略。

5.问题与展望

蛭弧菌微生态制剂又称生物治菌王,是一种极有潜力的生物药,为了更好地让这种环保药物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目前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尤其在水产养殖方面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5.1生态习性方面

蛭弧菌的生物学特点,特别是生态习性在畜禽用蛭弧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说法。在水产养殖中,由于开展蛭弧菌研究时间较短,这方面的报道尚未见到,但同校样值得探索,这对正确指导蛭弧菌规模生产意义重大。不同来源的蛭弧菌株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宿主菌形成噬菌斑即裂解能力不一致,因此,筛选裂解能力强并对生态条件要求不严的蛭弧菌是时下工作重点[16]。

5.2高效增殖方面

在自然水体中蛭弧菌含量降低,且繁殖速度缓慢,仅靠水体自身的蛭弧菌很难有效控制病菌,加之,目前蛭弧菌的培养成本偏高,在广大水面中使用不太可行。因此,

蛭弧菌的高效增殖方法的研究甚为迫切。

5.3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方面

蛭弧菌对水产动物常见致病菌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因而对预防鱼病有一定作用,但若想将其大规模用于水产养殖业,还必须考虑其对水环境,水生生物及鱼类自身有益菌的影响,防止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5.4安全方面

长期使用蛭弧菌的安全性也应慎重考虑。鉴于自然界中许多细菌都有天然的转化能力,蛭弧菌通过裂解病菌是否可能摄取病原菌的致病基因,从而转化成有害菌,产生新的水产病害;只要我们水产从业者在进行蛭弧菌制剂的研发工作时认真考虑以上问题,蛭弧菌会很快真正成为一种生物药,为水产生态养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17]。

6.材料与方法

6.1.试验材料

实验菌种:待分离菌种1号,2号,3号,大肠杆菌

实验用培养基:

1/500NB液(即1/500营养肉汤):用经煮沸去沉淀后灭菌的自来水配制,PH为7.0~7.2.

1/500NB双层琼脂培养基:底层:20mg营养肉汤、6g琼脂粉、500ml凉开自来水;上层:20mg营养肉汤、3g琼脂粉、500ml凉开自来水。

肉汤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革兰氏染液

6.2实验过程

6.2.1宿主菌的制备

用NB振荡培养1~2小时,离心后取沉淀物,用1/500 NB洗涤一次,所得菌悬液最终浓度约为5 x 1010cfu/m(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置冰箱备用4摄氏度培养基。或者,将宿主菌营养琼脂平板置于25℃恒温箱内培养18~24h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次,离心后取沉淀,加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最终浓度约为5×1010cfu/ml的菌悬液,置于冰箱(4℃)中备用。

6.2.2分离方法

蛭弧菌悬液将适量的蛭弧菌和宿主菌予以融化并保温在55℃,3ml上层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试管内混匀,倾注于底层营养肉汤琼脂平板上,摇匀,待凝固后于25℃温箱内培养24~72小时,形成融汇成片的蛭弧菌噬斑,分别加入4ml,1/500NB液,浸泡30分钟后,制成蛭弧菌悬液。为了提高浸泡效果,可用接菌针于平板划线,增大其表面积。

将活化的大肠杆菌接到放有肉汤培养基的500ml的三角瓶中,37摄氏度摇床培养24小时,然后分别接入3种含有蛭弧菌的3种不同的菌液,摇床培养,培养7天。培养液放入融化并保温在55℃3ml上层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试管内混匀,倾注于底层营养肉汤琼脂平板上,摇匀,待凝固后于25℃温箱内培养24~72h,形成融汇成片的蛭弧菌噬斑,分别加入4ml,1/500NB液,浸泡30分钟后,制成蛭弧菌悬液。为了提高浸泡效果,可用接菌针于平板划线,增大其表面积。

将大肠杆菌(5×1010cfu/ml)与蛭弧菌混液和摇床培养液,分别涂布营养琼脂培养基于℃温箱内培养24~72h,形成融汇成片的蛭弧菌噬斑,分别加入4ml1/500NB液,浸泡30min后,制成蛭弧菌悬液。为了提高浸泡效果,可用接菌针于平板划线,增大其表面积。

7.结果与分析

7.1实验结果

表1 不同的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出现蛭弧菌嗜菌斑的比例

双层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菌种1 0/10 0/10 0/10

菌种2 0/10 0/10 0/10

菌种3 0/10 0/10 0/10

表2 不同的培养基出现杂菌的培养皿的比例

双层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菌种1 10/10 10/10 10/10

菌种2 10/10 10/10 10/10

菌种3 10/10 10/10 10/10

表3 不同的培养基中污染菌的多少

双层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菌种1 少多多

菌种2 少很多很多

菌种3 少多多

表4 不同培养基中污染杂菌的种类

双层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菌种1 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菌种2 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菌种3 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实验结果:在所有的培养皿中都没有出现蛭弧菌的噬菌斑,每一个培养皿都有杂菌污染,染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并且夹杂有一些葡萄球菌。在染菌的培养基中其中以营养肉汤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培养基染菌较多,尤其以接入2号菌种的平皿染菌数量和杂菌种类最多。

7.2实验分析

污染杂菌的原因:菌种接种液没有经过滤菌处理,培养基灭菌处理不过关。

没有噬菌斑出现的原因:宿主菌的浓度没有达到,培养基的PH不适合,蛭弧菌的种群数量太低,培养基的盐度不够,杂菌太多影响并抑制蛭弧菌的生长繁殖,实验用的宿主菌不适合蛭弧菌的生长。

8.结论

在这次实验的过程中没有分离到目的菌株,实验是失败的。虽然我们通过文献资料知道蛭弧菌可以生长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下,但是蛭弧菌并不是想象中那样能在宿主菌中快速的生长和繁殖。蛭弧菌的生长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要在宿主菌的菌苔上形成明显清晰的噬菌斑,那就需要更高的条件。比如提供足够浓度的宿主菌,适合的PH、生长温度,接种也要经过必要的滤菌处理。在以后的实验中,严格无菌操作,注意细节问题。并且注意以下问题:宿主菌的浓度有没有达到,培养基的PH是不是适合,蛭弧菌的种群数量,培养基的盐度,杂菌问题,实验用的宿主菌是不是适合蛭弧菌的生长。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感谢我的导师童应凯教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学校期间,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都给予了我很大的理论知识方面的帮助。

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司稚东、秦生巨等.细菌的寄生———噬菌蛭弧菌的研究.中华微学物和免疫学杂志,1982.2.12.

[2] 司稚东.噬菌体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2.

[3] 司稚东.噬菌蛭弧菌在模拟自然条件的河水中清除EITOR霍乱弧菌的研究.中国霍乱防治研究专辑, 1986.5.

[4] 王秀茹.噬菌体蛭弧菌噬菌斑鉴别与纯化研究.微生物通报, 1994.

[5] 呼兰.人粪便中分离的噬菌蛭弧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中国微生物生态学杂志,1989.2.

[6] 张宗诚.成都地区噬菌蛭弧菌分布及数量调查.人民军医, 1992.1.

[7] 冯晓英.噬菌蛭弧菌对家禽、家畜肠道致病菌的噬菌试验.中国畜禽传染病杂志, 1996.4.

[8] 冯晓英.噬菌蛭弧菌制剂防治雏鸡白痢的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5.7.

[9] 冯晓英. 张家鹰噬菌蛭弧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保护性作用的研究,江苏预防医学, 1997.

[10] 邵桂元.鱼病蛭弧菌的微生态学初步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5.

[11] 杨淑专.海洋噬菌蛭弧菌对虾蟹病原菌及其他细菌的寄生作用.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出版社, 1997

[12] 薛恒平.蛭弧菌研究.动物微生态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90-193.

[13] 侯军.应用噬菌蛭弧菌生态铜赉畸防治鸡大肠杆菌病[J].中国家禽,1997.

[14] 马志宏,丁文,杨莉.噬菌蛭弧菌对鱼类常见致病菌裂解作用的研究[J].徽生物学通报,1999,26(6):408-411.

[15] 黄庆辉.海洋噬菌蛭弧菌对对虾病原及其他细菌的寄生作用[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6(3):449~453.

[16] 畅柳,志宏,黄文等.蛭弧菌对鲤感染嗜水气单胞莆预防效果的观察[J].徽生物学通报,2000,26(6):408-411.

[17] StolpHetal. phytopatholz[J].1962,45:364-390.

[18] SupHetal. Antonie Van Lccuwenhock[M].1963,29:217~249.

[19] Jeffrey C.BURnham Bergey’3 Manual of Systimatic Bacteriology[MJ].2000,15(4):288~292.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教案

第8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教学目的:学习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复杂体系的 分离与分析;分离法的选择、无机和有机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有关计算。 8.1 概述 干扰组分指样品中原有杂质(溶解)或加入试剂引入的杂质,当杂质量少时可加掩蔽剂消除干扰,量大或无合适掩蔽剂时可采用分离的方法。 分离完全的含义:(1)干扰组分少到不干扰;(2)被测组分损失可忽略不计。 完全与否用回收率表示 100?分离后测得的量回收率=%原始含量 对回收率的要求随组分含量的不同而不同: 含量(质量分数) 回收率 1%以上 >99.9% 0.01-1% >99% 0.01%以下 90-95% 常用的分离方法:沉淀、挥发和蒸馏、液-液萃取、离子交换、色谱等。 8.1.1沉淀分离法 1.常量组分的分离(自己看书:5分钟) (1) 利用生成氢氧化物 a. NaOH 法 b. NH3法(NH 4+存在) c. 有机碱法 六次(亚)甲基四胺 pH =5-6 d. ZnO 悬浮液法 pH =6 (2) 硫化物沉淀 (3) 有机沉淀剂 2.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1) 无机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a. 利用表面吸附进行共沉淀 CuS 可将0.02ug 的Hg 2+从1L 溶液中沉淀出 b. 利用生成混晶 (2) 有机共沉淀剂 灼烧时共沉淀剂易除去,吸附作用小,选择性高,相对分子质量大,体积也大,分离效果好。 a. 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进行共沉淀:辛可宁,丹宁,动物胶b. 利用形成离子缔合物进行共沉淀:甲基紫,孔雀绿,品红,亚甲基蓝c. 利用“固体萃取剂”进行共沉淀。 8.1.2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挥发法:选择性高 As 的氢化物,Si 的氟化物,As 、Sb 、Sn 、Ge 的氯化物 蒸馏法:N -NH 4+-NH 3↑(酸吸收) 利用沸点不同,进行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8.2 液-液萃取分离法 8.2.1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萃取:把某组分从一个液相(水相)转移到互不相溶的另一个液相(有机相)的过程。 反萃取:有机相→水相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方法研究分析

摘要:噬菌蛭弧菌(Bdello vibrio bacteriouorus,简称Bd),是由Stolp和Petiold于1962年从菜豆叶烧病假单胞菌ATCC11355中发现。该菌所具有的独特“寄生”和“噬菌”生物特性被微生物界学者所关注。以后世界各国相继从土壤、自然水体、海水中分离到Bd,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d现已列入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许多国家将此菌编入医学及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教材中。对蛭弧菌形态特征、生化特征、噬菌机制、“宿主”菌菌谱研究予以介绍,提出研究蛭弧菌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使得人们进一步对蛭弧菌了解,在应用方面更加的广泛。关键词:蛭弧菌;噬菌机制

Abstract:For the first time ,the Bdello vibrio bacteriouorus are found by the Stolp and Petiolds from the string bean in 1962 the leaf which burned the sick leave single afterbirth germ ATCC11355 in the detection, which had special to" live on" and" bit the germ" living creature characteristic drive the microorganism boundary scholar concern, lat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e after another separates the Bd germ from the soil, natural body of water, sea water, and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research。Now the Bd germ hases already been included in the Bergey surname germs to authenticate the manual, many nations go this germ plait into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microbiology, tiny ecology teaching materials.To the BD germ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bite the germ mechanism," host" germ table research gives the introduction. Put forward studying the advertent problem that the germ of BD want to future outlook, make people further understand to the germ of BD , more extensive in the applied aspect. Key words: Bdello vibrio bacteriouorus ;Bite the germ mechanism

空气分离的几种方法

绪 论 一、空气分离的几种方法 1、 低温法(经典,传统的空气分离方法) 压缩 膨胀 低温法的核心 2、 吸附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分子筛、活性炭、硅胶、铝胶)对气体混合物中某些特 定的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特点:投资省、上马快、生产能力低、纯度低(93%左右)、切换周期短、对阀的要 求或寿命影响大。 3、 膜分离法:利用有机聚合膜对气体混合物的渗透选择性。 2O 穿透膜的速度比2N 快约4-5倍,但这种分离方法生产能力更低, 纯度低(氧气纯度约25%~35%) 二、学习的基本内容 1、 低温技术的热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主要有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传热学:以蒸发、沸腾、冷凝机理为主; 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 2、 获得低温的方法 绝热节流 相变制冷 等熵膨胀 3、 溶液的热力学基础 拉乌尔定律、康诺瓦罗夫定律(1、2 ,空分的核心、精馏的核心) 4、 低温工质的一些性质:(空气 、O 、N 、Ar ) 5、 液化循环(一次节流、克劳特、法兰德、卡皮查循环等) 6、 气体分离(结合设备) 三、空分的应用领域 1、 钢铁:还原法炼铁或熔融法炼铁(喷煤富氧鼓风技术); 2、 煤气化:城市能源供应的趋势、煤气化能源联合发电; 3、 化工:大化肥、大化工企业,电工、玻璃行业作保护气; 4、 造纸:漂白剂; 5、 国防工业:氢氧发动机、火箭燃料; 6、 机械工业; 四、空分的发展趋势 ○ 现代工业——大型、超大型规模; ○ 大化工——煤带油: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 ○ 污水处理:富氧曝气; ○ 二次采油;

第一章 空分工艺流程的组成 一、工艺流程的组织 我国从1953年,在哈氧第一台制氧机,目前出现的全低压制氧机,这期间经历了几代变革: 第一代:高低压循环,氨预冷,氮气透平膨胀,吸收法除杂质; 第二代:石头蓄冷除杂质,空气透平膨胀低压循环; 第三代:可逆式换热器; 第四代:分子筛纯化; 第五代:,规整填料,增压透平膨胀机的低压循环; 第六代:内压缩流程,规整填料,全精馏无氢制氩; ○全低压工艺流程:只生产气体产品,基本上不产液体产品; ○内压缩流程:化工类:5~8MPa :临界状态以上,超临界; 钢铁类:3.0 MPa ,临界状态以下; 二、各部分的功用 净化系统 压缩 冷却 纯化 分馏 (制冷系统,换热系统,精馏系统) 液体:贮存及汽化系统; 气体:压送系统; ○净化系统:除尘过滤,去除灰尘和机械杂质; ○压缩气体:对气体作功,提高能量、具备制冷能力; (热力学第二定律) ○预冷:对气体预冷,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性 有预冷的一次节流循环比无预冷的一次节流循环经济,增加了制冷循环,减轻 了换热器的工作负担,使产品的冷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纯化:防爆、提纯; 吸附能力及吸附顺序为:2222CO H C O H >>; ○精馏:空气分离 换热系统:实现能量传递,提高经济性,低温操作条件; 制冷系统:①维持冷量平衡 ②液化空气 膨胀机 h W ?+ 方法 节流阀 h ? 膨胀机制冷量效率高:膨胀功W ; 冷损:跑冷损失 Q1 复热不足冷损 Q2 生产液体产品带走的冷量Q3 321Q Q Q Q ++≥ 第一节 净化系统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第十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试说明定量分离在定量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答:在实际的分析工作中,遇到的样品往往含有各种组分,当进行测定时常常彼此发生干扰。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甚至无法进行测定,为了消除干扰,较简单的方法是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但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方法并不能消除干扰,因此必须把被测元素与干扰组分分离以后才能进行测定。所以,定量分离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2.何谓回收率?在回收工作中对回收率要求如何? 答:回收率是用来表示分离效果的物理量,回收率越大,分离效果越好,一般要求R A>90~95%即可。 3.何谓分离率?在分析工作中对分离率的要求如何? 答:分离率表示干扰组分B与待测组分A的分离程度,用表示S B/A,S B/A越小,则R B越小,则A与B之间的分离就越完全,干扰就消除的越彻底。通常,对常量待测组分和常量干扰组分,分离率应在0.1%以下;但对微量待测组分和常量干扰组分,则要求分离率小于10-4%。 4.有机沉淀剂和有机共沉淀剂有什么优点。 答:优点: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沉淀的溶解度小,沉淀作用比较完全,而且得到的沉淀较纯净。沉淀通过灼烧即可除去沉淀剂而留下待测定的元素。 5.何谓分配系数、分配比?二者在什么情况下相等? 答:分配系数:是表示在萃取过程中,物质进入有机溶剂的相对大小。 分配比:是该物质在有机溶剂中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浓度之和与在水中各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的比值,表示该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情况。 当溶质在两相中仅存在一种形态时,二者相等。 6.为什么在进行螯合物萃取时控制溶液的酸度十分重要? 答:在萃取过程中,溶液的酸度越小,则被萃取的物质分配比越大,越有利于萃取,但酸度过低则可能引起金属离子的水解,或其他干扰反应发生,应根据不同的金属离子控制适宜的酸度。 7.解释下列各概念:交联度,交换容量,比移值。 答:交联度:在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的过程中,将链状聚合物分子相互连接而形成网状结构的过程中,将链状聚合物分子连接而成网状结构的过程称为交联。 交换容量:表示每克干树脂所能交换的相当于一价离子的物质的量。是表征树脂交换能力大小的特征参数,通常为3~6 mmol/g。 比较值R f:表示某组分再滤纸上的迁移情况。 8.在离子交换分离法中,影响离子交换亲和力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答:离子亲和力的大小与离子所带电荷数及它的半径有关,在交换过程中,价态愈高,亲和力越大,对于同价离子其水化半径越大,(阳离子原子序数越大)亲和力越小。 9.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这几种色谱分离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各是什么?试比较它们分离机理的异同。

噬菌蛭弧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噬菌蛭弧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中国医学细菌中心弧菌噬菌体研究室秦生巨 一、前言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以下简称蛭弧菌)是60年代中期Stolp 等[1]发现的一类细菌寄生菌。它比通常的细菌要小,有似细菌病毒(噬菌体)的作用,但不是病毒,具有细菌的特性。“寄生”和“裂解(溶菌)”宿主细菌是蛭弧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这一生物学特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20多年来,美国、苏联、日本、法国、以色列、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实验室对这类菌进行了研究。1982年,秦生巨等在我国首次发现并及时报道了对蛭弧菌的研究。自从蛭弧菌发现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蛭弧菌的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分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与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特别是70年代后期,对蛭弧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更为广泛和细致,发现蛭弧菌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亦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蛭弧菌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但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极强,它是利用多肽及氨基酸作为能源和碳源的;蛭弧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乙醛酸循环不明显,以不完全的三羧酸循环为主要代谢途径;蛭弧菌蛋白质含量极为丰富,可达干重的60%~65%,DNA含量为5%,含有典型的嘌呤和嘧啶;蛭弧菌DN A合成的前体物质,全部来自宿主菌细胞,大约70%来源于宿主DNA,3 0%来源于RNA;蛭弧菌可直接利用单核苷酸作前体物质,合成其核酸;蛭弧菌γATP(每消耗1g ATP所得细胞千重)值高达20%~30%;蛭弧菌在吸附、侵染、穿入等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多种酶类的参加;蛭弧

菌的鞭毛,粗且带鞘,早期有人认为,鞭毛鞘是由细胞壁外膜组成,对尿素十分敏感。近年来,许多实验室对蛭弧菌的噬菌特性以及利用蛭弧菌清除自然环境河水中的某些肠道致病菌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目前已证实,蛭弧菌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菌属、变形杆菌属、弧菌属等均有很高的裂解活性,特别是对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进一步研究发现,蛭弧菌对自然河水中的E lTor霍乱弧菌、不凝集弧菌、伤寒沙门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浮游球衣菌、大肠菌群等均有显著的净化作用。本文就蛭弧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分、能量代谢、生命周期以及蛭弧菌生物拮抗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阐述如下。 二、蛭弧菌的形态 (一)一般形态 蛭弧菌革兰染色,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呈阴性弧、杆菌。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到蛭弧菌积极追捕宿主呈跳跃式的运动。电子显微镜观察、蛭弧菌以弧、杆状为主(图1)。其菌体长约为0.8~1.2μm,宽约为0.2 5~0.40μm。菌体一端附着一根端生鞭毛,极少数有2~3根。蛭弧菌的鞭毛比其它细菌鞭毛为粗,直径约为21~28nm,长一般为菌体的10~40倍,通常呈波状。靠近菌体的最初3个“波段”的“波长”递减,远端“波段”的“波长”相当稳定。这种结构与其侵袭功能直接相关,并被认为是蛭弧菌的又一特征。Shilo等发现,与蛭弧菌鞭毛相对的菌体另一端(头部)有钉状的纤毛结构存在,通常2~3根,最多可有6根,纤毛直径为4.5~10nm,长为0.8~1.5μm,呈直线形或三角弯曲状。

空分车间生产工艺与原理

空分车间生产基本工艺与原理 1、空分综述 1.1、空气及空气分离 空气存在于我们地球表面,属典型的多组分混合物,主要成分有氮气、氧气及惰性气体,按体积含量计,氧气占20.95%、氮气占78.09%、氩占0.932%,此外还有微量的氢、氖、氦、氪、氙、氡,以及不定量的水蒸汽及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空气液化温度为87.7K。 空气分离是指把空气通过一定的方法分离出氧气、氮气和惰性气体的过程。 目前分离的方法主要有深冷法、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主要用于低纯度、小型空分设备;焦炉煤气制合成氨项目用产品气量大且纯度要求高,故采用深冷法。 深冷法基本原理是:将空气液化后,根据各组份沸点不同,通过精馏将各组分进行分离。空气分离的主要产品为氧气及部分氮气。 1.2、空分装置简介 1.2.1.装置特点 我公司选用了由开封黄河制氧厂生产的第六代空分装置,流程上采用全低压、外压缩,不提氩的结构。主要特点: ⑴采用带自动反吹的自洁式空气过滤器,保证了运行周期及运行效果; ⑵预冷系统利用多余的污氮气及氮气对水进行冷却,降低冷水机组热负荷,减小冷水机组功率选型,不但节能且充分利用了富余气体干基吸湿

潜热; ⑶采用分子筛吸附,大大简化空气净化工艺,延长了切换周期,减少加工空气切换损失。利用分子筛所具有的选择性高吸附率,提高了净化效果,减少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碳进入液氧的量,确保主冷的安全同时延长装置大加温周期; ⑷采用增压机制动的透平膨胀机,提高单位气体制冷量,减少膨胀空气对上塔精馏段的影响,优化了精馏操作; ⑸分馏塔下塔采用高效塔板,上塔采用规整填料,降低精馏塔操作压力,提高了塔板和填料的精馏效率,保证了氧的提取率、降低制氧单耗; ⑹设置液氧贮槽及汽化系统,加大主冷液氧排放量,杜绝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碳在液氧中析出,最大限度保证主冷安全。液氧汽化系统为空分装置短停时系统用氧提供了方便,确保后工段工艺连续,减少后工段开停车损失; ⑺装置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使操作更加方便和稳定。 1.2.2.装置主要参数 空分装置型号为KDON—4500/6000,其主要参数: ⑴空压机:≥25000Nm3/h,出口压力:0.6MPa(G); ⑵氧气:产量≥4500 Nm3/h,纯度99.6%,出界区压力:3.0 MPa(G); ⑶氮气:≥6000 Nm3/h,纯度99.99%,出界区压力0.8 MPa(G); ⑷仪表空气≥3000 Nm3/h,露点≤-40℃,出界区压力≥0.8MPa(G)。 1.2.3.装置设计运行要求 ⑴操作弹性 本装置可在不外加任何设备的情况下,能以设计氧产量的75~105%变

天然产物分离与纯化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重庆大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何英 学号:20161902017t 专业:生物学 学科门类:理学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二O一六年十月

摘要 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组分极为复杂。茶叶中的无机矿物质有27种,大多数都是人体健康所必须物质。茶叶中的有机物茶多酚与儿茶素类物质、咖啡碱、茶多糖等决定了茶叶色泽、香气、滋味、营养及保健功效。本文总结了茶多酚为主要内容物的提取纯化及性质为主要内容,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异,按要求选择一条合适的工艺路线。溶剂浸提法工艺简单、技术成熟。离子沉淀法选择性强、纯度较高但是损失大、收率低、安全性低。树脂吸附法虽工艺简单、纯度高、能耗低但是溶剂用量大、成本高。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纯度高但是设备要求高、成本高,不适合大剂量的提取茶多酚。超声波浸提法高效、节时、提取率高但噪音污染,不适合长期使用。微波浸提法高效、节能、节时、提取率高但具有微波辐射。膜分离法工艺简单,环境污染小但纯度低。所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设备、成本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方法

1绪论 茶叶起源于我国,后流传于世界。至今,地球上引种茶树的国家已经达到了60多个,近年来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总数达290万公顷[1]。我国是产茶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验表明,茶叶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衰老、抗辐射等诸多保健作用,这与茶叶中的有效功能成分密不可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包括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蛋白等。所以,用中低档茶叶为原料,提取分离有效成分,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技术,不仅可以开辟中低档茶叶市场、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也将成为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使其成为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由于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功能,在医疗保健、食品行业、日用品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优化提取工艺,分离提纯茶多酚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内茶多酚生产企业基本上采用的是溶剂法制备茶多酚,该方法生产周期长,温度高,所制备的茶多酚含量和活性低,且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氯仿等有机溶剂,不仅操作不安全,产品还存在有毒溶剂残留问题,其品质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多酚产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同时溶剂法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不符合绿色化生产发展的方向。因此,需要选择一条合理,绿色,创新的生产工艺,提高茶多酚产品的质量,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蛭弧菌数量检测报告

蛭弧菌数量检测报告 1实验材料 1.1实验仪器 PH240A型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LD4-40型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 DHG-9078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ARC120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LXJ-IIB型低速大容量多管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MJ-Ⅱ型霉菌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BCM-1000A 生物洁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HH-Zu 一列四孔表显水浴锅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B1-220A 生物显微镜北京麦克奥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LDZX-40SCI型立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气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1.2实验药品 牛肉浸膏生物试剂天津市英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蛋白胨生物试剂天津市英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琼脂生物试剂BIOSHARP 日本分装 盐酸分析纯天津市赢达稀贵化学试剂厂 NaOH 分析纯天津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 NacL 分析纯天津市塘沽化学试剂厂 Tris 分析纯华北地区特种化学试剂开发中心 1.3 宿主菌 大肠杆菌E.coli 天津农学院保藏菌种 2 检测步骤 蛭弧菌数量检测方法有两种,分别为自来水宿主双层平板和TRIS-YP培养基双层平板,视情况选择,两者出斑情况相差不大。培养基配制及使用方法如下: 1 自来水宿主双层平板培养基的配制及双层平板的制作 1.1 自来水宿主双层平板培养基的配制 (1)下层培养基采用煮沸后的自来水配制,琼脂含量为1%,pH值调节到7.2-7.4。 (2)上层培养基也采用煮沸后的自来水配制,琼脂含量为0.5%,pH值调节到7.2-7.4。 (3)灭菌:121℃高压灭菌20min。

分离与富集

人胎盘组织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富集 【摘要】为了探索从胎盘组织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标化流程,采用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制备人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用羟乙基淀粉(6% HES)法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再经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出CD34-、CD34+CD38-、CD34+CD38+ 3个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术对各阶段分选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并计算分选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结果表明: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制备的人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中单个核细胞(MNC)数达(12.30±3.51)×108,与脐血初始样品所含的MNC数(8.86±5.38)×10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CD34+细胞所占百分率[(3.93±2.31)%]则明显高于脐血[(0.44±0.29)%]。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经6% HES分离后MNC和CD34+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45.3±11.7)%和(51.1±9.8)%;MNC经免疫磁珠分选后,其CD34+细胞的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73.4±14.1)%和(52.7±11.7)%。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HES分离MNC-MACS分选目标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从胎盘组织获得高丰度、高富集度、高活性的HSPC,为进一步研究胎盘HSPC提供了比较经济、效果较好的分离富集方案。【关键词】

CD34抗原;造血干细胞;胎盘;免疫磁珠细胞分选;脐血【材料和方法】 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progenitor cells,HSPC)存在于人骨髓、动员的外周血和脐血等组织中。新近,有学者提出人胎盘组织中含有比脐血更为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人胎盘组织中CD34+ HSPC的百分率是脐血的8.8倍,并且人胎盘组织中免疫细胞成分较少,极有希望成为今后HSPC 的新来源。从人胎盘组织分离出高活性、高丰度的HSPC是对其进行相关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的前提,目前尚无有关人胎盘组织HSPC分离的优化方案可循。本研究旨在建立从胎盘组织中分离、 纯化HSPC的标化流程,为今后人胎盘组织HSPC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试剂 胶原酶(collagenase Ⅳ)、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为Sigma公司产品。RPMI 1640、新生牛血清(FCS)购自于Gibco公司。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 CD38-FITC、CD34-PE及CD34绝对计数试剂盒为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免疫磁珠细胞分选试剂盒购自Miltenyi Biotec公司。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第十一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2.掌握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 3.了解分离法的选择、无机和有机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重点难点】 掌握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课时安排】计划4课时 【教学内容】共五节 第一节 概述 一、回收率 100 分离后测得的量回收率=%原始含量 对回收率的要求(随组分含量的不同而不同): 含量(质量分数) 回收率 1%以上 >99.9% 0.01-1% >99% 0.01%以下 90-95% 常用的分离方法:沉淀、挥发和蒸馏、液-液萃取、离子交换、色谱等。 8.1.1沉淀分离法 1.常量组分的分离(自己看书:5分钟) (1) 利用生成氢氧化物 a. NaOH 法 b. NH3法(NH 4+存在) c. 有机碱法 六次(亚)甲基四胺 pH =5-6 d. ZnO 悬浮液法 pH =6 (2) 硫化物沉淀 (3) 有机沉淀剂 2.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1) 无机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a. 利用表面吸附进行共沉淀 CuS 可将0.02ug 的Hg 2+从1L 溶液中沉淀出 b. 利用生成混晶 (2) 有机共沉淀剂 灼烧时共沉淀剂易除去,吸附作用小,选择性高,相对分子质量大,体积也大,分离效果好。 a. 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进行共沉淀:辛可宁,丹宁,动物胶b. 利用形成离子缔合物进行共沉淀:甲基紫,孔雀绿,品红,亚甲基蓝c. 利用“固体萃取剂”进行共沉淀。 8.1.2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挥发法:选择性高 As 的氢化物,Si 的氟化物,As 、Sb 、Sn 、Ge 的氯化物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 思考题 11-1 在分析化学中,为什么要进行分离富集?分离时对常量和微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如何?答:在定量分析,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掩蔽法来消除干扰,以及现有分析方法灵敏度达不到要求的低浓度组分测定,必须采用分离富集方法。换句话说,分离方法在定量分析中可以达到消除干扰和富集效果,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扩大分析应用范围。在一般情况下,对常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大于99.9%,而对于微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大于99%。样品组分含量越低,对回收率要求也降低。 11-2 常用哪些方法进行氢氧化物沉淀分离?举例说明。 答:在氢氧化物沉淀分离中,沉淀的形成与溶液中的[OH-]有直接关系。因此,采用控制溶液中酸度可使某些金属离子彼此分离。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氢氧化物沉淀剂控制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方法。常用的沉淀剂有: a 氢氧化钠:NaOH是强碱,用于分离两性元素(如Al3+,Zn2+,Cr3+)与非两性元素,两性元素的含氧酸阴离子形态在溶液中,而其他非两性元素则生成氢氧化物胶状沉淀。 b 氨水法:采用NH4Cl-NH3缓冲溶液(pH8-9),可使高价金属离子与大部分一、二金属离子分离。 c 有机碱法:可形成不同pH的缓冲体系控制分离,如pH5-6六亚甲基胺-HCl缓冲液,常用于Mn2+,Co2+,Ni2+,Cu2+,Zn2+,Cd2+与Al3+,Fe3+,Ti(IV)等的分离。 d ZnO悬浊液法等:这一类悬浊液可控制溶液的pH值,如ZnO悬浊液的pH值约为6,可用于某些氢氧化物沉淀分离。 11-3 某矿样溶液含Fe3+,A13+,Ca2+,Mg2+,Mn2+,Cr3+,Cu2+和Zn2+等离子,加入NH4C1和氨水后,哪些离子以什么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哪些离子以什么方式存在于沉淀中?分离是否完全? 答:NH4Cl与NH3构成缓冲液,pH在8-9间,因此溶液中有Ca2+,Mg2+,,Cu(NH3)42-、Zn(NH3)42+等离子和少量Mn2+,而沉淀中有Fe(OH)3,Al(OH)3和Cr(OH)3和少量Mn(OH)2沉淀。试液中Fe3+,A13+,Cr3+可以与Ca2+,Mg2+,Cu2+和Zn2+等离子完全分开,而Mn2+分离不完全。 11-4 如将上述矿样用Na2O2熔融,以水浸取,其分离情况又如何? 答:Na2O2即是强碱又是氧化剂,Cr3+、Mn2+分别被氧化成CrO42-和MnO4-。因此溶液有AlO22-,ZnO22-,MnO4-和CrO42-和少量Ca2+,在沉淀中有:Fe(OH)3,Mg(OH)2和Cu(OH)2和少量Ca(OH)2

空分原理概述

一、空气分离的几种方法 1、低温法(经典,传统的空气分离方法) 压缩膨胀液化(深冷)精馏 低温法的核心 2、吸附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分子筛、活性炭、硅胶、铝胶)对气体混合物中某些特定的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特点:投资省、上马快、生产能力低、纯度低(93%左右)、切换周期短、对阀的要求或寿命影响大。 3、膜分离法:利用有机聚合膜对气体混合物的渗透选择性。 穿透膜的速度比快约4-5倍,但这种分离方法生产能力更低,纯度低(氧气纯度约25%~35%) 二、学习的基本内容 1、低温技术的热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主要有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传热学:以蒸发、沸腾、冷凝机理为主; 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 2、获得低温的方法 绝热节流 相变制冷 等熵膨胀 3、溶液的热力学基础 拉乌尔定律、康诺瓦罗夫定律(1、2 ,空分的核心、精馏的核心) 4、低温工质的一些性质:(空气、O、N、Ar) 5、液化循环(一次节流、克劳特、法兰德、卡皮查循环等) 6、气体分离(结合设备) 三、空分的应用领域 1、钢铁:还原法炼铁或熔融法炼铁(喷煤富氧鼓风技术); 2、煤气化:城市能源供应的趋势、煤气化能源联合发电; 3、化工:大化肥、大化工企业,电工、玻璃行业作保护气; 4、造纸:漂白剂; 5、国防工业:氢氧发动机、火箭燃料; 6、机械工业; 四、空分的发展趋势 ○ 现代工业——大型、超大型规模; ○ 大化工——煤带油: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 ○ 污水处理:富氧曝气; ○ 二次采油; 第一章空分工艺流程的组成 一、工艺流程的组织 我国从1953年,在哈氧第一台制氧机,目前出现的全低压制氧机,这期间经历了几代变革:第一代:高低压循环,氨预冷,氮气透平膨胀,吸收法除杂质;

第十一章 常用分离富集方法

第八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 0.020 mol/L Fe 2+溶液,加NaOH 进行沉淀时,要使其沉淀达99.99%以上。试问溶液中的pH 至少应为多少?若考虑溶液中除剩余Fe 2+外,尚有少量FeOH + (β=1×104),溶液的pH 又至少应为多少?已知16sp 108-?=K 。 解: 30.9H mol/L 100.2% 01.0020.0108][OH ]][OH [Fe 1) (516sp 22=??=??=?=--- -+p K () 34 .9H mol/L 1021.22 1044104104][OH 0104-][OH 104][OH 10 8][OH ] [OH 10110.01%0.020]][OH [Fe 2)(510 2 6610-6216 2-4sp 22=??=??+?+ ?= ?=??-??=???+?? =----- ------+p K 2. 若以分子状态存在99%以上时可通过蒸馏分离完全,而允许误差以分子状态存在1%以下,试通过计算说明在什么酸度下可挥发分离甲酸和苯酚? 解: 74 .5H mol/L 1084.1]H [%110 ]H [] H []H []H [%195.7H mol/L 1011.1]H [% 9910]H [] H []H []H [%9995 .974.3674 .3HCOOH a,89.95 OH H C a,OH H C a,HCOOH a,5656=??=?=+=+=??=?=+=+==-+-++++-+-++++p K p K pK pK 以分子状态存在,则甲酸以分子状态存在,则苯酚 因此可挥发分离甲酸和苯酚的酸度为5.74-7.95 3. 某纯的二元有机酸H 2A ,制备为纯的钡盐,称取0.3460 g 盐样,溶于100.0 mL 水中,将溶液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并水洗,流出液以0.09960 mol/L NaOH 溶液20.20 mL 滴至终点,求有机酸的摩尔质量。 解:

弧菌

弧菌病:南美白对虾养殖难以回避的话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085104160.html, 2011年04月14日14:37 水产前沿 ?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 2010年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了严重病害,尤其是对虾“偷死”情况严重。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养殖水质恶化等难辞其咎,但从整个疫情上来看,对虾养殖中弧菌贯彻始终,可谓“魅影重重”。 文/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阮记明黄建珍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章海鑫王祎 江西福仁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中平 2010年我国的对虾养殖业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到严重的病害肆虐,其危害程度严重的,发病率和排塘率均在50%以上,个别达到90%。总体去年的对虾病情表现出南北有较大差异的特点。从病情上看,南方病情重于北方,其中海南、粤东、粤西地区受灾最重;从病程上看,南方地区呈现发病范围广、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发病季节不明显等特点,头造虾减产严重;而以江浙、京津唐为中心的北方养殖区虽也有发病现象,但整体发病率不高、造成的损失不大;从症状上看,南方地区多表现为空肠空胃、偷死等症状,而北方对虾养殖区虽也曾出现了“偷死”现象,但该病整体发病率不高,对虾仍以传统的白斑病、桃拉综合症等为主。关于对虾病害的原因,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等难辞其咎,但总的来看,对虾养殖中处处体现出弧菌的身影,可谓“魅影重重”。本文就对虾养殖中的病原弧菌、弧菌病症状和防治等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弧菌及弧菌病 弧菌(vibrio)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该类细菌具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成为海水环境的优势种群,尤以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占优势。目前,第九版《伯杰氏细菌学手册》收录了35种弧菌属细菌,在这些弧菌当中,部分种已被认为是鱼类的重要致病菌。据有关报道,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灿烂弧菌(V.splendid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杀鲑弧菌(V.salmonicida)、海利斯顿氏菌(V.pelagius)、美人鱼弧菌(V.damsela)、奥氏弧菌(V.ordalii)、费氏弧菌(V.fischeri)、鲨鱼弧菌( V.carchariae)以及最小弧菌(V.mimicus)等10多种弧菌可以引起鱼类病害。随着人工养殖迅速发展,养殖水域生态变化,弧菌病已经成为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 由弧菌属(Vibrio)细菌引起的弧菌病(Vibriosis)是在世界各地养殖鱼、虾、蟹及贝类等水产动物中普遍流行且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弧菌属中的鳗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在弧菌种群中占优势,广泛存在于自然海水中,导致弧菌病在全世界发生,且具有流行广、发病率高、危害大、死亡率高等特点,给鱼、虾、蟹及贝类等海水动物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鳗弧菌、海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疾病统称弧菌病。对虾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对虾幼体菌血病、烂鳃病、红腿病、烂眼病等,其主要的病原菌为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其中弧菌科的许多种细菌,是引起对虾类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表1),并且作为海水中的常在菌群,弧菌也存在于健康的甲壳类个体的体内,Gomez等报道了万氏对虾的肝胰脏内可能存在着多种弧菌。当水中弧菌的数量为103-104cfu/mL(cfu/mL:每毫升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群落总数)时,对虾的红腿病症状明显加重。通过对比看出,对虾的发病程度和死亡情况与虾池水中弧菌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当水中的弧菌数量达到104cfu/mL时,对虾就可能被感染发病。

几种空分方法的比较

几种空分方法的比较 项目深冷空分法膜分离空分法变压吸附空分法 分离原理 将空气液化,根据氧和氮 沸点不同达到分离。根据不同气体分子在膜中的溶解扩散性能的差异来 完成分离。 加压吸附,降压解吸,利用氧氮吸附能力不同达 到分离。 装置特点 工艺流程复杂,设备较多, 投资大。 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少,自控阀门少,投资较大。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少,自控门较多,投资省。工艺特点-160~-190℃低温下操作常温操作常温操作 操作特点启动时间长,一般在15~ 40小时,必须连续运转, 不能间断运行,短暂停机, 恢复工况时间长。 启动时间短,一般在一般≤20min,可连续运行,也可 间断运行。 启动时间短,一般≤30min,可连续运行,也可间 断运行。 维护特点设备结构复杂,加工精度 高,维修保养技术难度大, 维护保养费用高。 设备结构简单,维护保养技术难度低,维护保养费用 较高。 设备结构简单,维护保养技术难度低,维护保养 费用低。 土建及安装特点占地面积大,厂房和基础 要求高,工程造价高。安 装周期长,技术难度大, 安装费用高。 占地面积小,厂房无特殊要求,造价低。安装周期短, 安装费用低。 占地面积小,厂房无特殊要求,造价低。安装周 期短,安装费用低。 产气成本0.5~1.0KW.H/Nm3 以RICH膜分离制氮设备单位产气量能耗为例:单位 产98%纯度氮气的电耗为0.29KW.H/Nm3。以RICH常温变压吸附制氮设备单位产气量能耗为例:单位产98%纯度氮气的电耗为 0.25KW.H/Nm3。 安全性在超低温、高压环境运行 可造成碳氢化合物局部聚 集,存在爆炸的可能性。 常温较高压力下操作,不会造成碳氢化合物的局部聚 集。 常温常压下操作,不会造成碳氢化合物的局部聚 集。 可调性 气体产品产量、纯度不可 调,灵活性差 气体产品产量、纯度可调,灵活性较好。气体产品产量、纯度可调,灵活性好。 经济适用性气体产品种类多,气体纯 度高,适用于大规模制气、 用气场合。 投资小、能耗低,适用于氮气纯度79%~99.99的中 小规模应用场合。膜分离制氮能耗在氮气纯度99%以 下和变压吸附制氮能耗相差不大,氮气纯度99.5%以 上经济性比变压吸附差。膜分离制氧工艺尚不成熟, 一般产氧纯度21%~45%,基本未得到工业应用。 投资小、能耗低,适用于氧气纯度21%~95%、 氮气纯度79%~99.9995的中小规模应用场合。 RICH牌节能型变压吸附系列制氮装置经济性优 异,特别是氮气纯度99.9%以上的设备更体现了 变压吸附空分法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注:其他供气方式是基于上述空分制气产业基础上的产业延伸,供气过程产生了中间环节的费用,增加了用气成本,可操作性差,其中运输式和钢瓶式供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本人总结了一些分离方法,以抛砖引玉! 总述 1)提取前文献查阅综述和药材生药鉴定2)提取方法 ①粉碎成粗粉 ②有机溶剂法和水提法③水蒸气蒸馏法④升华法 3)分离纯化法 ①根据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a.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 b.改变溶液的极性去杂 c.酸碱法 d.沉淀法 ②根据物质分配比不同极性分离 a.液-液萃取法 b.反流分布法 c.液滴逆流层析法 d.高速逆流层析法 e.GC法 f.LC法:LC分配层析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有正反相之分;压力有低、中、高之分;载量有分析、制备之分。 ③根据物质吸附性不同极性分离 a.※极性吸附剂(如SiO2,Al2O3...)极性强,吸附力大 ※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力强(洗脱时洗脱力随洗脱剂的极性降低而增大)。 b.化合物的极性大小依化合物的官能团的极性大小 而定; 溶剂的极性大小可按其介电常数大小排列 (极性渐大> ): 己烷苯无水乙醚CHCl3 AcOEt 乙醇甲醇水e 1.88 2.29 4.47 5.20 6.11 26.0 31.2 81.0 c.氢键力吸附聚酰胺吸附层析--洗脱剂的洗脱力由小到大为: 水> 甲醇> 丙酮> NaOH液> 甲酰胺> 尿素水液 ④根据物质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 如葡萄糖凝胶(Sephadex G and LH-20...)过泸法等 ⑤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的分离法离子交换法: 强酸:-SO3H 强碱:-N+(CH3)3Cl- 弱酸:-CO2H 弱碱:-NH2(NH,N) 一、糖及苷类的提取和分离 1 溶剂处理法 2 铅盐沉淀法 3 大孔树脂处理法 4 柱色谱分离法 二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一提取方法: 一般选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可同时将游离态和成苷的蒽醌类化合物从药材中提取出来,浓缩后再依次用有机溶剂提取(多用索氏提取法),可根据极性大小不同进行初步分离(如将苷和苷元分开)。

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在分析化学中,为什么要进行分离富集?分离时对常量和微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如何? 答:在定量分析,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掩蔽法来消除干扰,以及现有分析方法灵敏度达不到要求的低浓度组分测定,必须采用分离富集方法。换句话说,分离方法在定量分析中可以达到消除干扰和富集效果,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扩大分析应用范围。在一般情况下,对常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大于99.9%,而对于微量组分的回收率要求大于99%。样品组分含量越低,对回收率要求也降低。 2.常用哪些方法进行氢氧化物沉淀分离?举例说明。 答:在氢氧化物沉淀分离中,沉淀的形成与溶液中的[OH-]有直接关系。因此,采用控制溶液中酸度可使某些金属离子彼此分离。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氢氧化物沉淀剂控制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方法。常用的沉淀剂有: a 氢氧化钠:NaOH是强碱,用于分离两性元素(如Al3+,Zn2+,Cr3+)与非两性元素,两性元素的含氧酸阴离子形态在溶液中,而其他非两性元素则生成氢氧化物胶状沉淀。 b 氨水法:采用NH4Cl-NH3缓冲溶液(pH8-9),可使高价金属离子与大部分一、二金属离子分离。 c 有机碱法:可形成不同pH的缓冲体系控制分离,如pH5-6六亚甲基胺-HCl缓冲液,常用于Mn2+,Co2+,Ni2+,Cu2+,Zn2+,Cd2+与Al3+,Fe3+,Ti(IV)等的分离。 d ZnO悬浊液法等:这一类悬浊液可控制溶液的pH值,如ZnO悬浊液的pH值约为6,可用于某些氢氧化物沉淀分离。 3.某矿样溶液含Fe3+,A13+,Ca2+,Mg2+,Mn2+,Cr3+,Cu2+和Zn2+等离子,加入NH4C1和氨水后,哪些离子以什么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哪些离子以什么方式存在于沉淀中?分离是否完全? 答:NH4Cl与NH3构成缓冲液,pH在8-9间,因此溶液中有Ca2+,Mg2+,,Cu(NH3)42-、Zn(NH3)42+等离子和少量Mn2+,而沉淀中有Fe(OH)3,Al(OH)3和Cr(OH)3和少量Mn(OH)2沉淀。试液中Fe3+,A13+,Cr3+可以与Ca2+,Mg2+,Cu2+和Zn2+等离子完全分开,而Mn2+分离不完全。 4.如将上述矿样用Na2O2熔融,以水浸取,其分离情况又如何? 答:Na2O2即是强碱又是氧化剂,Cr3+、Mn2+分别被氧化成CrO42-和MnO4-。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