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主张教学过程应以问题为核心、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正确认识问题、合理设计问题、适度收敛问题和提炼基本方法。: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观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分析所观察到的东西,这样做虽然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但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只是支离破碎地、一个个片段地听懂了,但却未能从本质上和整体上去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因而问题情形稍有变化,学生便感到不知从何入手。

一、建构主义的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授——受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应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生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通过一定的活动,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E.D.加涅(Ellen.D.Gagne)认为“教学策

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1]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理解更深、记得更牢,对数学观念的养成也是十分有利的。

1、正确认识问题。(1)对知识或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应用起到积极作用;(2)对学生接受、巩固数学知识具有促进作用;(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与客观现实有内在距离,不可把问题的价值仅仅理解为“生活与实践中立刻有用”,在强调数学教学联系实际,强调“问题解决”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这种联系的适度性,不能把“解决实际问题庸俗化”。[2]关于这一点,希尔伯特在其《数学问题》的演讲中有精辟的论述:“想要预先正确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是困难的,而且常常是不可能的。”[3]

2、合理设计问题。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问题是基于情景的问题,并且尽可能的吸引人,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较强的“再生力”。教师不应简单地去“给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以使学生“被迫地”为教师而工作,而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相应的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