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玺1刘宝瑞钱晓萍

摘要:医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国内近期趋向达成共识,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TTP(Time To Progress)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期作为次要标准。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肿瘤循证医学

1、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近况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天然药品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中医药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1〕。然而,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极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盲法应用较少,全部病例无临床结局评价,如致残率、病死率等,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所以,疗效难以评定。同时,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这一环节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科学、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新疗法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也无法将中医药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和特色客观地显现出来。这一点在肿瘤的中医药质量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广泛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且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开发研究最快捷的途径。

2、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需要研究制定一个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标准或方案,原因在于〔2〕:①现有的标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效果;

②现今中医肿瘤疗效评价过分倾向于向西医(特别是传统的)疗效标准看齐,人云亦云,失掉了自己的特点,而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有其固有的特点(如带瘤长期生存)和长处(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作用机理与西医药亦有较大的区别;③鉴于目前中医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疗效标准的混乱状况,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疗效评价并不是单纯的中医的问题,西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一直沿用WHO提出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进展(PD)的分级标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标准。但是,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疗效虽不断提高,但要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瘤体的表现只是全身病变的部分反映,许多“早期”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有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因此,在外科领域,即使通过扩大根治术来提高疗效,肿瘤也很快复发。而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放、化疗来讲,由于许多肿瘤细胞对治疗的不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往往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而无法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现行的WHO的实体瘤评价标准,一是仅以影像学资料作为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以局部的疗效来判定疾病的治疗效果;二是仅以瘤体缩小持续4周以上来评价,反映的只是近期的疗效;三是以单一的客观标准来反映复杂的人体病变,忽视了作为社会上的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论中医西医,肿瘤学家们均认为

作者简介:邹玺(1975-),女,江西九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

WHO的疗效评价标准尚未完善〔3〕。

3、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肿瘤临床界也不例外,1984年,Schipper〔4〕提出,“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机体的反应性对治疗最为重要”。与此同时我国肿瘤界也开始了对生存质量的关注。我国治疗肿瘤著名专家孙燕教授〔5〕指出,“人们不再满足于将肿瘤治好而病人变成残废或功能严重失调因而过着悲惨生活的情况”。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美国FDA已于1985年,将生活质量评定作为新药临床疗效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6〕;Ganz PA等〔7〕-〔9〕证实生活质量为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作为一种终结评估方法的生活质量的评估是所有有关疾病结局指标中最敏感和最有力的指标〔10〕。2000年,Therasse〔11〕等发表了新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方法——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谈到在脑肿瘤或非细胞毒性抗癌药物的研究中,以客观缓解率(OR)评价疗效可能并非是评价新药物或方案的抗肿瘤活性的最优方法――在此情况下,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或TTP(Time To Progress)用以初步评价非细胞毒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的疗效是有价值的。RECIST针对近20年来肿瘤治疗进展缓慢的困境,增加了有关替代指标(包括PFS/TTP、肿瘤标记等)的概念,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肿瘤治疗的疗效。2003年,美国FDA官员发表文章总结近13年来抗肿瘤药物审批观念的变化,转而强调生存期的指标,认为有效率是不足的,不能反应真实的临床全部利益〔12〕。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2004年2月,CSCO-益佰肿瘤临床战略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识到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是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作用,带瘤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其疗效特点,因此,要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有必要在现有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更能体现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又适应现代医学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标准。专家们就肿瘤中医药治疗评价标准达成最新共识,认为:1、中医药是有确切疗效的,任何自然的东西都是适合生存规律的;2、建议中医肿瘤治疗用以下评价标准:a、PFS/TTP(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作为第一评判标准;b、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c、其他:中位生存期、有效率、一年生存期等等〔13〕。

一个理想的疗效判断标准可简单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所谓的硬指标(客观指标),如TTP、中位生存期(M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主要由医护人员来评判;二是所谓的软指标(主观指标),包括临床受益(CB)、生活质量(QOL),主要应由患者及家属来评判,两部分资料构成病例报告表格。将以上计分方法进一步简单化,即以传统的客观疗效评分为主,以QOL评价为辅,前者是基础和保证,后者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晚期、终末期患者,QOL应比生存期更为重要〔14〕。评价疗效时,片面强调某个或某些指标的重要性,从而得出不正确或片面的结论。对于身体虚弱、不能耐受积极抗癌治疗的晚期患者,片面追求硬指标,而忽视QOL显然不可取。而对于身体较好、能耐受积极抗癌治疗的晚期患者,片面强调QOL,而忽视硬指标也不足取,因为从长远看,肿瘤患者的病情是影响患者QOL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忽视肿瘤变化而大谈QOL的改善,只会落得“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结果〔14〕。而今年CSCO-益佰肿瘤临床战略发展研讨会上制定的最新标准就兼顾了软硬两项指标从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中医治疗属于整体治疗,其疗效也是整体的,不能单纯以局部瘤体的变化程度作为判定依据。以牺牲患者生存时间特别是生活质量为代价,追求杀灭“最后一个癌细胞”,即使肿瘤完全消失,从伦理学角度以及临床实际来看,这种“疗效”也是毫无意义的。例如临床中医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存时间也有所延长,但瘤体未能缩小甚或继续增大,按照传统的疗效标准可以判定为无效,而这显然是不符合临床事实的。事实上这是目前中医肿瘤临床的一大困惑,也是中医在肿瘤研究领域处境尴尬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医药研究者必须直面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从疗效

的评价上寻找突破口,进而为自己准确定位。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5〕-〔18〕已显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与以杀伤为目的建立的西医疗法疗效不同。临床可以观察到,患者症状减轻、体质改善;并通过稳定瘤体、缓解症状使患者长期带瘤生存。其主要表现在瘤体缩小不一定明显,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体质改善,或可伴有生存期延长。与现代医学治疗疗效,瘤体在短期内缩小,而体质和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短期内局部复发或出现远处转移等有很大差别,且后者并不一定能明显延长生存期。例如,陈志峰等〔19〕曾用Meta分析法统计了我国近7年,单纯采用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以单纯化疗作对照的文献,累计病例1909例,结果显示,中药组的稳定率(CR+PR +NC)是化疗组的2.1倍,而化疗组的有效率(CR+PR)是中药组的1.48倍。但中药组中位生存期335.4天,化疗组231.8天。其它肿瘤的治疗也有类似结果。显然中医药的疗效特点是使患者带瘤生存,同时生存期的生活质量也可得到提高。概而言之,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中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肿瘤患者的症状、稳定病灶、增强体质,提高对治疗的耐受性,使患者顺利接受各种治疗;②提高患者免疫功能;③增效减毒:与放化疗结合治疗肿瘤病人,明显减少其毒副反应发生率;④治疗并发症:如缓解癌性发热、减轻癌性疼痛等;⑤部分病人生存期得到延长;⑥其它:如调节机体功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等。而中医药要实现这些治疗作用,在于选择合适的应用时机。侯丽等〔20〕提出一个围手术、围放化疗期的中药生物免疫治疗的观念,以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治疗模式有效的结合,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4、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循证医学

要实现上述的治疗作用,把握治疗时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严谨的科学评估是医学对中医药的基本要求,中医药已有几千年历史并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毫无疑问,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有其极为成功的一面,但这并不等于说其每一个防治措施都是有效的。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有着重要区别,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文献古籍的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不为公众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而无效的防治措施也可能被长期地广泛使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人体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一些理论上应该有效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无效或害大于利,而另一些似乎无效的治疗方法却被证实利大于害,应该推广〔21〕。循证医学旨在把过去以个人经验为主要依据的临床实践提高到一个以严谨的科学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标准之上。循证医学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两者缺一不可。它的核心就是任何有关疾病防治的整体策略和具体措施的制定都应基于现有最严谨的关于其临床疗效的科学证据之上。因为使用无效甚至有害的防治措施在医学伦理上是不允许的,更是对人类宝贵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随机对照试验是获取这种证据的最严谨的科学方法。在进行中医临床研究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可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要进行全面的相关文献检索,建立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文献信息库;建立中医药临床各专业系统疾病的评价小组,开展中医药系统评价,以提供最佳证据;加强评价方法研究的组织建设,开展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学的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如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的评价、中医个案的评价、专家经验或观点的评价等。因此,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作出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是使众人了解到中医药是有确切疗效的必由之路。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相结合是令人信服的评价方法,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生存得长不长的研究若与生存得好不好的研究结合起来,能够全面地反映药物的疗效,也就是说,中医肿瘤治疗用以下评价标准:a、PFS/TTP(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作为第一评判标准;b、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刘保延,谢雁鸣.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17-23

〔2〕张健,王沛. 生活质量研究与恶性肿瘤的中医疗效评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67-69

〔3〕林丽珠,蓝韶清,周岱翰. 试谈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实体瘤)的疗效标准[J].新中医,2001,33(8):5-6

〔4〕Schipper H,Clinch J,et al.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 The Functional Living Index-cance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 J Clin Oncol,1984,2:472.

〔5〕张天泽,徐光炜. 肿瘤学. [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30.

〔6〕罗健,孙燕. 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研究.[J]中国肿瘤,2001,10(2):76-78.

〔7〕Ganz P A,Lee J,Siau J.Quality of life asessment: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iable for survival In lung cancer [J].Cancer 1991,67:3131-3135

〔8〕Ruckdeschel J C,Piantadosi S.Quality of life in lung cancer surgical adjuvant trials [J].Chest,1994,106:324s-328s

〔9〕Buccheri GF,Ferrigno D,Tambunni M,et al.The Patient’s perceeption of his own quality of life might have an adjunctiv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lung cancer[J].Lung Cancer 1995,12:45-58

〔10〕孙燕. 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4—340

〔11〕Therasse P.Arbuck SG.Eisenhauer EA.et al.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J].JNCI,2000,92:205—216

〔12〕End Points and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of Oncology Drug[J].Clinical Oncology,2003,21(7):1401-1411

〔13〕储大同. 肿瘤中医药治疗评价标准的新共识及其启迪[J].中国处方药,2004,29(8):42-44

〔14〕罗健,储大同. 评价生活质量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4):411-413

〔15〕潘敏球,黎月恒,刘静安,等. 肺复方与化疗对照治疗中晚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80例报道[J]中国医药学报,1990,(3):19

〔16〕朴丙奎,唐文秀,张宗歧,等. 肺瘤平膏治疗晚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观察———附339例临床分析[J]中医杂志,1991,(4):211

〔17〕孙燕,余桂清.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86-91,9-10

〔18〕周岱翰. 肿瘤治验集要[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1997,141-154

〔19〕陈志峰,李成柱,刘少翔,等.我国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J].中医杂志,1999,40(5):87.

〔20〕侯丽,陈信义. 中医扶正疗法与肿瘤生物免疫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20-22

〔21〕刘鸣. 循证医学——新世纪的临床医学[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7)2:79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玺1刘宝瑞钱晓萍 摘要:医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国内近期趋向达成共识,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TTP(Time To Progress)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期作为次要标准。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肿瘤循证医学 1、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近况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天然药品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中医药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1〕。然而,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极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盲法应用较少,全部病例无临床结局评价,如致残率、病死率等,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所以,疗效难以评定。同时,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这一环节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科学、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新疗法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也无法将中医药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和特色客观地显现出来。这一点在肿瘤的中医药质量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广泛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且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开发研究最快捷的途径。 2、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需要研究制定一个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标准或方案,原因在于〔2〕:①现有的标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效果; ②现今中医肿瘤疗效评价过分倾向于向西医(特别是传统的)疗效标准看齐,人云亦云,失掉了自己的特点,而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有其固有的特点(如带瘤长期生存)和长处(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作用机理与西医药亦有较大的区别;③鉴于目前中医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疗效标准的混乱状况,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疗效评价并不是单纯的中医的问题,西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一直沿用WHO提出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进展(PD)的分级标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标准。但是,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疗效虽不断提高,但要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瘤体的表现只是全身病变的部分反映,许多“早期”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有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因此,在外科领域,即使通过扩大根治术来提高疗效,肿瘤也很快复发。而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放、化疗来讲,由于许多肿瘤细胞对治疗的不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往往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而无法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现行的WHO的实体瘤评价标准,一是仅以影像学资料作为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以局部的疗效来判定疾病的治疗效果;二是仅以瘤体缩小持续4周以上来评价,反映的只是近期的疗效;三是以单一的客观标准来反映复杂的人体病变,忽视了作为社会上的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论中医西医,肿瘤学家们均认为 作者简介:邹玺(1975-),女,江西九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外科).doc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一94 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rgica1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外科38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相当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2.1诊断依据 2.1.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1.2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 1. 3. 1石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 1. 3. 2软疖(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公分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2. 1. 3.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2. 1. 4“疖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2证候分类 2. 2. 1热毒蕴结: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2. 2. 2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腻,脉滑数。 2. 2. 3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2.3疗效评定 2.3.1治愈:疖肿消散或渍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3.2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减轻。 2.3.3未愈:疖肿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3 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痰毒是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包括颈痈、腋痈、胯腹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3.1诊断依据 3. 1. 1在颈、腋、腹股沟等处,起核状肿块。初起皮色不变掀热疼痛;

中医治疗肿瘤的四个原则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 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时往往是某些外因激活了体内致癌毒素,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理论、实践和实验都证实解毒药物都有肯定的抗癌作用,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辩证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加减,研制成治疗各种脑部肿瘤的一系列药物。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容与适用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 2.1.1 以耳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检查见鼓膜混浊、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检查见鼓膜陷,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耳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3.1 诊断依据 3.1. 1以鼓膜穿孔,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听力下降,急性期可有发热及耳深部痛。 3.1.2 急性脓耳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或治疗不彻底者迁延成漫性脓耳,病

抗肿瘤中药

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 恶性肿瘤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0.127% ,有人预测2005年北京地区肿瘤发病率比1977年增加15%以上。由于肿瘤患者人数呈总体上增加趋势,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对于抗肿瘤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抗肿瘤药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12% ,大大高于全球其它大类药物的年平均8%的增长。 40余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逐步形成,中药在控制肿瘤、肿瘤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在肿瘤的癌前病变、预防复发转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是天然药物大国,应用中草药治病历史悠久,抗肿瘤中成药毒副作用较小,使这类药物备受患者青睐。本文重点探讨抗肿瘤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临床用药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因为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和劳欲内伤等。病机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正虚主要为气(阳)虚、阴(血)虚、气阴(血)两虚,邪实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热毒等。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扶正祛邪(抗癌)。由于恶性肿瘤目前尚未见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所以用药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特点。 二、中医指导下的中药应用 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用药方式:①辨证施治,随证加减;②专病专方,多为院内制剂;③单方、土方、验方。以前两种为主,剂型主要是汤剂。 中药抗肿瘤的实验研究工作:①筛选抗癌复方、单方;②抗癌中药的药效、毒理研究;③探讨作用机理;④对比中西药疗效;⑤抗癌中成药的制剂研究。 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主要机制:①抗突变作用;②直接的细胞毒作用;③免疫增强作用;④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三、开发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优势 笔者查阅了1999~20006年的中文期刊,有关该方面的报道有上千篇,总结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认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有如下作用:①增效减毒。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 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 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 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7) 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 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 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 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 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 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 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 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 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 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5)

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 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6) 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 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 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 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21) 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 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 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 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 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 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 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 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 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 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 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 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博文收藏 2014-04-11 1238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一种方案贯串始终,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按照早、中、晚不同期别,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这时,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贯穿整个阶段性治疗的始终。中医药给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医药抗癌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淄川鑫成中医门诊从事肿瘤研究,善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胆管癌、乳腺癌、脑瘤、脂肪瘤等以及各类癌症放化疗并发症、术后复发及转移。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传统中医药特色.中药治疗还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等,均是发挥中医特色,取得较好疗效。研究系统、规范,包括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现代治疗进展、中医证候学、老中医治疗经验、自身临证治疗等,形成独特治疗方法。 2.低分化肿瘤就是全身血液性疾病,“绿色治疗”.治疗理念是:最有效的消除肿瘤瘤灶、控制全身转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清理血毒,同时最有效的保护患者脏器功能,这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肿瘤的“绿色治疗”。特别适合老年患者、体质差、经西医多程治疗无效及中晚期肿瘤患者。这种“绿色治疗”理念也符合目前国际上对肿瘤治疗的共识. 强调肿瘤综合治疗.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单纯一种方法不能治愈。采用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应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佳选择。 3.培本扶正有效治疗肿瘤 培本扶正法治疗肿瘤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用扶助正气、培补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生化,气血的生成都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后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肾是先天之本,藏而不泻,管理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有些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常可见气阴两伤,采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之法,能增强患者体质和抗癌能力,使之能耐受化疗及放疗,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肾气亏损,各脏器功能、气血阴阳就容易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进一步恶化。另外,现代研究表明:培补先天之本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作用,提高和调节内分

治疗恶性肿瘤中药配伍

治疗恶性肿瘤常用中草药配伍—药对 什么是“药对”? 在应用中草药治疗肿瘤时,1、由于病情复杂单味药的作用有限,往往不能全面顾及复杂多变的病情;2、单味药的力量有限,对于病势沉重者,其力量往往无济于事;3、药物往往具有毒、副作用,有时单位药不安全,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等等,因此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得经验有选择地将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既可全面照顾病情;有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安全;另外药物的配伍,还可能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作用。这种两种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或产生新作用的经验组合配伍,统称为“药对”或称为“对药”。下面分别介绍临床治疗肿瘤的几种“药对”: (一)、清热解毒药对 1、白英+白花蛇舌草 二者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水消肿通淋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着。对癌症表现水湿潴留,出现胸水、腹水、便溏者疗效佳。 2、陆英+白英 二药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驱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大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及肾癌属然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水、腹水者疗效尤佳。 3、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二药配伍应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消肿;用于湿热瘀阻经络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咽喉红肿疼痛等有良效,另外二者配伍具有抗肿瘤、抑制癌细胞增生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癌症,如肝癌、胃癌、肠癌、肾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4、半边莲+七叶一枝花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治疗多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等属于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者疗效尤佳。 5、鱼腥草+夏枯草 二者相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化痰散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6、石见穿+半枝莲 二者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祛瘀散结、消肿化痰之效,临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肿瘤,如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7、半边莲+龙葵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白血病等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疗效尤佳。 8、苦参+土茯苓 二者合用,可增强清热解毒除湿之功,常用于泌尿系统肿瘤症见湿热下注、小便热涩刺痛者。 9、老鹳草+络石藤 二者配伍,相互为用,辛开苦降不仅发挥了抗肿瘤的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驱风通络止痛的效果,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癌及癌性疼痛。

最新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 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转载) helloznh 收录于2011-01-04 阅读数:查看 脑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星形胶质、少枝胶质、室管膜等组织的肿瘤。胶质细胞瘤化颅内各种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约占颅内肿瘤的40%。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见于头痛、真头痛、头风、癫痫、眩晕、厥逆等疾病。 【概述】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从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 各型胶质瘤的好部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

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的二年复发率在85%以上。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综合治疗生存期不足两年。 【文献回顾】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胶质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头风、真头痛、厥逆、癫痫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如《灵枢?厥病篇》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

抗肿瘤中草药

抗肿瘤中草药 确切有效 农吉利: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宫颈癌、急性白血病。10~15克。甘淡平,有毒。 喜树:胃癌、肠癌、白血病。3~10克。苦寒。 莪术:胃癌、肝癌、肠癌、肺癌、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淋巴肉瘤、黑色素瘤。3~10克。苦辛温。 天花粉:(绒癌)、恶性葡萄胎、肺癌、胃癌、胰头癌、乳腺癌。10~15克。 甘微苦微酸寒。 黄药子:食管癌、胃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肺癌、宫颈癌、横纹肌肉瘤。10~30克。苦辛凉。 山慈菇: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皮肤癌、白血病、何杰金氏病。3~10克。甘微寒。 栝蒌:乳腺癌、肺癌、胃癌、胰腺癌。15~30克。甘寒。 蟾酥: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皮肤癌、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成骨肉瘤。5~15克。辛温。 壁虎:消化系统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肺癌、宫颈癌、淋巴及脑的恶性肿瘤。2~5克水煎服;1~2克研粉服。咸寒。 斑蝥: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皮肤癌、肺癌、乳腺癌。0.03克水煎或研末或入丸散。辛寒。 三尖杉:(白血病)。糖浆10ml/次,每日3次;静注5ml每日1次。(种子)甘涩平;(枝叶)苦涩寒。 乌骨藤: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肺癌、宫颈癌、何杰金氏病、白血病。 3~5片每日3~4次;酊剂10ml/次。 苦参:(肠癌)、肝癌、皮肤癌、宫颈癌、软组织肿瘤、滋养细胞癌。3~10克。苦寒。 有效 白花蛇舌草:各种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及淋巴系统肿瘤(能增强免疫机制)。15~60克。苦甘寒。 七叶一枝花:脑肿瘤、肺癌、肝癌、白血病、骨、肌肉瘤,淋巴癌、膀胱

癌。10~15克。苦寒。 石上柏:鼻咽癌、肺癌、消化道癌、绒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乳腺癌。 30~60克。苦平。 山豆根:咽喉癌、肺癌、膀胱癌、滋养细胞癌及白血病。6~9克。苦寒。半枝莲:各种肿瘤。如消化道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绒癌。 10~30克。辛苦寒。 肿节风: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直肠癌、急性白血病。10~15克。 辛苦平。 龙葵:各种肿瘤。如胃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膀胱癌、癌性胸腹水。 10~30克。苦寒。 紫草:鼻咽癌、扁桃腺癌、甲状腺癌、肺癌、胃癌、肝癌、绒癌、白血病。 5~10克。甘寒。 青黛:白血病。1.5~3克。咸寒。 猪殃殃:食管癌、肝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淋巴肉瘤。 15~30克。辛苦凉。 藤梨根: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15~30克。酸涩凉。菝葜: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胰腺癌、胆囊癌、肝癌、肠癌。15~30克。 甘酸平。 鸦胆子:食管癌、贲门癌、肠癌、宫颈癌、皮肤癌、皮肤赘瘤。10~15粒装胶囊吞服。苦寒。 天门冬:肺癌、乳腺癌、宫颈癌、急淋、慢粒。10~20克。甘苦寒。 蜂乳:各种肿瘤。0.3~0.6克。甘酸平。 半夏:上颌窦癌、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6~15克。辛温。天南星:口腔肿瘤、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神经系统肿瘤。3~10克。 辛苦温。 核桃仁: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10~30克。甘温。马钱子: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皮肤癌、白血病。0.3~0.5克作丸散。苦寒,剧毒。 蜈蚣:软组织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骨、脑、皮肤恶性肿瘤。2~3克水煎服,0.6~1研末吞服。咸温。 薏苡仁:肺癌、胃癌、肠癌、宫颈癌、绒癌及扁平疣。15~30克。甘淡微

三级中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

附件1 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版)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有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队伍建设 一、中医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和师承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积极采用中医药方法,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中医药诊疗能力。 六、加强中医康复能力建设,提供急性期康复诊疗、疑难重症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 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八、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九、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广泛、合理应用中医医疗技术。 十、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 第四章重点专科建设 一、省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达到一定数量,专科床位、设备、

中药治癌症

恶性肿瘤,又称癌症, 导致癌症的发病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因素,其外因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泡菜、霉变食物、烧烤食物以及过度食用酸性食物,形成酸性体质等;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过度、抽烟、熬夜也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也可以直接引发癌症。导致癌症的内因主要是心情郁闷、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爱生气等。由于以上原因对人体信息传导系统进行不良刺激,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导致新生部分细胞形成疯长的癌细胞系统,就成为癌症。 现给你介绍一个中药奇方,对各种癌症效果都非常好,临床应用于各类各期癌症患者的治疗,其功效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处方:虫草3克、猪苓100克、明党参100克、桑寄生100克、青阳参30克、香菇200克、红豆蔻100克、桑白皮100克、杜仲100克、降香100克、茯苓100克、白术100克、八月札100克、知母100克、片姜黄100克、、制南星100克、山萸肉100克、木瓜100克、仙茅100克、制半夏100克、补骨脂100克、独活100克、石菖蒲100克、仙鹤草100克、大蓟100克、山奈100克、枸杞子100克、薏苡仁200克、地榆100克、白前100克、丹皮100克、射干100克、当归200克、土鳖虫100克、青黛20克、肉桂50克、苦参100克、金精粉30克、葫芦巴100克、白癣皮100克、赤芍100克、山豆根100克、远志50克、泽泻100克、金银花200克、乌术粉60克、制鳖甲100克、连翘100克、紫草100克、桃仁100克、三七100克。配法:以上药物经提取有效成分,精炼后粉碎加工成细面,装入零号胶囊,一日三次,一次三粒。 现代中医学研究证明:猪苓具有免疫监视作用,这在肿瘤免疫中有关键作用;枸杞子增强抑制肿瘤作用,增强T细胞活性;虫草、明党参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机体防癌抗感染的能力,桑寄生的免疫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癌细胞,红豆蔻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杜仲能明显抑制S180实体瘤生长,降香强烈抑制肥大红细胞瘤中对LTC4的形成,青阳参、香菇、天南星、桑白皮、白术、八月札、知母、茯苓、半夏、薏苡仁、射干、白前、地榆、丹皮、当归、青黛、土鳖虫、肉桂、苦参、葫芦巴、白鲜皮、赤芍、山豆根、远志、泽泻、金银花、制鳖甲、连翘、紫草、桃仁、三七具有强烈的抗肿瘤作用,片姜黄抑制癌细胞生长,木瓜、山萸肉杀灭腹水癌细胞,仙茅抑制艾氏腹水癌、实体癌,补骨脂、独活、石菖蒲、仙鹤草、大蓟、金精粉、乌术粉对癌细胞具有杀灭作用,山奈强烈抑制癌症的传代细胞。 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对于肝癌、胃癌、食管、肺癌、鼻咽癌、喉癌、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癌、脑瘤、骨癌、骨肉瘤、皮肤、鼻咽、阴茎、乳腺、甲状腺、胃肠、卵巢、膀胱、前列腺、肾盂等处的癌症、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瘤及腹膜间皮瘤等易于引起腹水的癌症等均有显著的疗效。 研究表明,只有当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或丧失时,癌症才会乘虚而入。如果从第一个癌细胞发生时就开始预防癌症,几乎可获100%的效果。这些药物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同时又不产生副作用,其主攻方向,均在治癌抗癌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完全治愈癌症,战胜癌症的目的。 这些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对异常的癌细胞有先天排它性,并且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信息传导系统。这些传统中药中的有效成份进入人体后能杀死癌细胞依存的菌群,可以促进白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导读:大家公认的《伤寒论》中直接描述肿瘤的条文可以说只有第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但经典就是经典,《伤寒论》作为中医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也具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初读还比较好理解,每一次读都有不同感受,常读常新”的特质。我读《伤寒论》40余年,感悟颇多。但在2008年7月我的代表作《中医抗癌临证新识》定稿之时,我还不敢说《伤寒论》与肿瘤有多大关系。所以上有《内经》,下有《金匮要略》《千金方》与肿瘤的关系而独缺《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重新编次改名《伤寒论》以来,不少医家长期认为书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只适于指导外感病,直至清代,始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当代医家陈亦人后来居上,对“六经钤百病”多有所发挥。但百病是否包括肿瘤,专家避而不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口号所能服人的。只能以事实为依据,理通为准绳。近几年来,随着临床阅历渐丰,经方感悟愈多,我顿觉《伤寒论》与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写不足以释然,唯有一吐为快。

一、太阳经 太阳经主人体之表,为诸经之藩篱。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循常道,到处流动成饮,日久凝聚成痰,不仅阻塞气道,也可阻塞食道,进而造成气机滞涩,吞咽不利。一方面,痰饮上犯,吐涎沫不绝;一方面,脏腑失却濡润,肠道干涩,便如羊屎。这两个症状就是判断食道肿瘤预后的“金标准”。吐涎沫越多,大便越干涩难解,预后越差。对于舌体胖大,阳虚明显者,我经常用小青龙汤原方获效,可谓阴霾散尽,阳回津生。风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津不布,少腹乃至腹部胀大、下肢水肿不消,这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难症,五苓散就是的对之方。若血水互结,或寒邪化热,伤血动血,瘀血在少腹不去,硬满疼痛,腹部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取抵当汤的水蛭、虻虫活血化瘀,力量强大而不伤正气。其中水蛭用12克,虻虫用3克,都已经高出现在《中国药典》规定的3克和1.5克的常用量。根据就是《伤寒论》抵当汤用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我就不信汉代的水蛭、虻虫比现代的小那么多。寒主凝涩,与风相合,深入经络脏腑,损筋伤骨,疼痛难忍,表现在肿瘤临床往往是癌症骨转移的证候,与麻黄汤证的“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常有相合,可大胆用之。阳和汤用麻黄,《日华子本草》谓麻黄“破癥坚积聚”,良有以也。麻黄是我们学的第一个中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中草药

常用抗肿瘤药中草药 一、按肿瘤的分类划分: 1、食道癌:白术、莪术、威灵仙、瓜蒌、丝瓜络、生半夏、红枣。 2、胃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旱莲草、鸡内金、猴菇菌。 3、肝癌:半枝莲、龙胆草、郁金、川楝子、茵陈、穿山甲、鳖甲、人参。 二、按药性划分: 1、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公英、地丁、野菊花、大青叶、蚤休、鱼腥草、黄连、黄芩、黄柏等。 2、活血化瘀:川芎、丹参、姜黄、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三七、泽兰等。 3、花坛软坚散结:半夏、桔梗、旋复花、川贝、浙贝竹茹、海藻、昆布等。 4、补气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山药西洋参等。 5、补血药: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龙眼肉。 6、养阴药: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百合、枸杞子、女贞子等。

7、补阳药:巴戟天、肉苁蓉、锁阳、续断、益智仁、杜仲、补骨脂等。 8、解表药:桂枝、荆芥、白芷、柴胡、升麻、薄荷。 9、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火麻仁。 10、芳香化湿:苍术、砂仁、白蔻。 11、利水渗湿:茯苓、车前子、猪苓、茵陈、防己、泽泻、木通等。 三、按作用机制 1、细胞毒:青黛、斑蝥、冬凌草、莪术、山慈菇。 2、诱导分化:砒霜、葛根、乳香、人参、桂皮。 3、诱导调亡:丹参、斑蝥、大蒜。 4、扶正抑瘤:补益类抗癌药。 四、治疗癌前病变:大蒜、北沙参、冬凌草、苦参、广豆根、刺五加,具有抗突变、抗促癌,为食道癌二级预防药物。

四、一辈子孤单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自由,那我们就是幸福的。许多长久的关系都以为忘记了当初所坚持与拥有的,最后又开始羡慕起孤单的人。

五、恋爱,在感情上,当你想征服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征服了。首先是对方对你的吸引,然后才是你征服对方的欲望。 六、没有心如刀割,不再依依不舍,只有,沉默相隔…… 七、和你在一起只是我不想给任何人机会。 八、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九、无论我们爱过还是就这样错过,我都会感谢你。因为遇见你,我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因为遇见你,我才知道感情真的不能勉强;因为遇见你,我才知道我的心不是真的死了;因为遇见你,我才知道我也能拥有美丽的记忆。所以,无论你怎么对待我,我都会用心去宽恕你的狠,用心去铭记你的好。 十、爱情需要的是彼此互相的照顾,当我们心爱的人累了,我们不是坐在一边不理,而是多陪对方谈谈心,对方需要什么的时候,自己尽量的满足对方的需求,至少可以让对方知道,在自己身边的感觉是如此的温暖。 十一、自从你出现後,我才知道原来有人爱是那麽的美好 十二、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十三、有一些人,这一辈子都不会在一起,但是有一种感觉却可以藏在心里守一辈子。 十四、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十五、不管你是多么的爱对方,但千万不可当第三者。细想,默然。因为知道,这样的故事一开始便注定了结局,一开始就注定在这个故事里,很多人会受伤。离开的总是要离开,挽留不住,就像彼岸花,穷其一生,花叶仍是生生相错。 十六、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十七、爱情与视力无关,任你看得再怎么清楚,在爱里只有模糊。因为太聪明太理智就没有办法恋爱,爱情根本是盲目的。 十八、恋爱就像剪头发,这种事情不到最后是不知道结果的,结果能否令每个人皆大欢喜,无人保障,但是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十九、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二十、那些随风散落的微笑眼神,仿似落寞诗人的爱情诗句,一段一段,错落成行。孤独的钟鸣彻夜悲鸣,那些如花容颜,终不敌过时间切割的颓败,我们忧伤的仰望阳光,看流年未亡,年华尽耗。 二十一、一个人一生可以爱上很多的人,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你就会明白一起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它让你学会更好地去把握和珍惜你爱的人。 二十二、爱一个人,由天由人却由不得自己。不由自主只因刻骨铭心,不离不弃只因无法代替。总是心有期待,才有灯火阑珊处的望眼等待;总是情怀善待,才有心甘情愿地付出所有,习惯的依赖。也许你的世界一无所有,但在爱你人的心里,你就是全世界。珍惜一个深爱你的人,更要珍藏一颗为你融入生命的心。 二十三、就在我以为一切都没有改变只要我高兴就可以重新扎入你的怀抱一辈子不出来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已经沧海桑田了,我像是一躲在壳里长眠的鹦鹉螺,等我探出头来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原先居住的大海已经成为高不可攀的山脉,而我,是一块僵死在山崖上的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