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奥数第13讲:最大值与最小值

六年级奥数第13讲:最大值与最小值
六年级奥数第13讲:最大值与最小值

六年级奥数第13讲:最大值与最小值

【知识要点】

解决最大最小问题,常用的方法和思路有以下几种:

1.枚举比较。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将所有情况的结果列举出来,然后比较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2.运用规律。

①和一定的两个数,差越小,积越大。

②积一定的两个数,差越小,和越小。

③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3.解答最大最小问题,还要考虑极端的情形。即可以从最特殊的情况入手,即可能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考虑。

[例1] 两个数的和为198,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

点拨:和为198的两个数(整数或分数)有无穷多组,将每组的积计算出来再比较是不可能的。我们先通过特例来寻求积的变化规律。

如果两数都是自然数,积的情况如下:

197×1=197,196×2=392,195×3=585,194×4=776,……

可以猜想,和为198的两个数,一定可以写成:

99 + a与99 - a(0 ≤a ≤ 99),而(99 + a)×(99 - a)=992 - a2

可见,由此可以得出,两个数的和一定,则当它们的差越来越小时,乘积越来越大;当它们相等时(差为0时),乘积最大。

解答:当a = 0时,积最大,最大值即为99×99=9801

[试一试1] 两个数的和为15,积的最大值是多少?(答案:56.25)

[例2] 将1、2、3、4、5、6这六个数字分成两组,分别排成两个三位数,并且使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这个乘积是多少?

点拨:要使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应把6和5两个数放在千位,4和3两个数放在百位。但4和3分别放在哪一个数字后面呢?

由例1我们可以知道,当两个数的和一定时,两个数的差越小,积就越大。64和53相差11,63和54相差9,所以3应放在6的后面,4应放在5的后面。

同样道理,1应放在3的后面,2应放在4的后面。

解答:631×542=342002,乘积最大。

[试一试2] 用2~9这八个数字分别组成两个四位数,使这两个四位数的乘积最大。(答案:9642×8753=84396426)

[例3] 把17拆成几个自然数的和,再求出这些数的乘积,如何拆可以使乘积最大?

点拨:我们先分析一些隐含的限制条件:

①要使17拆成的自然数的乘积最大,所拆成的数的个数要尽可能多,多一个可以多乘一次,但1不应出现,因为1与任何数的积仍为原数。

②由于4=2+2,又4=2×2,因此拆出的加数中要以不出现4。

③拆出的加数不要超过4,例如5,它还可以拆成2和3,而2×3?5,所以加数大于4的数还要继续拆小。

④拆出的加数中2的个数不能多于两个。例如拆成三个2,不如拆成两个3。因为三个2的积为8,两个3的积为9,这就是说,应尽可能多拆出3。

解答:因为17=3×5+2,所以把17拆成3、3、3、3、3、2时,积为3×3×3×3×3×2=486最大。

六年级下册数学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4讲:枚举法(教师版)

第四讲枚举法 1.计数问题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计次序”的问题,一类是“不计次序”的问题。 2.枚举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一定的规律来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 3.枚举法的根本思想在于分类,通过分类可以将原本复杂的问题拆分成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再逐一进行分析。分类的思想可以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 4.可以利用“树形图”来方便的记录枚举的过程,有几类问题就分出几个分枝,逐层按照顺序不断分叉再一一筛选,留下符合条件的,去掉不符合条件的。注意在枚举“不计次序”的问题时,只需考虑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的分枝,而不用理会其他情况。 5.计次序:不但要挑选出来,而且还需要排列顺序,不同的排列顺序认为是不同的情况或方法。这类问题通常是“排列”的题目。 6.不计次序:只要挑选出来即可,不需要排列顺序,不同的排列顺序认为是相同的情况或方法。这类问题通常是“选取”的题目。 1.理解“枚举法”的含义。 2.能在题目中熟练运用枚举法解题。

例1:小明和小红玩掷骰子的游戏,共有两枚骰子,一起掷出。若两枚骰子的点数和为7,则小明胜;若点数和为8,则小红胜。试判断他们两人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分析与解:将两枚骰子的点数和分别为7与8的各种情况都列举出来,就可得到问题的结论。用a+b表示第一枚骰子的点数为a,第二枚骰子的点数是b的情况。 出现7的情况共有6种,它们是: 1+6,2+5,3+4,4+3,5+2,6+1。 出现8的情况共有5种,它们是: 2+6,3+5,4+4,5+3,6+2。 所以,小明获胜的可能性大。 注意,本题中若认为出现7的情况有1+6,2+5,3+4三种,出现8的情况有2+6,3+5,4+4也是三种,从而得“两人获胜的可能性一样大”,那就错了。 例2:数一数,右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与解:图中的三角形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位置也很凌乱,不好数清楚。为了避免数数过程中的遗漏或重复,我们将图形的各部分编上号(见右图),然后按照图形的组成规律,把三角形分成单个的、由两部分组成的、由3部分组成的……再一类一类地列举出来。

高斯小学奥数六年级上册含答案第07讲 不定方程

第七讲 不定方程 不定方程,顾名思义就是“不确定”的方程,这里的不确定主要体现在方程的解上.之前我们学习的方程一般都有唯一解,比如方程3419x +=只有一个解5x =,方程组25238x y x y +=??+=?只有一组解12x y =??=? . 什么样的方程,解不唯一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二元一次方程25x y +=的解就不唯一,因为每当y 取定一个数值时,x 就会有相应的取值和它对应,使方程成立,这样一来就会有无穷多组解.通常情况下,当未知数的个数大于方程个数时..............,这个方程(或......方程组)就会有无穷多个解............ . 可是方程的解那么多,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应该说,如果不加任何额外的限制条件,这无穷多个解都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通常会限定方程的解必须是自然数,这样一来,往往就只有少数几个解能符合要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所有的解都不对. 练一练 求下列方程的自然数解: (1)25x y +=; (2)238x y +=; (3)321x y +=; (4)4520x y +=.

本讲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一类方程(或方程组):它们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往往大于方程的个数,而未知数本身又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这个范围通常都是自然数——这类方程就是“不定方程”. 形如ax by c +=(a 、b 、c 为正整数)的方程是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标准形式.解这样的方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枚举.那怎样才能枚举出方程的全部自然数解呢?我们下面结合例题来进行讲解. 例1. 甲级铅笔7角一支,乙级铅笔3角一支,张明用5元钱买这两种铅笔,钱恰好花完.请 问:张明共买了多少支铅笔? 「分析」设张明买了甲级铅笔x 支,乙级铅笔y 支,可以列出不定方程:7350x y +=,其中x 和y 都是自然数.怎么求解呢? 练习1、(1)求3535x y +=的所有自然数解;(2)求1112160x y +=的所有自然数解. 一般地,如果x m y n =??=?是ax by c +=的一组解,那么x m b y n a =+??=-? (当n a ≥时)也是ax by c +=的一组解.这是因为()()()()a m b b n a am ab bn ab am bn c ++-=++-=+=.另外,x m b y n a =-??=+? (当m b ≥时)也是ax by c +=的一组解,理由相同. 这条性质有什么用呢?我们以求2350x y +=的自然数解为例,我们容易看出它有 一组自然数解1010x y =??=?.应用上面的规律,x 每次增加3,y 每次减少2(只要y 还是自然数),所得结果仍然是2350x y +=的一组解,所以138x y =??=?、166x y =??=?、194x y =??=?、222x y =??=?、250x y =??=?都是2350x y +=的自然数解.另外x 每次减少3(只要x 还是自然数),y 每次增加2,所得结果也是2350x y +=的自然数解,所以712x y =??=?、414x y =??=?、116x y =??=? 也都是2350x y +=的自然数解.而且这样就已经求出了2350x y +=的所有自然数解,它们是: 116x y =??=?、414x y =??=?、712x y =??=?、1010x y =??=?、138x y =??=?、166x y =??=?、194x y =??=?、222x y =??=?、250x y =??=?. 这就告诉我们,在求形如ax by c +=(a 、b 、c 为正整数)的不定方程的自然数解时,我们可以先找出一组解,之后其余的所有解都可由这一组解的x 值每次变化b ,y 值每次变化a 得到(注意变化的方向相反,一个增加,另一个就得减少,才能保证ax by +的大小不变).

六年级数学-奥数精品讲义16讲

六年级数学-奥数精品讲义16讲 目 录 第1讲 定义新运算 第2讲 简单的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第3讲 分数乘除法计算 第4讲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5讲 估算 第6讲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技巧 第7讲 简单的分数应用题(1) 第8讲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2) 第9讲 阶段复习与测试(略) 第10讲 简单的工程问题 第11讲 圆和扇形 第12讲 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 第13讲 分数应用题复习 第14讲 综合复习(略) 第15讲 测试(略) 第16讲 复杂的利润问题(2) 第一讲 定义新运算 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外,还有其它许多种法则的运算。在这一讲里,我们学习的新运算就是用“ #”“*”“Δ”等多种符号按照一定的关系“临时”规定的一种运算法则进行的运算。 例1;如果A*B=3A+2B ,那么7*5的值是多少? 例2;如果A#B 表示 3 B A + 照这样的规定,6#(8#5)的结果是多少? 例3;规定Y X XY Y X +=? 求2Δ10Δ10的值。

例4;设M*N 表示M 的3倍减去N 的2倍,即M*N=3M-2N (1)计算(14 *10)*6 (2)计算 ( 58*43) *(1 *2 1) 例5;如果任何数A 和B 有A ¤B=A ×B-(A+B ) 求(1)10¤7 (2)(5¤3)¤4 (3)假设2¤X=1求X 例6;设P ∞Q=5P+4Q ,当X ∞9=91时,1/5∞(X ∞ 1/4)的值是多少? 例7;规定X*Y=XY Y AX +,且5*6=6*5则(3*2)*(1*10)的值是多少? 例8;▽表示一种运算符号,它的意义是) )((A Y A X XY Y X +++ = ?1 1 已知3 211212112=+++= ?))((A 那么20088▽2009=? 巩固练习 1、已知2▽3=2+22+222=246; 3▽4=3+33+333+3333=3702;按此规则类推

六年级浓度问题(奥数拓展)-应用题第4讲

慎审题多思考多总结Just for you !

【浓缩问题】特点是减少溶剂,解题关键是找到始终不变的量(溶质) 例1. 要从含盐12.5%的盐水40 千克中蒸去多少水分才能制出含盐20%的盐水? 【习题1.1 】在含盐0.5%的盐水中蒸去了部分水,就变成了含盐10%的盐水,已知原来的盐水是10 千克, 求问蒸发了多少千克的水? 习题1.2 】要把含盐24%的30 千克盐水制成含盐40%的盐水,如果蒸去水分,要蒸去多少千克的水分? 习题1.3 】现在有浓度为20%的糖水240 克,要把它变成浓度为25%的糖水,需要蒸发水多少克?视频描述

【加浓问题】特点是增加溶质,解题关键是找到始终不变的量(溶剂) 例2. 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 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要再加入多少克糖? 【习题2.1 】现在有浓度为20%的糖水300 克,要把它变成浓度为40%的糖水,需要加糖多少克? 习题2.2 】有含盐15%的盐水20 千克,要使盐水的浓度为20 %,需加盐多少千克? 习题2.3 】由糖和水混合而成的浓度为10%的糖水140 克,要把它变成浓度为30%的糖水,需要加糖多 少克?

【稀释问题】特点是加“溶剂” ,解题关键是找到始终不变的量(溶质) 例3. 要把30 克含盐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须加水多少克? 【习题3.1 】现有烧碱35 克,配制成浓度为28%的烧碱溶液,须加多少水? 【习题3.2 】要把20 克含盐10%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2%的盐水,须加水多少克? 30%的“ 1059”溶液多少习题3.3 】治棉铃虫须配制0.05%的“ 1059”溶液,问在599 千克水中,应 加入千克?

六年级奥数第七讲1行程问题教师版

第七讲行程问题(一) 知识点拨: 发车问题 (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 (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 火车过桥 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 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 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 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 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接送问题 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 (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 (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 (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 (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

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 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 2、班车走的总路程; 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 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 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 ②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与水速无关.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说明:两船在水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同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 例题精讲: 模块一发车问题 【例 1】某停车场有10辆出租汽车,第一辆出租汽车出发后,每隔4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在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2分钟后,有一辆出租汽车进场.以后每隔6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回场.回场的出 租汽车,在原有的10辆出租汽车之后又依次每隔4分钟开出一辆,问:从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后,经过多少时间,停车场就没有出租汽车了? 【例 2】某人沿着电车道旁的便道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步行,每7.2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过,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过,如果电车按相等的时间间隔以同一速度不停地往返运行.问:电车的 速度是多少?电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六年级奥数第五讲——简便运算(教师用)

远辉教育秋季奥数班第五讲 ——简便运算 主讲人:杨老师 学生:六年级 电话:62379828 一、 知识点: 根据算式的结构和数的特征,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和某些公式,可以把一些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计算过程中,我们先整体地分析算式的特点,然后进行一定的转化,创造条件运用乘法分配律来简算,这种思考方法在四则运算中用处很大。 在进行分数运算时,除了牢记运算定律、性质外,还要仔细审题,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数字特点,合理地把参加运算的数拆开或者合并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变成符合运算定律的模式,以便于口算,从而简化运算。 运用拆分法(也叫裂项法、拆项法)解题主要是使拆开后的一些分数互相抵消,达到简 化运算的目的。一般地,形如1a×(a+1) 的分数可以拆成1a -1a+1 ;形如1a×(a+n ) 的分数可以拆成1n ×(1a -1a+n ),形如a+b a×b 的分数可以拆成1a +1b 等等。同学们可以结合例题思考其中的规律。 二、 典例剖析: 例题1:计算4.75-9.63+(8.25-1.37) 原式=4.75+8.25-9.63-1.37 =13-(9.63+1.37) =13-11 =2 练习1 计算下面各题。 1. 6.73-2 817 +(3.27-1 917 ) 2. 759 -(3.8+1 59 )-115 3. 1 4.15-(778 -61720 )-2.125 4. 13713 -(414 +3713 )-0.75 练一: 1、=6 2、=1 3、=11 4、=5 例题2:计算33338712 ×79+790×6666114 原式=333387.5×79+790×66661.25 =(33338.75+66661.25)×790 =100000×790 =79000000 练习2 计算下面各题: 1. 3.5×114 +125%+112 ÷45 2. 975× 0.25+934 ×76-9.75 3. 925 ×425+4.25÷160 4. 0.9999× 0.7+0.1111×2.7

六年级上奥数第一讲找规律

第一讲 找规律 给出几个具体的、特殊的数、式或图形,要求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解题的思路是实施特殊向一般的简化;具体方法和步骤是(1)通过对几个特例的分析,寻找规律并且归纳;(2)猜想符合规律的一般性结论;(3)验证或证明结论是否正确,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些问题. 开篇小练习: 1、有一列数,观察规律,并填写后面的数,-5,-2,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组数为: 1111111,,,,,,234567 ---- …找规律得到第11个数是_________,第n个数是__________ 3、小凡在计算时发现,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他从中发现了一个规律。你能根据他所发现的规律很快地写出 111111111×111111111=______吗? 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个同学研究一列数:1,-3,5,-7,9,-11,13,……照此规律,他们得出第n 个数分别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2n-1 B.1-2n C.(1)(21)n n -- D.1 (1)(21)n n +-- 5、如图,是用积木摆放一组图案,观察图形并探索:第五个图案中共有 块积木,第 n 个图形中共有 块积木. 6、观察数列1,1,2,3,5,8,x,21,y,……,则2x-y=____________ 7、观察下列各式: 12 34567822,24,28,216,232,264,2128,2256,======== …,请你根据上述规律,猜想108的末位数字是_________. 8、观察下列各式:32 11= 3323332 333321231236123410+=++=+++=

六年级奥数第四讲繁分数的计算

(一)繁分数的计算 --------巧取倒数法 【知识要点】 一个分数的分子或分母还含有分数或四则混合运算的分数叫做繁分数.通常无法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因此繁分数的运算过程就是化简的过程,要分别对分子和分母逐步进行计算,其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概念清楚,运算迅速正确,而且还需要探索和掌握一些灵活的解题方法,化“繁”为“简”. 繁分数由分子部分、分母部分和分隔分子及分母的主分数线三部分构成.繁分数化简的目的是使分子部分及分母部分都不再含有分数. 连分数是一类特殊的繁分数,它的化简也用到繁分数化简的方法. 【典型例题】 例1计算 1 1 4 1 3 1 2 3 - - - (1995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总决赛计算试题) 解析从下往上,依层化简 1251312 21;33; 3335/355 -==-=-= 1543112 44;. 43 12/5121243 12 -=-== 练习一 1.试计算 1 1 4 1 3 1 2 1 1 2 - + - + (1997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总决赛计算试题) 解析原式= 2.计算 1 1 1 1 2 1 3 1 4 5 + + + + (1998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总决赛计算试题) 解析原式=. 例2已知= = + + + x x 则 , 11 8 4 1 1 2 1 1 1 .(1999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解析 181313 ,11,; 111 1188 122 111 2 144 4 x x x =∴+=+= +++ +++ + 进而我们有: 12 22, 13 4 x +=+ + 12135 ,,. 13424 4 x x x =+== + 练习二 1.已知:= = + + + x x 则 , 25 18 4 1 1 2 1 1 1 .(2000年北大少年数学邀请赛第二试试题) 解析因为 2.已知167, 196 1 1 2 1 3 1 4 x x = + + + + 求的值. 解析 【课后精练及思考题】 计算 5 3 79 511 3649 + + - (1996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总决赛计算试题) 解析.

六年级上奥数第七讲追及问题

六年级上奥数第七讲追 及问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七讲追及问题【知识概述】 追及问题也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类。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两个物体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出发的地点不同(或者从同一地点不同时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慢者在前,快者在后,因而快者离慢者越来越近,最后终于追上。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理解速度差的含义(即单位时间内快者追上慢者的路程,也就是快者速度减去慢者速度)。要解决追及问题,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快者速度=速度差+慢者速度 慢者速度=快者速度-速度差 【经典例题】 例1. 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同时出发,向一个方向前进,汽车在前,每小时40千米;摩托车在后,每小时75千米。经过3小时摩托车追上了汽车。甲乙两城的距离是多少? 例2. 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例3.甲乙两人赛跑,甲的速度是8米/秒,乙的速度是5米/秒,如果甲从起点往后退20米,乙从起点处向前进10米,问甲经过几秒钟追上乙? 【变式训练】1.甲乙两车相距90千米,两车同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多少小时甲车能追上乙车?

2.某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第一批的学生骑自行车先走,他们的速度是200/分,10分钟后,其余同学乘汽车前往电影院,汽车的速度是600/分,结果所有的同学同时到达。求学校和电影院的距离。 3.小明步行上学,每分行75米,小明离家12分钟后,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没有带,就骑自行车去追,每分钟行375米,爸爸出发多少分钟后能追上小明? 4、已知甲骑自行车追赶前面步行的乙,乙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甲的速度是每分钟150米,甲出发8分钟追上乙,那么乙比甲早出发多少分钟? 例4、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甲到达B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与乙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5.小兰和小松同时从学校去少年宫,小兰步行每分钟走6米,小松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小松比小兰早到12分钟,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多少米? 例6、快车长106米,慢车长74米,两车同向行使,快车追上慢车后,又给过1分钟才超过慢车,如果相向而行的话,车头相接后经过12秒两车才完全离开。就两列车的速度? 变式训练1、在400米的环行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同地起跑,如果同向而行3分20秒相遇,如果背向而行40秒相遇,已知甲比乙快,求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 例7、某校202名学生排成两路纵队,以每秒3米的速度去春游,前后相邻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为米。李老师从队尾骑自行车以每秒5米的速度到队头,然后又返回到队尾,一共要用多少秒? 巩固训练: 1.两辆汽车相距1500千米,甲车在乙车前面,甲车每分钟行610米,乙车每分钟660米,乙车追上甲车需几分钟?

六年级奥数-第5讲浓度问题

时钟问题 【知识点拔】浓度= 溶剂 溶质 溶质×100% 溶剂=溶液×(1-浓度)溶质=溶液×浓度【典型例题】【例1】 现在是2点正,什么时刻时针与分针第一次重合? 例2: 晚上到8点之间电视里播出一部动画片,开始时分针与时针正好在成一条直线上,结束时两针正好重合.这部动画片最少播出了多长时间? 例3: 胖胖家有一个闹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1分钟。有一天晚上8点整时,胖胖对准了闹钟,他想第二天早上5点55分起床,于是他就将闹钟定在了5点55分。请问;这个闹钟将在标准时间的什么时刻响铃? 【竞赛题选】李老师家有两只挂钟,一只每天快20分,另一只每天慢30分。现在将这两只挂钟调到标准时间,它们至少再经过多少天才能再次同时显示标准时间? 1、钟面上三时多少分时,分针与时针恰好重合? 2、在7点与8点之间,时针与分针在什么时刻相互垂直? 3、在3点与4点之间,时针与分针在什么时刻位于一条直线上?

4、3点过多少分时,时针与分针离“3”的距离相等并且在“3”的两边? 5、东东家有一个闹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快2分钟。星期天上午9点整时,东东对准了闹钟,他想让闹钟在了标准时间的11点30分响起。请问:他应该将闹钟定在什么时刻? 6、东东的手表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30秒。早上6点时,东东把手表与标准时间对准。请问:标准时间中午12点时,东东的手表是几点几分? 7、0点0分时,时针与分针重合。请问:1---12点之间(不包括12点),时针与分针重合了几次? 8、时针和分针每隔多少时间重合一次?钟面上时针与分针一昼夜重 合多少次? 9、钟面上8时20分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 10、钟面上12时整时针与分针重合,至少再过多少分钟,时针与分 针再一次重合?

六年级奥数培训第16讲--比的应用(一)

第16讲比的应用(一) 一、知识要点 我们已经学过比的知识,都知道比和分数、除法其实是一回事,所有比与分数能互相转化。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二、精讲精练 【例题1】甲数是乙数的2 3 ,乙数是丙数的 4 5 ,甲、乙、丙三数的比是 ():():()。 【思路导航】 甲、乙两数的比 2 :3 乙、丙两数的比 4 :5 甲、乙、丙三数的比 8:12 :15 答:甲、乙、丙三数的比是 8:12:15。练习1: 1.甲数是乙数的4 5 ,乙数是丙数的 5 8 ,甲、乙、丙三数的比是 ():():()。 2.甲数是乙数的4 5 ,甲数是丙数的 4 9 ,甲、乙、丙三数的比是 ():():()。 【例题2】光明小学将五年级的140名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植树活动,已知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人数的比是2:3,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人数的比是4:5。这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思路导航】先求出三个小组人数的连比,再按求出的连比进行分配。 ①一、二两组人数的比 2 :3 二、三两组人数的比 4 : 5 一、二、三组人数的比 8:12 :15 ②总份数:8+12+15=35 ③第一组:140×8 35 =32(人) ④第二组:140×12 35 =48(人) ⑤第三组:140×15 35 =60(人)

答:第一小组有32人,第二小组有48人,第三小组有60人。 练习2: 1.某农场把61600公亩耕地划归为粮田与棉田,它们之间的比是7:2,棉田与其他作物面积的比6:1。每种作物各是多少公亩? 2.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分三组参加植树。第一组与第二组的人数的比是5:4,第二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2。已知第一组的人数比二、三组人数的总和少15人。六年级参加植树的共有多少人? 【例题3】甲、乙两校原有图书本数的比是7:5,如果甲校给乙校650本,甲、乙两校图书本数的比就是3:4。原来甲校有图书多少本? 【思路导航】由甲、乙两校原有图书本数的比是7:5可知,原来甲校图 书的本数是两校图书总数的 7 75 + ,由于甲校给了乙校650本,这时甲校的图书 占两校图书总数的 3 43 + ,甲校给乙校的650本图书,相当于两校图书总数的 7 75 +- 3 43 + = 13 84 。 650÷( 7 75 + - 3 43 + )× 7 75 + =2450(本)答:原来甲校有图书2450本。 练习3: 1.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和未读的页数比是1:5。如果再读30页,则已 读和未读的页数之比为3:5。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六年级奥数——第五讲 长方体和正方体(附习题及解答)

第五讲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立体图形中是较为简单的,也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立体图形. 如下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叠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两个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对应边也相等).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S长方体=2(ab+bc+ac); 长方体的体积:V长方体=abc. 正方体是各棱相等的长方体,它是长方体的特例,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如果它的棱长为a,那么: S正方体=6a2,V正方体=a3. 例1 有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190平方厘米,如果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将它截成两个长方体,则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和为24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 解:设原来长方体的底面边长为a厘米,高为h厘米,则它被截成两个长方体后,两个截面的面积和为2a2平方厘米,而这也就是原长方体被截成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比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所增加的数值,因此,根据题意有: 190+2a2=240,可知,a2=25,故a=5(厘米). 又因为2a2+4ah=190, 所以,原来长方体的体积为: V=a2h=25×7=175(立方厘米). 例2 如下图,一个边长为3a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截口是边长为a厘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都和对面打通).如果这个镂空的物体的表面积为2592平方厘米,试求正方形截口的边长.

解: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 6×3a×3a=6×9a2(平方厘米). 六个边长为a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为: 6×a×a=6a2(平方厘米); 挖成的每个长方体空洞的侧面积为: 3a×a×4=12a2(平方厘米); 三个长方体空洞重叠部分的校长为a的小正方体空洞的表面积为: a×a×4=4a2(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6×9a2-6a2+3(12a2-4a2)=2592, 化简得:54a2-6a2+24a2=2592,解得a2=36(平方厘米),故a=6厘米. 即正方形截口的边长为6厘米. 例3 有一些相同尺寸的正方体积木,准备在积木的各面上粘贴游戏所需的字母和数目字.但全部积木的表面总面积不够用,还需增加一倍,请你想办法,在不另添积木的情况下,把积木的各面面积的总和增加一倍. 解:把每一块积木锯三次,锯成8块小立方体(如下图).这样,每锯 (倍),因此全部小积木的表面总面积就比原积木表面总面积增加了一倍. 例4 有大、中、小三个正方形水池,它们的内边长分别为4米、3米、2米,把两堆碎石分别沉没在中、小水池的水中,两个水池的水面分别升高了4厘米和11厘米.如果将这两堆碎石都沉没在大水池中,大水池水面将升高多少厘米? 解:水池中水面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投入水中的碎石体积. 沉入中、小水池中的碎石的体积分别是:

六年级奥数-第七讲.行程问题(一).教师版

第七讲行程问题(一) 教学目标: 1、比例的基本性质 2、熟练掌握比例式的恒等变形及连比问题 3、能够进行各种条件下比例的转化,有目的的转化; 4、单位“1”变化的比例问题 5、方程解比例应用题 知识点拨: 发车问题 (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 (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 火车过桥 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 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及车身长度之和. ⑵火车及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及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 ⑶火车及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 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

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接送问题 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 (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 (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 (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 (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 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 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 2、班车走的总路程; 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 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及追及 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

六年级奥数第五讲——简便运算(学生用)

远辉教育秋季奥数班第五讲 ——简便运算 主讲人:杨老师 学生:六年级 电话:62379828 一、 知识点: 根据算式的结构和数的特征,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和某些公式,可以把一些 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计算过程中,我们先整体地分析算式的特点,然后进行一定的转化,创造条件运用乘法 分配律来简算,这种思考方法在四则运算中用处很大。 在进行分数运算时,除了牢记运算定律、性质外,还要仔细审题,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 数字特点,合理地把参加运算的数拆开或者合并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变成符合运算定律的模 式,以便于口算,从而简化运算。 运用拆分法(也叫裂项法、拆项法)解题主要是使拆开后的一些分数互相抵消,达到简 1 1 1 1 化运算的目的。一般地,形如 a×(a+1) 的分数可以拆成 a -a+1 ;形如a×(a+n ) 的分数可 1 1 1 a+b 1 1 以拆成n ×(a -a+n ),形如a×b 的分数可以拆成a +b 等等。同学们可以结合例题思考其中 的规律。 二、 典例剖析: 例题 1:计算 4.75-9.63+(8.25-1.37) 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 8 9 5 5 1 1. 6.73-2 17 +(3.27-1 17 ) 2. 79 -( 3.8+1 9 )-15 7 17 7 1 7 3. 1 4.15-(78 -620 )-2.125 4. 1313 -(44 +313 )-0.75 1 1 例题 2:计算 3333872 ×79+790×666614 练习 2 计算下面各题: 1 1 4 3 1. 3.5×14 +125%+12 ÷5 2. 975×0.25+94 ×76-9.75

六年级奥数辅导第13讲 排列组合

六年级奥数辅导第十三讲排列、组合问题 一、排列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把一些事物排在一起,构成一列,计算有多少中排法,这就是排列问题。在排列过程中,不仅与参加排列的失误有关,而且与各失误所在的先后顺序有关。 排列公式:P m =(n-1) (n-2)……(n-m+1) n 【例题分析】 例1、有9面颜色不同的信号旗,任意取出3面旗从上到下挂在旗杆上表示信号,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例2、用0,1,2,3,4,5,6,7,8这九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例3、7个人并排站成一排,其中甲必须站在中间位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巩固提高】 1、某班有一个小图书馆,有不同的文艺书8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书120本。如果最多从这两类书中各借1本,共有多少种借法? 2、要排一张有6个歌唱节目和4个舞蹈节目的演出节目单,如果任何两个舞蹈节目不得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3、从1,3,5中任取两个数字,从0,2,4中任取两个数字,共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偶数有多少个? 二、组合问题。

知识导航: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分组”问题,如把同学分两组进行篮球对抗赛,从全班同学中选几人参加数学竞赛等。这种“分组”问题,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组合问题。 组合问题与所取的元素有关,而与元素之间的先后顺序无关。 组合公式C m n =p m n ÷p m m 【例题分析】 例1、六(1)班要在25名同学中选出4名同学去参加夏令营活动,共有多少种选法? 例2、从6幅水墨画、3幅油画和4幅素描中选取两幅不同类型的画,布置画室。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例3、圆上有12个点,以每3个点为顶点画一个三角形,一共可以画多少个三角形?若以每4个点为顶点画一个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四边形? 【巩固提高】 1、要从9名男生和5名女生中选出6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共有多少种选法? 2、某种产品100件,其中2件次品,其余为合格品,从中抽3件产品来检验, 至少有1件次品的情形有多少种? 3、从16个小朋友中任选4个人合影留念,共需拍多少张照片? 综合练习

六年级奥数-第七讲-分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 例1:某车间生产一批零件,第一天生产了1 3,第二天生产了剩下的 2 5 ,还差360个完成任务。这批零件多少个? 例2:某车间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第一天生产了2 7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生产70个,第三天生产了300个,这时完成零件数超 过了计划的1 10 。原计划生产零件多少个? 例3:某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480人,五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多1 8 ,六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少14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例4:春风小学原计划栽杨树、柳树和槐树共1500棵,植树开始后,当栽了杨树的3 5 和30棵柳树后,又临时运来了15棵槐 树,这时剩下三种树的棵数恰好相等。试问原计划这三种树各栽多少棵?练习题: 1、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 3 ,第二天又修了余下的 1 3 ,还剩300米没有修。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2、一瓶酒精第一次倒出13,然后倒回瓶中40克,第二次倒出瓶中剩下酒精的59 ,第三次倒出180克,瓶中剩下60克。原来瓶中有酒精多少克? 3、某校六年级三个班同学做数学学具。六(1)班做的学具占三个班总件数的25,六(2)班做的学具比六(3)班多14 ,比六(1)班少10件。问六(2)班做学具多少件? 4、某工厂原有工人248人,其中女工占 1531 ,后来调走几名女工,这样女工人数占总人数的715 。问调走了几名女工? 5、图书室里有文艺书、科技书和连环画共1880本,文艺书借出25 ,科技书借出50本,又买来40本连环画,这时三类书本数相同,问原来这三类书各有多少本? 例5:甲桶食油比乙桶食油多2.4千克,如果从两桶里各取出0.6千克食油后,甲桶里剩下的521等于乙桶里剩下的13 。问两桶原来各有食油多少千克?

同步奥数培优六年级上第五讲比(比在实际的应用)(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五讲比(比在实际的应用) 【知识概述】 “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解答关于“比”的问题时要及时沟通“比”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已知两个量的比,就是已知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同时也知道了其中一个量是两个量之和的几分之几,从而把这类应用题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来进行解答。 例题精学 例 1 一块长方形地的周长是20 米,长与宽的比是3:2,它的面积是多少? 【思路点拨】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之和,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即20÷2=10(米),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 10 米,再把 10 米按 3:2 进行分配,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最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同步精练 1.一块长方形地的周长是 80 米,它的长和宽的比是 3:2,这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米? 2.一个长方体棱长的和是 144 厘米,它的长、宽、高之比是 4:3:2,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是 1:2,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可能是什么三 角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例 2 五(1)班男、女生人数比是12:11,又转来4 名女生后,全班共有50 人。求现在男、女生的人数比。 【思路点拨】求现在男、女生的人数比,就要用现在男生的人数比现在女生的人数。50-4=46(人),原来五(1)班有46人,再把46人按12:11进行分配,分别求出原来男、女生人数,“又转来4名女生”,现在男生的人教没有变,女生增加 4 人,求出现在女生的人数,最后求出所求问题。 同步精练 1.六年级(1)班男、女生人数比是 3:2,又转来 4 名男生后,全班共有 44 人。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比。 2.一杯盐水 200 克,其中盐与水的比是 1:24,如果再放入 4 克盐,这时盐与水的比是多 少?

六年级奥数简便运算

第四讲 简便运算(二) 一、专题简析 前面我们介绍了运用定律和性质以及数的特点进行巧算和简算的一些方法,下面再向同学们介绍怎样用拆分法(也叫裂项法、拆项法)进行分数的简便运算。 运用拆分法解题主要是使拆开后的一些分数互相抵消,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一 般地,形如1a ×(a+1) 的分数可以拆成1a -1a+1 ;形如1a ×(a+n ) 的分数可以拆成1n ×(1a -1a+n ),形如a+b a ×b 的分数可以拆成1a +1b 等等。同学们可以结合例题思考其中的规律。 二、精讲精练 【例题1】 计算:11×2 +12×3 +13×4 +…..+ 199×100 原式=(1-12 )+(12 -13 )+(13 -14 )+…..+ (199 -1100 ) =1-12 +12 -13 +13 -14 +…..+ 199 -1100 =1-1100 =99100 练习1 计算下面各题: 1. 14×5 +15×6 +16×7 +…..+ 139×40

2. 1 10×11 +1 11×12 +1 12×13 + 1 13×14 +1 14×15 3. 12 +16 +112 +120 + 130 +142 4. 1-16 +142 +156 +172 【例题2】 计算:12×4 +1 4×6 +1 6×8 +…..+ 1 48×50 原式=(2 2×4 +24×6 +26×8 +…..+ 248×50 )×12 =【(12 -14 )+(14 -16 )+(16 -18 )…..+ ( 148 -150 )】×12 =【12 -150 】×12 =625 练习2 计算下面各题: 1. 13×5 +15×7 +1 7×9 +…..+ 1 97×99

六年级奥数-第五讲.几何-立体部分.教师版

第五讲 几何——立体部分 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几何而言,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既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可以具体考查学生在公式应用中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所以,很多重要考试都很重视对立体图形的考查. 知识点拨: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如右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c b a H G F E D C B A ①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相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相等. 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2()S ab bc ca =++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V abc =长方体. ③正方体是各棱相等的长方体,它是长方体的特例,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如果它的棱长为a ,那么:26S a =正方体,3V a =正方体. 二、圆柱与圆锥 例题精讲: 【例 1】 如右图,在一个棱长为10的立方体上截取一个长为8,宽为3, 高为2的小长方体,那么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解析】 我们从三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考虑,新几何体的表面积仍 为原立方体的表面积:. 【巩固】在一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八个角上各挖去一 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问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例 2】 如图,在一个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体上放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小正方体,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例 3】 如图,用高都是1米,底面半径分别为1.5米、1米和0.5米的3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问这个物体 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取3.14) 1110.51 1.5 【例 4】 有一个圆柱体的零件,高10厘米,底面直径是6厘米,零件的一端有一个圆柱形的圆孔,圆孔的直 径是4厘米,孔深5厘米(见右图).如果将这个零件接触空气的部分涂上防锈漆,那么一共要涂多少平方厘米? 【例 5】 如右图,是一个长方形铁皮,利用图中的阴影部分,刚好能做成一个油桶(接头处忽略不计),求这 个油桶的容积.(π 3.14= ) 【巩固】如图,有一张长方形铁皮,剪下图中两个圆及一块长方形,正好可以做成1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 的底面半径为10厘米,那么原来长方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π 3.14=) 【例 6】 把一个高是8厘米的圆柱体,沿水平方向锯去2厘米后,剩下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体表 面积减少12.56平方厘米.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