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

2.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3.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

4.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5.角色扮演技术: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

6.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7.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9.图式: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10.社会知觉:指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11.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12.归因偏差: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归因偏差。

13.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14.决策树:在决策过程中,采用图示表示的方法就是决策树。

15.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6.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7.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8.责任扩散:指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

19.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0.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1.社会堕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2.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3.冒险转移: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2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5.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26.依从:是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

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实验期。

2.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正式出现。

3.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4.津巴多的“情节离奇的监狱”属于非实验法中的模拟研究。

5.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提出的。

6.格式塔学派勒温创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

7.舒茨是人际行为三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8.角色扮演技术是由莫里诺在1960年创建的。

9.参照群体有规范作用、比较评价的作用。

1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同辈、学校、媒体。

11.伯恩斯认为自我概念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决定人们的期望。

12.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自我中心偏差。(会判断是哪种偏差)

13.认知启发包括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14.海德是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行为的后果主要受个人的因素(即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即外部因素)的影响。

15.凯利提出三度理论,他认为人们归因过程中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

16.归因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即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一贯性(针对情境)、一致性(针对人)。

17.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

18.归因原则包括协变性原则、打折扣原则。

19.决策树的两个关键成分是合意性和可能性。

20.态度的三个成分包括认知因素(基础),情感因素(核心与关键),意向因素(作出行动前的思想倾向)。

21.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2.态度抵制的办法:贬损信息源、歪曲信息、掩盖拒绝。(会判断属于哪种方法)

23.态度改变的模式:(会判断属于哪种模式)

⑴外部刺激:传达者、沟通本身、情境

⑵目标靶:对原态度的信奉程度、预防注射、人格

⑶中介过程:信息学习、感情迁移、相符机制、反驳。

⑷结果

24.人际沟通方式中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影响力最大。

25.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过程包括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26.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7.“武器效应”柏克威茨指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现象称做“武器效应”。

28.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

29.群体结构:环式(保证了群体成员平等的人际交往)、链式、Y式、轮式(最有利于问题解决和领导)。

30.导致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一致与冲突。

31.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奖励、奖励方式、沟通。

⑴奖励对合作或竞争倾向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一般增加报酬对合作影响不大,减少报酬则使人们倾向于竞争。

⑵奖励方式:人们的动机指向会强烈影响合作或竞争倾向。

⑶参与者之间进行沟通,可以明显地提高合作的比例。

三、简答:

1.图式在社会知觉中有哪些作用?

⑴帮助人们提取信息。⑵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⑶同化信息,提高效率。⑷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2.态度的特征。

⑴内隐性⑵对象性⑶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⑷恒常性或抗变性

3.态度的作用与功能。

⑴作用:

①影响社会性判断②影响耐力③影响学习效果

⑵功能:

①适应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认识或理解功能

4.“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的启示。(怎样改变态度)

⑴要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应力避使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⑵如果要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态),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5.人际交往的原则。

⑴交互原则⑵功利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⑷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6.责任扩散实验揭示的结果。

研究表明,他人的数量越多,越少有人提供帮助。责任扩散就是把责任分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轻了。别人不采取行动便认为自己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必要了。

7.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⑴群体的一致性⑵群体的规模⑶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

⑷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⑸文化差异

8.依从与服从的区别。

⑴服从的引发,具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者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

⑵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

四、论述:

1.如何理解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你认为有哪些比较好的印象管理方法?

⑴印象管理的作用:

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使交往顺畅地继续下去。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景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作出使之愉快的评价。如果能够成功地维持良好的现象,这个人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赞许。

⑵印象管理的方法:

①保持形象的一致性,这是给人良好印象的前提。

“登门槛”效应:指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的现象。

“门面”效应:如果先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再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小的要求的可能性就比直接向他提出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的现象。

②讨好

卡内基的让人喜欢的方法: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记住名字;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

琼斯的讨好策略:恭维或抬举他人;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遵从别人;自我表现;给予好处。

⑶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的现象。

2.什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给你的启示有哪些?

⑴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⑵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效应。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⑶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3.侵犯。

⑴影响侵犯行为主要因素:

①情绪唤起水平,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②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也就对别人的侵犯行为也就越南发生;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③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群体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④大众媒介

⑵侵犯行为的控制:

①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社会可以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以减少侵犯的发生。

②去个性化的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需要认识到去个性化状态的危险,并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状态,保持行为的自我控制,以避免侵犯行为。

③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⑶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

①宣泄②移情能力的培养③成熟个性的培养

4.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⑴长期与短期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

长期人际关系通常都与重要的社会角色关系相联系,是人们长期社会角色关系伴随的人际情感关系。它涉及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对双方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短期人际关系是偶然生活事件使人们发生交往所产生的人际情感关系。它只影响具体的、表面的行为。

⑵社会角色与影响力:

由于社会规范的作用,社会角色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存在着不均衡,通常居于社会有利地位,掌握更多资源的一方,影响力比相对社会地位较低,掌握资源较少的一方更大。

⑶个人性与非个人性关系:

个人性的关系是以个人情感目标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它对人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是在长期交往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实现的。

非个人性的关系是以个人情感之外的目标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它对人的影响是间断性的,是通过交往目的是否达成来实现的。

五、案例分析:

1.关于依从的几种技术。

⑴“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登门槛”效应:原意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人家的大门,那最后就能成功地让人家买他的东西;现在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登门槛”技术:指先提出较小要求,然后再提出目的指向比较大的要求,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例如:现实生活中的顾客选购衣服,先试穿,先服务,后购买。

⑵低球技术:

低球技术:是指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别人接受这个小的要求后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低球技术与登门槛技术类似。

例如:理发店的推销方式。洗发——剪发——烫发。

登门槛技术与低球技术的作用原理:

①人们接受一个要求之后,增加了人们在某个特定问题上的投入,使人们增强了责任意识,从而增加了人们对更大要求的接受性。

②请求者与被请求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其中起作用。人们需要在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面前维持一个一致的社会形象。

⑶“留面子效应”

“留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留面子技术”:为了使人更好地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提高人的接受较小要求可能性的方法。

由于人际相互作用,当人们拒绝了被人一个要求后,会愿意做出一点让步,给被人一个面子,是别人获得满足。人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向与选择给交往双方都带来最大满足的行为。

⑷过度理由效应与依从诱导策略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使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过度理由效应是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

案例用钱使小孩子们不再吵闹的事件。

由于人们维持认知平衡的自然心理需要,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心理由也会越少。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 实验项目 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 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 错误次数:3次 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 错误次数:1次 测试项目 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但是,由于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即使获得好成绩,可能也没有多少成就感。害怕失败而显得缺乏自信,在考试时容易焦虑。建议我多面对挑战,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成功。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我在人际方面获得的支持较多,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的实际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当遇到问题,我的亲友会给与我一定的帮助。建议以后还将培养自己求助的能力,从而面对身心、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社会心理学 问卷

一、被试:选取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在校本科生80名作为被试,男女比例1:1 每组男女各10人 二、实验材料 指示语:你好,我们想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个体对事件原因与责任的不同认知及评价,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请如实填写。 请您认真阅读材料,按照您的真实想法做出选择: 张敏和李伟是一对恋人,但是最近他们俩人的关系有些紧张,两个人可能会分手,当然也可能从归于好。今天下午,张敏下班很早,她决定不打招呼就去看李伟。张敏开车来到李伟家,发现家门口嗨停着另外一辆车。张敏停好车后向李伟家的房子走去,走到院子的时候,透过窗户,她看见李伟正在沙发上亲吻一位姑娘。张敏怒不可遏,冲进屋里大吼一声:“你个混蛋,我和你从此一刀两断!”李伟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张敏冲出房门,跑向自己的汽车。此时此刻,张敏又气又恨。她决定让李伟为此付出代价,她甚至希望李伟死。张敏哆哆嗦嗦地找到自己的车钥匙,并发动了汽车。 Ⅰ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从汽车的反光镜里看到了李伟站在车后,她挂上倒档,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到在地。李伟头部受了重伤,不久死在医院。 问题:1、根据上述情景,你认为张敏在撞人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0%表示无责任,100%表示完全责任 2、你认为,张敏因此事应该被判多少的徒刑------- A不判刑 B 1~5年徒刑 C 4~10年徒刑D 11~15年徒刑 E16~20年徒刑F无期徒刑G 死刑 Ⅱ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从汽车的反光镜里看到了李伟站在车后,她挂上倒档,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到在地。李伟的腿被撞断,需要住院治疗几个月。 问题:1、根据上述情景,你认为张敏在撞人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0%表示无责任,100%表示完全责任 2、你认为,张敏因此事应该被判多少的徒刑------- A不判刑 B 1~5年徒刑 C 4~10年徒刑D 11~15年徒刑 E16~20年徒刑F无期徒刑G 死刑 Ⅲ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因为神情恍惚,没有注意到了李伟在车后,她挂上倒挡,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倒在地。李伟头部受了重伤,不久就死在医院。 问题:1、根据上述情景,你认为张敏在撞人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0%表示无责任,100%表示完全责任 2、你认为,张敏因此事应该被判多少的徒刑------- A不判刑 B 1~5年徒刑 C 4~10年徒刑D 11~15年徒刑 E16~20年徒刑F无期徒刑G 死刑 Ⅳ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因为神情恍惚,没有注意到了李伟站在车后,她挂上了倒档,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到在地。李伟的腿被撞断,需要住院治疗几个月。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2 团体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一) 实验小组 组长 11105020113李佳庆 组员 11105020114李 敬 11105020117廖航燕 11105020119刘凌风 11105020121刘 玥 11105020135张斌艺 实验名称:团体的人际关系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关系。在现实的团体和集体中,人际关系有正式的(它由某种规章制度所规定)和非正式的(它是在好感、喜爱、反感、厌恶等基础上形成的)。这里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后者,即分析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近远和亲疏的关系。分析团体非正式人际关系的最常用方法是社会测量法(s 。ci 。metry)。本研究的目的是学习运用社会测量法来分析团体的人际关系。 被 试:大学生 实验场地:教学楼 实验材料 社会测量问卷和记录纸。 实验方法与程序 1.确定某一团体(如大学班集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问,了解集体成员对主要事件的意见、评价和态度,并与该集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 2.根据集体的人数,发给每人一张问卷,要求被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问卷。 结果分析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园里必须处理恰当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有利于在学校、在社会中的发展,它能更好地让你行走于各类人中。对于同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喜欢或不喜欢都是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针对大学生在团的人际关系情况,作了3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份。并根据调查表得出矩阵表和每人的人缘指数。(链接矩阵表、人缘指数) 1.制作社交矩阵 2.指数分析 (1)计算正、负人缘指数: 最高加权分 集体总人数某人的得分数人缘指数?-=)1(

社会心理学1

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 随着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层壮大、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阶段"仇富、仇官"话题持续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围绕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仇富仇官"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仇官"现象进行理性剖析。可从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的原因。如经济层面和历史层面。也包有人性中忌妒的非理性和阴暗的一面。对于仇富仇官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手段稳妥地予以遏制和消弭。 【关键词】 仇富,仇官,公平,民主法制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解构权威,使价值观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族群撕裂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整合困难。 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价值观的分化与制度变迁的滞后,使社会心理的“不适应性”上升,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二是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三是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诸如农民、教育、医疗、住房、垄断企业高收入、权力部门高消费,等等。社会相对剥夺感强烈,“均贫富”思潮容易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从而形成心理与情绪上的对立。四是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各级政府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显得被动。五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问题中,笔者就“仇富、仇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仇富】 定义:仇富现象多指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 仇富事件: 事件一:中国大陆媒体称为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同时也被中国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是指发生于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杭州飙车撞死行人案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升级之中。这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已经引来了社会上对于“仇富”理论的新争论。 许多媒体在报道时直指肇事者为“富家子弟”,民众们也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财富拥有者。 事件二:一桩“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协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度使红十字面临信任危机,导致其获捐数额急剧下降。

心理学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 摘要:本实验旨在比较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某些特点,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使用叶克斯选择器,通过向一名被试展示设计好的,按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概念的操作的规律来研究被试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间位置复杂程度的增加,被试想要形成概念就需要更多的尝试次数,以及每遍按错的次数也会更多,提出的疑问尝试也更多。验证了概念的形成遵循尝试错误——假设——检验的循环过程。 关键词:概念空间位置假设检验 1、前言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就是思维的基础。概念就是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概念的属性包括定义属性与可变属性,概念学习就就是通过对概念定义属性的辨认、识别与类化来辨别正反例的。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把一个概念所有的正例识别为正例,所有的反例识别为反例时,就可以说就是学会了这个概念(郭建鹏,2010)。对于概念形成与结构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为最终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奠定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为教育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准确迅速地掌握概念提供指导。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特别就是认知心理学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概念形成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杨治良,1986)。 目前认知关于概念形成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就是通过假设验证来形成概念;二就是由典型例证学习概念。认知心理学家罗斯认为,记忆中的种种概念,就是以这些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而不就是以某些抽象的规则或一系列相关特征来表示的。这就就是说,概念就是一组对以往遇到过的、存在记忆中的该概念的一些范例构成的。而假设检验理论就是把学生瞧做就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就是通过提出与检验各种假设来解决种种问题的,包括概念问题。换句话说,学生始终不断地对解决办法提出各种假设,并对之加以检验 唐彦(1992)认为鉴于自然条件下形成概念的无关因素不易控制与掌握,所以1920年hull首创了“人工概念”,用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迄今为止,这种方法仍然为理学家们研究概念形成所采用。心理学家不仅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而且也对人工概念的研究方法与模型进行了探索、1956年Bruner报告了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31、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和指数分析。

心理实验报告格式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编号: 2011-2012学年第学期 实验名称 摘要(空一格开始,200字以内) 关键词 3-5个) 专业年级:实验组别: 实验者: 其他成员: 实验时间: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空一格开始,1 引言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2.2 实验仪器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2.3 实验步骤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3 结果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3.1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需要绘制表格或统计图,请居中,表格与统计图不能绘制在两页上) 3.2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同3.1) 4 讨论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讨论从不同角度展开,可采用 4.1、4.2、?、?依次进行) 5 结论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请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本实验所得结论加以说明;或分(一)(二)逐条说明) (与正文隔1行) 参考文献 [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沈大为,韩凯.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1999,22:156-158. [2] 罗劲,林仲贤.对fok的线索熟悉性假说的重新检验[j].心理学报,1997,20:241-247. [3] conger, j.a.& kanungo r.n. 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r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13 (3): 81-105.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18,31. [5] tennen,h & affleck,g. finding benefit in adversity. in: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人格心理学实验报告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EPPS)》实验报告 赵晨旭 2009300010080 一、摘要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A.L.Edwards)于1953年编制。该量表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在1938年提出的人类15种需求为理论基础编制的。全量表包括225个题目(其中有15个重复题目,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每道题目的答案包括两个第一人称的陈述句,这些陈述与被试的社会需求相匹配,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从中选择一项。 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EdwardPersonalPreferenceSchedule,简称EPPS)是美国爱德华于1953年编制。它以莫瑞于1938年提出的需要理论作为编制的基础,主要测量个体在15种不同的心理需要上的反应倾向,这15种人类需要是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逊慈善、变异、坚毅、性爱和攻击。 EPPS由这15种需要分量表和1个稳定性量表组成,共包括255个题目,平均分配到15个量表中,其中有15个重复题目,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每个题目都由一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句子组成,两个句子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需要分量表,与他们的社会需求相搭配,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从二者选一,这样便可以测试被试不同的需要。全部题目以平均分配来测试15种需求。根据个人所得的15个分数绘制的剖析图,即即可对个人的心理倾向有个大概的了解。在诸多的人格测量表中,EPPS是第一个测量需要倾向而非个性特点的量表,弥补人格量表只有个性测验的不足。由于采用强迫回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让受试者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或最能接受的答案,并对其选择的频度进行统计,来了解个体的喜好和倾向,同时一致性分数可以反应被测者前后回答的一致性。 二、方法 2.1 被试 普通男性大二学生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电脑 材料:【中文名称】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 【英文名称】Edward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简称】EPPS 【题目数量】225 【答题时间】45 【原创者】A.L.Edward

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 引言: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定义: 中国彭聃龄: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国菲利普·津巴多:心理过程(内)间接推知和行为(外)直接探知 心理学研究对象: 一心里的生理基础:脑机制 大脑皮层分区: 枕叶(视觉)颞叶(听觉)顶叶(感觉)额叶(行为、性格、运动) 神经活动规律:亚属前扣带皮层:勇气 神经传递及递质:乙酰胆碱(失眠)多巴胺(爱情)左甲肾上腺素(兴奋) 大脑单侧化或特异化(斯佩里的“裂脑人”) 左:言语、逻辑、数学、书写 右:情绪、空间、识别、艺术 大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 二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个体心理(抽象为一个人)心理过程:知情意;个性:自我意识、倾向性、特征 群体心理(大于等于2) 三心理与行为 从外在行为推知内在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法则。 四心理与环境的交互关系 第1章社会心理学总论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的定义:对社会概念的概括,人数现实或心理上至少存在2人以上,人与人关系相互影响并形成社会关系,受人类也已的文化所影响。 旁观者效应,爱情,从众,攻击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双重科学性质,兼属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从个体心理分析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藏的、存在的影响,代表人物:奥尔波特。 社会学的研究取向:用社会学的方法关注各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心理、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流行等,代表人物:艾尔乌德。 文化心理学取向:主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心理的异同,进行跨文化心理对比。 社会生物学取向:主要以进化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为主。 建构论取向:强调人类的主观建构,不强调客观标准。 问题及本土取向:在大陆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心态问题,立足于中国人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 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五因素 他人的特点和行为,我们的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生态和社会意义上的环境因素,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我们的生物遗传因素。 当代社会心理学:个体群体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试验、相关、跨文化 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生物理论 生理因素:染色体,激素水平,大脑生理机制或产生变异; 英国本能心理学家:麦独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主要从内在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和外在文化理想,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来解释理解; 人格性格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即关于社会化过程的观点,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节),恋父情节(俄勒克情节) 本能理论:早期氛围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晚期修正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关于群体心理的认识:认为情绪性的“力比多”性质的联系系统构成了群体联系的本质。 动物行为中的证据 代表人物:海因罗特发现,劳伦兹命名 主要证据:初生的动物对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的依赖的“刻板效应”,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发展关键期

情绪心理学实验报告

情绪心理学实验设计 引言: 手机社交依赖的概念以及手机社交依赖的标准国内外普遍存在争议。根据相关文献将其定义在无外界成瘾物质的作用下,过度的使用移动端社交应用与外界进行人际互动,从而导致使用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进而产生躯体,心理等一系列并发症状。 针对大学生对社交类手机应用依赖现状的研究,国外(如美国)起步较早,日韩等国家也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结果呈现跨文化一致性。对于手机依赖, 前人多从个体的人格,孤独感等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展开研究。如研究发现 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张斌;邱致燕;蒋怀滨;崔润红,2015)但是不同情绪下,对于手机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和奖赏系统等认知机制并没有深入探究。心理幸福感较低的人会在应对消极情绪时更加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王金良,2015)国内尚缺乏对依赖人群奖赏和控制系统深层次方面的分析和实证性研究,更没有该人群在情绪与两个系统交互作用相关 研究。研究角度多是社会学甚至传媒学角度,没有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思考并提 出有效的干预手段。 信息化背景下手机是网络的主要媒介,针对依赖源“手机社交应用”这一 客体国内尚缺乏从信息渴求角度对手机社交依赖深入探讨的实证性研究。那么 其心理渴求是什么机制呢?心理渴求是一种情绪动机状态,前人研究网瘾渴求可以有效预测网瘾程度。针对手机社交应用依赖人群这一主体,缺乏对其认知 机制的研究,手机社交软件依赖和传统成瘾的成瘾机制是否相似?手机依赖的 心理机制是什么?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少,而且没有更深一层探讨手机社交软件 依赖的神经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奖赏系统与成瘾机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曹枫林和苏林雁发现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其冲动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冲动特质作为激发个体产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内驱力,包含奖赏敏感/趋向和自发的冲动行为两种成分。本研究将从手机社交软件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奖赏系统的角度,与情绪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出发,采用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深入探

社会心理学答案(1)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 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

误 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 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 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华东师大_实验心理学_高分实验报告_棒框实验

探究棒框测验中场认知方式的特点 摘要本实验以17名华东师大学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为被试,以EP705棒框仪为实验器材,测定了在 框的16种倾斜角度下被试调节棒的垂直误差,推断其认知方式并分析特点。结果表明:(1)框角度和性别 的主效应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即不同框角度对应的棒垂直误差角度没有显著差异,相同框 角度下,男女棒垂直误差角度也没有显著差异;(2)场认知方式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场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Research into the Field Cognitive Styles in Rod and Frame Test Abstract The study measured the vertical error of the bar of 17 participants selected from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in 16 kinds of frame angles, with speculating their cognitive styles and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None of the main effect of the frame angle and gender is significant, and the interaction is not significant, either; (2) Cognitive style does not exist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Key words: field cognitive styles, field-dependent, field-independent 1 引言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和一贯的方式(Tennant,1988)。认知方式将一向割裂的心理学中的两个领域——人格与认知统一了起来,是一个架于认知与人格之间的桥梁,因而研究者对认知方式领域十分关注[1]。迄今为止,心理学家提出的各种认知方式类型已多达几十种,格里戈雷科和斯腾伯格(Grigorenko&Sternberg,1995)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以认知为中心的观点(cognition-centered approach)、以人格为中心的观点(personality—centered approach)和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activjty-centered approach)。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理论就是以认知为中心的观点的代表性理论,它由“认知方式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1954)提出。他提出了心理差异(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的概念,即指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存在着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两种认知方式,并且通过实验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用于测试人们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方法有框棒测验(Rod and Frame Test)和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棒框测验使用的仪器是棒框仪。其特点是,棒在框的部,两者都可以单独作顺逆时针调节,并有读数盘将棒和框的倾斜角度用指针显示出来。早期的棒框测验是在暗室中进行的,后来奥尔特曼设计了手提式测验器,采用下额托固定头部,保证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头部始终正直,不随框倾斜。当外在视野线索(框)与在因素(身体的垂直知觉)发生矛盾时,究竟参照哪个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可推断被试是场独立性还是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在调整棒时受到倾斜的框架影响较大的被试则称为场依存型;不受或者少受周围环境影响的个体则称之为场独立型。威特金还发现,这种个体差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一般来说,框的倾斜角度在18度和27度时被试调节框的垂直误差较大[2]。 前人研究表明,场独立性或依存性倾向广泛存在于记忆、思维和个性方面。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人,一般遇事看问题比较有主见,善于独处,与同伴不太随和,对抽象的理论交友兴趣,他们有可能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学得比较好,较适合工程技术及艺术创作方面的

社会心理学助人行为实验报告

只要学好心理学,走遍世界都不怕

组名: 口号:

一、实验名称: 助人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环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及其分析与评价: (一)实验内容: 目的:通过实验,测试大学生助人行为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以及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积 极影响。 设备:手机、自行车、问卷资料等。 主被试:

主试:小组成员甲(女)、乙(男)。 被试:陌生同学N个。 实验过程: (1)在学校二食堂前面的空旷的场地上,主试甲抱着问卷资料急匆匆赶路,在看到有陌生同学经 过时不小心把资料撒了一地,观察此时被试的 反应和做法,观察不同性别的被试是否积极主 动对主试提供帮助。接着,主试乙用同样的方 法在相同地点试验。 (2)在学校图书馆前面,人来人往的地方。主试先用方法一实验。接着主试骑着自行车实验,手 里拿着问卷资料,不小心资料散落一地,此时 观察周边陌生同学的反应和行为,观察是否有 助人行为。同理,主试乙用相同的方法实验。 (二)实验结果: 在二食堂前面,主试甲(女)在试验中,均获得了陌生男同学的帮助,而只有少数试验获得了陌生女同学的帮助;主试乙(男)在实验中,无论被试是男是女,均未获得帮助。

在图书馆前面,主试甲(女)很容易就获得了帮助,而主试乙(男)均未获得帮助。 在主试需要帮助时,被试在看到有人主动对主试提供帮助时,被试毫不犹豫地对主试提供帮助。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亲社会行为分为三大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实验过程中,有些被试对主试的需要帮助仅仅是看一眼然后离开,就是只属于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在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受助者的性别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凯丽成功受助”和“贺佳受助失败””贺佳再次遭受失败”) ●环境对个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重大,即对当前所处情景的认知,涉及到事态的严重性、事态

社会心理学1

名词解释(12分)填空(17分)单项选择(10分)判断题(10分 简答题(18分)问答题(20分)分析题(13分)(二选一) 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其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冲突: 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P184 印象整饰:是指行为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他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基本归因偏差:指人们更喜欢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内在的、个人特性方面归因,并且即使存在明显的情境因素的情况下仍偏好于个人特性推断的一种偏见。P206 社会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P217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其构成成份有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成份。P281 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P317 人际吸引: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或社会懈怠。P443 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服从: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P474 第一章结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P6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性质:P7 社会心理学是处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跨界学科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4-16 1、个体的心理及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 (2)、研究自我与同一性;(3)、研究社会动机; (4)、研究社会感觉和认知;(5)、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 (1)、研究人际吸引力与人际关系 (2)、研究人际沟通

心理学实验报告写作格式规范

本科实验报告写作规范化要求 1、书写格式要求。实验报告用钢笔书写或用计算机打印。如果打印,一律采用A4纸打印。论文排版规范附后,符合下列次序: (1)标题; (2)作者姓名、单位; (3)内容提要(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中文在前,外文摘要以250个实词为宜,外文在后,关键词3—5个); (3)引言; (4)正文; (5)结论; (6)主要参考文献与附录。 2、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书写完整、无错别字。 3、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4、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手工或采用计算机绘制。

实验报告排版规范详解 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居中、黑体、三号) (空1行) 王宜兰(居中、小四号)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 730070(宋体、居中、五号) (空1行)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开放性实验室……………. (仿宋、五号)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室;运行机制;(宋体,五号) (空1行)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正文,中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1.5倍) (空2行)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加粗): 刘广珠.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J].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24(1):161-164. 郑霖,柴宗新,郑远昌,等.四川省地理[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111.(文献顶格,宋体,五号,单倍行距。具体引用格式附后) 说明: 1、若有图表,图表应有编号及标题,字体为宋体,五号,居中,表格采用三线表; 2、A4纸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 3、中文标点一律采用全角。 *正文部分论文标题层次 层次应清楚,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三级标题,左对齐,具体格式如下: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行距为1.5倍,段前、段后间距为6磅或0.5行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行距为1.5倍,段前、段后间距为6磅或0.5行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行距为1.5倍,段前、段后间距为6磅或0.5行例举: 1 开放实验室概述

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从社会心理学史来看,一般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__D_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D.五 2.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一般来讲,当对某件事的恐惧达到_A__强度时,相对而言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改变是较大的。 A.中等 B.低等 C.较高等 D.高等 3.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A) A.登门槛技术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 4.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C)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重要性 5.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D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 B.类似性 C.互补性 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6.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A) 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 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 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 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

7.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A) 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8.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A) A.会产生社会助长 B.会产生社会抑制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D.对其会产生激起 9.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B) A.情感 B.认知 C.外显行为 D.行为倾向 10.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 A.接近性 B.熟悉性 C.互补性 D.能力 11.相亲时,如果一个人对对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能力也给予积极评价。这种现象属于(C)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中心特质效应 12.自我认知的归因偏差研究发现,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做(C) A.正确归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