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住宅小区变形监测设计方案

庭住宅小区变形监测设计方案
庭住宅小区变形监测设计方案

嘉悦江庭住宅小区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6年3月20日

重庆巴南万达广场建筑物沉降监测实施方案

总经理:赵翔

总工程师:康景文

审定:刘兴国

审核:唐传汤

项目负责:唐传汤

方案编写:郭建鹏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6年3月20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工程地质条件 (1)

2.1气象水文 (1)

2.2地形地貌 (2)

2.3地质构造 (3)

2.4地层岩性 (3)

2.4.1第四系全新统(Q4) (3)

2.4.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4)

3.方案编制依据 (5)

4.监测方案 (5)

4.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5)

4.1.1系统性原则 (5)

4.1.2可靠性原则 (5)

4.1.3与建筑物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6)

4.1.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 (6)

4.1.5与施工方法、工况相结合的原则 (6)

4.1.6经济合理原则 (6)

4.1.7方便实用原则 (7)

4.2监测目的 (7)

4.3监测内容 (8)

4.4监测要求 (8)

4.5监测等级 (9)

4.6监测周期及频率 (9)

4.6.1监测周期 (9)

4.6.2监测频率 (10)

5.基准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10)

5.1控制基准网的布设 (10)

5.2监测点布置原则、要求 (11)

5.3观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12)

6.监测数据分析及预警 (15)

6.1监测数据分析 (15)

6.1.1数据采集 (15)

6.1.2数据整理 (15)

6.1.3数据分析 (15)

6.2监测预警 (16)

6.2.1监测预警值 (16)

6.2.2监测预警 (17)

7.监测管理等服务的质量保证措施 (17)

7.1、具体保证施工监测服务质量的组织措施 (17)

7.2、具体保证施工监测服务质量的技术措施 (18)

8.项目管理与进度保证措施 (19)

8.1 项目管理措施 (19)

8.2 监测进度保证措施 (20)

8.3监测进度保证的组织措施 (20)

8.4 监测进度保证的技术措施 (21)

8.5加强与相关各方协调沟通以保证监测进度 (21)

9. 本项目成立的机构、仪器等资源配备情况 (21)

9.1 组织机构 (21)

9.2 拟投入本次监测工程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 (22)

10.监测工作量统计 (23)

11.提交资料 (23)

1.工程概况

嘉悦江庭住宅小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悦来镇新春村,西邻金兴大道。建筑物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面积为151431.89m2。本工程基础为人工挖孔桩、条形基础和独立柱基三种型式,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花园洋房为异形框剪结构,屋面均为现浇钢筋砼屋面。

受地形、地质环境等原因影响,住宅小区大部分建筑物基础为亮桩,建筑物竣工后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对亮桩回填土并进行注浆处理。9#楼与小区游泳池之间有一长度约为50m的人工堡坎,平均坎高约为10m。为了确保亮桩回填过程中的施工安全,掌握在回填过程中建筑物和堡坎的稳定性以及回填土对建筑物和堡坎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受甲方委托,我公司为该工程1#楼、3#楼、4#楼、5#楼、6#楼、7#楼、9#楼、11#楼的建筑主体以及9#楼与游泳池之间的堡坎进行变形监测。

2.工程地质条件

2.1气象水文

(1)气象

该场区地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无霜期314.9d,雾日年平均30~40d。多年平均气温17.72℃,极端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区内多年平均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267mm(2007年7月16日),年最大降雨量为

1357.7mm(1986年,渝北区),年平均降雨日为168d,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 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左右。

(2)水文

小区总体地势较为平缓,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径流部分汇集于低洼地农田并流出场地,未见地表水体。场地内填土及耕土为透水层,粉质粘土和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裂隙不发育,为弱透水层。其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土层的上层滞水和强风化基岩的孔隙裂隙水(量很少),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2地形地貌

该场地属于低山浅丘沟谷地貌,场地东侧为沟谷,贯穿南北,自然形成一个高约40m的斜坡;坡角在58°~75°,斜坡坡底分布大量自然抛填的人工填土。坡顶地形坡角较小,平均为15°左右,主要为旱地。经施工钻孔实测孔口高程:231.83 m(ZK1021)~280.82 m(ZK1331),相对高差48.99m。场地表层以粘质粘土为主,部分位置以人工填土堆积形成,局部基岩裸露,岩质为砂岩及泥岩。

2.3地质构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图》重庆幅,勘察区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区内未发现断层及次级褶皱,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岩层呈单斜层产出,岩层产状为130°∠8°,结合程度一般,为硬性结构面。经在场地的基岩露头中观测,在场地基岩边坡发现两组裂隙:

(1)倾向82°~86°,倾角67°~75°,优势产状84°∠70°。宽约2 3㎜,泥质充填,延伸约1.6 m~ 3.9 m,裂隙间距约1.5m~3.2m。表面较平直,闭合~微张,局部泥质充填。结合程度一般,为硬性结构面。

(2)J2:倾向255°~308°,倾角75°~85°,优势产状280°∠80°。宽约2~3㎜,延伸3.0~6.0m,间距2.0~4.0m,表面平直,闭合微张,未见充填。结合程度一般,为硬性结构面。

地表地质调查、钻孔岩芯观察,拟建场地层面结构不明显,呈层状结构面,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

2.4地层岩性

经地面调查与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及耕土、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其构成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2.4.1第四系全新统(Q4)

(1)素填土:杂色。稍湿,稍密。主要粉质粘土、砂岩及泥岩风化产物组成。碎石含量约10-40%,块石粒径在5-30mm之间,填土方式为自然抛填,填土未被污染,填土年限小于5年。本层主要分布于场地

南侧及东侧沟谷位置,本次勘察范围内最大厚度15.20 m(ZK1386)。

(2)粉质粘土:多紫红色为主。硬塑,干强度中等,粘性差-好,岩芯呈散状,无摇震反应,切面有光泽。本层较薄,本次勘察范围内最大揭露厚度2.80 m(ZK1095)。

2.4.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1)砂岩:红褐色、灰褐色等。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云母等。细砂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少,中等风化岩层厚,强度较低,岩芯完整,所有孔均有揭露,未揭穿,本次勘察范围内最大揭露厚度:31.20m(ZK1215),未揭穿。

(2)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暗红色及红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及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埋藏浅,分布较广,中等风化岩层厚,多数与砂岩互层出现,本次勘察范围内最大揭露厚度:28.50m(ZK14268),未揭穿。

基岩风化带及基岩顶面特征:

(1)强风化带:岩芯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质软,易碎,手可折断岩芯碎块,本次勘察范围内最大厚度:7.40m(ZK1371)。

(2)中等风化带:钻探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局部岩芯短柱状,岩石新鲜,岩体较完整,本次勘察范围内最大厚度:31.20m(ZK1215),未揭穿。

(3)基岩顶面:原始场地为低山浅丘沟谷地貌,基岩面基本与原始地形基本一致,呈起伏状,基岩面坡角一般平缓,坡角总体约0~15°,斜坡位置地形较陡坡角在58°~75°。

3.方案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为《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7)《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8)《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K/T1001-2005);

(9)合同及相关文件。

4.监测方案

4.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4.1.1系统性原则

(1)与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测试的数据能相互进行校核;

(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

(3)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4)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

4.1.2可靠性原则

(1)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成熟的方法;

(2)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可靠,且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

有效期内;

(3)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4.1.3与建筑物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1)对建筑物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2)根据建筑物设计计算情况,确定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报警值;

(3)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

4.1.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

(1)对建筑物结构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2)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3)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4.1.5与施工方法、工况相结合的原则

(1)结合施工方法、工况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

(2)结合施工方法、工况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3)结合施工方法、工况实际确定监测频率。

4.1.6经济合理原则

(1)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

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

(2)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

(3)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4.1.7方便实用原则

为减少监控量测与施工、道路通行之间的相互干扰,监控点的位置应选择在使用方便之处。

4.2监测目的

在亮桩回填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

(1)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阶段建筑物的动态变化,明确建筑物在加载施工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程度及其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把握施工过程中建筑物所处的安全状态,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稳定。

(2)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的不足,并把监控量测结果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位与受力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免出现施工事故,达到“动态施工,信息化设计”目的。

(3)修改工程设计。监控量测除了表明工程的质量、安全状况外,研究监控量测工程状况的累积记录,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并通过观测数据与理论上及试验中预测的工程特性指标的比较,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

(4)积累资料,以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客观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工程施工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

4.3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为1#楼、3#楼、4#楼、5#楼、6#楼、7#楼、9#楼、11#楼的沉降监测及堡坎的位移监测。

4.4监测要求

(1)首次观测成果是各周期观测的初始值,应具有比各周期观测成果更准确可靠的观测精度,宜采取适当增加测回数的措施。

(2)应定期对使用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进行稳定性监测,点位稳定后,监测周期可适当延长,当对变形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检核。

(3)观测前,对所有的仪器设备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校,并做好记录。

(4)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5)尽可能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6)建筑物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则应增加观测频率。

(7)监测数据一般应当天填入规定的表格,并及时提供给甲方、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数据应整理为表格并绘制成相关的曲线。对于关键节点,监测数据应在当天绘制成曲线并提供给甲方。

(8)监测人员对监测值的发展和变化应有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监理,提请有关部门注意。监测记录必须有相应的施工工况描述。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719-2007)表3.0.4及条文说明规定,嘉悦江庭住宅小区变形监测等级定为二级,精度要求为:竖直位移观测点高差中误差±0.5mm,水平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

注:1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水准测量的测站高差中误差或静力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中相邻观测点相应测段间等价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2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观测点相对测站点(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坐标差中

误差以及等价的观测点相对基准线的偏差值中误差、建筑或构件相对底部固定点的

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

3 观测点点位中误差为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的2倍。

4.6监测周期及频率

4.6.1监测周期

本项目监测年限预计为两年。最后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与甲方协商后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监测。

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变形量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形时刻为原则。监测周期为前3个月每两周观测一次,第4至第15个月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第16至第24个月期间每3个月观测一次。共计21次。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载荷突然增减、基础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每天或两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5.基准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5.1控制基准网的布设

根据本工程的地段特点及工程结构,水准基准点尽可能均匀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并选在变形区以外。水准基准点采用预制或现浇混凝土标石埋设在基岩或原状土层中,其埋设要求保证在整个观测期间坚固稳定。当沉降观测点出现异常情况,首先应检测水准基准点,原则上在正常情况下,水准基准点每隔六个月复测一次。水准基准点稳定性的检验可采用经典严密平差、自由网平差、经典严密平差与自由网平差相结合等统计检验方法。水准基准点埋设如下图5-1:

图5-1水准基准点

所有的水准基准点构成闭合的水准基准网,选取一点作为水准基准网的起算高程点。高程系统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水准基准网观测使用精密电子水准仪配铟钢条码水准尺,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同时参照《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执行),各项限差与沉降观测的要求一致。

5.2监测点布置原则、要求

在建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3)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

点;

(4)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5)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6)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7)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实际布设位置在布设时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其位置要能最大程度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状况。

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直接用电锤在建筑物外侧墙体上打洞,将“L”型沉降标埋入钻孔中并用1:2的水泥砂浆或植筋胶固定。图下图5-2:

5.3观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图5-2 建筑物监测点结构图

5.3.1监测方法

建筑物沉降监测采用水准观测作业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

(2)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

行预热;

(3)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4)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5)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草图。

堡坎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法观测。全站仪自由设站法观测是一种以角度与距离同时测量的极坐标法为基础,应用高精度全站仪在基坑附近一方便观测的位置设一观测站,随意设置测站点的坐标及任一个方向的方位角进行定向。这样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个自由坐标系,然后从观测站上观测若干个已知基准点及变形监测点的方向和距离。当联测这几个基准点时,基准点就有了自由坐标系和统一坐标系中的两套坐标数据。全站仪内置的自由设站观测程序就可以利用这些基准点将所有点(包括测站点)的自由坐标转换为统一坐标,通过对各点的周期性观测,便可得到各变形观测点的位移变化。自由设站点的点位精度与交会角的角度有关,根据现场条件应尽可能选择交会角位于30°~120°之间的角度进行交会,若有可能,尽可能增加通视的平面基准点数量,增加多余观测,以有效提高自有设站点的点位精度和可靠性。

5.3.2精度要求

水准基点及监测点的高程测量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要求进行,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它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

平面基准点及堡坎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技术要求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表4.3.5-1执行。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6.监测数据分析及预警

6.1监测数据分析

6.1.1数据采集

通过现场监测取得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它资料搜集、记录等分析整理成报告。无论人工测读还是自动记录,均需业务人员掌握专业技术,只有精通专业技术才能保证量测成果的准确可靠性。

6.1.2数据整理

当数据采集后应立即对原始资料进行校核和整理,并对原始观测值的检验、物理量的计算、填表制图,异常值的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编等,将检验过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处理。

6.1.3数据分析

资料分析采用的是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学、物理模型,分析各监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以对工程的安全状态和应采取的措施作为评估决策。

一般典型正常时态回归曲线示意图如图6-1所示。

图6-1 正常时态回归曲线示意图

绘制测点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如图6-1

所示。如果位移的变化随时间而渐趋稳定,说明该处地层处于稳定状态,支护系统是有效、可靠的,如图中的正常曲线。如图6-2的反常曲线中,出现了反弯点,这说明位移出现反常的急骤增长现象,表明支护体系已呈不稳定状态,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进行处理。

图6-2 时间~位移曲线和距离~位移曲线

6.2监测预警

6.2.1监测预警值

建筑物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建筑物工程设计的限值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建筑物工程监测报警值由建筑物工程设计方确定。建筑物工程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

表6-1变形监测预警、报警和控制值

监测项目预警值变化速率控制值

建筑物沉降20mm 0.02mm/d 30mm

堡坎位移20mm 0.02mm/d 30mm

2.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50%,应报警。

3、控制值为需要停止可能导致变形加大所有行为的变形值。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 2,总建筑面积约23 万m 2,地下建筑面积约8.7 万m 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 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 5. 《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 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周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变形监测方案

三亚市解放路(新风街-和平街)地下人防工程 兼顾道路改造工程 变形监测施工方案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三亚市解放路地下人防兼顾道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8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检)测编制依据 (5) (一)、采用的主要规范、标准 (5) (二)、专业测量执行标准 (5) (三)、鉴定执行标准 (6) (四)、监(检)测执行标准 (6) (五)、监(检)测记录 (6) 三、影响本工程监(检)测的几种不利因素: (6) 四、本工程整体监(检)测方案 (7) (一)监(检)测内容 (7) (二)本工程监(检)测步骤 (7) (三)本工程监(检)测方法 (7) 1、竖向沉降位移监测 (7) 2、基坑支护桩位移监测 (7) 3、降水井、回灌兼观测井液面高度监测 (8) 4、人防本体竖向沉降监测 (8) 5、周边建(构)筑物裂缝监测 (8) 6、对周边建(构)筑物构件强度检测 (9) 7、结构加固补强 (9) (四)监测频率 (9) (五)监测报警 (10) 五、内页分析及成果整理 (10) 六、人员安排 (10) 七、时间安排 (11)

八、监测检查注意事项 (11) (一)质量保证技术组织措施 (11) 1、项目专人负责制: (11) 2、持证上岗制度: (11) 3、检查人员分级制度: (11) 4、三级审核制度: (11) (二)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12) 1、安全措施 (12) 2、高空安全保障措施 (14) (三)文明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15)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三亚市解放路人防兼顾道路拓宽工程 2、工程地点:三亚市解放路(新风街---和平路) 3、结构形式:无梁楼盖板结构,建筑结构类别为乙类,正常使用年限50年,抗震烈度为6度。 4、总建面积: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67910㎡。主体工事长约1023m,宽33.4m,局部宽度?m。整体地下两层 5、人防等级:甲类核6级,常6 级人防工程,2个二等人员掩体部,14个物资库。 6、口部及风井:总计有29个出地面口,两侧总计有?个出地面风井。 7、地下埋深:地下一层顶板位于,中板位于,地下二层底板位于 8、支护形式:(附图) (1)挡土桩采用H300@800工字钢,钢长20-22米。 (2)截渗墙:采用深层搅拌水泥土,P.C32.5水泥用量300Kg/m3 9、降水井和回灌及监测井:降水井72个,回灌及监测井14眼。 10、高程点:面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1:整体平面图 。 图2:解放路1轴至26、129轴至146轴剖面图

最新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综合楼工程项目为地下二层、地上八层(局部三层、五层),设地下室二层,预计开挖深度约为地面以下9.0m左右。挡土结构和支承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止水桩为高压旋喷水泥土桩,大量土方为支撑和支挡下挖土。 地理位置处于解放东路、茶局路交汇处西北角,场地为原供电局旧址。基坑四周建筑物密集,东侧为十层交通大厦,其余四周为4-5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紧邻基坑为110KV城中高压变电所,该所为本工程监测的重点。 设计单位:工程桩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围护桩为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宜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2.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2.1施工监测的重要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围护桩和墙的内力,支撑轴力或土锚拉力等)和变形(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在建筑密集的市中心,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失效或破坏。同时基坑相邻的建筑物又相当于较重的集中荷载,基坑周围的管线常引起地表水渗漏,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基坑工程设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变形预估时,一方面,基坑围护体系所承受的土压力等荷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地层和围护结构一般都作了较多的简化和假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加之,基坑开挖与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过程,以及降雨、地面堆载和挖机撞击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现阶段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内力计算以及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并在相当程度上仍依靠经验。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计划

一、测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 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测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结构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竣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竣工前;竣工后第一年监测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个别建筑在外装修前还需重新布设观测点,换点后应同时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做为起始值)。每栋建筑封顶后还应监测约8次;合计344

次;5#、6#地块沉降观测总计观测次数为771次。 5#、6#地块沉降观测点布设具体位置详见沉降观测布点示意图。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及甲方要求,本工地建筑物沉降进行至主体竣工验收及使用运行两年,当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否则应增加观测次数,本方案中规定的观测次数仅作为参考。 但是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如需另外增加观测次数,甲乙双方另行协商。 三、测量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GJJ885)(GJJ8-9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4、《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6、经甲方审批的《秦皇岛恒大城5#、6#地块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 案》 四、水准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 ?简介: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 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是在工程出现险情时,或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 开始考虑监测问题,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 作。 ?关键字: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边坡监测技术 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是在工程出现险情时,或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开始考虑监测问题,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作。 1 边坡变形监侧的作用 在土木工程各个建设领域中,通过边坡工程的监测,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1 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测预报,为业主、施工单位及监理提供预报数据,跟踪和控制施工过程,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1.2 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1. 3 监测已发生滑动破坏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是评价滑坡处理效果的尺度。 1.4 为进行有关位移反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 2 边坡工程监测的方法 目前,我国边坡变形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简易观测法、设站观测法、仪表观测法和远程监测法等。 2.1 简易观测法 简易观测法是通过人工观测边坡中地表裂缝、鼓胀、沉降、坍塌、建筑物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地温变化等现象。

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综合楼工程项目为地下二层、地上八层(局部三层、五层),设地下室二层,预计开挖深度约为地面以下9.0m左右。挡土结构和支承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止水桩为高压旋喷水泥土桩,大量土方为支撑和支挡下挖土。 地理位置处于解放东路、茶局路交汇处西北角,场地为原供电局旧址。基坑四周建筑物密集,东侧为十层交通大厦,其余四周为4-5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紧邻基坑为110KV城中高压变电所,该所为本工程监测的重点。 设计单位:工程桩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围护桩为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宜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2.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2.1施工监测的重要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围护桩和墙的内力,支撑轴力或土锚拉力等)和变形(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在建筑密集的市中心,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失效或破坏。同时基坑相邻的建筑物又相当于较重的集中荷载,基坑周围的管线常引起地表水渗漏,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基坑工程设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变形预估时,一方面,基坑围护体系所承受的土压力等荷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地层和围护结构一般都作了较多的简化和假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加之,基坑开挖与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过程,以及降雨、地面堆载和挖机撞击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现阶段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内力计算以及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并在相当程度上仍依靠经验。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X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公司 2016年12月01日 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建的XXX标段,桩号范围3+400~6+95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XXX.。本工程等级为II等;河道堤防级别为3级,施工临时工程为5级。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供水标准:农业灌溉供水设计保证率为95%。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职安全员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对图纸较差处、渗水严重处、边坡较陡处进行重点巡视、检查。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安全员立即采取措施和报告监测组。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GPS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二、监测方案的实施 1、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1.1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工作基点,其中工作基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本标段工作基点选择桩号点。 变形点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每100m布置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左1-32,右1-32。以及对南岸6+581,南岸4+390、北岸5+160、4+000-4+100段附件的建筑物等进行加密监测。 1、顶部用沉降钉垂直植入混凝土中,孔深不小于50mm,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边坡的变形观测如下: 2.1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为: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1)

XXX三期基坑支护 监 测 方 案 XXX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十月十二日

XXX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工程概述 工程概况 本工程合肥市XXX?XXX项目三期基坑支护指定分包工程由合肥新站XXX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工程地点位于合肥市万佛湖路与潜山路交口西北侧ZWQTC-036地块。 合肥市XXX?XXX项目三期基坑支护指定分包工程由江苏东南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基坑支护详见设计图纸。 本支护工程为临时性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基坑使用期为12个月。 、本工程支护范围内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粘土、强风化泥质砂岩、中风化泥质砂岩,基坑底落于粘土中,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主要为上承滞水。 、基坑开挖深度约为—,基坑靠近星光东路有较多管线,北侧会所周边有天然气管道。经放线,管道在基坑上口线外侧3m,对基坑施工无影响。 、本次设计图纸分为4个剖面,分别为1-1剖面、1a-1a剖面,2-2剖面、3-3剖面。 1-1剖面设计为Φ800旋挖桩,间距,桩长10米,距桩顶2m处设置一道锚索,基坑内侧喷锚护面。1a-1a剖面设计为Φ1000旋挖桩,间距,桩长15米,基坑内侧喷锚护面。 2-2剖面、3-3剖面设计为土钉墙。潜山路一侧设计为自然放坡,放坡比例为1:。 地下底板面标高为,基坑开挖深度为约,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拟建场地地基土构成层序自上而下为: ①层杂填土(Q ml)——层厚~,层底标高为~。褐、褐灰,褐黄、黄褐色等,湿,松散状态,状态不均匀。该层主要成分为粘性土,表部主要含碎砖石、砼块等建筑垃圾,含有植物根茎,局部地段夹生活垃圾和淤泥质土等。 ②层粉质粘土(Q 4 al+pl)——此层仅局部分布,层厚~,层底标高为~。褐灰、灰黄色等,可塑状态,湿,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氧化铁、铁锰结核及高岭土等。 ③ 1层粘土(Q 3 al+pl)——层厚一般为~,层底标高为~。灰褐、褐灰、灰黄、褐黄色等,一般为硬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共9页word资料

大兴康庄两限房(一期) 1#、5#、8#号住宅楼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北京住总第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康庄工程项目经理部 2009年2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1.1. 施工图纸 (2) 1.2.主要规程规范 (2) 1.3.其他 (3) 2. 工程概况 (3) 3. 施工部署 (3) 3.1.人员部署 (3) 3.2.监测管理程序 (4) 4. 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4)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4) 5. 监测要求及准备 (5) 5.1.监测要求 (5) 5.2.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6)

5.3.对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6) 5.4.主要测试设备 (6) 6. 监测方法 (6) 6.1.肉眼观察 (6) 6.2.基坑外半永久性基准点的布置 (7) 6.3.水平位移监测 (7) 6.4.监测频率 (7) 6.5.变形控制标准 (7) 6.6.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8) 6.7.其它注意事项 (8) 6.8.监控报警值 (8)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3.施工部署 3.1.人员部署 3.1.1.项目部组织机构

项目部施工监测管理人员为岳秀记,负责本工程的基坑变形监测工作;分包单位的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一系列监测管理制度,做到持证上岗。 4.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监测目的: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X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公司 2016年12月01日 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建的XXX标段,桩号范围3+400~6+95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XXX.。本工程等级为II等;河道堤防级别为3级,施工临时工程为5级。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供水标准:农业灌溉供水设计保证率为95%。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职安全员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对图纸较差处、渗水严重处、边坡较陡处进行重点巡视、检查。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安全员立即采取措施和报告监测组。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GPS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二、监测方案的实施 1、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1.1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工作基点,其中工作基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本标段工作基点选择桩号点。 变形点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每100m布置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左1-32,右1-32。以及对南岸6+581,南岸4+390、北岸5+160、4+000-4+100段附件的建筑物等进行加密监测。 1、顶部用沉降钉垂直植入混凝土中,孔深不小于50mm,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边坡的变形观测如下: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为:2.1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1)

佳·克拉项目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 甘肃统建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克拉项目部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录

附图一: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佳·克拉基坑开挖图; 2、佳·克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佳·克拉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佳·克拉项目基坑降水设计》;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9、基坑监测强制性条文。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佳·克拉。 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吴家崖村,场地北邻吴家崖村田地。东侧为吴家崖村,南临山水嘉园1#地块,西临佳·水岸华庭C地块。拟建场地近南北宽约,东西长约。 本工程±绝对标高为。地下二层,地上A塔十八层,B塔十五层,商铺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东塔筏板厚度为1800mm,开挖深度为;西塔筏板厚度为1500mm,开挖深度为,,商铺为300厚的防水板,开挖深度为。 本基坑安全级别属于一级基坑。

(二)地层岩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 al):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属第四系冲积产物;黄褐色,坚硬-硬塑; ①粉质粘土(Q 4 土质均匀,含少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泥岩碎屑,孔隙较发育,有光泽,无瑶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层厚为~,层面标高~。 al+pl):该层除区域缺失外,基本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冲、洪积成因,青灰色, ②圆砾(Q 4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修正值=~击,中密-密实,接触排列,磨圆度较好,颗粒形状呈圆状-亚圆状,级配较好,颗粒间充填物以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粉土,骨架颗粒成分主要为变质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等,中风化,圆砾一般粒径为~,偶含卵石及漂石。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③强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微裂隙及风华裂隙较发育,中密-密实,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强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④中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见微裂隙,致密;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长石、石英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巨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桩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未经扰动时坚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层面埋深~,勘察厚度~(未揭穿),层面标高~。 (三)气象 天水市气候类型属暖温带轻冰冻中湿区,据天气气象局资料,本区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历年最冷月相对湿度平均62%,最热月平均湿度73%,年最大降水量,降水多集中在7、8、9月份,多暴雨,夏季多东北风,夏季平均风速s,冬季多东风,冬季平均风速s,30年遇最大风速s,年雷暴日天,年沙暴日天,年雾日数天,历年最大积雪厚度15cm,地表有季节性冻土,标准冻土深度,场地内无地表水。 (四)地下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②圆砾

深基坑监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 (1) 四、基坑支护方案 (1) 五、监测目的及要求 (2) 六、工程地质概要 (2) 七、监测内容 (3) 八、监测频率 (8) 九、测试主要仪器设备...................................... - 11 - 十、监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 11 - 十一、监测人员配备........................................ - 14 - 十二、监测资料的提交...................................... - 15 -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CENTER工程,本子项为通风中心;工程号为HB1001,子项号为VX。建设地点: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南岸乡。 通风中心长58.60m,宽33.10m,建筑高度(室外地坪至女儿墙)为22.900m,消防高度(室外地坪至屋面面层)为22.200m,地上二层,局部三层。占地面积1956.19㎡,建筑面积4298.00㎡。 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Ⅰ类建筑。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3、《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技术规程》(JGJ120-2012) 7、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 基坑 1-2交A-B,1-2交E-F,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约为8m,放坡系数80°,近似垂直开挖,如破坏后果较严重,因此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1。 基坑其他位置地势相对开阔,无相邻建筑等级评定为二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0。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探※※※※※※※※ 探※2008届学生 探※《变形监测》探※课程论文探※※※※※※※※ 变形监测方案 论文名称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0802601班班级 杨波,20号,姓名学号 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院系 测绘工程专业 黄长军指导老师 2012年4月25日 目录 、工程概 3 3

、监测内 3 3

三、监测实施流 四、报警方 五、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 六、监测技术要 七、人员及仪器 、工程概况: 本项目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和填路堤边坡普遍存 在,深挖路堑边坡共29处(大于30米),填路堤边坡6处。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 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较发 育,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边坡和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

坡面观测、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 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 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 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 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沉降板观测路基的沉降情况,通 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 水平位移观测主要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 三、监测实施流程 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 边坡开挖施工准备 不需要 需要埋设监测仪器 测点仪器埋设 不正常 初测、调试开挖边坡停挖或其他措施动态跟踪监测不满足满足稳定标准本级开挖完毕本级加固防护开挖完毕继续监测加固措施不满足满足稳定标准竣工 监测资料1、资料报送程序; 业主、监理审核确定坡面观测点与裂缝观测点监理确认测点仪器坡面及裂缝观测点埋设确定重点监测断面业主、监理等 审核测斜管、测力计埋设与安装监理确认测点仪器监理确认埋设记录监测断面 测点埋设记录埋设记录提交业主、监理、监测单位监测断面仪器埋设记录监理确认埋设记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佳·5.4克拉项目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 甘肃统建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5.4克拉项目部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一)工程简介 (1) (二)地层岩性 (1) (三)气象 (2) (四)地下水 (2) 三、施工部署 (3) (一)人员部署 (3) (二)监测管理程序 (3) (三)测量检测部署 (3) 四、深基坑监测要求 (3) (一)监测要求 (3) (二)、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4) (三)、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4) 五、监测方法 (4) (一)监测仪器及要求 (5) (二)巡视检查 (5) (三)监测点的布置 (5) 六、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5) 七、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6) 八、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6) 九、作业安全及其它注意事项 (6) 十、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6) 十一、应急预案 (7) (一)应急救援部署 (7) (二)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及预防 (8) 附图一: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佳·5.4克拉基坑开挖图; 2、佳·5.4克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佳·5.4克拉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佳·5.4克拉项目基坑降水设计》;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9、基坑监测强制性条文。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佳·5.4克拉。 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吴家崖村,场地北邻吴家崖村田地。东侧为吴家崖村,南临山水嘉园1#地块,西临佳·水岸华庭C地块。拟建场地近南北宽约59.3m-82.7m,东西长约48.7m-118.5m。 本工程±0.000绝对标高为1198.000。地下二层,地上A塔十八层,B塔十五层,商铺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东塔筏板厚度为1800mm,开挖深度为11.77m;西塔筏板厚度为1 500mm,开挖深度为11.47m,,商铺为300厚的防水板,开挖深度为10.27m。 本基坑安全级别属于一级基坑。 (二)地层岩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 ①粉质粘土(Q4al):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属第四系冲积产物;黄褐色,坚硬-硬塑;土质均匀,含少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泥岩碎屑,孔隙较发育,有光泽,无瑶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层厚为1.50~23.20m,层面标高 1195.19m~1214.05m。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 一、研究背景 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约为63.1万km2,约占国土面积6.6%,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东经75°~127°之间。西部地区黄土分布面积约27. 5万km2,占中国黄土总面积的43.7%,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50%—60%以上。 黄土分布区,沟壑纵横,黄土冲沟及河谷区谷坡陡峻,滑坡、崩塌、滑塌、泥流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给公路建设带来许多困难。而作为长大线状构造物的高速公路,在这沟壑纵横,谷坡陡峻的鸡爪形地貌背景下,由于一系列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量开挖,形成黄土高边坡。如:陕西省铜川~黄陵一级公路,在黄土地区路线长度15km,因开挖路基,形成高度大于30m高边坡40余处,边坡最高达88m。

我国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只涉及到高度小于30米的路堑边坡的设计,而大于30米的公路黄土高边坡设计没有规范可循,对公路黄土高边坡防护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正因如此,本课题将从西部地区非饱和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西部地区已建成公路黄土高边坡营运现状,黄土高边坡冲刷实验,黄土高边坡可靠度概念下的优化设计,黄土高边坡防护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便为西部高速公路建设中黄土高边坡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本项目以黄土地区重大公路工程为依托,采用“点”与“面”结合、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以及理论计算与实体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重点解决公路黄土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坡型设计、边坡防护等技术难题,提出一套适合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设计和防护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公路黄土高边坡设计与防护的科学性与经济性,改善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公路黄土高边坡地质结构模型研究;黄土土性参数统计分析研究;非饱和黄土强度实验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推荐设计坡型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防护技术研究;公路黄土高边坡防护决策支持系统研建。 三、主要研究成果 1、基于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总结出八类黄土高边坡地质结构模型,为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与防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2、通过直剪、控制吸力的三轴试验与先进的三轴CT试验,研究了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结构强度与基质吸力(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及原状黄土剪切过程中的细观结构损伤规律,提出了实用的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公式和非线弹性本构模型,使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理论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3、首次开展了原状黄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离心模拟试验研究,结合CAT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黄土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得出黄土边坡起始剪切破坏发生于坡高1/3处、

边坡监测合同

变形监测合同 国家测绘局 制订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委托方(甲方): 承揽方(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测绘范围:(包括测区地点、面积、测区地理位置):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第二条测绘内容:(包括测绘项目和工作量等):附检测方案 本次监测工程内容: 1.对施工过程中进行变形观测包括水平位移及地面沉降等内容。水平位移及地面沉降观测点共布设70个。 2.观测周期及频率:①所有观测点、测试设备的安装埋设均在边坡施工前完成,并测试各项目的初始读数;②监测工期为施工完工后2年;③在施工阶段,每3~5天观测一次,遇大雨应加密监测,并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其余情况下可延至5~7天观测一次。当结构变形超过有关标准(警戒值)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大面积开挖施工阶段工期暂按90天计,测量次数暂定为15次;④边坡施工完毕后前期每月监测一次,当数值稳定后3~5月监测一次,测量次数暂定为5次;⑤预计观测总次数为20次。 第三条执行技术标准: 第四条测绘工程费: 1.取费依据:2002年修订本《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

2.工程总价款: 82500 元 第五条甲方的义务: 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 2 日内向乙方提交有关资料和提出技术要求。 2.自接到乙方编制的技术设计书之日起 5 日内完成技术设计书的审定工作。 3.应当负责保证乙方的测绘队伍顺利进入现场工作,并对乙方进场人员的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六条乙方的义务: 1.自收到甲方的有关资料和技术要求之日起,根据甲方的有关资料和技术要求于 2 日内完成技术设计书的编制,并交甲方审定。 2.自收到甲方对技术设计书同意实施的审定意见之日起 2 日内组织测绘队伍进场作业。 3.乙方应当根据技术设计书要求按合同工期确保测绘项目完成。 第七条测绘项目完成工期: 1.乙方进场时间:年月日。 2.每次观测外业完成,观测结果如有异常变化,应立即口头预警通知现场甲方代表、监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8.7万m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工程测量规》(GB50026-93)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93) 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TBJ1-88) 依据规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边坡检测

隧道工程 边坡施工安全监测设置及实施方案 (现场监测)

*******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一年三月----------------------- 页面2-----------------------

目录 一设计目标及要求 (3) 1.1 监测的内因 (3) 1.2 监测的外因 (3) 二设计原则 (3) 三主要监测项目说明 (3) 3.1 变形监测 (3) 3.2 土体松动监测 (4) 3.3 对加固用的材料进行监测 (4) 3.4 对土体压力进行监测 (4) 3.5 外部条件监测 (4)

四边坡安全管理监测设置及实施方案(现场监测) (4) 4.1 工程概况 (4) 4.2 监测方案 (4) 4.2.1 测点布置 (5) 4.2.2 远程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案 (5) 4.3 其他可补充监测技术 (6) 4.3.1 测斜监测 (6) 4.3.2 以“面”为监测对象的表面变形 (6) 4.3.3 钢筋等的辅助测量 (6)

----------------------- 页面3----------------------- 滑坡体监测初设概要及具体项目实施方案 一设计目标及要求 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工程的安全。边坡的安全监测以边坡岩体整体稳定性监测为主,兼顾局部滑动砌体稳定性监测。由于过大变形是岩体破坏的主要形式,因此(地表和深部)变形监测是安全监测的重点。 1.1 监测的内因 边(滑)坡中存在的不利结构面常常是引起边(滑)破破坏的主要内在因素,故监测的重点对象是岩体中的这些结构面,监测测点应放在这些对象上或测孔应穿过这些对 象等。 1.2 监测的外因 开挖爆破和水的作用是影响边(滑)坡稳定的主要外因,施工期的质点振动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