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财政

第五章财政
第五章财政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③购买支出比重小而转移支出比重大

④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9.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是指()

①财政支出/GNP增加额②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③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④财政支出增加额/财政收入

10.在公有制度社会制度下,如果一国同时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

①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低比重

②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③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大比重

④财政支出结构中的转移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11.政府转移支出的实现()

①需要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物

②不需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物

③需要进行社会产品的交换

④是财政资金的有偿转移

1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

①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

②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

③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

④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支出的过度增长会()

①产生挤出效应②解除个人的预防动机③影响国际收支④导致通货膨胀⑤导致通货紧缩

2.在物价总水平下降,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加时,()

①政府财政的转移支出将扩大②会增加对社会失业和基本生活的补贴③政府财政的转移支出将减少

④会减少对社会失业和基本生活的补贴⑤应对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给以补贴

3.确定财政支出的结构性的增长应当考虑()

①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总量的合理确定②不同社会阶层受影响的程度

③对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效益的比较④是否能达到政府的预定目标

⑤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后的社会中长期成本的高低

4.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于100%时,()

①表示财政收不抵支,产生了赤字②表示可以按财政收入来确定财政支出

③表示财政支出超出财政收入总量进行了分配④表示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基本制约作用仍然存在

⑤表示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基本制约作用已经丧失财政支出超出财政收入总量进行了分配

5.财政支出弹性大于1 时,()

①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慢于GNP的增长②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说明财政支出的弹性较差④说明财政支出的弹性较好⑤说明财政支出增长困难

6.国家、社会的基本需要支出一般指()

①上年已达到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②本年新增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

③随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应相应增加的社会共同需要支出

④必须追加的生产性支出中应由国家承担的部分支出

⑤在上年支出基础上增加的财政支出

7.按国家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内容有()

①积累性支出②国防行政支出③国防行政支出④购买支出⑤经济建设投资支出

8.下列财政支出中的无偿性财政支出形式有()

①国家政权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②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部门的支出③特

殊的经济建设支出

④一般企业的生产性支出⑤扶持落后地区和农业的支出

三、解释题

1.瓦格纳法则:

2.财政支出弹性

3.边际财政支出倾向

4.购买支出

5.转移支出

四、简答题

1.发展阶段增长论是如何解释政府公共支出的变化的?

2.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主要因素?

3.试用量度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来评价财政支出规模的合理程度?

4.分析财政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对社会总供需的影响。

五、论述题

1.财政支出规模过度扩张有何问题?应怎样有效控制这种现象?

2.应怎样优化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答案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④

2.②

3.③

4.①

5.②

6.②

7.①

8.①

9.③10.③11.②12.④

二、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④⑤

2.①②⑤

3.①②③④⑤

4.①③④

5.②④

6.①③④

7.②③⑤

8.①②③⑤

三、解释题:

1.瓦格纳法则:这一理论认为,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支出呈现一种不断增长的长期趋势。而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国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

2.财政支出弹性:可用财政支出增长率/GNP增长率来表示。主要反映财政支出增长与GNP 增长之间的关系,当计算结果大于1 时,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快于GNP的增长,财政支出的弹性较好;计算结果小于1,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财政支出的弹性较差或无弹性;计算结果等于1,可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呈同步增长。

3.边际财政支出倾向:可用财政支出增加额占GNP增加额来表示。主要用以说明在GNP 的增加额中,用于增加财政支出份额的大小。通过这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与若干年度中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4.购买支出:也可称为消耗性支出,指政府为购买特定的商品和劳务所安排的支出,其支出的实现是以换回等价的商品和劳务为条件。这类支出一般由政府投资和社会公共消费支出两部分构成。

5.转移支出:政府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对相关的社会成员或特定的社会集团所给予的部分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四、简答题:

1.

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公共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②到经济发展中期,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③当经济进一步发展进入成熟期,公共积累支出与公共消费支出将出现新的较高增长。

④随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转移支出占GNP的比重,则取决于政府再分配的目标。2.

①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对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刺激作用

②国家职能的扩张和社会活动规模的扩大与复杂化。

③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④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压力

⑤社会福利的改善

⑥物价影响

⑦国际关系的复杂化

3.

①财政支出总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数指标,通过财政支出总额可以直观地表现国家一定时期内直接运用的财力。

②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财政收支具有总体上的数量对比关系,财政多收可以多支,财政支出规模可以扩大。反之财政支出规模必须压缩。

③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财政分配对GDP的占有额度。但应有的合理界限,否则会削弱民间积累,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④财政支出弹性与边际财政支出倾向。前者反映财政支出增长与GNP(或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后者说明在GNP的增加额中,用于增加财政支出份额的大小。

4.

①购买支出指政府为购买特定的商品和劳务所安排的支出,其支出的实现是以换回等价的商品和劳务为条件。

②转移支出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对相关的社会成员或特定的社会集团所给予的部分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政府这类支出的实现不需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物。

③这种分类能较为准确地分析政府公共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增加购买支出势必扩大社会总需求,压缩购买支出,社会总需求也将相应缩小。转移支出只有部分会间接增大社会总需求。

五、论述题

1.

①财政支出过度增长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财政支出过度扩张能影响人们关于目前消费和储蓄的选择,会解除个人的预防动机;

第二,过度的财政支出会产生负面效应:财政投资性支出的过度增加,会减少(或挤出)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消费性财政支出过多,会对个人消费支出安排产生替代作用,形成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第三,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可能增大国债发行,而国债发行越多,造成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越大;

第四,财政支出的过度增加,可能刺激利率的上升,外资流入,本币对外币的汇率上扬,这将使出口成本扩大,影响出口收汇,形成国际收支逆差。

②怎样有效控制财政支出规模:

第一,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应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确定政府职能范围;

第二,合理控制财政支出规模总量,财政支出应当有多大的规模,其增长的总量应如何决定,从根本上讲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一般情况下,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不应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第三,控制财政支出结构的增长,应在不同时期因各种社会经济因素要求进行的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同支出结构的增长,进行科学的测算与比较,应当在合理确定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总量的前提下来确定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增长。

2.

①配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②配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压缩行政管理经费

③调整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结构

④增加对文教科卫的支出

⑤加强财政支出对社会救济、基本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的保障力度此外,加快我国的各项制度的改革完善,也是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征税机关按有关法律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财政收入计费方式是()。 A、集中汇缴 B、直接缴库 C、统一缴库 D、分级缴库 2、在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发生时,对于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货物或服务,可以采用的采购方式是()。 A、公开招标 B、单一来源采购 C、竞争性谈判 D、邀请招标 3、以下不属于指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的部门是()。 A、国务院 B、国资委 C、自治区政府 D、直辖市政府 4、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下列各项关于政府采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政府采购具有保护民族产业的功能 B、政府采购中采购人具有审查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权利 C、邀请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D、政府采购中采购代理机构具有依法发布采购信息的义务 5、对预决算的监督按照监督的种类不同进行分类,不包括()。 A、对预算编制的监督 B、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C、对预算审核的监督 D、对预算调整的监督 6、《预算法》规定,()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A、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财政部门 C、国资委 D、公安机关 7、根据《预算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负责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统计部门 D、国务院财政部门 8、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属于()体系。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总预算 D、部门单位预算 9、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这种支付方式称为()。 A、财政直接支付 B、财政授权支付 C、财政委托支付 D、财政集中支付 10、预算单位或缴款人按规定,直接将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属预算外资金的,则直接缴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不再设立各类过渡性账户,这种财政收入的收缴方式称之为()。 A、直接缴库 B、集中汇缴 C、汇总缴库 D、分期缴库 11、下列关于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 B、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评价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C、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D、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12、下列各项关于政府采购方式的表述中,属于单一来源采购的是()。 A、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三家或三家以上特定的供应商参与投标的采购方式 B、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通过与多家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经分析比较后从中确定中标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C、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机构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竞争,从中择优选择标中标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D、采购人采购不具备竞争条件的物品,只能从唯一的供应商取得采购货物或服务的情况下,直接向该供应商协商采购的采购方式

财政学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习题集()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提供的大多数基础设施的产品性质通常是 ( )。 A.公共产品 B. 私人产品 C.混合产品 D.奢侈品 答案:B 2.下列属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是( )。 A.服装业 B.农业 C.餐饮业 D.家具业 答案:B 3.根据投资乘数原理,乘数与()同方向变化,与()呈反方向变化。 A.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C.边际投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 答案:A 4.下列关于政府支出乘数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政府支出乘数越大,国民收入增量越大 B.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政府支出乘数越大,国民收入增量越大 C.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支出乘数越大,国民收入增量越大 D.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政府支出乘数越小,国民收入增量越小 答案:A 5.财政投融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居民 D.国外公司 答案:A

6.以融物形式达到融资目的的筹资方式是()。 A.借贷 B.抵押 C.透支 D.租赁 答案:B 7.在投资修建高速公路时,能体现出公共财政非盈利性的方式是()。 A.招标 B.贷款 C.引进外资 D.政府补贴 答案:D 8.下列项目不属于投资性支出的是()。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两文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捐款 D.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答案:C 9.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答案:B 10.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专项支出 答案:A 11.

财政学第四章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优质文档]

第五章财政支出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的总钱数。() 2、与财政支出(Fiscal Outlay)有关的另一概念是财政开支(Fiscal Spending),后者指政府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里实际上花掉的钱。如果“Fiscal Spending”大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盈余;反之,如果“Fiscal Spending”小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赤字。() 3、政府提供的最适公共产品规模也可以按以下规则来确定:将公共产品提供到这样一点上,在此点社会成员各自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加后恰好等于(以放弃的私有财来计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 4、某甲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2的私人产品,而某乙则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4私人产品。今设单位私人产品成本为$1,那么为改善甲、乙的经济福利,经济社会最好不放弃$1公共产品。() 5、如果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不断缩小,客观也上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6、社会福利保障性支出的增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公平状况。实际上,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 7、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品、军事设备、军事建筑、征兵,以及训练费用。对外军事援助项目,一般不属于国家的国防开支。() 8、公共支出按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支出等。() 9、国防支出是纯消费性支出,不形成资本。() 10、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一般来税,个人收入中至少有三项得自于政府支出:()。 A、个人劳务收入的一部分 B、大部分转移支付

第五章财政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③购买支出比重小而转移支出比重大 ④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9.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是指() ①财政支出/GNP增加额②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③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④财政支出增加额/财政收入 10.在公有制度社会制度下,如果一国同时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 ①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低比重 ②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以事权与财权对等为核心的新一轮分税制完善和改革能早日启动,才是中国经济有可能走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前不久表示,我国将实施一系列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分税财政体制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 十多年以来,分税制使得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大量财力来调控经济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充实地方财政的“腰包”,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将在阵痛中开始“破冰”!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较好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十多年来,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深化改革和加以完善的地方,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2.7%;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从1993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57.2%。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变化,一直在70%左右的水平上波动。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用43%左右的相对财政收入支撑了70%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与分税制改革前地方政府用68.4%的相对财政收入仅仅支撑59%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恰恰相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责,带有非常强的外溢性特征,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理应由中央政府提供,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必须依此来确定。如果由财力严重匮乏的基层政府来承担,必然会导致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或严重不均等,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由于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背离,分税制就无法起到平衡地区差异的作用,更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源缩减,促使其从预算外寻找收入来源,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财政现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土地财政”。据统计,1999至2008年间,中国土地出让面积从45391公顷上升至165860公顷,年均增长率15.5%。同期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不断上升,成交价款从514.3亿元上升至10259.8亿元,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0倍,年均增长率39.5%。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土地出让金成交价款年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财政学第五章答案

Chapter 5 – Externalities Brief Outline 1.The Nature of Externalities 2.Graphical Analysis a.Implications b.Conclusion 3.Private Responses a.Bargaining and the Coase Theorem b.Mergers c.Social Conventions 4.Public Responses to Externalities: Taxes and Subsidies a.Taxes b.Subsidies 5.Public Responses to Externalities: Emissions Fees and Cap-and-Trade Programs a.Emissions Fee b.Cap-and-Trade c.Emissions Fee versus Cap-and-Trade https://www.360docs.net/doc/087265416.html,mand-and-Control Regulation 6.The US Response a.Progress with Incentive-Based Approaches 7.Implications for Income Distributions a.Who Benefits? b.Who Bears the Cost? 8.Positive Externalities a. A Cautionary Note Answers to End-of-Chapter Questions 1.Before passengers were charged for checked bags, they would choose whether to check bags or carry them on based on whether they were willing to trade time for the hassle of dealing with carry-on bags. That is, passengers who valued saving time by not having to deal with baggage claim more than the cost of dealing with carry-on baggage will choose to carry on. The fact that passengers are now charged for checked baggage but not for baggage carried onto the plane will inefficiently allocate overhead space. Passengers will carry on more and bigger bags to save the fee charged, resulting in full overhead luggage containers. Overhead space will go to the first passengers on the plane, rather than being distributed more evenly. Bags checked (without a charge) at the gate forces some who would choose to carry on even without the fee to have to check, which is a loss in efficiency. Those who elect to carry on to avoid the fee, but would rather check their bags, also result in an inefficiency. 2.The Coase theorem suggests that the church and the comedy club could negotiate. If the church possessed the right to the “noise” in the building, the comedy club could pay the church to be quiet. If the comedy club possessed the right to quiet in the building, the church could compensate the club for the noise.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十五章政府预算习题

第十五章政府预算 一、单项选择题 1、()是财政制度的核心,是财政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A、政府预算制度 B、财政管理体制 C、政府收入 D、政府支出 2、关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通过各部门转拨财政性资金 B、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C、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直接缴款和集中汇缴制度 D、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变财政资金分散拨付方式 3、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都是就()而言的。 A、一般公共预算 B、政府性基金预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4、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2010年开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交国务院审查批准 B、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核心是调整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D、“十二五”期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在现有比例上再提高了5个百分点 5、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支出的收支预算是()。 A、一般公共预算 B、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C、政府性基金预算 D、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6、政府预算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其划分依据是()。 A、按预算编制形式分类 B、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 C、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D、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 7、下列预算编制方法中,能够保持各项财政收支指标连续性的是()。 A、年度预算 B、单式预算 C、增量预算 D、零基预算 8、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 A、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 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政府与企业、 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第二阶段是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 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 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 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 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 (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1994 年以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 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有力地支持了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 性和不完善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体制 运行中的不适应、不配套、不协调等矛盾开始激化和暴露出来,需要继 续深化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财经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回顾 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 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 1994 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 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 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 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 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两个 阶段的改革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

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 2017-05-19? 一、财政核算体系简介 1、财政核算体系的定义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A System of 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GFS)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一个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多功能体系。 1974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了《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草稿》,2001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目前最新的版本是GFS2014。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不同,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核算,对本期的支付进行核算而不管这一支付是否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经济活动。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框架主要涉及四张表:资产负债表、政府运营表、现金来源和使用表、其他经济流量表,四张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此关系将流量和存量联系起来。 2、我国财政核算体系内涵 (1)分税制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是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确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划分:中央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属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属于中央收入;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为地方收入。 第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和地方收支划分后,为解决财力分布纵向和横向不均衡问题,中央对地方实施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分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组成,用于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地方政府可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目的是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以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目标,或对中央委托地方事务、中央地方共同事务按其相应资金进行补偿,地方政府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四、税收返还和地方上解。税收返还是为保障地方既得利益、顺利推进相关改革设立的,包括增值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三项。地方上解主要是指地方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财政体制规定上解中央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保留的地方原体制上解收入和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收入。2009年,为简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结算关系,中央财政将地方上解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作对冲处理,相应取消地方上解中央收入科目。 (2)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第四章 财政法规制度(案例分析题)

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 【案例分析题1】在一次关于国家预算研讨会上,参会代表分别作出如下发言: 甲:国家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在一定期间内预定的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进行财政分配的依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预算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起到财力保证、调节制约、统计和反映监督的作用。 乙:我国的国家预算实行一级政权一级预算的多级次预算。 丙: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任务,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财政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反映。 丁:我国的预算收入主要采取无偿划拨的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我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 戊:部门单位预算是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各单位预算草案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己:部门单位预算应具体由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编制,是总预算的基础。 庚:我国国家预算级次结构是依据国家政权结构、经济发展区域规划、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设计。 根据以上资料,请回答如下问题: (1)下列甲代表关于国家预算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正确的为(BCD )。 A、统计作用 B、财力保证作用 C、反映监督作用 D、调节制约作用 (2)结合乙代表发言,下列各项有关我国现行国家预算实行级次的表述中,正确的为( B )。 A、三级预算 B、五级预算 C、四级预算 D、六级预算 (3)下列代表的发言中,不正确的为( B )。 A、丁:我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 B、丁:我国的预算收入主要采取无偿划拨的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 C、甲:国家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在一定期间内预定的财政收支计划 D、丙: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计划 (4)下列代表关于部门单位预算的发言中,不正确的为(B )。 A、戊:部门单位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B、戊:各单位预算草案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C、己:部门单位预算由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编制 D、己:部门单位预算是总预算的基础(5)结合庚代表发言,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国家预算级次结构设计依据的为()。 A、国家政权结构 B、经济发展区域规划 C、行政区域划分 D、财政管理体制 (6)下列代表关于“部门单位预算”的发言中,不正确的为()。 A、戊:部门单位预算是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B、戊:各单位预算草案由其主管部门副职编制。 C、己:部门单位预算应具体由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编制 D、己:部门单位预算是总预算的基础 【案例分析题2】甲单位是某市水利局下属的事业单位,甲单位已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2010年5月,市政府审计部门对甲单位的2009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后了解到以下情况:(1)2009年,甲单位按照批复的预算支付本单位职工的薪级工资、岗位工资和津贴补贴,但在2月至10月,甲单位超出预算规定的支出范围,使用零余额账户发放职工过节费,涉及金额30万元;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传统概念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营)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其中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即是以“分灶吃饭”预算体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 ; 财政和税收体制反映、规定、制约着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关系,也反映、规定、制约着政府理财的职能范围、管理重点和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在此之前,还有三次较重大的财税改革举措。 ;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行及仍存在的问题 ; 1980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中国选取财政分配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改变“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这是传统体制开始向新体制渐

变的财政分水岭。 ; 1985年,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央、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所得税、调节税等),另有共享收入(产品税等);支出仍按隶属关系划分。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讨论,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 ; 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上解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后来曾、归结为六种)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简称“地方包干”。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 ; 在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除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数度调整之外,还取得了如下一系列进展:;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经过80年代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和90年代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形成建立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企业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渐引上轨道。 ; ——改革税制。初步形成了多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复

财政学第13—15章 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一预算)和(复式预算)。 2、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3、从世界各国来看,预算年度主要有(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 4、确定预算级次的原则是(一级政权),一级预算。 二、单项选择题 1、财政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不准少列收支、造假帐、预算外另列预算。这是指财政预算的(B ) A.公开性特征 B.完整性特征 C.可靠性特征 D.年度性特征 2、在下列预算年度中,属于历年制的是(D) A.当年的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B.当年1月1日至12月1日 C.当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D.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3、现代财政预算最早出现于(B ) A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日本 4、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这是财政预算的(A ) A.公开性 B. 可靠性 C. 时效性 D. 统一性 5、我国的预算批准权力机构是(D ) A.各级政府 B. 国务院 C.各级财政部门 D.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多项选择题 1、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有(ABCDE ) A.可靠性 B.统一性 C.完整性 D.时效性 E.公开性 2、我国地方预算的组成包括(ABCD ) A.省预算 B.设区的市预算 C.县预算 D.乡(镇)预算 E.村预算 3、根据中国的分税制预算体制,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有(BD ) A、增值税 B、关税 C、城镇土地使用税 D、消费税 E、房产税 4、根据中国的分税制预算体制,下列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有(CE ) A、增值税 B、关税 C、城镇土地使用税 D、消费税 E、房产税 5、根据中国的分税制预算体制,下列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有(AE ) A、增值税 B、关税 C、城镇土地使用税 D、消费税 E、个人所得税 四、判断题 1、中国的预算年度采用跨年制。(×) 2、预算草案最终要由国务院审查批准才具有法律效力。(×) 3、我国财政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 4、我国实行分级预算,最低一级为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级预算。(×) 5、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收入的划分中,中央占主导地位。(√)

财政学第五章公共投资项目评估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投资项目是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组织上的独立的投资单位。项目评估是为了确定一个项目的价值、质量和可取性所做的研究。() 、公共投资项目评估就是对一个公共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政府主管官员的要求所做的审定,即按照他给定的目标,测定该项目的开支规模。() 、可供公共投资项目评估活动采用的“政府标准”,是指政府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就公共投资项目对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公平分配等方面的影响所提出项目评估的标准。不过,这种评估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大,也比较粗略。() 、公共投资项目的直接成本,是指为了筹建此项目而从社会成员那里,以税收形式转移的经济资源,而社会成员消费这一公共投资项目提供的公共产品所得到全部利益就是该项目给经济生活带来的直接收益。() 、影子价格,是指在市场交易价格不能充分反映某些产品的真正生产成本时,人们对这些产出的生产成本进行的重新估算。()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通常采取“补偿变化”原则。该原则假设,对遭项目实施损害的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货币补偿,可以使受该项目实施影响的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保持不变,则这一货币补偿就可以视为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福利损失评估的依据。() 、公共投资项目引发要素所有者福利变动的情况类似于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可以沿用消费者剩余分析方法来加以说明。()

、未来收入或收益的“现值”,就是个人为换得此项收入权或收益权,而在现在愿意支付的最小现金量。() 、在“充分就业”情况下,公共投资项目的影子工资(真实劳动成本)就应该是,该公共投资项目对劳动投入的工资支付。() 、证明它所负责的重大公共支出项目(包括所有的各国投资项目)是有效的,不是政府预算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府没有义务按照合适的方法检验自己预算项目的有效性,或绩效程度。()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在实行外汇管制情况下,我国官定汇率为元人民币兑换美元,但自由市场汇率为元人民币兑换美元。在进行公共投资项目评估时,如果某项目须进口价值为$万进口设备,该设备进口成本的人民币价值应该计算为:()。 、¥万 、¥万 、¥万 、¥万 、从甲地到乙地,人们乘坐火车须用小时,乘坐飞机须用小时,火车票价为¥,飞机票价为¥。据此,人们可以推算出单位时间价值为()。 、¥ 、¥ 、¥ 、¥ 、某个地方政府拟贷款建设一个垃圾处理中心,现有两个备选方案。方案甲的年利率为,每年计算复利一次;方案乙年利率为,每月计算复利一次,哪一个

财政学第四章

第四章 财政支出总论 政府把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第一节财政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 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二)财政支出的外延 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2、预算外支出。即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 1、绝对指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 (1)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统计一般都仅限于政府的预算支出。 (2)一般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而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以财政资金是否付出作为财政支出是否实现的标准。 (3)为避免重复计算,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不列入财政支出计算范围。 转移支出不计算在内 ?上级政府支出8000万,其中有2000万下拨给下级政府 ?下级政府支出5000万,其中有1000万上解给上级政府 ?总的财政支出=(8000万-2000万)+(5000万-1000万) 2、相对指标 ?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 3、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比较。 绝对指标比较直观,而且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但由于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 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介入程度的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二、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在致力于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调整的同时,着眼于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公正化,力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本报告拟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概括的回顾,对其现状进行粗线条的描述,并简要涉及可能进行的进一步的改革。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着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描述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纵向财力分配,以及地区间横向财力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1.财政包干体制的沿革 (1)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以适应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 (3)1988年为了配合国有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2.对财政包干体制评价(1)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作用首先,实行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统收统支的过度集中管理模式,中央各职能部门不再下达指标,地方政府由原来被动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管理,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

最新14章财政体制

14章财政管理体制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掌握)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掌握,2011年修订)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例题·多选题】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原则有()

A.受益原则 B.统一领导原则 C.区域原则 D.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原则 E.效率原则 『正确答案』ACE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 【例题·多选题】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 A.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B.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C.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D.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E.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正确答案』ACDE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2011年新增)

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总体上讲,我国一直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980年至1993年历经了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是“包干制”财政管理体制 (1)1980-1984 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分灶吃饭体制 (2)1985-1987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3)1988-1993年实行包干财政体制 了解包干型的优缺点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例题·单选题】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财政管理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