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浩如烟海,一人乃至一代人抑或几代人穷全部精力,对其进行精细深微的研究。下面我将从整化、原则、思维方式及其效果四个方面谈谈对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认识。

一、过去时期

过去时期的美学即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写过近百万字的美学讲稿,那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典美学的第一个特点――追求哲学整化,即美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哲学的,是为哲学构架的整体化服务的。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美学大不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理论表现的。象意境这个概念,《诗式》、《姜斋诗话》、《人间词话》论述它的很多,哲学著作论述的就很少。可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量命题,大多是由哲学家提出,并通过整体的哲学构思来讨论的。就说美学这个名字吧,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时候就不是为了专门创立美学这门学科的,而是因为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部分,相应哲学体系就有一个漏洞,因为研究知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的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科学。鉴于这种情况,他专门设立了美学这门学科,以此来完成哲学构架的整体化。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指出西方古典美学的哲学整化倾向,而是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亚理士多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这说明:西方古典哲学是从对自然和现实的认识开始的,目的是把认识现实化,借助手段达到实现这种现实化的目的。自然和现实中有美的现象,也有其他一些现象,哲学家就是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本体化、认识论、方法论的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哲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包括美的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进行哲学反思,从而提出,阐释这些现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包括美学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如此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是帮皇帝作治国安邦的哲学解释,所以,他们讲究“德”、“礼”、“仁义”、“孝”,而不去深究那些“好象不作边际不合实用的希腊智者所醉心的宇宙根源问题以及认识自然与一般知识技能的问题”加上中国是个人伦的社会,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心较多,对自然和现实中的审美关系就不如西方人那么关心了。其次,中西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所以,西方哲学家们在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必然会考虑到审美关系;中国文化是一种化,中国哲学家即使考虑了艺术中的一些美学问题,也用“载道”、“教化”之类予以论证,使中国古代美学不能象西方古代美学那样纳入哲学文化的框架之中,而纳入人伦文化的整体意识之中。

第二,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理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理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式上从哲学入手讨论美学,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美与真的关系。前者在前个段落中已作了说明。就后者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与中国美学相比较来论证。中国哲学讨论的最多最高的问题是善,孔子强调仁学,《论语?学而》说:“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说:“人而不仁,如乐何”,都是讲伦理道德问题。道家虽然不同意儒家的道德论,但也有自已的道德论,追求自然无为,不受拘束的道德境界,《庄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极而众美众之”“依乎天理”,正之所谓也,所以,中国所讲的理性是道德理性,美学上重视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西方美学也有研究美与善的关系的,但是更突出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维柯曾说:“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和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这才是评价诗的真正原则。诗形成于情欲和感觉,有别于形成于理性自省的哲学,所以哲学越提高到普遍,就越接近于真;而诗越掌握特殊,就越实”。(4)从维柯对诗、诗评与哲学区别中不难看出: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伦理境界。由这种哲学派生出来的美学也是以求真为最高境界,比如说,西方较早关心审美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与和谐、数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给美注入理性的基因。吉尔伯特和库恩说:“数是现实的本质这种一般假设,在音乐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哲学结论,促使他们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数的比例来说明这种关系。”(5)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集大成者黑格尔手里,美完全成为理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他直言不讳地说:“对于我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6)这个假定就是哲学或理念,他还说:“美,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固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可见,黑格尔从他研究美学的西方古典美学的这种理性原则与哲学整化是一致的。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求真,哲学把美学纳入自己的构架之中,也要求美学服从哲学的这种主、体营造任务,服从哲学的逻辑演绎的规则,不能游离于哲学的求真之外专门研究美学。因此,西方哲学家实际上有的也是美学家,有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比如康德,主要是为了哲学整化来讨美论学,从而把美与真、善连结起来的,所以,谢林说:“哲学的普遍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的哲学。”(8)因为哲学要求美学从属于自己,所以,黑格尔也根据追求哲学普遍性的总体构想来定义美,认为“美和真具有同一本质,只是形式不同”(9)。我们看到:中国古典哲学的任务与西方古典哲学的任务不同,对美学的要求也就有差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发乎情,止于礼义”,而不大看重美与真的内在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很少有作品把美看作真的象征,而西方古典美学中把美作为真的象征的人就相当多,这种观点的影响也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古典美学追求哲学整化,讲究理性原则,所以,它在思维方式上必然采取形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直观的把握要突出一些,中国古代美学家多数是文艺评论家和作家,那些研究了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如朱熹、王夫之的文艺造诣很深,喜爱从品味艺术的角度把握艺术,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是直观的、经验的、形象的、缺乏系统的。西方古典美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演绎的、

有体系的,一句话,是形而上的。我“附录”列举了十八种美学著作,除《诗艺》、《论崇高》、《笔记》、《诗的艺术》、《拉奥孔》这些典型的文艺理论著作外,多数著作采用的是思辨方式,占三分之二;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单独设专节讨论的西方古代美学家有73人,用形而上的方式研究美学的有60人,占七分之六,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设专章讨论的有6位美学家,除歌德外,其他均为形而上的美学家,占六分之五。这还是个不完整的数字,但仅从这个数字中,我们完全可以从定量走向定性,认为西方古代美学主要来用的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

第四,在效果方面,西方古典美学主要起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相形之下,对物质的影响就不如现代(见下节)。虽然亚里士多德在批评他的老师柏拉图时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是,西方古典美学往往是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超越老师的,而且还有一些慑于老师掌握的真理,不敢在原有的基础上越雷池一步。培根就说过:“人们之所以在科学上不能进步,乃是由于象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10)由此可见,一些伟大哲学家对人类的精神的威制力和作用是多大。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不仅对意识形态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乃至实用的建筑,园林艺术发生过直接的比西方美学更大的作用,西方古代美学对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代传一代,后代在前代基础上发展,如亚理士多德在柏拉图基础上前进,康德在沃尔夫学派和英国经验派基础上发展,席勒、谢林和黑格尔又在康德基础上发展,马克思在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升华。其次,对世界美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就中西美学交流来说,五四以来,蔡元培更多地接受康德学说,王国维主要采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资料,朱光潜从康德、黑格尔美学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宗白华更多地从歌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西学东渐”的一个范例,也是西方古代美学对世界美学产生影响的一个范例。复次,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歌德说:“我一再转到康德学说上来”,“后来我得到了一本《判断力批判》,而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都应归功于它。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的那些井然有序的极其多样的兴趣: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是按同一方式进行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阐明的”。(11)

二、现在时期

西方现代美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对古典美学的反拔、叛逆。尤其是二次大战以来,西方现代文化与过去文化出现了断裂,人的观念、世界的次序、宇宙的结构统统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用L?J?宾克莱的话说:“我们的时代确实是一个革命的时代――政治革命,种族革命,意识形态的革命和道德的革命。各种年龄的人们日益对我们文化中传说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成功、声望、合乎传统、地位――提出疑问。”(12)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上产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第一,西方现代美学已从传统的哲学整化走向了艺术论整化的道路。那种把美学纳入哲学构架之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那种包罗万象的哲学全书也解体了,代之而起,是美学对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尽可能对艺术内部的规律进行剖析,而对美的哲学的一系列问题冷漠了。托马斯?芒罗在《当代美国美学流派》中,总结了占现代领先地位的美国美学的十大特征,其中第三条是:“很少集中在美的问题方面,拒绝美学是‘美的哲学’的要求”;第四条是:“对文化和社会艺术方面感兴趣”;第五条是:“对实用的、机械的和功能的艺术观感兴趣”;第六条是:“实践地对待美学,认为哲学如同艺术一样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第七条是:“民主地对待艺术和艺术创作,艺术的使用和艺术欣赏,在艺术创作中有实验的自由”。芒罗还说当代西方美学“不能更多地集中围绕着美的问题。从前,美学被视为‘美的哲学’。当代艺术心理学不再局限于‘美的感觉’、‘好的鉴赏力’和‘美学态度’。它研究艺术中大量形形色色的感应,它们的运用方法。审美心理学探索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比如,它不仅仅研究艺术中的幻想,并且研究梦境中的神经官能症状中的幻想。”(13)芒罗的这些概括基本上得到国际美学界的赞同,它是符合实际的。

西方美学的这一发展状况,具有很深的渊源。首先,哲学的改革,必然导致美学发展的新动向。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分析哲学等相继占据这一百多年哲学的主导地位,它要求美学更多地从艺术经验中取得养料,从而摆脱传统的思辨性的描述的圈子;其次,艺术史与批评史的发展与现状要求美学家作出自己的回答。康德式的忽视艺术经验的哲学构架与黑格尔式的由哲学体系演绎的艺术史,得到了扬弃,M?利维切说:“如果从艺术批评的立场来观察美学,许多美学问题就能轻而易举地被说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会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14)其三,随着自然科学迅猛异常的发展,美学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强有力的冲击,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分析说、实验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被美学接受并从中吸取有利于总结美学发展规律的养份,自然主义美学家企图用自然科学的部分概念代替传统的美学概念。芒罗曾说:“美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仅仅是最近半个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它开始认识许多现象,并感到为了表达和阐明这些现象,需要一整套的术语。美的概念,以及别的传统美学范畴,如丑、崇高、优美等对此已经无能为力,它们需要补充其他更为精确的意义”。(15)且不说这些议论正确与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思潮,是过去时期中的西方美学所没有的。

第二,经验原则。现代西方美学中,由于自然科学的某些实验因素,使一部分美学家忽视审美意象研究,但是,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使更多的美学家十分重视审美经验的探讨。现代西方美学家尊重十九世纪以前的经验派美学家,目的在于从审美经验入手,建立新时代的审美体系,首冼,他们把审美经验作为

美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西方不少美学家,把审美经验与美学的对象划等号,着重对审美经验进行解剖和作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芒罗说:现代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证主义超过理性主义或神秘主义,研究的基础是经验”。其次,现代西方美学家在审美经验的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研究审美经验的著作,以过去从来没有的阵势,出现在人们面前。费希纳的《美学导论》,华伦亭的《美的实验心理学》、里普斯的《美学》、亚历山大的《空间、时间和神》、柯亨的《关于纯粹感性的美学》、艾伦的《生理学美学》、兰菲尔德的《审美态度》、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肯尼克的《论审美经验》、布洛的《“心理距离”作为艺术中的审美原则的一个因素》、杜威的《艺术即经验》、伯兰的《审美领域》、奥尔德里奇的《回到审美经验》、基维的《审美知觉》等论文或论著,成为人们熟悉和常援引的作品。无论在体系的完备,或研究的质量方面,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研究都是空前的。第三,把审美经验的核心确立在情感方面。这是艺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审美经验研究的趋势。当代西方美学家更侧重于艺术表现说,而且主要是表现情感,研究审美经验的重要任务,是展开审美主体心理经验的过程,心理经验又是情感作为中心,所以,象苏珊?朗格这类美学家干脆把艺术当作情感的形式,象马克斯?德素这类美学家注重审美的有无利害关系的探寻。这种重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研究,与过去时期重理性有明显的不同,是现代西方美学的又一特色。

这种特色的形成,与现代西方人的观念的变革有明显的联系。上世纪与本世纪交接的时期,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体系。人不再是荷马史诗中的那种膀大腰圆、武艺超群,才智杰出、品行崇高的人,也不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中的那种处处屈尊上帝体现神的意志的人,更不是十八世纪作品中理性化了的人,一句话,人不是由理性决定的,也不是被理性控制的,人的一切哪怕是上帝的一切都要在经验的审判席上审判,要用科学来验证,要用日常语言来描述,人变成了象拉摩的侄儿那样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人。尤其是两次大战爆发,西方人对人的观念有了以前任何时候都没有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罗素写道:“我们的世界不完全是一个推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用询问科学的意见,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你觉得太热或太冷,你可以完全觉得到这件事实,而不必询问物理学家热与冷是怎么一回事。当你看到别人的面孔的时候,你有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不容怀疑的。但是这个经验并不是由看见理论物理学家所讲的那些东西而成”。(16)玻尔说:“近年来我们经验的大大扩展显示了我们简单的机械观念的不足之处,其结果是动摇了观察的习惯解释所依赖的基础。”(17)F?卡普拉说:“在现代物理学中,宇宙在经验中是不可分割的动力学系统,而观察者也作为基本的因素包括在内。在这种经验里,关于空间与时间、孤立物体以及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意义。这种经验与东方的神秘主义很恰似。”(18)无须多引了,我们毫不怀疑地从这些大师的叙述中看到:分析的、经验的二十世纪文化背景是产生以经验原则为特点的现代美学的文化渊薮。

第三,自下而上。西方现代美学采取了与传统不同的形而下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从具体走向抽象,从归纳走向分析,从分析走向综合,从例证走向概括,一般不依从于一个哲学体系,不根据一个先验的模式演绎出美学理论。英国美学史家李斯托威尔说:现代西方美学“是从人类实际的美感经验出发的,而美感经验又是从人类对艺术和自然的普遍欣赏中,从艺术家生动的创造活动中,以及从各种美的艺术和实用的艺术长期而又变化多端的历史演变中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一种归纳的、严格说来是经验的方法,是费希纳所大胆开创的‘从下而上’的方法。”(19)托马斯?芒罗也写道:西方现代美学“用经验论和自然人文主义观点对各种艺术及其有关的经验方式的研究,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和扩大。美学界的学者们普遍承认,美学已不再是一种徒劳地致力于制订美和高尚情趣的准则的思辩哲学分支了。他们认为,美学首先应该是一种描述性的探究,它把艺术作品看作是可观察的现象,并致力于找出和阐明有关这种现象的事实,同时把他们与人类经验、行为和文化的其他现象进行比较。其次,它以一种极为尝试性的和相对的方式,试图解答关于一般和特殊的审美价值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是制订固定的法则和绝对的标准,而要根据有关艺术的使用和效果的现有资料,通过帮助提出、验证和修改某些假设来达到目的。现代美学并不试图去证明什么是艺术的确定目标或价值标准,但是,它能促使人们把对艺术品的评价建立在经过经验的知识、集体获得的经验和合理推论的基础上”。(20)西方现代美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心理学美学,如鲁?阿思海姆、弗洛伊德、融恩的美学论著本身是科学的一个分支,采用实验、临床等大量论证从而研究美学问题;科学美学,如乔治?桑塔耶那、杜威、佩伯、芒罗、科林伍德、理德、英伽登、杜夫海纳等人的美学专著,采用科学的、描述性的自然主义的接近美学的方式研究美学;三是分析美学,如理查兹、维特根斯坦、韦兹、卡西尔、朗格的论著,把美学研究的中心集中在与审美判断有关的语言、记号、符号、意义等问题上,是语义学哲学与新实证主义结合所导致的一种崭新的形而下的美学研究方式。所有这三种方式都主要是形而下的研究方式,是美学科学化所必须的一种研究方式。应该说,这种研究方式的积忆与如上所述的文化背景是相应成趣、相得益彰的。

第四,美化现实。现代西方美学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学科,如技术美学、工艺美学等,本是对传统抽象的思辨的美学的叛逆,同时又服务于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与文化。传统的精神作用在现代仍然存在,但新出现的这种美化现实的倾向却是传统少有的。即使苏格拉底用的艺术一词也具有技艺、工艺的涵义,但是真正的美化现实的美学主要地突出地出现于现代。可以列举数端:首先,在组织上,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技术美学组织。1907年,德国成立了包括建筑师、工艺美学家和工业设计师的艺术工业联盟组织“维尔克邦德”,二十年代,德国又形成新的社团“建筑之家”;1918年俄罗斯成立艺术工业局,1926年,组建莫斯科高等工艺艺术学院,受到列宁的重视;1944年英国创立技术美学学会,1956年又组成“迪扎因(design)

中心”;1951年美国成立技术美学组织;1954年,匈牙利设立实用艺术委员会,1961年,波兰设立技术美学与艺术设计问题委员会,附设华沙技术美学研究所,1962年德国成立技术美学委员会、高等工业艺术学院、企业艺术设计局;1962年苏联成立全苏技术美学科学研究所,并编月刊与论丛;1957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技术美学协会。其次,对技术美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现代西方不少美学家致力于研究工业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技木美学,提高工业质量,生产效率等。另一方面,对艺术设计(design)开展了切实的研讨。艺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产品对象与其他方面紧密联系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从而把实用、经济与审美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产品趋于完美;艺术设计的另一任务是,对全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城建、交通、日常设施等进行艺术设计,为现实环境的美化服务,使各民族各方面的美学水准不断提高。其原因,恐怕与商业文化、现实的审美需求等方面不无关联。

三、未来时期

西方美学的过去与现在的基本模式为未来美学的发展趋向提供了思想线索,为美学科学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未来美学的发展不仅是以前发展的延续,而且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模式。

托马斯?芒罗有一个很好的书名:走向科学的美学。未来的西方美学可能会出现种种曲折,但是,走向科学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根据以前的总结,对未来西方美学的展望,初步设想如下:

(1)美学整化。尽管两千多年的美学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以“美学”命名的书不下千种,但是,严格地说,科学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大厦并没有巍然耸立。当代许多冷静的美学家一直认为:迄今为止,美学离不开哲学与艺术论,但美学毕究不同于哲学与艺术论,美学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完成哲学的构架,也不是为了专门丰富艺术论,而是在左右运动中,寻求自己的道路。美学的真正独立,至少要三个条件:一是哲学的高度发展;二是对审美的人和人的审美的把握;三是数学程式的科学表达。对这三条,尽管尚未有机结合起来,但是,美学史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累累硕果,过去时期的哲学美学发展,达到了很高程度,现在时期的艺术美学的经验总结,和用自然科学分析美学问题,已有相当基础。二十一世纪以及以后的西方美学发展,将会逐步在各个方面取得更高成就,特别在三者的综合上,将走出一条金光灿烂的道路。到那时,美学将不是一条支流,流入哲学或艺术理论的大河,恰恰相反,美学是大海,对美学来说,哲学或艺术理论或自然科学的某些学科的成就(不是学科木身)是支流,一起汇于美学的海洋。

(2)实践与文化原则。美学中的实践原则在黑格尔《美学》中显示了端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了科学的实践美学原则。过去和现在时期中的西方美学,重理性与经验,这为未来的美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因为实践是不能没有理性原则与经验原则的。托马斯?芒罗总结美国美学的发展时说:美国美学“拒绝把美和实践相对立的观点”,其特征之一是“实践地对待美学”。尽管现代西方美学还没有形成实践原则的特色,但是,它的未来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美国美学发展的这种模式客观上反映了未来美学的必然趋势。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世界形成文化,文化为人生和人类的审美化铺平道路。美学科学的建立,离开了实践基础和文化墓础,将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现代西方美学中之所以纯客观说与纯主观说,还不如过去时期中的美学的这方面的论证更引人注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愈来愈迫切地观望美学的实践原则的确立,现代时期摒弃过去时期的理性原则,是有偏颇的,但它重经验,已显示出向实践原则迈步的踪迹。如果能在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准上,把理性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未来西方美学的实践和文化原则必将确立。

(3)上下结合。漫长的西方美学史,在研究方法上,走过一段上下求索的道路。这与美学的哲学整化或艺术论整化、理性和经验原则及精神承传和美化现实极有关系。然而,十九世纪以前的美学史已经表明:形而上的思辩并不是美学研究的唯一门径;二十世纪的美学状况更是明确了这一点:人类一切先进的思维方式于美学研究都会带来裨益。在此世纪之交的美学转折中,西方不少美学家已开始充分认识到:可以变换各种视角、手段、方法,进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向交流的研究,从而形成美学特有的思维模式。美学一味依恋古典形而上学和在现代形而下的魔圈中流连往返不久将会成为过去,美学将以自己独特的研究模式和思维系统著称于世;而这种研究模式和思维系统在元哲学命题意义上基本上离不开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向交流合成。由此上下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派生出或然逻辑与归纳逻辑、分析与综合、语言与符号、能向与活动、势场与格局、所指与能指等多方面的展开乃至转换范畴,并挟之以实验与演绎的交配操作、数学函数的运算、推理乃至传达,从而在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文化背景中走出美学研究方法自律化的新途。

(4)美化人生。在《审美哲学》中,我已对美学走向人生和人类问题做过专门论证。这里只想承接上文所示,把美学从精神作用到美化现实至美化人生看作一个美学功能的“三级跳”。因为人是从建设现实走向建设自身的,所以,美化现实必然走美化人生,增加和丰级人的各个方面,从而按照审美理想展示美的人生。当代西方青年之所以在这震荡的时代追寻东方哲学,特别是崇拜老子哲学,与建设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1980年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美学会议,把主题定为“创造性与人类世界”,也与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前途有关。美学的整化和实践原则,美学发展的这种改造,必将为美学效能新的发挥奠定基石,从而使美的人生的建立有十分雄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原则。西方有的学者提出:二十一世纪

的美学将以美育研究为中心,这话未免有些偏极,不是建立独特的美学体系的设想,但是,它把美学与人生结合起来,通过审美教育作为中介,确有启发。它暗示出,只要有真正的美的人生,才能更好地美化现实,美化世界。

第二,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理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理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式上从哲学入手讨论美学,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美与真的关系。前者在前个段落中已作了说明。就后者来说,西方美学更突出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维柯曾说:“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和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这才是评价诗的真正原则。诗形成于情欲和感觉,有别于形成于理性自省的哲学,所以哲学越提高到普遍,就越接近于真;而诗越掌握特殊,就越实”。从维柯对诗、诗评与哲学区别中不难看出: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伦理境界。由这种哲学派生出来的美学也是以求真为最高境界,比如说,西方较早关心审美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与和谐、数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给美注入理性的基因。吉尔伯特和库恩说:“数是现实的本质这种一般假设,在音乐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哲学结论,促使他们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数的比例来说明这种关系。”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集大成者黑格尔手里,美完全成为理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他直言不讳地说:“对于我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这个假定就是哲学或理念,他还说:“美,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固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可见,黑格尔从他研究美学的西方古典美学的这种理性原则与哲学整化是一致的。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求真,哲学把美学纳入自己的构架之中,也要求美学服从哲学的这种主、体营造任务,服从哲学的逻辑演绎的规则,不能游离于哲学的求真之外专门研究美学。因此,西方哲学家实际上有的也是美学家,有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比如康德,主要是为了哲学整化来讨美论学,从而把美与真、善连结起来的,所以,谢林说:“哲学的普遍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的哲学。”因为哲学要求美学从属于自己,所以,黑格尔也根据追求哲学普遍性的总体构想来定义美,认为“美和真具有同一本质,只是形式不同”。

第二,经验原则。现代西方美学中,由于自然科学的某些实验因素,使一部分美学家忽视审美意象研究,但是,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使更多的美学家十分重视审美经验的探讨。现代西方美学家尊重十九世纪以前的经验派美学家,目的在于从审美经验入手,建立新时代的审美体系。这种重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研究,与过去时期重理性有明显的不同,是现代西方美学的又一特色。

这种特色的形成,与现代西方人的观念的变革有明显的联系。上世纪与本世纪交接的时期,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体系。人不再是荷马史诗中的那种膀大腰圆、武艺超群,才智杰出、品行崇高的人,也不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中的那种处处屈尊上帝体现神的意志的人,更不是十八世纪作品中理性化了的人,一句话,人不是由理性决定的,也不是被理性控制的,人的一切哪怕是上帝的一切都要在经验的审判席上审判,要用科学来验证,要用日常语言来描述,人变成了象拉摩的侄儿那样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人。尤其是两次大战爆发,西方人对人的观念有了以前任何时候都没有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罗素写道:“我们的世界不完全是一个推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用询问科学的意见,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你觉得太热或太冷,你可以完全觉得到这件事实,而不必询问物理学家热与冷是怎么一回事。当你看到别人的面孔的时候,你有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不容怀疑的。但是这个经验并不是由看见理论物理学家所讲的那些东西而成”。玻尔说:“近年来我们经验的大大扩展显示了我们简单的机械观念的不足之处,其结果是动摇了观察的习惯解释所依赖的基础。”F?卡普拉说:“在现代物理学中,宇宙在经验中是不可分割的动力学系统,而观察者也作为基本的因素包括在内。在这种经验里,关于空间与时间、孤立物体以及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意义。这种经验与东方的神秘主义很恰似。”无须多引了,我们毫不怀疑地从这些大师的叙述中看到:分析的、经验的二十世纪文化背景是产生以经验原则为特点的现代美学的文化渊薮。

(2)实践与文化原则。美学中的实践原则在黑格尔《美学》中显示了端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了科学的实践美学原则。过去和现在时期中的西方美学,重理性与经验,这为未来的美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因为实践是不能没有理性原则与经验原则的。托马斯?芒罗总结美国美学的发展时说:美国美学“拒绝把美和实践相对立的观点”,其特征之一是“实践地对待美学”。尽管现代西方美学还没有形成实践原则

的特色,但是,它的未来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美国美学发展的这种模式客观上反映了未来美学的必然趋势。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世界形成文化,文化为人生和人类的审美化铺平道路。美学科学的建立,离开了实践基础和文化墓础,将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现代西方美学中之所以纯客观说与纯主观说,还不如过去时期中的美学的这方面的论证更引人注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愈来愈迫切地观望美学的实践原则的确立,现代时期摒弃过去时期的理性原则,是有偏颇的,但它重经验,已显示出向实践原则迈步的踪迹。如果能在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准上,把理性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未来西方美学的实践和文化原则必将确立。

中西方审美比较

中西方审美比较 摘要: 以前不论东方或西方,人们很少谈说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更多的是和谐与不和谐,人们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追溯到中西方古典审美,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中国主要彰显主题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偏向于人伦“心理”;而西方人是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表征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具有宗教神圣内涵的形象再现,是偏向于外向形式“物理”。西方常常把审美对象的超验品性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他们审美最高境界就是人神之和的“形式和谐”;而在中国注重发现审美形象的象征功能,并常常把这种象征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比附起来,注重“美”与“善”的共同点,我们的审美最高境界就是“入世”与“出世”相平衡的“心理和谐”。 关键词:东西方审美异同主体 审美是一个现代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生存情景。在摘要中已经简单介绍中西方审美的大体异同点,下面我具体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我主要是先从观念上总体阐述中西审美的比较,而后从绘画具体分别介绍的。 一、观念上 在谈到中国文化的代表,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所以我就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来具体表现。孔子对通过审美展现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评价,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的。他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克己复礼”,达到以“仁”为核心的“圣人境界”。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培养过程,就是把社会性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心理的过程。而表现在艺术审美中就是提倡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伊内心的和谐容纳现世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美境界。道家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是一种超越了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心理状态,即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和谐统一体验中,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而且中国的绘画向来不受到政治的牵连的,绘画通常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或民间工艺者的手艺活,文人墨客修身养性,游遍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浩如烟海,一人乃至一代人抑或几代人穷全部精力,对其进行精细深微的研究。下面我将从整化、原则、思维方式及其效果四个方面谈谈对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认识。 一、过去时期 过去时期的美学即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写过近百万字的美学讲稿,那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典美学的第一个特点――追求哲学整化,即美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哲学的,是为哲学构架的整体化服务的。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美学大不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理论表现的。象意境这个概念,《诗式》、《姜斋诗话》、《人间词话》论述它的很多,哲学著作论述的就很少。可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量命题,大多是由哲学家提出,并通过整体的哲学构思来讨论的。就说美学这个名字吧,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时候就不是为了专门创立美学这门学科的,而是因为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部分,相应哲学体系就有一个漏洞,因为研究知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的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科学。鉴于这种情况,他专门设立了美学这门学科,以此来完成哲学构架的整体化。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指出西方古典美学的哲学整化倾向,而是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亚理士多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这说明:西方古典哲学是从对自然和现实的认识开始的,目的是把认识现实化,借助手段达到实现这种现实化的目的。自然和现实中有美的现象,也有其他一些现象,哲学家就是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本体化、认识论、方法论的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哲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包括美的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进行哲学反思,从而提出,阐释这些现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包括美学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如此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是帮皇帝作治国安邦的哲学解释,所以,他们讲究“德”、“礼”、“仁义”、“孝”,而不去深究那些“好象不作边际不合实用的希腊智者所醉心的宇宙根源问题以及认识自然与一般知识技能的问题”加上中国是个人伦的社会,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心较多,对自然和现实中的审美关系就不如西方人那么关心了。其次,中西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所以,西方哲学家们在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必然会考虑到审美关系;中国文化是一种化,中国哲学家即使考虑了艺术中的一些美学问题,也用“载道”、“教化”之类予以论证,使中国古代美学不能象西方古代美学那样纳入哲学文化的框架之中,而纳入人伦文化的整体意识之中。 第二,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理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理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式上从哲学入手讨论美学,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美与真的关系。前者在前个段落中已作了说明。就后者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与中国美学相比较来论证。中国哲学讨论的最多最高的问题是善,孔子强调仁学,《论语?学而》说:“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说:“人而不仁,如乐何”,都是讲伦理道德问题。道家虽然不同意儒家的道德论,但也有自已的道德论,追求自然无为,不受拘束的道德境界,《庄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极而众美众之”“依乎天理”,正之所谓也,所以,中国所讲的理性是道德理性,美学上重视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西方美学也有研究美与善的关系的,但是更突出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维柯曾说:“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和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这才是评价诗的真正原则。诗形成于情欲和感觉,有别于形成于理性自省的哲学,所以哲学越提高到普遍,就越接近于真;而诗越掌握特殊,就越实”。(4)从维柯对诗、诗评与哲学区别中不难看出: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伦理境界。由这种哲学派生出来的美学也是以求真为最高境界,比如说,西方较早关心审美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与和谐、数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给美注入理性的基因。吉尔伯特和库恩说:“数是现实的本质这种一般假设,在音乐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哲学结论,促使他们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数的比例来说明这种关系。”(5)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集大成者黑格尔手里,美完全成为理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他直言不讳地说:“对于我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6)这个假定就是哲学或理念,他还说:“美,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固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可见,黑格尔从他研究美学的西方古典美学的这种理性原则与哲学整化是一致的。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求真,哲学把美学纳入自己的构架之中,也要求美学服从哲学的这种主、体营造任务,服从哲学的逻辑演绎的规则,不能游离于哲学的求真之外专门研究美学。因此,西方哲学家实际上有的也是美学家,有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比如康德,主要是为了哲学整化来讨美论学,从而把美与真、善连结起来的,所以,谢林说:“哲学的普遍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的哲学。”(8)因为哲学要求美学从属于自己,所以,黑格尔也根据追求哲学普遍性的总体构想来定义美,认为“美和真具有同一本质,只是形式不同”(9)。我们看到:中国古典哲学的任务与西方古典哲学的任务不同,对美学的要求也就有差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发乎情,止于礼义”,而不大看重美与真的内在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很少有作品把美看作真的象征,而西方古典美学中把美作为真的象征的人就相当多,这种观点的影响也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古典美学追求哲学整化,讲究理性原则,所以,它在思维方式上必然采取形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直观的把握要突出一些,中国古代美学家多数是文艺评论家和作家,那些研究了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如朱熹、王夫之的文艺造诣很深,喜爱从品味艺术的角度把握艺术,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是直观的、经验的、形象的、缺乏系统的。西方古典美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演绎的、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2010.04 李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 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 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 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 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 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 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 一、审美含义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 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 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 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 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 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基于此审美 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 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 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 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 1、中国审美 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 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 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

西方美学总汇

西方美学总汇 原始时期: 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 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古希腊时期: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 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 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 ③重视形式。形式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 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当然,这些怜悯和恐惧的体验如何能够引起我们灵魂的净化,尚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持久争议,但其理论贡献仍是不容抹杀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与恐惧)到积极情感的转化过程。尽管后代的思想家对于这个过程提出了日益精细的理论说明,但亚里士多德所发现的悲剧感的这一根本特征却始终没有被推翻,并且构成了悲剧理论研究的核心。 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法运用到了对于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描写这种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并不认为 悲剧的发生是由于悲剧主人公的过失所致。而且,黑格尔的精辟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以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安提戈涅》为例说明,国王与安提戈涅的冲突就是国法与家法之间的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这两种伦理力量都是合理而片面的。国王与安提戈涅分别代表着国家利益和血缘亲情,所以,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浅谈西方美学

浅谈西方美学 这学期,我选修了美学,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美学,我了解到了西方美学的思想和历史。使我对美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西方美学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的土壤,其中萌生的思想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彰显了崇高美,这点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出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雄浑、壮丽,而希腊油画中的神话人物线条优美,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非常美。希腊美学展示给我们的是向往光明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后来古罗马代替了古希腊,但古罗马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文化,也继承了古希腊的美学思想。 罗马帝国灭亡后,美学进入了黑暗时期。在这近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该时期认为美都来自上帝,只有神是美的,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一些神话人物,而且人物形象非常呆板,没有表情,等级划分非常明显。 中世纪的美学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14世纪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同处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同一时期的杰出人物。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人们称为十大未解之谜,西方油画一般不会用山水画来作为背景,而《蒙娜丽莎》却用山水作为背景,体现了画的纵深感。尤其是蒙娜丽莎那嘴角的一丝微笑,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信徒。这幅画采用明暗对比和辐射点把耶稣放在了一个中心位置,还有就是所有人物的指向也是耶稣,这就突出了耶稣的重要位置,其中耶稣神态平常,表现了耶稣的大度。而十二个信徒的神态被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力出来,这体现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造诣。 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大卫》《哀悼基督》《最后的审判》、《创造亚当》,其中前三个都是雕塑作品,而后一个是油画。米开朗琪罗喜欢雕塑,他的雕塑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雕刻造诣,在他这三个雕塑中,线条光滑、多变,体现了他高超的技巧。《创造亚当》中,那快要接触却没接触到的画面非常有难度。米开朗琪罗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健壮,给人一种力量美。 拉斐尔的代表作是《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等。他创造了学院派,是文艺复兴三杰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画家。《雅典学院》这幅作品中,拉斐尔把当时很多有名的人物都画了进去,也把自己也画了进去。《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当圣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去拯救人类,她没有表现出自豪,而是表现出了担忧,这就是母爱,不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只愿他平平安安。而画中的一堆小孩儿的骷髅头,至今是未解之谜。 文艺复兴后,美学又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最后是近现代美学。 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对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非常喜欢这门课。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Aesthe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及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I Abstrac t (English) (Ⅱ) Abstract (Chinese) (Ⅲ) Contents (Ⅳ) 1. Introduction (6) 1.1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6) 1.2 Literature Review (7)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8) 2.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8) 2.1 Face in Chinese Culture (9) 2. 2 Face in Western Cultures (11) 2.3Pragmatic Strat 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2) 3.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ifference (14) 3.1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 (14) 3.2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 (15) 3.3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17) 5. Conclusion (18) References (19) Acknowledgem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paper, I got a lot of help from others. Here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m.

西方美学史-概要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和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和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和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西美学比较

中西美学比较 “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仍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思想体系”。中西美学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学者认为西方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之上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之中的,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相差甚远。在古希腊人崇尚思辨的社会风气引导下,西方美学家形成了喜欢用缜密精确、高度思辨的方式来研究美学,十分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对美学中的概念和范畴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在论证方法上,西方美学家也十分推崇抽象思维,擅长逻辑分析,一般都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因而常常喜欢从总体的哲学框架入手,去引发一定的美学命题和结构。而中国美学则是在感性直觉中体现出理性的思辨,是一种更加接近于艺术思维方式的个人体悟,是一种具象的抽象。它不重系统的著作,而重零星的感受,不重理论的分析,而重直观的欣赏}不重逻辑的分析,而重联想的丰富口]。因此,人们常常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经验美学,它主要立足于生动的审美经验,结合丰富的艺术实践.去探讨美的规律。其论证手段是直觉感悟,而不是推理判断。由于中国美学缺乏严格的美学范畴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手段,因此中国美学很少有西方那样完整的美学体系和关于美学的宏篇巨著,许多美学观点只是散见于各种随笔和杂感之中。以至于有人提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叽“,甚至西方美学家鲍桑葵居然武断地认为中国、日本,甚至整个东方都“没有关于美的思辨理论机”,这种观点显然是过激的。虽然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风格迥异。但是只要我们对二者稍加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在面对许多重大美学问题的时候,其实中国和西方的某些观点和看法非常接近,甚至很多观点中国人提出的时间比西方人更早。这种现象从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 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关于美学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 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 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 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 2P12-14 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 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 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 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 洛克:“白板说” 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