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类文章阅读

记叙类文章阅读
记叙类文章阅读

记叙类文章阅读

一、文章标题:[1、标题含义;2、标题作用;3、标题的拟写]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

1、标题的含义:

(1)理解标题与主题(作者情感的)的关系

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

②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

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深思。

《水磨镇的微笑》(2011.四川资阳)

选文以“水磨镇的微笑”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反应了水磨镇人民灾后的幸福生活,展示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双关义:

①《被风吹走的夏天》(2011.广东肇庆)

表层:随着时间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结束。

深层: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

②《赌》(2006.湛江)

表层: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就为主。

深层: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3)比喻义:

①《掌心化雪》(2011.湖南娄底)

本义:掌心化雪是指雪在掌心,会慢慢化成水。

比喻义:这里比喻老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关爱,能让学生觉得温暖,感受鼓舞。

②《每一棵草都会开花》(2011.湖南邵阳)

本义:是指大自然中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比喻义:这里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4)象征义:

①《迷雾灯塔之光》(2009.沈阳)

本义: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

象征义:象征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②《风雨中的菊花》

本义:小乞丐在风雨中献上的那束菊花;

象征义:象征小乞丐坚韧执着的品格及纯洁美好的情感。

2、标题的作用:

(1)文章的线索。

(2)揭示文章的中心。

(3)概括文章所叙之事(主要内容)。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5)吸引读者关注(悬念)。

(6)运用修辞,形象表达某种意思。

例1:《天窗》(2010.江苏南京)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1)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一语双关,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例2:《为爱挺直》(2009.黔东南州)

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

(1)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例

3:《半碗馄饨满满爱》

有人建议将本文的标题改为:“半碗馄饨” ,你会选择哪个?说说理由。

我会选择:半碗馄饨满满爱。

因为:(1)“半碗馄饨满满爱”既点出了文章的线索——“半碗馄饨”,又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满满爱”。

(2)用“半3、给文章拟标题:

(1)找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

(2)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3)语言要求简练,多为8字之内。

例1_____________(2010.浙江东阳)

此文选自孙道荣的博客,读完全文,请你给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

①冬天的橡树

②穿破毡鞋的小男孩

③震撼心灵的“家访”

碗馄饨”与“满满爱”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圆满与伟大。

阅读全文

例2《舐犊》

如果让你给文章换一个标题,你会拟一个怎样的标题?

文章结尾:舌头是用来说话的,是用来品尝食物味道的,李国栋却硬是用自己的舌头书写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父爱神话。

根据文章结尾拟题:《用舌头书写的父亲爱神话》。二、词语的理解:

1、加点词语的理解;

2、加点词的作用、表达效果;

3、加点词指代什么内容;

4、把句中“xx”语改成“xx”词好不好?为什么?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常见的题型,一是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二是要结合题的要求,灵活恰当地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1、瞻前顾后法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银行里的男孩》(2011.兰州卷)

问题: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瞻前顾后: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以及小男孩说的“但这似乎不公平”却又无能为力的表现,词语的含义为:男孩害怕挨打而取钱,取不到钱

而灰心失望。

(2)理解词语的指代义。(理解代词和非代词的指代内容)

可紧扣上下文,寻找它指代的对象和范围,一般在代词前句或前段,有时,指代内容比较隐蔽或比较零碎,则需我们综合概括。

《方寸田园》(2011.江西南昌)

问题:文中多次提及的“俗愿”,实为作者追求的平凡而淡泊的生活,试用简洁语句归纳其具体所指。

瞻前顾后:第五自然段:“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

逛书店、观书画展、听音乐会、买鲜花、研究化妆、学烹饪术。

2、抓住主旨法

反映重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都适用于这种方法。

《弹着命运的琴弦一路高歌》纳兰泽芸

问题:揣摩下面这句话加点词的含义。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9个字放在史铁生身上,是那样令人心酸地契合。

令人心酸,表现出作者对史铁生的同情,这个词是作者的感慨,也是史铁生遭遇的无情的人生经历。

3、巧用修辞法

有的“重要词语”还可通过修辞手法去揣摩词义。一些优秀的文章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含义。

《江南柳》(2011.烟台卷)

问题: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分析:“狂颠”这个词语本义是形容举止放纵无节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狂风之下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景。

答案:“狂颠”一词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

4、咀嚼品味法

近几年来,有些考题将对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好处结合起来考查,即说明含义并品味。《你在伞里吗》

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

问题: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砸”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又大又猛,与“嘭嘭直响”相呼应,同时,“砸”也写出了母女俩生活的艰辛,换成“落”就没有这种效果。

5、写作手法法

有的“重要词语”还可通过写作手法去揣摩和赏析。作者有时会用一些写作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体现文章主旨。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2011.四川南充)

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萌动”“潮涌”是虚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蝶带给“我”的那种含苞欲放、春机无限的美的遐想,表达了“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三、句子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是阅读理解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考查的题目。句子的含义主要是指句子所蕴涵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句子对表现文章主旨、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解说和品味]

八类重要句子包括:

1、语段首句:提示、统领、概括的作用;

2、中心句:概括一个语段内容的句子;

3、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4、抒情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5、描写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

6、修辞句:为更好地传神达意;

7、伏笔、铺垫、照应性句子: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严丝合缝。

8、结构比较复杂、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1、抓句中关键词语。(有时还要注意修饰成分)

对于一些含蓄而复杂的语句,可以把关键词作为理解句意的突破口。一个句子中常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了这类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整个句意就容易把握了。

(1)《父亲进城送梨》(2011.浙江义乌)

结合上下文,品味这句话的含义。

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

(2)《弹着命运的琴弦一路高歌》

结合加点词语,揣摩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扯紧,牢牢地抓紧,毫不放松,史铁生活得何其

艰难?这句话是史铁生人生的记录,真实的写照。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理解,关涉段意,甚至文意,这就必须借助文章语境加以分析,才能达到理解文句意思的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理解句意的潜在信息,据此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句意。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2011.重庆卷)

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谈谈你的理解。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是主旨句,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⑥⑦⑧⑨段,⑥⑨段写亲情温暖,而⑦⑧两段写关爱的温暖,从而得出答案:艰难的日子,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

3、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与作者的写作主旨。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别踩疼了雪》(2011.贵州铜仁)

品味语言

夜晚再黑,也4、结合修辞手法。(修辞+表达效果)

弄清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这些句子的真正内涵。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鲜明;

对偶、排比、反复:结构类修辞突出强调所写的内容特征。

反问、设问:增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压不过雪的白。

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1)《向一棵树鞠躬》(2009.杭州)

下面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2)《绝唱》(2009.烟台)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水露的圆润、灵动。

(3)《有一种生活叫读书》

本文语言优美,请简要赏析下面句话。

书本无声,但她就像一个朋友,激励你向生命的更深处走去。当你流泪,它如手帕,温柔擦试;当你欢笑,它如夏花,灿烂成片,激起你心海的朵朵浪花。

拟人修辞方法,把书本比作朋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积极意义。

(4)《与一只蝶不期而遇》(2011.四川南充)

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蝴蝶的美,抒发对蝶的喜爱之情。

5、观照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分析句子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4)激发兴趣;(5)总领全文。

句子在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句子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点题;(2)深化中心;(3)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章结构严谨;(4)含蓄深刻引人深思。

《世上最辛酸的秘密》(2011.广东湛江)

请说明下面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内容上),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伏笔(结构上)。

6、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表达技巧)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抓住特点,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1)整散结合,长短交替。

①整散结合,摇曳多姿

整句是指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一组句子。散句不太注重句子的整齐对称,它长短自由,结构多样,灵活诗意。整中有散,语气舒缓;散中有整,诗意灵动。

②长短交错,参差错落。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为长句;反之,为短句。长句表意严谨、精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交替使用不但表意丰富,增强抒情效果,而且往往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流逝》

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禁黯然,是迷失的,抑郁的,暴烈的,几近失常的。

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强调了作者对春天流逝速度之快,无法挽留的复杂感情。

(2)有些句子打破常规语序,如倒装句,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

《不朽的失眠》

品读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唯有他,张继,醒着。

句子两处有意停顿,把张继深夜孤独、沮丧的心绪宣泄得淋漓尽致(强调张继深夜孤独、沮丧的心情)。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①《老屋后面的溪流》

下面句子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A、夜晚,我们睡在小屋里,听窗外溪流丁丁、淙淙地自言自语着,心想,天这么黑,溪流摸

黑走路,它害怕吗?它孤独吗?

心理描写,表达出对小溪关心体贴。

B、我发现,这溪流,是我的首席人生启蒙老师和美学老师。

议论抒情,体现出我对小溪的评价和敬重!

②《母亲的5000米奔跑》

下面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太阳在头顶无情地炙烤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天闷热得像刚熄了火的砖窑。炎炎烈日下,母亲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炎热,母亲奔跑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

(4)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①《最美好的时刻》

结合原文赏析下面这句话

野兔子、小松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了夜晚的和谐、美好。

②《母亲的日历》

请赏析“多少个静静的夜晚,母亲对着日历上那一个个小小的标记会出神很久,回忆她的儿子在家时的每一寸光阴”语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虚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象中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7、掌握语言特点:

从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准确、简洁;清新、明快;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方寸田园》(2011.南昌)

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

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四、内容情节

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1)人+事

《我们一样爱他们》(2010山西)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

年轻人资助贫困生。

(2)人+事+意

《白蝴蝶花》(2009贵州安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

院长先生为我做手术时,把纱布折成美丽的“白蝴蝶花”,给我启示: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让儿子独立一回》(2010浙江舟山)

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病倒了,我俩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

2、伏笔、照应与铺垫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势;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2)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而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例1、《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2007重庆)

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为后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来电)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

例2、《期末作文》(2008湖北十堰)

文章用了较大篇辐写次要人物罗曼·德斯尔博士,这样写有何作用?

为下文我去库特夫人家向她道谢作铺垫。

3、插叙、补叙和倒叙的意义或作用

(1)插叙的作用:对上文:补充交待故事情节;对下文:作铺垫;对全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2)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补叙的作用: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补叙只对情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补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

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和补叙都是同一件事。

例1、《敲雪》(2009沈阳)

选文第③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第③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例2、《麦黄黄杏黄黄》(2009潍坊)

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补叙,补充交待了故事情节;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表现出父亲既对家庭负责,讲究信用,又具有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例3、《鸟瞰地平线》(2010吉林)

作者在第④段中叙述了24年前的一件往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插叙,表现出昔日浦东的荒凉落后,与今日浦东的繁盛通达形成鲜明对比。

4、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

(1)六种线索:

时间线索:《最后一课》:去上学——上课前——上课时——散学。

地点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物线索:《故乡》:“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我的叔叔于勒》:以于勒的贫富变化为线索。

事件线索:《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物品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的来去为线索。

感情线索:情感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以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例1、《看山老爹》(2007江西)

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其只插叙了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老爹一天的活动;老爹对山林的爱;山林被砍伐。

例2、《感谢自卑》(2010广西河地)

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为:先叙后议论。文章先记叙了“我”在自卑中奋勇奋进的历程,然后结合邓亚萍的事件进行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五、文章主题

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

2、段意串联法:即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3、首尾归纳法: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蕴涵着作者的精心构思,很多时候,文章的开头、结尾表明了文章的主旨。

4、关键词句归纳法:即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的方法。

5、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在中考考题中直接出现的并不多,但与此相关的题如:字词句段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想象延伸故事情节;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等。

例1、《老水车旁的风景》(2009苏州)

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例2、《唤醒生命》(2007芜湖)

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

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例3、《看海》(2009济宁)

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六、人称和写作手法

1、人称的表达作用: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客观地展现生活。

2、表现手法: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为刻画人物、突出事物、抒发情感、突出主题等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对比、衬托、悬念、拟人、比喻、夸张、讽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抑扬结合、虚实结合等。

3、

例1、《橘子与毛衣》

本文叙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请结合运用的人称谈谈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好处是真实亲切,这是故事感人的基础。

例2、《唤醒生命》(2007芜湖)

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用第三人称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例3、《别踩疼了雪》(2011贵州铜仁)

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

例4、《父亲进城送梨》(2011浙江义乌)

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例5、《雪》

写法理解:对本文表现手法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C、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纯洁、温暖、博爱的向往和赞美。

七、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

1、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

(1)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

(2)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补充性格形象。侧面描写有人物的烘托和环境的烘托两种。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

2、概括人物形象:

(1)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莫怀戚的《散步》,叙述了儿子说服母亲出去散步;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儿子背母亲走小路三件事。儿子形象:懂事、孝顺、有责任感。

(2)结合人物的描写来分析。

(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胡适《我的母亲》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母亲形象: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慈母。

(4)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搬弄是非、占小便宜、见识短浅、贪恋女色;另一方面憨厚朴实、知错就改、忠勇善良。

例1、《母亲为我做棉被》

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娘给我做棉被的满足感,表现了娘对“我”的关爱。例2、《光明行》(2011辽宁沈阳)

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

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

例3、《偷父》(2010广东)

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

八、个性拓展考题。

答题规律:1、指出本文蕴含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文中的主旨句和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回答)。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例1、《我有天下最好的继父》周冬雨

读了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本文表达了对自己拥有一位天底下最博大无私的继父而骄傲自豪的感情。在文中,正是继父让她住哥哥的房间,不让她每晚穿珠帘挣钱,背水泥为她挣舞蹈培训费等无私爱的举动感化了她,才让她将继父当做亲生父亲一样敬重、孝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自己首先奉献了无私的爱,才会收获到无私的爱。

例2、《带着伤痕飞翔》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从这只小鹰“带着伤痕飞翔”的历练中获得的感悟。

文中的这只小鹰无数次带着累累伤痕苦苦练习飞翔,它身上这种屡挫屡战的坚毅深深地震撼了我,勇者是打不倒的。就如我,尽管在一次次的月考中受挫,现实与目标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每一次我都会重新站起来,我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打不倒的勇者。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对象和特征:

1、分析标题。

《今天你“低碳”了吗》(2010福州卷)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标题虽然是一个问句,但暗示意非常明显,即提倡人们过低碳生活,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中心内容是: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2、抓住关键语句。

(1)抓关键语句。

《热心的海葵》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海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海葵是无脊椎动物;②海葵外形奇特,色彩斑谰;③海葵分泌毒液用以自卫和摄食;④海葵分泌黏液,用以识别友军;⑤海葵热心帮助弱小动物。

(2)抓段落中心句(首括句或尾括句)

《中华鲟》(2009浙江)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华鲟的几个特点。

①体形较大;②物种珍稀,研究价值重大;③有溯河洄游的习性;④中华鲟成熟期长,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

(3)抓文章主旨句。(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四合院》

本文通过北京四合院与高层建筑的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北京四合院的什么特点?

建筑雅致,结构精巧,数量众多。(主旨句在第一自然段)

3、理清文章的结构或行文思路。

说明对象的特征常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行文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也就把握住了说明对象的不同方面的各个特征。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2011滨州卷)

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条件;②暴雨(强降雨);③人类活动。

选文第③段介绍形成泥石流的第一个原因——地质条件埋下了安全隐患;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⑤段介绍泥石流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暴雨或强降雨;第⑥段又是过渡段,从段尾的话可以看出,下文第⑦段介绍第三个原因——人类活动。

4、瞄准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为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服务的,体现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这其实也是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往往可以有效地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征。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2008芜湖)

高科技跑鞋一般具有哪些功能?

避震功能;回输功能;附着力强。

文中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举了几种跑鞋来说明,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把它们找出来就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二、说明顺序和作用

说明顺序:没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就可以确定为逻辑顺序了。逻辑顺序一般有八种:①总说分说;②先主要后次要;③先原因后结果;④由现象到本质;⑤由特点到用途;⑥由一般到特殊;⑦由整体到局部;⑧由简单到复杂;⑨由具体到概括(抽象)。

说明顺序的作用:说明文讲求条理性、层次性、说明顺序的作用就是条理清楚地向我们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知识等。

《多彩芬芳的花朵》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准确地说明花朵五彩芬芳的内在联系。

三、说明方法和作用

自身作用+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作比较突出强调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

下定义严密确切地

画图表直观明了地

摹状貌具体形象地

作诠释通俗易懂地

引资料有力地

例1、《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2011南昌卷)

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有达效果?

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

例2、《最佳饮料——白开水》(2010浙江金华)

请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和其作用。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从水中矿物质含量的角度说明了白开水对人体是最适宜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白开水对人体是最适宜的。

例3、《我们身边的辐射》(2011义乌卷)

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上面段落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CT检查给人带来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

四、说明的语言。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怪风揭秘》(2011浙江湖州)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怪风都可以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突出了龙卷风威力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奇特的海水咸度》(2008新疆)

请揣摩文段⑩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卷”能否换成“带”或“推”?为什么?

不能;“卷”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巨浪向上翻卷的情景。而“带”有在前引领的意思,“推”是在后推动的意思,都没有“卷”形象、准确。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玉》(2011四川达州)

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之一”是说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不只是玉文化,还有其他形式。去掉后就变成了最具

中国文化特色的只有玉文化了,与实情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议论文阅读

一、把握论题论点

1、论题是议论文章谈话的中心,是作者论述的对象或范围。

2、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对论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中心论点的位置:

(1)标题(2)开头(3)在文章中间(4)结尾(5)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语言表述中心论点,要通过概括全文获得(6)几个分论点相加。

例1、《伟大的力量》(2009深圳)

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决定伟大的最基本的力量一是时间,二是跟谁在一起做。(分论点相加)

例2、《世博给中国带来什么》(2010泸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深刻广泛的影响。

(通过概括全文获得)

二、分析补写论据

1、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典型史实)

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

2、依据论据判断确定论点。

3、补写论据:名言警句与名人事例。

名人事例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例1、《让信念点亮生命》(2009河池)

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第四段分论点: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

贝多芬小时候因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至,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例2、《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2010襄樊)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1)引出中心论点;(2)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辨别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和作用:

1、举例论证:举……事例(概括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等,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3、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拿……与……对比,突出强调了……观点,使论证更全面。

例《阅读杂谈》(2010浙江湖州)

第④段中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

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

四、理清论证过程。

要理清论证过程,就要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1)并列式:属于横式结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表述。

(2)对比式:也属于横式结构,把两种观点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3)递进式:属于纵式结构,各层之间层层深入,把道理说深说透。

例1、《匠人与大师》(2009北京燕山)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例2、《适应》(2008茂名)

本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论证。试从文章内容入手,概括其论证结构。

适应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会适应;怎样去适应

五、体会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准确周密2、逻辑性强3、形象生动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用词巧妙、修辞方法、句式特点等。

例《和谐明善》(2009河南)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1)短句为主,简明快捷,节奏感强。如“贵了不骄,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2)句子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气势。如“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

记叙类文章阅读

记叙类文章阅读 一、文章标题:[1、标题含义;2、标题作用;3、标题的拟写]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 1、标题的含义: (1)理解标题与主题(作者情感的)的关系 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 ②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 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深思。 《水磨镇的微笑》(2011.四川资阳) 选文以“水磨镇的微笑”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反应了水磨镇人民灾后的幸福生活,展示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双关义: ①《被风吹走的夏天》(2011.广东肇庆) 表层:随着时间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结束。 深层: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 ②《赌》(2006.湛江) 表层: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就为主。 深层: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3)比喻义: ①《掌心化雪》(2011.湖南娄底) 本义:掌心化雪是指雪在掌心,会慢慢化成水。 比喻义:这里比喻老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关爱,能让学生觉得温暖,感受鼓舞。 ②《每一棵草都会开花》(2011.湖南邵阳) 本义:是指大自然中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比喻义:这里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4)象征义: ①《迷雾灯塔之光》(2009.沈阳) 本义: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 象征义:象征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②《风雨中的菊花》 本义:小乞丐在风雨中献上的那束菊花; 象征义:象征小乞丐坚韧执着的品格及纯洁美好的情感。 2、标题的作用: (1)文章的线索。 (2)揭示文章的中心。 (3)概括文章所叙之事(主要内容)。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5)吸引读者关注(悬念)。 (6)运用修辞,形象表达某种意思。 例1:《天窗》(2010.江苏南京)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最新四年级叙事类文章阅读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㈠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什么是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什么是倒叙? 倒叙在写作中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强调: 一、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可以把事情经过按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段。另外,记事的文章如果是通过几件事来揭示一个中心,还可以按不同内容的事情来分段。 2、归纳中心思想。可以借助事情篇首或篇尾点题来归纳,也可以通过主要事件或重点段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来概括。

六年级语文阅读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第七章: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一、基础知识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情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类文章主要记叙一件事情的具体经过,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样。 首先,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弄 清楚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层次。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要弄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层次包括: 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 层次;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最后,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读懂文章的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的一般格式:文章通过 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二、热点题型 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 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考查的题型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解题;文章的结构分析;续文;分析表达等。 三、答题技巧 1、概括能力:考查对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求在读完文章后学会提炼信息,语言要简练。 2、写作方法:主要考查叙事类文章脉络的把握,叙述的顺序以及分段概括段意等。要求认真通读全文后,抓住文章的“六要素”,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析表达:主要从认知、体会、感悟等几方面进行考查。要求在认真读文的过程中,紧扣重点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

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四、典例剖析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 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②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 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③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 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④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 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 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⑤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 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 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一个故事,写出这个故事的相关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所叙的事能否省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事类文章阅读

记事类文章阅读 如何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类文章,就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得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得道理。阅读记事类文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记叙得“六要素” 首先,要了解事情发生得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得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弄清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清文章记事得顺序 一般来说,记事类文章都就是按照一定得顺序来写得,通常有三种: (1)顺叙,就就是按事情发生得经过,按时间得先后叙述。这就是记事得最基本方式。 (2)倒叙,就就是把事情得结局或某个最突出得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得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得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赌不快得感受。 (3)插叙,主要就是叙述某一件事情得过程中,对所要叙述得某一件事进行必要得交代而插入得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得叙述继续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得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理解了事物得发展顺序,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得结构思路。 三、抓住文章得重点 在记事类文章中,起因、经过与结果就是构成情节得主要环节,而事情得经过,则就是记事类文章得主体。抓住这一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整篇文章,从而更好地把握住文章所表现得中心思想。另外,在叙述描写时作者有时表达自己得感谢、认识,也就就是说,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得评价。这往往就是文章得“点睛之笔”,阅读时要加以注意。 【阅读训练1】 换伞 早晨,天下着雨,街边得一家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也撑着伞,排在买早点得行列中。 好容易轮到我买了。我收下雨伞,靠在柜台边,买了点心,匆忙间顺手抓起柜台边得一把雨伞抽身退了出来,撑开伞,扎进了雨帘。 我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等一等!……”雨声夹着喊声,就是喊我吗?回头一瞧,一把黑布伞穿过透明得雨丝,向我急速地移动着。 雨伞移到我身边便停住了,伞一斜,露出一张秀气得脸。 “大哥哥,您把伞拿错了!这把才就是您得。我得伞面已经打补丁了,给!”甜甜得声音有点醉人。我这才发觉自己得伞在她得手里——那就是前不久才买得。 我撑着自己得伞继续赶路,一滴雨点落在我得唇边。呦,甜滋滋得,像蜜一样甜,一直甜到我心里。 请您练一练: 1、短文得第一、二自然段抓住了“我”得( )进行描写。 A、语言 B、动作 C、心理活动 D、肖像 【描写人物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得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得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识点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识点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情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文章主要记叙一件事情的具体经过,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样。 一、了解记叙的“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弄清楚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清文章记事的顺序。文章的记事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按照事情发生的经过、时间的先后叙述。 (二)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三)插叙:当叙述某一件事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 三、要理清文章的层次。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要弄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层次包括:(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层次;(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三)按时间发展顺叙。(四)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五)以“情”的变化划分。 四、最后,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读懂文章的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的一般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五、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考查的题型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解题;文章的结构分析;续文;分析表达等。 练习题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

记事类文章的阅读图文稿

记事类文章的阅读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记事的目的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感受这件事情,并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好记事类的文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1、找准关键“素”。 “素”指的是要素,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些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地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重要“面”。 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一般来说,记事的文章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的,即“顺叙”,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倒叙”“插叙”等等。在寻找文章关键的要素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这样读完文章后,我们就能大体地把事件的过程了解清楚了,这是回答文后练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写事的文章,划分层次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样几个部分;二是按因果关系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这两种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相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 3、把握核心“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在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主要的情节和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抓住哪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点”:有的词文章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物的品质特点;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还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有新的思考……无论怎样,把握好这个“点”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点”一般在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中会体现出来,所以认真阅读最后几个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还要提醒的是,一旦最后的阅读题型带有话题方法的话,一定要将自己的生活和这个话题结合起来进行回答,包括自己的经历或者在生活中、阅读中的所思所感。 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类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件事的全过程或某一段、某一侧面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的。阅读记事类记叙文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的,还

叙事性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练习 NO.1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 【导语】 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题步骤】 1.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2.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3.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4.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5.最后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解题技巧】

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如果是人,可采用“谁+ 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解题时可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信息,也可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这类试题文体不同,概括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一样。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对人物的肖像、细节、心理、语言和行动等作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根据所描写的景和物的特征以及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概括中心。 3.思路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活动过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应从不同的体裁入手。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概括思路。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形象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提炼,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

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一

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一、基础知识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情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类文章主要记叙一件事情的具体经过,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样。 首先,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弄 清楚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层次。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要弄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层次包括: 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 层次;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最后,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读懂文章的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的一般格式:文章通过 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二、热点题型 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 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考查的题型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解题;文章的结构分析;续文;分析表达等。 三、答题技巧 1、概括能力:考查对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求在读完文章后学会提炼信息,语言要简练。 2、写作方法:主要考查叙事类文章脉络的把握,叙述的顺序以及分段概括段意等。要求认真通读全文后,抓住文章的“六要素”,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析表达:主要从认知、体会、感悟等几方面进行考查。要求在认真读文的过程中,紧扣重点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

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四、典例剖析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 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②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 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③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 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④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 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 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⑤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 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 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一个故事,写出这个故事的相关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所叙的事能否省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阅读记事类文章例文阅读题

如何阅读记事类文章例 文阅读题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阅读: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教育。 1、把握记事文章中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回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叙述的顺序 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清它们和顺序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掌握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4.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就。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例文】我比别人更在乎

叙事类文章阅读

叙事类文章阅读 篇一: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名师支招: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 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结果六要素 (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时,可从时 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 什么。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全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 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一般叙 事顺序有三种:①顺序。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 的最基本方式。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

先写出来,然后 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 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 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 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典型事例 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地 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得理解;社会环 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和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分析理解的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发表时间:2016-05-19T15:49:31.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作者:江洁 [导读] 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江洁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266100 摘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天着重对叙事性散文的定义、常用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其次总结出基本的六种线索设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人物线索立意 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强弱。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接触到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和少量的戏剧。我们今天就散文当中的一类——叙事性散文的阅读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点拨。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了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的感情。 它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而叙事性散文当中的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抒情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 在叙事性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这是叙事性散文的基本常识。那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叙事性散文,抓住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明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呢? 首先,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这样的词都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但是怎么算勤奋、与谁相比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却不好理解;与之相反,人物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却形象可感,所以,叙事性作品当中一般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肖像语言的描写来表现和刻画人物。 同学们对于这样的题目一定不会陌生: 1.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性格特征。 2.请简要分析××的性格特点。 3.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4.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要通过对人物具体的形象概述来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进而去把握人物的内在特征(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思想变化、命运变迁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物形象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小说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3.通过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不同人物在相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做到“言之有据”。 总之,阅读叙事性散文,要善于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细节描写中、环境表现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性格特点。做到这一点,就像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其次,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如果说人物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缀玉联珠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叙事类散文的线索设置通常是这样的: 1.以实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 2.以人物为线索。即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线索。如《最后一课》中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为线索。又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3.以事件为线索。有些文章的事件本身就是线索,如《社戏》一文就是以“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这一事件发展为线索的。 4.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最后,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如此,它表面看通篇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里,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确定了文章的线索,找到了全篇的文眼,一篇文章的全部已了然于胸,再做任何习题又怎会无往而不胜呢?

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记事的目的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感受这件事情,并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好记事类的文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1、找准关键“素”。 “素”指的是要素,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些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地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重要“面”。 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一般来说,记事的文章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的,即“顺叙”,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倒叙”“插叙”等等。在寻找文章关键的要素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这样读完文章后,我们就能大体地把事件的过程了解清楚了,这是回答文后练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写事的文章,划分层次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样几个部分;二是按因果关系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这两种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相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 3、把握核心“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在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主要的情节和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抓住哪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点”:有的词文章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物的品质特点;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还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有新的思考……无论怎样,把握好这个“点”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点”一般在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中会体现出来,所以认真阅读最后几个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还要提醒的是,一旦最后的阅读题型带有话题方法的话,一定要将自己的生活和这个话题结合起来进行回答,包括自己的经历或者在生活中、阅读中的所思所感。 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类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件事的全过程或某一段、某一侧面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的。阅读记事类记叙文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的,还有一定的人物参

中考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中考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一、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第三讲-叙事类文章的阅读

记事类文章,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 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只有弄清了六要素,才有助于把握全文,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发展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是记叙的基本方法。倒叙的作用往往是“给读者一个惊喜”,引起悬念,倒叙一段故事片段后还得转入顺叙。插叙和补叙的作用是介入,补充另外的小事情,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和注意事件。如果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阅读时就注意是从整个事件的结局说起,还是从事件的中间部分说起的,何时倒叙部分结束又转入了顺叙,事件的各个阶段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衔接。文中有插叙时也要注意插叙部分何时结束,在何时与顺叙衔接。搞清记叙的顺序,也就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3.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思想感情 记事类文章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事情的经过上,我们阅读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来领悟思想感情。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写红四团在二十几个小时内,怎样从二三百里路外赶去夺下泸定桥的。红四团要完成任务,一是要像飞一样超过敌人的援军,和敌人抢时间,比速度;二是要发挥红军的威力,以少胜多,把泸定桥这座天险攻下来。“抢时间”和“攻天险”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件事情的重点,通过这两处重点,充分体现了红四军团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奋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展现了出来。 4.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中心思想 先从局部入手,审视每个自然段并简要概括其大意,然后再归拢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划分出有相对独立内容的“意义段”,并作简要概括。在排查层次的基础上分清大的“段落”(也叫部分),这样全文的大意就明朗了。一般说,除了开头的引文和结尾外,其主体部分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几个层次。 (2)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3)按时间顺序划分。 (4)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 (5)以“情”的变化划分 理清了结构层次,也就摸清了作者思路,看清了各部分在文章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线索。在这基础上,加以合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阅读记事类文章,我们不仅要理清发展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而且还要在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后,领悟事情中包含的思想意义,我们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这篇课文。 这故事来源于长白山虎背岭东北虎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事情发生在他进山第一年的冬季。一天,他在作例行巡察时,发现一只幼虎中了偷猎者的陷阱,后腿折断,又被钢夹死死地夹住。他小心为幼虎松了绑,抱回自己的小木屋。 经过精心的护理,幼虎恢复得很快。他给它取名“阿弟”。他在深山里很寂寞,真把幼虎当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