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变化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变化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高举“改革”的旗帜,谋求国内发展的可持续、国际环境的可塑造,外交行为的“有所作为”战略开始显现。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外交布局框架予以接纳并进行了充实完善,内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呈现新气象。这些外交实践可以总结为:“周边是支撑,大国是重点,多边是路径,发展中国家是后盾,公共外交是补充。”

更加重视周边外交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从规格来看,这次会议规格之高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罕见的,也凸显出中央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工作。

更加重视周边外交,首先缘于对和平稳定环境的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需要坚持“发展外交”。但是,我们的周边却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争端: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南海争端、中印领土争端、中亚“三股势力”等;而且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既羡慕又焦虑。在这种复杂形势下,维持国内经济发展仍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在此基础上,要做到国内外统筹考虑,以我的发展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其次缘于外交全局工作调整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向西方靠拢的策略,优先发展经济。而在新时期,中国经济具有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同样具有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发达国家需求的萎缩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需要促使中国将主要关注对象转向了发展中国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周边地区。因此,周边外交工作是第一位的,这样不仅保证了周边地区的稳定,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的经济优势。2013年,中国面向周边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一年多来,习近平先后访问了周边国家中的13个国家,足迹遍及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南亚等周边次区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周边特色。

更加突出大国关系特别是与新兴大国的关系

大国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一直重视处理好与各大国的关系,特别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关系。到了新世纪,除美国之外,一些新兴大国不断崛起,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08年的金融危机凸显了战后一系列机制安排的弊病,西方虽然遭受重大打击,但是他们并不情愿放弃已经取得的地位和利益。面对这种情况,新兴大国通过“抱团取暖”来表达诉求,共同推动国际社会的变革。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之一,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面对全球和地区问题,以及推动全球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一家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加强与新兴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新的“拓荒点”。

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把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并把对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截止到2014年9月份,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已经实现九次会面。2013年5月,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首访印度;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进一步巩固和夯实了两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俄。除此之外,中俄印三边合作机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共同关心的全球及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与合作。在此基础上,金砖国家机制实现实质性突破,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印度如果能够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相信此组织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更加积极推动多边机制的发展

创建多边合作机制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又一大特点。中国文化强调“内修而外治”,独善

其身然后兼济天下。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无法做到以一己之力定天下,但借众人之力则可以实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目标。

更加强调“有所作为”

强调有所作为首先应该是更加有效地维护好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分层次的,安全利益是最根本的核心利益,其次是经济发展利益。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证明,中国在维护好安全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利益,而且更加讲究策略。

在改革开放的特定阶段,为避免因领土争端干扰经济发展,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在新世纪,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变本加厉地侵犯中国海洋权益。中国对此予以坚决还击,不避争议。2013年11月,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同月,中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好中国的海洋权益,不仅仅是维护国家领土安全,而且有利于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伴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外资本优势开始显现,追求共同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清晰。无论是周边外交,还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中国都倡导以我的发展实现共同发展。中国首先推动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以我的优势带动全球和地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建立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国的外交作为并不是挑战西方霸权,而是重点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在策略上强调软硬兼施,用强力手段坚决维护领土领空安全,并用经济手段加强与周边及地区的发展利益,打造命运共同体。同时,更加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中国支持商界、学界、媒体、智库、文艺团体等各行各界,全方位开展友好交往和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加强人大、政协、地方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更加深层次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以往的重视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关系到重视发展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关系并重,由以往的重视双边贸易到重视多边经济治理,不断深化与各国的关系,并通过多边途径发挥影响力。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坚持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外交格局,但外交布局的先后次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周边外交、东西兼顾,南北并重,与新兴大国的关系和多边机制的发展,这体现了“守”的一面,塑造中国作为的根基;更加强调有所作为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事务,这体现了“进”的一面,有进有守,行为有据,保持中国外交的定力,奋发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