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下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下第一单元

小学教案

珍爱生命,健康是金;修养心灵,幸福一生。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案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班别分数 一、填空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放大镜),而(显微镜)的发明是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放大)的作用。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小),看到的范围(大)。 3、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蓝)(绿))组成的。 4、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300)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W)倍。 5、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 盐、白糖、(碱)等。 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第一个发现和提 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8、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9、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 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由很多(小眼睛)组成。苍蝇能停在玻璃上不滑落,这主要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10、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气孔),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 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判断 1、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V ) 2、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X ) 3、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 X ) 4、在放大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 V ) 5、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X ) 6、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V ) 7、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X )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V ) 9、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V ) 10、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V) 11、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 1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 X ) 13、在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 X ) 14、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体都是晶体。………………………………( X ) 15、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V ) 16、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V ) 1 17、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X) 18、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 19、只要把物体放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 X ) 20、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X ) 2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V )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B)。A越大B越小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A)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罗伯特.胡克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班别分数 一、填空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放大镜),而(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放大)的作用。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小),看到的范围(大)。 3、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蓝)(绿))组成的。 4、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300)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W)倍。 5、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碱)等。 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8、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9、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由很多(小眼睛)组成。苍蝇能停在玻璃上不滑落,这主要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10、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气孔),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判断 1、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V ) 2、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X ) 3、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X) 4、在放大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 V) 5、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X) 6、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V) 7、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X)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V) 9、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V) 10、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V) 11、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1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X) 13、在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 X) 14、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体都是晶体。………………………………( X) 15、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V) 16、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V)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知识瞭望; 1、人类的祖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 2、人类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一、填空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 ]里.靠[ ]获得食物。 2、古人类为了有效地防御敌害.选择了[ ]生活。 3、我国古代有[ ]的传说。 二、选择 1、验证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的途径是[ ] A、找事实 B、找证据 C、找理论依据 D、以上都对 2、研究人类祖先可根据[ ] A、化石 B、文物 C、资料 D、以上都对 3、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A、古代类人猿 B、现代类人猿 C、猴子 D、猩猩 三、判断 1、类人猿是通过上帝演变成人的。[ ] 2、人类的祖先独居生活.相互之间并不联系。[ ] 3、人类的祖先在劳动中学会了语言。[ ] 四、简答 对于人类的祖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请简单说一说。 答;

2、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知识瞭望; 1、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接连发现三具“北京人”的头盖骨.被称为“连中三元”的奇迹。 2、衡量我们的猜想与事实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 一、填空 1、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2、早期猿人发现.闪电有时会把灌木丛点燃.于是他们开始摸索并逐渐学会用[ ]烤熟食物。大约30万-5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 ]。 3、在我国北京[ ]猿人遗址发现了早期猿人用火的遗迹。 二、选择 1、验证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的途径是[ ] A、找事实 B、找证据 C、找理论依据 D、以上都对 2、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A、古代类人猿 B、现代类人猿 C、猴子 D、猩猩 3、传说中[ ]造了人类。 A、女娲 B、后羿 C、精卫 D、刑天 三、判断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四五十年前。[ ] 2、现在的黑猩猩将来也会变成人类。[ ] 3、只有化石才可研究人类祖先。[ ] 4、长臂猿生活在东南亚。[ ] 5、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祖先的老家在亚洲地区。[ ] 四、简答 古猿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直立行走的?

五下科学第一单元科学概念整理

五下科学第一单元科学概念整理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

力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受力大于体积小的。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 五下科学第二单元科学概念整理 第二单元热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总结试卷

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我会填空。 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重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如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浮)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重量),它就会(沉)到水底了。2.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形状)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如一块铁放在水里会(沉),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它会(浮)。 3.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改变液体的(性质)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4.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重量)有关,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 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6.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在盐水中是(浮的)。说明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 7.当物体的重量一定时:比较大的物体容易(浮),比较小的物体容易(沉)。当物体的大小一定时:比较重的物体容易(沉),比较轻的物体容易(浮)。 8.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主要方法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液体的性质)和借助外力。9.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10.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1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

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12.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13.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重量)来实现沉浮的。 1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1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16.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17.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1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 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1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20.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1.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23.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4.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系凸起程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通过放大镜观察可知: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绳的眼睛是复眼。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许多的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 等矿物的晶体而成。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果的显微镜,为了能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9、大量的研究证明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10、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11、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微生物的缘故。 1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14、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1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要观察清楚花粉的样子,我们需借助( B )来观察。 A.放大镜B.显微镜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B)的微小物体。 A.1/5厘米B.1/5毫米C.0.5毫米 3、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人是(C)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 4、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A) A.放大了的正像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5、昆虫头上( C )就是它的触角。 A.触角B.复眼C.鼻子 6、下列物质中那些全是晶体(B) A.玻璃、冰花、砂石B.牙齿、砂糖、碱C.松香、味精、白糖 7、英国物理学家(A)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 8、下列物品中那些不具有放大的功能(B)

科学五下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也用(测力计)测出它的大小。 5.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他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8. (比同体积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9.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 10.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受到的重力的方向(相反) 二、判断 1.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它的轻重 . 大小有关系。 ( x ) 2. 鸡蛋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 (√ ) 3. 相同体积的糖水比清水重一些。

) 4. 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x ) 5. 钢铁造的轮船在水中不会下沉,是因为制造轮船的钢铁是特殊的材料,会在水中上浮。 6. 马铃薯在浓盐酸中会上浮,是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 (√ ) 7. 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是因为死海很浅。 ( x ) 8.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 ) 9. 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沉,小的容易浮。 ( x ) 10.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试卷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而( )的发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 ),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 )等。 3、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 7、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 8、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 ),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 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 薄边缘厚C、一样厚 3、(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4、蟋蟀的耳朵在(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A、200B、2000 C、200万?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7、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10、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C、更多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3、把整个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最新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 2 分,共 24 分):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2、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蟋蟀的耳朵长在()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眼。 3、有规则的集合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他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的。 4、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7、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 8、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组成的。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A、反射 B、折射 C、不变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有关。 A 、凸度B、材料 C、面积 3、()的建立,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b、准备两个放大镜 c、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d、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A、bdca B、bacd C、bcda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 B、2000 C、200 万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 7、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 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10、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 1/3 毫米的微小物体( )7、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9、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10、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五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提纲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7、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8、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9、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0、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1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12、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3、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14、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问答题: 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课本P4)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课本P7) 答:能。把物体做成实心的物体,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把物体做成空心形状、船形或盒形,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 答:是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 7、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8、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课本P9) 答: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船沿,心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放大镜能放大物体,能看到平时用眼睛看不到的细节. 2.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凸度有关.镜面凸度大.放大倍数大,镜面凸度小,放大倍数小.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获得的信息越多,视野变小. 4.球形透明的物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5.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6.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 7.不同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是不同的。 8.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9.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0.蝴蝶的翅膀xxxx扁平的细毛。 11.自然界中许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12.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13.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以看见,有的晶体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看见。 14.列文虎克是荷兰人,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三百倍的显微镜。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界,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16.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了200万倍。 17.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18.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19.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0.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21.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2.池水发绿是绿藻的作用。 23.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食品。 24.伤寒、鼠疫、霍乱、肺结核等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5.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关。 26.酵母菌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27.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殘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两边较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可以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倍数(越高),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 9、晶体的形状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3、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食物到哪里去了》以食物在人体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开始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和过程。《我们的呼吸》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心脏和血管》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验验证、分析整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脑与神经》一课,从个体生理特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脑、脊髓、神经和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内容选编目的: 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人体内部的秘密更是他们倍感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人体充满了神奇和奥秘。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开始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针对人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媒体: 讲解法、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4课时。 1、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程标准对本内容要求: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开始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并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过程。 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好的

泗阳县致远小学姓名:班级: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简单机械被人们习惯称为工具。 4.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左)钩码数×格数=(右)钩码数×格数例:2×1=1×2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实验:研究杠杆尺 研究的材料:杠杆尺、钩码 研究的方法:(1)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 (2)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的右边的第一、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几个钩码,杠杆尺再次平衡。并记录下数值。 (3)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三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三、第六个孔上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再次平衡,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研究的结论: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杠杆是(羊角锤、老虎钳、开瓶器、剥线钳、园林剪、切刀、核桃夹)费力的杠杆是是(火钳、镊子、筷子、理发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跷跷板、天平、订书机)。 2.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答: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秤盘是阻力点,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所以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 6.提绳的位置对杆秤由什么影响? 答:提绳越靠近秤盘,最大称重越大,提绳越远离秤盘,最大称重越小。 7.秤砣的轻重对秤有什么影响? 答:如果秤砣轻,那么称出的重量比实际重量偏重,如果秤砣重,那么称出的重量比实际重量偏轻。 8.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实验:小杆秤的观察和制作 研究的材料:1支长筷子(秤杆)、螺丝帽(秤砣)、棉线、塑料圆盘(秤盘)、砝码(50克)、剪刀 操作的方法:(1)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用线系好做秤砣; (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 (4)利用平衡远离制作小杆秤刻度,在秤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杆秤用完为止。 四、轮轴的秘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凸透镜镜片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且透明的。 4.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鼻子。 5.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6.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8.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料,它们像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1.雪花是由( C )集合而成的。 A、雪花 B、尘埃 C、雪花晶体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 B )有关。 A、厚度 B、凸度 C、大小 3.(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 蟋蟀的耳朵在( B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C ) 倍。 A、200 B、2000 C、2000000 6.显微镜物镜上显示“×10”、目镜上显示“×40”,那该显微镜放大的倍数( B ) 。 A、10倍 B、400倍 C、40倍

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A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B )对足。 A、2 B、3 C、4 9.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C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10.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B )。 A、 B、 C、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滴也有放大功能。 (×)2.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从液体中诞生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7.生物是由细胞组成。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像砖墙、像一个个小房间。 (×)10.碱面呈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四、连线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填空。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它具有(放大)、(汇聚光线)、(成像)的作用;放大镜是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小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就(越小);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叶片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网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是会产生(折射)现象;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大镜具有(放大)的作用,放大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球形)透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小鳞片),其实上这些小鳞片是许多(扁平的细毛);在放大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角形)的小眼睛组成的,每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昆虫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一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水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自然界中,许多的岩石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 6、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十七)世纪,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们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7、人们为了能够看到更小的物体,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世界上第一台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显微镜是由(列文虎克)制造的;电子显微镜能够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8、显微镜主要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五部分组成的;显微镜中使用的两个透镜分别是(目镜)和(物镜),它们之间的(焦距)是不一样的;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9、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时,必须要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才可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制作玻片时,我们需要的工具有(滴管)、(水)、(盖玻片)、(载玻片)、(镊子)等;我们制作洋葱玻片时需要(四)个步骤,应该取洋葱的(果肉)来做成玻片;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