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决策的7个步骤

制定决策的7个步骤
制定决策的7个步骤

一个好的决策一般可通过7个步骤而得到:对问题的精确界定;详细界定此项决策必须满足的要求;找出所有备选方案;分析每种备选方案的风险与后果及其边界条件;做出决策;执行决策;建立反馈:跟进与后续行动。

在90%的情况下,一个好的决策可通过以下简单的程序(几个连续的步骤)而得到。这些步骤是:

(1)对问题的精确界定;

(2)详细界定此项决策必须满足的要求;

(3)找出所有备选方案;

(4)分析每种备选方案的风险与后果及其边界条件;

(5)做出决策;

(6)执行决策;

(7)建立反馈:跟进与后续行动。

1、对问题的界定

每一个决策过程的第一步应该是对于真实问题进行全面且完整的界定。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某种表面现象或见解,而应该对这些表象和见解背后的事实和根源进行追查研究。

有人认为:对于那些难以找到事实和根据的、看起来很科学的论点,采取一种赞同的态度是明智的,因为事情往往都很复杂,相互纠结,或者是因为这些论点涉及哲学思考。我能做的就是强烈建议大家不要被这种时髦的观点所影响。如果我们真的想找,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关事实和原因,并且能够达到实际目的所需要的那种准确程度。有些人讨论复杂性和哲学只是为了掩饰他们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的不足,偶尔也为了掩饰他们自身的惰性,这种惰性让他们无法完成查明事实和根源的工作。

我认为我已经在这个具有复杂系统的领域工作了这么久,有资格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将现实存在的困难上升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最大的困难不是复杂性,也不是对于问题的错误界定——当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理解时,大部分管理者都能很快发现这一点。最大的陷阱就是看似对问题进行了正确的界定,但其实只进行了不完整的或部分正确的界定,这往往是由于时间不够而造成过快地对问题完成了界定。在这方面就可以看出优秀管理者与一般管理者在态度上的不同,这些态度包括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深入以及认真。

在界定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问题的分类——它是一个孤立的问

题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种区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解决方案类型和决策类型的基础——它们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一个孤立的问题或特殊问题,它的解决方式应该是结合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也可以因地制宜,即兴解决。如果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孤立问题的话,那么它不会再次出现。

另一方面,根本性问题则需要根本性的决策。我们必须要找到或是详细制定出一种政策、一条准则或是一个规律去解决它。这些决策会比孤立问题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因此,制定这些决策是需要多加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实用主义的仓促决定和即兴决策,通产会对组织造成长期的损害。

它实际上到底涉及哪些方面呢?就像之前已经提及的,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花时间来回答它。许多管理者的典型错误之一就是回答得太快,而没有考虑周全。在这一部花费时间是一项很合算的投资。众所周知,日本人在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彻底地阐明问题,在这方面他们曾一度是效仿的对象,尽管我不这样认为。与常见的观点相反,我认为日本和西方的经营管理没有多少本质的不同。然而,刚才讲得这点是本质性差异之一。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防范对问题的错误界定,那就是界定问题时必须依照所有可以获得的事实进行反复核查。如果一个问题的界定没有涵盖所有可以观察到的事实,那么它说明这个界定还不够全面。

德鲁克曾经分析过上世纪的美国汽车业,这是研究“对问题理解失误”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他值得研究的例子还包括几乎所有的军事冲突,引用塔奇曼(Barbara Tuchman)的观点,从特洛伊战争到越南战争,都是源于这方面的失误,我们还可以加上当今的一些其他冲突。在这些例子中,大部分情况都是至少一方错误理解了真正的问题。人们很难认清真正的问题,有些人甚至完全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

2、界定相关要求

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尽可能正确地指出这个决策所必须满足的要求。适用于第二步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正确的?

这里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对于具体要求的界定不应着眼于必须满足的最高要求,相反,应该是最低要求。我们必须把某项决策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清楚地界定出来。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如果所做出的决策连最低要求都不能满足的话,那么还不如不做这个决定。原因很简单:每个决策都会涉及大量工作、风险和难题,它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作。如果事先就能确定这个最低要求不一定能满足的话,显然,相对而言,这项决策中包含的风险就太大了。

我们应该牢记的第二点是关于妥协的应对方法。这里有一个陷阱:在决策中过早地考虑妥协问题。真正的问题必须是:什么是对的?而不是:什么最适合我们?什么可以接受?什么是最令人高兴的或是最容易的?最有利于我们实施的是什么?

人们总是很快地妥协。首先,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是正确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什

么。特别是在政治领域,人们很少能正确领会这条原则。我们在最后几乎总是要做出妥协,这一点是很清楚的,而且不需要进行特别强调。然而,这并无意味着我们一开始就需要做出妥协。

在界定具体要求时必须体现这两个要点,并且界定决策应当带来的所谓“最低要求的理想状态”。之所以界定这个理想状态,正是因为我们在决策的后期(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做出妥协,所以这样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我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妥协:正确的妥协和错误的妥协。只有通过思考以下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做什么才是正确的?

偶尔的错误妥协通常并不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然而,一系列的错误妥协就会变得很危险,因为这会给组织带来很多约束限制。在那些没有人关心什么是对的,或者人们一开始就进行妥协的组织中,人们会形成不好的习惯。这些限制条件又会不断地被当做其他妥协的借口或理由。在现实中,陷入这些约束中的大部分人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制定决策了。

我们必须指出,同样一个行为,有时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妥协,有时也可能是一个正确的妥协。当两个人都很俄,把一个面包掰成两半就是一个正确的妥协。然而,把一个婴儿分成两半就是一个错误的妥协。国王所罗门在向两个女人提出这个妥协建议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道理,这两个女人都坚持说孩子是自己的。通过这个建议,他就能够找出真正的母亲,因为真正的母亲是不会同意这种折中方法的。

区分正确和错误妥协的能力是区分管理者称职与否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最低要求的理想状态”进行准确无误的界定。

3、寻找备选方案

决策过程中第三步是对备选方案的搜寻。这里可能会犯两个错误。首先,我们可能会满足于找到的第一个备选方案。然而有经验的管理者知道:总会有更多的备选方案,因此他们强迫自己和下属不要立刻停止寻找。

第二个错误就是不相信“零选项”。当前的状态自然也是一种备选方案,虽然通常它不是最好的,所以需要制定决策去改变,但并不总是这样。

有些管理者放任自己被迫制定决策来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改变。他们认为,只有当他们经常采取行动改变事物或引入新鲜事物时,他们才能算是完成列工作。可这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现状也许会有一些缺陷,并且存在一些难题。但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我们至少了解这些困难。新的备选方案也许会给我们一种印象:它会消除所有问题。也许它能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应该假定:它还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正是这个原因使它看起来很完美,但这些困难和问题会在实施阶段慢慢显露出来。非常有必要投入时间精力去查证备选方案是否实际上会使事情变坏,而不是变好。

4、考虑每种备选方案的风险与后果

第四部通常是决策中劳动量最大的部分,需要对每个备选方案所包含的结果和风险进行系统、全面、仔细的分析。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公司愿意在每个备选方案上所花的时间长度,以及这个过程的可调整程度。

只影响公司一小段时间,或很容易就能调整的决策,也许随便制定一下就可以。但是,对于那些会决定公司长期发展方向的决策,或者制定以后很难调整的决策,我们就需要非常谨慎了。公司里的投资决策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2)重要的决策(我们这里只讨论重要的决策)会涉及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了解它可能涉及的风险类型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概率分析,并把它作为风险分析的基础,这种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不像专家们认为的那样频繁。重要的是区分出四种类型的风险:第一种,所有公司都会有的风险;第二种,我们可以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一旦它发生了,并不会对公司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承担;第三种,我们不能承担的风险,因为这个决策一旦做出,它引发的变化将带来很大的灾难;第四种,我们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因为我们别无选择,简而言之,无论这种风险带来何种后果,我们都不得不接受。

此外,必须为每个备选方案界定出所谓的边界条件。他们也可以被称为假定或假设前提。

在寻找和分析备选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某个时点上停止。在实践中,我们不大可能纯粹为了做出一项理性的决策,而去了解所有的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

尽管在经过全面分析之后,仍然会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但是,我们只能对这些东西做出假定。这些假定构成了每个备选方案的边界条件。我么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认定,而且还要记入文件,因为它们在判断以下问题时不可或缺:是否某项决策在开始时是正确的,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却成了错误的。

如果某个边界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坚持原先的决策,哪怕已经做了部分微小的调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而这通常需要制定一个全新的、不同的决策。

要想进行正确的边界条件界定,我们应当问自己以下问题: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或环境条件会使我们承认决策失误?在环境变化后仍然维护前面制定的决策,可以看作是管理不称职的一种表现。优秀的管理者对边界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并且反应迅速。虽然这是一个问题,但是,通过遵守第六条管理原则,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个做出新决策的机会。

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可以说明:对边界条件分析不足、研究不细、没有记录,会导致原本可以避免的巨大灾难,例如美国人的越战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施里芬计划、联军

入侵诺曼底时德国将军龙坦施泰特及其将领的行为。因为环境的变化,一开始完美无缺的正确决策,到最后却被证明是错误的选择。

5、决策

如果我们认证地采取了以上步骤的话,我们就必须并且能够做出决策了,因为我们为了这个决策已经做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努力。

我们做出决策的基础并不是分析方法,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它的详细要求、备选方案以及结果都已经被详尽、谨慎地分析过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再多做一些分析和研究并不会得到更多的重要信息。

自然也会有人到这个时候还无法决策。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是管理者身上经常会有的弱点。他们总想进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聘请更多的咨询顾问,并总想和更多的专家探讨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们仅仅是企图掩饰自己的优柔寡断。

这样的人不适合管理工作。他们也许能将其他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好,但对于这份专门针对管理者的审慎判断工作,他们做不到。他们无法做出任何决策。这种情况很清楚,也很简单,因为解决方法很明显,那就是让他们离开。

对于第五个步骤,我想提一个很有用的建议。我建议读者在所有决策分析都完成之后,找个机会听一听一位特别的、收费不高的咨询顾问的意见,即“内心的声音”。

具体怎么做取决于人。有些人需要进入半睡眠状态,非正式地对待这件事;有些人倾向于一个人独自走很长一段路,从而把这个问题在想一遍;还有一些人也许会到一个没有人的教堂(不带手机),为的是仔细研究和反思所有相关内容,甚至还要带上他们所信仰的物件(与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看法相反,我并不反对这个,因为它能帮助很多人)。

因此,做这件事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如果我的“内心的声音”告诉我:这里有些不对劲,我就会毫不犹豫从头再来。淡然,我知道这通常不大可能,事情也许已经进展得很深入了,这时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

我也明白,这个建议非常受人们欢迎,因为这是一个掩饰优柔寡断的不错的借口。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这么做。“听从内心的声音”与“为优柔寡断辩护”之间,只有很细微的区别。我没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大家区分这种情况。再一次强调,在这个时候,经验、正确的判断、自我评估能力以及谦虚的品质,可能都非常重要。

内心的声音也可以称做直觉。就像我前面提到过的,我的确很重视直觉。然而,我认为这是我的管理概念中最值得小心对待的一个方面。

?首先,因为这个领域的所有研究发现都表明:直觉正确和错误的概率一样高。我已经提到过这一点。

?第二,因为我并不认为直觉是一个很匮乏的东西,直觉就像它的拥有者一样多。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所谓直觉、预感、感觉或灵感。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提前知道谁的直觉是正确的。我已经对这个问题有过分析。

?第三,我不会用直觉来替代思考和认真工作。直觉有适合它的地方——不是在决策过程的开始,而是在它的结尾。只有当所有工作都完成了,而且再做更多的工作也不会产生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时,运用直觉才是合适的。

6、执行决策

大多数人相信:一个决策在它制定出来时也就算是决策过程结束了。在这一点上,甚至连教科书也没有提供多少相关内容。但是,决策的真正重要部分只有在第6步和第7步之后才会出现。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管理者在成功地做完前五步后,却在后两步出现了失误。

我的建议是:刚制定出决议时,我们不应该将它称之为决策,只有到这个决议已经转化成明显的正确结果时,才可以这样说。根据我的建议,对决策这个概念的界定必须包含结果在内,尽管这很少见。

因此,第6步应当包括如下这些内容:第一,确定并记录在执行决策过程中需要的重要措施;第二,要让每一项措施都有一个负责人;第三,确定最终截止期限。

在需要制定的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对以下这些问题的回答:

(1)谁应该参与执行?

(2)因此,应该把这项决策告知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

(3)谁需要何种类型的信息、工具和培训,以便他们可以理解这项决策(包括执行过程中和相关后果),进而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4)我们打算怎样监督、检查和控制决策的执行?关于决策执行的报告需要如何准备?

显然,必须明确责任。这意味着每一项措施必须分配到人,而不是一个团队。这个人是否需要一个团队来实施此项决策,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非常关键的截止期限是决策中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正确的时机是每一个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建议是设定比较紧张的截止日期。原因非常简单,每个截止日期都可以后延,但没有一个能够提前。

如果一个非常紧张的截止日期后延了,那么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这个决定表示欢迎。而如果提前某个截止日期(不管它的理由多么充分),都会导致压力和混乱。如果因为管理者没有事先考虑或者忽视了上述建议,而导致这成为唯一选择,那么管理者将要冒着失去员工信任的危险。

因此,第6步是行动计划:做什么,谁做,什么时候做。行动计划必须保留,一方面是作为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放进办公室内“待完成”的文件夹。

7、建立反馈制度:跟进和后续行动

我们应该对决策及其执行进行监控。有效的管理者对待他们的决策,就像狗儿看到了骨头一样。

我们密切跟踪这件事,要求报告执行进度、任何遇到的困难和相关结果。最重要的是,他们亲自检查进度,并且在执行顺利时表示满意。他们会持续地跟进,直到这项工作最终彻底完成。

他们不时地通知所有相关人员,让大家都能看到结果和成功,即使这种成功在开始时微不足道,但他们知道成功的希望将会是巨大的推动力。

他们不是抽象地讨论反馈(现在已经把反馈当做是一种时尚),而是将反馈具体化。有效的管理者对抽象的沟通很不放心。他们会亲自到场,和人们交谈;他们想亲眼看到进展,如果可能,还会参与其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能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并且对当前决策进展比较熟悉,这是用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做到的。

《管理成就生活》,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著。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行政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行政决策 一、概念题 1.行政决策 答: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由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运行的特殊性,行政决策与一般决策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行政决策是行政权力的运用,其主体必然会与行政权力有关。只有具有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才能有权力做出行政决策。 ②行政决策的内容是公共行政事务。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或公共服务部门,其决策内容离不开“公共”二字,或者是有关公共管理的内容,或者是有关公共服务的内容。 ③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机构,其决策准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 2.经验决策 答: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凭经验制定决策的活动与过程,或者说凭经验进行决策。经验决策是相对于现代科学决策而言的。经验决策产生于蒙昧时代,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照美国决策理论家西蒙的观点,经验决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凭习惯决策时期。第二个时期被称之为标准操作规程时期。第三个时期称之为决策组织专门化时期。 3.科学决策 答:科学决策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制定决策方案的活动与过程。科学

手段的运用使现代决策呈现出决策分析方法数学化、模型化和分析手段计算机化的发展趋势。所谓决策的数学化,就是应用现代数学方法来解决决策问题。所谓模型化,是指建立决策模型,即把变量之间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关系式把两者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求模型的数学解来选择合理方案。所谓决策分析手段的电子计算机化是指在决策时应用电子计算机作为逻辑计算工具进行解题和作为信息处理工具进行信息处理。通过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科学决策方法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方法。 4.战略决策 答:战略决策是指那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远景有关的重大决策。一般说来,战略决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重要性。战略决策所处理的往往是一些重大的问题。 ②指导性。战略决策往往对政府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一些涉及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决策。 ③全面性和长期性。战略决策的影响范围广泛和深远,战略决策往往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方行政管理的全局,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 5.战术决策 答:战术决策是指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战术决策是在战略决策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决策的落实。一般说来,战术决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常规性。所处理的往往是一些日常的管理问题,如上面提到的政府办公室某个人员调动的问题; ②具体性。往往只是涉及政府的某项具体工作; ③局部性和短期性。所影响的范围小,而且往往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

决策分析目录(1)

精心整理 决策理论和方法(章节目录) DecisionTheoryandTechnology 引言 第一章决策的基本概念 §1-1引论 一、决策与决策分析的定义 1.Decision 的本义:(牛津词典) 2.3.<4.< 5. 6.7.1.2.3.4.5.§1-2§1-3§1-4一、问题的复杂性: 二、微观经济学和决策论关于经济人的假定: 三、决策人和决策分析人的分工 §1-5分析方法和步骤 一、 决策树与抽奖 二、分析步骤 习题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二章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

SubjectiveProbabilityandPriorDistribution §2-1基本概念 一、概率(probability) .频率L aplace在《概率的理论分析》(1812)中的定公理化定义 二、主观概率(subjectiveprobability,likelihood) 1.为什么引入主观概率 2.主观概率定义 三、概率的数学定义 四、主客观概率的比较 §2-2先验分布(Priordistribution)及其设定 1. 2. 3. 4. 5. §2-3 §2.4 二、 习题 §3—1 四、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Cardinal&OrdinalUtility) §3.2效用函数的构造 一、离散型的概率分布 二、连续型后果集 §3.3风险与效用 一、效用函数包含的内容 1.对风险的态度 2.对后果的偏好强度 3.效用表示时间偏好 二、可测价值函数确定性后果偏好强度的量化

三、相对风险态度 四、风险酬金 五、钱的效用 §3.4损失、风险和贝叶斯风险 一、损失函数L 二、风险函数 三、贝叶斯风险 习题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四章贝叶斯分析 §4.1 §4.1 一、 三、 六、 §4.2 四、E— §4.3 二、 §4.4 三、例 §4.5非正常先验与广义贝叶斯规则 一、非正常先验(ImproperPrior) 二、广义贝叶斯规则(GeneralBayeseanRule) §4.6一种具有部分先验信息的贝叶斯分析法 一、概述 二、分析步骤 三、几何意义 §4.7序贯决策 习题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五章随机优势

管理者科学决策的七大步骤

管理者科学决策的七大步骤 在经理人的工作日程中,重大的决策毕竟是有限的和少量的,而经理人所经常面对的则是很多看似鸡毛蒜皮但是又不得不及时处理的事情,无怪乎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而这些琐碎的日常决策事务在站用着经理人大量的时间,并且,每一个开始是无关紧要的小事,由于决策不当却酿成后来的大事,弄得不少人因为亡羊补牢而焦头烂额。所以,培养微观决策思维能力,形成自己良好的日常决策模式和决策习惯,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也是经理人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所谓科学决策思维就是经理人日常管理决策的理性化、程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是经理人处理管理事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经理人迈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 经理人的基本职责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无论是做正确的事还是正确地做事,都需要经理人具有理性的、科学的和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夯,人无定性,话无定音,朝令夕改。一般来讲,科学理性的决策思维路径如下图: 【案例】刘经理的决策困惑 这几天刘经理有点烦。不是别的,就是他手下的两个得力干将好像商量好似的,先后找到他说,他们的工资底薪定得太低,而且,公司制定的奖励政策不合理,体现不了多劳多得,要么调高底薪,要么调整奖励政策,不然可能要走人了。按理说,刘经理与这两位骨干的关系挺融洽的,年底向老板申请包红包时也没有亏待他们,这两个小伙子也确实很争气,两个人定单占了公司总业务量的30~40%,顶上其他十来个人的业绩,他们要是走了天就要快塌一半。可是,无论是给他们升底薪还是调整政策,都只能是往上走,他担心水涨船高,按住葫芦起来瓢,到最后销售费用猛增,控制不住,还是无法向老板交差。他带着这个问题向老板汇报,想请老板指点,不料老板挺痛快地对他说:“这个问题么,全交给你处理了,既不能让销售利润率下降,也不能让那两个年轻人跑了,对了,还要注意不要留下后遗症和连锁反应。你就自己看着办吧,你的决定我同意就是了。” 如果你是刘经理,你应该怎么办? 1.界定问题

过程决策程序图(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

过程决策程序图(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 又名:PDPC 概述 过程决策程序图( PDPC)系统地确定在发展状态下一个项目会产生什么错误,以形成对策来预防或者抵消这些问题。通过使用PDPC,可以修订计划避免这些问题或者做好准备,当问题真的发生时好作出最合适的反应。这个树形图演变而来的工具是新QC七工具中的一种。 适用场合 ·特别是执行计划之前; ·当计划既庞大又复杂时; ·当计划必须如期完成时; ·当失败成本很高时。 实施步骤 1获得或者建立所提议计划的一个树形图。应该是一个高层图,首先给出目标,第二层次是主要活动,第三层次是完成主要活动的大部分的作业。 2对于第三层次的每个作业,用头脑风暴法得到将会出现的问题。 3检查所有的潜在问题,并消除不可能的情况或者结果显著的情况。将问题展示在和作业相连接的第四层次上。 4对于每个潜在问题,用头脑风暴法产生可能的对策。对策可能是为防止问题发生采取的措施或者计划的改变,或者对问题发生采取的补救措施。将对策展示在第五层上,用虚线或者波浪线画上。 5确定每个对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使用诸如成本、所需时间、执行的难度、有效性这些准则。不具可操作性的对策标上×,可操作的对策标上O。 示例 一个药物小组计划通过使用一种新型的慢性病管理程序( CIMP)改进糖尿病和哮喘病患者的医疗效果。他们定义了四种主要的因素,并且对于每种因素都有关键成分。图表5. 161的PDCA描述了信息。 虚线表示了图中被省略的部门。图中只有一些潜在问题和计划小组确定的对策。考虑这些能帮助小组建立一个更好的程序图。例如,患者目标制定的一个可能问题是倒退。这个小组希望每个患者都有一个伙伴或者支持者,并将加入到程序设计中去。图的其他地方能帮助更好的首次展示计划,比如安排所有的职员实地参观一个有CIMP系统的诊所。仍然有其他可以设法改进的问题,比如培训CIMP的护士如何劝导那些没有正确设定目标的患者。 这个CIMP的例子也可以使用潜在问题分析工具分析,以比较这两种工具。 注意事项 ·这是可以用于做应急计划的多种工具之一。PDPC比情形分析图更加系统化。潜在问题分析(PPA)则更加精确。FMEA更适合于新的或者重新设计的过程、产品或者服务。 ·该工具的一个优点是它从执行确定问题的计划的树形图开始的。PPA的优点是它具体地指出了原因、评价风险并将预防措施从应急计划中独立出来。考虑这些工具的结合使用:先用PDPC来辨别问题,然后用PPA进行分析。 ·这里有一些可以用于识别问题的提问: ——要引入什么输入?是否有不必要的输入和妤的输入相连接? ——我们希望有什么输出?其他情况会发生吗? ——希望做什么?是否有其他可以替代或者补充的?

有效决策的六大步骤

有效决策的六大步骤 决策管理的六大步骤: 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确定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所制定的决策必须彼此相容,都能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响应。 一是界定问题。(找到正确的问题、设定目标以及确立规则) 此阶段,要避免以下两种错误做法。一是只注意找出正确的答案,而不注重提出正确的问题;二是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问题呈现出的面貌可以让我们直接据以做出决定。许多问题,我们乍看之下,以为找到了关键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却多半既不重要,也不相干,充其量只是症状而已。而且,最显而易见的症状往往透露不出任何重要线索。 在界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假定症状可能会说谎,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呈现出相同的症状,而同样的问题也可能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因此,管理者必须分析问题,而不是诊断问题。 要明确界定问题,管理者必须首先找到“关键因素”,即在做出任何改变或采取任何措施前必须率先改变的因素。 在界定问题时,要决定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彻底想清楚解决方案的目标为何。 解决方案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目标,聚焦于经营绩效和经营成果上,在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将企业整体以及经营企业所需要的活动一起纳入考虑。 同时,必须深思熟虑限制解决方案的各种规定。解决问题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政策和行为准则?公司可能规定,好的管理者培养计划的必要条件是不能有内定的当然人选。清楚说明这些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改变既有政策或做法,才能做正确的决定。除非管理者彻底想清楚他想改变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改变,否则,他可能陷入既试图改变同时又维护既有做法的危险之中。 事实上,这类规定代表了所依循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不会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只会决定不应该采取哪些行动。 二是分析问题。 找到正确的问题、设定目标及确立规则等步骤,构成了决策的第一个阶段。问题界定清楚之后,下一个阶段是分析问题: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 分析问题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以确定谁是必须做出决策的人以及应该把决策内容传达给哪些人。如果没有预先将问题分类,将严重危害最后的决策品质,因为问题分类后将能说明如果要将决策转化为有效行动,应该由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问题分类原则必须预先经过充分讨论,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决策的未来性(企业采取行动所承诺的时间长短,以及决策会多快改变)、决策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部门的影响、决策品质的考虑、决策的独特性或周期性。这样的分类能确保决策对于企业整体产生实质贡献,

制定决策的7个步骤

一个好的决策一般可通过7个步骤而得到:对问题的精确界定;详细界定此项决策必须满足的要求;找出所有备选方案;分析每种备选方案的风险与后果及其边界条件;做出决策;执行决策;建立反馈:跟进与后续行动。 在90%的情况下,一个好的决策可通过以下简单的程序(几个连续的步骤)而得到。这些步骤是: (1)对问题的精确界定; (2)详细界定此项决策必须满足的要求; (3)找出所有备选方案; (4)分析每种备选方案的风险与后果及其边界条件; (5)做出决策; (6)执行决策; (7)建立反馈:跟进与后续行动。 1、对问题的界定 每一个决策过程的第一步应该是对于真实问题进行全面且完整的界定。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某种表面现象或见解,而应该对这些表象和见解背后的事实和根源进行追查研究。 有人认为:对于那些难以找到事实和根据的、看起来很科学的论点,采取一种赞同的态度是明智的,因为事情往往都很复杂,相互纠结,或者是因为这些论点涉及哲学思考。我能做的就是强烈建议大家不要被这种时髦的观点所影响。如果我们真的想找,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关事实和原因,并且能够达到实际目的所需要的那种准确程度。有些人讨论复杂性和哲学只是为了掩饰他们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的不足,偶尔也为了掩饰他们自身的惰性,这种惰性让他们无法完成查明事实和根源的工作。 我认为我已经在这个具有复杂系统的领域工作了这么久,有资格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将现实存在的困难上升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最大的困难不是复杂性,也不是对于问题的错误界定——当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理解时,大部分管理者都能很快发现这一点。最大的陷阱就是看似对问题进行了正确的界定,但其实只进行了不完整的或部分正确的界定,这往往是由于时间不够而造成过快地对问题完成了界定。在这方面就可以看出优秀管理者与一般管理者在态度上的不同,这些态度包括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深入以及认真。 在界定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问题的分类——它是一个孤立的问

决策管理的步骤与技巧

目录 引言 (3) 第1章分析决策 (3) 1.1什么是决策 (3) 1.2确定决策风格 (5) 1.3认识企业文化 (6) 1.4分析决策者的责任 (7) 1.5果断决策 (8) 第2章做出决策 (10) 2.1弄清问题的关键 (10) 2.2确定参与决策的人选 (12) 2.3采纳分析的方法 (14) 2.4产生新方法 (15) 2.5进展制造性思维 (17) 2.6评估方案的有效性 (17) 2.7收集信息 (18) 2.8预测以后 (21) 2.9使用模型 (22)

2.10降低风险 (23) 2.11采纳万全策略 (24) 2.12评估对职员的阻碍 (25) 2.13做出最终决策 (26) 2.14寻求同事支持 (27) 第3章实施决策 (28) 3.1制定行动打算 (29) 3.2解释决策内容 (29) 3.3讨论决策实施的进程 (30) 3.4克服异议 (32) 3.5监督实施情况 (33) 3.6处理他人的决策 (34) 3.7做出系列决策 (35) 自我决策能力评估 (36)

决策技巧 引言 不管是工作中依旧工作以外,决策差不多上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决策者,确实是指那些在两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选择并对此负责的人。有时,这种决策是至关重要的。本书为你讲述关于如何做出一个好的、高效的决策的所有知识,包括从最初的酝酿到最终实现目标。不管你是决策的新手依旧经验丰富的治理者,阅读本书关于进行与工作有关的决策专门有关心。本书内容包括如何形成方法和思路,如何预测以后,如何评估风险,以及如何样处理人事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最后有一套评估决策能力的自测题,能够关心你可能自己的决策能力。同时,本书为你提供了101个对进一步进展极具价值的提示。

行政7 行政决策

第七章 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内涵与主要特点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行政方案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行政决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 ②行政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 ③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2、行政决策的类型 1.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前者凭经验决策,后者凭科学方法决策。 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指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4.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指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愿景有关的重大决策。战术决策指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作出的决策 5.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单项决策指有关解决某个时期重大问题,提出总任务的决策,以及解决某个时点状态存在问题的决策的综合,序贯决策又称动态决策。指由一系列单项决策构成,各单项决策之间又相互关联,有机组合的决策 3、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①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②行政决策具有优化行政管理目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功能。 ③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兴衰。 4、为什么说管理就是决策 ①现代管理学一般把管理的主要职能概括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决策贯穿于各项职能之中。 ②确定目标、抉择方案、制定计划属于决策的内容,设置机构、配备干部、分配权限需要决策,对工作的检察监督和控制也需要决策。 ③因此,整个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决策的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5、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又称行政决策中心,是指领导、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和最终从事抉择方案的领导核心系统。 其特点有: ①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在整个行政决策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子系统。 ②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行使决策领导权的系统。 ③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对自己所领导的机关或部门负有全部责任的系统。 ④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机关或部门的唯一最高决策机关。 其任务有:①组织领导整个决策过程;②确定决策目标;③选择决策方案;④监督决策的执行。 6、行政决策信息系统的含义、类型和任务 第七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 行政决策过程 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与特点 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三、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一、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二、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 三、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

决策过程

决策过程 决策制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选择方案的行为。决策过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描述为八个步骤,从识别问题开始,到选择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结束于评价决策效果。如图1所示。Array图1 决策步骤 步骤一:识别问题 决策制定过程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problem),或更具体一些,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问题识别是主观的。在某些事情被认为是问题前,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差异,他们不得不承受采取行动的压力,同时,他们必须有采取行动所需的资源。 问题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大部分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症候。问题的认定是主观的。解决一个根本不需要解决的错误问题的管理者,和无法正确地界定问题而未采取任何行动的管理者,是一样的失败者。那么,管理者如何觉察差距呢?他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比较现实状态与标准或理想状态;(2)明确标准是什么?是过去的绩效; 是先前所设立的目标;还是其他部门或其他组织的绩效。

但一个没有压力的差异是一个可推迟到未来某个时间的问题。故作为决策过程的开端,问题必须给管理者施加某种压力,以促使其行动。压力也许包括组织政策、截止期限、财政危机、上司的期望或即将来临的绩效评定等。 步骤二:收集信息 一旦确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须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着手调查研究,搜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 ,并加以整理。 在这个步骤里,我们积累所有我们认为能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其数量和搜集信息的范围主要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管理者可以从往日的经验、记录、报刊杂志等获得信息和资料,包括销售、财务、生产、人事等方面的资料。接下来将资料按成本项目、程序、时间、领导能力、质量、产出等等进行归类,建立数据库。准确、充分、及时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 是有效决策的保证。 步骤三:确定决策标准 确定决策标准 , 即运用一套合适的标准分析和评价每一个方案。首先确定出若干与决策相关的因素,然后规定出各种方案评比、估价、衡量的标准。 步骤四:拟定可行方案 确定了问题,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已顺利完成,并在确定好标准后,接下来就应开始拟订可行方案。拟订可行方案主要是寻找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 , 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决策者必须开拓思维 , 充分发挥集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尽可能多地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解决办法会越完善。 步骤五:分析方案 备选方案拟定出之后,决策者必须认真地分析每一个方案的可应用性和有效性性。对每一个备选方案所希望的结果和不希望的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估计,运用第三阶段确定的标准来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根据决策所需的时间和其他限制性条件,层层筛选。如果所有的备选方案都不令人满意 , 决策者还必须进一步寻找新的备选方案。在这一阶段中 , 依靠可行性分析和各种决策技术,如决策树法、矩阵汇总决策、统计决策、模糊决策等,尽量科学地显示各种方案的利弊,并加以相互比较。 步骤六:选择方案 选择方案时,就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然后选取其一或对一些各有利弊的备择方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不足。这一过程是决策的关键过程,一项经济方案的是否科学,小到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具体的经济行为的效果,

第七章 投资决策分析

第七章投资决策分析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投资决策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内含报酬率法、盈利能力指数法、收益净现值法。 股东财富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选择增加企业价值的投资决策是对每个企业管理者的第一要求。在这一章我们将主要讨论投资决策分析,介绍现代企业主要使用的一些决策方法,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经营者进行决策选择,来增加企业的价值,扩充股东的财富。投资决策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投资预算的分析与编制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因此也称为“资本预算”。企业每年都要在固定资产上大规模的投资,这种投资长期影响公司的发展,一项好的投资决策能够极大地改善公司盈利状况,并使股价大规模的上涨,一项失误投资决策可能会使公司很快破产。 一.投资的概念 广义的投资,是指为了将来获得更多现金流入而现在付出现金的行为。这里讨论的只是投资的一种类型,即生产性资本投资。生产性资本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有两个特点。 首先,就是投资的主体不同。生产性投资的主体是企业而非个人、政府或专业机构。我们知道投资的主体不同,会带来投资决策的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许多因素的不同。 企业通过从金融市场上取得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或无形资产,希望从这些资产上获取回报来增加企业的价值。既然如此,企业取得资金后所进行的投资回报率必须超过金融市场上要求的报酬率,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正的溢价,投资才是值得的。因此,投资项目优劣的评价标准,应以资本成本为基础。 个人投资者正好相反,他们是金融市场上提供资金的一方,他们用自己的现金投资于金融市场,所要求的报酬就是放弃现在消费的补偿。也可以说他们的报酬就是企业的资本成本。 政府投资的目的与上面两者均不同。政府投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因此其投资项目的评价还要考虑许多非经济的因素。 专业机构是一种中介机构。他们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收取中介费,降低风险,稳定收入。 其次,投资的对象不同。由对象来划分,投资可分为生产性资本投资和金融性资产投资。顾名思义生产性投资就是投资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因素。金融性投资是投资于所有权凭证,例如股票和债券,也可以说是证券投资。如果要进行金融性投资,股东就无须聘请管理者来经营公司了,他们可以直接把钱投资于证券。 二. 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进行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几个因素关系到财务经理的决策。首先,投资决策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在购买资本项目的时候公司就失去了一个决策的灵活性,例如,公司准备投资于一经济寿命为20年的资产,那么这项决策的影响时间就是20年,公司所投资于这项资产的资金就会就此缺乏流动性了。另外,从根本上讲,资产的扩张和预期未来的销售相关,因此20年期的资产的购买决策同时隐含着一个20年的销售期。 资产的投资决策错误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投资过高,公司就会承担过高的支出,如果投资不足,就会引起由生产不足导致的市场份额的流失。 时间因素同样十分重要,投资的时机稍纵即逝,必须在时机到来时抓住投资的机会。 有效的投资决策可以提高资产购买的质量和时间效率,一个能够对资本资产作出预测的公司往往能够在真正需要使用之前就已经购买并安装了这些资产。也有很多公司非到资产已

决策七步法

决策七步法 1、工具名称 决策七步法 决策七步法由七个关键步骤组成,即定义、了解、确定、评估、选取、审核和采取行动,这些步骤构成了决策框架。经过七个关键步骤的决策可以确保所做出的决策结果基本满足需要,不会太差强人意。所以,建议在决策时不应越过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七步法不仅对个人的决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组织的决策也有重大意义。 2、工具使用场合/范围 用于日常营销决策 3、工具运用说明: 通过决策七步法得出的结果: 是全面的,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具有合理性,容易被各方所理解与接受 具有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强 是最佳的,这表现在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上 经得起考验,因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实现了增值,不仅为组织,而且还为个人 决策七步法适用于复杂的决策。当某决策具备下列特征时,就可以认定它是复杂决策: 意识到决策有较大的风险,即不确定性 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且情况及其复杂 有多个目标同时存在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使用方法 1、对即将进行的决策给出定义 明确决策的目标是什么 明确决策的真是要求何在

2、充分了解决策的环境 3、确定备选方案 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准备方案 4、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评估 5、从备选方案中选取所需的一个 在选择之前,为所有方案给出优先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决策成本、决策环境 如果没有什么最佳的决策方案,先不急于进入下一步 6、对决策进行审核 决策的审核最好由不属于决策团体的人员来进行,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定决策方案 7、进入决策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必须获得决策所涉及的各方的支持,做到把信息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人选 可以用“甘特图”描述实施过程

公司决策程序制度

公司决策程序一、公司经营决策流程图

二、决策程序及流程 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简洁的决策程序。分论证、决策、执行、监督四个步骤: (一)凡重大事项决策前,主办人员、分管领导及决策层都应组织对有关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收集、论证,分管领导必须提出客观公正的决策建议。 (二)重大事项可通过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征求意见,直至征求全公司职工代表或职工大会意见,由公司领导班子决策。决策过程必须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如非一致通过,则应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表决,决策过程、投票结果、保留意见等必须记录在案。 (三)凡涉及重大事项决策的会议,领导必须全部到会,特殊情况可四分之三以上到会,其余相关人员必须二分之一以上到会,方可举行。 (四)重大事项研究批准后,主管领导要签署书面具体意见,并明确决策责任和承办责任。执行承担单位应根据批准意见及时编制执行计划并执行。 (五)涉及资金收支的事项,执行承担单位应向财务部门提供齐全的资料,计财室按有关文件及批示予以完善所需手续和按计划拨款,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六)决策执行后,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要继续对此工作进行检查。执行承办者也应定期将运行状况、效果、存在问题以书面形式向上报告,以便及时调整,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三、决策责任、纪律 (一)纪律: 1、为避免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严禁以下行为: ①违反集体领导制度,个人或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做出的重大决策; ②做出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悖的决定,或出台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悖的政策制度的; ③私下串通、拉拢他人以左右决策。 2、为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实行回避制。与所决策事项有利益冲突人员必须回避。 3 、所有决策过程都必须由专人记录,重大决策的参加决策人员必须签字到场。 (二)责任 1、决策者或决策集体承担决策责任; 2、运行中的责任,由具体承办者负责; 3、所有工作人员都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对违纪者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运筹学》 第七章决策分析习题及 答案

《运筹学》第七章决策分析习题 1. 思考题 (1)简述决策的分类及决策的程序; (2)试述构成一个决策问题的几个因素; (3)简述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之间的区别。不确定型决策 能否转化成风险型决策? (4)什么是决策矩阵?收益矩阵,损失矩阵,风险矩阵,后悔值矩阵在含义方 面有什么区别; (5)试述不确定型决策在决策中常用的四种准则,即等可能性准则、最大最小 准则、折衷准则及后悔值准则。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试述效用的概念及其在决策中的意义和作用; (7)如何确定效用曲线;效用曲线分为几类,它们分别表达了决策者对待决策 风险的什么态度; (8)什么是转折概率?如何确定转折概率? (9)什么是乐观系数,它反映了决策人的什么心理状态?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不管决策问题如何变化,一个人的效用曲线总是不变的; (2)具有中间型效用曲线的决策者,对收入的增长和对金钱的损失都不敏感; (3) 3. 考虑下面的利润矩阵(表中数字矩阵为利润) 准则(3)折衷准则(取λ=0.5)(4)后悔值准则。 4. 某种子商店希望订购一批种子。据已往经验,种子的销售量可能为500,1000,1500或 2000公斤。假定每公斤种子的订购价为6元,销售价为9元,剩余种子的处理价为每公斤3元。要求:(1)建立损益矩阵;(2)分别用悲观法、乐观法(最大最大)及等可能法决定该商店应订购的种子数;(3)建立后悔矩阵,并用后悔值法决定商店应订购的种子数。 5. 根据已往的资料,一家超级商场每天所需面包数(当天市场需求量)可能是下列当中的 某一个:100,150,200,250,300,但其概率分布不知道。如果一个面包当天卖不掉,则可在当天结束时每个0.5元处理掉。新鲜面包每个售价1.2元,进价0.9元,假设进货量限制在需求量中的某一个,要求 (1)建立面包进货问题的损益矩阵; (2)分别用处理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各种方法确定进货量。 6.有一个食品店经销各种食品,其中有一种食品进货价为每个3元,出售价是每个4元,如果这种食品当天卖不掉,每个就要损失0.8元,根据已往销售情况,这种食品每天销售1000,2000,3000个的概率分别为0.3,0.5和0.2,用期望值准则给出商店每天进货的最优策略。 7.一季节性商品必须在销售之前就把产品生产出来。当需求量是D 时,生产者生产x 件商品的利润(元)为: 利润 ?? ?>-≤≤=D x x D D x x x f 302)(

陈春花:理性决策的8个关键步骤

陈春花:理性决策的8个关键步骤 陈春花:著名战略与管理专家,新希望六和股份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兼任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曾先后任美的、TCL、招商基金等众多知名公司独立董事与管理顾问。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训练自己掌握理性决策的步骤,一旦这些步骤成为你的思维习惯,你也就具有了理性决策的能力。 步骤1:识别问题 在决策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理性决策的第一步是识别问题,识别问题的标准是依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人就没有理性决策的习惯。我举个例子,很多企业的每一年目标都比前一年有增长的设计。比如一家企业2012年完成9亿元销售额,希望2013年增长30%,达成12亿元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确定,我们就要确定如何实现。大部分人在做完12亿元目标的决策之后,他就开始分析怎么样可以实现这12个亿。问题就出在这里了,理性决策不是识别12个亿的问题,而是分析增长的30%如何实现。做理性判断的时候,就是分析12亿元和9亿元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围绕这个差距来分析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什么限制,需要哪些资源。当把这些问题都识别清楚了,就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判断。 所以有些时候,我不太建议请专家来做决策,你可以参考专家的意见,但是一定不要依据专家的意见做出决策,更加不能请专家来做出决策,虽然我自己也多数情况下被称之为专家,但是我很清楚专家所具有的三个先天的局限性。 第一,专家在分析情况的时候都是以理想性来分析的,不是理性,总是会在理想状态下,来做问题的识别。 第二,专家最大的局限性,是专家并不需要对决策承担最后的责任。 第三,他所依据的数据都是整理过的,专家会保证获得数据的工具是正确的,但是无法确保数据是正确和全面的。 所以识别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真实地考虑自己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才行。你不能完全借助于现实的情况做分析,必须识别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也不能完全依据理想来做分析,那同样是无法区别问题而导致决策非理性。 TCL购并汤姆逊的时候,TCL公司也做过很多咨询,几家专业的咨询公司给TCL公司做了报告,同样它也请教了行业内外的很多专家,一部分认同购并,一部分不认同。最后TCL公司根据自己

决策分析习题集

决策理论与方法习题集 1.什么是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的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 决策分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 决策分析有哪些基本的分类? 4.试述决策分析的步骤? 5.试述决策分析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6.某企业连续8年每年年末支付一笔款项,第一年2万元,以后每年递增3000元,若年利 率为10% ,问全部支付款项的现值是多少? 7.某厂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单价为15元,单位变动成本l0元,全月固定成本100 000 元,每月销售40 000件。由于某种原因其产品单价将降至13.50元;同时每月还将增加广告 费20 000元。 试计算:(l)该产品此时的盈亏平衡点。 (2)增加销售多少件产品能使利润比原来增加 5 % ? 8.购买某台设备需8万元,用该设备每年可获净收益1.26万元,该设备报废后无残值。 (l)若设备使用8年后报废,这项投资的内部收益率是多少? (2)若贴现率为10 %,问该设备至少可使用多少年才值得购买? 9.设投资方案A、B 现金流量如表2一14 所示,计算两方案的投资回收期 表2一14现金流量单位:元年份0 1 2 3 4 5 A B -100 000 -100 000 25 000 50 000 30 000 50 000 35 000 5 000 40 000 45 000 10.建一个生产某零配件的工厂,需要总投资200万元,使用年限10年,估计年可获利润40万元,如果目标收益率为15 %,试用内部收益率法分析该方案的可行性。 11.某公司获得一笔8万元的贷款,偿还期是4年,按年利率10%计复利,有四种还款方式: (l)每年年末偿还2万元本金和利息; (2)每年年末只偿还所欠利息,第四年末一次性偿还本金; (3)在四年中每年年末等额偿还; (4)第四年年末一次偿还本息。试计算各种还款方式所付出的总金额和求出哪种方式最划算? 12.某厂生产某种产品,为提高自动化程度,需购置一种新设备。新设备一旦投人使用,单位可变成本会降低,同时产量也会增加,但它会使固定成本增加。表2-15是新老方案数据,试对两方案进行决策分析。

决策的八大步骤

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选择小组成员(陕师大2012级思政创新班#####) 一、确定决策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根据小组讨论决定,我们组所选题目是: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我们试图通过对此题目的讨论达到能寻求一条能充分符合个人意向,福利好且发展前途广阔的工作道路。 二、确定决策标准 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分析得出以下关于衡量选择工作的决策标准: 1)工资 2)单位福利 3)发展前途 4)个人意向 5)工作能力 6)社会人脉资源 三、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 本小组在确定决策标准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为各个标准分配权重:(分配满分10分,最重要满分10分,以此类推) 1)工资---------------------------------------8 2)单位福利---------------------------------9 3)发展前途---------------------------------10 4)个人意向----------------------------------4 5)工作能力----------------------------------7 6)社会人脉资源----------------------------9 四、形成各种备选方案 综合各个因素、标准后我们对对各备选职业进行评估(十分制): 五、分析备选方案 结合各项标准的分配权重与职业评估进行综合评分(权重×评估分)

六、选择一个方案 综合上所述,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国企 七、实施所选方案 我们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实施毕业后选择进入国企工作,并为此目标努力奋斗。但各个环境因素是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适度做出调整。 八、评估决策的效果 我们的目标是能得出一个决策即一个能充分符合个人意向,且福利好发展前途广阔的工作,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的结果是进入国企,而国企恰好与我们的目标相符,所以我们的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实际效果得结合具体情况来定。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公共行政的过程【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行政的过程 7.1 复习笔记 一、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概述 (1)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行政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并选择解决方案的活动。 (2)行政决策的主要特点 ①从决策的主体来看,只有掌握行政权力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②从行政决策的内容来看,行政决策是一种公共决策。行政决策的内容十分广泛,国防政策、福利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农业政策等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范畴。 ③从行政决策的约束范围来看,行政决策比其他的组织决策更具有权威性,行政决策方案一经公布,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④从行政决策的目的来看,任何行政决策都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履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贯彻政策法律,提供公共服务,具有非营利的性质。 (3)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 ①根据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系统中所处的不同层次来划分

a.国家行政决策 国家行政决策又称宏观决策,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解决全国性的、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以及其他适宜于中央政府统一处理的公共事务问题而制定并选择决策方案的活动。 b.地方行政决策 地方行政决策又称中观决策,是指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执行各自的职能、处理本地区公共事务问题,而制定并选择决策方案的活动。 c.基层行政决策 基层行政决策也称微观决策,是指乡镇一级行政组织为履行自身职能,处理本地区管辖范围内的公共事务问题而制定并选择决策方案的活动。 ②按行政决策问题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不同来划分 a.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指在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简单、决策所面临的客观条件相对确定、各种方案的可能结果相对明确等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b.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指有理想的决策目标和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但决策条件中包含不可控制的因素,某一决策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统计概率,并不完全可靠,因而决策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对象所处状态基本上与风险型决策相近,不同的是未来出现哪一种决策结果的概率是无法预测的,因而决策难度更大、风险也更大。

投资决策的五个步骤

投资: 投资,指国家或企业以及个人,为了特定目的,与对方签订协议,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输送资金的过程。又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是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一种形式,是对项目产业化综合体进行资本助推发展的经济活动。 投资是货币收入或其他任何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的财富拥有者牺牲当前消费、购买或购置资本品以期在未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谋利性经营性活动。 投资决策的五个步骤: 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 投资方案评价时使用的指标分为贴现指标和非贴现指标。贴现指标是指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非贴现指标是指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回收期、会计收益期等。相应地将投资决策方法分为贴现的方法和非贴现的方法。 评价指标: 1、评价指标常用投资评价指标的计算示例

2、净现值曲线——净现值与贴现率的关系 3、独立项目——独立项目之间的比较分析 4、互斥项目——互斥项目之间的比较分析 5、多重IRR——多重内部收益率的示例分析 6、MIRR函数——修正内部收益率的计算 7、经济年限——不同经济年限项目之间的比较 8、新建项目的评价——新建项目的现金流量测算和评价 9、更新项目的评价——更新项目的现金流量测算和评价 现代公司投资决策具有三大特征:超前性、系统综合性和相对性。其中,公司投资决策的相对性即变动性主要体现为: (1)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相对因素; (2)利弊或损益的相对性; (3)投资决策与时间的相对性; (4)投资决策活动中运用数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有限性等。因此,任何公司投资决策当局在任何情况下选择的任何投资决策方案都只能是有限的最佳方案,即相对的最佳投资决策方案,而该方案又是“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最佳方案。 作用: 公司投资决策可以正确处理公司投资所需的资金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公司投资往往需要一笔较大的支出,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公司持续地发生影响。

道路交通系统工程-教学大纲(刘舒燕)

《道路交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道路运输系统工程(Tran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22013 总学时数:32学时讲课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教材:《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刘舒燕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参考书目:黄世伶主编,《交通运输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孙荣兴主编,《交通运输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 韩彪主编,《交通运输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 胡思继主编,《交通运输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佟立本主编,《交通运输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在编者多年从事“运输系统工程”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系统地介绍了运输系统工程的思想、原理、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九章,内容主要包括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工程、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系统预测、运输系统控制、运输系统评价、运输系统决策、运输系统模拟、应用案例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工程系“运输系统工程”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及有关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运输系统 主要内容:系统的概念;交通运输系统。 重点:系统的概念;交通运输系统。 第二章:运输系统工程

主要内容:运输系统概念 重点:系统工程的定义、性质等概念;运输系统工程。 第三章:运输系统分析 主要内容:系统分析的概念;运输系统目的的重审;运输系统结构的分析;运输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分析。 重点:系统分析的概念、运输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分析。 难点:运输系统结构的分析 第四章:运输系统预测 主要内容:概述;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投入产出预测法。 重点:概述;定性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 难点:定性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 第五章:运输系统优化控制 主要内容:。概述;网络图的组成;网络图的绘制;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网络图的优化。 重点:概述;网络图的组成;网络图的绘制;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网络图的优化。 难点:网络图的绘制;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网络图的优化。 第六章:运输系统综合评价 主要内容:运输系统综合评价的概念;运输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输系统技术经济评价;运输系统综合评价。 重点:运输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输系统技术经济评价;运输系统综合评价。 难点:运输系统技术经济评价;运输系统综合评价。 第七章:运输系统决策 主要内容:概述;不确定型运输决策问题;风险型运输决策问题;运输系统对策。 重点:不确定型运输决策问题;风险型运输决策问题;运输系统对策。 难点:风险型运输决策问题;运输系统对策。 第八章:运输系统模拟 主要内容:系统模拟;蒙特卡罗模拟法;运输系统模拟。 第九章:应用案例 主要内容:城市交叉路口交通系统综合治理系统分析;德尔菲发在设计港址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港口选址;集装箱江海转运港的选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选择运输设备;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战略决策指定。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设立的主要专业之一,是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为主,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资料、书籍,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也可以增进新的知识。 四、成绩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的是闭卷考试和平时表现形式进行考核:闭卷考试(80%),平时表现(20%)。 五、制定本大纲的有关说明 1.本大纲严格按照教学要求编制,适合现在的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专业课的教学目的。 2.每次课可适当布置2-3题的作业,以加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也进一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情况,以达到帮助提高学习的目的。 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