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种镶嵌式的、难于分割离析的关系体特征恰恰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难点。

教学评价在外语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外语评价的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扭转以分数论成绩,以升学论英雄的现象,必须有一套新的评估标准,即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4],把各种素质要求都提到必要的高度。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舆论的压力和传统思维定势,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委.学习资料第二辑.素质教育.

[2]胡兴文.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2006.

[3]

黄宪.积极发挥教研部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8.

[4]柳斌.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20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辑:黄雷)

○付官火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要: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处境尴尬,效率较低,

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走入怪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道德教育流于说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高校德育应理性回归,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基本素质,在现实情景下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校德育方能发挥其现实效应。

关键词:德育;道德异化;道德素质;内心冲突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并正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一般认为高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色彩,定位于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基础之

上,但其功能远非如此,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德育更应“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高”[1]。

一、高校德育的尴尬处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国家教育部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德育,实施新的高校德育课程的“05方案”,整合了原“98方案”,但高校的德育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是低效的。学生不买帐,情绪抵触,逃课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与比较多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德育模式及因此而养成的德育学习习惯或对德育所形成的成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阶段的德育“在分数和升学率面前,不过是一种陪衬和摆设”[2]。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又流于“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2],流于道德说教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实质即忽视德育中的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忽视德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升入到高校阶段,学生就更加抵触政治思想道德这类课

○○○○○○○○○○○○○○○○○○○○○○○○○○○○○○○○○○○○○○○○○

程,高校德育的低效就不难理解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可在教育实践中,大学中的德育课程被作为教育主体者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负担、一种多余,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同时,作为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高校德育,在有些公办高校、特别是在民办高校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倾向。高校德育类课程都是大班上课,少则一百多人,多则达200余人,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大多数的高校政治课老师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老师都是很难把握的。教与学是脱离的,为了保证到课率,老师只有靠点名这一最原始的招数了,老师与学生都倍感无奈。

不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德育会走向绝境!这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曾说过:“我们只培养学生的头脑,而不培养学生的心灵,就等于给社会培养出了一个麻烦”。现在的大学生5年、10年、20年后就会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未来的成败!

二、高校德育的出路

(一)正确认识德育过程及实质

德育过程具有教育过程的普遍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机地结合。教与学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德育过程更应很好地贯彻这一普遍规律。应很好地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化性起伪”。德育是一种内化过程,其本质就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过程,即不断社会化并最终成为社会人,养成“德性”的基本素质的过程。

但遗憾的是,现实高校德育过程更多体现在外化特征,注入规范、规则,是一种扭曲的道德教育。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人类长期经历了一种道德异化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道德变成束缚、限制乃至反对人发展的工具,变成消解独立个体存在的手段。它通过控制人的精神而扼杀人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否定人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意向和能力。在中国,这种吃人道德异化的历史尤为漫长,绵延至今还处处存在。”[3]

而现在更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那种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精神”而达到德育目的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学校德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本就很苍白,有一个公式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现实,“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就变成虚无了。

因此高校德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真正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健康成长、自我陶冶情操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高校德育之出路

针对在传统德育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高校德育应该实行理性回归,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使道德成为学生内在需要。“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本来的性质、基本成分”。道德素质即为人之“德性”、“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有三方面: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类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发展[4]。

因此,德育过程首先应培养学生作为人之类特征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能力。比如生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美国有一所古老的中学——

—纳尔逊中学大门前立着两尊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的是一只苍鹰,右边的是一匹奔马,但这绝不代表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鹰是一只死鹰,马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它要告诉给全体学生的是仅有远大理想和过硬本领而没有生存技能、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勤勤恳恳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前途就会像这只鹰或这匹马一样。

其实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这些基本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大学新生群体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近四成的学生具有此症状,而此类能力不足进而会引发诸如焦虑、适应综合症、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5]。

其次,德育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性特征方面的能力。这方面能力的获得表现为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法律人格、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智能人格、心理人格、审美人格等的培养,达到培养完善人格的目标。”[6]

而这类人格的培养,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去培养,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在高校

德育中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为他们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修养,升华道德境界,就会最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真正有益于自己将来的生活的人,进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时敢于担当,并能够担当。

再次,德育过程应力求做到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传统德育走入了一个怪圈:中学阶段的德育是一种应试教育,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标准化的考生”,学生的主见、创造性都消磨殆尽。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亦抱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成见,而高校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沿袭着中学的德育模式。

德育要走出这怪圈,就应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给自己取名字的佳话中得到启示:德育应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而非纯粹的课本教育中接受教育。产生内心冲突,从而主动地改变自己,这样的德育才会真正的刻骨铭心。传统应试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连“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何时成立”这类常识都不知道,谁之悲哀?

最后,高校德育应该在高校得到真正落实。

根据国家“05”方案,大学生德育课程曾被称之为“国课”之一,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不可谓不重视。但在落实,尤其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的落实环节——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不得力的话,这种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是意志了,要转化为行为,进而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积极作用可能就大打折扣了。当然,从教与学的的矛盾方面讲,高校政治课老师自身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他们才是德育真正的一线“队员”,所以还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正如前所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就需要我们摒弃功利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百年树人的关键环节——

—高校德育方面,能真正受到各高校领导的重视,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得到投资方的重视,能真正发挥出德育的作用,则大学生们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总之,德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人”来培养其基本素质,完善其人格,并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中的最关键环节——

—高校德育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德育之目的方能实现,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完善人格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

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2]杜萍.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议[J].教育研究,2005

(10).

[3]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

教育研究,2000(5).

[4]郑永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M].2版.2004:31.

[5]张小磊.大学新生心理承受力弱不适应生活跳

楼自杀.金羊网-羊城晚报,2005-09-13.

[6]陈秉公.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J].教育研

究,2005(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责任编辑:杨杰)

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单位:南安市向阳中学 组别:初中组 作者:蔡全兴

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在涉及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时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然而,长期以来,德育在实际工作中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一尴尬局面。对此,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德育的缺位和失衡。在困惑与迷茫的同时,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德育工作的反思 任何工作既要有总结,更要反思,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根源、进而可能解决问题。才能深刻的理解德育的内涵。才能勇于面对德育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才能与时俱进的做好当前的德育工作,使之收到实效。反思处室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反思一:指导思想上的偏差 日常教育工作中“重知识轻德育”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导向。面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现实压力,“只要学习好,一好顶三好”这种思维无形之中就占据着我们的大脑,把“百年树人”这一费时、费力、见效慢的德育工作挤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以至于我们常常被动地抽出时间和精力去“亡羊补牢”,虽然“未为迟”但是我们毕竟是付出了“羊”的代价。 同时,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的目标往往过于完美化,过于理想化,过于成人化。主要表现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能正确认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教育工作缺乏耐心、信心和深入的客观分析。因此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简单、粗暴、急躁、凭经验、扣帽子等现象。如:把学生思想行为出现反复看作是“屡教不改”,把由于贪玩而造成的一些违纪现象当成是“品德不良”,把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而管不住自己的情况称为“明知故犯”……由此就会产生不正确的观点和采取不恰当的措施,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反思二:德育工作上的应付心理 正是由于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上的错位,导致了我们对德育工作产生一种应付心理,使德育工作处于一种被动执行状态。例如,对于学校举行的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班级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更谈不上创意。我们常常只是机械地举办活动,应付完成学校的任务即可。大家都明白,单纯的活动只是一种载体形式,活动一定要和必要的事先和事后或进行当中的道德诱导、启发和深化密切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教育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正是这种

学校德育三年发展规划

学校德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一、德育目标 通过实施“阳光教育”初步建立“生活化德育”、“体验式德育”、培养“阳光少年”,逐步形成(三自主模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德育教育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二、分阶段目标 按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落实。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在规划目标实施的一年内,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和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可靠,开展习惯教育、自信教育,学生良好习惯初步养成,体现出健康快乐的面貌,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进城务工子女在阳光校园得到良好的培养。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在规划目标实施两年后,学校办学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校园阳光文化显现,开展自信教育、责任教育,学生行为规范良好,礼仪规范、具有爱心、智慧的特质的阳光少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具有阳光教育示范性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实现总体目标,把学校办成学生快乐成长、习惯好、规范良、品德端、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气质,基本形成阳光少年教育特色,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幸福成功、学校和谐发展。 三、阳光少年教育的实施 一是继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习惯教育、自信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着力点,综合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阳光少年教育为目标,阳光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家、校联系为支撑的德育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从而养成学生有朝气、有爱心,健康活泼、乐观自信的特质和优秀的思想品德。 二是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三是加强“三礼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 ①三礼教育(礼貌、礼仪、礼节) 课堂礼仪规范、校园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社会礼仪规范 ②习惯养成教育 分年级分阶段培养学生9类81个好习惯:(1)学习好习惯;(2)做人好习惯;(3)礼貌好习惯;(4)卫生好习惯;(5)饮食好习惯;(6)阅读好习惯;(7)安全好习惯;(8)运动好习惯;(9)劳动好习惯。 达成标志: ①自主管理:成立一系列自我管理的组织;班级普遍实行学生自治,自主管理班级事务;班级干部实行轮岗制、竞选制; 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开阔学生思维,实现“我会学”。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作为德育副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应该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系统的规划,为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负起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就是比较好的,在德育处、团委、班主任与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卫生等表现总体都比较好。特别就是上学期,学校搬迁到新校区后,由于从半寄宿制学校变成了全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不适应寄宿生活,加上工程建设进度跟不上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的需要,学生意见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处、团委依靠班主任与广大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学生大量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寝室的管理,制订健全住宿生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 严格要求,使学校平稳安全渡过了最困难时期,现在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情绪稳定,对学校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很不容易。但就是我们也应该瞧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要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名实相符百年名校,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及时更新 德育观念。德育处过去又叫做训教处、训导处、政教处、教导处、导教处,这些名称有许多现在还在延用,但从这些名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瞧出德育观念的一些变化。总体来说德育观念的变化趋势就是这样的:训→训教→训导→教→教导→导教→……,从中我们可以瞧出德育观念的变化 有明显的轨迹。传统的德育以训与教为主,对犯错误学生进行训斥、劝诫、教育、处罚,这种德育方式以训诫与说教为主,如果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很有效的,因为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都比较单一,学生犯了错误,只要给她指出错误,往往就会勇于承认错误 并改进错误。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就不就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都在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过程中,并且折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的各种各样充满矛盾的价值观念通过家庭、社会、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导致广大中学生无所适从,内心充满各种矛盾、迷惘与不安。她们内心的这种矛盾、迷惘与不安必然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说话粗俗,上网成瘾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效果肯定不很理想。 首先,学校德育要尽可能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通过学校的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节日的纪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不断成长。学校在上一周开始开设的劳动课,其实也就是德育体验活动的一个尝试,通过劳动课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很多道理,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与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有助于养成良好

让德育工作生活化

让德育工作生活化 一、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没有文化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尤其重要。 学校德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德育始终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我以为德育更是21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传统德育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惯有的品德教育流于说教,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存在着很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 1、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且也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实际工作中往往以智育为重。现有的学校德育也大多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如思品课就是如此,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是否真正能学以致用,用它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打个问号。 2、德育评价方法、途径单一,缺乏灵活性。 一直以来,思品课的考试都以书面为主,评价学生的品德时主要参照该学生在校的表现,根本不考虑学生在家庭中、在社会上的真实反映,根本不考虑学生德育能力的成长。 3、德育内容有些已与社会生活脱节。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教育已经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部分内容也有着传统文化的烙印,与时代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急待改进。 三、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原有的学校德育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生成,德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能说会道,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是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悖。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困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因此,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这些目标应该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德育内容缘于生活。 1、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我们既要了解一般学生的一般状况,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思想,要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2、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只要这样才更易于学生接受。 3、德育内容更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考虑社会这个大环境。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活动、学习等,社会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我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的诸如腐败、贪污、行贿受贿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

对农村学校当前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农村学校当前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多年从事德育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深深地懂得: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如果没有德育教育也就不成为教育了。 近年来,虽然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发展的国内情况,学生的思想和其家庭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传统方式的德育工作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今天的工作和对象,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思考: 思考一:当前。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窘境 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了一些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文件,但多半是讲教师或学生不应该怎么做,至于该怎么做并没有规定。学生的许多行为确实需要规范,但学校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又缺乏法律依据,如学生早恋问题、使用手机问题等,我们觉得学校应该管理,但在如何管理及管理到什么程度上,学校感到茫然。就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这一问题,学校老师都知道是利少弊多,而很多家长则认为社会发展了,学生佩戴手机便于和家长联系。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考场上玩手机。所以老师此时就处于两难境地。收缴学生的手机吧,有些学生家长认为侵犯了学生的私有财产权。听之任之吧,于情于理又不太可能。另外,教育绝非万能。动辄请家长也非良策。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如何适度“惩罚”,尺度不好把握。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大多数班主任总是耐心引导教育,许多学生都能领会老师的一番苦心。可有些学生无论你怎样同他们推心置腹的谈,即使他们能当面点头答应,但事后总是忘的一干二净,屡教不改。每次好不了三两天。而每个人的耐心总是有限度的,当严厉批评和耐心教导都不起作用时,怎样适时适度地“惩罚”学生才有效,我们老师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 思考二:为何德育的付出和成效不成正比?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都觉得学校德育工作投入多,付出多,但收效甚微。一说起德育就想到量化考评,想到扣分。德育似乎已经成为了扣分的代名词。很多农村学校对老师和班级进行量化考核,然后按考评结果对班主任发放班主任津贴。而对班级的考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上。每天学生从学校大门开始,扣分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带学生证会扣班级分;发型不合要求要扣班级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班级分;乱倒饭菜要扣班级分;不按时就寝要扣班级分……扣分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政教处一帮人整天忙忙碌碌,也让班主任提心吊胆,生怕哪里有一点疏忽就被扣分,每月的班级考评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怕老师累,但效果不佳。 作为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怕?让老师累?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真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了吗?手机禁令俨然是形同虚设,乱丢乱扔似乎

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所有的学科中,德育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抽象的德育又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德育是一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保证学生思想好,成绩好,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否则,就可能使学生成为次品甚至危险品。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怎样才能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真善美、假丑恶的界限划分不清,容易误入歧途。这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帮助他们划清正确和错误的界限,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思想品德。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老师要起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榜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或生活中,教师要起带头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老师也应该同样要求自己。要尊重学生,遇到学生顶撞老师的行为时,要冷静对待,坚持以理服人。不大声训斥,更不讽刺挖苦,要重视用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自己崇高的精神境界去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要教育学生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可能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有些不切实际。这时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防止学生把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既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要教育学生丢掉幻想,脚踏实地,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勤奋学习、艰苦攀登。 第五、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要经常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章制度。定期请派出所、司法所的同志给学生上法制课。要邀请先进人物来学校,向学生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德育工作与其他各科知识的教育息息相关,一个德育不好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其他知识也不会好。我们老师要充分认识德育的作用,切实抓紧、抓好德育工作,使德育与其他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作为德育副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应该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系统的规划,为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负起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在德育处、团委、班主任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卫生等表现总体都比较好。特别是上学期,学校搬迁到新校区后,由于从半寄宿制学校变成了全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不适应寄宿生活,加上工程建设进度跟不上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的需要,学生意见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处、团委依靠班主任和广大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学生大量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寝室的管理,制订健全住宿生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使学校平稳安全渡过了最困难时期,现在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情绪稳定,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要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名实相符百年名校,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及时更新德育观念。德育处过去又叫做训教处、训导处、政教处、教导处、导教处,这些名称有许多现在还在延用,但从这些名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观念的一些变化。总体来说德育观念的变化趋势是这样的:训→训教→训导→教→教导→导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观念的变化有明显的轨迹。传统的德育以训和教为主,对犯错误学生进行训斥、劝诫、教育、处罚,这种德育方式以训诫和说教为主,如果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很有效的,因为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单一,学生犯了错误,只要给他指出错误,往往就会勇于承认错误并改进错误。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都在重新认识和重新构建过程中,并且折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的各种各样充满矛盾的价值观念通过家庭、社会、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导致广大中学生无所适从,内心充满各种矛盾、迷惘和不安。他们内心的这种矛盾、迷惘和不安必然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说话粗俗,上网成瘾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效果肯定不很理想。 首先,学校德育要尽可能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通过学校的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节日的纪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不断成长。学校在上一周开始开设的劳动课,其实也是德育体验活动的一个尝试,通过劳动课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很多道理,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有助于

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张艳华 按照学校、校党委要求,近期重点学习了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第五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颁奖会上的讲话,重温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树立大德育观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引发了一些思考,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中等职业教育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国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由2002年1037万人发展到2008年已经突破2000万人。辽宁省中职在校生也由2002年的38万人提高到目前的60余万人。与数量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 2008年,国家颁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一手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

为重点”。2009年2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今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实现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战略转移;另一方面,要实现扩招50万人的历史性任务”。所以,“要把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努力实现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是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关键词。 “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新一代劳动者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科学地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牢固的大德育观,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及今后职业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学校是耕耘希望的园地,是孕育明天的摇篮,首先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要努力寓德育教育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实现时时、处处、人人、事事育人,全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6篇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6篇 第一篇:二本类高校加强德育工作思考 1二本类高校学生生源情况分析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二十年后到了1998年升至9.76%.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就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国家提出的目标是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从现在的高考录取率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014年高校招生计划165032人,理论录取率达到84.75%,其中本科计划所占百分比为51.78%.可见,地方性二本类高校只能录取高考分数中等及以下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源主要是高中班级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作为高中班级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形成集体,这个群体不仅缺少学习上的领头羊,更缺少理想与目标,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不是要实现理想抱负来读书,而是没有办法或不由自主的情况下来到高校.同时这些在高中班级里的成绩不前不后,平庸无为的个体,更需要的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些促成了二本类高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2二本类高校学生特点 通过多年来对新生入学的情况调查、总结分析及与其他同类学校同仁交流,二本类院校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2.1上进心普遍不强,理想信念薄弱,政治观淡化,但不乏理性爱国.从新生入学调查中看到,有近一半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有近70%的学生把体娱界明星或富豪作为自己的偶像;而从对入党的积极性看,虽然写申请的人数很多,但多数是家长的意愿或是盲目跟风,真正发自内心的却不多.但80%以上的学生对雪灾、震灾等自然灾害事件,表现出应该挺身而出的姿态,表示有机会就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更多的学生对国家的大事(如钓鱼岛主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老师们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呢?因为基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种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这一教育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当前看有好多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现实生活中做出一些违背常礼、甚至违法的事情,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仍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出现了强制教育,甚至体罚教育,导致学生厌学,从而引发最严重的一种现象——辍学。为此,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下面就如何实施学校德育工作谈几点做法:(其中观点是个人的想法,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老师们指正批评) 一、德育工作首当其中是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班主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一个班级要向怎样的方向发展,要形成怎样的风气和习惯,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这些都要靠班主任来决定和掌握。优良的班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加强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交流,加强对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也是众多

班主任的工作心得。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触,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所以,班主任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首先要用情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当学生与你心心相印时,再给他说明道理,他才会心服口服。这一点对班主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时机中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当然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了就扪心无愧。 加强班集体建设。在集体中,健康的因素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成为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强大力量。健康的因素反映着班集体的利益及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风气,使集体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先进的积极态势。班主任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而又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正确、健康的因素,抵制和压倒不健康因素的消极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影响和陶冶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教

浅谈德育的生活化

浅谈德育的生活化 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付建林730020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一直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头戏。而“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但纵观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旧存在着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及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德育已经处于“课上热热闹闹,课下冷冷清清”的尴尬境地。 我们知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在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德育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真切地为人的生活服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有实效性。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空洞的说教向真实的生活回归。让学生在课堂

生活、现实生活中经历、感悟、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实现“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一、引“生活之水”于课堂上 生活是道德生成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活教材,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源于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应该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美好生活,道德和生活不是两条平行线,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将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模拟儿童身边真实的生活,向学生提供可供模拟的真实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学生实施。我们也可结合生活中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适时渗透德育。如“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国庆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一”劳动节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如学生闹矛盾了,可对他们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发现学生有撒谎行为,可及时渗透诚信教育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恰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适时、适度地引入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学校德育工作成果

学校德育工作成果 作者:汕中德育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68 更新时间:2011-10-15 热【字体:小大】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对德育工作认识的加深,学校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观念逐步形成,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当代青少年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显著成效 1、注重队伍建设,机构健全 德育工作确实引起了学校的足够重视。一般的,各学校都会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注重队伍建设,建立了年级主任、政教主任、班主任、思品老师、值日老师、学生会干部、宿舍管理员等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其中,班主任是灵魂人物,思品老师是骨干力量。学校紧紧地抓住了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对学生直接进行德育教育或有效渗透。庞大的德育工作队伍,全员育人机制不断健全,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2、以活动为载体,计划周全 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面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常规教育活动,持之以恒,寓教于活动之中。如每周的例行班会,每周的一次升旗仪式,各种团队活动,读书演讲征文活动,知恩、感恩、报恩及法制宣讲活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等等。各系列活动,分别确立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纪律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等等多个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用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让他们通过活动在实践中感悟提升,使得计划落到实处,取得较好效果。 3、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充实 学校很注重德育的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是抓好纪律安全教育,强化管理育人观。在新的形势下,纪律安全教育备受关注,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以如此,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抓好行为养成教育,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齐抓共管态势,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是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之本,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学校广泛开展诚信当老师,诚信做学生活动,教育学生老老实实办事,认认真真学习,诚信每一天,诚信一辈子。 四是坚持环境育人。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种有教育意义的警示标语牌,宣传柜窗、板报内容定期更新,教室内外悬挂着名人名言,绿化校园,美化校园。让美好的环境净化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了教育。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1、独木难撑,鞭长莫及。都知道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德育教育方有神奇的效果。然而,现实中的这种“三位一体”网络虽然形成,可惜有很大漏洞。学生每周在校五天,受到了了全面的、科学的品德行为教育,难敌两天时间在家庭、社会的消极环境及其负面影响。 很多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少年,隔代或隔亲抚养,注定只可以给这些孩子物质上的保障,弥补不了亲情的缺失,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互助也无法代替亲情的教育。 社会上的网吧、游戏厅等等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林立,虽有法律规定,有法可依,但真

“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符合寄宿制学校特点的德育工作 甘肃省酒泉市第五中学柴发 735000 一、德育理念---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离开父母,在校期间需要生活自理。我校积极探索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树立“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的德育理念,建构了“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 德育工作不是高高在上、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德育生活化”是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基本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向;“生活德育化”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贯穿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追求道德生活。 二、德育模式---育管并行、教育在先 处理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我校德育工作探索“育管并行、教育在先”模式,把教育引导放在前面,管理跟进。 我校把理论教育、活动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建好班集体、团支部、年级组、学生公寓、政教处、道德讲堂、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学校文化设施等德育阵地,有效保障德育工作的开展,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理想、明确目标、规范行为、提高修养。 管理跟进,加强监督,制定并逐步完善管理奖惩制度,先后出台了《酒泉第五中学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酒泉第五中学学生一日常规》、《酒泉第五中学德育岗位职责》、《酒泉第五中学安全管理制度》、《酒泉第五中学教师德育考核办法》、《酒泉第五中学班主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严格执行。

三、德育保障---“4234”德育工作机制 为了保证“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德育理念的有效贯彻,实现育管并行的目标,学校逐步确立了“4234”德育工作机制,即4级会议:政教例会、班主任例会、值周教师会、学生教育会,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自上而下的谋划、安排;2个系列的活动:以教师为主的德育研讨交流实践活动和以学生为主的德育实践体验活动;3级督查:为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由学校领导、值周教师、学生干部对各级各类德育工作和活动情况进行督查;4级评比:通过周评比、月评比、期评比、年评比,对班级、年级组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纳入学校整体绩效考核。 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强化德育宏观调控,严格执行“4234”德育工作机制。分层级开展一月一主题德育活动和一周一专题的班团队活动;坚持法制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大型集中教育活动;坚持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特色班级建设、体育竞赛等常规教育活动;坚持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德育论坛活动、校园之声广播等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把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工程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坚持德育为首,让思想品德道德教育服务于学生生活,凸显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提升学生精神生活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德育工作成效 我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变得更好。学生违纪率大幅下降,素质评价优秀率大幅提升。学生文明礼貌,心理健康,精神面貌好。学校先后获得区级“示范性和谐校园”、“文明单位”、“平安校园”、“法制教育示范校”等荣誉。

德育工作成绩效果

黄田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我校自办学以来,坚持“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实训为重点”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德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作了明确分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学校不定期邀请公安局、司法局、关工委等部门同志来校对全体师生开展法制、安全、道德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全校师生道德法制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由一位教导主任常年主抓德育工作。学校成立德育工作专门机构—德育工作委员会,该组织成员涵盖了政教处、心理健康辅导室、年级段、生活管理科、保卫科、政策研究室等部门的相关人员,构建了一系列放射形的德育工作网络,同时,学校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从参与,从好校内德育工作。 学校还聘请黄田镇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常年负责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由法制副校长组织、联系公安局、司法局、交警队等部门不定期派专人到学校开展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二、制度完善措施落实 为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结合学员及学校实际民政部制定了《黄田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德育纲要》、《黄田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学员管理规程》、《国旗升降》、《思想道德素质学分实施细则》、《学员礼仪常规》等五十多项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在德育工作中让教师有条可教,让学员有章可循。 我校是东源县首批实施学分制试行学校,当初的教学学分如今已充实成教学学分、实习学分、德育学分三大块。今年学校也出台了学员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学员的学历管理进行目标细化,量化考核。学员可以对照考核细则,遵守规范,避免扣分,争取加分。为切实实施学分制,学校政教处为全校学员建立了德育学分管理档案,为全面做好学员德育考核工作,学校建立了学员德育考核工作网络。 三、内容全面要求具体 学校德育的内容及具体要求为: 1、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参观、游览等活动,让学员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著名人物,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来培养学员热爱家乡的思想;利用历史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等形式,让学员了解我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继承革命传统;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员树立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作贡献的思想;通过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最终让学员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提高国防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以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学校德育也被重新审视并给予高度重视。 确实,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过程中,学校据有本身的优势,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无论学校怎样教育,一般说来是难以完全解决问题的。学校不是看守所,也不是万能的感化院,只有当社会德育和学校道德完全一致时,才能使学校德育所宣扬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出灿烂的光芒,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学校德育才会发挥出无比的威力,取得巨大成效,所以,净化我们的社会生活,优化社会环境是一切社会成员应尽之责。有关各方都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传播媒界应积极倡导健康积极的舆论导向,要使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要把学生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放在社会改革中去设计和安排,社会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当前学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协调,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小气候间的不协调,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反差。 一、学校德育与变革的社会环境相脱节 传统的学校德育最大的特点是其封闭性,缺少与社会活生生的事物的紧密联系,纯净度高,充满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主要是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前途教育,严肃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固此,传统教育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脆弱性,难以经受现实社会的冲击。当代中学生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环境中,他们时刻都在接受着广泛的社会信息。开放的格局一方面使人们加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也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加上文化市场上的大量不健康东西的一度泛滥,使得学生一接触社会,就看到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听到了大量的纷繁杂乱之声。这种无意教育远远比学校的正面教育来得“生动”得多,“实际”得多,而且“丰富”多采,加上“实用主义”及其它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东西,这是真正的“熏陶”,真正的“潜移默化”。如此一来,就迫使学生深深地感到老师在学校里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是一纸空文,在充满了诱惑的现实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那么的脆弱。 二、德育的全面发展目标与家庭教育相对脱节。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令人担忧。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对孩子多方面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却关心甚少;有的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把孩子留在学校,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情况: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什么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