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考试笔记(2013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3修订版)

书本架构: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到第四章:毛泽东思想部分,后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未涉及部分

第五章到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

重点考核章节:一、五、六、七、八、十二

注意每章后边的思考题,部分在笔记中标记,部分未标记,未标记的自行寻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写入党章。

5、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课后思考1)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指导实践)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来)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进入精神层面)

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后思考2)

1、两大理论一脉相承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因此,毛泽东思想有战争革命有关内容)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国情,农村人多统治薄弱)、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来源,阶级斗争发展为武装斗争)

(2)遵义会议以后: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理论。

二、主要内容(课后思考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前三战争革命相关,后三建设政策相关)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课后思考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提升为理论)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犯有严重错误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形成和发展

1、注意书本P16~17描述性内容,尤其注意年份:1978、198

2、1987、1992、1997

2、时代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总体上是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大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

内容:(课后思考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一章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第八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一章第一到三节)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第十一章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第十二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课后思考4)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为理论)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精神层面)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发展过程及其相关文件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

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哲学理论)

1938年《论新阶段》

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78年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课后思考5)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记忆时注意省略定语)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目的:认清国情

时代特征:战争与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大革命失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遵义会议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大法宝、基本纲领等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总路线(课后思考1)

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2、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社会主义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课后思考2)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推翻对象,建立领导、动力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对象,分给动力)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凡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道路

1、道路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文章:1928年,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课后思考3)

依据:(1)基本国情决定的,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

(2)城市统治强大,农村统治薄弱

简答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土地是利益)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敌人粗暴,只有抗争)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依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课后思考4)

统一战线(对朋友要统一)

武装斗争(对敌人要斗争)

党的建设(对自己要清醒)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经济社会状况决定社会性质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虽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总路线的提出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理论依据P59~61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小到大,最后全行业联合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和平赎买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二、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3、和平方法进行

存在问题:

简单粗暴、急于求成,经济模式过于单一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任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文章:《论十大关系》

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文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矛盾普遍存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矛盾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P80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文章:《论十大关系》

1、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要条件。

2、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3、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发展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认识国情

2、国情与理论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98倒数第三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第五章的第2题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

2、经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P108~109

分五个方面,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第八章有详细论述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92年南巡讲话

3、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老三步:1980~1990,GDP翻一番;1990~2000,GDP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新三步:2000~2010,翻一番;2010~2020,翻一番;202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提出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途径: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是唯一出路

4、外部环境长期和平

5、全面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其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基本矛盾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2、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要求开放

2、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

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荐对外开放

2、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3、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在老课本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是相对独立的四章,所以本章内容是四章内容的浓缩,内容多而杂,是本书的重中之重,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P145第一段

3、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原来的“基础性”变为“决定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问: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另需关注以下问题:

1、巩固公有制经济P149

2、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P149

3、完善基本经济制度P15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的介绍在P152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4、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5、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问: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1、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和核心要求

3、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其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定义: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3、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1)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为什么要改?因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2、改革的总体要求:P161第二段

3、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P161第三段

4、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

(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发展基层民主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正当的精神旗帜。

2、不同时期的不同提法和要求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很重要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

(3)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发展教育和科学

(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强国,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2、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3、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2、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P169倒数第二段

3、和谐社会: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4、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1、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文明的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

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自然为主

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形成和发展

1、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是内战的遗留问题

一纲四目: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见P184第三段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内容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高度自治,争取统一但不放弃使用努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意义P188第一、第二、第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回归日起: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2013年六月,习近平通知的四点意见

1、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度把握大局

2、认清历史发展趋势

3、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一句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定义:P196第一段第一句

毛泽东时期的认识:世界大战可爆发可预防;三个世界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前提,发展是保障

时代主题的判断:

1、长期无世界大战,和平

2、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

3、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整体稳定、局部动荡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战后:两极,美苏

冷战结束后:多极,美、日、欧盟、中国、东盟等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世界变小的结果,科技改变地缘

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各国经济互相影响加剧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又发展自己

1、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4、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独立自主,不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一直以来的原则:独立自主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坚持爱国主义和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1、社会是人构成的,人的尚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民族人民大团结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224第三段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2、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

3、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世情、国情、当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1、执政考验;

2、改革开放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

新的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学习是开拓前进的基础

服务是实现党的宗旨的本质体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