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15《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5下15《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两个多月来,在协作团队的协助下,我备、上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二课时,并召集团队的成员进行了相关的研讨,现将自己的反思整理如下:

一、教材的整合之难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尤为一提的是围绕中心句来写作,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提供很好的引导。

根据安排,这一课分为两个学时,我执教第二课时。在讨论时,合作团队中有教师提出将课文的第一、五、六、七自然段放到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以中心句为核心组织学生学习二至四小节。这样的划分,必然导致了课时任务的前重后轻,第一课时的老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肯定非常困难。最后,我们还是采取了极其常规的分法,第一课时的执教老师在组织学生初读、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完一、二自然段,我负责教完课文剩余的内容。

二、教学的策略选择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以什么为抓手组织教学呢?在以中心句为指南导学的基础上,三四自然段我采取的策略是紧扣关键词分析,第五自然段分析的出发点是说明方法的运用,第六自然段则以填表格的形式组织学生自学领悟。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老师以及学生有重点地把握课文,教学效果较好,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

维也纳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怎样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就此,我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音乐的展示,有效拉近了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对学生深入领会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我的遗憾

这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故而,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我校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多数学生惧怕朗读,声音都难出来,朗读的情感要求更是很难达标。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只好大量采取齐声读的手段,学生个性化朗诵用得偏少。

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发现了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一段视频很好,因为它除了演出的具体内容外,还有一段时间的前奏,与课文很是配合。如若以此来导入课文的学习,效果肯定不错。然而,这样的导入所耗费的时间却十分惊人,只好舍去,实属遗憾。在这一节课后,再加个第三课时,专门安排学生欣赏一下这段视频,也许音乐之都维也纳会留给学生们一个深之又深的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