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3.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4.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屠洪刚版本的《精忠报国》音乐视频,节选高潮部分)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取材于北宋名将岳飞抗击匈奴、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精锐剽悍的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他率领的岳家军打出了民族的尊严与雄风。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典范!更是将功名视作尘土的大丈夫!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富贵不能淫》来了解一下。二、追根溯源,了解背景

1.简介课前了解到的孟子。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

教师明确: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简单谈谈《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拨。

教师明确:《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教师点拨:《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

《论语》散文向专题性论文(《庄子》《韩非子》等)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议论文来学。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小试牛刀,检测预习

1.齐读课文后抢答(PPT展示):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②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

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⑤往之女家(往:去,到)

⑥必敬必戒(敬:恭敬)

⑦无违夫子(违:违背)

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之(由:遵循)

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注意比喻义、引申义,留心古今异义词。

2.处理古语特殊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PPT展示知识点,学生抢答之后教师点拨补充。

(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明确: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

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孰——熟

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贴——贴

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例:往之女家。女——汝

(2)古今异义词:

丈夫之冠也

丈夫: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方法点拨: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①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②比较互证法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喻指“仁”。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规律小结:名名牵手名作状;名名联姻前为动;副助在前也相同;形带名词不作定;形容当做动词用;形容用在介动后;形容倒把名词用;名形不及带宾语;使意为动记起来。

(4)一词多义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能够。

得志得:实现。

②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③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居:“居所,住宅”,这里喻指“仁”。

方法点拨:需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注意词性,可根据相邻词语推断,可拆分词语理解。

2.同桌分角色朗读,共同翻译,提出疑难词句,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点拨:古文翻译五字诀:留、换、调、补、删

教师预设:

难句1: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

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难句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当理想得以实现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当理想未能实现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难句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人(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人(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人(我)屈服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四、含英咀华,品味经典

问题探究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学生自由读,之后讨论作答

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问题探究2:怎样才能成为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呢?

学生通读全文后勾划原句作答。

教师点拨:(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

问题探究3:华夏民族英雄辈出,请举例说明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

典型事例: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钱学森;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五、唇枪舌剑,辩清思路

问题探究1:议一议本文论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问题探究2:辩一辩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

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开篇树立“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辩驳,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问题探究3:说一说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

教师点拨:①类比论证:“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中孟子以妾妇之谄媚顺从于夫子,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的行径。讽刺其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不过是女人、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②举例论证:“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举出男子加冠、女子出嫁的生活现象,讽刺景春连这样的常识都没有,实在是太不懂“礼”了。

③比喻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之风,表达了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④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反面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面论证)

六、品鉴经典,去芜存精

问题探究:在我国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可能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作答

点拨: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学生齐背,结束本课)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汇总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1-4题。(共1 1分)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郭永传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选自《宋史》)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 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 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⑥[掖]拽 着别人的胳膊。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 (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 (yì)]埋葬。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者富贵 B.往之女家为之出涕 C.以君之力或掖之以归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相与负其尸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2分) (2)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2分) 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3分)

《富贵不能淫》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富贵不能淫》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2.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富贵不能淫》2019-2013对比阅读题集

《富贵不能淫》2019-2013对比阅读题集 2019年达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逐题解答版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乙】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

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 B.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 C.御史诣学宫诣:到 D.属吏咸伏谒咸:都 8.A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 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9.A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懈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

【公开课教案】《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诚熄命戒.正由道淫移屈)、虚词(焉),并背诵名句。 2.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指导背诵。 教学流程 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ppt3-4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圈点出不会读的字及不会解释的词,生成问题。

3.解决学生存在的读音识字问题。教师展示ppt5—9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Ppt10 4.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交流点拨】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文本精读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2020年整理

八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 共12篇 2020年整理 1.【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 B.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 C.御史诣学宫诣:到 D.属吏咸伏谒咸:都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 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答案:1. A (诚:真正、确实) 2. A (A.相同,均为代词; B.不同,其:自己/其:他; C.不同,以:用/以:把; D.不同,为:是/为:给。) 3. B (甲中孟子运用反问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不是对比。) 【乙】翻译: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2.【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1.B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译为“岂,难道”。) 2.A (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3.D (D项,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2017-2018八上教案《孟子-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2017.12.5初二(5)公开课赵令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3、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说理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各种说理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语有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由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句经典名句,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那究竟“何谓大丈夫?”,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去了解他笔下的大丈夫。 二、解题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出自《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富贵不能淫”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指代大丈夫)迷惑。 三、走近孟子 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主张“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与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了解孟子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候国纷争不断,群雄逐鹿。 统治者过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生活;而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力图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四、朗读全文,注意语音与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同桌可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3.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4.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屠洪刚版本的《精忠报国》音乐视频,节选高潮部分)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取材于北宋名将岳飞抗击匈奴、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精锐剽悍的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他率领的岳家军打出了民族的尊严与雄风。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典范!更是将功名视作尘土的大丈夫!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富贵不能淫》来了解一下。二、追根溯源,了解背景 1.简介课前了解到的孟子。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 教师明确: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简单谈谈《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拨。 教师明确:《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教师点拨:《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

《论语》散文向专题性论文(《庄子》《韩非子》等)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议论文来学。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小试牛刀,检测预习 1.齐读课文后抢答(PPT展示):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②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 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⑤往之女家(往:去,到) ⑥必敬必戒(敬:恭敬) ⑦无违夫子(违:违背) 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之(由:遵循) 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注意比喻义、引申义,留心古今异义词。 2.处理古语特殊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PPT展示知识点,学生抢答之后教师点拨补充。 (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明确: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 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孰——熟 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贴——贴 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例:往之女家。女——汝 (2)古今异义词: 丈夫之冠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阅读理解对比阅读练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解读对比阅读练习一、【原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解释】 1、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2、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4、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 5、得志:得,实现。 6、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7、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8、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9、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移:使……改变。 10、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

三、【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四、【课文理解】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4. 孟子是怎样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5.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示例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示例 ③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主张与情怀。 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分析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横向联系对话体散文的特点,纵向联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因为本文是典型的驳论文,文段短小精美,更便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提前孕伏加强整合,为初三的议论文专题知识和今后高中、大学学习先秦散文夯实基础。 2.教学时数建议:1课时。 3.教学方法适用建议:讨论法、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但自学习惯有待进步一强化,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法: 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

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理清行文思路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本课拟用于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可能仍无法理解的句子、仍无法了解的论证思路与方法。 D.谈话法: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加强师生思维碰撞,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指向性地训练个别学生胆量。 本课拟用于课堂氛围不够积极热烈时,如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了解孟子思想,理解文章内容。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设计意图:从“大丈夫”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走入文本。 二、自主预习。 1.作者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知识链接。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字词积累。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 [正位]:中正之位。 [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

[得志]:实现其志愿。 [由]:循着。 [淫]:使昏乱。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的习惯,生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读懂文意。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意思。 四、再读课文,研读感悟。 1.大丈夫的做法是什么?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是什么? 明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大丈夫的操守是什么? 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明确: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2 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译文: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 分)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 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 B 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 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 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 范文一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你们 的心目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那我们今天就随着孟子的脚步,看看亚圣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二、审题辩题 请学生看看标题,重点看“淫”的解释。 点拨学生本文的文体,只做一般性了解即可。 三、了解作者 作者孟子的介绍,师可适当补充。 四、读文识字 诵读课文,对准字音,把握节奏 采取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重点对停顿、重音、语气进行指导。 五、理解内容

借助注释、工具书对课文进行疏通文意,个别不理解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六、探求中心 (1)从景春的话中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 (2)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是否赞同?原因有哪些? (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4)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5)谈谈自己心中的大丈夫? 1、孟子不认同景春的观点,那他的反驳分为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段写景春的论述用反问句表述论点,然后概述现象作为论据。第二段孟子的辩驳,先是反对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从反面论述,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树靶子景春的观点 后批男子加冠 顺妾妇之道 女子出嫁 富贵不能淫 再立大丈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范文二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是否男子和大丈夫之间可以划等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心中何谓大丈夫。(板书:富贵不能淫)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 三、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相传为他与弟子所作。 四、预习检测,朗读展示。 1、听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注意部分字词读音。 yín yǎn guàn rǔ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富贵不能淫》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判断标准。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教学中重视诵读,感受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还要注意理解孟子的说理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能理解文意,但在文言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知识方面,掌握还不够扎实。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较弱,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思想,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难点:理清层次,理解大丈夫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孟子名言知多少? (设计意图:由学生积累过的有关孟子的名言说起,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

1孟子,名(),()时期()家,()家学派代表人.被称为().与孔子并称()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与《》《》《》合称“四书” 3、本文选自《》 论世: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处世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孟子及作品,和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为讲新课做准备。)三美文美读,我能行: (一)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读准字音 富贵不能淫()公孙衍()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 2、听读课文,注意节奏 3、练读课文,读出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美文美译,我能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 (一)诗文导入: 屏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组诗文: ﹝高祖﹞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史记·高祖本纪》 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唐·钟离权·《赠吕洞宾》 “所谓大丈夫,动合惊乾坤。——唐·皮日休《七爱诗·李太尉(晟)》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唐·任华的《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大丈夫兮兼文武。——宋·宋太宗《缘识》 大丈夫儿,冰肝玉胆,砺山带河。——宋·葛长庚《沁园春·大丈夫儿》“尔辈杀吾未晚,大丈夫视死若归,无名而死,然亦可惜。”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十有没有发现共同点? 对,都谈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大丈夫如何为?今天,我们穿越千年的 历史,回到战国中期,看看孟子是如何论述此话题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到129页。 (二)读文通意 1.学生朗读课文两遍,读顺文句。 2.学生关注特殊词语,读通语句。 关注虚词:全文仅只有140字,却有13个“之”,请结合文章,说说“之”的用法。 关注通假字:女 关注使动用法:淫,屈,移, 3.学生齐读全文,读明句读。 关注对话内容,关注语气词,关注整齐句式。 (一)解读“大丈夫”

同学们,在学第一章的是,我们借助朱熹的“熟读”和“精思”的方法,读通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老师又再次借助的朱熹的学习方法,大家请看大屏幕: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这次的学习的方法是疑,就如陶渊明所言,疑义相与析,所以,请问同学们,读完此文,你们有什么疑问的吗? 而老师有几个疑问: 1.全文提到多个人物,你能说说他们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个思想流派? 纵横家:纵横学派起源于苏秦取得六国相印的合纵和张仪连六国而事秦的连横。合纵即联合各国攻打秦国,连横即各个国家与秦国联合。纵横学派的特点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他们认为战争会使人类发生大量死亡,而如果把军事换成外交,把武器换成三寸不烂之舌,也一样能取得与战争同样的效果。 口述: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景春:刘熙曰:“景春,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 阅读推荐:《乱世搅局者:战国纵横家集团的鼎盛时代》 2.在本文中,儒家和纵横家开始一场关于“大丈夫”话题的论辩,似乎针锋相对,语气强烈,请看他们的对话: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