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先)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先)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先)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2.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3.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

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4.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5.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六、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18.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教学反思:

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设计教案和精彩片段对话

课题:24 风娃娃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的“车、得”等8个生字,认识本课的“助、使”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说说生活中风还能干什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车、得”等8个生字,认识本课的“助、阵”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出个谜面:(出示课件 2)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云朵见它让路。 2.指名说谜底。(风) 3.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风吗 ? (指名见过风的同学说说风【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是怎样的)风是这样的神奇,你了解它吗?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风娃娃》。(板书课题 24风娃娃) 二、识字解词,读顺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出示课件3)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出示课件4) chē de yānɡ miáo hàn chǎnɡ shānɡ lù 车得秧苗汗场伤路Array 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汗”,后鼻音“秧、场、伤”,翘舌音“车、场、伤”,边音“路”。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③识记生字 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加一加:“氵”加“干”是“汗”;“亻”加“人”加“力”是“伤”,“?”加“各”是“路”。 换一换:“扬”减“扌”换“土”就是“场”。“映”减“日”换“禾”就是“秧”。“碍”减“石”换“彳”,就是“得”。 猜谜语:“花底离离弄日影”是“苗”。 (2)出示新词(出示课件5) 帮助.使劲 ..哗.啦表示 ..摇摇摆.摆责.怪栽.树拉.船 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如“哗、秧”。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先)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三下语文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三下语文第18课童年的 水墨画教案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小学语文_风娃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风娃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秧、抽”等7个字,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随文识记并理解“助”等6个字,利用口诀指导书写“秧、场”两个字,写好穿插。 2.通过情境创设、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借助提示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 3.借助板书理解道理,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重点:自主识记“秧、抽”等7个字,随文识记并理解“助”等6个字,指导书写“秧、场”两个字。 难点: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读好课题 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读好题目中的轻声。 (二)初读课文,猜学字词 1.让我们跟随风娃娃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猜一猜。 2. 语境识字第一组: 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许多船工正拉着一艘大船。 风筝在空中摇摇摆摆,有的还翻起了跟头。 就这样,风娃娃吹跑了人们晾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 (1)出示句子,反馈识字情况。

(2)出示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做动作等巩固识字。 3.语境识字第二组: 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1)先读句子,再出词语,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识字。 (2)读好描写声音的两个词语“哗啦哗啦”“嗨哟”,为后面学习描写声音的词语做好铺垫 4.指导书写“秧”,同样方法一字带一字学习“路”:引导读帖,总结口诀。指导书写,评价反馈。 秧:左收右侧齐右放笔画长横要插点下 路:左收右侧齐右放笔画长撇尖插提下 (三)随文识字,学讲故事 1.读好愿望,随文识“助” 风娃娃有一个愿望,请你来读。出示: 风娃娃长大了,他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 (1)认识“助” (2)字源理解“助” (3)指导停顿,读好句子。 2.问题引领,整体感知 带着愿望,风娃娃都到了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用圆圈圈出来。 3.“田野”精读,学习复述 (1)我们先去田野看看,风娃娃在田野做了什么。

新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18.《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儿童诗,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创新教案及精彩教学片段

《童年的水墨画》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让学生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风娃娃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娃娃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01-09 风娃娃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猜谜导入 1.猜谜激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风。) 2.板书课题,谈话激趣:你们有没有体验过风?风吹过来是什么感觉?如果风太大了呢?(播放课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风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提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朗读,把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自己拼读生字,同桌互学生字。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读词比赛:抽水、断断续续、吸气、高兴极了、纤夫、流汗、表示、风筝、无影无踪、伤心、责怪。 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4.多种形式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教师注意正音。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读一读。风娃娃做了哪些坏事?也读一读。 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好事:(1)吹大风车(2)吹帆船 坏事:(1)吹风筝(2)吹衣服、吹小树

三、提问设疑,研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动风车。) (2)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小组读,然后派一个人来比赛读,并指导朗读。(理解“断断续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学生配上动作表演。)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帆船。) (2)风娃娃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指导朗读。(理解“纤夫”,学生配动作表演。) 3.全班朗读第二、三段。 4.你知道风娃娃还可能做哪些好事?(让学生利用校园网找风娃娃可能做哪些好事,在班级中交流。) 5.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读这一句话。你们觉得它这样想对不对? 播放课件:(风娃娃做坏事。) 6.小结:看来光有做好事的心愿是不够的,帮人们做好事,也不是光有力气就够了,你们回家后再找一找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写字指导 1.屏幕出示四个生字:夫、表、示、号。 2.学生观察写好这四个字的注意点,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3.示范写“表”,提示下半部分不是“衣”。 4.提醒“夫”与“天”的不同;“号”的最后一笔。 5.学生先书空,再描红、临写。 6.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童年的水墨画 董干镇新寨小学五年级杨艳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摘录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童年》歌曲。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2、师导:对呀!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幻灯片出示) ①街头阅读 ②溪边钓鱼 ③江上戏水 …… 3、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5、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三、感受诗意,学习借鉴 1、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3、播放音乐,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描写的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4 风娃娃【教案】.doc

24风娃娃 1.认识“助、抽、使”等13个生字,会写“车、得、秧、苗”等8个生字,会写“田野、事情、风车”等12个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4.拓展积累“寒风、凉风、暖风”等词语,说说生活中风还能做什么。 重点 1.能自主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通过学习,积累“风”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性格特点。 难点 1.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2.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1.识字写字 本课通篇没有标注拼音,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教师宜先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经验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等方式大胆猜读,自主认读,猜不出来的字可以查一查字典,再组织交流。比如,认读“秧”等形声字,可观察字形,借助字的偏旁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记。“哗”可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如“哗啦哗啦”,还可运用课文情境积累其他表示声音的词语,如“呼呼”等。指导写字时,因为“车、得、苗”的横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注意“多横不重”,形态要有变化,横之间间隔相当。“路”横撇笔画穿插到足字旁中。“车”是独体字,笔顺是:横、撇折、横、竖。 2.朗读课文 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可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对于一些特别难读的句子,教师可采用阶梯式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句子读连贯,还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句进行朗读感悟。如,文中有两处描写了风娃娃的心理活动:第4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教学时可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出内心独白语言和对话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案

24、风娃娃教案

二、读文识字. (用时:17分钟) 1.提出自学要求:一 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 拼音读准生字. 2.组织学生自读课 文. 3.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要求会 认的字. (2)采用多种形式指 导学生读生字:自由读、 齐读、抽读等. (3)开火车读词语. (4)出示带有词语的 句子,读通读顺,巩固字词 认读.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画出生字,对照生字表中的拼 音读准. 2.小组合作识字: (1)有不认识的字,向同 学请教. (2)同学之间介绍自己 的识字方法. 3.(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自主选择生字,给生 字组词. (3)读好“筝”在“风 筝”中的轻声. 4.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同学之间赛读,通过多种形式 学会生词.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 音,打“√”表示. 2.组词. 三、借助语境,识字学词.(用时:20分钟) 1.出示三幅插图,引 导学生回答:风娃娃到了 哪里?做了什么? 2.观察图画,读课文 后交流. 3.你从文中哪几个自 然段中找到答案的,指名 读第2至6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读课文交 流. 2.读第2至6自然段,把 课文读通顺. 3.风娃娃做了哪些事呢? 请照样子写一写. 吹风车

妈说的话?的.像风娃娃就好心办了坏 事,它吹跑了风筝、衣服,吹折 了小树,给人们帮了倒忙. 三、对话中明理.(用时:10分钟) 1.知道风娃娃做的这 些事后,你能不能对风娃 娃说一说,哪些事做得好, 哪些事做得不好? 2.学生交流. 3.情景对话. 出示风娃娃想的两句 话. 4.全班交流. 风娃娃凭着力气,为 人们做了那么多件事,可 人们还要责怪他?风娃娃 想不通,我们来帮帮它. 1.全班交流. 2.齐读风娃娃想的话,分 别体会风娃娃的心情. 3.全班交流.填空:风娃 娃,我知道人们为什么责怪 你,因为 . 7.回答问题.(只填序号) 风娃娃一共做了以下这几 件事: A.吹大风车. B.吹帆船. C.吹跑了风筝. D.吹跑了衣服、折断了小 树. (1)好事有: (2)坏事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一封拟人化的风娃娃的求助信,让孩子们耳目一新,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了他们的责任心.有了这份情感的牵引,有了这样的期待,孩子们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最后以一封感谢信结束,明白道理的同时,使整节课结构完整,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围绕“人们喜欢还是责怪风娃娃”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在交流学习体会时,我在重点处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品读、想象,使他们原有的理解得到深化.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

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着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童年的水墨画》精品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童年的水墨画》精品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教部编版三年级下第六单元概说: 本单元以“童年的百花园”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几个部分。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中高兴的、有趣的事情,再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的童年生活,进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这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 剃头大师本文讲述的是怕剃头的表弟小沙让“我”给他剃头,结果害他去理发店剃成了光头,并且把姑父的睡衣弄得满是碎发的闹剧,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肥皂泡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玩吹肥皂泡的游戏的经过,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反映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我不能 失信课文通过讲宋庆龄小时候为履行对朋友小珍的承诺,放弃

到伯伯家看鸽子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1.认识本单元的36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透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3.能在阅读中拓展想象,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熟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18.童年的水墨画……………………………………………………………2~3课时 19.剃头大师…………………………………………………………………2~3课时 20.肥皂泡……………………………………………………………………2~3课时 21*.我不能失信………………………………………………………………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3~4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

《风娃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 感悟生活的哲理。风娃娃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 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 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 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 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 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 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自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对“风”这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 成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风娃娃》教学设计(全两课时)

《风娃娃》教学设计(全两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抽、续”等12个字。会写“夫、表”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 懂得“做好事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懂得“做好事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节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猜迷导入 1. 猜迷激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2. 板书课题,谈话激趣:风娃娃长大了,风娃娃想出门为人们做好事了,风娃娃还想和聪明好学的孩子交朋友呢。大家想和它交朋友吗?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小声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 感知内容: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读一读。风娃娃做了哪些坏事?也读一读。 3. 指导识字。 a. 屏幕出示词语:汗水、吸气、高兴极了、风筝、表示、行驶、责怪、伤心、断断续续。

b. 你已经认识哪些字了,怎么认识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 c. 分小组当小老师,把自己已经认识的字教给同组同学。 d. 采取给生字归类的方式帮助记忆字形。(老师提供卡片,可以让学生摆一摆。) 如,按结构分类(左右:汗、伤、吸;上下:表、号、示);按形近字分类(吸、极)。 4. 接力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教师注意正音。 三、写字指导 1. 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的特点,并说一说。 2. 教师范写一个“吸”,提醒学生写好右边的“及”,注意笔画笔顺,再描红。 3. 写其余左右结构的三个字。学生先书空,再描红、临写。 四、拓展活动 我们已经认识了风娃娃,课后了解一下风娃娃还可能做什么好事、什么坏事? 第二课时 本节目标: 1、复习课文,指导写字。 2、重点指导写“吸、伤、表”三个字。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外学习成果 说说风娃娃还可能佬什么好事,什么坏事? 二、复习巩固 1. 抢读词语卡片(生字组成的词语,包括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 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说说风娃娃在哪里,它在干什么? 三、朗读感悟 1. 老师用简笔画一个高兴的风娃娃和一个伤心的风娃娃。学生看图后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风娃娃。 2. 结合朗读课文,说说风娃娃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伤心。 3. 你喜欢风娃娃吗?为什么?假如你是风娃娃的妈妈,请你对风娃娃说几句话。 4. 展示读,看谁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四、生字组词比赛 1. 以小组为单位给生字(含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找朋友,写在一张纸上。比比哪个小组找得多。 2. 教师把生字卡片贴在学习园地里,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生字找朋友。

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

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8.《童年的水墨画》人教(部编版)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导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导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导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导学时数】1课时 导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一)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课堂探究 (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二)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三)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

《风娃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娃娃”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有的漂亮得可爱,有的傻得可爱,有的淘气得可爱,还有的乖巧得可爱。总之,娃娃都惹人爱。 课文中的风娃娃怎么样呢?欣赏一下课文插图,你会看到风娃娃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长得真可爱。读读课文,你又会发现,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了,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 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学生分析】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重点难点】 知道风娃娃做了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娃娃吧?你们自己有玩具娃娃吗?有什么娃娃?(结合学生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娃娃有很多种,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个新娃娃:板书风娃娃,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⑴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⑵自由朗读课文,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自选板块,自主研读。 3、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读全文,看投影,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大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小树。 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 4、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⑴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⑵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5、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⑴研读:“做好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⑵研读“做坏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新版】

第六单元 本单元以“童年的百花园”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几个部分。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中高兴的、有趣的事情,再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的童年生活,进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 童年的 水墨画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这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 剃头大师 本文讲述的是怕剃头的表弟小沙让“我”给他剃头,结果害他去理发店剃成了光头,并且把姑父的睡衣弄得满是碎发的闹剧,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肥皂泡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玩吹肥皂泡的游戏的经过,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反映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我不能 失信 课文通过讲宋庆龄小时候为履行对朋友小珍的承诺,放弃到伯伯家看鸽子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1.认识本单元的36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透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特点, 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3.能在阅读中拓展想象,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熟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18.童年的水墨画…………………………………………………………… 2~3课时 19.剃头大师………………………………………………………………… 2~3课时 20.肥皂泡…………………………………………………………………… 2~3课时 21*.我不能失信………………………………………………………………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3~4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童年走进作者的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文中的同龄人进行心与心的体验和交流。 18.童年的水墨画 课题童年的水墨画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学生) 2.准备歌曲《童年》。(教师) 3.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童年的水墨画

《童年的水墨画》设计板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组诗,了解组诗特点。 2.学习运用“求同”的方法读懂本组组诗的阅读策略,并能在其他组诗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求同”的方法学习本组组诗。 教学难点: 比较水墨画与组诗写法上的 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儿童诗——(一起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2.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等会儿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3.谁来读?(一小2人,鸬鸟1人,表扬“广播声高”停顿正确,或有错纠正。) 随机正音:膝、扑腾、当做、竿 4.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首诗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儿童诗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 (三个标题,三首小诗。) 小结:像这种类型的诗,有一个名字叫“组诗”。板书:组诗。 3.那么这三首小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你用给小标题加“后一半”的方法来概括一下这三首小诗的内容,把它写在标题旁边。 请三位同学上台来写。鸬鸟小学请高老师邀请三位同学。(人人动手写。一小、鸬鸟各请3个学生板书,鸬鸟班由高老师指定,但同样要呈现,让一小的老师同学看到。) (让我们来看同学们的概括:——鸬鸟小学的同学写了—— 概括要围绕主要事件,很好。谁还有另外的表达?鸬鸟小学的同学?这边? 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三个活动似乎关联不大,为什么要把它们合

在一起,成为一首组诗呢?今天我们主要解决这个问题。 二、质疑问难,解决疑难 1. 首先,我们来看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单,鸬鸟小学和临平一小的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问题,会思考,会提问,很好。老师把问题梳理了一下,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内容的,一类是关于写法的。 问题很多,老师建议,我们先运用好身边的人力资源——同学,对面的同学,和老师。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课题叫“童年的水墨画”?——留着后面答。 (2)“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是什么意思? 利用课文下方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个简便的方法。 (3)为什么课文写阳光爬上膝盖?(阳光爬上膝盖,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不愿打扰时光的流逝水浒传太有吸引力了) 看,一个简简单单的爬字,联系上下文和想象,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让我们感受了这位少年阅读的专注。谁来读? (4)人影怎么会给溪水染绿了? (5)为什么“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我想同学们肯定会看到很多画面,能想到画面的请站起来,听他说,如果有相同的等他说完就坐下去,看看我们想到了多少画面。谁先说?和他一样想法的请坐——你来说?相同的请坐。你来说?)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好理解,是刚才掉起的小鱼在挣扎,怎么会“蹦跳着笑声”,诗人有没有写错,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结:诗人很会用动词,出其不意地一个“蹦跳”,就让我们看到了钓鱼的快乐,看到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兴奋地欢叫,银铃般的笑声在草地上空回荡。 读读这种快乐。 (6)“水葫芦”是什么意思? (2——6讨论解决。) 2.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件出示)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字、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