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题: 第1单元 第2课 学业分层测评2

学业分层测评(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史书记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了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解析】材料中的“无为”“从民之欲”等关键词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 B

2.《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出现土地兼并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D.农民生活艰难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说明当时官吏依靠财富进行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官民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

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答案】 A

3.“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孔子B.老子

C.韩非子D.董仲舒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一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故选D项。A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B项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项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4.《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汉代儒学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表述符合题干意思。

【答案】 C

5.《春秋繁露》中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约束君主的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C项。

【答案】 C

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思想的是()

A.法家B.道家

C.墨家D.儒家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7.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解析】“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一统,与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相符合,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为大一统,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亦主张仁政,有其“民本”特色,故C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丰富,没有全面吸收一种学说,故D项错误。

【答案】 A

8.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①错误,人文主义强调人性,汉代儒学开始扼杀人性;

②正确,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由“民本”发展到“君本”;③正确,先秦儒学重点在于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汉代儒学强调维护君主的统治;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二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位学者对董仲舒评价的不同。原因何在?

(2)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1)材料一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二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2)应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中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

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二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等。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