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最全版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最全版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最全版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

变化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

目录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8号——所得税

?第20号——企业合且

?第22号——金融工具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准则变化要点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能够资本化。

3、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成本有不同规定。如企业合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

组等取得的存货有新规定。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要点

(壹)范围及分类发生变化

范围:新准则只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交易性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贷款和应收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独立为本准则)

(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

1、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中,合且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且方以发行股票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股票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和股份面值之差,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及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均以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

?1、成本法适用范围:

(1)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2)实施控制的企业

确认时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

?2、权益法适用范围:

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三)投资差额处理变化

?原准则将初始入账成本大于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部分计入“股权投资差额”;以后分期摊销。

?新准则因初始计量的变化,不再出现股权投资差额。

(五)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计量变化

(六)减值规定变化

减值计提后不得转回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变化要点

(新准则)

?1、概念: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2、俩种计量及核算要点

?(1)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折旧和摊销及计提减值准备;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下,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

?3、房地产用途转换时:

?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第4号――固定资产》变化要点

(壹)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中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且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也就是说在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

额应为其折现值。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其预计净残值,在这种情况预计净残值通常应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二)规定了特殊行业弃置费的会计处理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其金额为折现值。

(三)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若后续支出属固定资产重要组成部分,则后续支出单独计价且按固定资产预计后续的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后续支出属固定资产非重要组成部分,则后续支出和固定资产壹且计价,重新测算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四)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则,其明确规定,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确保财务状况和运营业绩更加真实、可靠,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6号——无形资产》变化要点

?(壹)范围变化

?商誉单独列示。

?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因其成本无法明确区分,不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研究开发费用有了资本化或费用化的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本准则规定处理。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变化:通过“研发支出”处理)

?(三)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入账价值采用现值。?(四)摊销处理变化

1、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对商誉,采用减值测试法。

2、摊销核算通过“累计摊销”科目。

?(五)减值后不得转回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变化要点

(壹)交换性质的变化

需区分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特别关注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二)初始计量的变化

1、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的成本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不满足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三)换出资产收益的确认的变化

当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为存货时,需反映收入实现业务;

对于收取的补价,不再反映收取补价应确认的损益。

?(四)换入多项资产时的计算分配不同

换入多项资产时,如该换入具有商业实质,分配时采用其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分配标准计算;而不具有商业实质时,分配时采用其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分配标准计算;

《第8号——资产减值》

(独立为壹项新准则)

(壹)减值主体的新定义

“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采用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资产组是企业能够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新准则第二条)。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

(二)扩大适用范围

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树立了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但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缺乏详尽的实务指导性规定内容,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例如对子X公司、联营X公司和合营X公司的投资等,。

(三)减值迹象判断的要求更加明确

壹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二是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但商誉每年都要核查测试。

(四)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实务操作指导性

准则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计算等分别作了较为详细操作指导规定。

(五)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公允价值很大程度是靠人为判断,中国目前仍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的态度。

(六)因计算资产组账面价值的需要而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

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和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七)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

企业合且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壹次减值测试,且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只要有活跃市场,只要有公平价值,就能够使用公允价值。强调壹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账务处理。

(八)全部减值损失全部集中于“减值损失”科目核算。

全部的减值损失均在“减值损失”科目,记入利润表,减少营业利润的要素。

《第9号——职工薪酬》

?(壹)职工薪酬包括内容:

?㈠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㈡职工福利费;

?㈢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㈣住房公积金;

?㈤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㈥非货币性福利;

?㈦因解除和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㈧其他和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二)必须全额通过职工薪酬核算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因解

除和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计入存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成本或劳务成本;其他职工薪酬,确认为当期费用。?(三)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核算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壹定比例计算,按照上述口径进行会计处理。

?(四)规定了解除和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的核算

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和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应当确认因解除和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费用。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壹)概念

?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二)核算主体

?企业年金基金应当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处理和列报。

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主体,应当将企业年金基金和其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严格区分。

?(三)资产范围

?企业年金缴费及运营形成的各项资产包括:货币资金、证券清算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买入返售证券、其他应收款、债券投资、基金投资、股票投资和其他投资等。

?(四)确认和计量

?1、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投资范围取得的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其初始取得和后续估值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2、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形成的各项负债应当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

?3、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形成的各项收入,应当按照规定的利率和期间及处置收益确认和计量。

?4、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交易费用、受托人管理费、托管人管理费和投资管理人管理费、卖出回购证券支出和其他其他费用,应当按照规定据实确认和计量。

?5、企业年金基金的净资产,指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将当期各项收入和费用结转至净资产。资产应当分别企业和职工个人设置账户,根据企业年金计划按期将年金的运营收益分配计入各账户。

《第11号——股份支付》

(壹)概念

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或商品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二)核算要点

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1、以权益结算的,按照授予职工的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以现金结算的,按照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来计量。

2、对于授予后可立即行权的,在授予日按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或负债;

3、对于完成了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以后才可行权的,在等待期内的每壹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当期获得的服务,确认成本或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或负债。

在行权日应当将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

《第12号——债务重组》

?(壹)定义变化——重新强调了债权人让步

?债务重组定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和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二)计价及损益的确认不同

1.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即:非现金资产抵债需反映转让收益、确认债务重组损益;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或权益性工具采用公允价核算。

2.债务重组损益将会影响当期损益,重组利得记入的不再是“资本公积”。?(三)将来应付款中的或有支出列入“预计负债”。

《第13号——或有事项》

(壹)或有事项的概念有所调整

更清楚了。

(二)预计负债的范围更为具体

多增加了以下范围:

1、亏损合同——指继续执行将会导致亏损的合同。

2、重组义务损失

企业承担重组义务的标准是:

(1)有详细、正式的重组计划

(2)该重组计划已对外公布。

重组义务损失额包括和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

但不包括岗前培训、市场推广、新系统和营销网络投入等支出。

3、弃置费用。指特殊资产(固定资产、矿产等资产)报废时需发生的费用。

规定了未来运营亏损不确定为“预计负债”

《第14号——收入》

(壹)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在形式上有变化

销售商品收入在满足五个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

(二)明确了特殊情况下的计量

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当按照从购货方收到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款项的金额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款项的金额和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款项的公允价值确定;

(三)分期收款销售核算的变化

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和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第15号——建造合同》

?(壹)核算范围变化

?本准则规范建造承包商建造工程合同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准则规定房地产开发商自建的商品房也可按本准则核算。

?(二)规定了减值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减值准备》中没有规定建造合同减值准备的内容,在新准则中增加了建造合同减值准备的内容。

《第16号——政府补助》

?(壹)正确区分政府资本性投资和政府补助

?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企业有义务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政府和企业之间是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关系。

?政府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明确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1.财政拨款。

?2.财政贴息

?3.税收返仍

?4.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比如,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政府补助分为:

(1)和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2)和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三)和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和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和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壹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取消了原来采用“资本公积”和“补贴收入”核算的规定。)

(四)和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和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和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和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取消了原来采用“补贴收入”或冲销原收入支出渠道的核算规定。)

(五)政府补助的计量

?(壹)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的各种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通常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存在确凿证据表明该项补助是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拨付的,如按照实际销量或储备量和单位补贴定额计算的补助等,能够按照应收的金额计量。

?(二)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为1元)。

《第18号——所得税》

?(壹)核算方法变化

?旧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或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为收益表债务法。

?新准则要求企业壹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

?(二)通过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确认暂时性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确认:

1、“资产账面价值小于税基”、“负债账面价值大于税基”的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2、“资产账面价值大于税基”、“负债账面价值小于税基”的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关系

?暂时性差异是从资产和负债见,壹项资产或壹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时间性差异壹定是暂时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且不都是时间性差异。以下情况将产生暂时性差异而不产生时间性差异:

?①子X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X公司分配全部利润;

?②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

?③购买法企业合且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

?另外,有些暂时性差异且不是时间性差异,例如:

?①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运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

?②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又分为应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

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异。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和程序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业主权益理论,即认为对企业收益的计量就是对业主权益的计量,递延税款代表着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款。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用资产负债观定义企业收益,即全面收益,注重暂时性差异,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内容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按照资产负债表上的要素分类,计税基础能够分为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1、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就计税而言可从流入企业的任何所得利益中予以抵扣的金额。

?2、负债的计税基础,指各项负债账面价值减去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和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运用资产负债表观念,导致分析和计算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基础,是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重要概念。

(四)增加了几种特殊的处理规定

1、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壹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运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

?确认时: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联营合营企业权益法核算下导致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时

亏损处理同上;盈利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3、企业合且导致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时

除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外,对应调整“商誉”;

4、可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计量导致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时

除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外,对应调整“资本公积”

(五)不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出

?为了反映无法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应在每壹个资产负债表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企业未来期间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税利润可供抵扣,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第20号——企业合且》

(壹)核算要点

1.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

?总体原则: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的处理方法:即对于被合且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不形成商誉,合且对价和合且中取得的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调整权益项目。

2.非控制下的企业合且

?总体原则:视同壹个企业购买另外壹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二)基本理论

?在计量基础上,购买法视合且为购买行为,注重合且完成日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而权益结合法视企业合且为企业资源的联合,认为是俩家和俩家之上原企业所有者风险和利益的联合,因此不要求对被购买企业的资产加以重估,即按原有账面价值入账。

《第22号——金融工具》

?(壹)金融工具的分类

?金融工具按自身业务和风险特点分为五类:

(1)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持有至到期的投资

(3)贷款和应收款项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其他负债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从二级市场购入的债券、股票、基金等;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等)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也属于此类。

?这类金融资产取得时,按公允价格作为初始入账价格,包括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和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期末按公允价(即现行市价)再计价,差额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三)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主要是指债权投资;取得时按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债券利息的,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不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随后收到这部分利息时,直接冲减初始确认金额;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对于持有到至到期投资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账面价值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金融资产计提准备后能够转回,应是在计提的减值准备范围内转回。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包括买来时就指定它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由于持有到期投资的意图改变了,转成了要出售。

?取得该金融资产时按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的,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不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随后期间收到这部分利息或现金股利时,直接冲减初始确认金额。?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五)持有至到期及可供出售之间的重分类及转换

?1、由持有至到期转为可供出售:

?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2、由可供出售转为持有至到期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六)其他负债是指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负债以外的负债。?通常情况下,企业发行的债券、因购买商品产生的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应当划分为其他负债。

?其他负债应当按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根据本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通常采用摊余成本对其他负债进行后续计量。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变化要点

?(壹)增加了有关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规定

?新准则规定,就以前某壹特定期间而言,满足下列条件之壹的,即可认为无法对会计政策变更应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更正:

?1.应用追溯调整法的影响数不能确定;

?2.应用追溯调整法要求对管理层在该期当时的意图做出假定;

?3.应用追溯调整法要求对有关金额进行重大估计,且且不可能将提供有关交易发生时存在状况的证据和该期间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信息这俩类信息和其他信息客观地加以区分。

?(二)取消了重大差错,改为前期差错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以下俩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遗漏或误报。前期差错包括由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重要的前期差错应该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生前期差错时,如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对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变化要点

?(壹)现金股利在归属上的变化:

?1、旧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定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下同),应按如下方式予以处理:

?(1)现金股利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

?(2)股票股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制定且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2、新准则:将拟分配的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或拟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不应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为负债,而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因为其不符合负债定义

中所强调的现时义务的标准。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表

《第34号——每股收益》

?(壹)相关背景

?本准则是我国第壹次正式颁布关于每股收益的会计准则。此前我国最早的关于本项业务的规定是中国证监会1998年12月发布的关于每股收益计算的问题解答,2001年1月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X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以下简称“披露编报规则”)。本准则的发布,是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达到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上市X公司和非上市X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统壹规范所作出的选择。

(二)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本准则规范了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及其列报要求,其内容共计分为四章:

?1、总则,界定了“潜在普通股”的概念;

?2、基本每股收益,提出了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计算方法,且指出收取现金而发行、因债务转资本而发行、为收购非现金资产而发行、企业合且情况下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股数的计算方法;

?3、稀释每股收益,介绍了稀释的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规定了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应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进行调整的事项,指出计算“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时应当将“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包括在内,且具体介绍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具有稀释性时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列报,规定了企业应当如何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以及应该披露和每股收益有关的信息。

(三)新准则和“披露编报规则”差异比较

?1、每股收益的分子的计算基础不同

?“披露编报规则”要求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分子包括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和扣除非正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新准则将分子简化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壹个指标,这主要是考虑到和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要求企业计算和披露以当期净利润为基础的基本和稀释每股收益。

?2、披露列示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在披露形式方面,“披露编报规则”规定的披露壹般是在编制X公司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等时以利润表附表的形式,分别列示按全面摊薄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每股收益,不列入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但新准则明确要求每股收益应在利润表中列示,且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计算基本和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分子、分母的计算过程。在披露内容方面,“披露编报规则”要求计算披露的是基本每股收益和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报告期利润÷期末股份总数),且未考虑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而新准则要求,既要计算和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又要考虑存在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情况下计算和披露稀释的每股收益,可是不需要计算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

?(四)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1、新准则未涉及反稀释情况及其影响

?每股收益准则的发布,主要是增加了对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会使总股本增减变化,因此要考虑其影响来计算新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稀释的每股收益的计算早有描述,规定,只有当潜在普通股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持续正常运营收益时,潜在普通股才能视为具有稀释性,否则具有反稀释性。可是,新准则且没有界定“反稀释性”,更无从提及对存在反稀释性情况时是否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的影响和披露。

?2、新准则列示的潜在普通股种类较少

?目前,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都要求计算和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国际会计准则第33号准则中对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列报和披露等也作出了相应规定。我国制定的新会计准则增加了对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和披露列报的要求,体现了和国际接轨的原则,更加适应国际环境。同时,把新增的金融衍生品如股份期权等纳入调整范围,也能够为国际投资者在进行每股收益对比时提供壹定的参考。?3、新准则简化了配股的计算方法

?在配股的计算方面,新准则采用了简化的计算方法,不计算配股后的理论除权价格及其调整系数,只将配股视同为发行新股处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上市X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时存在。虽然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在利润分配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但由于非流通股不流通,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难以计算除权价格和调整系数。新准则那样提及子X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工具的影响

?我国的《每股收益》新准则虽然在计算每股基本收益时“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

或“非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发行的普通股股数的计算方法,可是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子X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作为对价发行的普通股在计算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时都有具体的规定。

?(五)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分析

?稀释每股收益反映了考虑了报告期内所有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后,主体在报告期内的运营业绩。新准则规定企业要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稀释的每股收益,即要反映出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这使得财务报告更具有透明性,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壹)披露的整体范围扩大

?1.关联方关系扩大

?(1)由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所形成的关联方关系扩大

?壹方控制、共同控制另壹方或对另壹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俩方或俩方之上同受壹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

?也就是说,只要存在“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关系时,其纵向关系或横向关系;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各方均形成关联方。

?(2)由特定关系人引起的关联方关系扩大

?由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所构成的关联方有:

①企业和特定关系人之间为关联方

②企业和特定关系人直接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之间为关联方。?2.母X公司的合且报表也要披露关联方

原准则规定和合且报表壹起提供的母X公司的会计报表不需要披露关联方,而新准则无此规定了.

?(二)披露深度加深

?新准则规定,在母X公司不是最终控制方的情况下,披露最终控制方的名称,要求披露双方未结算款项所提取的坏账准备。

?(三)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尚具有不同点。

?1.国有企业之间不形成关联方。

?按准则规定,存在控制或影响关系,但不属于关联方的有:

?(1)企业和政府部门、资金提供者、公用事业部门之间

?(2)企业和供应商、代理商、特许商之间

?(3)和该企业共同控制合营企业的合营者。

?2.俩个或多个企业有同壹名关键管理人员也为关联方

?(国际会计准则则更强调实质重于形式)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要点

?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不追溯调整,只调整留存收益:

⑴长期股权投资,同壹控股下,股权投资差额冲销,调整留存收益;非同壹控股下,贷方差额冲销,调整留存收益;借方差额的,以账面价值计量。

⑵投资性房地产以账面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⑶固定资产弃置费增加资产成本和负债,同时应补提折旧;因劳资关系解除计划而预计的负债,以及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调整留存收益。

⑷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按公允价值计价,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⑸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追溯调整,其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

⑹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产生的商誉摊余价值,全额冲销,且调整留存收益。非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产生的商誉摊余价值认定为成本,不再摊销,以后减值测试。

⑺持有的金融资产,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可出售的调整为公允价值,其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改按实际利率法,随后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⑻原短期投资持有期间确认的利息或应收股利追溯调整,调整留存收益和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

⑼可拆分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拆分为负债和权益,先确定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再按整体发行价扣除负债成分成本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分的成本。

⑽其他项目不做追溯调整。

2019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2019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前言 2 0 1 7 年 3 月3 1 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 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 3 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 4 号——套期会计》等三项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 作为全球财经教育领导者,高顿预计,财政部将相继对收入准则、政府补助准则等进行重大修订。结合目前情况,《企业会计准则第1 4 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企业会计准则第1 6 号——政府补助(修订)(征求意见稿)》均已出台多时,鉴于收入准则也将对绝大多数企业产生深远影响,高顿研究院基于对金融工具准则的深入研究,结合对收入、政府补助、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等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的理解,权威发布《 2 0 1 7 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报告汇总解读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政府补助准则修订意见稿、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修订意见稿,结合案例研究分析四大类准则变化点及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注意:收入、政府补助、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准则内容,具体应以最终文件为准。 )

目录 第一部分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解读 .............................................................................................. 1 .1 修订背景 (4) 1 .2 修订的主要内容 (4) 1 .3 金融资产分类原则 (6) 1 .3 .1 金融资产分类标准................................................................................................ 1 .3 . 2 金融资产的“三分类” ........................................................................................... 1 .3 .3 金融资产分类示例................................................................................................. 1 .4 金融负债的最新变化...................................................................................................................... 1 1 1 .5 嵌入衍生工具的简化处理............................................................................................................. 1 1 1 .6 金融工具减值—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 1 2 1 .7 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转移判断原则及会计处理进一步明确.................................... 1 8 1 .8 套期会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联系更紧密 ........................................................................ 1 9 1 .9 新准则执行时间............................................................................................................................... 2 1 第二部分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解读.................................................................................................. 2 .1 修订背景.............................................................................................................................................. 2 2 2 .2 修订的主要内容 ................................................................................................................................ 2 3 2 . 3 适用范围.............................................................................................................................................. 2 3 2 .4 收入确认“新模型” ....................................................................................................................... 2 4 2 .4 .1 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2 .4 . 3 确定交易价格....................................................................................................... 2 .4 .4 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 ........................................................................... 2 9 2 .4 .5 在主体履行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3 0 2 .5 细化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 3 1 2 .6 预计实施时间 ................................................................................................................................. 3 1 2 .7 预计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 3 1 第三部分政府补助准则修订意见稿解读 ............................................................................................. 3 .1 准则修订的背景............................................................................................................................... 3 2 3 .2 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3 2 第四部分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准则修订意见稿解读.......................................................................... 3 4 4 .1 准则修订的背景............................................................................................................................... 3 4 4 .2 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3 4

企业会计准则政策变化及后续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政策变化及后续规定(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企业的周转材料符合存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按照()计入成本费用。金额较小的,可 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 A. 一次转销法B .使用次数分次 C.五五摊销法 D ?分期摊销法 A n B r C c D O 答案解析: 企业的周转材料符合存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按照使用次数分次计入成本费用。金额较小的,可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 2?《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实施的日期是()。 A. 2012年1月5日 B. 2012年11月5日 C. 2012年12月5日 D . 2013年1月1日 C A 广B r C D Q 答案解析:2012年11月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要求从2013

年1月1日起施行。 3.2009年7月5日某股份公司持有某股票100万股,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购入时每股公允价值为15元,手续费3万元。2009年末该股票市价每股16元,企业于2010年2

月10日以每股13元的价格将该股票全部出售,支付手续费 1.3万元,该业务对半年度中 期报表损益的影响是()万元。 A. 18.6 B.300 C.204.3 D.303 A C B C C Q D O 答案解析:对半年度中期报表损益的影响=(13 X100-1.3 )- (15 X100+3 )=-204.3 (万元)。 4.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 债的交易是指()。 A .收入 B. 股份支付 C. 股权投资 D .职工薪酬 C A ? B r C 厂 D Q 5.2009年2月5日,甲公司支付830万元取得一项股权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支付价款中包括已宣告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20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甲公司该项交 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 810 B.815 C.830 D.835 林A n B C C C D Q 答案解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830-20=810 (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10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作者:————————————————————————————————日期: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摘要]: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变化;国际协调; 2006 年2 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一、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 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完整版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浅议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doc

浅议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的 【摘要】跟着中国经济的开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逐步形成,中国旧有的会计准则现已无法习惯现代化快速频频的企业间的会计来往。在这种布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公布关于现阶段中国企业的会计工作有着杰出的推进和指导作用。本文将对新旧两种会计准则进行比照,从中分析出新会计准则的特色、缺乏以及依然需求改善的地方。 【关键字】新旧会计准则特色比照 为了标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陈述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中国财政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别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于2006年2月公布并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开端施行。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显现出的特色 经过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学习和研讨,咱们能够发现新会计准则具有如下特色。 1、理念性更强 相比较旧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强化了为出资者和社会公众供给决议计划的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财政会计陈述的意图是将企业的财政情况和运营效果明晰而且精确地反映给出资者和社会公众。

这么有助于出资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愈加详细的了解和判断该企业的运营情况,并做出愈加精确地经济决议计划。 这一方针的建立和概念的提高,从一个旁边面有用保护了出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使得出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本钱市场变得愈加标准,有利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完善。 2、愈加科学合理 企业,是指从事出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出产或服务满意社会需求,实施自主运营、独立核算、依法建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从企业的界说中咱们能够得知取得最大赢利是企业存在的最首要的意图。因而,企业的领导层有必要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资金流向有着明晰的知道和了解。而企业的会计信息即是企业的领导层取得企业运营情况的最有用的信息来历。所以有必要要确保企业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企业财物负债表的财政情况有了愈加真实和公允的反映,对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运营功率有了愈加科学合理的解说。因而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会计工作有着杰出的推进和指导作用。 3、愈加悉数 跟着中国经济的开展和革新开放进程的加速,中国企业的数量呈现出几许式增长的开展情况。一起,企业的类型和运营范围也发作了无穷的变化。这使得旧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现已不能彻底习惯现阶段企业开展的请求。 新企业会计准则联系现阶段中国各类企业的首要运营事务,对现已呈现的和还未呈现的会计工作方面的详细事务做了相

新会计准则的十个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十个变化 东小城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与2001年发布的准则相比,不仅增添了若干新的准则,而且对现行准则进行了重大的修改,使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2006年的新的会计准则与2001年发布的准则相比,不仅增添了若干新的准则,而且对现行准则进行 了重大的修改,使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变化一:增添了若干新准则,形成系统化的准则体系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现行准则的基础上增添了若干新准则,例如:涉及房地产行业的准则《投资性房 地产》(No.3),涉及农业的准则《生物资产》(No.5),涉及金融、证券行业的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No.22)、《金融资产转移》(No.23)、《套期保值》(No.24)、《金融工具列报》(No.37)等,涉及保险企业的准则《原保险合同》(No.25)和《再保险合同》(No.26),涉及能源企业的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No.27),涉及外贸企业的准则《外币折算》(No.19)以及涉及薪酬和个人收入的准则《职工薪酬》(No.9)、《企业年金基金》(No.10)、《股份支付》(No.11)及《政府补助》(No.16)等,使我国不同行业企业在遇到具有行业 特色的特殊性问题时直接有据可依。另外,新准则中还增添了《每股收益》(No.34)和《分部报告》(No.35)等准则,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分部报告的具体披露内容与方法等事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对于第一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可能引发的问题在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No.38)中进行了相应的规范。 变化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变动 与现行基本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基本准则中取消了对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 则的明确规定,并且对于配比原则也未在“总则”中单独列项反映,而是在“费用”第35条中规定:“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 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就是现行准则中所谓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可比”,但新的说法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此外,该条中还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 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 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已经反映了现行准则中关于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 支出的规定,但上述说法更能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变化三:增加了新的会计计量属性

论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林业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论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林业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制度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企业必须详细分析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具体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财务管理模式,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保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一、新会计准则概述

新会计准则是我国财政部在2019年进一步完善的会计政策与制度,这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为适应财务管理新环境的有效策略。新会计准则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求[1]。同时,新会计准则与新会计制度紧密相连,由于国际会计制度有着重要联系。新会计准则具有三方面的重要特点:其一,新会计准则的发展逐渐以资产负债为主;其二,新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等逐渐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接轨;其三,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损失与成本核算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会随着其经营管理形势的发展经历多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经营发展阶段进行准确把握,以此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在法制建设不够成熟、资本市场比较弱势、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的初级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价

企业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总结

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条款的变化,不但将对上市公司等企业年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也决定一般企业会计核算,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重要变化条款一:公允价值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将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fair value)概念引入中国会计要素的计量体系,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对国际会计准则来说,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公允价值的使用程度上,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相对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然有一定的保留。 所带来的影响:“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等企业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等企业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好了,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 重要变化条款二:存货 新存货准则下,存货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记账法。 所带来的影响:所谓“后进先出”法,即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的原材料存货的价格,而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的原材料存货价格。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而采用“先进先出法”等方法,则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反之。可以说“先进先出”等方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比如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等企业,在显像管价格下跌过程中,一旦使用了“先进先出”等方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当期利润下降。又如在有色金属涨价的过程中,一些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公司,在把“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等方法,则将增加利润。 另外新存货准则的存货记账方法,对于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如造船及某些机械制造行业,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这将降低它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最全版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 变化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 目录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8号——所得税 ?第20号——企业合且 ?第22号——金融工具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准则变化要点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能够资本化。 3、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成本有不同规定。如企业合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

组等取得的存货有新规定。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要点 (壹)范围及分类发生变化 范围:新准则只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交易性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贷款和应收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独立为本准则) (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 1、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中,合且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且方以发行股票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股票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和股份面值之差,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及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均以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 ?1、成本法适用范围: (1)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2)实施控制的企业 确认时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 ?2、权益法适用范围:

浅议新会计准则之公允价值doc-浅议新会计准则之公允价值

浅议新会计准则之公允价值 财政部于2006 年2 月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 年1 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其实我国会计准则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曾经在1998 年出现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因实际运用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而在2001 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制使用。 此次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发了各界人士的讨论。本文主要试论述公允价值特点及其影响。 公允价值(fair value)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 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可确定如下: (1)有价证券按当时的可变现净值确定; (2)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按将来可望收取的数额,以当时的实际利率折现的价值,减去估计的坏账损失 及催收成本确定; (3)完工产品和商品存货,按估计售价减去变现费用和合理的利润后的余额确定; (4)在产品存货,按估计的完工后产品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尚需发生的成本、变现费用以及合理的利润后 的余额确定; (5)原材料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 (6)固定资产应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尚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同类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的现行 重置成本计价,除非预计将来使用这些资产会对购买企业产生较低的价值;对于将要出售,或持有一段时间( 但未使用)后再出售的固定资产,可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对于暂使用一段时间、然后出售的固定资产,在确认将来使用期的折旧后,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7)对专利权、商标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按评估价值计价,商誉按购买企业的投 资成本与所确认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 (8)其他资产,如自然资源、不能上市交易的长期投资按评估价值确定; (9)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等负债,按未来需支付数额采用当时利率折现所得的金额确定; (10)或有事项和约定义务,如不利的租赁协议所引起的付款、合同对企业的约束以及行将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费用等,都应加以充分的估计,并按预计支付的数额以当时的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计价。

2018年新修订会计准则准则变化

2018年会计准则又有新变化!会计人必须了解 做会计的都知道,在这个行业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有新的政策变化,从2018年初的会计准则变化,到最近会计准则又有新的科目调整,并且伴随其他发票新政策的施行,会计人简直要忙疯了,根本学不过来,今天小艾一次给大家弄清楚,尽快学习哈。 一、会计准则新变化 这项调整其实是在2017年年末出来的,鉴于很多人已经忘记或者不知道,再次提醒大家的财务报表大调整!先盘点一下年对大多数企业普遍影响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 1、营业外收入大瘦身 政府补助、处置非流动资产损益都不能在营业外收入里面披露了。所以各位会计朋友,年末一定要检查一下你们的财务报表是不是已经将上面的2项计入了营业外收入进行披露了! 2、四小税不可以通过管理费用进行核算了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税,这些之前一定要强调的四小龙,现在改天换日必须通过税金及附加进行核算了。记住,一定要先计提,然后缴纳的时候冲减应交税费科目。 3、营业税金及附加改成了税金及附加 这个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是去掉了2个字。但是也要改一下,只是让人看到你是知道这个变化的。 二、财务报表新变化 1、《资产负债表》修订新增项目说明 (1)新增“持有待售资产”行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非流动资产及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处置组中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该项目应根据在资产类科目新设置的“持有待售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2)新增“持有待售负债”行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处置组中与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资产直接相关的负债的期末账面价值。该项目应根据在负债类科目新设置的“持有待售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利润表》修订新增项目说明 (1)新增“资产处置收益”行项目,反映企业出售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金融工具、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或处置组时确认的处置利得或损失,以及处置未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及无形资产而产生的处置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中因处置非流动资产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也包括在本项目内。该项目应根据在损益类科目新设置的“资产处置损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处置损失,以“-”号填列。 (2)新增“其他收益”行项目,反映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等。该项目应根据在损益类科目新设置的“其他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教学内容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 目录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8号——所得税 ?第20号——企业合并 ?第22号——金融工具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准则变化要点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可以资本化。 3、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成本有不同规定。如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取得的存货有新规定。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要点 (一)范围及分类发生变化 范围:新准则只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交易性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贷款和应收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独立为本准则) (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以发行股票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股票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与股份面值之差,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均以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 ?1、成本法适用范围: (1)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2)实施控制的企业 确认时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 ?2、权益法适用范围: 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三)投资差额处理变化 ?原准则将初始入账成本大于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部分计入“股权投资差额”;以后分期摊销。 ?新准则因初始计量的变化,不再出现股权投资差额。 (五)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计量变化 (六)减值规定变化 减值计提后不得转回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变化要点 (新准则) ?1、概念: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2、两种计量及核算要点 ?(1)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折旧和摊销及计提减值准备;?(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下,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 ?3、房地产用途转换时:

浅析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浅析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摘要: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准则体系的持续完善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前提。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企业会计造假案引发了会计界对会计准则质量问题的讨论和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呼吁。研究会计准则体系的持续完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详细介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持续完善的策略建议。 关键字:会计准则、体系、完善、建议 一、概述 国外发达国家均在逐步完善已有的会计准则体系,美国逐步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善和复杂的会计原则,英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则制定了明确的会计准则框架,而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定框架,使得出台的会计准则不具计划性,协调性较差。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由《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企业会计准则》是基础,被称为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主干,也是财务会计实务的具体规范。具体会计准则,即一般包括引言、定义、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应披露的事项。引言部分指明了特定准则所涉及的会计事项。定义部分对术语加以界定,也即基本概念的界定。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部分是具体会计准则的主体,也就是有关“会计核算”的具体规定,涉及会计要素项目的确认条件、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应披露的事项部分规定企业会计报表应揭示的信息—特定准则所涉及的会计事项应列示于何报表及何项目之下,以及报表附注应包括的内容。然而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之间尚有需要协调的概念,如果会计准则概念的框架都没有构建清楚的话,是很难进行国际化协调的。此外,在《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条明确提出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加以制定的,会计准则应该是会计法下的会计基础法规,但是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中,却丝毫没有提及到以其为依据的“会计准则”,这就模糊了法律主体概念,从而使人产生法律认识上的错误,需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涵盖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设计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远比我国会计准则丰富。第二、组成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也就是财务概念框架不属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类似的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属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保持基本同步发展,并随着需求变化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这近10年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的要求,对其它企业会计改革也进入了探讨阶段。

新会计准则将带来巨大变革

新会计准则将带来巨大变革 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将在多方面给沪深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变化,这种影响首当其冲的就体现在对公司净利润的冲击上。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债务重组损益确定、资产减值规定、上市公司投资股票计价方式等变革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将最为深远。炒股按市价计入当期利润规则:根据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投资股票等交易性证券,将采用公允价值——交易所市价计价。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使上市公司在短期证券投资上的收益浮出水面,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因此得以提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 新的投资准则,修订了调整投资的分类方式。调整后的投资分类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到期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其中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简单而言,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证券投资时,按照目前的会计准则,只要报告期末没有出售,即使账面实现了盈利也不能体现为当期收益。而新准则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就能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举例而言,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以每股5元在二级市场买入了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了10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是不能计入当期利润的,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是按照5元的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0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 但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操纵利润行为被封死规则: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此前的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利润操纵空间。 减值冲回,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操作手法有两种:其一,在今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今年大幅亏损),明年冲回,从而做出明年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避免退市;其二,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其后几年缓慢冲回,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报,操纵利润。 在旧的财务准则规定中,上述两种冲回手段,都是合法的。然而,日前颁布的关于资产减值的新准则,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该规定封死了减值冲回这一上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