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1.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上帝不是至高无上的外在权威,而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出来的,或者说是在人生的痛苦与悲剧中找到的。不经历痛苦,甚至不经历罪恶,或许未必能发现人们心中的那个沉睡的上帝。只有

沉入到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与活的上帝相遇”。所以,在俄罗斯观念中,“拯救”与“恩典”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人的生命之中对上帝的内在把握,是对生命的精神改造。也许这种“拯救”不能带来任何外部利益,但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内部醒悟,有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如果认为忏悔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那么也就不是托尔斯泰的本意了。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只能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对自己的拯救是不能够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一旦如此,人就成为利用别人而使自己精神获益的人,况且这样一来,自己的内心也未必能够完全的净化了。

人的忏悔不能让人死后升天堂,避免下地狱。因为人的心里本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上帝和魔鬼,甚至是包含着天堂与地狱。在这里,天堂和地狱不是死后才能经历的地方,而是在人的这一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必定要经历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不同状况的表现。

别尔嘉耶夫精彩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地狱之悲剧不在于上帝不能为有罪者洗清罪孽,而在于有罪者自己不能给自己洗清罪孽;地狱不是有罪者在其中受苦的外在环境,而正是一种绝对的孤独,在这里,生命中被压低的良知的呼声,用可怕的不灭之火焚烧着罪孽者。”

2.不以暴力抗恶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

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

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从革命者的角度看,以暴力抗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暴力革命的关于遥远将来的绝对幸福的抽象理想扼杀了人对人的具体道德关系,扼杀了对切近的当代人的关怀,也扼杀了当前世界中需要的爱这种活的情感。可以从各国的历史中看到,革命者不仅勇于自我牺牲,还要求自己的朋友、家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要求他人也要自我牺牲,如果不勇于牺牲的,就是怯懦,是对强权的惧怕。这样,革命者就演变成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达到革命目标的人。革命者当然也追求人类幸福,但他所爱的以非活生生的人,而是思想,亦即全人类幸福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由于这个外部原因,因此只能用外部的、机械的手段来消除。那么魔鬼从“自我”的内部被移植到外部社会机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制的恨。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

因此,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3.博爱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

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我们也知道,虽然在很多时候,宽恕是不能让作恶的人醒悟,也不能使恶真正消除,也许还可能让作恶的人更加为所欲为,但至少,那些宽恕别人的人从此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挽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也会同样变本加厉报复,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那么地狱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将是更为可怕的。

4.总结

毋庸置疑的是,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小说的这一思想是深刻而积极的。在作品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肯定的东西,《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从《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按照一般的说法,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博爱、勿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也被认为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很多观点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下面我就

《复活》中的情节来表达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博爱

在《复活》第一部五十六节,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的口对梅尼绍夫的无辜受罚发表评论:“显然,梅尼绍夫没有犯罪而在受苦,这种事是可怕的,不过可怕的与其说是他肉体上的痛苦,还不如说是他眼见人们那么残忍而又平白无故的折磨他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到的困惑,他对善和对上帝的不信任.可怕的是那一百多个人一点罪也没有,仅仅因为身份证上的几个字不对头,就得忍辱含垢,受尽磨难.可怕的是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守虽然干着折磨他们弟兄的事,却相信他们是在做一件又重大又好的事.不过他觉得最可怕的却是那个年老体衰、心地善良的狱长不得不拆散母子,拆散父女,而那些人完全和他自己和他的子女一样,也是人.”(P207)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的提到这一观点.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待遇.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找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面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问题的症结就在这了,’聂赫留朵夫暗想.‘只要承认有那么一种东西,无论是什么东西,比爱人之心更重要,那么哪怕这种情况只发生一个钟头,而且是在某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情况下发生,那么任何一种损害别人的罪行都可以在自以为无罪的情况下干出来.’”p391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而且,托尔斯泰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p393达到社会完善和个人解放的手段之一就是爱人,就像聂赫留朵夫一样,在为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身灵魂的净化,从而达到自我的“复活”.

二关于勿抗恶

托尔斯泰主张的博爱的理论,直接带给我们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恶已经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复活》中所描写的世界中,恶普遍存在并且造成了许多悲惨的后果.妇女的堕落,穷人的不幸,被迫的犯罪,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等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恶以及造成恶的那些恶人呢最直接的想法当然是以牙还牙,用正义的暴力来对抗邪恶的暴力.这也是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民粹派革命党人和许多无政府主义者或极不成熟的革命者所采取的手段.托尔斯泰并不赞成革命,或者说至少是没能全面的理解革命者.在《复活》的第三部第五节,托尔斯泰这样

评价革命者:“他们当中有些人所以成为革命者,是因为他们真诚的认为他们有责任与当前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不过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这种活动是出于利己的虚荣的动机.然而大部分人向往革命,却是出于聂赫留朵夫在战争时期所熟悉的追求危险和冒险行动的愿望,以玩弄自己的姓名为乐,像这一类的感情原是极平常的、精力充沛的青年所共有的.他们同平常人的区别以及胜过平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道德要求高于在平常人中间所公认的道德要求.在他们中间,不但认为节制欲望、生活刻苦、真诚老实、大公无私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认定为了他们共同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牺牲他们的生命,正是他们的本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这些人当中,凡是高于一般水平的人,才总是远远的超出一般水平之上,成为罕见的道德高尚的模范,而凡是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也才远远的落在一般水平之下,往往成为不老实的、装腔作势的、同时又自以为是的、高傲的人.”p422正是因为这种那个看法,托尔斯泰对于暴力革命并没有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暴力革命推翻现行的社会制度,并无益于摆脱恶的困扰,正如囚禁和惩罚并无益于干了错误的人认识过错并改正一样.用恶来反抗恶,既不合逻辑,也没有效果.因为如果善要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恶的手段,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善在恶面前的无力,更不可能达到善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托尔斯泰在关于俄罗斯东正教的一段论述中有明显的提示:“托波罗夫就具有这两种消极的品质.他担任的职务所包含的矛盾,在于这个职务的使命就是运用各种外部的、连暴力也包括在内的方法来维护和保护教会,而教会,按教会本身所下的定义来说,确是由上帝亲自建立起来,决不是地狱的大门或者人类的任何力量所能动摇的.就是这个天神的、不能为任何东西动摇的、由上帝建立的机构,却不得不由托波罗夫以及他的大小官员们所主管的人世机构来加以维护和保卫.”p331托尔斯泰界这段话及抨击了俄国东正教会的虚伪本质,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在文末,他更是借一位英国人的口,直接表达了勿抗恶的观点,“请您告诉他们说,按照基督的戒律,应该做的恰恰相反:要是有人打你的这半边脸,你就把那半边脸也送上去,”“凡是看起来似乎办不到的事,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就成了能够办到的事,并且很容易就做到了.”p494在聂赫留朵夫最后的思考中,也提到了这一逻辑.“现在他才明白他亲眼见到的所有那些惨状是从何而来的,必须怎样做才能够消灭它. 一直找不到的那个答案,恰巧就是基督对彼得做出的答案,其大意就是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宽恕无数次,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是自己没有罪,因而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的.”p501三关于道德自我完善

根据博爱和勿抗恶的理论,我们既然必须爱一切人,不能反抗或者惩罚恶,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自我拯救和自我解放呢托尔斯泰给出的答案是向心中的上帝祈求,以不断的道德内省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最终建立人间天堂,获得最大幸福.

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从人与上帝的关系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上帝并非对立于人的外部事物或理念,而是绝对的原则,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他反对借助宗教的形式来进行虚伪的布道,以达到愚昧人民的目的.“在场的人,从司祭、狱长起到马斯洛娃止,谁也没有想起来,由司祭声嘶力竭地念过无数次而且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字眼赞美过的耶稣本人,恰好禁止这儿所做的一切事情.……主要的是,他不但禁止按这里所做的那样审判人,监禁人,虐待人,污辱人,惩办人,而且禁止对人使用任何暴力,他说过他是来释放囚徒,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想起,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正是最大的渎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的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他认为走向拯救和复活的道路在于自身,在于认识到自身的罪孽并向上帝承认自己的罪过,以求得神的宽恕.聂赫留朵夫最后的看法也是如此,他阅读《福音书》,觉得只有遵从主的戒律,才能实现人间天堂.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形象,就是在全书的末尾部分出现的一位老人.老师认为这个老人代表的是托尔斯泰,我觉得,这个老人代表的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在生活中的模本,是托尔斯泰思想的外化,是他的观念的载体.这位老人不向上帝祷告,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他否定世俗的法律和国家机构,认为那不过是恶借以发挥作用的工具.他认为人的灵魂中有神性,人即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个”,同时也是绝对原则的代表和载体.“各人只要相信各人的灵魂,大家就会联合起来.人人都保住自己的原来面目,大家就合成一个人了.”p474他是实现了自我完善与上帝融为一体的人,在他的身上人性与神性统一于一体,他说:“他们还把我关在疯人院里.可是他们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我是自由的.……我已经把样样东西都丢掉:我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居住的地方,更没有祖国,反正我什么也不要.我就是我.我叫什么名字我叫人.……因为我本来就一直活着,以后也还要永远活下去.……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只有上帝和大地.上帝就是我的父亲,大地就是我的母亲.……我是我自己的沙皇.”他作为人与神的结合,实现了绝对的原则,既包容一切,又区别一切.他是自我完善的,也是博爱和宽恕的,对于聂赫留朵夫的道歉,他说:“说不上原谅不原谅.你有没有得罪我.再者,要得罪我也办不到,”p475在第二十七节,老人指出了解放社会的办法,“消除反基督的烙印”,意思就是皈依上帝,按照深的原则来行事,以达到自我完善,实

现“复活”.

托尔斯泰主义和俄罗斯的宗教哲学有很多关联之处,但在《复活》一文中,这种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与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解放的方式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在认识到自身的罪恶之后,可以通过宗教的手段,来实现对自我的救赎.然而对于从来就处于下层的穷苦百姓,他们的救赎要依靠什么呢马斯洛娃最后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可这并没有改变她被流放的命运.当警察打左脸的时候,我们把右脸送过去,并不会使我们摆脱下一次被打的命运.人是一个作为过程的存在,当我们的物质形式消灭之后,无论是托尔斯泰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任何一位有理性的文学家,都难以再讨论关于灵魂的问题.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恶,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原谅与宽恕对恶能起到任何的作用么当然,我们承认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尤其不能解决人性深处的,不依赖社会制度而存在的矛盾,例如贪婪、妒忌、淫欲、暴力等等.但是,幻想在一个恶的环境中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解放,是不现实的.在这一点上,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在实现物质上的解放后,才有条件实行精神上的解放.只有在每个人都摆脱了饥饿、寒冷、奴役、压迫的束缚后,才有可能追求灵魂的自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至今仍在实现第一个阶段,托尔斯泰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他看到了当时俄国社会风云激荡的革命浪潮,但也看到了革命浪潮带来的改变背后可能存在的阴影.他关注了我们作为人更本质的内涵,但是却没能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循序渐进,而不可能直接指向最后的终点.

我们无权把托尔斯泰主义看作道德说教,我想不如把它看作一个老人的美好愿望,尽管他自己也没能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实现救赎,最终在八十二岁的高龄上孤独的客死异乡.但是他为我们指出的救赎之路,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罪过远远没有完全赎清,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根本的痼疾,我们仍然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我们自身的复活.至于我们是否依然准备实现这个老人的手段,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他作出最高的评价.

作为19 世纪人道主义一种新走向的代表性人物,托尔斯泰融进基督教宗教当.中,并彻底否定暴力革命的合理性,建构起了“托尔斯泰主义”形成于文艺复兴并标举着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人道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张扬人性、反对神权,斥责禁欲主义、追求享乐人生,崇尚科学理性、批判蒙昧主义.到了18 世纪启蒙运动发生时,肯定人性已没有

太多障碍,禁欲主义也成了历史陈迹,启蒙思想家们把关注点放在了理性的诠释和强调上面,理性被当作反封建政治斗争的武器.

通过玛丝洛娃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玛丝洛娃是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是个单纯美丽的平民女子,天真无邪的少女,但残酷的社会将她逼向生活的堕落。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抛弃后,沦落为妓女,后来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作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但玛丝洛娃的迷失并没有让她沉沦,她不断的探索人性,寻找复活之路。一方面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再度重逢,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他还决定用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三次到监狱探监,使玛丝洛娃有不同的变化,,第二次的爆发意味着她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她重新找到了人身上的善,恢复了以前的信念。另一方面,玛丝洛娃的复活,是西蒙松给她带来了光明、尊严和生活的信心,使玛丝洛娃真正地复活。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在她的“复活”中,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主张“勿以暴力抗恶”,作者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与“宽恕”。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刚开始他纯洁、热情、善良追求理想,但后来他被生活同化,开始放纵情欲,走向堕落,变的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但最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虚伪可耻,决定悔过自新,开始从忏悔逐渐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一方面他受当时贵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走向堕落,一方面当他认清现实,不断接触现实后,他开始认清了自己,进而他开始批判自己所属阶级的道德标准、腐蚀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开始寻求“复活”之路,开始改恶从善,以宗教道德来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既是他人的品质的复活,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他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俨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

与“宽恕”。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托尔斯泰的思想,充满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他的“不以暴力抗恶”,加之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其中托尔斯泰主义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作家通过揭示男女主人公的高尚-堕落-复活的鲜明轨迹,道出了个人如何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也通过个人的“复活”,映射整个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如果贵族都能以聂赫留朵夫为榜样,被奴役的农民阶级都以卡秋莎为榜样,在贵族的引导下,共同走上道德的自我完善的道路,那么俄国的社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列宁对托尔斯泰主义持有批判态度,也正是因为托尔斯泰主义存在根本的问题,列宁作为革命者必然坚持暴力革命道路,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善社会矛盾,不仅其手段是“懦弱”的,而且是漫长的过程,想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改变社会现实,就像是通过笔锋唤醒19世纪被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人民一样可笑,倘若让每一个人都不顾自己的利益去实现他人的利益,那不就可以说,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也可以实现所以说,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面对利益纷争的人群,托尔斯泰主义在碰撞现实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弊端。

托尔斯泰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像《复活》中的故事一样,它能唤起同类人心中的道德约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道德准则,虽然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根本性改变,但是它会影响到一部分人,一个绵延不绝的时代,这是道德约束的延展性,而不是像一个帝国法律那样的时代性,在俄国那个时代背景下,托尔斯泰主义必然是不符合历史的车轮,但是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长远,托尔斯泰主义对人类有着更深更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主义有其优点,也有其弊端,我们应该持有批判的眼光,辩证地对待,既看到其软弱性,又看到其积极性。

托尔斯泰 舞会之后

舞会以后 托尔斯泰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著 蒋路译 “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我们谈到,为了使个人趋于完善,首先必须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接着,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其实谁也没有说过人自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然而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有个习惯,总爱解释他自己在谈话中产生的想法,随后为了证实这些想法,讲起他生活里的插曲来。他时常把促使他讲话的原因忘得一干二净,只管全神贯注地讲下去,而且讲得很诚恳、很真实。 现在他也是这样做的。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并不是由于环境,完全是由于别的缘故。” “到底由于什么呢?”我们问道。 “这可说来话长了。要讲上一大篇,你们才会明白。” “您就讲一讲吧。”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沉思了一下,摇了摇头。 “是啊,”他说,“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是这么回事: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我恋爱过多次,可是这一次爱得最热烈。事情早过去了;她的几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她叫Б——是的,瓦莲卡?Б——”伊凡?瓦西里耶维奇说出她的姓氏,“她到了五十岁还是一位出色的美人。在年轻的时候,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修长、苗条、优雅、庄严——正是庄严。她总是把身子挺得笔直,仿佛非这样不可似的,同时又微微仰起她的头,这配上她的美丽的容貌和修长的身材——虽然她并不丰满,甚至可以说是清

瘦——就使她显出一种威仪万千的气概,要不是她的嘴边、她的迷人的明亮的眼睛里,以及她那可爱的年轻的全身有那么一抹亲切的、永远愉快的微笑,人家便不敢接近她了。”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多么会渲染!” “但是无论怎么渲染,也没法渲染得使你们能够明白她是怎样一个女人。不过问题不在这里。我要讲的事情出在四十年代。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那时我们大学里没有任何小组①,也不谈任何理论,我们只是年轻,照青年时代特有的方式过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玩乐。 “我是一个很愉快活泼的小伙子,况且家境又富裕。我有一匹剽悍的溜蹄快马,我常常陪小姐们上山滑雪——溜冰还没有流行——跟同学们饮酒作乐——当时我们只喝香槟,没有钱就什么也不喝,可不像现在这样改喝伏特加——但是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我跳舞跳得很好,人也不算丑陋。” “得啦,不必太谦虚,”一位交谈的女士插嘴道,“我们不是见过您一张旧式的银版照片吗?您不但不丑陋,还是一个美男子哩。” “美男子就美男子吧,反正问题不在这里。问题是,正当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他的太太接待了我,她也像他一样忠厚,穿一件深咖啡色的丝绒长衫,戴一条钻石头饰,她袒露着衰老可是丰腴白皙的肩膀和胸脯,如同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②的画像上面的那样。 “这次舞会好极了:设有乐队楼厢的富丽的舞厅,属于爱好音乐的地主之家的、当时有名的农奴乐师,丰美的菜肴,喝不尽的香槟。我虽然也喜欢香槟,但是并没有喝,因为不用喝酒我就醉了,陶醉在爱情中了,不过我跳舞却跳得精疲力竭——又跳卡德里尔舞,又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她身穿白色长衣,束着粉红腰带,一双白羊皮手套差点儿齐到她的纤瘦的、尖尖的肘部,脚上是白净的缎鞋。 “玛祖卡舞开始的时候,有人抢掉了我的机会:她刚一进门,讨厌透顶的工程师阿尼西莫夫——我直到现在还不能原谅他——就邀 请了她,我因为上理发店去买手套来晚了一步。所以我跳玛祖卡舞的女伴不是瓦莲卡,而是一位德国小姐,从前我也曾稍稍向她献过殷勤。可是这天晚上我对她恐怕很不礼貌,既没有跟她说话,也没有望她一眼,我只看见那个穿白衣服、束粉红腰带的修长苗条的身影,只看见她的晖朗、红润、有酒窝的面孔和亲切可爱的眼睛。不光是我,大家都望着她,欣赏她,男人欣赏她,女人也欣赏她,显然她盖过了她们所有的人。不能不欣赏她啊。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 ⑴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⑵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同学悉心揣测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同学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测其含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 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 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xx~xx),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徘徊沉溺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xx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绩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xx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列夫托尔斯泰(2)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四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灭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犀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

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L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卜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

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

内容提要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屡遭诟病,而如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出发,就能洞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谛。他认为,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推动情感”才是艺术的独特功能。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中国古典文化音乐心灵融合尽管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但是他对艺术的定义却屡遭诸多学者诟病——托尔斯泰把艺术定义为:“一个人有意识地利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①苏联文艺学家奥夫相尼科夫指出:“托尔斯泰的定义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他的定义里,艺术被限制在了人们的感情领域。”不过奥夫相尼科夫又替托尔斯泰辩护说:“如果以为这位‘思想的艺术家’会把艺术的作用归结为仅仅传达感情,那就太天真了”。②普列汉诺夫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托尔斯泰对艺术的定义“不对”,说是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思想③。刘宁等著的《俄苏文学批评史》也指出,托尔斯泰“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中的情和理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艺术只表现人们的感情,而不表现他们的思想”④。我以为,这些非议都忽略了在托尔斯泰那里,感情和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而把感情和思想分离开来;它们更没有注意到,在托尔斯泰看来,思想和情感不仅是一体的,而且他把情感视为比思想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东西。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这里才正是发挥艺术独特功能的地方。实际上,如果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出发,我们就能更深地理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义而不会一味指责了。一、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中国人认为:情,正是人的心理、思想品性的最本真、最深切的表现。喜怒哀乐,情也;而其未发之时,谓之中,也就是性。《中庸》说它是“天下之大本也”。正如朱熹说的,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是“道之体也”。因此,情和性是表和里的一致关系。中国人一直将性情相并:“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⑤或谓“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时是波,静时是性,动时是情”⑥。正由于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情感与人性、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情感活动不仅是理性活动的基础,而且在生命运动中有着强大的作用,因此把陶情和冶性、修身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陶冶情感,使之发而中节,从而循性达命,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正是中国人追求的与天地万物和谐一体的人生终极境界。托尔斯泰之注重情感,不仅出于他对一生创作实践的体悟,也和他自19世纪80年代始,愈来愈积极地接触和认同中国古典文化有密切关系。在当年一系列理论著述如《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艺术论》、《谈艺术》中,他都把情感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人的心性的最真实而深刻的表现。既然托尔斯泰把对生命意义的求索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也就必然地把情感——这一生命的最真切的表现,作为关注的对象。他从事艺术,也正是认为只有艺术才是推动人的情感活动的至高手段。托尔斯泰对西方的思辨理性一贯有怀疑。1867年6月28日,他给俄国著名诗人费特的一封信中,他就赞赏费特把智慧分为“心的智慧”和“脑的智慧”,而他当然地站在“心的智慧”的立场上⑦。对于心与脑,情和智,情感活动和理性思维,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分析的:“无法强迫脑去辨明心不想接受的东西”,“人想往的是他的心所希望的东西。只有在他的心希望得到真理的时候,他才去思索真理”⑧;“我愈发坚信,在生活中,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一切都基于情感的遭际和波动。而推论和思索不仅不能左右情感和事情,而且还要去模仿情感。甚至客观条件也不能左右情感,而是情感在左右客观条件,即从千百个客观事实中进行选择”⑨;他又说,“生活使我越来越明确地相信,脑的理智的论据不能改变生活。它只有在生活受到触动之时才能改变生活。情感、愿望,利益和对幸福的想望在唤起思想的活动”⑩。这种对心、对情感的注重和对脑、对理智的怀疑和贬抑态度在托尔斯泰1904年4月29日的日记里得到了清晰的总结。托尔斯泰把人的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我对我自己的认识”——“我了解我自己,由于我是我。这是最高级的知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最深刻的知识”。而“下一种知识,是通过感觉(我听到,看

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儿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名句_名人名言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名句 1、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2、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列夫·托尔斯泰 3、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列夫·托尔斯泰 4、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列夫·托尔斯泰 5、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6、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7、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最优秀作家的书。——列夫·托尔斯泰 8、关心公益应当是每个有相当教养的人所共同的。——列夫·托尔斯泰 9、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列夫·托尔斯泰 10、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列夫·托尔斯泰 1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 / 6

12、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列夫·托尔斯泰 13、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列夫·托尔斯泰 14、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腊烛的灯笼。——列夫·托尔斯泰 15、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列夫·托尔斯泰 16、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17、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列夫·托尔斯泰 18、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19、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列夫·托尔斯泰 20、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列夫·托尔斯泰 21、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列夫·托尔斯泰 2 / 6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国籍: 俄国 出生地: 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 作品总结 《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 《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 《三个老头》短篇:《穷人》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片小说“三个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二个冋题》 有一天,沙皇心想,要是自己能知道什么时候是做事情的最佳时机,该重用什么人,什么事情最重要,那么他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沙皇昭告天下,谁能回答他的三个问题,必有重赏。 饱学之士纷至沓来。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要想知道何时该做何事,必须预先定出日程安排,并且严格执行。另一些人则觉得根本不可能预先定出时间该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专注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上,以免游手好闲,荒度光阴。也有人反驳说,人不可能事事判断准确,必须广纳贤士。更有人说,有些事根本来不及问,因此预知未来最重要,必须问占星师。 第二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沙皇最需要的是辅政人才,另一些人则觉得是祭司,已有人说是医生,还有人说是勇士。 至于第三个问题一一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有人认为是科学,另一些人觉得是战术,还有人说是对宗教的虔诚。 大家的答案不一样,沙皇都不满意,因此一条也没有采纳,也没有给任何人奖赏。沙皇依然希望得到正确的答案,就决心去询问一位隐士,相信凭他的智慧可以有独到的见解。 隐士在森林里深居简出,只与普通人交往。于是沙皇穿上平民的衣服,不带随从,独自前去拜访。 隐士正在茅屋前掘苗床,他向沙皇打了声招呼,便继续工作。隐士身体羸弱,每次用锹掘一下,只松动了一块土,却喘得厉害 沙皇问,睿智的贤士,我来是想问你三个问题一一什么时候最重要?

我最需要什么人?什么事是我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 隐士听完,没有做出任何回答,继续掘土。 你累了,“把锹给我,我替你挖一会。”沙皇说。 “谢谢”。隐士将锹递给沙皇,自己坐在地上。 沙皇挖了两畦地,停下来又问了一次。隐士没有回答,站起来伸手要拿回铁锹。 “你歇息一会儿,我自己来。”他说。 沙皇没有理睬他,继续掘土。很长时间过去了,太阳落到了森林后头,沙皇终于把铁锹往地里一戳,说:“贤士,我来到这里寻找答案,如果你无法回答就直说,我立即回去。” “看呀,一个人跑过来了,是谁呢?”隐士突然说。 沙皇回头一看,森林里跑出来一个留着大胡子的男人。那个人双手按住肚子,鲜血不停的从指缝里流出来,他跑到沙皇跟前就跌倒在地,一动也不动,虚弱地呻吟着。 沙皇与隐士一起解开那个人的衣服,发现他肚子上有道伤口。 沙皇帮他包扎伤口,由于伤势严重,反复绑了好几次,方才止了血。 太阳已经西沉。隐士帮忙把受伤的人抬进屋里,安置在床上。沙皇累了一天,蹲在门槛上就睡着了。他一觉睡到天亮,第二天醒来,一时想不起自己在哪儿,也不记得躺在床上望着自己的大胡子究竟是谁。 “请饶恕我。”大胡子声音微弱的说。 “我不认识你,有什么可饶恕你的呢?”沙皇说。 “你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我是你的敌人,你杀了我的兄弟,没收

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和儒家学说

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和儒家学说 2007年第9期 总第168期 兰州学刊 Lanzhouxuekan No.92Oo7 Genera1.No.168 ? 西方哲学研究? 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和儒家学说 彭松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位精神巨子,托尔斯泰一生不断探寻全人类共同幸福的理想,以"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 斯泰主义就是他一生探寻的最终结果.由于托尔斯泰深具"道德内省"的东方气质,他的道德理想学说上深受东方儒家思想的影响. 特别在价值核心,实现途径,理想图景三个方面体现出了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与儒家学说的深刻应合. [关键词]道德理想,人类爱,自我完善,全人类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B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07)09—0044—04 作者简介:彭松,男,江苏苏州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l9世纪末西方经历了深刻的文明危机.托尔斯泰作为俄罗 斯的精神领袖,他身处文明发展的危机时刻,一生不断追寻和探 索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和道德境界,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要为 全人类寻找真理的道路和幸福的归宿.在不断克服自身深刻的 精神危机坚持顽强的追寻和探索的精神旅途中,他怀抱着开阔

的全人类的关怀意识和对真理的热切向往,不断超越自己原本 信奉的世界观,直面自身灵魂深处掩藏的危机,认识到了欧洲基 督教传统和启蒙主义思想的内在困境,从而能够跨越基督教世 界的樊篱,逐渐转向东方文化,从中国,印度,伊斯兰等多元的思 想体系中汲取灵感和智慧,使他自身的气质和思想中潜在的道 德感情和智慧悟性与东方文化发生了"应合",最终塑造成整个 一 套道德完善的学说——"托尔斯泰主义".可以说"托尔斯泰 主义"是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的成果,也是他自身的精神气 质,思想因素与东方文化发生"应合"的产物,它糅合了多种文化 因素,因而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具有独特的启示价值. 在"托尔斯泰主义"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以孔孟 精神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自从l9世纪60年代末托 尔斯泰经历了"阿尔扎马斯之夜"的精神危机之后,他开始积极 面向东方寻找新的思想启示,从他的日记中我们知道自1884年 起他就广泛地阅读孔子和孟子,并立刻产生了认同的感觉,之后 他亲自译写了《孔子的着作》一文以阐发他对孔子的理解,并且直到晚年他还坚持译介《大学》和《中庸》(1900年),不懈地研究孔子学说中的真髓.如果说孔孟儒家学说的主旨是执着现实的 道德关怀,而"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就是"道德自我完善"和 "勿以暴力抗恶"的精神信条,由此儒家学说与"托尔斯泰主义" 最深刻的应合就产生于道德理想层面相近的认识和追求,其中 在道德理想的价值核心,实现途径,理想图景这三个层面尤其体 现出了共同的取向. 一 ,"爱"与"仁":道德理想的价值核心 "爱"是托尔斯泰道德学说的基础和宗旨,也是晚年托尔斯 泰竭尽生命提倡的人类根本的救赎之道,他认为"这种感情解决 了人类生命所有的矛盾,并给人以最大的幸福"_1.这种爱在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本文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

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

《列夫托尔斯泰》课内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 1.课文前半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这样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胡子、眉毛、头发、脸等方面描写其平庸丑陋的外表,这也是为了衬托其眼睛的无比精美。 2.文段主要描绘了托尔斯泰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目光犀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广度和深度,以及批判的深度及广度。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幸福”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托尔斯泰的一生,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答: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他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他将自己与俄国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视作最大的幸福,拥有一颗伟大、真实而忘我的心。 4.文段中,作者对眼睛的喻称有珠宝、晶体、匕首。“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5.“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起到点名文章主旨的作用,表明对托尔斯泰庸俗甚至丑陋外表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他目光的犀利。 6.作者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写法及用意是什么? 答: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感情基调是敬佩、赞美,但文章前面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极力描写他面容粗俗、丑陋的一面,这实际上是反衬其眼睛的无比精美,其目的是使其眼睛更加突出,使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人格魅力的震撼与感染,也使读者明白天才人物并非具有特别的外貌,伟大出于平凡,平凡显示出伟大这一朴素真理。 7.如何理解“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句话? 答:这里不仅在写肖像,写托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沙皇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等。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50句_名人名言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50句 1、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列夫·托尔斯泰 2、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列夫·托尔斯泰 3、女人——这是男人事业上的绊脚石。爱上一个女人,又要做一番事业,这很难,既要避免阻碍又要随心所欲地爱一个女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这好比背上有包袱,却要腾出手来工作,惟一办法就是把包袱绑在背上,这就是结了婚。我结了婚,有了这样的机会。我的双手一下子腾出来了。但要是不结婚而背着这样的包袱,你的一双手不滕不出来,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列夫·托尔斯泰 4、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列夫·托尔斯泰 5、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列夫·托尔斯泰 6、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列夫·托尔斯泰 7、每个人的生活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生活,它的趣味越抽象,它便越自由;另一方面是自发的群体的生活,个人在群体里不可避免地要遵守那为他预先规定的法则。——列夫·托尔斯泰 1 / 6

8、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列夫·托尔斯泰 9、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列夫·托尔斯泰 10、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11、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夫·托尔斯泰 12、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列夫·托尔斯泰 13、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列夫·托尔斯泰 14、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列夫·托尔斯泰 15、他的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的良好的风度和宽容。——列夫·托尔斯泰 16、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列夫·托尔斯泰 17、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 18、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列夫·托尔斯泰 19、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2 / 6

[精品资源]材料作文“托尔斯泰说幸福”范文点评(整理精校版)

材料作文“托尔斯泰说幸福”范文点评 作文辅导 0223 2002 : 材料作文“托尔斯泰说幸福”范文点评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说:人是以灵魂为生,而不是以肉体为生,如果人知道这一点并且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肉体上,而是寄托在灵魂上,那么,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不幸、苦难和病痛,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为其他的样子,而只能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幸福。 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结合你对当今时代的认识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范文 21克的幸福 在西方,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人死后的重量会减少21克,而这21克,便是灵魂的重量。换句话说,人生的全部重量,只有21克。 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心灵的幸福。曾为一首唐诗所描绘的意境所感动着: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银白色的严冬时节,独坐一叶单薄的扁舟,而“独钓寒江雪“。不管有鱼无鱼,放弃了种种目的性,超然物外,完全为垂钓而垂钓,完全为心灵上的满足。 还有晋代名士王徽之。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门前不敲门就离开了。他因想念朋友,乘兴而至,到门前尽兴而返。王徽之和蓑笠翁都忠于自己的灵魂。他们心灵的指向决定了他们行为的表现。对理想的憧憬,对生活的希冀,没有使他们脱离个人的心灵,反而让他们在与众不同中活得很潇洒。 人生总会在物质上有很多补如意,但只要有些许心灵上的满足,便足够了。台湾散文名家林青玄有篇散文,他说朋友跟他要一幅字,挂在书房里。朋友说,要写简单的让自己每天看了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

“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林青玄说,这个世界,永人们普遍信奉的一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各与言者无二三”。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即使不称心的事太多,但至少还有一二如意事吧。要获取心灵的幸福,只这一二便足够。幸福的分量很轻,只有21克,只是灵魂的重量。 若把灵魂比作一栋房子,人在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家具、摆设。人刚搬进去,都想要将家具摆设在里面。结果最后却发现,屋里堆满了东西,根本再也无处安置自己。被物质奴役之人找不到灵魂上的栖身之地,更无幸福可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唱刘欢说,自己之所以会踏实地守在大学教师的岗位上,不在乎与在舞台上一首歌所得收入的差距,就是因为他喜欢讲课,为快乐,不能用金钱衡量。21克的幸福分量虽轻,却几乎占有了人生幸福的全部。 人生的全部追求,只在于这21克的幸福,只在于灵魂山上的满足。幸福,只有21克。 简评:文章立意深刻,紧扣“灵魂的满足才有真正的幸福”,文章反复出现表现主旨的句子,彰显文旨。选材新颖恰当,语言优美流畅,结构首尾呼应。 海棠花未眠 感动于川端康成那浅浅淡淡的幸福,感动于他的“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的温暖。对于这位忧郁的作家,人们多是感慨于他的哀伤与古典,而我觉得他是最容易感动和幸福的人,因为他有一颗清澈的灵魂。 一瓣花,一页草,一缕光,一纤尘,甚至是鸟儿翅膀划过天空的痕迹,都可以是他感动的源泉。无需理由,也不必解释,因为这些平凡的东西触动了他孤独的灵魂,这是不需要金钱,物质,以及那些华丽炫目的珠宝所给予的幸福,当然这些尘俗的东西也不能给予,他跟着灵魂的脚步一步一步前进着,走到了死亡的边缘,而死亡对于他来说,不是痛苦,不是绝望,是一种生不可代替的幸福! 还有海子,一位天真善良的孩子,一张没有被涂污的白纸,他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不知道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繁华,什么是人人都在拼命追求的。他不在乎周围的一切喧嚣,杂乱,和人们忙碌的脚步和隐藏的目光,他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玩耍,看不到欲望与名利的争夺,看不到一幕幕繁华的上演与落幕,只看到幸福在向他微笑,朝他招手,只看到满天的飞花与温暖的木房,还有那明净的海。 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正是灵魂的力量使我们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得以繁衍千年,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失却了灵魂的支撑,只会脆弱到经不起一阵物欲的微风,一点挫折的寒霜。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肖像描写,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有笔墨、浓墨重彩、精确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肖像,并通过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没有学过;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