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册第五单元12课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

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

究过程。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2课,也是学生探

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着特征:空气是

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

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

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认

识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着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

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认识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价: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价: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

【评价: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

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评价: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把一只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杯子斜着放入水中,使杯中灌满水,你们小组能不能想个办法将第一只杯子中的空赶气气赶到第二个杯子里去。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可以看书上的提示。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评价:此处不再是教师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进行活动,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

2、小组合作来进行这个活动。

3、交流汇报,你从这个活动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如果没有掌握好,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结果同样表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会流动。

你能不能给这个魔术取个名字?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试着解释这种现象,)

【评价: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能流动,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对实验失败的小组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原因,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五、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几个小魔术,了解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总结。

【评价:课件运用适时,恰当,有效】.

六、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

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做做“水下点蜡”的魔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探究情趣。)

【评价:与生活相结合,拓展、延伸对空气的探究.】

七、布置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空气,看能不能发现空气更多的特点。

【板书设计】

认识空气

感觉空气无色无气味

无味道的透明气体

纸的奇遇能占据空间会流动

【学生记录单】

【设计特色】

本节课我通过学习表演魔术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情绪之中,积极探索研究,动手又动脑,学会了几个小魔术,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一定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如使他们初步知道我们可以借助可见的物质媒介研究不可见的物

质)及他们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及热情。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积极主动的,而且是真实而有效的。

上课开始,我突破教材,采用了特别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魔术表演——“水下点蜡”,一下子紧紧抓住了他们的“心”;当看到蜡烛在“水底”仍在继续燃烧时,他们对这一神奇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接着,我又用谜语导入,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对空气的感知上来。在调动感觉器官充分感知空气的活动中,学生用过去学习到的一些观察方法,对空气这种物质建立起了丰富的表象。然后我又利用教他们做实验表演魔术的方法,引导学生来探究空气的另一特性——能占据空间。此时,学生对“纸的奇遇”这个魔术实验先进行猜测,接着亲自验证,从而知道了纸“入水不湿”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可以占据空间”的特点,同时也了解到开课导入时老师的“水下点蜡”所包含的科学道理。魔术实验是“倒空气”,此处我不再是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进行活动,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我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试着解释这种现象,目的培养不仅是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个活动懂得空气是可以流动的,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能流动,使学生通过亲自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一定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借助‘水’这个可见的物质媒介来研究‘空气’这种不可见的物质的科学方法”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热情。

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觉到教师的引领在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于情景的设置,而且在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当各个小组在两项活动中,有些小组的实验失败时,我不但启发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会失败,鼓励他们即时调整策略,而且引导他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去发现新的东西。如“倒空气”的实验中,他们就从失败的操作中观察倒了“吐泡泡”这一现象,这样“歪打正着”,创造了“吐泡泡的杯子”这个小魔术,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完成本节

课教学任务后,我还用了一点时间,让一学生亲自做了“水下点蜡”这个小魔术。

当学生看到同伴可以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他们的心情也随之轻松;当看到蜡烛

在“水”中渐渐熄灭时,他们的探究欲又被激发了起来;这时我顺势利导,将他

们的兴趣引向探究空气成分的课外延伸。

回顾这堂课,有得有失。

成功之处在于:

1、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意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使学生了解了空气的一些科学知识;

4、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5、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魅力,在课的引入和总结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在于:

1、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实验小魔术的操作不能人人反复练习;

2、对空气的特点讨论展开不够;

3、没能够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我的改进:

1、加强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讲出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

2、“倒空气”实验要加强操作指导,激发创造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 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 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

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相同大小的铁垫圈、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 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闽教版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课,其内容主要是介绍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是学生必须了解关注的。教材以媒体的定义为基础,介绍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概括性较强,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的环节不多,但教学意义却十分重要,在渗透德育工作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情分析: 1、六年级的学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并不明白这些就是媒体,对媒体与多媒体的意义了解并不透彻。 2、大多数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就喜欢动手操作,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常感觉很枯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样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此外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多媒体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表扬,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媒体和多媒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了解媒体的数字化和存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游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用课件展示几种典型的媒体实例: 1、文字媒体:甲骨文 2、图片媒体:大运会赛场 3、声音媒体:歌曲《鲁冰花》 4、动画媒体: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的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看的这一些实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媒体。你们能不能说一说生活中还要哪些媒体可用于表达、传播知识? 【设计意图】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好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媒体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方便地使用媒体,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阅读书本P2-3,了解、讨论媒体的应用。 生回答,媒体的作用有哪些;结合具体实例说说自己常使用的媒体。 游戏:你比我猜 分别请两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根据所给的提示词, 第一组:一个人做动作,但不能说话,另一个猜(排球、超人) 师:通过这组同学的表演,我们知道了,用我们动作可以传递信息,但是除了动作以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给我们传递信息呢? 请学生回答,引出媒体的分类和概念。 第二组:一个人做动作,可以说话提示,但不能说出题目中的字词,另一个猜(熊猫、海宝)师:通过这组同学的游戏,我们发现,刚才第一组同学只用了动作,有时候很难去描述一样东西,或者会发很长时间去描述。但是在第二组同学进行游戏时,我们允许他们加入语言了。 那么描述一样东西就相对简单,别人也更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同时用两种或者更多的媒体会比只用单一的媒体带来更大的好处。于是,多媒体就出现了。 2、认识多媒体 (1)认识多媒体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自学书本P4第一段,思考组成多媒体的元素,理解什么是多媒体 学生通过自学及总结,得出: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媒体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媒体。(2)认识多媒体计算机 师: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媒体之一,有没有人听说过多媒体计算机呢?它指的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再次让学生体会何为多媒体。 (3)了解媒体数字化 师:目前还有一个词是很流行的,就是数字化,比如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数字电视,什么叫做数字化呢?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认识数字的教学设计

认识数字的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认识数字7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认识数字“7”是在幼儿认识“6”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认识数字在数学活动中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就以幼儿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葫芦娃作为该活动的中心,将整个活动与葫芦娃交朋友贯穿起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认识数字“7”,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7的数量,并认识数字“7”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情景布置葫芦娃的家(门口挂有葫芦藤)。 2、人手一份1—7数字卡片和7以内的实物卡片、大图片一幅(里面有7以内的实物)、记录表一张、葫芦娃歌曲。 3、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7圆点或数字的动物。 四、活动过程: (一)到葫芦娃家做客,感知“7”的数量。 1、师引导幼儿观察家门前的葫芦藤上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葫芦?(复习数字6) 2、师再增添1 个葫芦,引导幼儿观察现在有几个葫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师引导幼儿认识数字“7”并说说数字“7”像什么?可以表示什么?

(二)闯关拜见葫芦娃,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1、第一关:《送礼物》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实物数量是7的卡片送给葫芦娃,比一比,谁找到的礼物又对又快。(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礼物,它有几个? 3、第二关:《考眼力》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根据挂图上事物的数量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师验证。 (三)游戏《找朋友》,巩固对7数量的正确判断。 玩法:师放《葫芦蛙》音乐,幼儿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音乐停,比一比谁找的动物又对又多。 1、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正确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 2、幼儿相互检查谁找到的小动物又对又多。 (四)自由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帮葫芦娃找到了这么多朋友,现在我们和葫芦娃一起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五、活动反思: 由于活动是结合幼儿喜欢的葫芦娃进行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兴趣极高,大部分幼儿都能掌握对数字“7”的认识。不足之处就是在游戏《考眼力》一环节中,师可适当增加难度,多安排—些数量是“7”的实物让幼儿观察辨认,进一步巩固对数字“7”的认识。在引导幼儿认识数量的同时师可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量词来表达物体的数量,如:7个苹果,让幼儿有个完整的慨念。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这一科学概念。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空气和石块、水一样,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流动。当然,空气还具备其他两种状态的物质不具备或不明显的特征,比如可压缩。在本课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关于空气特征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本单元后续的内容做好概念、认知上的铺垫。 【学生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了空气、木块、水三种物质,既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他们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也有了感性认知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他们能用各种简单材料开展研究、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用来画气泡图的白纸、透明的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气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利用空气特性的有趣演示实验。 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说出这是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点,并说说自己的已有经验。 2.谈话:空气还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另一方面,本单元后面的研究内容都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3.绘制气泡图。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在汇报环节,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到这张气泡图上。“气泡”最好采用磁贴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便于移动、修改。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规范科学用词。 二、探索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谈谈你对教学设计师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教学设计师的认识和理解 (1)教学设计师(Instructional Designer)就是负责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人,也称为信息设计师(information designer)、教育设计师(educational designer)。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和范围,制定教学策略,采用合适的传输媒体,测试最终产品的可用性,评估修正产品。分为高级设计师和低级设计师。 (2)做为一个教学设计师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 1、艺术技能,能够把握非线性交互产品的实质,了解图形设计原理。 2、专业技能,即掌握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信息图示和流程图分析和具有分析可用性的实践经验,精通数据库和程序设计。 3、组织技能,具备优秀的组织技能,能够和团队成员协同工作以及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计师教学设计师就业领域很广,涉及行业包括教育、IT、新闻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例如,教学设计师在企业的角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项目管理、设计开发、顾问。 (4)之前,我从没听说过教学设计师这种职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教学设计师是老师的老师,要比老师具有更全面的知识,不仅要熟识教学内容,还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有深入地研究和独特的见解,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方针和教学目的,还要符合老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取得预期中的教学效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学设计师,我觉得应该要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如flash、authorware、dreamwaver等多媒体软件,掌握各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和心理学理论等,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时刻关注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把最新的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另外,教学设计师还要具备很强的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从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五方面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制定策略和方法。设计师除了要拥有设计开发的能力,还要具备管理和评价的能力,能在团队中表现出领导能力,对一个项目进行高效的管理,能进行需求评估、效果评估等。无论是高级的还是初级的教学设计师都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教学设计思想。 (5)在国外,教学设计师是个很热门的行业,而且工资待遇高,毕竟别人的国家很重视教育,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也是巨大的。可是在我国的话,教学设计师算是一门新兴的行业,目前社会需求也是存在的,但是就业前景不是很乐观。假如国家能够加大教育的投资,落后贫穷的地区也能配备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和师资力量,那么教学设计师的前景会更大一点。能够把教学设计师的设计成果广泛运用在全国各个地区,对缩短学生水平差距有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培训也仅是HR的工作范围,没有聘请教学设计师,往往是有经验有能力的HR就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了。所以,想要在企业从事工作相比于教育行业来说更加难一点,毕竟现在企业的对教学设计师的需求不是很多。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教学设计师的推广,培养更多的教学设计师,但是也要注意设计师的水平要往高水平发展。 (6)总之,就业市场是存在的,可是如何能成为一名教学设计师,甚至是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如何在企业或其他行业谋取一职那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个人能力了。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2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能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目标:建立气体的初步概念,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的逻辑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多种感官和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杯子、塑料袋、土块、扇子、盛有水的水槽、粉笔、气球、吸管、细木棍、小打气筒、注射器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从讲台下“用力”抬上一个大玻璃杯,玻璃杯四周用纸围起来。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个大玻璃杯里能放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教师也在里面放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你们能猜出里面放的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否定。 [预设:三年级的学生对玻璃杯里面的东西通常认为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师:同学们,既然大家都没猜对,那就向前面来“偷偷”地看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看玻璃杯里面的物体。 生:“空气”。 [预设:在生活中,学生对空气已有初步的了解,对空气的重要性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认识,所以会有个别学生会说出答案。] 教师缓缓去掉玻璃杯外面的纸,展示给全体学生。 师:对,是空气,那同学们对空气又有哪些认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空气吧!(教师板书:认识空气) 二、探究学习 1、活动一:找空气 师:大家能看到玻璃杯里面的东西吗? 生:不能。 师:是的,空气是看不到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呢?下面,我们就利用身边的材料一起来把“躲藏”在我们身边的空气找出来,比一比到底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哪个组是我们班的冠军组。 课件展示,教师宣布活动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在五分钟之内,比比看哪个小组能用最多的方法找到空气,或者证明周围有空气。 (2)要充分调动我们的器官(眼、耳、鼻、舌、手等)等感受。

《对色彩的认识》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对色彩的认识》教学设计 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绘画》第二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第第 3 课装饰色彩的心理特性和情感表现教学设计作者姓名: 许卫国单位全称: 深圳市龙岗区中等职业学校(龙岗中专)一、教学大纲分析1.《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指出: 幼师专业美术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美育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学生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确审美观的形成,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担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及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 2.《绘画》是幼师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绘画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表现客观物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本教材有意淡化专业知识体系,突出知识内在的本质要素,综合设课,要点明确,做到有序的教学内容与启发式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1 / 11

以确定教学目标,以课程的知识点为主,综合运用其他门类的知识点为原则。 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材形式上,采用灵活的办法,既培养对形的观察、感受力与表现力(静态),对运动的感知与表现(动态),也要进行美感教育,以调动学生兴趣。 使学生感知力加强,使眼、脑、手敏锐协调。 课时无固定要求,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有利的空间。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绘画》第二册,本课为本书第五单元的第三个部分。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辩识能力。 学习了解色彩与人的密切联系。 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游戏、实验,使学生体验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共同启示与情感,体会到不同色彩组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而让学生在色彩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小学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册第五单元12课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 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 究过程。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2课,也是学生探 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着特征:空气是 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 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 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认 识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着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

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认识空气

4、《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2、建立气体的初步概念,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的逻辑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并且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学难点: 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教学方法: 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水槽、烧杯、塑料袋。学生准备:水槽、塑料袋、扇子、小降落伞、小砖头、干粉笔、干土块、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两分钟: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合作上一节自然课,今天我们一起采用竞赛的形势来研究自然科学,好吗?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我先为大家宣布比赛规则,请各位小选手注意听好:

第一条,在比赛中每位小选手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表现突出的就可以在你们小组的小星星积分卡上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一栏涂一个小星星: 第二条:各小组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表现突出的可以在小星星积分卡上动手研究、团结协作一栏涂一个小星星; 第三条:涂星星要实事求是。最后哪个小组的小星星总数最多,就可以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荣获一个荣誉大奖杯;第二多的为亚军,小组的每位成员可荣获一个发明小证书,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么一会上课铃声一响我们就开始比赛。(上课,师生问好) 二、授新课: 师边讲边演示: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看,现在老师将面巾纸放入杯中,然后再将杯子放入水中,比赛的第一道题就是:猜猜纸会怎样? (生:湿或不湿)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认为纸会湿的举手,究竟谁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取出面巾纸)湿了吗?(一点也没湿)不相信的小选手可以摸一摸,摸到的小选手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感觉。 (生答)那么就请刚才猜对的小选手在你们小组的小星星积分卡上涂个小星星吧! 谈话:第一道题就赛到这里,没涂到小星星的小选手也不要着急,你们还有好多机会可以赢得更多的小星星。

认识空气教案

《认识空气》的教案与反思 一、本课概述: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 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 到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 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进而引导学生 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性质;能举 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 在;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在对比观察中能用各种 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离不 开空气。 三、1、教学重点: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2、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教具:塑料袋、大纸杯、水、粉笔、气球、记录表格(各 若干个)。 四、教学实践:(片段) (一)猜谜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命离不了。 话音刚落,全体学生就说:“空气。” 师:看来大家都很聪明。对于空气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 了解空气的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人要呼吸空气才能活。 生:我知道动物和花草树木也离不开空气。 生:我想知道空气里含有什么?为什么人离不开空气?

生:我想知道月球上有空气吗? 生:我想知道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生:为什么会有风? ………… (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空气,了解空气。 (二)探究新知 1、感觉空气。 师:我们要研究空气,总应该先把空气抓来,你有什么办法抓住空气? 生:可以用气球,把气吹进去就抓住空气了。 生:可以用塑料袋把空气抓住。 生:可以像我这样鼓起嘴巴(学生做示范:闭着嘴巴,把呼出的气封在口中鼓起两腮),(这一动作使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这样也可以把空气抓住。 生:用瓶子抓住空气。 师:同学们真是非常棒!想出来那么多好的方法。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写材料,咱们就利用这些材料一起来玩一个叫做“我和空气的亲密接触”的游戏。(这时候只见学生都迫不急待的动起来了) 师:请听清楚游戏规则:1、四人小组在七分钟之内,比一比看哪组能用最多的方法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或者证明周围有空气。2、要充分调动眼、耳、鼻、手、皮肤等感觉器官,也就是怎样借助其他物体使眼睛能看到有空气的存在,使耳朵能听到空气,使手能摸到空气,使皮肤能感觉到空气。3、(出示记录表格)怎么才能知道哪个组的方法多呢?(指表格)每个组都有这样的一个表格,大家每有一种方法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就记下你们用到的材料、做法、发现的现象、以及用到的感觉器官。 (师请各小组组长上台拿材料:塑料袋、大纸杯、粉笔、水、气球)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只见学生拿到塑料袋和气球都能把空气装上,但是面对水、纸杯和粉笔学生就摸不着头脑了,于是,我就走到其中一个小组问:当看到纸杯和水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学生说:“把水倒到纸杯里。”我说:“没错,那旁边放着粉笔时,你会不会拿它来和水一起玩?怎么玩?”学生说:“我会把它放到水里。”我说:“那就试试看。玩的时候要认真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这小组学生开始着手玩起来啦。我就走到其他组里继续做指导。) 时间到,学生小组基本上把活动完成了。 师:请各小组组长把器材收拾好,放到桌底下。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把记录表格填好。 生填写记录表格,师巡视指导。 师:请各小组把记录表格交上来。(学生把表格交到教师手上)师:(投影展示各组的记录表格)请同学们评一评看哪组记录的方法既好又多。(展示第一组的)

《 的认识》教学设计

“0的认识”教学设计 东莞市莞城教研室尹群娣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 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0的两种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直尺、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活动激趣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吹泡泡”的活动?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请两名学生分别来吹泡泡,其他同学帮忙数一数,看他吹了多少个。) 2. 设疑引出“0” 师:刚才他们吹了这么多的泡泡,现在到哪里去了呢?(破了)泡泡都破了,一个也没有了,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知识。(板书:0的认识)[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吹泡泡”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创

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在活动中体会0的含义 (一)理解0表示“没有”的意思 1. 观察发现 师:大家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桃子)今天,它发现了一盘桃子,[出示主题图(1)] 可高兴了!看,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看看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分别出示主题图(2)、(3)] 猴子吃了一个,还剩下1个桃子,用1表示(板书“1”);它又吃了一个,盘子里一个桃子出没有了,用0表示。(板书“0”) 2 1 0 2. 小结 “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没有的意思(板书:“没有”)。像刚才这样一个泡泡也没有,一个桃子也没有,都用“0”表示。 [设计意图:创设“吹泡泡”和“小猴吃桃”的情境,引出一个泡泡也没有,一个桃子也没有,应该用什么数字表示呢?学生在已学数字中已无法找到,从而引起认知的冲突,要用一个新的数字“0”表示。] 3. 说一说 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用“0”表示“没有”的意思的?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0”,从而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