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专题题库

人际关系专题题库
人际关系专题题库

人际关系心理学

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C 、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 D )。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

3、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

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 B )。

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入阶段

D、终止阶段

4、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 C )的人际关系。

A、生活型

B、劳动型C 、活动型D、学习型

5、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0

A、马斯洛

B、弗罗德C 、亚当斯D、费斯汀格

6、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

(B )

A、包容的需要

B、控制的需要

C、情感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7、一个人在观看足球赛时,大声地吼叫,并不会令人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安静的电影院中大声吼叫就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印象形成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 D )

A、行动者

B、知觉者

C、观察者D 、交往情景

8如果我们说一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熟练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我们在对他形成印象中,后两个因素会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这是因为在加权平均中(B )o

A、我们会对可信程度高的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

B、与积极的特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特质赋予更大的权重

C、我们会对与目前的目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赋予更大的权重

D我们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

9、一些学期初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尽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教师对其评价还是不如一开始成绩就很好的好学生,这是因为印象形成中的

(A )偏见造成的?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10、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

没什么优点,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称为( C )。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11、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积极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绅士风度,因循守旧。这是人际印象中的( D )。

A、优先效应

B、自我实现预言

C、晕轮效应

D、定型

12、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基本的情绪,包括(A)o

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

B、快乐、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

C、不满、悲哀、快乐、惊奇、恐惧、厌恶

D、不满、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

13、有些人一说谎经常会频繁地搓手或摸着身体的其他部位,我们这是通过他的()来辨别其内在心理状态。(C )

A、脸部表情

B、目光接触

C、身体语言

D、语调

14、一般来说,与一个角色相反的行为同与角色一致的行为相比,前者可以为我

们提供更多的有关内在心理倾向性的信息。这在相应推论理论中称为( B )o

A、非共同效果

B、社会赞许性

C、一致性反应

D、稳定性

15、抱着宿命论观点的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 B )

A、内控者

B、外控者

C、稳定者

D、不稳定者

16、“把成功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这是自我知觉中的(C )

A、显著性偏见

B、行为者与观察者偏见

C、自我服务偏见

D、行为中心偏见

17、把考试成绩不好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是一种(B )

A、稳定的外在归因

B、不稳定的内在归因

C、不稳定的外在归因

D、稳定的内在归因

18、发生自我障碍的过程中个体要保护的是自己的(D )o

A、人格

B、物质利益

C、社会关系

D、自尊

19、习得无助现象的归因与(B )有着密切关系。

A、可以控制的结果

B、不可能控制的结果

C、问题的原因

D、问题本身

20、个体对批评和教训有认识但无改正行为时,是自我中缺乏( C )的表现。

A、注意力B 、想象力C、意志力D 、表现力

21、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的动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D )。

A、愉悦感

B、欣慰感

C、理智感 D 、无助感

22、人际交往焦虑的人,自言自语的行为主要通过控制(D),来提高交往的表演力。

A、承受力

B、理解力 C 、观察力D、注意力

23、自我实现是要将人的(B )得到充分发挥。

A、独立性

B、潜能C 、自尊D、意识

24、马斯洛认为人类在最高层次的需要是(B)

A、社会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生理需要

D、安全需要

25、纳粹匪徒盲目效忠、滥杀无辜,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属于(A )。

A、服从B 、同化C、遵从D 、从众

26、在群体压力作用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属于( A )。

A、遵从

B、模仿C 、感染D 、独立

27、多人在一起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这是(B )现象作用的结果。

A、社会助长作用

B、社会惰化

C、社会赞同

D、相互作用

28、群体成员遵从了群体的规则或规范时,群体会给予成员积极的(D )

A、诱导B 、承认C 、约束D 、强化

29、小王在班会上表示要参加志愿者,并积极报名参加活动,这种现象属于(B )

A、模仿B 、内心接受C、简单服从D 、同化

30、一个顽皮的儿童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的行为是(C )。

A、内心接受

B、同化

C、简单的服从

D、模仿

31、小孩因为用手去碰火炉被灼伤,从而再也不去碰火炉,这种现象是(B )o

A、强化B 、尝试性错误C、恐惧反应D、信息压力

32、个体之间的感染行为中主要传递的是( D )o

A、思想B 、动作C 、行动D 、情绪

33、在感染的发生中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是(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激情

D、美感

34、 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 A )。

A 、相同或相似

B 、相反

C 、有差异

D 、相区别

35、 时尚的特点不仅仅是时间性强,而且还在于它的变化方向的(

B ) A 、稳、快、新 B 、新、奇、特

C 、新、准、奇

D 、快、怪、稳

36、 社会生活规范主要是通过(D )来维护的。

A 、群体性压力

B 、社会舆论

C 、道德体系

D 、价值观念

37、 牢骚与社会舆论不同,它带有更大的( D )

A 、理智性

B 、道德性

C 、冲动性

D 、情绪性 38、“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 、个人特质

B 、类似

C 、情景

D 、互补

39、 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这是(

A 、强化

B 、对比

C 、得失

D 、相等

40、 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42、 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 、道德水平

B 、情感因素

C 43、 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

A 、延迟反应

B 、相仿作用

C 44、 “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C )。

A 、利他行为

B 、平等原则

C 、互酬行为

D 、自我强化

45、 人们经常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对应起来,这属于一种( B )的思维

A 、规律性

B 、习惯性

C 、推理性

D 、刻板性

46、 “志同道合”体现了人际吸引中的(C )。

A 、相符性

B 、相近性

C 、类似性

D 、互补性

47、 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关系建立的重要标志是( B )的出现。

A 、互惠行为

B 、自我暴露

C 、有效沟通途径

D 、协作关系

48、“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反映了( C )

A 、平等规范

B 、价值规范

C 、回报规范

D 、发展规范

C )理论的观点

D )所导致的。

A 、情景因素

B 、互补性因素 41、 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 A 、中期 B 、后期 C

C 、类似性因素

D 、个人特质因素

D )起着重要作用。

、中后期 D 、初期 、相互信赖 D 、个人魅力

D )的心理反应。 、因果效应 D 、首因效应

49、“前怕狼,后怕虎”,这是一种(C )的冲突形式。

A、双重接近一回避型

B、接近一回避型

C、回避一回避型

D、接近一接近型

50、鱼与熊掌想兼得引起的冲突,属于(A )型冲突。

A、接近一接近

B、回避一回避

C、接近一回避

D、双重接近一回避

51、想吃肉又怕发胖引起的冲突,属于(C )型冲突。

A、接近一接近

B、回避一回避

C、接近一回避

D、双重接近一回避

52、“权威解决法”是一种特殊的(C)

A、让步

B、价值判断 C 、仲裁D 、人际冲突

53、“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这种观点体现了个体的(C )

A.自我障碍

B.自我服务偏见

C.习得无助

D.自我实现的预言

54、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证实了( A )

A.自我实现预言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 定型

55、按照情感体验来分,态度可以分为(B )

A.正性的态度与否性的态度

B.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C.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

D.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56、一旦我们对他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之后,就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

方式去评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种效应称为(C )

A.先入为主效应

B.以偏概全效应

C.光环效应

D. 定型效应

57、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称为(B )

A.自我归因

B.自我控制

C.自我定型

D.印象管理

58、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良好的_________ ^寸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C )

A.物质待遇

B.工作条件

C.人际关系

D.社会环境

59、当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有较大吸引力,与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没什么吸引力

相比,(A )

A. 前者更会遵从

B.后者更会遵从

C.发生遵从的可能性相同

D.何者更会遵从说不准

60、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D )

A. 交往初期

B. —般关系水平的交往者之间

C.比较熟悉的人之间

D.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61、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A )

A. 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于其他人作中等水平的暴露

B. 只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自我暴露,而对其他人不作暴露

C. 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也只作少许的自我暴露

D. 不对任何人作自我暴露。

62、既想趋而得之,又想避而躲之。属于_______ 冲突。(C )

A.接近-接近型 B .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63、“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雨伞”这两个认知之间的关系是(B ) A.无关的

B.协调的

C.失调的

D.不确定的

64、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称为

(B )o

A.环境认同

B.情景认同

C.情感认同

D.心境认同

65

由注意逐渐向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而建立的心理联系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建

立的(D )

A.注意阶段

B.融合阶段

C.疏远阶段

D.接触阶段

66

态度具有(D )o

A.情境性和暂时性

B.稳定性和不变性

C.组织性和严密性

D.一致性和稳定性

67、知道某人是热心

的,

就会认为他是活跃

的,

这是印象形成中(D )这一特

点所起的作用

A. 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68、从他人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其情绪、情感,这样的认知过程称为(A )

A.人际知觉

B. 情绪知觉

C. 物体知觉

D. 面部知觉

69、患截瘫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求助者的(D )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责任心

B. 吸引力

C. 类似性

D. 依赖性

70、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