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高三年级复习课历史必修二)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卫然

一、学习目标

1、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通过近现代大众媒体发展的四次高潮理解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涵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中国纪录片之父黎民伟的事迹体会近代媒体人的家国情怀;

4、以当今自媒体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开展讨论,以史为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我赴顺德开展公开课交流活动进行的设计。与新课不同,高三复习课整体性和整合性更强,同时还需要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进行深度挖掘。学生经过第一轮学习,已经有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应当设计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发言,加深认识的同时检测学习。

三、教案内容分析

1、重点: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及影响大众传媒变迁的原因;

2、难点:大众传媒变迁对民族国家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五、教案资源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2、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3、陆弘石:《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

4、吴果中:《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六、教案评价

A、课堂问答

学生作答需做到史论结合。如回答“为何世纪末世纪初”会出现三次办报高潮?学生要能答出甲午战败的影响、戊戌变法、《临时约法》鼓励言论自由、新文化运动等具体史实,不能空泛答“思想解放”、“政治运动推动”等。

、纸笔测试。例:

.(·山东日照一模·)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各种新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其中有《晨报》《国民公报》《新生活》《觉悟》《新社会》等,形成报刊业繁荣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鸦片战争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愿望.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时期追求真理和个性解放的潮流.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空前高涨

.(·广东惠州月模拟·)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

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然而年到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维新变法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加深

.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工业的发展

.(·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卷·)(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电影发展史(节选)

——摘编自蹇河沿《中国电影观念史))等从材料中提取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湖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分)

材料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分)(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高三年级复习课历史必修二)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卫然 一、学习目标 1、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通过近现代大众媒体发展的四次高潮理解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涵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中国纪录片之父黎民伟的事迹体会近代媒体人的家国情怀; 4、以当今自媒体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开展讨论,以史为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我赴顺德开展公开课交流活动进行的设计。与新课不同,高三复习课整体性和整合性更强,同时还需要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进行深度挖掘。学生经过第一轮学习,已经有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应当设计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发言,加深认识的同时检测学习。 三、教案内容分析 1、重点: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及影响大众传媒变迁的原因; 2、难点:大众传媒变迁对民族国家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五、教案资源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2、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3、陆弘石:《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 4、吴果中:《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六、教案评价 A、课堂问答 学生作答需做到史论结合。如回答“为何世纪末世纪初”会出现三次办报高潮?学生要能答出甲午战败的影响、戊戌变法、《临时约法》鼓励言论自由、新文化运动等具体史实,不能空泛答“思想解放”、“政治运动推动”等。 、纸笔测试。例: .(·山东日照一模·)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各种新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其中有《晨报》《国民公报》《新生活》《觉悟》《新社会》等,形成报刊业繁荣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鸦片战争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愿望.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时期追求真理和个性解放的潮流.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空前高涨 .(·广东惠州月模拟·)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第3课时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试说明】 1.高考要求: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2.学测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具有的优势。 (3)运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深刻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 突破方法:依据教材中提供的时期,把握中国报刊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情况,

突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报刊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通过对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学会运用资料,体验历史思维。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学案的活动二,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课件图片展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件上相关材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中国有两种球很奇特,一种是乒乓球,谁都赢不了;一种是足球,也是谁都赢不了。一种把对手打哭,一种把观众打哭。”对于前者,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要输球就是新闻。可就在前天,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23届乒乓球亚锦赛上,中国乒乓球队拿到了七项冠军里的六项,唯独女单冠军被日本选手平野美宇夺走。那么问题来了,这条新闻我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图片右上角有“CCTV5”标识) 这条新闻离我们有点远,我们再来聊聊身边的事情。看看这是谁?(《涟水日报》刊登英语老师孙百涟的图片)那这个呢?(手机里“涟水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数学老师皇甫立蚌的图片)这些宣传报道又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电视、报刊、互联网)像报刊、电视、互联网这些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就是大众传媒,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 过渡衔接: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这么多大众传媒,最早出现的也是报刊,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本的第一个标题,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教师讲解:请大家根据教材72-75页,填写活动单上关于报刊的表格,简单了解一下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报刊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等会要请同学到PPT上填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并识记重点内容,然后到PPT上填空。 教师活动:把学生的答案转移到黑板上(板书)。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① 1.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③ 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①[思考]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 提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它也是近代西方文明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考]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这说明当时报纸有何功能? 提示:报纸具有传递信息、开阔民众视野的社会功能。 ②[思考]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0919474414.html,。“1905”有何寓意? 提示: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的电影事业从此起步。

人教版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doc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1.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4。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1.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 (1)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C.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变式题2】下列中国近代报刊属进步势力创办的有( ) ①《新青年》②《新民丛报》③《新华日报》④《民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知识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005年,中国电影业迎来丫百年庆典,央视推出隆重的纪念活动,展示了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取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教案正式版

说课教案: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一、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 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直观感知,观察领悟→③师生互动,理性探讨→ ④活动教学,协作交流→⑤整合教材,总体把握→⑥反馈创新,拓展迁移 情境导入: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问题1: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多媒体展示: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目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报刊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发展-繁荣)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目的:诱使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报纸对当时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 合作探究2: 报刊业有哪些社会功能?答案提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 •两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

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 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 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型】 高一新授课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5: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 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原卷版+解析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主预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高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3.发展 (1)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问题思考] 材料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依据材料分析近代报刊的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4)走向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思考] 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https://www.360docs.net/doc/0919474414.html,”,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什么?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是人类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获取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民生近百年来的变化,而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课分别从“报刊业走向繁荣”、“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三大不同视角展示了我国近现代以来大众传媒变迁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他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及互联网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他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法和比较法对本课进行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从而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

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参考教案1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参考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 课时] [教学目的] 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发展史。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通过亲身感受网络,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认识这些大众传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或者上网发送一封E-mail或者撰写小习作《我与网络》,开阔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2.近代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 3.近代以来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与新闻、商情、政论性报刊相比,通俗性报刊更能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报刊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业 (1)产生时间:20世纪20年代。 (2)发展状况: ①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②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③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 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内容向多方面扩展,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2.电影业 (1)发展阶段: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 (2)国产电影的发展: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上海放映“西洋影戏”。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先后创办《共产》、《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等创办,中国共产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 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核心素养聚焦 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学案11: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和《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3.繁荣 (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报刊也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智能测试 一、选择题 1.近代《上海总商会月报》评论说:“近世商战之声浪,若怒涛之澎湃然,各呈其能,各炫其技,以互相角逐于世界,孰胜孰负,变在俄顷。而商人之恃以战争者,厥为广告。”这说明近代报刊() A.以刊登广告为谋利手段 B.彼此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C.加快了商业信息的流通 D.经营方式已出现国际化 2.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隅自固,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 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C.促使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高中历史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5.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6课时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 1.了解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通过对近代传媒发展变迁的了解,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知道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们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学习的重点是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学习的难点是认识大众传媒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针对本课材料丰富、时代特征鲜明的情况,可以阅读相关史料,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 1.可以通过介绍大众传媒的概念来导入新课。 2.由于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大媒介发展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工具,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发展历程:(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①》,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3)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以此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②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③》《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5)新中国成立后,《④》《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2.特点:(1)速度快。(2)功能众多(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3.作用:(1)影响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2)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发展历程:a.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⑤》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b.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c.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d.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