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尤其独特,那就是“白描”。白描是一种以简洁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事物或情感的写作技巧。在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诗词作品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首先,白描的手法能够以简洁的语言展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几句话便描绘出了一幅日暮醉归图,让人仿佛看到了落日余晖、翠柳轻拂、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其次,白描手法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表达情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渴望。

此外,白描手法还可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了元宵夜晚热闹非凡的景象,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

白描手法的运用让古诗词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这些

诗词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白描手法的魅力,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中秋节的描绘,它们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首先,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时刻。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中秋节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它引发了他们对家人的深深思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表达了对家人和故乡的深深怀念。

其次,中秋节是一个感恩的时刻。它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的生活,并对周围的人表示感谢。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人弦上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在这个时刻,我们感谢我们的家人,朋友,和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留下印记的人。

再次,中秋节是一个思考生命的时刻。在月亮的圆光下,我们不禁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永恒。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

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描绘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最后,中秋节是一个抒发情感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我们表达对我们的朋友和家人的感情,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古诗词中的中秋节是一个充满深情和思考的时刻。它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感情,并感谢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留下印记的人和事。在这个时刻,我们也得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中的春节

古诗词中的春节:探寻传统佳节的诗意之美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佳节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古诗词中,春节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本文将通过分析古诗词,带领读者领略春节的诗意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又称岁首、元日,是农历新年的开端。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古诗词中,春节的描写涉及多个方面,如节庆习俗、欢乐气氛、思乡情感等。这些诗词以其优雅的韵

律和深邃的内涵,将春节的诗意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首先,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如何描绘春节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热闹非凡的春节景象。火树银花,璀璨辉煌,象征着新年的到来。香气四溢的宝马雕车、悦耳动听的箫声、光芒闪烁的鱼龙舞,无不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除了热闹的场景描写,古诗词中还融入了深深的思乡情感。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述了对故乡春节的思念之情。诗人在异乡漂泊,恰逢春节来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种情感在古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让人深感共鸣。

此外,古诗词中的春节还涉及了对团圆和和谐的向往。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借中秋月色表达了对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的祝福和思念,期盼团圆、和谐的生活。虽然春节的描写并非直接涉及此主题,但这种对团圆的向往和对和谐的期望无疑与春节的团圆氛围相辅相成,共同传递出一种美好的愿景。

在古诗词中,春节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独特景观,还传递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向往以及对和谐的期望。通过品读这些古诗词,我们不仅可

以领略到春节的诗意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总结来说,古诗词中的春节描绘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欢乐祥和的氛围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些诗词以其优雅的韵律和深邃的内涵,让我们在领略传统文化的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共同迎接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新的一年。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修辞手法更是独具特色。在古诗词中,诗人和词人们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描绘景象和深化主题。本文将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它们在古诗词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比喻

比喻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来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描绘景象。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银河”来比喻瀑布,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另外,比喻还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用“梦”来比喻人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二、拟人

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类对象赋予人类特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人格

化,来增强读者的感知和情感的表达。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风吹雨打都不怕,只要有你相伴”,用“你”来指代心中的恋人,将情感表达得更加亲切和深刻。另外,拟人还可以用来描绘自然景象,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用“雨疏风骤”来形容昨夜的天气,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诗人的感受。

三、夸张

夸张是一种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缩小事物的规模,来增强读者的感知和情感的表达。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用“挂前川”来形容瀑布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瀑布的壮丽和震撼。另外,夸张还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用“衣带渐宽”来形容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深深情感。

四、排比

排比是一种将同类句子或词语依次排列的修辞手法,通过句式的重复和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红妆照水,翠蛾拂云,香雾蒸露”,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女子的妆容,形成了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另外,排比还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观点,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排比的方式表达了

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不满。

五、用典

用典是一种引用古代故事、传说或文献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或意境。比如杜牧的《赤壁怀古》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引用了三国时期的故事来表达诗人对历

史兴亡的感慨。另外,用典还可以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比如李白的《长恨歌》中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引用了古代

离别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总之,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应用和效果也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和词人们形象地表达了情感、描绘了景象、深化了主题,也让古诗词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中的月亮汇总

古诗词中的月亮汇总

月亮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神奇现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经常被描绘和赞美。它既是诗人词人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们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象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根据古诗词中的月亮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深入探究其意境和魅力。

一、月亮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首先,月亮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因为它在夜空中常常陪伴着孤独的旅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其次,月亮也被视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无常的象征,因为它的圆缺和周期性变化寓意着生命的起伏和变迁。最后,月亮还是智慧和学问的象征,因为古人认为月亮是一颗充满智慧的星球。

二、古诗词中的月亮形象

1、思乡之情

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离别之苦

月亮也被用来表达离别之苦。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其中,“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将离别的痛苦比作长江流水,寓意离别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旅程。

3、人生感慨

月亮还是人生感慨的象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月亮的询问,表达了对人生的疑惑和感慨。

三、古诗词中的月亮意境

1、月夜静思

月夜静思是一种独特的意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这首诗中,孟浩然通过描绘月夜的宁静和美丽,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2、月夜欢歌

与月夜静思相对应,月夜欢歌也是古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意境。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和情调,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欢愉。

四、古诗词中的月亮魅力

1、激发灵感

月亮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神奇现象,常常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同时也展现了月亮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力量。

2、抒发情感

月亮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美好景象,也常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如白居易

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之,月亮作为中国古诗词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意境。它既是诗人词人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们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象征。通过对古诗词中月亮的整理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月亮在诗歌中的意义和魅力。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众多古诗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带领读者领略古诗词中的物理之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流动的画面,而其中就蕴含了物理知识。天际流,说明长江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而“孤帆远影”则表明了视错觉的影响。在一定的视角和距离下,船帆与地平线形成的角度较小,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点,形成了“孤帆远影”的效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

门山》中的诗句。这句诗展示了运动相对性的概念。青山相对而出,说明作者观察到两个山峰相对运动。而“孤帆一片日边来”,则显示

了作者观察到船在太阳的方向出现,巧妙地描绘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现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

山瀑布》中的名句。这句诗展现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物理过程。瀑布的高落差使得水产生重力势能,当水从高处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形成了瀑布的流水。

“轻舟已过万重山,又见晴空一月悬。”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

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这句诗描述了一幅运动的画面,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小船在河流中行驶,船具有动能,同时克服阻力做功,消耗了部分动能。而当小船经过万重山后,又见晴空一月悬,说明小船行驶了一段距离,具有了新的势能。整首诗描绘了小船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之丰富和精妙。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从这些古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以及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在欣赏古诗词的我们也应该学习其中的物理知识,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同时也有助于

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也领略其中的物理之美,感受科学与文学的交融与共生。

浅析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本文将通过背景介绍、深入分析、个人观点和总结四个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浅析。

背景介绍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蕴含了许多与天文、地理、生物等相关的科学知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古诗词中隐藏的科学原理。

深入分析

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涉及多个领域,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首先,在天文方面,古代诗人经常借助天象来表达情感或寓意。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涉及了月亮和天宫的传说,反映出古代人们对天文的认知。其次,在地理方面,许多古诗词都描绘了当时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

草,一岁一枯荣。”就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生长规律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在生物方面,古诗词中对鸟、兽、虫、鱼等动物的描述既反映了古代生物多样性,也蕴含着对生物习性和生态平衡的认知。

个人观点

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科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此外,古诗词的艺术价值也使得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总结

本文通过对古诗词中科学知识的浅析,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这些诗词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蕴含了许多宝贵的科学知识。通过研究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科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关注古诗词与科学知识的交叉领域,挖掘更多古诗词中的宝贵资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在古诗词中,色彩美的表现也是其中

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色,更是通过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描述自然景色,通过“白”、“黄”、“碧”等颜色,展现出一幅壮观的景象。

在古诗词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多样的。例如,“白”色代表纯洁、清新、哀伤等情感;“红”色代表热情、激烈、喜庆等情感;“绿”色代表和平、希望、青春等情感;“蓝”色代表沉静、忧郁、理智等情感。例如,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他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描述江南的美景,用“红”、“绿”、“蓝”等颜色,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色彩象征意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因为它是太阳和火焰的颜色;“白”色被视为纯洁、无暇,因为它是冰雪和白云的颜色。在古诗词中,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被广泛运用,成为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是古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古诗词能够更深刻地表达情感和意境。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既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也传递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分析。

首先,自然景观类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这类意象包括山水、花鸟、草木等,常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和表达他们的审美追求。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其次,人文景观类的意象也在古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意象包括建筑、器物、人物等,常常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比如杜牧的《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的“杏花村”就成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清明时节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类意象是动植物类的意象。这类意象包括飞鸟、走兽、游鱼等,常常用来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或情感世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里的“鶴”就成为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动植物意象,隐喻着诗人的自我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

除了以上三类意象,古诗词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意象。比如符号类的意象,如“梅”、“兰”、“竹”、“菊”等常常用来象征高洁、孤傲等品质;再比如典故类的意象,如“桃花扇”、“渔樵问答”等常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思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它们既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也传递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人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意象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而且使古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典故。

首先,古诗词中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个典故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而且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古诗词中的典故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这个典故让我们了解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使我们的文化知识更加丰富。

最后,古诗词中的典故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轮回的感慨。这个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原野风光,而且激发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总之,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意义,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注重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典故,以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尤其独特,那就是“白描”。白描是一种以简洁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事物或情感的写作技巧。在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诗词作品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首先,白描的手法能够以简洁的语言展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几句话便描绘出了一幅日暮醉归图,让人仿佛看到了落日余晖、翠柳轻拂、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其次,白描手法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表达情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渴望。 此外,白描手法还可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了元宵夜晚热闹非凡的景象,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 白描手法的运用让古诗词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这些

诗词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白描手法的魅力,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中秋节的描绘,它们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古诗词中的中秋节。 首先,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时刻。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中秋节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它引发了他们对家人的深深思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表达了对家人和故乡的深深怀念。 其次,中秋节是一个感恩的时刻。它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的生活,并对周围的人表示感谢。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人弦上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在这个时刻,我们感谢我们的家人,朋友,和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留下印记的人。 再次,中秋节是一个思考生命的时刻。在月亮的圆光下,我们不禁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永恒。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

要鉴赏古诗词的艺术效果,就一定

一、表达技巧到底有哪些? “表达技巧“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在创作中运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说了一个然并卵的概念后,精龄老师要说的是,大家在诗词鉴赏题目中遇到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甚至是“表现手法”这些名词其实都是同一概念。现在语文并不太注重这些概念的实质区分,大体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是统一的。如果要严格区分的话,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四大类: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详见下图: 二、化繁为简,挑常考的识记 看到有这么多类别,大家是不是累觉不爱了?精龄老师带大家梳理一下,化繁为简。(图中白色字体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技巧在诗词鉴赏中较少涉及,所以大家可以不必识记,只需了解。) 表达方式:指用什么样的口吻来表述内容。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学过的几种文体来理解——记叙文(记叙)、说明文(说明)、议论文(议论)、散文(描写、抒情)。 结构技巧:指位置作用。大家可以结合段落位置来理解——开头(开门见山、铺垫、伏笔),中间(过渡、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开头、卒章显志)。 了解完不常考的两项后,我们着重梳理最常考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指语句的修饰方法。最常考的是比喻(生动形象)、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夸张(想象丰富,突出了××的特点)。这些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所以不赘述。精龄老师要介绍一些大家并不很熟悉但在诗词鉴赏中会出现的修辞手法。 对偶:诗词也叫对仗。指将相同或对立的词放在同一位置的表现方式。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对“莲动”(主谓短语),“归”对“下”(动词),“浣女”对“渔舟”(名词),这些对应的词结构、词性相同,意义对称。 效果: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借代:借一物代替另一物。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用“帆”代指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代指叶子,“红”代指花朵。 效果:简洁生动,引人联想。 顶真:又叫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效果:语气贯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木兰诗》中有很多互文,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就是指兔子在“脚扑朔、眼迷离”,并不分雌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就是说进了我的房间,开门坐到床上,而不是跑到东边开门,再跑到西边坐床。 效果:互相补充、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通感:又叫移觉,指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歌声”的听觉写“清香”的嗅觉。 效果: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效果:反复咏叹,增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表现手法:指表达情感和行文措辞的特殊方式。分为抒发情感的方式、描绘画面的方式,以及诗歌中特有的赋、比、兴的手法。 抒情方式中直抒胸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借景抒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托物言志(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总结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

诗歌白描手法

诗歌白描手法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注意与白描相区分的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是什么)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为什么)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怎么样) 例: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生活,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怎样表现这主 题? 答:全诗使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社会现实的痛恨之情。 练习: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提问:诗歌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溪居生活?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掩着的柴门。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闲适舒坦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

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

教学设计古诗文白描手法

教学设计古诗文白描手法 导言 古诗文白描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表达方式。 在古代,人们通过运用描绘细节的方法,将景物、事物以及情感等 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学设计古诗文白描手法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 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古诗文白描手法的定义、教学设计的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 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古诗文白描手法的定义 古诗文白描手法是指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特征、色彩、质感 等细节,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和情感。它不仅包括对自然景物、动植 物的描绘,还包括对人物、事物以及情感的描写。古诗文白描手法 在古代文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作品更加生动、细腻, 并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二、教学设计的目标 通过教学设计古诗文白描手法的课程,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事物和描绘细节的 训练,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古代诗文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手抄古诗文、模仿古人的描写方式 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白描手法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 古代诗文作品、插图、录音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古人的 描写方式。 2. 游戏和互动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互动活动,让学 生在游戏中感受古诗文白描手法的魅力,并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来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创意写作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意写作训练,让学生通 过白描手法,将自己对事物、情感的观察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并进行分享和评议,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实施步骤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白描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古诗文中的白描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白描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白描原本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是只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重在以形传神。 引入诗歌中,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运用白描,能使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作空间。 白描手法在诗歌中有多种用法。 当白描手法用来刻画人物形象时,通常不描绘背景,只突出人物主体。 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首诗中,白居易就用了白描手法来塑造卖炭翁的形象。根据他的描写,我们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卖炭老人这个形象: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由此可见,白描手法用于写人,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描写卖炭老人这个形象时,没有出现环境描写,这也是白描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特点。 当白描手法用来叙事的时候,诗句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比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zhú)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里“劚”是锄地的意思。 这首诗讲述了农家父子二人的悲惨遭遇: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在这首诗里,作者没有半句议论或抒情,却深刻地揭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当白描手法用于描写景物的时候,不追求华丽,往往都非常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连用九个意象,描绘出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没有写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显无疑。 由此可知,白描手法用于写景,可以让读者快速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高考的诗歌鉴赏题,设题经常会涉及白描手法及其作用,比较典型的如2015年福建卷,考的是陆游的《秋夜纪怀》: 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问题是:“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分值是3分。 第二联出现了“风”“林”“叶”“露”“草”“虫”这些自然意象,作者描写这些意象的时候,运用的是白描手法,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修饰,只是简单地铺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到这里,诗歌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我们就讲的差不多了,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白描手法通常是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运用白描,能使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作空间。 当白描手法用来刻画人物形象时,通常不描绘背景,只突出人物

古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诗词表达技巧 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古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更多古代诗词鉴赏技巧可以到习古堂国学网学习。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

(完整版)古诗词中的白描

古诗词中的“白描”手法中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 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 ,“夜来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 ,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 ,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 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白描和细描的区分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 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高中语文诗词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点化或者化用等。 二、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 是其中的抒情与描写。 1、抒情手法 (1): 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另外: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 景写乐情的写法。 2、描写方式: (1)虚实结合( 2)动静结合(3)点面结合: (4) 细节描写 (5) 白描工笔: 三、表现手法 1.渲染与烘托 2.衬托与对比 3.比兴 4.象征 5.联想与想象: 6.卒章显志 7.以景结情 8.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9、以小见大 四、结构技巧

1.开宗明义,直接点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3.照应 4.伏笔 5.抑扬关系 6、过渡 例题一: 素梅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 例题二: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例题三、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与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例题四: 杏帘在望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这首诗是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杏帘在望”一处景点所作题诗,元妃认为是众姊妹中最好的。 (1)联系学过的诗词,分析颔联景物描写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采用了什么的抒情手法? 例题五: 海棠郑谷

王维诗歌白描技巧的三个特征

王维诗歌白描技巧的三个特征 王维诗画双绝,后人常以画法对其诗进行分析,其中不乏以“白描”之法论诗者。但大多讨论停留在“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等方面,并不能与其他诗人的白描技巧相区分。实际上,王维之“白描”有自己的特质,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典雅”“跳跃”“简远”三个方面。 一、典雅 诗词中运用白描手法,往往容易在平易的同时造成浅俗。而王维在运用白描手法的同时,亦注重词语的庄重典雅。 不妨从王维极负盛名的作品《使至塞上》说起,诗中写道: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基本全用白描。首联勾勒出“单车”的简单画面,在简单交代此行的目的“问边”和诗人的行程“过居延”后,给读者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在广袤的边塞,一辆马车缓缓驶向远方。进入颔联,诗人以飞蓬和汉塞、大雁和蓝天两组对比,突出了边塞的无垠和生命的渺小。颈联中只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景物极其简单,霍松林先生甚至认为此诗是由“点、线、面的巧妙配合,构成苍莽辽阔的画面”。这个说法未必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画面感受是建立在“白描”基础上的。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于白描之时注意到了对“浅俗”的规避。首先,“问边”乃国事,诗人在题材选择上便突出了“庄重”的特点。其次,第二句中的“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这里代指使臣。王维采取了婉曲的方法称呼自己,透出风雅。再次,诗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十分壮阔,从描写的内容考虑,它更拉开了与烟花世俗的距离。 再换一类题材,以《渭川田家》一诗为例: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15篇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15篇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和有幽默感。(借代的作用,熟记掌握)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时,要注意领略诗词运用此手法的妙处 ●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里代指富贵人家。 ●(2)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 ●(5)玉勒雕鞍游冶处(欧阳修《蝶恋花》) “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 ●(6)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凤阙”,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凤阙成了长安的标志,这里代指长安。 “牙璋”,古代的兵符,这里借代指将帅。“铁骑”,代指军队。

●(7)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精美的食物。代指富贵利禄。 ●(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后代指囚徒或战俘。 ●(9)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 “玉钿”:用珠玉制成的花朵状的女子首饰。这里代指落梅。“绿”,颜色代本体,之绿叶。 ●(10)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 ●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5)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6)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 ●(7)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 ●用“绿”代指树叶,用“红”代指花。 ●(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翠”:绿色,代指绿草。 ●(9)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