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的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对于本节课我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让学生把统计看成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

2、让学生亲历一种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统计表。

3、让学生学会一种眼光——从统计的角度看待生活。

根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

3、通过经历实际的调查活动,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因为本节课针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作了如下四大环节的设计:

第一大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先出示例1中的四幅场景图及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填完表格后,提问:14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对单式统计表中合计格表示的意思及其数据是如何算的做一个回顾。

然后提出一简单的问题——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很快便能看出,接着再提出“四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是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人,这个时候我就反问学生为什么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呢?(因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一张表中,看得很快后面的问题答案在几张表中,要先看再算,所以比较慢)因为需要计算,那么如何才能够一眼看出来呢?使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从而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第二大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我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只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环节我将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首先出示一个简单的直接由书中四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的统计表,让学生思考就是这样合并吗?那么该如何完善这张统计表?学生一眼可以看出有四栏是重复的,可以去掉三行性别那一栏,并且为了看出是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将四个“人数”分别改成四个小组的名称。然后揭示表头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思考现在是否能够一眼看出总人数了?不能,因为有了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完善表格,于是出示总计栏。由于这一栏是新学知识,因此三个格子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表示什么,同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加以手势表示,横栏、竖栏,用手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统计表应该是横栏与纵栏相结合地去看,同时带领学生认识统计表中的其它一些相应的格子表示的含义。

2、尝试填写,交流填法:

由于填写表格时学生最容易遗忘的就是写日期,因此要求学生在拿到这样的统计表的时候,先写好日期,然后再独立填写。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学生都能很快填出来,再让学生汇报是如何填写这些数据的(总的来说是按照先填写每一小组男、女生人数,然后填每一兴趣小组的合计数,再填男、女生各自的总计数,最后填写四个组总人数),男生总计数、女生总计数都要求学生说说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对于总计数,设置一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认识到总计数既可以根据四个小组男、女生的总计数相加得到,也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合计人数得到。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可以起到检验的作用。

3、引领分析,体会优势:

学生经历了复式统计表的设计和填写之后,接下来是对这张统计表的数据进

行分析,先以“你能看出四个小组中哪个组男生最多吗”这一问引出,要求说说答案及是如何看出来的,接着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内说说从统计表里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如果学生无法说出看出总计数,则提问“现在从这张统计表里是否能够很快地看出四个组的总人数”,让学生从心里面有个感知,这张统计表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

再与刚才单式统计表比较,发现复式统计表在统计多个项目时的数据多,信息量大的优势。并揭示课题。

第三大环节:实践提高、巩固新知

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形成性的训练及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练习题:

1、练习巩固:“练一练”统计我国前由届奥运会奖牌数

在教学时先通过2008年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给出的数据是按照奥运会的届数横着排列的,而复式统计表中每一届的数据都是竖着排列的,借此不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学生更加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另外,这一题书上只有一问还能看出什么信息,而其实我感觉单独这一句话太空洞了,于是我先设置了四个小问题,让学生对于从统计表中能看出的一些基本信息有个了解,再放手让同桌间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这样也是在给学生一个引导,如何去分析统计表,并且以此可以联想到从一张统计表中还能够看出别的信息来。

2、练习二十中的习题第2题。

这一题,比较简单,在学生填写完后直接展示学生作业,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观察这张复式统计表与前面所学的复式统计表的区别,了解三个不同机场的面积总计是意义不大,而机场面积、长与宽之间进行合计是没有意义的。明确根据不同的内容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是否需要合计与总计是根据实际需要的。

四、根据板书:回忆一下这节课,认识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在学生了解到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广泛运用之后,提出“在粮店工作的王阿姨经常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她现在也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她不小心

五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找最大公因数北师大版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上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小学数学。我的抽签号是13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最大公因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的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对于本节课我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让学生把统计看成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 2、让学生亲历一种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统计表。 3、让学生学会一种眼光——从统计的角度看待生活。 根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 3、通过经历实际的调查活动,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因为本节课针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作了如下四大环节的设计: 第一大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先出示例1中的四幅场景图及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填完表格后,提问:14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对单式统计表中合计格表示的意思及其数据是如何算的做一个回顾。 然后提出一简单的问题——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很快便能看出,接着再提出“四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是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人,这个时候我就反问学生为什么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呢?(因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一张表中,看得很快后面的问题答案在几张表中,要先看再算,所以比较慢)因为需要计算,那么如何才能够一眼看出来呢?使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从而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1 设计 2 3 一、说教材 4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5 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 6 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7 8 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9 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0 11 (一)教学目标: 12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13 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14 单的实际问题。 15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 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6 17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18 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19 (二)教学重点: 20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1 (三)教学难点: 22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23 (四)教学准备: 24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25 26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27 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28 二、说教法、学法 29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0 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1 32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33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 来表示。 34 35 3.想--1/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36 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37 4.问—从 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38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39 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40 41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42 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43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4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45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46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7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问题,48 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铺地砖》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迎新年》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 二、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说课稿

《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置》,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位置》就是这样一个开放思维,严密逻辑的内容。《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又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可以说既是对学生位置观念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一个重要总结,又是从具体形象的位置到抽象直角坐标平面位置的过渡。 【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明确竖为列,横为行,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到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全局观念,站在大众角度主动简单的表达自己,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行列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赖于教法学法的转变。本堂课我采用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由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去学会主动表达,学会主动交流交际,采用本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实践。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以“开家长会”这一情境为蓝本,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我通过家长会让学生给家长准确介绍座位这一情境引入课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合作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老师就像帮助小孩子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本环节,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引导,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复式统计表》。我拟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地位作用与学情 《复式统计表》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36~37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也是在学生在2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简单单式统计表),对数据收集、整理记录与简单的数据分析已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喜爱的调查,引入教学。通过教学,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拓展深化,又为进一步学习条形、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统计表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填写表格,体会到统计表的一般特点,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复式统计表的新知建构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说,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我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生活经验与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拟将教学目标定位确立为:通过具体的统计活动认识复式统计表,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数据收集、填写复式统计表与简单数据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整理、统计方法、作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增强数学兴趣与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基础,拟确立本课教学重难: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二.教学方法策略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二)教材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于在计算中出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将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进而明白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并概括出表面积的定义。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大纲的要求,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四)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定的重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中高年级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思维比较活跃,大多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如下: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练习应用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等活动中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相对面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 义安镇栗村小学韩丽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义安镇栗村小学的教师韩丽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 一、教材分析: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懂得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 2.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 3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强调随机现象本质的感悟,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建构。)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一开始用讲故事设置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环节设计了摸棋子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全课自始至终,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 五、教学准备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如东县岔河镇古坝小学杨海军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的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奠定必须的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表的操作干扰学习重点。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表的需要越来越少。而且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写在复式统计表里并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复式统计表,这就合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样,便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全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虽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的理解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本课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节课针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⒈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说出复式统计表栏目的意义及栏目间的对应关系,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说说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⒉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 ⒊经历实际的调查活动,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下册说课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设计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想--1/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4.问—从 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精打细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精打细算》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除以整数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计算领域”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竖式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质疑并与他人交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理解并掌握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应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整数除法的经验,在此前学习小数加法、减法、乘法的过程中,经受过转化、类比思想的熏陶,有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算理算法问题的成功经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在生动、具体、形象的氛围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采用了让学生体验、猜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由学生感兴趣的超市购物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哪家超市的牛奶更便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1、自主探究,初探算法 11.5÷5的算法是整个小数除法的支撑点,教学着力所在。首先让学生通过估每包牛奶的单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为学生在自主探索时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提供了帮助。接着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实现问题的解决,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共享,收获自主探索成功的愉悦。 2、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感知,不能单纯依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展示学生中的算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个位余下的1除以5不够除怎么办?商的2和3中间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及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演示,通过元角分及数形结合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个位上余下的1与十分位上的5合在一起表示15角或15个十分之一,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表示3角或3个十分之一,应把3写在十分位上,所以要在2和3的中间点上小数点,引导学生发现在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时要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自主探究,深化算法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12.9÷6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展示学生算法。结合学生的计算,展开讨论:余下的3还能继续除下去吗?3的后面能添0继续除吗?在这一环节我继续利用元角分及数形结合等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余下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还表示30个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优秀说课 稿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的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对于本节课我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让学生把统计看成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 2、让学生亲历一种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统计表。 3、让学生学会一种眼光——从统计的角度看待生活。 根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 3、通过经历实际的调查活动,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因为本节课针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作了如下四大环节的设计: 第一大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先出示例1中的四幅场景图及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填完表格后,提问:14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对单式统计表中合计格表示的意思及其数据是如何算的做一个回顾。

然后提出一简单的问题——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很快便能看出,接着再提出“四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是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人,这个时候我就反问学生为什么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呢?(因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一张表中,看得很快后面的问题答案在几张表中,要先看再算,所以比较慢)因为需要计算,那么如何才能够一眼看出来呢?使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从而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第二大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我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只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环节我将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首先出示一个简单的直接由书中四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的统计表,让学生思考就是这样合并吗?那么该如何完善这张统计表?学生一眼可以看出有四栏是重复的,可以去掉三行性别那一栏,并且为了看出是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将四个“人数”分别改成四个小组的名称。然后揭示表头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思考现在是否能够一眼看出总人数了?不能,因为有了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完善表格,于是出示总计栏。由于这一栏是新学知识,因此三个格子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表示什么,同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加以手势表示,横栏、竖栏,用手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统计表应该是横栏与纵栏相结合地去看,同时带领学生认识统计表中的其它一些相应的格子表示的含义。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说课稿

兴义市小学数学名师曾富翠工作室暨下五屯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第二届“启智”杯转型课大赛《打电话》说课稿 教师:周大成《打电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102-103页的教学内容。本堂课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合理使用教材,遵循课本教材。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从几次试教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 3、多样练习,渗透“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可以理解为转化和归结的意思,一般我们都理解为“转化”思想。理论上理解为“化归”方法是指数学家们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最终获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简单地说,化归就是问题的规范化、模式化。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打电话”过程中的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一、探讨最优方案 在课的开始,我现用故事导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兴趣,接着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想办法通知15个人,这是个紧急通知,怎么办?学生会考虑到许多现代通讯技术进行通知,这时教师就提出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通知,而且每分钟可通知1人,一共需要几分钟呢?怎样通知呢?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设计电话通知的方案。 二、列表研究、发现规律

小学五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解决问题_人教版-精选文档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的内容。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教材在这里让学生学习用乘、除法计算解决多见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意图,一是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二是让给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例外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本节课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出现另一种形式的需要连除解决的问题。 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由原来的“用算式来描述”解题思路转变到“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学习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课件展示线段图形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其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说学情: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过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赵娟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各位老师一起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今天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一些浅显见解。 一、说课标 (一)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5、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6、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7、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8、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用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二)第二阶段目标 五年级数学在数学这门课程中属于第二学段,这一阶段的三维目标是这样要求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的图形运动过程;掌握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意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是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一把米尺,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在测量中发现不能正好得到整数,那么引发学生想到用分数去表示剩余的不足,这就引出了分数的产生。 2.让学生利用学具一个圆片、一根细绳、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4,领悟出可以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然后出示五个苹果和六个熊猫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其中的1/4,让他们用八支水彩笔自己去分一分表示1/4,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在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出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得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分数的意义,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