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影像学诊断-WF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一例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3), 332-33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92840336.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92840336.html,/10.12677/acm.2019.93050 One Case of Facial Neurilemmoma in Parotid Region Tong Li Shandong Provincial Western Hospital,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Feb. 25th, 2019; accepted: Mar. 8th, 2019; published: Mar. 19th, 2019 Abstract Facial nerve schwannomas are rare, benign slow-growing tumors arising from the Schwann cell sheath of the facial nerve. Clinically, intracranial facial nerve schwannomas often present with fa-cial nerve paralysis or asymptomatic. Preoperative cytological puncture often leads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parotid gland tissue, which can not make accurate diagnosis. It may be useful to the protectio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facial nerve schwannomas. This study reported a case of isolated schwannoma derived from the mandibular neck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Keywords Parotid,Facial Nerve,Neurilemmoma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一例 李统 山东省立医院西院,山东济南 收稿日期:2019年2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8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19日 摘要 面神经鞘膜瘤为来自面神经雪旺氏细胞的良性肿瘤。腮腺内的面神经鞘瘤非常少见,术前不易诊断,多数面神经鞘瘤无疼痛及面神经麻痹症状,术前细胞学穿刺往往会穿刺到增生的腮腺组织从而不能做出准确诊断,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面神经功能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报道了l例来源于面神经下颌颈支的孤立的神经鞘瘤。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 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

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搏,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 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0流行病学本病发病急骤,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

医学影像诊断学 归纳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试行版

中枢神经系统 试读版说明: 1.本次的提纲分为两大块。包括课本中每一种疾病的描写和最后对该章节内所提到疾病的对比和归纳。 2.重点章节我用红色加粗表示,重点的描述或者表现我用黑色加粗表示。帮助大家记忆 3.括号内的内容以及每一小节中的备注,均为我联系病理和组胚学的一些补充说明,帮助大家理解征像。但不排除可能 一、颅内肿瘤 流行病学: 儿童:颅内肿瘤发生率较低,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高级别胚胎性肿瘤。 成人:多为转移瘤。原发性肿瘤中依次为神经上皮细胞肿瘤,脑膜起源肿瘤(女性多见)和垂体肿瘤。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压迫症状(初期为头疼,肿瘤体积较大或压迫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可导致颅内压升高。非特异性表现),浸润破坏症状(侵犯脑功能区或神经时可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定位价值),机体功能异常(如功能性垂体腺瘤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A.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 概念:以往称为胶质瘤,不包括包含有神经元成分的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 1.星形细胞瘤——原发颅内肿瘤最多见类型 1)好发部位:脑白质。成人多见于幕上额叶,儿童多见于幕下小脑。 2)病理类型:分为四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级)多见于小脑,好发于儿童。 3)影像学表现 CT: 分化较好的星形细胞瘤,表现为均匀一致低密度,周围脑水肿较轻,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分化较差的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一,可出现坏死出血,钙化(少见),增强时未坏死 部分明显强化,由于坏死无明显规律,强化灶形态各异(斑块状、线条状、花环状等); 周围脑水肿较重;可横跨胼胝体侵犯对侧脑实质,出现蝶翼状改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由于分化程度较高保留一定的分泌功能,易发生囊变,囊壁上可 出现小结节。增强后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实性部分和壁结节,由于血管的通透性增 高而明显强化。 MRI: 常规MRI:长T1长T2信号。分化较差的肿瘤在T2WI上可见到位于肿瘤和水肿带之间的 低信号晕环,为神经胶质增生(神经元破坏过多,胶质修复后改变) MRS:NAA峰降低(大量神经元遭到破坏),Cho峰增高(肿瘤生长较快),Cho/Cr明显上升。 DWI:肿瘤细胞密集,水分子扩散受到限制。DWI上表现为信号升高,ADC下降 DTI:显示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备注: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上皮细胞中最多见的细胞,功能最多且复杂。因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最为多见,同时表现最为多样化。 2.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特征性表现(70%),可为局限性点片状,弯曲条 索状,不规则团块状;间变者钙化少见。分化较好的肿瘤多为混杂密度,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轻。 备注:少突胶质细胞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髓鞘的细胞。因此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改变类似神经鞘瘤,多生长缓慢,不易出现坏死出血,但易钙化。由于神经纤维分布的关系,钙化的形态变化较多。 3.室管膜细胞瘤 1)好发部位:多见于1-5岁儿童,好发于第四脑室。间变者多位于顶颞枕叶相连处以及额叶 2)病理改变:生长缓慢,形状可随生长部位的形态改变。可发生玻璃样病变,囊变,出血和 坏死。可因肿瘤细胞脱落或手术种植而发生转移 3)影像表现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内可见散在小的低密度囊变区和高密度钙化。增强时80%可见明显强化。位于脑室内的肿瘤,脑实质周围水肿不明显,但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位于脑实质内的肿瘤,周围可见水肿。 在青少年以及儿童中可见到大的囊变和钙化(分化好和分化差均可以出现)。 备注:室管膜细胞为沿着脑室生长的一类神经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室管膜细胞之间有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 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 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 ●MR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MRI优点: 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 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 脑的解剖 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 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 CT扫描 ?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 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含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骨: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造影增强CT及CTA: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 剂量:成人50~100ml;小儿1.5~2.0ml/kg。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MR表现 MR形态: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 媲美。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颅内疾病的平扫基本CT征象 1、常规CT通过密度的变化反应信息 1)低密度病变: 脑水肿灶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 概述: 诊断的范围:脑、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的重要性与发展:影像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很重要。脑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和脊髓疾病,常需要影像学检查以定位、定性。诊断主要靠X线、CT、MRI、DSA。 第一节脑 一、检查技术 1、头颅平片:正侧位片 2、脑血管造影:将有机碘引入脑血管内再摄片,用以显示脑血管。需摄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照片。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常用DSA技术。 3、头颅CT 平扫横断面为主,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听眦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层面厚皮多用5或10mm。 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增强是指病处密度的增高。病灶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灌注,病变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有关。病灶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楚。依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增强的形式,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CTA 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当造影剂经脑血管后进行扫描,采集的数据经后处理后重建出脑血管图像。 4、头颅MRI 平扫横断面、冠状面、矢状位扫描。 增强扫描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进行扫描 MRA 根据血管的流空效应无需注射造影剂获得颅内大血管的影像。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X线检查 颈内动脉进颅后先分出眼动脉,游行入眶.继分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文向后走行,后者分为大脑前、中二动脉。大脑前动脉分为骈周动脉及骈缘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额后文,于侧位上易分辨。前后佐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

而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其分支重迭。正常脑动脉有一定的迂曲。走行自然、由近向远逐渐变细。管径光滑、分布匀称。而各支的位置较为恒定并与脑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二)、CT检查 密度变化原理及正常解剖介绍 (三)、MRI检查 基本原理介绍,重点水的角色 三、基本病变表现: (一)、X线检查 脑血管造影的地位 (二)、CT检查 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病灶:新鲜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 等密度病灶:肿瘤、血肿、炎症 低密度病灶:脑炎、梗塞、血肿、囊肿、等 混合密度病灶 2、增强扫描特征 均匀强化:脑膜瘤、动脉瘤、肉芽肿、转移瘤等 非均匀强化:胶质瘤、血管畸形 环形强化:脑脓肿、转移瘤、胶质瘤 无强化:囊肿、水肿、液化 3、脑室系统变化 占位效应 脑萎缩 脑积水 4、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本身病变 颅内病变累及颅骨 (三)、MRI检查 皮髓质、脑脊液、脂肪、血管、骨皮质、钙化、脑膜 1、水肿

2015面神经麻痹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 执笔人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杨万章(51805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病因 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 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 HSV- 1 或 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 BP 与 HSV 感染相关[2,3,4,5,6,7,8]。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1.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14]。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痹,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5]。 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6,17,18]。 1.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9,20,21]。 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2-26]。 2.0 流行病学

A-EMG面神经功能分析仪

华北首台“肌电+表面肌电+诱发电位”三合一检测设备,高精度MCU控制系统,检测精准〇误差 √体表〇创伤√三合一精准检测受损部位和程度√提前预估康复周期 EMG=肌电图 MCU=单片微型计算机 【研发背景】 20世纪30-50年代,随着非损伤性电极的应用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生理生化研究的进展,在其针式肌电图之后,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对表面肌电图的研究日益深入起来。 肌电图(EMG)和脑诱发电位(EPs)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电生理诊断技术。EMG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而EPs的应用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目前EMG被公认为面神经疾病定位诊断的延伸,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肌肉病变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客观检测手段,是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取代的检测技术。《中华神经科杂志》将表面肌电+诱发电位收录其中,作为面神经疾病检查的推荐技术。 北京华科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国家三级标准专科,一直致力于面神经专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率先在华北地区引进了首台“美国A-EMG面神经功能分析仪”,肌电+表面肌电+诱发电位,解决了面神经专科疾病的检测难题,为定位受损部位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检查原理】 当人体面神经控制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会产生微弱的动作电位,通常情况下整块肌肉在收缩状态能够产生uV-mV级的生物电信号。美国A-EMG面神经功能分析仪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拾取肌电信号,通过高倍放大、高低通滤波和数字化电路反馈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上生成分析结果。 生成结果包含了表面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重复电刺激、瞬目反射、皮肤交感神经六大模块功能,精准检测神经肌肉受损部位和程度,实时比对海量病例库信息,进一步预估康复周期。 【检查优势】 1、三合一精准检测受损部位和程度,检查结果更全面!

面神经麻痹

姓名: 对象?病区: ? 床号: 床号? 住院号:?住院号? 姓名:刘勇职业:退(离)休人员 性别:男工作单位:—— 年龄:70岁住址: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北龙港镇教办 婚姻:已婚供史者:刘勇(本人) 出生地: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入院时间:2014年06月22日08时 民族:汉族记录时间:2014-6-22 14:11:48 发病节气:夏至 主诉:右侧口角歪斜两月余。 现病史:患者两月多天前不慎受凉出现右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右侧口角歪斜,刷牙漏水,右眼闭合不全,曾在我院住院三个周期,症状稍有好转。现右侧口眼歪斜,右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眼闭合不全,有口角流涎,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闭眼、露齿、鼓颊、吹口哨等动作失灵。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来我科。病程中精神尚可,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模糊、言语不利,无鼻塞、流涕。目前患者饮食可、夜寐一般,大小便外观无异常。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史,否认输血史,无药物、食品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进行。 个人史:出生并生长于原籍,否认血吸虫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等接触史,否认性病冶游史。适龄结婚,配偶及其子女均体健。 家族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病史。 遗传史:否认血友病、白血病等遗传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 36.7℃脉搏 77次/分呼吸 19次/分血压 120/7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面容正常,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中等,步入病房,自主体位,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约为3.0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灵活,耳鼻无异常分泌物,伸舌居中,咽部不充血。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颈静脉不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两侧对称,肋间隙稍增宽,两侧呼吸运动对称。两肺呼吸音清楚,未闻及干、湿啰音。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病因 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 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 与HSV 感染相关[2,3,4,5,6,7,8]。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 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1.3 肿瘤 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14]。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痹,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5]。 1.4 脑干出血或梗死 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6,17,18]。 1.5 颅脑外伤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 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 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 MR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优点: 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 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 脑的解剖 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 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 CT扫描 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含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骨: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造影增强CT及CTA: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 剂量:成人50~100ml;小儿~kg。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MR表现 MR形态: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颅内疾病的平扫基本CT征象 1、常规CT通过密度的变化反应信息 1)低密度病变: 脑水肿灶 脑梗死 脑软化 囊肿 慢性血肿 2)等密度病变: 部分脑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