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平民教育

陶行知平民教育
陶行知平民教育

浅论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

蒋永康

[摘要]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他无私的爱国精神,体现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上。他投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提倡与实践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遗产。尤其是平民教育的思想与主张,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民教育实践

一、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渊源

陶行知自幼启蒙,所受教育都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孔孟之道中的“民重君轻”朴素的平等思想,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于陶父为耶稣教内地会会员,陶母在教堂中帮佣,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遂成为陶行知日后平民教育思想的另一来源。有了以上的思想基础,陶行知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日渐不满,对灾难深重的民众寄以深切同情,产生了早期的爱国与救国思想,15岁时,他在教会办的学堂中学习,曾在宿舍的墙壁上题诗言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①。青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处于

偏僻的山区,视野不开阔,所能接触的尽是一些饥寒交迫,疾病缠身或濒死的穷人。他同情

他们的悲惨命运,却又无法帮助拯救他们,于是萌发了“医药救人”的志向,入杭州广济学

堂学习医学。当时,不少有志青年都有学医济世救人的抱负,如青年时代的鲁迅、郭沫若都曾学习医学。但当他们一旦明白了医学不能救国,无法改变人们的愚昧思想之后,又相继弃医从文,以教育、文学等来唤醒国人,陶行知亦走过这样的历程。不久,他放弃学医。1910 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辛亥革命后,该校易名金陵大学。1911年10月,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陶行知影响极大。

他在学校中组织爱国讲演会,从精神上给同学们以启迪,组织运动会,从体魄上给同学们

以锻炼。在金陵大学的几年,是陶行知民主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发表了一系列的

反封建、争自由、讲平等的文章,例如《一夫多妻之恶果》、《因循篇》、《民国三年之希望》、《共和精义》等文,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陶行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要求男女平等;

反对因循守旧,要求革新进步,祟尚个性自由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特别在《共和精义》中,陶行知指出:共和之三大信条,为“自由、平等、民胞”。自由的含义为“纪律之内有

自由,道德之内有自由”,这种自由“贵个人鞠躬尽瘁以谋社会之进化”,平等的含义为

“重视个人之价值,唤醒个人之责任,予个人以平等之机会”,“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

等之机会,稗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民胞的内涵为“博爱心生,国人以兄弟、相视”,“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要做到以上标准,非提倡教育不能为,“人民贫非教育

莫能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能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现教育实建设

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忽。这种观点,是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阶段,他已经认识到教育与共和之关系,并提出“有

学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筋骨不能劳,体肤不能饿,心意不能困,咸施夸毗之病夫,又

何能运起学识道德,以树不世之业,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这时陶行知已注意到德育替

育体育三者间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密切关系了。

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清季旧的教育体制与教材,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教育改革已

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的呼唤,为此,不少教育界新思想的先驱都在探索和制定新的教育方针。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率先提出《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指出社会的需要

就是教育的方向,在新国家建国之初,应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是针对列强环同交逼,丧失国权的情况下,t’1卜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因此应大力提倡。

实利主义教育,是针对当时“世界所恃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中国贫困落后,

实业不发达,要赶上其他国家,“故应将实利主义教育视为当务之急。”蔡元培提出了一系

列教育改革的新意见,新思路。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尤其在民国之始,百废

待举之时,很为有识之士接纳,一时成为时尚。

我们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他早期设平民读书处所创建的辅导考试法和连环教学法

相比较,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最终达到的境界,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⑥。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

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

1927年1月,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的农村小庄(后由他改名为晓庄)买地为校址,筹

建培养乡村师资的乡村师范学校,为“全国乡村教育运动一齐都要立他一个基础”。3月,

晓庄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陶行知在致辞中说:“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是我们的学校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

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乡村师范建立共同.生活分任委员会,成员分担学校的卫生、生产、伙食及其他日常事务,以培养互助精神和做事能力。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乡村教育先锋团,由全校师生参加,实行集体自治,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1928年,梁漱溟到晓庄学校参观,总

结了陶行知创办学校的经验,“一合于教育道理,二合于人生道理,三是注重农村问题”。

认为晓庄学校教育目标是“在培养乡村儿童和人民所敬爱的导师。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盼望本校的学生一面能够教导儿童,办一所良好的乡村学校;一面又能够辅导民众,将他自己所

办的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即要做到以下4点:1.要养成农人的身手;2.要养成

科学家的头脑;3.要养成艺术家的兴趣;4.,要养成社会改造家的精神和热心。梁先生认为这

样的学校一定会有结果的。到1929年上半年,晓庄学校进一步扩大,分成五个学院和晓庄幼稚教育研究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三、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平民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其时代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可以说,没有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和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不会产生平民教育运动的。特是“五四”运动,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起到震聋发玻的作用。争取国权,争取利权,争取人权,争取平等自由,爱国救国的意识强烈影响着知识分子队伍,他们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结果,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目标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相差甚远,各个阶层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探讨和摸索各种各样的救国道路。在这种大氛围下,陶行知等人认识到中国的以农立国的国情,把教育改革的目标转向农村,将平教事业转向农村,乡村

教育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从1925年到1935年,在全国各地农村建立的民众教育实验区就有193处。正如陶行知所说“注重社会改造的人渐渐的增加是一件很可庆幸的事,但是总觉得肯在近处着手的人还是太少。我们要想做近处着手的工夫最要紧的是划分范围确定责任……倒不如按着自己的能力,看准一件具体的事,会精聚神的来干他一下。如果我们对于一件事肯得专心继续的努力去干,一定有解决的希望。一个人一个时候在一个地方干一件事是社会改造的不二法门”。。的确,没有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只有认准改造社会与平民教育之间的关系,立志教育改革,才会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把平民教育这一口号转化为实琢行动的乡村教育实践。而只有这样的一批教育家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力量,才掀起了当时一个有一定声势的乡村教育运动,成为20年代到30年代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②LL《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页、4页、22页、22页。

③黄炎培《实用主义教育研究专号。叙》,《教育杂志》六卷增刊,1916年6月。

④黄炎培《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⑥⑦LLOLL《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第70页、“页、65页、92页、151页、694

页、

694页、169页。

⑧O二史馆藏,1923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周年纪念会会刊。

⑨《晏阳初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08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图文稿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着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开拓者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着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探析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探 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本文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之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的手段、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进行阐述 ,进而对探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小学教育 陶行知 , 我国 20世纪的一位杰出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一生, 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 , 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 , 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一 )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

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 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二)创造教育的手段 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着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1.解放儿童的头 脑 ,让他去思考。 2.解放儿童的双手, 给他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眼睛 , 使他对大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4.解放儿童的嘴 , 让他有说的自由。 5.解放儿童的空间,扩大认识的眼界。 6.解放儿童的时间 ,让他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的知识 ,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 ,积极地去创造。 “六大解放”全面发挥了儿童多种器官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多渠道多形式地接受和加工信息,它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此 ,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传授知识, 只是智育的一方面 ,探讨这个方面时,不要离开另一个方面, 即培养和发展智力。”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思想,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六大解放”的重要意义和内在价值。创造教育, 综观大局, 就是要使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更好地结合,并将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需的关键条件放在显着的地位。 (三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 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 ,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首先, 要为儿童提供体力与心理的充分营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2]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

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 石卫星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爱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爱得教育 ——于“大爱”处关爱学生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得现代价值》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照亮教师教书育人得一盏明灯,具有较高得前瞻性与指导性。当工作中遇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得时候,当在教育得道路上迷失方向得时候,她——陶行知得教育思想,总会站在较高得位置上即时得给予我帮助,同时作为教师得我也会在一次又一次得教育实践中获得思想认识得不断提高。陶行知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得人民教育家,她得教育思想与实践就是极为珍贵得精神财富。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它去感受它,以此来获得教育品位得提升。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她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与谐得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得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得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与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得爱应该就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就是对学生思想上得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得思想得偏颇,通过与学生得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您,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得学生以正确得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得心去发现与感受每个学生得心灵,给予她们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得指导。 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在升入初中得这一年半得时间里家庭发生了很大得变化,由此她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多得曲线变化。我还很清晰得记得这位学生,在刚刚踏入初中校园得那一刻就是浑身都充满了朝气与蓬勃得孩子。她爱笑爱闹,乐于帮助同学,学习热情极高,成绩优异,得到了任课老师得好评。可就是就就是这样一个散发青春激情得孩子,却在家庭得屡次变化中渐渐得变了,她上课不再踊跃举手发言,下课也总就是躲在教室得某个角落静静得发呆,原来在学校得各种活动中都能见到得身影也消失了…作为她得班主任我自然就是发现了这样得变化,但就是就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我必须去了解她帮助她… 那天我把她叫到了学校得谈话室,她坐在我得对面,把头缩得低低得,好像不敢正视我。这一情景更加坚信了我得猜测,她肯定就是遇到了对于一个稚嫩得心灵所无法解决得难题。于就是我对她说:“咱们师生关系也有一年之久了,我还记得您刚到咱班时得样子,您就是那样有活力充满了热情,可就是最近一段时间您却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中国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他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提倡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投身抗日民主教育。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同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帝国主 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教育理论。它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以实现他“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宏愿。为了实践这个理论,他于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这些教育主张都是他在晓庄学校每天的寅会作演讲时逐步加以阐明的。 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而“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政治经济问题”。教育应责无旁贷地负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使命,“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管政治”。生活教育“所负的使命:一是教民造富;二是教民均富;三是教民用富;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他还屡屡强调说:“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第二要教人生利”;“第三要教农民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 头”;“第四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成五谷”。为此,他要求教育 要“教人发明工具、制作工具、运用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有了这个新工具,才能更好地向自然界开战。陶行知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他还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是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已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生活,教育对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的借鉴作用。陶行知

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几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考出好成绩,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德、体、美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应加强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淡化了个人成绩、强调团体精神、全面推行我国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又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就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要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学习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偏重智力教育为能力与知识并重,就必须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一、课题前期至中期研究过程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汇报 本课题于2005年9月开始选题——陈述假设——制定方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酝酿产生并制定研究方案,接着进行基础研究。经过一年的选题与假设,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2006年11月17日经过开题论证被无锡市陶研会批准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本课题理论研究确立的目标:①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②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③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实践目标: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②归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案例。探索和揭示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构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间、空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是揭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研究和建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有:(1)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①了解创造教育的目的,提高创新意识。②了解创造教育的内容,扩展创新途径。③了解创造教育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①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成青年教师的价值理想和职业操守。a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良知,构筑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职业素养)。b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②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a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b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发展规律。c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课题中期研究的规划是:实施研究,实现具体研究目标。对实施的研究总结,进行论证。有活动,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并汇编成文。进行中期评估。研究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需进行中期评估论证,下面对这些主要研究任务完成情况作一汇报: (一)、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领导重视、支持,“陶理”在梅中“芬芳”。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地处吴文化的发祥地,泰伯故里,伯渎河畔——江南第一古镇梅村(古称梅里),与“开荒拓土,泽被千秋”的吴文化创立者吴泰伯的纪念地“泰伯庙”相邻,建校90多年来泰伯“至贤”古训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梅中人的办学理念中,也孕育了无数梅中学子英才,被称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也许与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多年来梅中都注重学习陶先生的理念,尤其自2005年10月陶行知先生诞辰114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校团委申报陶研课题,校行政、党委、团委及教工团支部都十分重视学陶师陶活动,在点点“陶花”的熏陶中,梅中“陶理芬芳”。学校教科室为青年教师开列出有关陶行知先生生平及教育思想的书目及摭取陶先生教育思想精髓供青年教师学习参阅,如《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陶行知论教师专业发展》、《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文集》、《无锡教育·三立特刊》等。并以年级组为单位组成“学陶研陶小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互帮互学,经常展开讨论,并能在教学工作中把行知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结合,有效促进教学。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确实,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话,正是陶先生的这样一种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已退休的老教科室主任和现任教科室主

爱的教育.pdf

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 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有关“爱”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儿童接受了爱,却并未感受到爱,更想不到付出爱。尤其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一些人对人生的态度、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道德、良心、爱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唾弃。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要探讨一下爱的结构与作用,弘扬爱的精神,以更好的进行教育。 儿童的成长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观摩、模仿和认同,而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信任与爱。心理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愿意模仿他喜欢的对象,认同他信任的对象。这就是说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者必须先主动建立爱的关系。一旦教育者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会不需要任何论证,就按照你的教导去做。“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那么即使教育目标对头,教育方法正确,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爱是联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础,

“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更应该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向儿童灌输爱的知识,使他们懂得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和爱护,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爱的基本体现。 具有了爱的氛围和懂得了爱的知识,更要把爱转化为日常行为,具有了爱的氛围和懂得了爱的知识,更要把爱转化为日常行为,而行为的养成有赖于训练与强化。为此,我们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出系列奉献爱心的活动,如:“我爱我家”、“我爱幼儿园”、“心中有他人”等主题活动,让孩子身处教师所创设情景中,通过喜爱的形式,引导他们从细微处做起,学会爱别人。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 (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1]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2]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第五,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学校不能“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1]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做到“六大解放”。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1]但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务必要正确,及时。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无独有偶,美国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等也发现,3-5岁是宝宝创造性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全面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 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方面,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1、创造发展幼儿各种动作的条件。大脑是思维的主体,动作的发展对大脑的灵活度起催化作用。[3]所以父母应尽量使宝宝的动作得以发展,例如可以让幼儿练习夹豆子,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形式,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使思维更清楚地表达。 3、丰富社会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1913—1919年,而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和《儿童的创造教育》,则可以看作是其创造教育理论完善和系统化的标志,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顶峰。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体制,却是各个国家的共识。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和推行的创造教育理论,超前地提出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虽然,我们今天所提的创造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陶先生当年讲的创造教育有很多不同,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仍对我们今天在新的条件下推行创造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 创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陶行知认为:一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不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人”,就是富

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二是“培养老百姓的创造力”,“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民族创造”。 2、阐述了“创造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只有发明工具、创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的教育。”在《育才学校节略》一文中,陶行知更加明确的提出:“本校师生之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五项创造工作:甲、创造健康之堡垒;乙、创造艺术之环境;丙、创造生产之园地;丁、创造学术之气候;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进一步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些论述,比较清晰的勾画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 3、强调了“创造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多次论述了“创造”的重要性,把创造教育提高到很高的高度。甚至提出了“一切为创造”的口号(见《陶行知全集》第9卷第一线01页)。他认为: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活教育的三大宗旨之一。陶行知赋予教育创造的功能,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要推进现代文明就必须发挥创造精神,把培养创造力,看成是“我国今日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 创造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族的创造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培养既有创造思维又有创造能力的创造者,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发掘他们的潜能,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就创造教育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略陈管见。 启示之一:营造创造氛围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创造精神 创造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应为学生独特的见解而欣慰,甘为学生求知的阶梯,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联系身边所见所闻,寻找问题的根源。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先提出问题:“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能否运动?”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课本中实验,再提出几个问题:(1)看到三个小车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2)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先后顺序为什么不同?(3)小车为什么要从同一高度滑下?(4)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5)有什么推想?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经过同学们讨论、思索,我进一步引导分析后正确得出规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此外,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明确目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自由想象,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只起指导、归纳、帮助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中,学生想:有些废电池可能还有电,就对这些废旧电池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一些电池真的有电。“如何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的电能呢?”我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很多想法,最有价值的是把废旧电池用于电子石英钟。但由于一节废旧电池的电流过小,还不能使石英钟的指针转动,于是学生利用两节废旧电池并联来增加它的电流,这样大量的废旧电池有了用武之地。 以上事实证明了教师首先要创设好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可以把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出新问题,想出新办法,培养了创造精神。 启示之二:“解放孩子” 让学生“动”起来 (1)动手——“解放孩子的双手”。 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沉淀影响着家长和部分教师,很少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把一个崭新东西折散而无法复原时,则遭到家长的严厉训斥甚至挨打,家长考虑的是孩子损害了有用的东西太可惜。于是孩子在家中很少有动手的机会。在学校的课堂中,即使在实验课上,学生们都要按照操作规则,小心翼翼地在老师的“监控”之下,循规蹈矩地完成某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 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辨》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里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纳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重视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概知识,亲知是几乎被完全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从闻知那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2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3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4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 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8 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9 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0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1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1913—1919年,而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和《儿童的创造教育》,则可以看作是其创造教育理论完善和系统化的标志,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顶峰。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体制,却是各个国家的共识。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和推行的创造教育理论,超前地提出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虽然,我们今天所提的创造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陶先生当年讲的创造教育有很多不同,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仍对我们今天在新的条件下推行创造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 创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陶行知认为:一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不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人”,就是富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二是“培养老百姓的创造力”,“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民族创造”。 2、阐述了“创造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只有发明工具、创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的教育。”在《育才学校节略》一文中,

陶行知更加明确的提出:“本校师生之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五项创造工作:甲、创造健康之堡垒;乙、创造艺术之环境;丙、创造生产之园地;丁、创造学术之气候;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进一步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些论述,比较清晰的勾画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 3、强调了“创造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多次论述了“创造”的重要性,把创造教育提高到很高的高度。甚至提出了“一切为创造”的口号(见《陶行知全集》第9卷第一线01页)。他认为: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活教育的三大宗旨之一。陶行知赋予教育创造的功能,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要推进现代文明就必须发挥创造精神,把培养创造力,看成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 4、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可行性 针对一些人认为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等原因不能创造的错误认识,陶行知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批驳,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先生的论述,打破了创造的“天才论”“神秘论”“唯条件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树立起创造的信心,鼓舞人们敢于创造,积极创造。 5、肯定了行动是创造的前提 陶行知一贯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就是以“做”为中心。同样,他认为,行动是创造的前提,创造的基础,“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他指出:“今日的学校是所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