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阐释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类文化中有关人生观的思想评析,对中西文化进行概要比较,对当代社会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新的阐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个性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目的与和手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等等,进行辩证得分析,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维,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把思想理论教育科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结合起来,对新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个别章节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概念堆砌,和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所纠正。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进行新阐释,说明当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人生观中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人生问题是大学生最实际的问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性如何却因人而异。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未必有深刻的认识。大学生的成分很复杂,其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所学的专业也不同,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深刻与合理的人生观念。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既成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也没有统一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模式可供选择。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生问题展开探讨,以帮助我们形成比较自觉、合理的人生观念和态度,指导我们的人生。

一、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观念、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的自由选择相关。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特定的空间,而个体自我的努力和追求也决定人生的质量。人的个性决定人生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评价的标准,这就决定人生观的复杂性,因为人生观既具有人类理性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色彩,与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相联系,处在动态的过程中。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但是,从一般的人类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观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有一般的特征。人生模式也有一定的类型,可以进行价值评价。

(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

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目的、价值、效果的观点,是比较具体的观念形态,要受到一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只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有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所获得的系统的哲学或宗教的世界观。世界观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唯物主义世界观之中还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分。不同的世界观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社会的本质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实体,社会运动的本质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的、社会性的、物质的运动,实践是主体的价值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总体的趋势是主体性的增强。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的不发展、经济剥削和政治专制,曾经剥夺了多数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而在当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更多的人的人生焕发出光彩。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对人生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人生观的构成必须把主观愿望和客观社会条件相结合,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的利益相结

合,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采取科学的人生态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把主观的和客观的精神看成世界的本体,割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或者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把主观动机和社会效果割裂开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或者宣扬超自然的神灵和命运的作用,忽视人的主体地位。这样一种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容易形成与社会隔隔不入的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盲目自大,在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由于与社会的对峙而造成封闭的心态,内心世界很容易失衡。持这样的世界观,在人生观上脱离实际:有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感恩,不知回报,不讲德性;有的悲观厌世,消极沉沦,不思进取;有的随心所欲,相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不考虑后果;有的缺乏自主意识,做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

所以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人生观的指导作用很大。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也可以形成自发和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很容易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觉地学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以自身的人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仅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人生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倡导构建和

谐性社会,以便为人性的发展提供最广阔的空间,是理想和现实结合的范式,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并不排斥历史形成的观念文化中的有价值的成分。

2、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体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高层次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只有被整合到人类实践的目的中才能得到实现。社会文明越进步,越能满足更多的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反映主体需要的价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有各种层次和类型,人类、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等都可以是具体价值关系的主体,由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个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人的主观评价是不同的,因此,价值是多维、多面、多重的,所谓青菜萝卜个人喜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价值的主观任意性,由于事物的性质、结构和属性的客观性、由于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同样受到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价值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关系的内容非常宽泛,具有较大的主体选择的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某些领域,由于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受到物质利益的制约,受到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受到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约束,根据个体心理平衡机制的需要,社会对价值关系有普遍性的文化规约。人

类文明的进步也在不断调整价值关系,使之更加合理,符合人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价值体系中,一般来说,西方人更加看重个体的价值,而中国古典文化更看重社会的价值;公有制社会标举奉献的价值,而私有制的社会提倡索取的价值;市场经济倡导高效率的价值,而自然经济则形成慢节奏的价值;集权政治提倡服从的价值,而民主社会则倡导自由和创造的价值;高雅文化倡导精神的价值,而功利主义追求感官享乐的价值。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由此形成一定类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价值观决定人生的需求和目的。价值观反映主体的需求和目的,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第一要素,也是个体心理的动力,是至关重要的。在理想的社会,所有人的幸福成为社会的主导倾向,也成为社会个体的人生追求,人与人互为手段和目的,使社会全体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在私有制和专制的社会,往往只给少数人提供发展的机会,而是更多的人处在被剥夺和被压制的困境。以致于人性异化,使得很多人失去基本的人性,人格变态,沦为自卑性和自大性人格,有些人把别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有些人失去人生的目标,由此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造成人生的悲惨局面,使得人处在极端焦虑、恐惧、孤独和痛苦的境地。因此,伟大的哲学价康德指出,人是目的本身。每个人都应该既把自己当作人,也把别人当作人,自尊和尊重别人应该成为人生的首要目的。人的本性就是劳动,要通过相互合作的诚实的劳动来获取生活的资料。

其次,价值观影响人对生活需要的看法。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按照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西方学者,他更强调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西方人过分强调自我,也导致西方社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个体心理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但是从东方人的观点看,个体的社会归属的需要也许更加重要。而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社会的全球化,人类的合作非常重要。社会为个体的自由阿发展提供的空间是有限的,个体不仅要自我扩张,还需要一定的自我限制。现在随着全球人口的膨胀,地球的物质资源越来越有限,因此个体必须限制对物质的需求,扩大对精神的需求。而且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精神的需求,爱的伦理精神、审美的意识、人生的信仰才使个体超越自我,达到自由的境界,使个体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索取受到限制,而给予则是自由的。

再次,价值观影响人生活动效果,价值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彼此之间可以构成价值链,具有目的手段关系。有些东西,比如金钱、权力、知识、名誉、地位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只能当作人生的手段,而不能当作人生的目的来追求。如果把它们当作人生目的来追求,超越自己的能力拼命来追求这些东西,甚至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将导致极坏的后果。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关于人生皆空的观念,儒家关于“义大于利”的观念,传统美学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原则都有一定的道理。上述东西都是身外之物,要看淡一点。

此外,价值观决定人生的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使人可以正确

评价人生的效果,有幸福的人生体验。老子云:知足,衡足矣。做人恬淡为上,宽宏大量,乐于奉献,兴趣广泛,这样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快乐自在。

(二)人生观的基本构成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目的、价值、效果的观点,具有丰富的内容。从它的基本构成来看,要包括对人生的形而上的观念形态,以及关于人生的基本过程和活动方式及其效果的形而下的意识形态,诸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人际观、恋爱婚姻观、享乐观、生死观。人生既需要能上升到哲学的形而上的观念的引领,才能使我们超越一己的狭隘,与人类的普遍的经验相融合,得到人类精神的营养,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达到宗教般执著的人生信仰的高度,使我们能够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辩证地看待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有与无,用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从容地面对人生,创造和享受人生每一个过程,慢慢走,欣赏啊!人生也需要形而下的经验层次的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善于处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生活,掌握生活的艺术,获得人生的自由。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人人都要终生学习,否则就要被淘汰。当代大学生尤其要珍视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刻苦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从书本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学;不仅要向老师学,而且要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不仅要学好专业,而且要学习专业

以外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有灵活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期间将就要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为自己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劳动是人的本质,职业是人生的物质基础。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学习部分地和就业联系起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职业生涯。大学生既有远大的理想,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又要脚踏实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而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结果蹉跎岁月,一事无成。

在当代社会,人际互动大大增强,已经超越国际。社会能力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不仅在工作中,需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生幸福的保障。大学生要学习社会知识,要懂得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人在社会中所具有的角色地位,意识到人际关系受到社会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制约,受到一定的文化观念的支配,为人处事既不要过分单纯和天真,不谙世事;也不要老于事故,投机专营。而要不卑不亢,合情合理,围绕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设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懂得人生的成长,离不开宇宙万物的恩泽,离不开父母和社会的培养和关心,要有感恩心,要有责任感,使个人的生命成为人类生命大树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唱响生命之歌。对人要宽容、博爱,富有同情心,多赞美。少指责,多种善因,才能多收善果,人生之路才会越走

越宽广。在恋爱方面要把青春期的情感冲动和理性相结合,要把对爱的朦胧向往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使之成为完善自我的动力,而不要沉湎于其中,影响学业,更不要因此而消沉和堕落。

人生的享乐本无可非议,但是要把它放在适当的位置,大学生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能沉湎于享乐,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享乐也有高低境界之分,高雅的享乐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改善人类的心理,而低级的享乐则会腐蚀灵魂,瓦解人生斗志,使人失去本质。

生死乃大矣!人生观的核心是对待生与死的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热爱生命,热爱人类,与人生的困难作斗争,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要有意义,死要值得。但是也有人对人生抱消极悲观的态度,遇到一点人生困难,就想轻易放弃生命,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大学生受到党和人民多年的教育和培养,是国家的人才,更要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类伟大事业中去。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断奋进。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对人生问题的看法,是对人类文化积累中有价值的观点的总结,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对个体人生指导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在人类原始社会,虽然人类的生产力非常落后,科学也才刚刚萌芽,但是由于人类没有分裂,人性没有异化,人类是积极向上的,充

满对生命的热爱,在原始的宗教、神话和艺术中,展示了对生命的无限的激情,对奉献人类的英雄的讴歌,中国古代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都反映了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但是自从进入阶级社会,由于社会的对抗,人性的异化,才萌发了损人利己的人生观念、功利主义意识、纸醉金迷的人生态度,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尽管如此,在人类文化中,依然贯穿着先哲们对人生有意义的探索的宝贵的思想。在人类思想的宝库中,对人生的探索最为激动人心,因为它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的命运,最能激动起人的情感,引发人无尽的思考。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幸福,人生的智慧是最高的智慧。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文明社会对人生的看法都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把以个体和群体、主观和客观、目的和手段相脱节为特征,具有某些唯心主义成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以人类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为基础,倡导把主观和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倡导以人为本,人性的全面发展,使个体的幸福建立在人类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成为现实的可能。因此,在当代社会,正确的人生观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导向,对人类文明长期积淀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的正确、合理的成果加以继承,对各种腐朽、没落的人生观加以批判,对人类成功的人生实践加以总结,对个体的丰富的人生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勇于实践,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

人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是每时每刻伴随着人的生命过程的,

是最真实的。人们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从快乐和痛苦的体验中,感悟人生,领悟生命的真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从抽象观念出发,有些人从个人本能出发,经常在人生道路上走向歧途,甚至陷入绝境。人生挫折在所难免,但是能否从失败中总结教训,需要人的自觉性。人生问题不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生的自觉性,完善自我,书写人生壮丽的画卷。

(一)努力追求,实现高尚的人生

人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体,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人不仅需要物质手段来维持自然的生命体,而且需要精神的支柱,以实现人对自我的不断超越的本质。自然的动物尚且具有自然天性,具有一定的种群意识,相互依恋,人类更具有社会的意识,能够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而贡献自我,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运用科学、艺术、管理才能去服务社会。因此人类的生活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人的生命历程可以有高远的境界。

高尚的人生,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人不可能不具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要通过劳动来解决生活问题,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类社会越发展,给个体创造的自由的空间越大。因此,那种依赖别人的人是不完整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把别人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这样的人是卑鄙的。高尚的人生应该把个人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成全他人,以此来超越自我,实现更加宏大的人生意趣。

高尚的人生还应该有丰富的精神内容,因为人生虽然不能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把人和宇宙万物区分开来的是人的高贵的精神——人的信仰、人的理性、人的情趣。物质是被动的,精神是能动的。在现代社会人被汹涌的物质流所包围,精神有所困乏,有些人炫耀的是地位、金钱、财富,缺少的是社会的责任感、人道主义的情怀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宁可挥霍浪费,也不愿意帮助同类,在靡靡的享乐之中,空虚度日,这样的人生是荒诞不经的,低级的。

(二)勇于实践,实现成功的人生

成功的人生必须把高尚的目的和务实的手段相结合。因此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一定要把美好的理想和社会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对专业的选择。对职业的规划都要联系社会客观实际。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社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使得社会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既给个体创造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给个体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我国来说,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尤其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薪金的岗位更是有限,更多的岗位是需要大学生去拼搏、去开拓、去付出辛勤劳动的。这就要求广大的大学生要有高尚的情操,乐于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去适应社会的多样性的需求。

成功的人生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地摆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社会越发展,高等教育越普及,因此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精神贵

族化的群体,那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当代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人与人的平等意识,人与人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地位的差别。大学生更应该引领时代潮流,具有广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融入社会,为大众服务,只有这样,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广。况且大学生虽然多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但是还缺少社会实践的知识,所学的知识未必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整合、补充、扩展、完善,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是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大学生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诚恳地向社会大众学习,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成功的人生以对社会的贡献和自我的评价为双重尺度。对社会贡献多,是每个个体的向往,但是并没有一个同一的标准。对社会的贡献要与每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相联系,对于个体来说,只能尽力而为,不必苛求。人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必强求,每个人应该根据自我的个性特点设计人生,不必一定要求轰轰烈烈,平凡的人生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只要社会有需求,都是有意义的。对于个体来说,衣食无忧,有所追求就是成功的底线,人生的价位定得太高,难以实现,超越生命负荷去工作,是违背人性的,那种高消费、高支出的人生未必可取。至于为了过度的享乐,挺而走险,以致于触犯法规或社会公德的做法,更是葬送自我。

(三)完善自我,实现幸福的人生

幸福的人生是主客观的统一,幸福一方面依赖于客观的环境,另一方面根源于主观的内心体验。一般来说,健康的体魄、温暖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业和事业的成就、闲适的业余生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是幸福的诸多的主客观条件,但是,在一个人身上这些方面很难得到完全的统一、由于自然天赋的差别,社会条件不同,个体的人生际遇有很大的差别,人生没有统一的模式,幸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客观的环境是人很难控制的,因此幸福更多地体现在人生的坚定的信仰、持之以恒的努力、纯朴而简单的心灵、真实而美好的体验。

幸福的人生首先是奋斗的人生。人的本质就在于自由地创造,作为大学生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要善于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在校时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要拓宽就业面,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

幸福的人生还在于拓宽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与社会保持和谐,对生活充满情趣,无时无刻不感受生活的无比美好。要有感恩心,感谢大自然的恩泽,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社会的培育,感恩的心是幸福的心;要有宽容心,人性是有弱点的,如果不能容忍他人的人性的弱点,那么任何人都是难于相处的;要有平淡心,对社会的名利要淡泊,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人事纷争,也不会过于劳碌,以致于无暇享受生活的美好,甚至带来对健康的损坏。因此,个体的道德修养、审美的趣味、和谐的心理是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要保持对幸福的体验,对心理情绪的适当的控制也很重要,要克服自

卑心理、嫉妒心理和傲慢心理。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完美的,但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同样是不完美的。人要提高对自我评价的能力,适当的欣赏自己是必要的;对他人也不要苛求,不要歧视,要平等看待,多赞美,少指责,要为他人的成就而欢呼。对人对事要有热情、激情,但是也不要太执著,尤其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人与人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给自己和他人都留有自由的空间。要热爱大自然万物,要有艺术的情趣,生活的情调。自由而恬适的心灵是幸福的体现。

人生难免有波折,因此意志的坚定也是幸福不可或缺的因素。每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有些人甚至为了生存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历尽人生的种种磨难。在人生的困境中,正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才使人有着对幸福的体验。同时,我们也要慈悲的情怀,要爱人如己。在当代中国,还有很多人生活很艰难,我们要善待他们,相互帮助,相濡以沫,在痛苦的枝干上,嫁接快乐的根苗。

三、知行合一,创造实现完美人生的条件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生是具体的生命过程,是知与行的合一。虽然每个人都要经历人生,但是有些人的人生是自由自觉的,有些人的人生是无知和盲目的。任何个体都有人性的弱点和经验的局限性,都需要接受人类集体经验的借鉴。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博览群书,从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吸取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

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多地接受这方面的知识,而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对较少地接触这方面知识,但是无论任何专业,专门介绍人生的知识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与人生的需要是不对称的。而人生是个体生活的全部,关系到个体的命运和幸福。进入当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生的意义更加重要,要求个体对人生有更高的自觉性。所以大学生除了要完成专业学习外,还要围绕着人生问题,去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人生问题的相关知识。所以,要扩大阅读的范围,多读书、读好书。

与人生问题相关的知识范围也是很广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主要有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传记文学等等方面。以上概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对人生观的指导意义,要掌握其精要还需要我们大量地阅读原著以及原理方面的书。此外,人类历代思想家的著作也值得一读,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庄的道家哲学都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个体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提高自生修养,获得人生自由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积极地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群体的归属,注重个体内心的和谐,但是对个体的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客观条件的作用认识不足;与此相反,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性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奋斗,构建适合个体自由竞争与契约合作的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体系,虽然并未完全实现,但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西文化的互补,有助于构建自我与

社会和谐的新的人格,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人类的宗教意识虽然属于唯心主义的体系,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由于世俗文化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内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才导致宗教的滋生。宗教信仰的执著,对爱的情感的弘扬,对不良情绪的调控,都是一些有价值的文化因素。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读一些宗教方面的书籍,从中吸取有益于人类心灵的养分也是很好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努力。

人类的审美文化通过激发主体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完美对象的欣赏和创造,提高人的情趣、丰富人生。审美活动是主客体的内在统一,人在感受美的刹那间,完全进入忘我的状态,获得幸福的体验。审美意识是组织成功的人生经验,主体欣赏和创造的是适合于生命节奏和生命情感的对象的形式,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超脱了世俗的功利的生活,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培养审美的情趣,读一点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特别是传记类文学,对于丰富人生是很有用的。

人生更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开放自我,拓展人生。要热爱大自然,融入社会,多实践、多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人生的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把握生命和生活的本质。大学生要培养顽强的意志,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学会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社会竞争与合作,去做一番事业。在生活中,

要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得与失的关系,平衡心理。对生活始终保持乐观态度,享受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二)以成功者为楷模

个体经验的局限性,决定任何个体都要接受社会文化,个体的学习可以通过社会模仿来进行。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成功的人生经验对于个体都很有参考价值。

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不计其数,有各种成功的典范,既有领袖人物,也有普通百姓;既有科学家、艺术家,也有各行各业人士;既有成就一番大业的伟人,也有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人。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夺目的光辉,体现了人格的伟大力量,表现出战胜巨大困难的顽强的毅力,奉献人类的崇高的精神,以及成熟的智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从这些成功者的身上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前进的动力。

(三)超越自我

人生有很多指导的原则和规范,也有很多的榜样,但是人生的本质在于创造。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优势设计人生,要善于把握社会的各种机遇,不断地进取。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大学生要不断调整人生的观念,不断地克服自身弱点,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不断地超越自我。当代大学生要用青春的热情去书写人生最美丽的篇章,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参考资料:

①谢新观、王道君主编.哲学原理[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阐释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类文化中有关人生观的思想评析,对中西文化进行概要比较,对当代社会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新的阐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个性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目的与和手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等等,进行辩证得分析,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维,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把思想理论教育科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结合起来,对新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个别章节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概念堆砌,和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所纠正。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进行新阐释,说明当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人生观中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人生问题是大学生最实际的问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性如何却因人而异。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未必有深刻的认识。大学生的成分很复杂,其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所学的专业也不同,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深刻与合理的人生观念。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既成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也没有统一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模式可供选择。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生问题展开探讨,以帮助我们形成比较自觉、合理的人生观念和态度,指导我们的人生。 一、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观念、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的自由选择相关。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特定的空间,而个体自我的努力和追求也决定人生的质量。人的个性决定人生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评价的标准,这就决定人生观的复杂性,因为人生观既具有人类理性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色彩,与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相联系,处在动态的过程中。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但是,从一般的人类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观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有一般的特征。人生模式也有一定的类型,可以进行价值评价。 (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资料综合

人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但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以自己的创造来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身也有需要。可见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所以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人的价值的评价。既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而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从性质上讲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同性质的价值观所起的导向作用不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一、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们有着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区别

一、区别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是相对稳定的不轻易改变的,一个人世界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际遇,文化素养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反之这将人带入歧途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二、联系 1、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价值选择。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引人们正确的看待人生,想问题、办事情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做奉献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反之,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致使人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并误导人们的言行 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统一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真正意义看作贡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实体现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怎样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观察其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来判断,一个人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就是其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充分展示了其的价值观。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 所谓区别就是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三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课提纲)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高尚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 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学习实践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是肩负时代使命的迫切需要;是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握三点基本要求。一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最高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二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来自于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从本质上说,就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三是坚持以艰苦奋斗敬业奉献为正确实现途径。我市是西部内陆地区,尽管这些年发展很快,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的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人均低。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挥霍浪费,不松懈斗志,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一年一年地苦干,一代一代地苦干,一刻也不放

松地苦干,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奉献精神与利益原则的关系。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确对待和把握个人利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要把个人利益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二是正确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要体现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民带来幸福上,要通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三是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关系。共产党员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要恪守道德规范,带头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建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四是正确处理人生追求与权力地位的关系。共产党员要立志做大事,不能把职位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只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树立高尚的人格,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诱,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努力实践、刻苦锻炼形成的。具体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到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要紧密联系实际。二是加强实践,积极投身我市跨越式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去。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奋力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这是全市广大党员最大的实践。只有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跨越式发展这一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三是加强党内生活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之下,是党员自觉进行党性锻炼,加强世界观改造的组织保证。党内生活锻炼要严于解剖自己,党内生活锻炼贵在高度自觉,党内生活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四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制度环境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好的制度往往有利于塑造完善的人格,而有缺陷的制度则可能使人的心灵发生扭曲。我们一定要在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 进性 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明确强调,共产党员“要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曾庆红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广大党员把科学理论运用于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深刻检查、认真反思,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深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它贯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就是它的先进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一个先进的政党,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要由全体党员来执行;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体现。作为一个党员,要具备这种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少数党员干部经不住利欲诱惑,堕落成腐败分子,就是动摇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只有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正确看待各种事物,改造主观世界有力的思想武器。在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践行“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提要本章重点掌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以及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根源,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对哲学的一般性问题、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关注和探索的学科,必须是人类思维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和人类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后才得以产生的,即满足温饱以后,才有可能去反思生存的状态。所以,西方闻名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的技巧、知识,而是一门高贵、神圣的求知之学。人们是由于对外部事物和自身境况的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其目的是为了解惑和求知。因此哲学的英文Philosophy,其本意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绝不是各种智慧的总汇,而是把智慧作为研究的对象。即,要去探究和理解人有没有智慧、能力去认识、改造世界?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人又是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以,哲学是在人们认识、掌握和解决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并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去阐明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的,人们逐步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而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哲学是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一门学问。 所以,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宗教思想虽然也是一种世界观,但它只是以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为基础,依靠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与畏惧的情感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因此,哲学和朴素、自发的世界观、宗教世界观等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什么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什么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生存而忙碌,为事业而奔波,生命在社会中演绎。每当茶余或者饭后,当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思绪就会变得广阔,偶尔也会有一种想要想探索人生真谛的冲动,这或许是赋予我们智慧的存在给予的一种启示吧?我们不妨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思考。(屌丝体悟:知识改变命运,智慧掌控人生,当我们感慨命运不公的时候,不妨多学习点知识吧。)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

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 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 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 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 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