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中心句教学设计

奇妙的中心句教学设计
奇妙的中心句教学设计

《奇妙的中心句》群文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赵鑫

设计理念:

《奇妙的中心句》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群文阅读议题。群文阅读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这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寻找中心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速度,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4篇文章《专心的玛利亚》《庐山的云雾》《泸定桥的狮子》《小而美的澳门》组成《奇妙的中心句》的群文阅读文章,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达到教学目的。首先从文章中引导学生找出本组文本的中心句,感受到文章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心句所放的位置不用所表达的作用也不同,这样才能更清晰的读懂文章。

群文议题《奇妙的中心句》

群文篇目:《专心的玛利亚》《庐山的云雾》《泸定桥的狮子》《小而美的澳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学会在阅读中寻找中心句,快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3、阅读对比中发现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初步感受中心句的作用。

4、学会并运用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说具体。

教学重难点: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的位置、作用。

一、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我请一个朗读最好听的孩子来读这个小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一个能概括这个故事主要意思的句子来。

2、学生朗读课件出示的片段。相机指导。

3、抽生回答:哪个句子能概括这段话主要意思?

4、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句子)像这样能够表示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我们叫

——中心句(板书)。中心句就像一个重要的“领袖人物”,统领着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中心句不仅能帮助我们领会自己的想法,还能让文章显得有层次感,可中心句的位置不用,其作用也不同,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4篇文章,找一找它们的中心句的位置及作用。

二、出示新课

(一)《专心的玛利亚》

(二)出示阅读提示:

①请带有感情的朗读选段,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找找文章的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③作者把全文的中心句放在了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三)2、交流《专心的玛利亚》

(四)(1)《专心的玛利亚》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藏在哪儿呢?睁大我们的眼睛,你找到了吗?为什么你认为是这句话呢?

(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书,从来不因为人多而受干扰)

(出示句子,齐读)

(五)交流,汇报

三、学习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四、学习交流《庐山的云雾》《泸定桥的狮子》《小而美的澳门》三篇文章

师:第一篇文章,第一句话玛利亚的特点就是中心句,我们很快的找到了。同学们,每篇文章都有中心句,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庐山的云雾》《泸定桥的狮子》《小而美的澳门》三篇文章

阅读提示:找出中心句,根据中心句的位置不用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的,填好表格。

4.小结: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发言也很精彩!通过认真的阅读,我们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明白了中心句的位置不同所起到作用也不同。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优质公开课教案(10)

统编版六年级《桥》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播放山洪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大、猛、狂) (二) 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像泼。像倒。) 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 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一种表达特色。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 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呢?(老汉)该选哪些词来表现老汉呢?也在3---10处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奇妙的中心句教学设计

《奇妙的中心句》群文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赵鑫 设计理念: 《奇妙的中心句》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群文阅读议题。群文阅读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这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寻找中心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速度,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4篇文章《专心的玛利亚》《庐山的云雾》《泸定桥的狮子》《小而美的澳门》组成《奇妙的中心句》的群文阅读文章,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达到教学目的。首先从文章中引导学生找出本组文本的中心句,感受到文章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心句所放的位置不用所表达的作用也不同,这样才能更清晰的读懂文章。 群文议题《奇妙的中心句》 群文篇目:《专心的玛利亚》《庐山的云雾》《泸定桥的狮子》《小而美的澳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学会在阅读中寻找中心句,快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3、阅读对比中发现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初步感受中心句的作用。 4、学会并运用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说具体。 教学重难点: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的位置、作用。 一、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我请一个朗读最好听的孩子来读这个小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一个能概括这个故事主要意思的句子来。 2、学生朗读课件出示的片段。相机指导。 3、抽生回答:哪个句子能概括这段话主要意思?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18 奇妙的桥》教案_4

<<奇妙的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各种桥的制作材料与特点。 3、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制作成的桥的特点,进而感受它们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奇妙之处。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好,首先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远看像张弓,立在河当中,上面车马过,底下轮船游。”打一建筑物。对,是桥,说起桥,大家都不陌生,谁没见过桥,谁又没走过桥呢?不过,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些不一样的桥——奇妙的桥(板书)。 2、齐读课题:奇妙的桥 (二)、设疑自探 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奇妙”是什么意思?

2.文中描写了哪些奇妙的桥? 3.这些奇妙的桥,奇妙在哪里?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解疑合探 1、小组交流 (1)奇妙的意思?稀奇巧妙 (2)课文写了那些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 (3)你们觉得为什么要称这些桥为奇妙的桥呢? 师:是呀,奇就奇在造桥的材料上。(引读第一节。) 2、细读课文,了解桥的奇妙(小组合作,说说你们最喜欢桥的特点) a、分组准备:自由选玻璃、纸、盐桥,同类组成小组,讨论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桥的奇妙? b、汇报评价:突出桥的奇妙。 (1)玻璃桥——晶莹透亮特种玻璃童话世界 (2)纸桥——新型原料强度很高设计巧妙 (3)盐桥——万丈盐桥,汽车通过要一个多小时 3、图文结合,感情朗读 刚才我们学习玻璃桥、纸桥、盐桥的时候,同学们发现这几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开头用的都是设问句)。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感受,教师补充:以设问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学们,利用设问句有这么多好处呀!

新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2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天地的奥秘”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和《火烧云》,分别从天上、地上、海底等不同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4个部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填补学生观察的缺口,让学生更真实、直观地欣赏到天地间的美景。 课题 内容简说 我们奇妙的世界 本文按照“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总写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然后分别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具体展示世界的奇妙,结尾照应开头,指出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大千世界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海底世界 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大千世界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海底世界本文是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从海底的光线、声音、动物的活动、植物及矿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和丰富资源,说明了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火烧云 本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 认识26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呈现、变幻、宁静、迅速、威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积累文中的精彩语段,背诵《火烧云》第3~6自然段。 3.利用多媒体真实、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从几个方面分别描述,把内容表述清楚的写作方法。

4.收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积累语文学习素材,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精彩语段。背诵《火烧云》第3~6自然段。 3.学习作者从几个方面把内容表述清楚的写作方法。 4.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热爱和亲近自然的情感。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2~3课时 23.海底世界………………………………………………………………… 2~3课时 24.火烧云…………………………………………………………………… 2~3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3~4课时 1.在体会课文所描写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美丽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积累文中优美语段。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课题我们奇妙的世界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主要采用“以学生观察为基础,以朗读为方法,以思考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学生) 2.观察大自然,有自己的发现。(学生)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桥》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优秀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桥》语文公开课 教案(优秀)优秀教案 《奇妙的桥》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学会“妙、米、仿、入、国、车”7个生字,会认“造、纲、玻、璃、宽、吨、盐、省”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同学画自身见过的桥。 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同学拿着画介绍,并贴在黑板一角。) 同学们介绍的有木头造的桥,有用石头造的桥,还有用水泥、钢铁造的桥。俺们今天要认识的桥和你们介绍的都不一样。 玻璃、纸、盐各有什么特点?(玻璃脆,易碎;纸薄,易破;盐易化。)而这些东西却可用造桥呢?此时,你想说什么? 板书课题:奇妙的桥。 二、过桥识字游戏。 背景:黑板上画一座桥,生字摆在右边。 同学自由认读生字。 同座互读,正音。 指名上来读会认的字,读对了就请生字“过桥”。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在右边。 同学读词语,把生字和它的朋友送回家。 三、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把生字词送回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同座互读课文,听一听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了吗? 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同学自身识记生字“妙”。 指名生分析“妙”字的字形结构。 仔细观察“妙”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师作示范指导,同学自身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五、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奇妙的桥》教案之三

《奇妙的桥》教案之三 导读: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注读使学生了解玻璃,纸,盐也能造桥,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立志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玻璃桥,纸桥,盐桥的奇妙之处。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 2媒体课件:各种奇妙的桥的图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导注读 读课题,想想,有什么问题?批注在课题旁。引导理解“奇妙”(奇特、美妙) 二、激趣导入,感知新课 1说起桥,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有用钢筋水泥制造的长江大桥,有旅游时小村庄里见过的石头造的桥,有完全用一根木头造的独木

桥…… 2到底什么样的桥才称得上“奇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欣赏课文中的这些奇妙的桥,透过字里行间,看看你有什么不同感受。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作上记号。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相评正音。 4默读课文给段落写上番号,认真读第1段,借助课文旁批想一想,把自己知道的批注在书上,同桌交流。 三、细品课文,掌握方法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后几段,结合课前的了解,想想课文里的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这些桥的特点?(老师相机指导勾出最概括的句子:这些真是奇妙的桥啊!) 2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奇妙的桥呢?用“”勾出。 3精读第3段。 教师:让我们先来欣赏玻璃桥的奇妙吧。 (1)自读第3段。 (2)出示学习提纲,分小组学,让学生借助课文批注自读、自悟。 ①第3段有几句话,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玻璃桥的奇妙的?

围绕中心句写具体教案

读读练练(三年级) 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无锡市亭子桥小学王辰卿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课文中的总分结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适当的方法和精准的词语,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练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并学着自己围绕中心句写一写。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并能够在练习中得以运用。教学过程: 一、读读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堂有意思的课,揭示课题:读读练练(三年级) 我们读什么呢?我们来读一段学过的话。 2、一读 (1)出示: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大家请看,这是我们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中的一段话,好好地读一读。 (2)体会中心句,中心词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出示这段话?它是一种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其中有一句话,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中心句”(板书:中心句)。谁来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读一读。中心句里一般有中心词,你能找出来吗?对,下面两句话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词,把庐山云雾的“姿”和“态”写具体的。(板书: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3)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呢?我们再来读读后面两句话。 作者写了哪儿的云雾? 山头的云雾和山腰的云雾,是作者抓住了“点”上的云雾来描写;弥漫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是作者抓住了“面”上的云雾来描写。 下面我们先看“山头的云雾”,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作者写的很巧妙,用了比喻的是手法,用了一个精准的词语“戴在”,把山头的云雾写具体了。 看看半山腰的云雾,又是什么姿态?是,作者同样用了一个比喻,用了一个精准的词语“系在”,把半山的云雾写具体了。 (4)小结:这句话,作者用常见的比喻手法“……像……”,用了精准的词语“戴在”、“系在”,把庐山云雾的姿态写具体了,让我们如临其境。(板书:……像……) 读好这句话 (5)下面我们看看,“……是……”也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板书:……是……)弥漫山谷的云雾特点是什么?遮挡山峰的云雾特点是什么?读好这句话。 (6)小结:同学们,同样是比喻的方法,可以用“……像……”,也可以用“……是……”的句式,但都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围绕中心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的。这段话是典型的把中心句放在开头,具体内容放在后面,我们就把它叫做总分方式吧。 (7)引读:老师读中心句,同学们读具体描写的句子。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一段典型的总分段落,用了比喻的方法,精准的词语,把庐山云雾的姿态写具体了。 3、再读 我们再来看一段话,也是很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出示:

新《桥》公开课教案

16.桥(第二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课件多组;音乐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旁批出你的理解; 2.请用“﹏﹏”勾出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4.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16课《桥》,知道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铁素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继续学习。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出示词语,抽生朗读):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个别读或开火车读)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师相机板书:洪水老汉) 3.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分组赛读) 4.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洪水汹涌、很是可怕……) 那么洪水到底有多可怕,老汉有多伟大。我们一起看看自学提示。 (课件)自学提示:

(1)熟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旁批出你的理解; (2)请用“﹏﹏”勾出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4)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 请大家把你的预习作业拿出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请将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读。 2.抽生汇报: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请自由练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场怎样可怕的洪水。 3.(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生练习读。选择一句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读、齐读)(相机板书:如魔)5.从这五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6.你读懂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师提示板书)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3.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公开课教案

《我们奇妙的世界》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奇妙的世界”为主题,编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3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无穷无尽的奥秘隐藏在天地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是本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 《我们奇妙的世界》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章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展现了这个奇妙世界的神奇和活力,承担着引发学生发现“事物”的特点,了解从“事物”哪几个方面“写清楚”,感悟单元语文要素的责任。课文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可充分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让学生认识到奇妙的世界就在身边,应乐于去观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学情分析】 1.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2.学生通过本册教科书第三、四单元的学习,初步掌握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也能够准确找出概括一段话大意的关键语句。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大部分学生能够梳理“事物”的特点,但总结提炼如何“写清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通过组织个性化阅读和合作学习活动,感悟和内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呈、雕”等7个生字,会写“呈、幻”等11个字,会写“奇妙”、“飞行”等2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天空和大地的。 3.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含义。 4.能仿照例句,写自己发现的普通而美的事物。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课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填空天空和大地的。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奇妙桥》公开课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奇妙桥》公开课教案 Teaching plan of "wonderful bridge" open class of the second v olume of the third grade of Xi'an Normal University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奇妙桥》公开课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的: 学会“妙、米、仿、入、国、车”7个生字,会认“造、纲、玻、璃、宽、吨、盐、省”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 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同学画自身见过的桥。 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同学拿着画介绍,并贴在黑板一角。) 同学们介绍的有木头造的桥,有用石头造的桥,还有用水泥、钢铁造的桥。俺们今天要认识的桥和你们介绍的都不一样。

玻璃、纸、盐各有什么特点?(玻璃脆,易碎;纸薄,易破;盐易化。)而这些东西却可用造桥呢?此时,你想说什么? 板书课题:奇妙的桥。 二、过桥识字游戏。 背景:黑板上画一座桥,生字摆在右边。 同学自由认读生字。 同座互读,正音。 指名上来读会认的字,读对了就请生字“过桥”。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在右边。 同学读词语,把生字和它的朋友送回家。 三、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把生字词送回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同座互读课文,听一听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了吗? 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中心句教学提纲

中心句

找出中心句 用横线画出下面的段落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展开描写的(找出中心句) (1)青蛙最喜欢吃昆虫。苍蝇、蚊子、白蛉、蚱蜢……它都爱吃。它鼓着一对大眼睛,蹲在池塘边上,只要有虫子飞过,它“噌”地跳起来,舌头一伸,就把虫子卷进嘴里去了。 (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3)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4)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每次上课,她从盒里取出一支粉笔,用到最后一点点,还舍不得扔掉。两个指头掐得紧紧的,用力地写着,直到无法再写的时候才扔掉。那时候,你看到粉笔头只有豆粒儿那么一丁点儿了。你一定会想: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 (5)陈毅从小就刻苦练习毛笔字。那时候的小学生一定要练习毛笔字。陈毅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每天写一百个大字、二百个小字。 (6)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小草儿钻出泥土,鹅黄的树叶儿从枝头伸出脑袋,桃花纷纷绽开笑脸。春天真美! (7)爷爷一生过的都是简朴的生活。战斗时代,他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粗布军装。一身衣服穿了几年,补了又补。解放以后,他把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到了北京。 (8)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9)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小兴安岭的夏天真 美 ! 三年级快乐阅读找中心句 (一)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1、课文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文章从()、()、()三方面介绍了南沙的物产丰富。

《桥》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作者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桥》。 2、了解作者。——此时是学生汇报资料还是由老师介绍?如果是老师出示资料的话,尽量抓住关键词句,让资料的内容简洁,便于理解。 师:同学们,《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所以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二)合作交流 1、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2、出示词语: (1)第一组: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洪水) 推想:咆哮的意思。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指读 方法指导: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

得有滋有味了。 (2)第二组: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这是描写谁的? 指导“冷冷地说”,再读 (3)出示:祭奠 祭奠是什么意思?出示汉字演变 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博大精深、变化万千) 写一写这个词。——如果是教师在黑板示范的话,一定要在田字格中范写,便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 课文中是谁祭奠谁?(文中的丈夫我们可以称他为老支书。儿子是文中的小伙子。)还写了哪些人?板书: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 3、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感悟 1、这是怎样的桥? (1)所有的人命运都和桥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怎样的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窄窄的桥、挽救人们生命的桥、(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2)这是一个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哪,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怎样?(塌陷、断裂)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通往死亡之路的桥、断桥) 2、聚焦老支书,体会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过渡: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让它成了救命桥?生:(齐)老支书。(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7—23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或者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句话你读到了老支书的什么特点?(沉着冷静)这句话的哪些词最能体现老支书的沉着冷静?(盯)老支书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假如你就是这群乱哄哄的人群中的一员,你看到老支书的眼神,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板书:神态) 老支书就是要用这样的眼神使大家尽快的镇定下来。从老支书的这样一个神

奇妙的中心句

执教年级:三年级 议题:奇妙的中心句 篇目:《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南海明珠— 海南岛》 一、学习目标 1.以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22、24课为例,学会在阅读中寻找中心句,快速 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2.比较中发现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初步感受中心句的作用。 3.学会并运用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说具体。 二、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中发现中心句的位置、作用。 2.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说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一段话,找出概括这段话主要意思的句子。 2.引出中心句的概念。 (二)学习课文,寻找中心句 1.默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南 海明珠—海南岛》,分别找出这些文本的中心句。 (三)对比与发现 对比几篇文章的中心句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中心句位置不同: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在中间。 群文阅读优秀案例精选 ◎ 程晏 四川省乐山市外国语小学

2.中心句出现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 3.内容都围绕中心句的中心词来写。 4.从多方面把事物介绍具体。 5.段落中也有中心句。(板书:段中 段尾) 6.写人、写事、写景、写活动的文章有中心句。(板书:人 事 物 景) (四)学以致用 1.出示图片,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把意思说完整、具体。 2.每人选择图上的四种动物,围绕中心句说一段话。 五、总结 群文材料 ◆选文1 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选文2 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

《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教学设计

围绕中心写一段话教学设计 五年二班李丹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中心句,掌握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说一说、写一写,能够围绕中心句把内容说明白、写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进行习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方法,能够独立围绕中心句按照总—分的结构写一段话,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在黑板上画朵花。)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朵花比作一段话,这其中的花蕊是指什么?(此处的设计意是在通过花蕊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题。)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新授 1.(出示课件)明确中心句的概念。 2.(出示课件)了解中心句的位置与作用。 3.(出示课件:北大荒的秋天片段) 问题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什么?中心词呢? 问题2:作者选择哪几种事物来表现“原野热闹非凡”? 问题3:作者如何把内容写得生动形象? 问题4:除了这些,我们在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还要注意什么? (通过设置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课文片段的内容总结出围绕中心句写内容时的方法。) 4.小练习: ①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②补充中心句:根据后面的内容补充中心句。

(通过这两个题正反两方面巩固刚才对中心句的认识。) 5.问题:同学们,你们赶过集吗?用一个词来形容赶集的场面? 小组合作一:围绕着每逢周六,小镇上的集市总是热闹非凡,在组内展开想象来说一说,然后小组汇报。(播放一段声音,创设情景。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赶集时候的场面) 学生汇报。 6.小组合作二:从下面题目任选其一,小组内先说一说,然后写写。 1.龙沙公园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2.秋天的落叶五彩缤纷。 3.冬天是一个快乐的季节! 4.课间跑操,欢乐多。(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有可写、可说的地方,说与写结合,才会让学生有画面感,从而围绕中心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7.学生汇报。 8.根据小组合作二的内容,尝试加上适当的题目、开头、结尾,使其成为一篇完整的作文。 9.学生汇报。 三、课堂总结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2.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是一首围绕着老师来写的歌曲。) 板书设计 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群文阅读寻找中心句教案

群文阅读“中心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4个选段的阅读知道什么叫做中心句。 2、培养学生如何去找中心句。 3、培养学生以“中心句在前”的形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内容: 选自《小镇的早晨》、《秋天的山》、《西沙群岛》《秋天的雨》的片段。 三、教学重点 通过4个选段的阅读,知道什么叫中心句。 四、教学难点 通过4个选段的阅读,学会如何找中心句以及以“中心句在前”的形式写一段话。五、教学步骤 (一)游戏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紧张吗不如我们先做一个“数量词”游戏。通过“一群小鸟” 中对“群”的理解,让学生们知道什么叫作“群文阅读课”,并开始阅读第一个选段《三只金鱼》。 (二)阅读《小镇的早晨》 1、阅读提示:①请带有感情的朗读选段,找一找段中有几句话,并标出来。 ②思考:段中每句话都写了什么 ③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段中第()句话来写的。 2、学生快速阅读。 3、全班交流,教师梳理。 4、介绍“中心句”。 中心句:最能体现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 (三)阅读《秋天的山》、《西沙群岛》《秋天的雨》选段,找“中心句”。 1、阅读提示:

静静读重点段,想想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并用Q~”勾画出中心句在小组内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教师梳理 3、通过找四个选段的共同点,发现“中心句在前”的特点。 4、谈谈运用中心句的好处。 同学们,你觉得在写作中运用中心句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由发言) (四)妙笔生花 1、写一写:请用中心句在前”的形式,自己写一段话。女口:我的课余生活…、春天的田野… 2、举例子(生填写) ⑴我们的课余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有时我们会在操场上 ( ),有时我们会在小河边(),有时我们会在树林里(),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在()。 ⑵春天的田野五颜六色。粉红的()开了,像()。 洁白的()开了,像()。金黄的()开 了,像()。 六、拓展延伸,持续阅读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发现并收集“中心句在后”、“中心句在中”的段落或文章。

《桥》获奖教学设计1 公开课获奖教案

《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点拔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18 奇妙的桥》教案_12

《奇妙的桥》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玻璃桥、纸桥、盐桥的奇妙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各种奇妙的桥的图片。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导注读。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想想,是在说桥的什么主要特点?那你知道“奇妙”的意思吗?“奇妙(奇特、美妙)”把它批注在课题旁。今天,我们带着两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1.从哪些方面说出桥的奇妙?2.奇妙在哪里? 二.激趣导入,感知新课。 1.出示我们生活中桥的图片,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桥?说起桥, 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桥。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有哪些桥?②用什么材料做的?③你们觉得哪个词语重要?理解词语“熟悉”是什么意思?提示近义词和反义词,生字“悉”的结构等。 3.这些桥都是普通的桥,生活中常见的桥。到底什么样的桥才称得上“奇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欣赏课文中这些奇妙的桥,你还听说过哪些材料造的桥呢? 三.细品课文,掌握方法。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玻璃桥的特点? 2.从哪些方面说出玻璃桥的奇妙?(玻璃桥的长度、宽度、载重量介绍玻璃桥的奇妙) 3.你喜欢本段那一句话?为什么? 4.大家把句子整齐读一遍。 5.帮助理解“似乎”的意思。 6.本段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7.理解词语“载重”的意思,书写“载”,讲笔顺和结构等。 四.自学自悟,欣赏感悟。 (一).1.刚才我们学习玻璃桥,听说纸也能造桥,学习第4自然段: 2.整齐读课文。 3.了解纸桥的特点?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奇妙的中心句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奇妙的中心句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议题:奇妙的中心句 选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海南明珠》 学习目标: 1、以人教课标版三上第2 2、24课为例,学会在阅读中寻找中心句,快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2、比较中发现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初步感受中心句的作用。 3、学会并运用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说具体。 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中发现中心句的位置、作用。 2、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中心句 1、孩子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话,在欣赏这段话的同时我请

一个朗读最好听的孩子来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一个能概括这段话主要意思的句子来。 2、学生朗读课件出示的片段。相机指导。 3、抽生回答:哪个句子能概括这段话主要意思? 4、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句子) 像这样能够表示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我们叫——中心句(板书)。其实,我们小学生阅读的很多文章中都有中心句,在我们初步阅读过的第六组课文中也有这样的中心句。 二、学习课文,寻找中心句 A、寻找全文中心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第2 2、24课课文,分别找找全文的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2、交流《富饶的西沙群岛》 (1)《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藏在哪儿呢?睁大我们的眼睛,你找到了吗?为什么你认为是这句话呢?(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让我们感受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出示句子,齐读)作者把全文的中心句放在了哪个位置? 3.交流《香港,璀璨的明珠》: 交流全文的中心句,出示,齐读。 中心句出现在哪个位置? 4、交流《美丽的小兴安岭》: 交流全文的中心句,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是这句话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