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小说)

拉丁美洲新小说

拉丁美洲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近四个世纪之久,十九世纪殖民地各国纷纷独立,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较其殖民祖国西班牙及北方的近邻美利坚有如天壤之别,遑论被视为边缘弱势的文化文学事业。虽同以西班牙语写作,而且自十九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印第安文学与黑人文学(奴隶文学)发展蓬勃,但是这个区域的文学创作受到国际的重视仅是近半世纪的事。在小说方面,最直接的肯定与刺激则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瓜地马拉的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及1982年颁给哥伦比亚的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先前有1945年及1971年颁给智利诗人蜜丝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及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之后1990年颁给墨西哥诗人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盱衡二十世纪的国际文坛,拉美文学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回顾本世纪拉美文学(小说)的发展至大放异采约莫可分为三个时段:1940年以前的传统小说,1940-1975的新小说(爆炸时期),1975年后(后爆炸时期)转型期。

1915-1929年间,虽然有零星的个人作品市场销售成功的例子(阿根廷小说家基拉德斯(Ricardo Güiraldes)的<<塞昆多?宋布拉先生>>(Don Segundo Sombra)及曾任委内瑞拉总统的小说家罗幕洛?加叶哥斯(Rómulo Gallegos)的<<芭芭拉夫人>>(Do?a Bárbara),大体而言,并没有太多杰出优秀的小说家。此时期文学创作一般称为『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

1. 1940年代:传统小说与新小说的分水岭

上述的『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便是传统小说(观察小说)的类型,基本特点是民俗采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写作风格。1926-1932年间传统小说渐趋式微,1929年罗幕洛?加叶哥斯的<<芭芭拉夫人>>(是波赫士的作品及马奎斯的<<百年孤寂>>销售盛况前最畅销的拉美小说)出版后,被视为传统小说(土地/乡土主题小说:远离城市在蛮荒之地创造文明)的结束,而此时阿根廷小说家马叶亚(Eduardo Mallea),阿尔特(Roberto Arlt)及瓜地马拉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等人创新风格小说崭露头角(1926年阿尔特的作品出版<<愤怒的玩偶>>(El jugueterabioso),1932年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El se?orpresidente)初稿完成,但一直至1946才出版)。

新小说掘起的成因:

(1)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共和政权失败,1940年起大批知识份子流亡拉丁美洲(主要为墨西哥和阿根廷),对拉美文化带来新冲击。墨西哥和阿根廷南北两点也正是拉美文学中小说创作最鼎盛之地(人口众多及出版事业的发达亦是因素)。尔今这两国和欧洲的西班牙已成为西语出版连线的铁三角。

(2)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文化机构、出版社的成立,新杂志、书籍的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一代读者的阅读取向,有别於受欧、美文化薰陶的老一辈以阅读英语及其他欧语书籍的选择,以西班牙文撰写,关注本土切身的内在问题及美洲意识追寻的作品成为新的

阅读导向。

(3)直至1930年以来流行的写实风潮已现疲软,而荒缪主义文学在戏剧的发展远大於小说的表现,因此,拉美小说家融合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等大家精华【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阿根廷)受吴尔芙,卡夫卡的影响;欧内堤(Juan Carlos Onetti,乌拉圭),鲁佛(Juan Rulfo,墨西哥)受福克纳影响;沙特、卡谬影响萨巴多(Ernesto Sábato,阿根廷);乔伊斯影响柯达萨(Julio Cortázar,阿根廷)等】,佐以美洲大陆的神秘与神话色彩,形成受读者喜爱的创作题材。

(4)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前卫主义思潮中在空间及时间的影响最广最深远的便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著重行为、梦的解析、人格分裂/双重性格等方面的探讨。打破时空的藩篱,生死可以齐观,前世今生可以同在等诠释手法。

1940-1950年间,新技巧尝试的小说纷纷出版,如欧内堤的<<无人之地>>(Tierra de nadie,1941),<<就在今夜>>(Para estanoche,1943),<<短暂的一生>>(La vidabreve,1950);波赫士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如<<歧路花园>>(El jardín de los senderosque se bifurcan,1941),<<虚幻故事>>(Ficciones,1943)及<<阿列夫>>(El Aleph,1949);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雅内兹(Agustín Yá?ez,墨西哥)的<<水流>>(Al filo del agua,1947);萨巴多的<<隧道>>(El túnel,1948);卡本迪尔(AlejoCarpentier,古巴)的<尘世王国>>(El reino de estemundo,1949)等知名作品。新技巧尝试包括扬弃线性排列组和的时间顺序和逻辑思考的模式,代以分析人物的心灵精神层面,刻划人的隔阂与孤寂,宿命论天意的传递,解析事实的多重与非理性面,以想像的空间取代真实的空间,不再一味以第三人称全知的观点叙述,改以多位叙述者甚至叙述者角色模糊的技巧。

1960:爆炸时期(Boom)/拉美新小说跃登国际文坛

一般所称拉美文学的『爆炸时期』乃指六O年代的文学旋风,其原因为:

(1)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各国文人与知识份子乐见其成,咸认卡斯楚的革命成功(推翻巴帝斯达(Fulgencio Batista)的军事独裁)可以带动其他拉美国家的改革或革命;此外,古巴革命的另一项特色便是对文化问题的重视,特别创立一个文化机构『美洲之屋』(Casa de las Américas)及以此为名的杂志,举办各种研讨会,文学奖以带动文学创作风气,因此,『美洲之屋』及<<美洲之屋>>杂志迅速成为文化革命的重镇与文化宣传媒体,最积极投入的核心人物包括阿根廷的柯达萨,墨西哥的福恩特斯(Carlos Fuentes),哥伦比亚的马奎斯及秘鲁的尤萨(Mario Vargas Llosa)。这些作家以文学为发展重点,对与其政治立场与理念不相同者未刻意排挤。(卡布列拉?因凡特1965年便选择流亡之路)。

(2)1962年:『爆炸时期』(Boom,景气)的形成与出版市场也有密切关系。西班牙出版社设法恢复因内战(1936-1939)而失去的拉丁美洲市场。最佳的方法便是出版拉美作家的作品,且在西班牙造势宣传,再打进拉美市场。首先投入的是巴塞隆纳的Seix-Barral(老板是诗人巴拉尔Carlos Barral)出版社,并且专为拉美小说家特别设立一个『图书文学奖(BibliotecaBreve)以兹鼓励。1962年尤萨的<<城市与小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英译<<英雄岁月>>(The time of heros)首先荣获此奖,市场销售势如破竹,跌破专家眼镜,造

成出版界的震撼,也激发出版界的雄心,咸认远景可待。例如柯达萨,他是第一个作品被重新出版的作家,1964年旧作重新付梓,一家於1959年成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出版社,两年多的时间卖出约一百五十万本。此种一触即发的轰动,无异『爆炸』现象,相对地也吸引其他欧、美出版社的注意与兴趣,纷纷跟进,透过翻译或将作品改编成电影,拉美小说的声势也随之登上国际舞台。

(3)魔幻写实:拉美文学的『爆炸时期』,新小说的大放异采设定在六O年代,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另一个便是小说家运用『魔幻写实』技巧的成熟代表作均在此时期面世。如欧内堤的<<造船厂>>(El astillero,1961),萨巴多的<<英雄与坟墓>>(Sobre héroes y tumbas,1961),卡本迪尔的<<光明时代/启蒙世纪>>(El siglo de las luces,1962),福恩特斯的<<克鲁兹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1962),柯达萨的<<跳房子>>(Rayuela,1963),秘鲁阿尔格达斯(JoséMaría Arguedas)的<<所有的血>>(Todaslassangres,1964),古巴雷萨马?利马的<<天堂乐园>>(Paradiso,1966),尤萨的<<青楼>>(La casa verde,1966),多诺索的<<无垠之地>>(El lugar sin límites,1966)* ,马奎斯的<<百年孤寂>>(Ciena?os de soledad,1967),古巴卡布列拉?因凡特的<<三只伤心老虎>>(Trestristestigres,1967)等。这些杰作不仅是彼时的畅销书,迄今也是国际书市的长销书。

『魔幻写实』:1925年德国艺评家佛朗茨?罗(Franz Roh)诠释德国后期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指称乃是试图抓住永恒的『新写实』,一种变动又恒常,存在出现又消失(如同赫拉克里塔斯和帕美尼德斯两人的理论),真实与魔幻空间并存的意境,而赋予『魔幻写实』一词。义大利作家蒙田贝利(Massimo Montempelli)则将『魔幻写实』引申为超越未来主义的模式* ,藉以追寻另一种真实。拉丁美洲方面,1948年委内瑞拉小说家乌斯拉?皮耶德里(Arturo UslarPietri)在<<委内瑞拉文学与作家>>一书中用来解说委内瑞拉反写实规范的小说潮流。此后,『魔幻写实』不迳而走,迅速被广为应用,名家相继出版此类风格作品,成为拉美小说的特色标记。在『魔幻写实』蔚为风尚前,1949年古巴小说家卡本迪尔在<<尘世王国>>出版序文中便提出『神奇写实』一词,解说他的创作特色,以示和彼时欧洲流行的思潮有所区别。他写下:『看到海地旧时王宫的废墟在时光隧道与大自然中存在的惊奇,我领悟到美洲本身便是神奇的存在…拉美的地理,历史,人文便自然散发一种真实的惊喜与神奇』。一般在解读卡本迪尔的作品时不免先用『神奇写实』来诠释,即使以『魔幻写实』来研读,也是相通。

『魔幻写实』的特色为(1)将真实的历史与神话融合(2)将真实的时空与梦幻的意境交错(3)荒诞与现实为一体两面,皆是真实的呈现。

魔幻写实若要寻根,欧内堤的<<井>>(El pozo)(1939年出版)应是『魔幻写实』新小说的滥觞。除了『魔幻写实』,另一个通用的文学名词是『虚幻叙述体』:悬疑、侦探、谋杀等题材亦在此列。若要刻意区分两者,则可解说为,『魔幻写实』表现的是美洲本质,将事实以奇特变形重现,与原始的美洲神秘色彩结合,(此类以阿斯图里亚斯,卡本迪尔,阿尔格达斯,鲁佛,马奎斯等人为代表)。『虚幻叙述体』则是运用作家个人的想像力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传递感观感受不到的真实面,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如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永恒不定论(如波赫士,柯达萨,雷萨马?利马,福恩特斯,多诺索,乌拉圭小说家艾南德兹(FelisbertoHern ández)等人)。概括而论,阿斯图里亚斯与波赫士无疑是拉美『魔幻写实』的宗师,尤其波赫士,古巴小说家卡布列拉?因凡特说:『今日从事写作的拉美作家,没有一个人可以自外於波赫士的影响』。

传统小说与新小说的差异

传统小说著重披露社会的不公加以批判,新小说更重挖掘人的境遇与问题,为人类找寻新的价值观(存在主义的思维)。如马奎斯言:『一部好小说就是猜测世界的一个谜语』。

呈现人性与事实吊诡、非理性、奥秘的多面向,甚或以荒谬诠释人类存在的意义。

从观察摹拟事实的表现手法转而以象徵涵义诠释小说意旨。(人名,地名等命名的构思,马奎斯称鲁佛(<<佩德罗?巴拉摩>>)对小说命名的用心最出色。)

『克里欧由主义』(在拉丁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欧洲人或黑人),传统乡土土著文学题材式微,阿斯图里亚斯的新印第安主义(新乡土文学,嵌入神话传奇异事)兴起;描写的地理背景范畴更宽广。

怀疑主义与悲观意识的呈现:

爱的观念动摇,不认为是存在的支柱,强调个人的孤寂、隔阂;死的观念与价值改变,直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即是地狱的化身。悲剧收场的情节。

打破道德的价值观,尤其是宗教和性的禁忌。墨西哥小说家艾利桑多(Salvador Elizondo)说:『世界丰富之处恒常隐藏在人类不为人知的秘密生活的暗处』。

政治/社会批判:对独裁者的控诉(拉丁美洲共同的历史沿革)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马奎斯的<<独裁者的秋天>>(El oto?o del patriarca),鲁佛的<<佩德罗?巴拉摩>>,罗亚?巴斯多斯的<<人之子>>(Hijo de hombre),<<唯我独尊>>(Yo,el supremo)<<检察官>>(El fiscal)等三部曲,卡本迪尔的<<耍手段>>(El recurso de método),卡布列拉?因凡特的<<和平像战争>>(Asíen la pazcomo en la guerra),尤萨的<<大教堂的对话>>(<<酒吧夜话>>)等。

幽默(嘲讽)与情色--- 藉讽喻揶揄社会现象与人生百态以抒解人类的苦闷。波赫士的<<阿列夫>>,柯达萨的<<跳房子>>,马奎斯<<大妈的葬礼>>(”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Grande”),尤萨的<<城市与小狗>>,<<庞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Pantaleón y lasvisitadoras)等作品。

---性与色,除了一般性爱的描写外,性行为的分析与描述更露骨。

---乱伦:如鲁佛的<<佩德罗?巴拉摩>>,萨巴多的<<英雄与坟墓>>,马奎斯的<<百年孤寂>>。

---同性恋(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尤萨的<<大教堂的对话>>(<<酒巴夜话>>(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多诺索的<<无垠之地>>,雷萨马?利马的<<天堂乐园>>,普易(Manuel Puig,阿根廷)的<<蜘蛛女之吻>>(El beso de la mujerara?a)等。

---肛交:古巴萨尔度(SeveroSarduy)的<<马伊特雷亚>>(Maitreya),福恩特斯的<<肤色的变化>>(Cambio de piel),柯达萨的<<马奴叶之书>>(El libro de Manuel)

---性虐待:艾利桑多的<<法拉贝夫>>(Farabeuf)

---手淫:柯达萨的<<奖>>(Los premios),尤萨的<<城市与小狗>>

---妓院:多诺索的<<无垠之地>>,尤萨的<<青楼>>,欧内堤的<<与尸为伍>>(Juntacadáveres,<<尸社>>),作为拉美生活的象徵。

拉美作家并非刻意藉情色题材哗众取宠,或是预测此种题材必然盛行的趋势,抑或想要彰显此题材藉以达到”色情民主化的目的”。情色问题的凸显正是和传统小说不同的特色,它有几方面的作用:萨巴多说:”性终於透过文学达到形而上的意义,传统行为规范的瓦解与乐观主义的危机…显示性与孤寂问题的存在,…藉著肉体达到沟通的功能,此种情感交流如同领圣体仪式般神圣。”这个铨释正也是呈现人类心灵孤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透过性达到发觉自我,解放自我的目的。墨西哥小说家萨因兹(Gustavo Sáinz)在<<罗伯教父/狼同志>>(CompadreLlobo)中将性化为与一切规范抗衡的手段,征服黑夜的壮举。(”黑夜来临,一切陷入荒谬境地,所有规范丧失意义,无事可为;激情荡漾,纵欲使性,恣意而为是反抗黑夜(/反抗规制)最好的对策”)。贪婪纵欲变成抒解压力的方式及掩饰其他方面无能为力的凭藉。而手淫、性暴力的批露则是对颓废惰落的社会问题的批判,影射社会的压制,反应男性的兽性行为与蛮横。尤萨的<<城市与小狗>>,普易的<<蜘蛛女之吻>>皆有此涵意。当然,性问题的探讨除了是关注人的境遇的新观点,也是承袭传统中由来已久对社会的抗议怒吼,如萨因兹言:『我们如果无法挑起社会革命,我们就从道德革命著手』。

1975-:后爆炸时期

爆炸时期结束年代为1971年左右,主因是卡斯楚上台后,为巩固其政权,更行个人军事独裁,古巴诗人帕迪亚(Heberto Padilla)1969年出版诗集<<游戏之外/退出游戏>>(Fuera de juego),强烈批判卡斯处政权,被拥卡斯楚派视为反革命份子,且被迫公开修正其言论悔过输诚,此举引起欧美诸多知识份子的声援,也有不少不谅解其作为,帕迪亚最后流亡美国。而原来的核心人物也不再坚持初衷,渐趋解体,拉美的『爆炸时期』也跟著平息。

爆炸时期的作家年龄层不一,有的尔今凋零归尘(波赫士、柯达萨、鲁佛、阿斯图里亚斯、卡本迪尔、欧内堤、雷萨马?利马、普易…等人),其余仍继续耕耘* ,也继续主宰拉美文学的走向与市场(马奎斯、尤萨、多诺索、罗亚?巴斯多斯、卡布列拉?因凡特,但渐脱离魔幻写实的风格,回到写实的路子。小说结构不若爆炸时期的作品复杂(<<跳房子>>,<<三只伤心老虎>>,<<佩德罗?巴拉摩>>都是结构复杂的典型)。

以马奎斯为例,<<爱在瘟疫蔓延时>>,<<异乡客>>,<<爱与魔鬼>>布局都比先前作品来的简

洁。报导文学也是作家乐於经营的题材,内容仍以追溯历史和社会事件为主轴。

后爆炸时期头角峥嵘的作家如智利的阿言德(Isabel Allende),智利的史卡梅达(Antonio Sk ármeta,电影<<邮差>>原著),秘鲁的布里西?艾契尼格(Alfredo Bryce Echenique),哥伦比亚的慕地斯(álvaro Mutis),阿根廷的索利亚诺(Osvaldo Soriano)……等。

结语

台湾出版界与读者对拉美文学的喜好与取舍深受美国商业化宣传及改编小说为电影剧本的潮流影响,语言的隔阂也是造成接触断层(或接触不良)的原因。阿言德(<<金色豪门>>原著)和墨西哥的艾丝姬维儿(Laura Esquivel,<<巧克立情人>>原著作者)是较明显的两个例子。

卡布列拉?因凡特说:『下一个杰出的西语作家将是西班牙人』,似乎也道出拉美文学的发展到一个需力求突破的瓶颈。如多诺索在<<大象葬身之地>>(Donde van a morir los elefantes)中隐约期许,希盼拉美再创另一个『爆炸时期』。

拉丁美洲文学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s

拉丁美洲全部国家和地区以印第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等写作的文学。主要可以分为3个系统:西班牙美洲文学,巴西文学,安的列斯文学。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内在的联系,它们的文学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性质。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史家已经把拉丁美洲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研究,一般认为可以分为:

①史前时期。欧洲殖民者来到之前,中亚美利加洲和南亚美利加洲的印第安民族已经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化,但是在被征服的过程中完全被摧毁,只能从幸存的少数几部作品中看到古代印第安文学的面貌。这少数几部作品就是拉丁美洲文学的渊源。

②殖民地时期。主要处在宗主国文学的影响之下。17世纪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的巴罗克文学和贡戈拉主义,也流传到拉丁美洲。同时,人文主义思想和启蒙运动也开始波及。民族文学已经萌芽。这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末,克里奥约(即土生白人)要求摆脱宗主国的束缚而独立的思潮兴起,称为克里奥约主义。反映在文学上,则表现为要求描写殖民地本土题材的美洲主义。

③独立革命时期。民族文学诞生,在独立革命运动浪潮推动下,主要倾向为浪漫主义。其中以印第安人为题材的称为印第安主义;以某一地区生活为题材的称为地区主义,加乌乔文学为其最有特色的代表;以风尚习俗为题材的称为风俗主义。地区主义文学和风俗主义文学往往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④民族文学繁荣时期。民族文学在继续发展中要求创新,形成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浪潮遍及拉丁美洲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开始兴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反映印第安民族生活的,称为土著主义。黑人题材则在诗歌方面得到表现,称为黑人派诗歌。

⑤当代文学。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学继续发展,逐渐显示出各自的特点。60年代,小说

方面形成一个高潮,出现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正在扩大。

拉丁美洲文学

拉丁美洲诗的创作

现代主义?鲁本边_里欧(Rubén Darío, 1867-1916)

现代主义与前卫主义之转型期?蜜丝特拉尔/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 1889-1957)

前卫主义(创造主义与极端主义)发展雏型?乌依多布罗(Vicente Huidobro, 1893-1948)与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

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之发皇?返朴归真?聂鲁达(Pablo Neruda, 1904-1973)

超现实主义之颠峰代表?帕斯(Octavio Paz, 1914-1998)

拉丁美洲的小说

1940年代:传统小说与新小说的分水岭

1940-1950年间:新技巧尝试的小说纷纷出版

1960:爆炸时期/魔幻写实(boom / magic realism)/拉美新小说跃登国际文坛

1975:后爆炸时期:爆炸时期结束年代为1971年左右?帕迪亚(Heberto Padilla)事件

后爆炸时期作家:情色,历史,写实。史卡梅达(Antonio Skármeta, 1940-);阿言德(Isabel Allende, 1942-);艾契尼格(Alfredo Bryce Echenique, 1939-);索利亚诺(Osvaldo Soriano, 1943-1997)

、拉美女性作家

阿古丝汀妮(DelmiraAgustini, 1886-1914, 乌拉圭)

梦芭尔(María Luisa Bombal, 1910-1980, 智利)

卡布列拉(Lydia Cabrera, 1899-1991, 古巴)

卡斯提亚诺(Rosario Castellanos, 1925-1974)

帕拉(Teresa de la Parra, 1891-1936, 委内瑞拉)

伊芭波路(Juana Ibarbourou, 1892-1979, 乌拉圭)

费蕾(Rosario Ferré, 1938, 波多黎各)

加西亚伂旇雌?/FONT>(FinaGarcía Marruz, 1923, 古巴)

加萝(Elena Garro, 1920-, 墨西哥)

欧坎波姐妹(SilvinaOcampo, 1906-1993/Victoria Ocampo, 1890-1979, 阿根廷) 贝莉罗西(Cristina PeriRosi, 1941, 乌拉圭)

芭莲瑞拉(Luisa Valenzuela, 1938, 阿根廷)

向徐小馒大师致敬:拉丁美洲文学

拉丁美洲文学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中

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的整个地区。拉丁美洲的命名,

是由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长期历史发展

的共同性决定的。其中主要使用西班牙语的国家,称为

“西班牙美洲”;把巴西包括在内的时候,则称为“伊

比利亚美洲”。拉丁美洲则是其总称。除了上述以拉丁

语系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外,还包括使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文学,其范围包括拉丁美洲全部国家和地

区以印第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等写作的文学。主要可以分为3个系统:西班牙美洲文学,巴西文学,安的列斯文学。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有许多

共同的因素和内在的联系,它们的文学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性质。因为:

1. 文学借以表达的工具——语言,是共同的,许多

国家使用西班牙语,其次是葡萄牙语、法语、英语。

2. 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相似的,历史上都长

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独立以后,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目前仍多数处于不发达状态。

3. 文学所经历的发展道路,大体上是一致的,都存

在着一个努力建立民族文学的问题。

4. 各国、各地区文学相互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和影

响。例如现代主义运动,几乎遍及拉丁美洲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史家已经把拉丁美洲文学作为

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研究,一般认为可以分为:

1.史前时期欧洲殖民者来到之前,中亚美利加洲

和南亚美利加洲的印第安民族已经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化,但是在被征服的过程中完全被摧毁,只能从幸存的少

数几部作品中看到古代印第安文学的面貌。这少数几部作品就是拉丁美洲文学的渊源。

2.殖民地时期主要处在宗主国文学的影响之下。

17世纪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的巴罗克文学和贡戈拉主义,也流传到拉丁美洲。同时,人文主义思想和启蒙运动也开始波及。民族文学已经萌芽。这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古典主义时期。

18世纪末,克里奥约(即土生白人)要求摆脱宗主

国的束缚而独立的思潮兴起,称为克里奥约主义。反映在文学上,则表现为要求描写殖民地本土题材的美洲主义。

3.独立革命时期民族文学诞生,在独立革命运动

浪潮推动下,主要倾向为浪漫主义。其中以印第安人为题材的称为印第安主义;以某一地区生活为题材的称为地区主义,加乌乔文学为其最有特色的代表;以风尚习俗为题材的称为风俗主义。地区主义文学和风俗主义文学往往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4.民族文学繁荣时期民族文学在继续发展中要求

创新,形成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浪潮遍及拉丁美洲

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

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开始兴起,出

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反映印第安民族生活的,称

为土著主义。

黑人题材则在诗歌方面得到表现,称为黑人派诗歌。

5.当代文学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学继续发展,

逐渐显示出各自的特点。60年代,小说方面形成一个高

潮,出现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正在扩大。

参考书目

Luis Alberto S□nchez,HistoriaComparada de

lasliteraturasamericanas,Buenos Aires,1976.

二十世纪拉美文学发展概况

拉丁美洲是墨西哥及其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统称,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这些地区自15世纪末陆续沦为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法国的殖民地,直到19世纪初才获得独立。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使拉美地区西葡文化与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互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混合体,这构成了现代拉美文学的文化基础。独立革命时期,拉美文学出现繁荣的局面,产生了地方民族特色的加乌乔文学和利萨尔迪(1776-1827)的《癞皮鹦鹉》(1813)这样的杰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于拉美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文学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诗歌中的现代主义和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是古巴?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教案

第6课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培养观察想象力和探究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3、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 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 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 2、查找屈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离骚》、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它们不同于传说,因为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拉丁美洲与巴西导学案教学文案

拉丁美洲巴西导学案 【学法指导】:1.先读自主学习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并在教材上进行标记,如有不懂地方用红笔画出。同学要认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尽量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2.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完成合作探究部分,先自主思考,形成思路,并在学案上记录,后课堂上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拉丁美洲及巴西的地理位置。 2、说出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以及地形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3、说出拉丁美洲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重点难点】 1、拉丁美洲的组成和位置 2、西高东低,交错分布的多种地形 3、湿热的气候特点(难点) 4、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自主学习】 1.拉丁美洲的范围包括哪些?并简述拉丁美洲的位置。 2.简述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的地理位置。3.简述中美地峡和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并说明巴拿马运河的地理意义。4.拉丁美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东西部地形有什么特点? 5.拉丁美洲受地形影响下气候如何分布? 6.为什么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7.拉丁美洲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8.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怎么独特,哪种人种占得比例大? 【探究新知】 思考一:拉丁美洲分布面积较广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分析形成原因。

思考二:为什么南美洲的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思考三:试比较拉丁美洲与非洲气候类型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其原因。思考四: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 思考五:南美洲40°S以南安第斯山以东为温带沙漠气候成因。思考六:1.描述亚马孙河流的水文特征。 思考七:你认为亚马孙河内河航运是否发达,为什么? 【我的收获】 【知识链接】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山脉分别是() A.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C.横断山脉、大兴安岭D.大分水岭、大兴安岭 2.有关①、②两地所在国家的正确叙述是()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必读书目

《外国文学史》推荐阅读书目 在阅读时,请大家注意版本,这对于 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初学者来说尤 为重要。 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希)荷马/ 2001-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00 / 平装/ 罗念生,王焕生/ 推荐罗念生翻译的版本,译文较准确。陈中梅版次之。 2、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1961-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0.46元/ 精装/ 罗念生 悲剧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经典,尤其是索氏的悲剧。 3、神曲 但丁/ 2004-0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三册) / 43.00 / 平装/ 田德望恩格斯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4、浮士德 (德)歌德/ 1994-11-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 / 平装/ 绿原 5、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2001-1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38.0 / 平装/ 杨绛/ 全2册 昆德拉把现代小说称为:塞万提斯的遗产。 6、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装 如果你想追求畅快的阅读感受,朱生豪的译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想从事研究,梁实秋的译本做到了忠于原著。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欧洲的文明,不是戏言。 7、失乐园 (英)弥尔顿/ 1996-3-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8.0 / 精装/ 朱维之 宗教文学,可以加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朱维之的译本。 8、鲁滨孙飘流记 (英)笛福/ 2003-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00 / 平装/ 徐霞村 冒险小说。现在看来很让人费解这部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何以吸引了当时的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状况你便会明白,殖民主义思想最早在这部作品中有所表现。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小说) 拉丁美洲新小说 拉丁美洲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近四个世纪之久,十九世纪殖民地各国纷纷独立,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较其殖民祖国西班牙及北方的近邻美利坚有如天壤之别,遑论被视为边缘弱势的文化文学事业。虽同以西班牙语写作,而且自十九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印第安文学与黑人文学(奴隶文学)发展蓬勃,但是这个区域的文学创作受到国际的重视仅是近半世纪的事。在小说方面,最直接的肯定与刺激则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瓜地马拉的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及1982年颁给哥伦比亚的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先前有1945年及1971年颁给智利诗人蜜丝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及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之后1990年颁给墨西哥诗人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盱衡二十世纪的国际文坛,拉美文学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回顾本世纪拉美文学(小说)的发展至大放异采约莫可分为三个时段:1940年以前的传统小说,1940-1975的新小说(爆炸时期),1975年后(后爆炸时期)转型期。 1915-1929年间,虽然有零星的个人作品市场销售成功的例子(阿根廷小说家基拉德斯(Ricardo Güiraldes)的<<塞昆多?宋布拉先生>>(Don Segundo Sombra)及曾任委内瑞拉总统的小说家罗幕洛?加叶哥斯(Rómulo Gallegos)的<<芭芭拉夫人>>(Do?a Bárbara),大体而言,并没有太多杰出优秀的小说家。此时期文学创作一般称为『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 1. 1940年代:传统小说与新小说的分水岭 上述的『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便是传统小说(观察小说)的类型,基本特点是民俗采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写作风格。1926-1932年间传统小说渐趋式微,1929年罗幕洛?加叶哥斯的<<芭芭拉夫人>>(是波赫士的作品及马奎斯的<<百年孤寂>>销售盛况前最畅销的拉美小说)出版后,被视为传统小说(土地/乡土主题小说:远离城市在蛮荒之地创造文明)的结束,而此时阿根廷小说家马叶亚(Eduardo Mallea),阿尔特(Roberto Arlt)及瓜地马拉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等人创新风格小说崭露头角(1926年阿尔特的作品出版<<愤怒的玩偶>>(El jugueterabioso),1932年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El se?orpresidente)初稿完成,但一直至1946才出版)。 新小说掘起的成因: (1)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共和政权失败,1940年起大批知识份子流亡拉丁美洲(主要为墨西哥和阿根廷),对拉美文化带来新冲击。墨西哥和阿根廷南北两点也正是拉美文学中小说创作最鼎盛之地(人口众多及出版事业的发达亦是因素)。尔今这两国和欧洲的西班牙已成为西语出版连线的铁三角。 (2)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文化机构、出版社的成立,新杂志、书籍的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一代读者的阅读取向,有别於受欧、美文化薰陶的老一辈以阅读英语及其他欧语书籍的选择,以西班牙文撰写,关注本土切身的内在问题及美洲意识追寻的作品成为新的

宗教文化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 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1]自然宗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或多或少都是会产生影响。对我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宗教主要是从上古时期便开始的一种并不统一且系统的天帝的崇拜和一种灵魂观念、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以及到了近现代才有较大影响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有众多教徒,但是其主要存在与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对我过主流的汉文学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宗教 中国文学 影响

内容目录 摘要: (2) 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4) 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4) 3. 道教与佛教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意识 (5) 4. 基督教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7)

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早在道教诞生和佛教以及更后来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之前我国就有了原始的天帝崇拜以及灵魂观念。胡适也曾明确说,“我们看殷墟(安阳)出土的遗物和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2]只是这些并没有系统的形成某个宗教而仅仅是对某个神进行崇拜,望其 保护一方平安,如屈原《九歌》的众神。”战国时代楚墓中的'镇墓兽'和漆器花纹上的怪兽,是楚人'信巫鬼'的表现。”[3]而之所以产生这些鬼神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很多的现象无法作出集体解释,同时人类也无法对抗自然的强大力量,然而当某个人掌握了某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作出语言的时候,众人发现通过其预言可以避免灾祸时对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久之在当时容易产生一种偶像崇拜将其神化,便诞生了一些神灵如伏羲神农等。而另一些则是在自己无法解释的前提下臆造出某些神灵,并其拥有某些神秘力量,以此来解释无法解释的事情,这样的神灵就诞生了,比如盘古等。或是将某些自然灾害的起因归为鬼怪作恶。 就在当时的人民对某些偶像进行神化或者臆造出某些神灵时,必定会附上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以显示其力量的异于常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能抵抗自然的力量。然而很明显,这些神的力量是不存在的或者这些神根本连原型都没有。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创作,当其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时候就形成了早期的神话。诸如《后裔射日》、《嫦娥奔月》之类。 之后又有人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总结于是便产生了诸如《山海经》、《搜神记》之类的书籍。然而这时的宗教并未形成体系,这时的此类文学作品算是神话作品。真正系统的宗教在我国出现则是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及道教的诞生。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 大宗》)佛教带来了三是(前世、今世、来世)的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 挂念。”[4]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丰富了文学家的想想世界,有了三世、轮回这些题材可 以创作。 像《西游记》就是一个集我国各种宗教文化进行创作的结果,其中既有道家的天庭,又有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又有传统的对天地、山川、湖泊的敬畏和崇拜。如果没有宗教,必定不会产生这些内容的。 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因了印度文学的输入,我们乃于单纯的诗歌和散文之外,产生许多伟大的新文体,像变文、像戏文、像小说等等出来。在思想方面,在题材方面,我们也收到了不少从印度来的恩惠。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印的结婚,如果佛教文学不输入中国,我们的中世纪文学究竟要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局面却是无人能指的”[5]佛家信徒为了布道自然要四处唱颂佛经,讲述佛经

201804真题00540《外国文学史》(含解析)

201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外国文学史试卷 (课程代码00540)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3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古罗马诗人是【】 A.贺拉斯 B.维吉尔 C.泰伦斯 D.西塞罗 2.欧洲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A.《贝奥武甫》 B.《熙德之歌》 C.《罗兰之歌》 D.《尼伯龙根之歌》 3.《神曲》中带领但丁游历天堂的是【】 A.维吉尔 B.爱斯梅拉达 C.贺拉斯 D.贝雅特丽齐 4.《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5.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是【】 A.《项狄传》 B.《堂吉诃德》 C.《巨人传》 D.《天路历程》 6.法国古典主义的立法者是【】 A.莫里哀 B.布瓦洛

C.高乃依 D.拉辛 7.英图作家笛福的代表作是【】 A.《鲁滨逊漂流记》 B.《格列佛游记》 C.《感伤的旅行》 D.《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8.《巴黎圣母院》中代表天主教会恶势力的人物是【】 A.克罗德 B.丁梅斯代尔 C.米里哀 D.加西莫多 9.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 A.《心声集》 B.《草叶集》 C.《秋叶集》 D.《抒情歌谣集》 10.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 A.奥涅金 B.罗亭 C.毕巧林 D.奥勃洛摩夫 11.法国小说《卡门》的作者是【】 A.福楼拜 B.缪塞 C.梅里美 D.乔治·桑 12.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的作家是【】 A.果戈理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契诃夫 D.奥斯特洛夫斯基 13.长篇小说《简·爱》的作者是【】 A.夏洛蒂·勃朗特 B.盖斯凯尔夫人 C.艾米莉·勃朗特 D.乔治·艾略特 14.都德小说《最后的一课》的背景是【】 A.英法战争 B.七月革命 C.普法战争 D.三十年战争 15.马克·吐温的作品《竞选州长》的体裁是【】 A.短篇小说 B.戏剧 C.长篇小说 D.叙事诗 16.《等待戈多》的作者是【】

小说与宗教观

小说与宗教观 作者奥康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宗教在她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她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方式。几乎她的每部作品都有宗教含义。她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统教派的立场上看世界的。这意味着,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集中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世间万物在我的眼里无不与此有关。” 另外,由于她的个人经历:红包狼疮、肿瘤切除、终身未嫁等等,生活加之于她的磨难越多,她的宗教思想也愈加强烈。 但是有意思的是,牧师、圣经这类和宗教有关的事物,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甚至往往会导致厄运。在她看来,小说不应该成为宗教的宣传品。 作为南方作家的代表之一,她尤其擅长描绘人性的阴暗面,比如对宗教的无知、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等等。她认为作家的责任就是发掘并展现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扭曲、怪异、荒诞现象,以使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惊的读者对此能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她也被称为“创造畸形的能手”。 对于这类有夸张性质的描写手法,奥康纳自己的解释是:“对于耳背

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奥康纳笔下的畸人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文明社会处处为敌的“施暴者”形象,比如《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圣经》推销员波因特尔。暴力手段不仅给受害人造成肉体上的伤害,更造成了心灵上的打击,使受害者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甚至得以重生;另一类则是“施暴者”的受害人,像《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人公赫尔加。值得注意的是奥康纳小说中的受害者多为女性。 在奥康纳看来,“畸人”不仅指那些外表残缺、心灵扭曲的怪人,还包括那些夸夸其谈、自我陶醉、自私虚荣、毫无精神信仰而又自我满足的女性受害者。她们既庸俗世故、自以为是令人厌恶,受苦受难时又表现得孤苦无助,令人心生同情。《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角赫尔加便是如此。 32岁的赫尔加意外失去一条腿后, 试图寻找上帝之外的精神寄托。她拼命念书,来掩饰假肢带来的自卑和缺憾。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消除了自卑感却转而鄙视周围人的庸俗,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母亲。她自作主张把名字“乔伊”改成“赫尔加”以示她的反抗意识和特立独行精神。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生命的律动 ---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 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 [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 1.存在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存在先与本质”。[2] 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 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 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奇幻诡异的拉美文学

美洲是被误解的大陆,哥伦布曾误认为它是印度,故而把生活在这块大陆上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这种误解又变成了一种偏见:唯有信仰耶稣基督才有人类的光明。因此,在这块被征服的土地上矗立起神圣的教堂,十字架插遍了拉美各个角落。原大陆的土著人,在火与剑的胁迫下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凡与基督教义相悖的典籍、文献均被摧毁。然而,不可能千人一面,在征服者中有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教士和士兵,他们在印第安人的废墟上、在断垣残壁中发掘印第安人的文明,追寻人类进步的踪迹,被拉美人视为《圣经》的《波波尔·乌》终于重见天日,一些重要的典籍、文献得以保存,挽回了人类的遗憾。 拉美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宗主国西班牙,可以说早期的拉美文学是西班牙文学在拉美的翻版;拉美文学又是法国文学在拉美的延续,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便是在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下萌生的。然而,拉美现代主义(现代派)和魔幻现实主义摆脱了西、法文学的羁绊,走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使拉美文学成为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文学大军。 20世纪60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使拉美文学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篇章,作家辈出,佳作迭现,形成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如果说拉美文学各种流派在各个不同时期还有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历时地留下了它们的印痕。但在“文学爆炸”,尤其是后“文学爆炸”时代,各种文学流派共时同存,呈现出文学多元化的趋向。 马尔克斯

“拉美文学爆炸”前夜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和不断变化拓展更新的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导致拉丁美洲社会的畸形发展,一方面各种传统形态和方法根深蒂固,长存不衰。与此同时,新思潮、新观念又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在不同文明的交叉路口的拉美大地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包容几乎所有的事物,作为反映现实存在的拉美小说在吸收各种营养之后开始慢慢崛起。 1940年代初,阿根廷作家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面对拉美风俗主义小说的“不可逆转”以及欧美情节小说的“已然衰微”和心理小说的“悄然兴起”,创作了划时代的《莫雷尔的发明》(1940),该书虽然版后并未激起多少涟漪,但是获得拉美文学教父级人物博尔赫斯的欣赏,并为该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莫雷尔的发明》巧妙地融情节小说、心理小说、幻想小说和方兴未艾的科幻小说于一炉”。 1950年代前后,经过长期的酝酿,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鲁尔福在1955年发表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是当时的代表作。 作为拉美文学的重量级人物,博尔赫斯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作家们的作家”是人们对这位阿根廷作家的至高评价。他的作品强调形而上学,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其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最重要的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博尔赫斯为拉美文学的大跃进做好了思想铺垫.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文学与宗教(大一文概期末) 曾几何时,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这个话题受到古今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而自然地衍生出各种相关学说。然而在读完大学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以下简称《文论》)关于“宗教发生说”后,突然有所触动,觉得有必要再重谈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本文将简要讨论“宗教发生说”的荒诞,宗教与神话故事的辨析,以及重点讨论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论》中讲到了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①,不可否认,主流并且的确站得住脚的还是马克思的“劳动说”,然而书中对于“宗教发生说”却介绍得过于模棱两可,漫不经心,不负责任。何以见得呢?此学说理论来源不详,提出者无从考究。其论据倒有现场对于一些大家的与此沾边一点的话罗列出来,而断章取义的效果。 如书中将恩格斯搬出,恩格斯曾说过:“中世纪吧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②③但凡智力正常,有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清醒状态下也不会认为这可以支撑所谓的“宗教发生说”吧? 又如最后拖出格罗塞: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书中认为,艺术在其活动中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审美活动只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则介于二者之间,诗人作诗是为了个人兴趣,也是一种公共的事业,他为自己也为别人创作。这样,无处在目的的艺术要超越诗人个人心灵的限度才能实现,它就同教徒虔信宗教并非一定为了长生,发财等实际目的相类似。④ 格罗塞的观点主要不在于他论证了艺术同宗教在发生学上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当成了一种宗教。⑤ 说了一大堆似乎与所谓的“宗教发生说”没有什么关系吧,仅是提到了设计宗教的只言片语便拿来当理论依据,未免过于敷衍了吧。再说了,人家格老师怎么就“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当成了一种宗教”了,不过是个比喻罢了。 由此可见,“宗教发生说”形如浮云,有形无实,风来即散,不值一提。 那么,文学与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由于超自然的一些东西总是成为宗教的一大特点,所以一提到宗教,很多人总是把它与鬼神联系起来。但是,如此神话传说并不能划入宗教领域。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聊斋志异》,包括《变形记》都不能寄于宗教篱下。对此,可以将其称之为“神话文学”,或者叫“超自然文学”。超自然文学既具有违背客观事物行为规律的,又具有符合文学中对超验世界认识的审美属性。 在剔除宗教形态多余赘肉,实现瘦身后,再来谈宗教与文学,将会相对轻盈一些。 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文论》在讲文学的通行含义时说到: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或者就成为非文学了。⑥所以,宗教与文学应是在社会的文化过程中两种独立且平等的意识形态。 不仅如此,文学与宗教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涵盖了彼岸世界的神秘性,人生价值的探讨和道德训诫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那个存在于美好意念中绝对真理统治的至善永恒的彼岸超验世界。神话文学在这点上很能说明问题。还有《礼记》中所讲的“大同世界”与“彼岸世界”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诸多文学著作与宗教理念关于真善美的态度也属这一情况。 文学与宗教相互影响,着包括相互推动与相互限制。宗教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0世纪英国诗人(1)【圣才出品】

第15单元20世纪英国诗人(1) 15.1复习笔记 T.S.Eliot(1888-1965)(T.S.艾略特) 1.Life(生平) Thomas Stearns Eliot,poet,dramatist and critic,was born in Saint Louis, Missouri,U.S.A.He entered Harvard at18majoring in philosophy,and finished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Oxford.After settling in England in1914,Eliot worked as a school teacher,and then as a bank clerk.He associated with Yeats and Ezra Pound, who encouraged him to write poetry.In1927he became a British subject and joined the Church of England.Eliot’s reputation as a poet and man of letters increased incrementally from the mid-1920s.As early as1926he delivered the prestigious Clark Lecture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followed in1932—1933by the Norton Lectures at Harvard,and just about every other honor the academy or the literary world had to offer.In1948Eliot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诗人、剧作家兼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18岁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之后在牛津大学完成哲学博士论文。1914年定居英国后,他当过教师和银行职员,同时与叶芝和庞德交往,他们鼓励艾略特进行诗歌创作。艾略特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入英国国教。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艾略特作为诗人和文人名声大振。早在1926年就受邀在剑桥主讲颇具名望的“克拉克讲座”,1932至1933年在哈佛主讲“诺顿讲座”,几乎得遍了所有学术界和文学界的荣誉。1948年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欧美文学史2011年7月江苏自考真题

江苏省自学考试网 2011年7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8956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法国20世纪作家马尔罗曾写过一部以1927年中国上海工人起义和“四一二”政变为题材的小说,题为( ) A.《征服者》 B.《王家大道》 C.《人的处境》 D.《希望》 2.在法朗士的作品中,描写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革命恐怖”的现实、表现作者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是( ) A.《黛依丝》 B.《企鹅岛》 C.《天使的反叛》 D.《诸神渴了》 3.法国文学中得到公认的“长河小说”之一,是马丁·杜·加尔的( A.《让·巴罗瓦》B.《非洲秘闻》 C.《蒂博一家》 D.《变化》 4. 20世纪初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威尔斯、贝内特和高尔斯华绥这三位作家,通常被称为 A.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 B.伊丽莎白时代的作家 C.詹姆士时代的作家 D.爱德华时代的作家 5.出生于新西兰的英国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短篇小说创作著称,对她的风格产生过明显影响的作家是( ) A.契诃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伍尔夫 6. 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群,其名称来源于同名小说《愤怒的青年》,它的作者是( ) A.约翰·奥斯本 B.约翰·维恩 C.金斯利·艾米斯 D.莱利·艾伦·保罗 7.《玩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作品以一种看似轻松、随意的风格来表达深沉、严肃的内容,其作者是捷克著名作家( ) A.哈谢克 B.米兰·昆德拉 C.哈姆生 D.约翰·博尔根 8.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最优秀的作品,是他的“帝国三部曲”中的小说( ) A.《穷人》 B.《小城》 C.《首脑》 D.《臣仆》 9. 20世纪初期美国“黑幕揭发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辛克莱的小说( ) A.《章鱼》 B.《煤炭王》 C.《屠场》 D.《红色英勇勋章》 10.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包括《金融家》、《巨人》和( ) A.《斯多葛》 B.《天才》 C.《嘉莉妹妹》 D.《珍妮姑娘》 11.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它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 ) A.意识流文学 B.表现主义文学 C.象征主义文学 D.未来主义文学 12.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更多地具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同时还运用了一定的( ) A.浪漫主义风格 B.意识流手法 C.象征主义技巧 D.唯美主义特色 13.在尤涅斯库的剧作《椅子》中,椅子象征着( )

文学、历史与宗教

文学、历史与宗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培养观察想象力和探究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3、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2、查找屈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离骚》、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它们不同于传说,因为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2、组织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结合辅栏介绍,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 3、简介司马迁的生平,并出示其头像图。 4、讲解:《史记》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几种形式,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体例。史学界对《史记》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鲁迅先生对《史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充分肯定了《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 5、继续引导:正因为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在他的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