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第40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第40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第40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输入__、传递、转化和__散失__的过程。

2.过程

(1)能量的输入?????

源头:太阳能起点与总值:!!!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 (2)

量的传递????? 传递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 有机物 ###中的化学能

传递过程

答案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分解者

(3)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太阳能――→光合作用

有机物中的__化学能__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__单向流动__: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10%~20%__。

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__最有效__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对人类最有益__的部分。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 )

(2)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的能量。( × )

(3)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 )

(4)稻田生态系统中,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5)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 )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 .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B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

C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

D .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解析 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同化量的10%~20%,不是摄入量;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 为生产者,Q 1为初级消费者,Q 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C )

(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次级消费者中被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C.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b或d中

D.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解析结合图形分析知,b+c+d+e为本年度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能(固定的能量),即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项错误;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项错误;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C项正确;b和d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D项错误。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1.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1)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2)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3)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g)+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4)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

(1)单向流动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

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

3.三类生态金字塔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正金字塔形,即能量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例1] 如图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

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的部分能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解析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c/a×100%,A项正确;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营养级,因此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中的部分能量,B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项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d 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项正确。

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1)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方法如下:能量传递效率=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2.能量流动的最值计算规律

(1)设食物链A →B →C →D ,分情况讨论(如下表):

①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时:

为a %、b %、c %,若A 的能量为M ,则D 获得的能量为M ×a %×

b %×

c %。

(2)在食物网中分析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需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

知低营养级

求高营养级??? 获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

????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知高营养级

求低营养级??? 需最多能量?????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例2]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J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或食物链、食物网)__。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__输入__、__传递__、转化、散失过程;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是__1_100__kJ 。

(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呼吸作用消耗__;

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__;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分解者__利用。

(4)该生态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从能量输入与输出的角度考虑,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_大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

(5)如图所示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若E种群的总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 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__2×108__kJ。

三利用“拼图法”解决能量的流动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中的能量(B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如下图所示:

关于该图的两点说明:

(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A2+B2+C2+D2,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A1+B1+C1+D1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

(2)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由图可以看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例3]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1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项正确;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B项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项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能量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反过来流动,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D项正确。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几点误区

(1)误区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只能是光能。由于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是光能,但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2)误区2:生物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完全一致。能量金字塔体现的是每个营养级所含总能量的关系,而生物数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个体数量的关系,所以生物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3)误区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体现的是能量流动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但能量利用率可以人为改变,例如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例1] (2015·福建卷)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项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3 780+4 200=7 980 J·m-2·a -1,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31 920 J·m-2·a-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B项正确;太阳鱼的同化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者中又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消耗,一部分未被利用,C项错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之外,还包括分解者,而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D项错误。

[规范答题] B(6分)

1.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

(1)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__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__。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b/y[或(d+e)/y]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2)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25A

###kJ。

(1+4x)

(3)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分解者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解析(1)B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扣除d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剩余的C 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用营养级Ⅱ的同化量B 具体值b(或表示为d +e)比上营养级Ⅰ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b/y ×100%或(d +e)/y ×100%。(2)计算时应按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大值20%计算:A =甲·20%×(1-x )×20%+甲·20%·x ,解得甲=25A (1+4x )

。(3)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即它们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想保证其物质循环正常进行还应有分解者。

考点二 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概

念的理解????? 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范围:!!! 无机环境 ###和!!! 生物群落 ###

特点:具有!!! 全球 ###性,可循环利用

2.碳循环????? 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 2 ###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有机物 ###

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CO 2 ###碳循环平衡的破坏——!!! 温室 ###效应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两者是__同时进行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能量的__载体__,使能量沿着__食物链(网)__流动;能量作为__动力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CO 2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__气温升高__,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

(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的。( ×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 √ )

(4)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5)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所以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 )

(6)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

2.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A )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由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氧化无机物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流经各级消费者,最后被分解者分解,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3.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 .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 .a 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 、d 、g 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解析植物正常生长,应有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则a>b+c+e。

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4种成分

(1)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D、C→D,确定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

(2)图2——根据A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3)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

一碳循环过程及特点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学燃料的燃烧。

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了大量CO2。

(2)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例1]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 .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A 、B 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 .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

解析 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 是分解者,B 是生产者;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⑥化石燃料的燃烧;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O 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二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分析

( C )

A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例1] (2014·山东卷)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大于K/2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Mn/m,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直接影响是种群中标记的个体减少,从而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即m 值减小,而对M和n无影响,因此N值增大,即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大。(2)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分层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

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3)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生物A通过固定太阳能获得能量,因此A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B,说明B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的主要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A→D→C中,第一营养级为A,第二营养级为D,由此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

[规范答题] (除注明外,每空1分)(1)b(2分)偏高(2分)(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两空可颠倒)20%(2分)

1.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二氧化碳(CO2)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有机物__。

(2)一般图1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__低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3.0×107__kJ。

(3)过程④表示__分解者的分解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生物群落__。

(4)由图1可知,碳循环的特点是__循环往复、具全球性_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__单向流动、逐级递减__。

解析(1)过程①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②是捕食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根据图2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分析可得,A种群的能量是(5.8×109×10%-1.3×108-1.5×108)×10%=3.0×107 kJ。(3)图中④表示分解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是微生物(分解者),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由图1可知,碳循环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其特点是循环往复,具全球性;而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2016·海南卷)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B)

A.田螺B.小球藻

C.大肠杆菌D.草鱼

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2.(2016·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3.(2016·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全球性,A项错误;只统计成虫数量计算出的是成虫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由于乙捕食甲,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使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使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项正确。

4.(2016·四川卷)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1)__样方__

将呈__S__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二、三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分解者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含氮的养料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互利共生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利马豆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_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__。

解析(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实验数据可知,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增加,但由于利马豆的数量有限,且存在天敌蝉大眼蝽的制约作用,所以豌豆蚜的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应呈现S型增长。(2)因为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所以蝉大眼蝽应属于第二、三营养级。动物摄入的有机物所含能量=粪便中有机物所含能量(流向分解者)+消化吸收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同化量)。(3)根瘤菌与利马豆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两者应为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而利马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由此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课时达标第40讲

1.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D)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2.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

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C.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4.如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D.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5.如图为部分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次级消费者摄入量占初级消费者摄入总量的10%~20%

B.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图中能量数值b=a+c

D.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和次级消费者的粪便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而非摄入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图中能量数值b=呼吸消耗量+c。

6.(2018·广西南宁第三中学期中)表中所示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A)

照射到地球上免疫活性生态系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但淋巴因子和抗体没有相交部分;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种群组成的。

7.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500

解析图中的A是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其中有20 J/(cm2·a)被分解者利用,所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 J/(cm2·a),A项正确;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 J/(cm2·a),其中有50 J/(cm2·a)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 J/(cm2·a),B项错误;图中只有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无法得知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80 J/(cm2·a),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80÷20%=400 J/(cm2·a),D项错误。

8.如图为某草场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图中鹰属于次级和三级消费者,占有两个营养级

B.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C.Q与(Q1+Q2+Q3)的差值为牧草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保护鹰和食虫鸟,利于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鹰分别属于次级和三级消费者,占有两个营养级,A项正确。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B项正确。生产者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C项错误。保护鹰和食虫鸟,能够控制昆虫和鼠的数量,从而有利于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更多的能量,D项正确。

9.(2018·湖南长沙高三模拟)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解析富集作用是指所处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含量会越高。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项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所处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项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项错误;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项错误。

10.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性昆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该种群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该昆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图甲曲线表明昆虫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图乙中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D.据该研究成果,在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

解析该昆虫为植食性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该昆虫与病毒之间是寄生关系;图乙中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变为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在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密度,降低病毒感染率。

11.(2018·河北定州中学高三期中)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 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

C.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A项正确;a2+b2+c2+d2是消费者的同化量,a1+b1+c1+d1是生产者的同化量,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a2+b2+c2+d2)/(a1+b1+c1+d1)×100%,B项正确;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a2+b2+c2+d2)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C项正确;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D项错误。

12.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图甲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丙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和计算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1.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2.如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 利用的能量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图中d1/d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3.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4.(2015·茂名模拟)下列对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是逐级递减的 C.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鱼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D.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只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 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6.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昆虫摄食量昆虫粪便量昆虫呼吸消耗量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 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1 000 kJ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与计算

1.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量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答案】B 109J/(hm2·a),C正确;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7.0×109/20%=3.5×1010J/(hm2·a),D 正确。 2.如图所示为某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d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的数量关系可以表示为,d代表。 (2)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则图中缺少的能量流向是,该能量流向的能量值范围为。 (3)若图示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假设该动物的摄入量为e,为了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应提高(用字母表示)的值。如果该动物为恒温动物,在气温逐渐降低时,假设b保持 不变,则b/a的值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b=a+c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值 (2)流向下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0.1b~0.2b (3)b/e(或b)减小

0.1b~0.2b。(3)要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需提高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或提高同化量的值,即 提高b/e(或b)的值。当气温逐渐降低时,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势必增加呼吸散失量(a),因此,在b保持不变的情况下,b/a的值将减小。 1.如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b+c+d+e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图中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因此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正确;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方面:自身呼吸消耗(e)、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因此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未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因此不包含在c中,D错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0042212413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 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 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 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 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由于“能 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 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论式 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

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 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定了 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的教学策 略。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充分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 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 .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分析 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完成 课程学习,最后再陈述答案及依据,学习的魅力便在这一猜 测一匡正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见下图。 (3)分析: ◆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 2、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 (1)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②各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2)能量去路 ①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有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注意:最高营养级无此途径)。 ③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储存在煤炭、石油或化石中的能量,最终去路是上述三个途径)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图解 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单向流动原因: ①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逐级递减原因: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提醒】上一个营养级未散失的能量是否能全部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 ◆捕食不彻底:当动物体在捕食猎物时,由于相互之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捕食者能够捕食到 猎物,但不可能将其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捕食。 ◆摄食不彻底:当动物捕食成功后,在取食对方时,也不可能将对方的所有有机物全部吃下。 ◆消化不彻底:当动物将食物摄取到消化道中之后,也不可能将其中的全部营养都能吸收。 【特别提示】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如某食物链中,生物A到生物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在食物网中,则A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原因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4-5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 4、能量金字塔 (1)概念:各个营养级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2)意义: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类型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类型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考生常因缺乏系统总结和解法归纳而容易出错。下面就相关问题解法分析如下: 一、食物链中的能量计算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所能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 A. 24kJ B. 192kJ C.96kJ D. 960kJ 解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能量的最大值 为:24000×20%×20%×20%=192kJ。 答案:D 规律:已知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不知道传递效率,计算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时,可按照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即较低营养级能量(或生n物量)×(20%)(n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解析:据题意,要计算消耗的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应按照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20%计4算。设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X kg,则X=1?(20%)=625 kg。 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途径和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时,若需计算较低营养级应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即至少)时,按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大值20%进行计n算,即较低营养级的生物量至少是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5(n 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3.已知能量的传递途径和传递效率,根据要求计算相关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 例3.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固定能量时产生了240molO,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2 时,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多少mol葡萄糖,( ) A.0.04 B. 0.4 C.0.9 D.0.09 解析:结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当于240?6,40mol葡萄糖;生产者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经过了两次传递,按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40×15%×15%,0.9mol葡萄糖。 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效率及其传递途径时,可在确定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计算。 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1.已知较高营养级从各食物链中获得的比例,未告知传递效率时的能量计算。 例4.右图食物网中,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时,假设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从前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计算题型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计算题型 1.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B ) A. 24kJ B. 192kJ C.96kJ D. 960kJ 2.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C )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3.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固定能量时产生了240molO2,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时,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多少mol葡萄糖?( C ) A.0.04 B. 0.4 C.0.9 D.0.09 4.在某生态系统中,1只2 kg的鹰要吃10 kg的小鸟,0.25 kg的小鸟要吃2 kg的昆虫,而100 kg的昆虫要吃1000 kg的绿色植物。若各营养级生物所摄入的食物全转化成能量的话,那么,绿色植物到鹰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 )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5.某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E1和E3,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可能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是( C ) A. E1>100E3 B. E1<100E3 C. E1<25E3 D. E1>25E3 6.右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 为( B ) A. B C. D. 7. 已知某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为1000kJ,其中95%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则其下一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C ) A. 200kJ B. 40kJ C. 50kJ D. 10kJ 8.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5m2的生活空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D ) A. B. C. D. 9.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B ) A. 10%~20% B. 1%~4% C. 0.1%~1% D. 1%~10% 10.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D ) A. 10千克 B. 28千克 C. 100千克 D. 280千克 11.在如图食物网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鸟要使体重增 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C) A.y≥90xa+10x B.y≤20xa+5x C.y≥20xa+5x D.y≥100xa+10x 12.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C生物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A生物 直接供给C生物的比例为x,则按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 要A生物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00a-90ax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备课组主讲人:王春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⑶、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 ⑴、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⑶、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 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附件1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生产者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顶位肉食动物 分解者 入射光能 118872 能量A 118432 0.25 0.05 贮存 输出 有机物输入 12 5 2 ① 5.1 0.5 2.1 ① 9 3 70 23 4 ① ① ② ① 附件2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第n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最少为 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附件3能量流动的经典例题 请同学们讨论:该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传递效率是多少? 五、教学反思 本教案已多次用于实际教学中,课后我对整节课作了反思,归纳以下几点: 1、 成功点 教学中,由于引入了网络功能,使得教学中知识点更加生动,便于理解。同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多次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疑惑点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难,而课标要求只能用一课时来教学。故教学中难度与广度很难把握。知识点稍为拓深,时间就会超出要求。如何做到在一节课内,完成本节课所以知识点,还需探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 3、 感悟点 通过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我发现兴趣仍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推动力。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设计也是必需的。如今,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若能合理的搜索网络资源并整合到教学中,将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这方面我还需要努力。

高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经典计算题

能量流动经典例题 1.如图若草固定的太阳能转化的有机物为1000 kg ;又假如每个营养级的生物被2种生物捕食时各食一半,则鹰最少增加 ( ) A .1 2.75 kg B .15.25 kg C .7.75 kg D .21 kg 2.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3、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昆虫,次级消费者只有鸟 ②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③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 ,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④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 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 为kcal/(m3·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 中的所有能量 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 ,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 ,则( ) A .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 .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 .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 .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6、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若图中A 、B 、C 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中、幼年龄段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B.若A 、B 、C 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A 、B 、C 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若A 、B 、C 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A →B →C 的食物链,那么A 、B 、C 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 、B 、C 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B 、C 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7、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 .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 kg ,至少需要生产者100 kg C .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D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1 8.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 1和W 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A. 2110W W > B. 215W W > C. 2110W W < D. 215W W < 9、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 的食物比例由A ∶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的数量是原来的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10、如图所示食物网中,E 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 kJ 的能量,B 生物种 群总能量为2.3×108 kJ ,从理论上计算A 最多获得的能量是 11、在如图食物网中,a 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 ,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 ,那么x 与y 的关系可表示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流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5)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2.过程图解 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 3.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判断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2011·海南卷,2A)(√)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2010·新课标全国卷,5C)(×) (4)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2010·江苏卷,11C)(√) (5)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6)某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临考视窗高考侧重于考查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有关计算。以流程图、表格数据、示意图的形式命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4·河南郑州一模)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 错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是指D同化的能量与C同化的能量之比,B错误;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正确;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 答案: C 【互动探究】 1.流入量与同化量是什么关系?同化量、摄入量与粪便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练习题

知识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能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的是 ( ) A.①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 答案 C 解析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答案 B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 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 D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狐获得的能量最少;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 兔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残骸中的

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N1·M1>N2·M2B.N1·M1<N2·M2 C.N1·M1=N2·M2D.N1·M1≥N2·M2 答案 A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N2·M2。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 C 解析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初级消费者越多,向下可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知识点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 2009年我国各地粮食蔬菜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肉、蛋类食物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后者价 格一直远高于前者价格。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A.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 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练习 1.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2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 B.D3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2/B2)×100% 2.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的能量为n,羊粪 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4.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A. W1>10W2 B. W1>5W2 C. W1<10W2 D. W1<5W2 5.在右图所示食物网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kJ的能量,B生物种群总能 量为2.3×108kJ,从理论上计算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 A2.84×108kJ B.2.38×108kJ C.1.41×109kJ D.3.05×108kJ 6.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 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体重,最 少需要消耗植物()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生态系统计算专题

生态系统计算专题

————————————————————————————————作者:————————————————————————————————日期: ?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计算专题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一)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通常是生产 者固定的太阳能, 2.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即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三)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源头 光能 能量输入 相关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的传递 传递形式:有机物 传递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的散失 相关生理过程 细胞呼吸 形式 热能 能量流动特点 ①单向流动;②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 10%~20%(有关计算) (及时巩固) 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结生态系统的组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 信息 功物质 能量

专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义

主要知识点梳理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金题精讲 题一: 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 热能形式输出 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题二: 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 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 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题三: 下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 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 B. 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 B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该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题四: 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请据图分析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

的能量为______。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 (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填K或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 。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 。 (4)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课后拓展练习 题一 四川地震造成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该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发生变化 C.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发生变化D.部分生物种群的密度会发生变化 题二 下图表示一草原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与牧草数量的关系。土壤中硝酸 盐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A.消费者排泄量增加 B.牧草的根增加 C.分解者数量增加 D.牧草枯死量增加 题三 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3级和4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 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题四 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一、食物链中的能量计算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所能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A. 24kJ B. 192kJ C.96kJ D. 960kJ 解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能量的最大值为:24000×20%×20%×20%=192kJ。答案:D 规律:已知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不知道传递效率,计算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时,可按照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即较低营养级能量(或生物量)×(20%)n (n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解析:据题意,要计算消耗的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应按照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20%计算。设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X kg,则X=1÷(20%)4=625 kg。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途径和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时,若需计算较低营养级应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即至少)时,按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大值20%进行计算,即较低营养级的生物量至少是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5n(n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3.已知能量的传递途径和传递效率,根据要求计算相关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 ,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时,例3.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固定能量时产生了240molO 2 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多少mol葡萄糖?() A.0.04 B. 0.4 C.0.9 D.0.09 解析:结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当于240÷6=40mol葡萄糖;生产者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经过了两次传递,按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40×15%×15%=0.9mol葡萄糖。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效率及其传递途径时,可在确定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计算。 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1.已知较高营养级从各食物链中获得的比例,未告知传递效率时的能量计算。 例4.下图食物网中,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时,假设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从前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人的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水藻 kg。 解析:由题意知:人从大鱼和小鱼处获得的能量是相等的,小鱼从虾和水藻处获得的能量是相等的,而且,题中“至少”需要多少,应按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计算。计算方法如下:在“小鱼→大鱼→人”的传递途径中,大鱼的生物量至少为0.5÷20%=2.5 kg,小鱼的生物量至少为2.5÷20%=12.5 kg;在“小鱼→人”的传递途径中,小鱼的生物量至少是0.5÷20%=2.5 kg。因此,小鱼的生物量总量至少为12.5+2.5=15 kg。

例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计算的几种题型

例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计算的几种题型 能量流动的知识,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几个D 级知识点之一,因此,关于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是一种重要的题型。常见的计算题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根据能量流动效率直接计算 例1 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 1和W 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A. 2110W W > B. 215W W > C. 2110W W < D. 215W W <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即一般情况下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超过自身同化量的20%,如,则说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已经高于20%,初级消费者、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受到了破坏,影响了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答案选D 项。 例2 有5个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kg ,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 ) A. 25kg B. 125kg C. 625kg D. 3125kg 解析 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计算题型。所谓至少消耗,即是按照最高的效率(20%)传 递。设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x kg ,则有(20%)4x=1,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C 项。 2. 根据隐含的能量流动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例3 在某生态系统中,已知1只2kg 的鹰要吃10kg 的小鸟,0.25kg 的小鸟要吃2kg 的昆虫,而100kg 的昆虫要吃1000kg 的绿色植物。若各营养级生物所摄入的食物全转化成能量的话,那么,这只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应为( )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解析 该题中能量流动效率不仅用重量表示,而且其数值在各营养级之间都不一样,但以植物为基准,在食物链的基础上可推出它们间的数量转化关系: 植物 → 昆虫 → 小鸟 → 鹰 1000kg 100kg 12.5kg 2.5kg 这样,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即为2.5/1000,也就是0.25%。 3. 根据规定的能量流动效率计算 例4 有一食物网如图1所示。假如猫头鹰的食物2/5来自兔子,2/5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要增加20g 体重,最多消耗植物多少克? 图1 解析 据题意,猫头鹰的食物可来源于三条食物链,直接来源于三种不同的生物:兔、鼠、蛇,如要使其增重20g ,则这种食物食用后必须使其分别增加8g 、8g 、4g 。这样可得到图2。 图2 考虑到是最多消耗,计算时要按最低的能量流动效率即10%计算,这样这三条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800g 、800g 、4000g ,共消耗植物5600克。 例5 在如下图3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多少千克?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考生常因缺乏系统总结和解法归纳而容易出错。下面就相关问题解法分析如下: 一、食物链中的能量计算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所能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A. 24kJ B. 192kJ C.96kJ D. 960kJ 答案:D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解析:据题意,要计算消耗的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应按照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20%计算。设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X kg,则X=1÷(20%)4=625 kg。 答案:C 3.已知能量的传递途径和传递效率,根据要求计算相关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 例3.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固定能量时产生了240molO2,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时,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多少mol葡萄糖?() A.0.04 B. 0.4 C.0.9 D.0.09 解析:结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当于240÷6=40mol葡萄糖;生产者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经过了两次传递,按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40×15%×15%=0.9mol葡萄糖。 答案:C 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1.已知较高营养级从各食物链中获得的比例,未告知传递效率时的能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