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2018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2018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

1概述

早期、及时的液体治疗或复苏和必要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是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积极治疗的基本措施。其中,液体治疗或复苏的目的是通过快速补充液体达到纠正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器官血流灌注,保护脏器功能。目前,在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中,就液体种类、治疗或复苏时机的确定以及复苏目标等都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基层医生对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或复苏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为进一步指导急诊医师规化、合理开展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与复苏,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全军急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国外重要文献,总结近年来脓毒症液体复苏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急诊医生的临床经验,遵照循证医学方法,提出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2脓毒症病理生理与液体治疗的基础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或衰竭。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即启动自身免疫机制,以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常常造成自身毛细血管皮的损伤、毛细血管的渗漏、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局部炎症损伤。这些病理生理过程可以导致血管容积与血液容量的改变,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

2.1皮细胞损伤与微循环功能障碍

皮细胞位于血管壁表面,具有抗凝、抗黏附的生理作用,并参与调控血管舒缩[5]。皮细胞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复合物的多糖包被,能促进红细胞流动,防止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

血管皮细胞多糖包被受损是脓毒症患者造成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滚动、聚集和黏附[6]。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引起的血管皮损伤,减少了血管皮绒毛致密度,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皮损伤还可以引起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瀑布反应,促进血栓形成,并可能由于凝血因子过度消耗而引起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凝血(DIC)[7]。氧自由基、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类物质释放也可引起皮细胞释放黏附分子ICAM-1 等,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8],同时降低了血管对缩血管药物的反应性,失去了调节微循环舒缩运动的能力,从而导致血管功能障碍[9]。在皮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中,直接受损的就是体的微循环,包括毛细血管渗漏、微血栓形成以及广泛的小血管扩。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主要涉及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和交换,承担着组织细胞代谢、物质交互的重要职能,是脏器功能正常的根本保障。微循环功能障碍将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氧,能量产生减少,乳酸堆积,代谢性酸中毒,进而引起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直至患者死亡[10]。

2.2 血管容积与血液容量失衡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正常人体血管容积与血液容量是在动态平衡下相匹配的,这种匹配是心输出量正常以及外周组织灌注正常的前提。血液的容量依靠摄入水分和排除尿液、汗液等来调整,而血管的容积主要由小动脉的紧度来调节,通过液体的进出、血管的舒缩保持了血管压力和液体输送量的稳定。脓毒症发生容积扩大的标志之一是系统血管阻力下降[9]。扩大的血管床必须有更多的液体填充才可能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外周血液灌注。但与之相悖的是脓毒症血管皮损伤引起的毛细血管渗漏使血管容量降低。这势必增大血管容积与血液容量的不匹配。毛细血管渗漏主要渗出的是血浆成分,渗漏的结果是血管中的血液变得更加黏稠,外周循环流动不畅,容易导致微血栓形成。

脓毒症,特别是在脓毒症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高黏、高聚、高凝,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白细胞黏附增多,这些都是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发病基础。毛细血管渗漏造成血液浓缩,血管容积扩大造成血液流动减慢、皮细胞损伤造成凝血及血栓、细胞缺氧造成变形性下降等,形成微循环障碍与血液流变性异常的恶性循环[6-10]。

[ 推荐意见] :需要关注的是“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控而导致脏器功能损伤,并危及生命的一个临床综合征。其主要机制是容量血管扩、血管皮损伤以及毛细血管渗漏造成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低灌注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3脓毒症与电解质紊乱

3.1高钠血症

高钠血症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为口渴中枢损害、溶解性或渗透性利尿、经肾脏或肾外水分的过多丢失以及不适当摄入或输入过多含氯液体。脓毒症及脓毒症性休克本身并不造成高钠血症,但大量输入氯化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液体复苏是导致高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外文献的报道,ICU 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约为2%~9%,其中医源性高钠血症的发生率约为7%~8%[11-14]。由于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以及高钠血症的治疗困难,对高钠血症的预防成为重症患者抢救的重点之一。国外文献报道,严重高钠血症( 血钠大于150 mmo/L) 病死率可高达30%~50%[11,13-14]。高钠血症本身并非心脏骤停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出现在心肺复苏成功之后,与缺氧性脑病所致的各种类型尿崩症相关。急性高钠血症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淡漠、嗜睡、进行性肌肉力增加、颤抖、运动失调、惊厥、癫痫发作,甚至昏迷而死亡。

3.2低钾血症

脓毒症患者出现低钾血症多与治疗有关。脓毒症患者由于微循环功能障碍,酸中毒,常伴有高钾血症。但在治疗过程中过度使用碱性药物,大量补液过程中忽视了钾的输入,血糖调整等因素常常造成脓毒症患者血钾的相对或绝对降低。合并有昏迷、严重腹泻、呕吐、胃肠持续引流、大量持续使用利尿剂也是体失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脓毒症救治过程中引起低钾血症的其他因素还包括:镁缺失、碱中毒、过量使用胰岛素、β- 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等。低钾血症不仅使脓毒症治疗过程变得复杂,也可能导致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3.3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50%,在ICU 住院患者中可高达

88%[15-17]。危重症患者中低钙血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相关[18-19]。脓毒症患者更容易发生低钙血症[20] 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骨钙动员和肾小管钙重吸收发生障碍;脓毒症时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钙离子的主要运载蛋白白蛋白丢失;大量细胞因子激活钙池耗竭依赖型钙通道,促使钙离子流,同时毒素降低浆膜钙离子转运蛋白活性,导致细胞钙聚集。伴有低钙血症的脓毒症患者与正常血钙者相比,住院时间更长、病死率更高[21]。

3.4低镁血症

低镁血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电解质紊乱,在ICU 患者的发生率占65% 以上[22-24],且低镁血症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血清镁正常患者[23-25],低镁血症与脓毒血症和脓毒症休克发生显著相关[26],同时脓毒血症也是发生低镁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7]。有研究显示重症低血镁患者适当补充镁剂可以降低病死率[28]。急诊医师更多关注脓毒症等急危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循环指标,往往忽视了对患者血镁水平的评估。

3.5高氯血症

脓毒症患者不会直接导致患者血氯升高,但随着疾病的发展,脓毒症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升高。患者对于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减弱,大量输注高氯液体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使用不限氯液体,如生理盐水、林格液进行液体复苏有导致稀释性高氯性酸中毒的可能性[29-30]。

脓毒症患者使用限氯液体与不限氯液体相比,限氯液体治疗组患者平均肌酐升高水平低于不限氯液体治疗组,其肾脏损伤或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限氯液体治疗组,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数量也明显少于不限氯液体治疗组[31]。对美国电子病历(US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中近11万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输入晶体液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血清氯离子水平的升高与院病死率增加相关[32]。

[ 推荐意见] :在脓毒症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多种因素可以造成各种电解质紊乱,其中包括医源性的高钠血症和高氯血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加以关注。

4脓毒症早期识别与病情判断

4.1早期脓毒症识别

对于急诊科医生而言,早期识别脓毒症和判断脓毒症休克是保证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只有尽早筛查、识别与诊断脓毒症,确定是否存在脓毒症休克,及时进行循环支持、药物治疗,才能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对脓毒症的认识包括确认感染和评估病情。2016年新的脓毒症定义强调了感染对宿主的影响,因此确定感染的存在是诊断脓毒症的前提。虽然尚没有单独判断患者是否有感染的判断标准,但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判断中,体温、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RP 及PCT 的变化是确定感染常用的指标。虽然不是所有感染患者都有发热的表现,但仍然可以把体温变化看作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进行全血白细胞、CRP 和PCT 测定,在确定有感染存在或高度疑似感染存在的情况,才能够进一步确定脓毒症的可能性。

在感染患者中,可以采用qSOFA 结合NEWS 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被公认的脓毒症识别与诊断工具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APACHE Ⅱ评分”等[33]。这些评分方法多以ICU 住院病例为基础,需要较多实验检查数据作支持。对于急诊科的感染患者,很多病情判断工具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Sepsis 3.0 提出适用于早期判断的“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表1),可作为早期脓毒症的筛查工具,以鉴别出预后不良的疑似或确定感染患者[33]。qSOFA 评分≥ 2 则为疑似脓毒症。对于普通院疑似感染人群而言,SOFA ≥ 2 者的整体病死率约10%。研究显示,SOFA ≥ 2分的患者比SOFA<2分的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0~2.5倍。但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反映危重情况最敏感的指标不是呼吸、意识改变及血压变化,而是心率与脉搏的变化。由英国专家提出来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ews)、改良的早期预警系统(mews)和“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34](表2)”,是急诊医学领域公认的、更为实用的快速评价急诊危重患者的工具。虽然这些评分系统不是针对脓毒症设定的,但从容中可以看出,其涵盖了qsofa 中的全部三项容。不难看出NEWS 评分更加符合急诊科患者的判断,其所有指标在医院急诊科都可以取得,而且在氧合指标的判断上,加入吸氧措施的修正,对病情的判断将更加准确,特别是有心肺功能改变的患者。因此,NEWS 比 qSOFA 更能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老年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的研究[35]中,明确了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患者病情判断中的优势。在更早期,无法判断患者的尿量时,可以采用简化的EWS 或qSOFA 来进行评估。在诊疗过程中,可以采用 NEWS 评分进行进一步分类。NEWS 在 1-3 分为一般急症,可以采用常规支持治疗;而 NEWS 在 4-6 分则需要急诊医生立即进行评估脓毒症的可能性,并考虑留观或液体支持治疗;NEWS ≥ 7 分则需要考虑脓毒症休克,应当立即安排进入抢救室,并开始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及抗生素的全方位救治。

表1 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中文翻译版)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中文翻译版) 重要性: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最后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考虑到脓毒 症病理学(器官功能、形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循环的变化)、管理以及流行病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因此需要对该定义进行复审。 目的:根据需要对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进行更新和评估。 过程:危重病医学学会与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召集19名脓毒症病理学、临床 试验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工作组。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会议、Delphi程序、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分析、以及投票产生,然后送至国际专业协会,要求(在致谢中列出的31个协会)同行进行评审与认可。 来自综合证据分析的关键发现:以前的定义的局限性包括过度关注炎症反 应、认为脓毒症遵循一个从严重脓毒症发展至休克的连续性误导模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不足。目前已有多个术语用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导致在报告发生率与观察死亡率时出现差异。工作组得出结论:“严重脓毒症”这个术语是多余的。 建议:脓毒症应该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所导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 碍。为了便于临床操作,器官功能障碍可以用序贯[全身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的增加大于等于2分来表示,其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10%。感染性休克应该被定义为脓毒症的一个类型,与单独的脓毒症相比,特别是在严重循环、分子、代谢异常方面与高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在临床上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通过下列情况加以识别:在排除低血容量的情况下,需应用升压药以维持平均动脉≥65mmHg,以及血清乳酸>2mmol/L(>18mg/dL)。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下情况被识别:需要应用血管加压素保持平均动脉大于等于65mmHg,以及在没有低血容量情况下血乳酸大于2mmol/L(>18mg/dL)。根据这一联合标准,感染性休克的住院死亡率>40%。这个联合标准诊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40%。在院外、急诊科或医院普通病房可疑感染的成人患者若符合至少2项临床标准[这一标准构成一新的床旁指标即快速SOFA(qSOFA):呼吸频率≥22次/分、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mmHg],即可快速识别那些可能出现典型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可疑感染的非ICU患者。在院外、急诊科以及医院普通病房,怀疑存在感染的成年患者,如果下面的临床诊断标准存在至少2条(这些诊断标准构成一个新的临床评分称作quickSOFA[qSOFA]:呼吸频率大于等于22次/min,意识改变,收缩压小于等于100mmHg),则作为更可能存在预后不良的典型脓毒症患者而被快速识别。

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

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 脓毒症(sepsis)是指机体在感染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反应,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定义为脓毒症合并了脏器功能不全,如果脓毒症伴有休克等表现则称为脓毒症性休克(septic shock)。无论是严重脓毒症还是脓毒症性休克均是当今危重症医学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其病死率高达15% ~50%。大量的研究证实,发病最初的数小时内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2002年的巴塞罗那宣言倡导全球的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希望通过提高临床医师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认识达到降低病死率的目的,2004年公布了第一版SSC的指南,并在2008年基于新的研究证据进一步更新,2012年美国休斯顿危重症年会针对上述指南再次予以更新如液体复苏、血糖控制、ARDS、APC等。但是无论指南如何修订,复苏治疗始终成为永恒的话题,而且新指南强调了早期发现和认识严重脓毒症的同时应该将复苏做得更早。 一、脓毒症及脓毒症性休克相关定义:脓毒症性休克诊断标准: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SIRS)表现;③收缩压(SBP)<90 mm Hg,平均动脉压(MAP)<70 mm Hg或者成人SBP在原有的基础上下降超过40 mm Hg或低于同年龄正常值两个标准差且不存在其他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 与脓毒症性休克相关的概念 定义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

非特异性损伤引起的临床反应,符合下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①体温>38.3。C或<36。C;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频率>20次/分或<12次/分;④白细胞>12000/mm3或<4000mm3,或幼稚细胞>10% 全身性感染或脓毒症(sepsis) 由感染引起的SIRS 严重全身性感染或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 全身性感染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或组织灌注不良;循环、肾脏、呼吸、肝脏、血液、中枢性神经等系统出现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或脓毒症性休克(Septic shock) 全身性感染导致的低血压(充分的容量复苏仍存在组织灌注异常) 二、严重脓毒症合并脏器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合并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严重脓毒症:血乳酸高于正常值;充分复苏后至少两个小时仍显示尿量< 0.5 ml/kg/hr;不是肺炎引起的急性肺损伤PaO2/FiO2< 250;血肌酐> 2.0 mg/dl (176.8μmol/l);总胆红素> 2mg/dl (34.2μmol/l);血小板计数< 100,000μl;凝血功能紊乱INR> 1.5。 三、脓毒症性休克液体复苏的具体方法 1、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早期规范液体复苏治疗即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ier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可以显著地降低脓毒症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及临床并发症。基于最初6小时的有效地液体复苏与脓毒症性休克患者28天的死亡率明确相关,所以在确定诊断的最初6小时内需要达到有效液体复苏,实现以下指标:①中心静脉压(CVP) 8-12 mm Hg;②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

重脓毒症患者容量判断中的作用

被动直腿抬高试验在严重脓毒症患者容量判断中的作用 董绉绉方强 【摘要】目的探讨被动直腿抬高试验(passive leg raising, PLR)在判断严重脓毒症的机械通气患者中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作用,指导脓毒性患者的容量复苏。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ICU符合严重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28例进行液体复苏。排除非窦性心律者、心律不齐者和产妇。用脉搏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PiCCO)技术分别记录在半卧位、PLR后、液体输注后(30分钟内快速输注6%羟乙基淀粉500 ml)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每搏量指数变化(ΔSVI)是否大于等于15%,分为液体反应阳性组和液体反应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基线水平时心率(HR)、收缩压(ABPs)、舒张压(ABPd)、平均动脉压(ABPm)、平均中心静脉压(CVPm)和心指数(CI)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PLR后及快速输液后ABPs、ABPm、CVPm、SVI与基线水平之间的差异;ROC 曲线评价ΔSVI、ΔCVPm对预测患者液体反应的价值。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液体反应阳性组18例,液体反应阴性组10例。液体反应阳性组PLR 后ABPs、ABPm、CVPm比基线水平显著升高[(115.9±13.1)和(100.1±18.1),(77.8±13.0)和(68.1±12.4),(10.1±4.1)和(7.2±3.4)],分别为P=0.005,P=0.03,P=0.03。PLR后,ΔSVI和ΔCVPm预测液体反应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059(95%CI=0.762~1.000)和0.819±0.081(95%CI=0.661~0.977)。分别取ΔSVI=10.5%和ΔCVPm=12.7%为界值,预测患者液体反应阳性的敏感性为72.2%和72.2%,特异性为90.0%和80.0%。结论PLR后的ΔSVI和ΔCVPm可以作为严重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一项准确而可逆的液体反应预测指标。 【关键词】被动直腿抬高试验;液体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每搏量指数;中心静脉压;严重脓毒症;液体反应;ROC曲线 Passive leg raising is predictive of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作者单位:315040 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ICU(董绉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 (方强) 通讯作者:方强,310006,电话:1805735654,Email:fangqicu@https://www.360docs.net/doc/096799819.html,.

2020脓毒症致心肌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0脓毒症致心肌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 脓毒症致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也被称为脓毒症心肌病,可以表现为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脓毒症致心肌损伤的动物模型已经相对成熟,而随着多种心肌细胞株的建立,研究者也构建出多种细胞模型用于该疾病的研究。本文将对脓毒症致心肌损伤的机制,动物及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优化和选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致命综合征。脓毒症所致心功能不全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症导致心肌损伤(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injury,SIMI)是脓毒症主要表现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临床上亦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特异性疗法。因此,建立SIMI模型来研究发病机制并开发治疗药物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SIMI的模型,在体动物模型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近年来,离体细胞模型,如原代剥离心肌、心肌细胞系、人多潜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 derived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CMs),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将对SIMI的机制、模型及其特点进行综述,为优化和选择SIMI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1 SIMI的发病机制

1.1 炎性损伤 脓毒症时,机体通过内源性与外源性的炎症反应造成心肌损伤。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可以与心肌细胞表达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 4)结合,导致心肌细胞产生多种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等。同时,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大量炎性细胞因子,通过血液系统到达心脏,内源与外源两方面造成心肌过度炎性损伤[1](图1)。 图1 SIMI的主要机制 1.2 线粒体损伤 线粒体稳态对于心肌细胞功能维持尤为重要,而脓毒症发生时心肌细胞中线粒体分裂、融合失衡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受损,ATP合成减少[2]。

脓毒血症及脓毒性休克简介

脓毒症即是由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性休克是指在严重脓毒症基础上给予足量液体复苏后仍无法纠正的持续低血压状态,即微循环功能障碍未能纠正,伴或不伴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酸中毒,意识障碍等,它是严重脓毒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脓毒性休克属于分布性休克,微循环功能障碍和心脏功能受抑制是循环系统损害的重要组成部分1.血管内皮损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液体分布到血管外间隙,造成有效循环量下降2.血管内皮损伤部位血小板,炎性细胞聚集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后血液浓缩,血液淤滞造成微循环内血栓形成 3.血管内皮损伤时内皮素与输血管因子两者间平衡失调造成血管张力改变 4.脓毒性休克时心脏功能均受到抑制,脓毒性休克分为高排低阻与低排高阻两个阶段,首先休克发生时,循环血压迅速下降,引起代偿性微动脉收缩,心脏代偿性做功增加以提高心输出量,此时微动脉对舒血管物质,收缩血管物质及内皮介导的收缩反应降低,即是高排低阻阶段,微循环功能障碍时酸性物质堆积,造成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氧气在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弥散距离增加,效率降低,造成组织缺氧,心肌细胞缺氧,酸中毒与心肌细胞缺氧可造成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功能受抑制,随着病程发展,心脏收缩功能进入失代偿期,心脏收缩功能进一步下降,心排量减少,并且微循环内血栓形成,即进入高排低阻阶段。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细胞活化异常是脓毒性休克时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损伤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EC)屏障功能丧失是脓毒性休克时微循环的核心特征,此时内皮细胞活化异常,循环内皮细胞(ECs)增加,此外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是EC 屏障功能丧失的重要因素,其中肿瘤坏死因子增加EC的通透性。炎症介质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诱导机体呈促凝血的特征,造成微循环血栓形成。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氧自由基等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内皮细胞通过产生舒血管因子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收缩血管因子血栓素A2,内皮素(ET)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调节小动脉张力并调控血压。脓毒症时舒血管因子与缩血管因子平衡失调造成血管张力异常,其中NO与ET产生增多,且血浆ET水平与脓毒症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PGI2生成减少。 综上所述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是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细胞活化异常,大量炎症介质释放造成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EC平屏障功能丧失,炎症介质还可以使内皮细胞凋亡,与EC共同作用造成微循环血栓形成,EC产生的舒血管因子与缩血管因子平衡失调造成血管张力异常,以上因素共同造成微循环内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在此基础上合并心脏收缩功能下降造成脓毒症时休克发生。 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功能障碍。休克时组织缺血缺氧,无氧糖酵解发生,机体产生乳酸,因此可通过监测动脉血乳酸了解休克程度,判断预后。在轻微细菌感染时降钙素原(PCT)4h开始升高,8-24h达高峰,较C反应蛋白更为敏感,SIRS时PCT升高更为明显,PCT水平可判断脓毒症程度及预后。因此,脓毒性休克时监测血乳酸与PCT有指导治疗作用及判断病情预后。对于脓毒症性休克治疗除病因治疗和给予足量的液体复苏,还应阻断血管内皮损伤因素,清除炎症介质,抑制EC与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血管内皮通透性恢复血管内皮屏障功能,防治微循环血栓,清除氧自由基,稳定线粒体功能,拮抗内皮细胞凋亡及增强心肌收缩力。针对以血管内皮为靶向的治疗是关键,乌司他汀,血必净等药物有清除炎症介质,减轻SIRS作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可能有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作用,对改善伴随脓毒血症发生的免疫失调的瀑布反应有益,脓毒症患者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达50%~70%。针对该情况,应用应激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是合理的,并得到研究的证实,能够减少升压药的使用,病死率降低10%。而对那些肾上腺功能正常的病人却不能提高其存活率经足够的液体复苏治疗仍需升压药来维持血压的感染性休克病人,推荐静脉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疗程一般5~7天。,糖皮质激素还有有稳定细胞膜与线粒体功能的作用。维生素C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与逆转脓毒症时微循环氧化反应从而达到拮抗EC凋亡目的。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治疗时血管活性药

2018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 (二)流行病学 CAP是全球第六大死因,在全球所有年龄组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负担之一。欧洲及北美国家成人CAP的发病率为(5~11)·1 000人-1·年-1[2]。中国目前仅有CAP年龄构成比的数据,尚无成人CAP的发病率数据。2013年一项国内研究结果显示,16 585例住院的CAP患者中≤5岁(37.3%)及>65岁(28.7%)人群的构成比远高于26~45岁青壮年(9.2%)[3]。CAP的病死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升高,其病死率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2012年我国肺炎的死亡率平均为17.46/10万,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32.07/10万,25~39岁人群的死亡率<1>85岁人群的死亡率高达864.17/10万[4]。 CAP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且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迁。目前国内多项成人CAP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是我国成人CAP的重要致病原,其他常见病原体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少见[5,6,7,8,9]。我国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肺炎仅有少量儿童及青少年病例报道。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更加常见。 我国某些地区研究显示,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为63.2%~75.4%,对口服青霉素的耐药率达24.5%~36.5%,对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39.9%~50.7%,但对注射用青霉素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9%和13.4%)[10,11];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58.9%~71.7%,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为54.9%~60.4%[12,13,14]。近期发表的几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成人CAP患者中病毒检出率为15.0%~34.9%,流感病毒占首位,其他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中,5.8%~65.7%可合并细菌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13,15,16,17]。 二、发病机制 (一)病理生理学 肺炎是病原体入侵肺实质并在肺实质中过度生长超出宿主的防御能力导致肺泡腔内出现渗出物。肺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主要由病原体因素(毒力、菌量)和宿主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的[18,19]。导致CAP的致病微生物因多个因素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包括地方流行病学、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特征(例如性别、年龄和共病)等。上气道中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微量吸入进入下气道,但肺部防御机制(先天性和获得性)会保持下呼吸道相对无菌。罹患肺炎表明宿主防御功能出现缺陷、接触到微生物毒性较强或者量较大。免疫应答受损(如HIV感染或高龄)或防御机制出现功能障碍(吸烟或被动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误吸)会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大大提高。病原体可能会通过下列途径引起CAP:口咽分泌物误吸到气管内是病原体通过气管进入下呼吸道的主要途径;气溶胶吸入是年轻健康患者患病毒性肺炎和非典型肺炎的常见途径;肺外感染部位的血源传播(例如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等)也可引起CAP;极少情况下附近感染的病灶也可直接蔓延形成肺炎。

脓毒症指导解读

2008脓毒症指南的解读 2010-11-19 13:31 来源南京军区总医院徐晓帆大夫网 分享到: 2008脓毒症指南的解读 A.初期复苏 脓毒症休克以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血压持续过低,血乳酸≥4mmol/L,低血压出现后应尽 快转入ICU病房接受治疗。 复苏的最初6小时目标: a)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 b)平均动脉压(MAP)≥65mmHg c)尿量≥0.5ml/kg/h d)中心静脉(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 或混合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65% e)CVP已经达到目标,但是ScvO2仍旧不能达70%或者SvO2 仍旧不能达到65%,那么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使Hct≥30% 和/或输注多巴酚丁胺(最大量为20μg/kg.min)以达此目标(2C) B.诊断 1.抗生素使用之前至少要获得两个血培养!即经皮穿刺及经留置超过48小时的血管内置管处的血液标本,同时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留取其他培养标本,包括尿液、脑脊液、伤 口、呼吸道分泌物或可能为感染源的其他体液(1C)。 2.尽快实行影像学检查以确认潜在的感染(1C) {E} C.抗生素治疗 1. 推荐在确认脓毒性休克(1B)或严重脓毒症尚未出现脓毒性休克(1D)时,在1小时内尽早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合适的标本,但不能为留取标本而延误抗生素的 使用(1D)。 2a. 2008脓毒症指南的解读(2) 2010-11-19 13:31 来源南京军区总医院徐晓帆大夫网 分享到: 推荐最初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包括对抗所有可疑病原微生物(细菌和/或真菌)的一种或多种药物,并且渗透到导致脓毒症的感染病灶中的药物浓度足够高(1B) {D} 2b.推荐每天评价抗生素治疗方案,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防止细菌耐药产生,减少毒性及降低费用(1C)。 2c.对已知或怀疑为假单胞菌属感染引起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建议采取联合治疗(2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