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教案2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教案2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教案2 中图版必修3

第二节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概述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4)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态度观念方面 (1)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种人痘预防传染病的历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 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 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 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 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二、 重点、难点分析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学过一些, 但毕竟粗浅。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很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 难点。 三、板书设计 一、免疫细胞的功能 1、 吞噬细胞 2、 B 淋巴细胞 3、 T 淋巴细胞 二、细胞免疫过程 (1)感应阶段 (2)反应阶段 (3)效应阶段 三、体液免疫过程 (1)感应阶段 (2)反应阶段 (3)效应阶段 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起,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有些传染病,人的一生只患一次,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而另 一些传染病如感冒、痢疾等却可能多次感染,这是为什么? 引出特异性免疫有两种类型,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都可分化成一部分记忆细 胞,执行或长或短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复习:1.什么是抗原?有哪些性质? 2.什么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哪里? 3.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 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分布? 由学生复习上述抗体的概念,教师引申出体液免疫。 三、学习新课 3.免疫细胞的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叙述免疫细胞的功能 4、 吞噬细胞 5、 B 淋巴细胞 6、 T 淋巴细胞 二.体液免疫 (1)概念: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 (2) 过程: 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分成若干个自学小组, 结合课本上“体液免疫的示意图”自学相关内容, 然后由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释的疑难问 题,列在黑板上,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这些问题可能是: ①抗原既然已经被吞噬细胞吞噬,是怎样把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的? ②细胞之间是怎么呈递这些抗原的? ③记忆细胞引起的二次免疫有什么特点? ④抗体是怎样把抗原清除的? 为帮助学生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参考相关 资料,制成计算机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可适当扩展如下相关知识: (1)感应阶段:指抗原进入机体与 B 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少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 B 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从而直接刺激 B 细胞使之 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 ②多数抗原要先经过吞噬细胞无特异性的吞噬后,一些抗原分子穿过吞噬细胞的细 胞膜而露到细胞表面,夹在吞噬细胞本身的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分子的沟中。T 细胞中有一类 助 T 细胞,不同的助 T 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不同的抗原。那些能识别吞噬细胞 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加上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的助 T 细胞, 在遇到这些吞噬细胞后, 就活 化分裂而产生更多有同样特异性的助 T 细胞。B 细胞表面也带有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可和特 异的抗原分子结合。 上述特异的助 T 细胞的作用是刺激已经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的 B 细胞, 使之分裂分化。这一 B 细胞依靠助 T 细胞和吞噬细胞而活化的步骤,比第一个不需要助 T 细胞参与的步骤作用更强大。 (2)反应阶段:指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B 细胞和记忆细胞的 过程。所谓效应 B 细胞也称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中,它们产生抗体的能力很强, 每个效应 B 细胞每秒钟能产生 2 000 个抗体,可以说是制造特种蛋白质的机器。浆细胞的寿 命很短, 经过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以后就死去。 抗体离开浆细胞后, 随血液淋巴流到全身各部, 发挥消灭抗原的作用。 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 对抗原十分敏感, 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如果有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 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 B 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 很快分裂 产生新的效应 B 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在该阶段抗体的 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抗原,如病毒等,由于抗体的结合而失去对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 因而不能侵入细胞。
用心 爱心 专心 2

②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可因抗体的结合而不为细胞所 接受,因而无效。 ③沉淀和凝集: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 性而沉淀; 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 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 力,例如血液凝集。 ④补体反应:补体是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 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后, 才陆续被激活, 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的外膜穿孔而死亡的破膜复 合体。 ⑤K 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可以促进血液中的另一种细胞,即杀伤细胞活 跃起来,其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将抗原杀死。除 K 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 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同样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上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引出细胞免疫的内容:体液免疫能利用 抗体消灭外物, 但病毒和其他蛋白质颗粒等外物一旦侵入细胞或被细胞吞入 (如吞噬细胞) , 抗体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另外,寄生的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 细胞团块,如移植器官以及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都能引起细胞免疫。 三.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的概念: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是依靠 T 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方式, 称为细胞免疫。 关于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书上的示意图自学相关内容,并且与前 述的体液免疫过程比较异同。 理解细胞免疫过程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 与体液免疫的基本相同,主要的不同点是第三阶段,表现在作用对象和作用方式上的不同, 见“板书设计”部分。 如果学生对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感到不易理解,例如,学生可能不明白参与抗原呈 递的 T 胞与效应 T 细胞属于不同的 T 细胞亚群, 也不明白效应 T 细胞的杀伤过程具体是如何 进行的,那么教师可适当补充下面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1)在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如果吞噬了侵入的细菌等微主物,其表面就出现组织相 容性抗原和微生物抗原的结合物。 助 T 细胞遇到这种与之互补的抗原结合物的细胞时, 就与 它们互补结合,结果是吞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 I 来刺激助 T 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 II,而 白细胞介素 II 可刺激 T 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效应 T 细胞。 (2) 在反应阶段, 病毒感染细胞后, 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穿过被感染的细胞膜外, 形成二者的抗原结合物, 带有与这一结合物互补受体的 1 细胞接触到被感染的靶细胞时, 就 分裂分化出大量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 (3)在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结合到靶细胞上,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病毒也因此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归纳,使学生理解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 疫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者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 效应。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结合细菌外毒素,胞内寄生菌和病毒感染等实例说明上述关系。 五、教后感: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生物科学的事实、科学研究过程过渡到有关概念、原理、规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复杂, 教材上的文字和图解过于简单, 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 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扩展相应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该基本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3

1.下列 温度最 接近 23 ℃的是 (
C
) A . 人体的 正常体 温
B.北 方冬季 的平均 气温
C.让 人感觉 温暖、 舒适的 房间温 度
D .冰水 混合物 的温度 2 .当温 度发生 变化时 ,物质 的状态 通常会 发生变 化。下 列现象 中物态 变化判 断正确 的是 (
C )
A .初 秋的早 晨,草 叶上出 现 的晶莹剔 透的露 珠属于 固态变 为液态 现象
B. 晒在太 阳下的 湿衣服 变干是 气态变 为液态 现象
C.擦 在皮肤 上的酒 精很快 变干是 液态变 为气态 现象
D .初冬 树上的 霜是液 态变为 固态现 象 3. 下面是 四位同 学用温 度计测 水温的 实验操 作过程 ,其中 正确的 是(
C
)4 .在测 量水的 温度时, 甲、乙 、丙三 位同学 按如图 所示方 法读数 ,正确 的是__ 乙__, 水的温 度是__4 2__℃ ,温度 计的工 作原理 是利用 液体的 __热胀 冷缩__ 。5. 摄氏温 度规定 ,在标 准大气 压下, 沸水的 温度为 (
B
) A.1 20

B.10 0

C.9 0

D.8 0
℃6.下 列温度 值最接 近实 际的是 (
B
) A .健 康成年 人的体 温是 39 ℃
B.让 人感觉 温暖而 舒适的 室内温 度是 25
C .洗澡 时淋浴
的适宜水 温是 6 0 ℃第 一 节
物态 变化与 温度
D.在一个标 准大气 压下盐 水的凝 固点是 0 ℃7 .下面 分别表 示几位 同学在 “练习 用温度 计测液 体的温 度” 实验中 的做法 ,正确 的是 (
D
)8 .如图 所示的 温度计 ,关于 它的说 法正确 的是 (
D
)
A .该温 度计是 根据固 体热胀 冷缩的 原理制成 的
B.在 使用该 温度计 测量物 体温度 时,可 以离开 被测物 体读数
C. 该温度 计的量 程是 2 0
℃ ~100

D.该 温度计 此时的 示数约 为 21
℃9. 如图所 示是实 验室常 用温度 计,关 于它的 说法正 确的是 (
A
)
A .该温 度计的 示数 为 39 ℃
B .该温 度计的 分度值 是 0.1 ℃
C .常用 温度计 是根据 固体热 胀冷缩 的原理 制成的
D.在 使用该 温度计 测量物 体温度 时,可 以离开 被测物 体读 数 10. 物质通 常有三 种状态 :__固_ _态、_ _液__ 态和__ 气__态 。在 1 个标准 大气压 下 5 ℃ 的酒精 、氢气 、铁三 种物 质中, 有固定 的体积 和形状 的是__铁 __,既 没有固定 的体积 又没有 固定的 形状的 是__氢 气__。 11.把① 糖、② 醋、③ 白 雾、④ 碗 、⑤ 勺子 、⑥ 味精 、
⑦ 水蒸气、⑧ 二氧化 碳、⑨ 干冰按 物质的 状态进 行分类 :属于 气态的 是__⑦⑧__ ;属于 液态的 是__②③__ ;属于 固态的 是__①④⑤⑥⑨ __。 (均填 序号)12.气 象学 里的平 均气温 是一日 当中的 2 时 、8 时 、14 时、2 0 时这 四个时 刻气温 的平均 值,若 某地某 日这四 个时刻 的气 温如图所 示,则 此地的 最高气 温是__ 5 ℃__ ,最低 气温是_ _-2 ℃__, 一天的 温差为_ _7 ℃ __,平 均气温 是__1.2 5 ℃_ _。13 .在寒 冷的冬 天,河 面上结 了一层 厚厚的 冰,若 冰面上 方气温 是-10
℃ ,那么 ,下列 说法中 正确的 是(
A
)
A .冰 的上表 面为- 10
℃,下 表面 是 0

B. 整个冰 层的温 度都是 -10

C.整 个冰层 的温度 都是 0

D.冰 层下表 面的温 度是- 10
-6 -7 ℃14. 科学家 发明了 一种世 界上最 小的温 度计“ 碳纳米 管温度 计” 。研究 人员在 长约 1 0 米,直 径 1 0 米的碳 纳米管 中充入 液态的 金属镓 ,当温 度升高 时,管 中的金 属 镓会膨胀 ,通过 电子显 微镜就 可读出 温度值 。其测 量范围 为 18 ℃~4 90 ℃ ,且精 确度高 ,可用 于检查 电子线 路
是否异常 毛细血 管的温 度等许 多方面 。根据 以上信 息,你 认为下 列推测 错误的 是(
C
)A . 碳纳米 管的体 积在 1 8 ℃~ 490 ℃之间 随温度 变化很 小,可 忽略不 计 B .金属 镓的熔 点很低 ,沸点 很高 C .金属 镓的体 积在 1 8℃~4 90℃ 之间随 温度变 化很小 ,可忽 略不计 D .金属 镓的体 积 在 18℃ ~490 ℃之间 随温度 变化比 较均匀 15 如 图所示 ,甲是 体温计 ,乙是 实验室 用温度 计,它 们都是 利用液 体__热胀 冷缩__ 的性质 制成的 。可用 来测沸 水温度 的是__ 乙__; 没有甩 过的体 温计的 读数 是 38℃ ,用两 支这样 的体温 计给两 个病人 测体温 ,如果 病人的 体温分 别是 37. 3℃和 38.6℃, 则这两 支体温 计的读 数将分 别是__ 38__ ℃和__3 8.6__ ℃。16 .如图 所示是 小明同 学设计 的一个 气体温 度计的 示意图 。瓶中 装的是 气体, 瓶塞不 漏气, 弯管中 间有一 段液柱 。(1 )这 个温度 计是根 据__气 体__的 热胀冷 缩来测 量温度 的。(2) 将此装 置放在 室内, 温度升 高时液 柱向__ 左__(选 填“ 左”或 “右 ”) 移动。 (3 )若放 到冰水 混合物 中,液 柱处的 刻度应 标__0__ ℃。 (4) 该温度 计测量 温度时 __
会__(选 填“ 会或“ 不会” )受 到大气 压的影 响 17. 有一只 刻度均 匀,但 实际测 量不准 确的温 度计, 把它放 在冰水 混合物 中,示 数是 4 ℃; 把它放 在 1 标 准大气 压下的 沸水中 ,示数 是 94
℃。 把它放 在某种 液体中 时,示 数是 22 ℃, 则该液 体的实 际温度 是__20 ℃__, 当把该 温度计 放 入实际温 度为 4 0
℃ 的温水 中时, 温度计 的示数 为___4 0 ℃__ 。第 四 节
地球上 的水 循 1.水是生命的乳汁 、经济 的命脉 ,是自 然界奉 献给人 类的宝 贵资源 。下列 关于地 球上的 水循环 和水资 源,认 知正确 的是 (
A
)A .水 循环的 过程伴 随着水 的物态 变化过 程 B .水循 环按照 固 态→液 态→气 态的固 定顺序 循环进 行 C .地球 上的淡 水大约 占地球 总水量 的 3% , 淡水资 源丰富 D .大量 开采地 下水, 对环境 不会造 成损害 ,可以 解决部 分地区 饮水问 题 2. 霜、露 、雾、 冰、 “ 白气” 中,由 液化而 形成的 是(
C
) A .霜、 雾、 “ 白气 ”
B.霜 、露、 “白 气”
C. 露、雾、 “白气 ”
D.露 、雾、 冰 3. 冬天晾 在室外 的湿衣 服里的 水会结 成冰, 但是冰 冻的湿 衣服也 能晾干,
这是因为_ _衣服 上的冰 升华成 水蒸气 了__。4 .有下 列物态 变化:① 洒在地 上的水 慢慢变 干的过 程;② 放入衣 箱中的 樟脑球 变小的 过程; ③冬天 室内的 水蒸气 在玻璃 窗上形 成“冰 花”的 过程;④ 出炉的 钢水变 成钢锭 的过程 。其中 属于凝 华的是 __③__, 属于吸 热过程 的是__①② __ (填写 序号) 。5.有 一天, 雨、露、 冰、雪 四姐妹 在一起 争论自 己的出 生由来 ,谁也 不认同 谁。下 列她们 的说法 中,你 认为正 确的是 (
C
)A .雨 说:我是 水汽化 而来 B.露 说:我 是水蒸 气凝华 而来 C.冰说 :我是 水凝固 而来 D .雪说: 我是水 升华而 来 6. 对下列 现象的 成因解 释正确 的是(
D
) A . 早春, 河中的 冰逐渐 消融——汽 化
B.盛夏 ,剥开 包装纸 后冰棒 会冒“ 白气” ——熔 化
C .深秋 ,清晨 的雾在 太阳出 来后散 去——液化
D.严 冬,堆 起的雪 人逐渐 变小 ——升 华 7. 下列有 关物态 变化的 叙述中 正确的 是(
D
) A . 蒸发和 沸腾在 任何温 度下都 能发生
B.烧 水时在 壶口上 方看到 的“ 白气” 是水蒸 气
C.衣 柜里的 樟脑丸 逐渐减 少是汽 化现象
D.霜 的形
成是凝华 现象, 放出热 量 8.以 下常见 的物态 变化实 例中, 放热的 是(
C
)
A .春天 ,冰雪 消融
B. 夏天, 积水干 涸
C .秋天 ,草木 上出现 了霜
D.冬 天,冰 冻的衣 服变干 9.下列 有关物 态变化 的判断 ,正确 的是 (
C )
A .擦 在皮肤 上的酒 精很快 变干, 是升华 现象, 需要 吸热
B.夏 天会看 到冰棒 周围冒 “白气 ”, 是汽化 现象, 需要吸 热
C .秋天 的早晨 花草上 出现小 露珠, 是液化 现象, 需要放 热
D. 寒冷的 冬天室 外飘起 了雪花 ,是凝 固现象 ,需要 放热 1 0.关 于自然 界的水 循环, 下列说 法中正 确的是 (
C
) A . 水蒸气 在高空 遇冷吸 热液化 成小 水珠
B.冰 山上的 积雪只 能先熔 化,再 蒸发成 水蒸气 升腾至 空中
C.江 河湖海 中的水 吸热蒸 发成水 蒸气升 腾至空 中
D. 积雪放 热熔化 成水归 入大 海 11.英 国科学 家研发 出一种 “激 光橡皮 ”。在 激光照 射下, 纸张上 的黑色 碳粉直 接__升 华__ (填物 态变化 名称 ) 为高温 碳蒸气 ,字迹 消失 ;经过特 殊冷却 装置, 高温碳 蒸气又 直接__ 凝华__ 成碳粉 。这样 ,废纸 和碳粉 重新得 到了利 用,可 有效地 节约
资源并保 护环境 。12. 夏天 ,从冰 箱中取 出饮料 瓶,可 观察到 瓶子表 面有小 水珠, 擦干后 很快又 形成, 这个过 程中发 生的物 态变化 是__液 化__; 南极地 区年平 均气温 是-25
℃ ,降水 量很小 ,但这 里的空 气却很 湿润, 这是由 于冰发 生了升 华现象 ,升华 过程需 要__吸 热__ (选填 “吸 热”或 “放热 ”) 。13. 随着科 技的发 展,过 去“ 呼风唤 雨”的 神话已 成为 现实。 人工降 雨的原 理是用 飞机在 空中喷 洒干冰 (固态 二氧化 碳) ,干冰 在空气 中迅速 吸热__ 升华__ ,使周 围空气 温度急 剧下降 ,空气 中的水 蒸气遇 冷__凝 华__成 小冰粒 ,冰粒 逐渐变 大而下 落,下 落过程 中遇到 暖气 流就__熔 化__成 水滴, 水滴降 落就形 成了雨 。( 均填物 态变化 名称)14. 农谚说 “霜前 冷,雪 后寒 ”,其 中蕴含 的道理 是:气 温低的 时候水 蒸气会_ _凝华_ _形成 霜,雪 熔化形 成水的 过程中 需要__ 吸__热 。15. 阳光照 射下, 海洋、 陆地上 的水会 不断地 __汽化_ _成水 蒸气; 夜间气 温降低 时 ,水蒸气 会__液 化__成 小水珠 ,附着 在空气 中的浮 尘上, 形成了 雾。冬 天,夜 晚气温 如迅速 降到 0
℃ 以下,
你家窗户 的玻璃 上会形 成一层 冰花, 这是水 蒸气__ 凝华__ 而成的 ,这层 冰花在 你家窗 户玻璃 的__内 侧__( 选填 “外侧 ”或 “内侧 ”) 。16. 某同学 在探究 物态变 化的实 验中, 在试管 中放入 少量碘 。塞紧 盖子放 入热水 中,观 察到试 管中固 态碘逐 渐消失 ,变为 紫色的 碘蒸气 并充满 试管。 (1) 此 过程固态 碘发生 的物态 变化是_ _升华_ _(填 物态变 化名称 )。 (2 )在上 述实验 中,小 明同学 猜想: 固态碘 是先变 成液体 ,再变 成气体 ,因为 速度太 快,液 态碘出 现的时 间太短, 因而没 有观察 到。为 验证猜 想,他 查询了 一些小 资料: 碘的熔 点是 1 13.5
℃; 碘的沸 点是 1 84.4
℃; 水的 沸点是 1 00
℃。请 你根据 上述资 料分析 说明小 明的猜 想是错 误的原 因:__ 热水温 度低于 碘的熔 点,碘 不可能 熔化__。 (3 )为了 进一步 探究此 类现象 ,小明 在试管 中放入 适量温 水,然 后放入 一小块 干冰 (固态 二氧化 碳), 此时观 察到水 中有大 量气泡 产生, 同时水 面上有 大量白 雾。水 中大量的 气泡是 由 __干 冰升华 吸热__ 形成的 。水面 上大量 的白雾 是由__ 水蒸气 遇冷液 化__形 成的 17 .有霜 的季
节,农作 物常被 冻坏, 这就是 人们常 说的遭 到霜冻 。实际 上,农 作物不 是因为 霜而受 冻的, 0
℃ 以下的 低气温 才是真 正的凶 手。当 空气干 燥时, 即使温 度降低 到-2 0
℃ ~-10
℃ ,也不 会出现 霜,但 此时农 作物早 就被冻 坏了, 农民们 称这种 情况为 “黑霜” 。(1)霜 是由__ 水蒸 气__直接 变为小 冰晶形 成的, 对应的 物态变 化名称 是__凝 华__。 (2 )请根 据短文 ,对“ 霜” 形成的 条件提 出猜想 。猜想 :霜的 形成条 件是__空 气湿润 __和__ 气温 在 0 ℃ 以下__ 。(3 )某同 学为验 证上述 猜想, 做了 如下实 验:从 冰箱取 出一些 -10
℃的冰 块,放 在不锈 钢杯子 里,一 段时间 后可看到 在杯底 出现一 些白色 的小冰 晶( 即霜) 。你认 为该实 验能否 验证上 述猜想 ,请简 要陈述 理由第 三 节
汽化 和液 1.下列措施中 ,能使 蒸发加 快的是 (
D
)A .给播 种后的 农田覆 盖地膜 B. 把新鲜 的蔬菜 装入保 鲜袋中 C. 把盛有 酒精的 瓶口盖 严 D.给 湿头发 吹热风 2.下 列哪 一种现象 属于液 化? (
C
)A .钢水 浇铸成 火车轮 B. 倒在地 上的水 一会儿 变干了
C.清晨, 草的叶 子上有 露水凝 结 D. 用久了 的灯泡 的钨丝 比新时 3.如 图是对 一定质 量的水 持续加 热过程 中温度 随加热 时间变 化的图 像,由 图像可 知:水的 沸点是 __98__ ℃;水 在沸腾 过程中 ,需要 不断__ 吸热__ (选填 “吸热 ”或“放 热” ) ,其温 度__保 持不变_ _。第 3 题图 题图 4. 如图是草 叶上出 现的露 珠,露 珠的形 成是__ 液化__ 现象, 形成的 过程中 需要__ 放__(选 填“吸 ”或“ 放”) 热。5. 张家界 景区雨 后云雾 缭绕, 犹如仙 境。关 于雾, 下列说 法中正 确的是(
D
)
A .雾是 水蒸气
B.雾 是山中 冒出来 的烟
C.雾 是水蒸 气凝固 形成的
D.雾 是水蒸 气液化形 成的 6. 人游泳 上岸以 后,风 一吹感 觉身上 很凉。 这是因 为(
C )A .水中 的温度 比岸上 的气温 高 B. 人的皮 肤产生 的错觉 C .人身 上的水 分蒸发 ,要从 人体吸 热 D. 风把身 上的热 量带走 了.下 列说法 正确的 是(
B
)
A.春 天,早 晨经常 出现大 雾,是汽 化现象
B. 夏天,从 冰箱中 取出的 易拉罐 过一会 儿表面 出现水 珠,是 液化现 象 C.深 秋,枯 草上出 现的霜 ,是凝 固现象
D.冬 天,窗 玻璃上 会出现 冰花, 是汽化 现象 8. 如图甲 、乙所 示,是 在“探 究水的 沸腾” 实验时 ,两组 同学分 别安装 的实验 装置, 图丙是 他们根 据实验 数据绘 制的水 的温度 跟时间 的关系 图像。 根据有 关信息 ,下列 说法中 正确的 是 (
C
)A .图线 a 对应 的是乙 实验中 的数据 B. 图线 b 对 应的是 甲实验 中的数 据 C. 水的沸 点跟水 的多少 无关 D .到 100 ℃ 时温度 不再上 升是因 为水不 再吸热 9.夏天 ,人们 常吃雪 糕解暑 ,剥开 雪糕包 装纸时 ,雪糕 周围冒 “白气 ”,下 列说法 正确的 是(
C )
A.吃 雪糕解 暑,是 因为雪 糕熔化 时要放 热
B .吃雪 糕解暑 ,是因 为雪糕汽 化时要 放热
C.雪 糕周围 冒“白 气”是 液化现 象
D. 雪糕周 围冒“ 白气” 是汽化 现象 10 .下列 关于水 沸腾的 实验说 法正确 的是(
B
)
A. 水沸腾 时冒出 的“白 气”是 水蒸气
B. 水的沸 点随气 压的降 低而降 低
C. 水沸腾 的现象 只发生 在液体 的表面
D. 水沸腾 后继 续加热, 水的温 度会不 断升高 11.取 一只大 的注射 器吸进 适当的 乙醚, 用橡皮 帽堵住 注射器 的小孔 ,向拉
活塞到一 定的程 度时, 液体乙 醚消失 的现象 称为__ 汽化__ ;向里 推活塞 ,一会 儿观察 到液态 乙醚出 现的现 象称为 __液化 __。12 .如图 所示, 用酒精 灯对装 有水的 烧瓶加 热一段 时间后 ,发现 烧瓶中 水量减 少,这 是由于 水__汽 化__造 成的, 而瓶口 上方的 金属盘 底部出 现水滴 是由于 水蒸 气发生__ 液化__ 形成的 ,该变 化过程 需要__ 放__热 。(前 两空均 填物态 变化名 称)13. 请解释 以下生 活中的 热现象 ,皮肤 涂上酒 精后觉 得凉快 是因为 酒精__ 汽化__( 填物态 变化名 称)时 从人体 吸热; 夏天吃 冰棒时 看见冰 棒冒“ 白气” 是冰棒 周围空 气中的_ _水蒸 气__遇 冷液化 形成的 小水 珠所致, 在海拔 高的地 方烧开 水不到 100℃ 就已沸 腾,原 因是水 的沸点 随__气 压__减 小而降 低。14 .炎热 的夏天 ,戴眼 镜的小 明从开 着空调 的屋里 出来后 ,镜片 上出现 了一层 薄雾而 模糊不 清,过 一会儿 ,镜片 又变得 清晰起 来,镜 片上这 两种现 象对应 的物态 变化是 先 __液 化__后_ _汽 化__。15 .在打 扫教室 清洁时 ,用湿 抹布擦 黑板, 过一会 儿黑板 就会变 干,这 是水的 __汽化 __(填 物态变 称现
象。夏天 ,从冰 箱中取 出一瓶 饮料, 空气中 的水蒸 气遇冷 __液化 __(填 物态变 化名称) 成小水 珠附着 在饮料 瓶外表 面,水 蒸气在 液化过 程中要 __放热 __(选 填“吸 热”或 “放热 ”)。16 .在“ 探究水 的沸腾 ”实验 时,小 敏一边 观察水 中发生 的现象 ,一边 从水温 9 1℃开 始,每 隔 1
mi n 记录一次 温度计 的示数 (数据 见记录 表格), 直到水 沸腾一 段时间 为止。 (1)在 此过程 中,小 敏观察 到水中 气泡有 两种情 况,分 别如图 甲、乙 所示。 图__甲_ _(选填 “甲” 或“乙 ”)是 水沸腾 时的情 况。(2) 由数据 记录可 知,在 4
min 到 7
m in 这 段时间 内,水 的温度 没有变 化,但 酒 精灯要持 续进行 加热, 这说明 水在沸 腾时需 要__吸 热__。 (3)根 据表中 实验数 据,可 知水的 沸点是_ _99__ ℃;由 水的沸 点,可 判断出 当时的 大气压_ _低于_ _(选填 “高于 ”“等 于”或 “低于 ”)1 标 准大气 压。17 .镇江 某药厂 在制药 时,为 从溶液 中提取 某一抗 菌素, 要用加 热的方 法使 水沸腾而 除去水 分,但 抗菌素 不能在 超过 90 ℃的条 件下提 取,应 采用的 方法是 (
C
)A. 增加容 器内的 气
压,使水 的沸点 低于 90 ℃B. 用小火 加热使 其沸 腾 C.降 低容器 内的气 压,使 水的沸 点低 于 90 ℃ D.缩 短加热 沸腾的 时间 18. 生活中 常把碗 放在锅 里的 水中蒸 食物, 如图所 示。当 锅里的 水沸腾 以后, 碗中的 水(
C
)
A.同 时沸腾
B.稍 后也沸 腾了
C.温 度达到 沸点, 不会沸 腾
D. 温度低 于沸点 ,不会 沸腾 19. 小李同 学看到 在沸腾 的油锅 中取铁 球的表 演后, 得知锅 中的“ 油”是 由油和 醋组成 的混合 液体, 油的沸 点为 2 87 ℃ ,醋的 沸点只 有 60 ℃,当 温度达 到__60_ _℃时 液体就 沸腾了 ,继续 加热, 液体的 温度__ 不会__( 选填“ 会”或 “不会 ”)升 高, 表演时铁 球的温 度不可 能超过 __60__ ℃,只 有当__ 醋全部 汽化__ 时,继 续加热 ,液体 温度才 会升高 。20. .夏天 ,小雨 将冰水 和热水 分别注 入常温 下的两 只透明 烧杯中 ,如图 所示。 一会儿 发现两 只烧杯 的杯壁 上都有 一部分 出现小 水珠, 变得模 糊了。 针对这 一现象 ,下列 说法正 确的 是(
D
) A .甲、 乙两杯 都在内 壁出现 了水珠
B. 甲、乙 两杯都 在外壁 出现了 水珠
C .甲杯 的内壁 出现
了水珠, 乙杯的 外壁出 现了水 珠 D .甲杯 的外壁 出现了 水珠, 乙杯的 内壁出 现了水 珠第 五 章 物 态变化 本章复习 1. 以下温 度中接 近 23℃ 的是(
A
)A.让 人感觉 温暖而 舒适的 房间温 度 B. 北方冬 季最冷 的气温 C.健 康成年 人的体 温 D. 冰水混 合物的 温度 2 .如图 所示是 一支常 用体温计 。下列 关于该 体温计 的说法 中,正 确的是 (
D
)
A .它的 示数是 8

B. 它的分 度值是 1

C. 它不能 离开被 测物体 读数
D .它是 根据液 体热胀 冷缩的 规律制 成的 3 .某工 厂要生 产三种 温度计 ,厂内 可以利 用的液 体有: 比较贵 的水银 ,很便 宜的甲 苯和酒 精。 为降低成 本,又 切实可 行,请 根据下 表所给 数据为 以下几 种温度 计选用 液体: 几种液 体的沸 点/℃( 标准大 气压下 )(1)能 测出铅 (熔点 为 328
℃)、 锡(熔 点为 23 2
℃ )熔点 的温度 计应选_ _水银_ _。(2) 能测出 开水温 度的温 度计应 选__甲 苯__。 (3)家 用的寒 暑表应 选__酒 精__。4 .下 列现象与 物态变 化的对 应关系 中,正 确的是 (
A
)
A .加在 饮料中 的冰块 逐渐变 小—— 熔化
B.用久 了的灯 泡钨丝 变细— —熔化
C. 在烈日 下晾晒 的湿衣 服变干 ——升 华
D. 烧水时 壶嘴冒 着“白 气”— —汽化 5.关 于自然 现象对 应的物 态变化 及吸、放 热过程 ,下列 说法正 确的是 (
B
)
A .冰融 化—— 凝固 ( 放热)
B.雾 生成— —液化( 放热)
C.露 产生— —汽化 ( 吸热)
D .霜形 成—— 升华(放 热)6. 户外活 动时, 为了给 食物保 鲜,将 结了冰 的矿泉 水和食 物一起 放在泡 沫塑料 箱中, 就制成 了一个 简易冰 箱。下 列说法 正确的 是(
A
)
A.食 物保鲜 利用了 冰熔化 吸热
B .食物 保鲜利 用了矿 泉水结 冰放热
C. 取出食 物,外包 装上的 水珠是 汽化形成 的
D. 取出食 物,外 包装上 的水珠 是升华 形成 的 7.下 列所述 的物态 变化中 ,属于 液化现 象的一 组是(
C
) ①吃冰 棒解热 ;②烧 开水时 冒“白 气”; ③夏天 湿衣服 晾干; ④冬天 ,戴眼 镜的人 从室外 进入温 暖的室 内,镜 片上出 现一层 雾。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①④ 8.塑 料袋属 于非晶 体、高 压输电 线路上 飘挂的 塑料袋 会影响 输电安 全,供 电部门 利用光
炮”向塑 料袋发 射激光 ,使塑 料袋熔 化,达 到清除 目的。 下列说 法错误 的是(
A
)A.塑 料袋熔 化过程 中温度 不变 B .塑料 袋熔化 过程中 需要吸 热 C. 激光具 有能量 D .激光 在空气 中传播 的速度 约为 3 ×105
km/s 9.下 列现象 中,属 于吸热 的物态 变化是(
C
)A. 春天, “ 天 街小雨润 如酥” B.夏 天,剥 开包装 纸后冰 棒会冒 “白气 ”C.秋 天,清 晨的雾 在太阳 出来后 散去 D .冬天, “千里 冰封” 10.如 图是宿 迁地区 某天天 气预报 的信息 图片, 关于图 片中信 息的解 释正确 的是(
C
)
A. 预报的 最低气 温读作 “摄氏 零下 1 度”
B.全 天气温 不会高 于 2

C .雪的 形成过 程中会 放出热 量
D .雨的 形成是 汽化现 象 11. 超市里 出售的 海鲜周 围要铺 一层碎 冰块, 这是因 为冰块_ _熔化_ _(填物 态变化 名称) 时要__ 吸__(选 填“放 ”或“ 吸”) 热,所 以能起 到保鲜 的作用 ;装着 冰鲜鱼 的袋子 放在空 气中一 段时间 后,袋 子的外 壁出现 了一 层冰珠, 这是__ 液化__ (填物 态变化 名称)现 象。12 .如图 所示, 一次性 打火机 里的燃 料是一 种叫丁 烷的物 质,
通常情况 下呈气 态。它 是在常 温下, 用压缩 体积的 方法使 它__液 化__后 储存在 打火机 里;如 果不小 心将其 摔坏, 待里面 的液体 刚消失 时,立 刻捡起 碎片, 会感觉 碎片较 __冷__ (选填 “冷” 或“热 ”),这 是因为 里面的 液体迅 速__汽 化 __时 要__吸 收__大 量的热 13.小 明利用 如图甲 所 示装置探 究冰的 熔化特 点,他 每隔相 同时间 记录一 次温度 计的示 数,并 观察物 质的状 态。绘 制成图 像如图 乙所示 ,下列 分析错 误的是 (
C
)
A .冰是 晶体
B.冰 的熔点 是 0 ℃
C.冰 的熔化 过程持 续了 1 5 分钟
D.冰 在熔化 过程中 吸收热 量,但 温度不 变 14 .如图 是某种 物质 在凝固时 温度随 时间变 化的图 像,下 面从图 像中获 得的信 息正确 的是(
D
)
A. 这是非 晶体的 凝固图 像
B .在 AB 段物质 处于固 液共存
C. 该物质 的凝固 过程经 历了 15
min
D. 在 BC 段 物质放 热,温 度保持 不变 15 .对甲 、乙两 种物质 同时持 续加热 ,其温 度随时 间变化 的 图像如图 所示, 下列说 法正确 的是(
C
)A.甲 物质的 沸点一 定是 80 ℃B. 乙物质 的熔点 一定 是 60 ℃ C.甲
物质在 4 ~6
mi n 内一 定持续 吸收热 量 D.乙 物质 在 6~10
min 内一定 是固液 共存态 1 6.在 探究“ 冰熔化 时温度 的变化 规律” 实验中 :(1)实 验时所 用温度 计是根 据液体 的__热 胀冷缩 __性质 制成的 。(2) 为了使 试管中 的冰受 热均匀 ,且便 于记录 各时刻 的温度 值,小 明应选 用__乙 __(选填 “甲” 或“乙 ”)装置 来进行 实验。 (3)如 图丙所 示是小 明根据 实验数 据作出 的加热 时温度 随时间 变化的 图像, 分析图 像可知 ,冰的 熔点是_ _0__℃ ,熔化 过程经 历了__ 6__
m in。(4 )通过 实验可 知,冰 熔化过 程中温 度__不 变__, 但要继 续__吸_ _热。1 7.小 云用如 图甲所 示装 置探究水 的沸腾 (1)组 装实验 器材时 ,应按 照__自 下而上_ _(选填 “自上 而下” 或“自 下而上 ”)的 顺序。 实验室 现有水 银温度 计(-20 ℃~120 ℃)、酒 精温度 计(-8 0 ℃~6 0 ℃)、 体温计 、寒暑 表等不 同种类 的温度 计,本 实验应 选用的 温度计 是 __水 银温度 计__。( 2)实验 中,小 云 观察到水 在沸腾 前和沸 腾时水 中气泡 的上升 情况不 同,如 图甲、 乙所示 。表示 沸腾前 气泡上 升情况 的是图 __乙
__;水沸 腾时, 烧杯中 不停地 冒出“ 白气” ,这些 “白气 ”实际 上是__ 小水滴 __(选 填“小 冰晶” “小水 滴”或 “水蒸 气”)。 (3)实 验中, 小云撤 去酒精 灯后发 现水继 续沸腾 了一段 时间, 原因是_ _石棉 网的余 热仍高 于水的 沸点__ 。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优质教案

《免疫调节》优质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 课前研究性学习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搜集资料,形成本组的发言稿,并推选发言代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疫苗的资料 回顾与思考 阅读、分析、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想一想:免疫系统的组成层次中谁最重要?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调节 思一思: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参战者与作用对象分别是什么?它们是否可以直接杀死抗原? 知识点三免疫疾病及免疫学应用

议一议: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自我校对: ①骨髓②胸腺③生成、成熟④T⑤胸腺⑥骨髓⑦抗体⑧浆⑨T⑩皮肤、黏膜?杀菌物质?吞噬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靶细胞?淋巴因子?衰老○21破坏○22癌变○23系统性红斑狼疮○24再次○25相同抗原 ○26发作迅速○27严重损伤○28遗传倾向○29T细胞○30一切○31疫苗○32器官移植 想一想:免疫细胞 思一思:体液免疫的参战者是抗体,作用对象是抗原;细胞免疫的参战者是效应T细胞,作用对象是被抗原入侵的细胞(靶细胞),无论抗体还是效应T细胞,它们均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抗原多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议一议:与正常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的最大特点是抗体分布场所不同——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则吸附于某些细胞(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表面上。

1.免疫概念 免疫,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人体的三道防线

?抗体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免疫调节(第2课时)》名师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几个方面。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贯彻这些观念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能突出学科素养之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培养。 《免疫调节》一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我们已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对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等反面进行展开。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配合多媒体教学,利用一些情境动画、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免疫调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涉及,对于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功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另外,免疫学的很多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对于免疫学方面的案例如:流行性感冒、过敏反应、艾滋病、器官移植等,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观看视频录像,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更科学的认识了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能够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分析,能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 4、通过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科素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教案:2.4+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奋飞中学

教授新课(4分钟) (7分钟)免疫调节是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首先我们先来 学习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阅读课本P35页,了解 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教师归纳并补充 问题:如何区分溶菌酶和溶酶体? 教师展示图片并总结:溶酶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 质,而溶菌酶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并嘱咐学 生从名称上不要记混淆。 做两道习题加以巩固。(导学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一般情 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就与我们免疫系统的防卫 功能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总结:)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 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 它像一层一层的护甲在保护着我们! 问题:解释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的现象 教师总结:打喷嚏刺激到了我们的鼻毛,引起第 一道防线的防卫功能。咳嗽是刺激到我们的呼吸 道粘膜,粘膜上有许多纤毛,纤毛摆动引发咳嗽, 也是第一道防线的防卫功能。 学生积极思 考作出回答 溶菌酶是物 质,溶酶体 是细胞器。 在课前复习 的基础上, 学生主讲。 讨论打喷嚏 和咳嗽的原 因,并作答。 锻炼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 力 新旧知识相 结合,理解 知识的连贯 性。 注意初高中 所学内容的 衔接。学生 能做的事尽 量让学生自 己做。 用咳嗽打喷 嚏等学生感 兴趣的话题 来了解这个

注意:教师补充二次免疫的过程,并强调一定是相同的抗原进入机体引发二次免疫,并总结其特点。 问题:抗体的分泌与浆细胞中那些细胞器有关? 这个免疫过程主要靠抗体作战,抗体又是被浆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所以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学生板演体 液免疫的过 程 学生能注意 到缺少二次 免疫过程。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 共同总结体 液免疫的概 念 锻炼学生语 言表达的能 力,检查学 生对体液免 疫的了解程 度。 进一步巩固 体液免疫的 过程 启发学生回 忆思考已有 知识,为后 面教学做准 备 总结体液免 疫的概念 课堂小结(2分钟)体液免疫能不能抵抗所有入侵的病原体呢?如果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液免疫能不能消灭它们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索!完成导学案的6道小题,解答并了解学生是否对那部分知识点还有疑问。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2.4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三、体液免疫的过程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专题复习教案

?免疫调节专题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5页?免疫调节?专题复习(二轮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过程中形成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试题分析、练习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三种调节方式之一,对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2)《免疫调节》是本章的前三节所介绍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机补充,三者一起构成了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内容知识量大且过程复杂。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已经进入一轮复习,对于一轮复习的节奏、思路已经适应。但由于时间相隔之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生疏,对该节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大多数人只了解教材的表面知识,比较难以在新问题和生活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设想:紧抓课本知识网络,以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失调和应用为主线,通过创设新教学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结合资料分析、识图解图、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我们周围充满了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当它们侵入人体时,就需要我们的免疫调节发挥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免疫调节》的具体内容。免疫系统与各种病原体作战时,有哪些战士在冲锋陷阵?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不能。 3.会。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资料分析1及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3.约9年。 〖讲述〗1.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骨膜炎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我国约有400万患者,患病率为0.32%~0.34%。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4。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可查。初发病时很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逐渐肿大、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治疗措施一般包括:(1)休息,风湿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潮湿;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和进行关节练习,以减少或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2)药物治疗,药物可选非甾体类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免疫抑制剂等;(3)理疗,如热敷、热浴、蜡疗等,同时配合按摩和锻炼;(4)手术,纠正关节畸形或进行关节成形术。 2.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体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稳态与环境 目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第4节免疫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 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 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江面以作为一种调节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理解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并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