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吸光光度法思考题-答案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思考题-答案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思考题-答案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a. 光吸收曲线: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标准曲线:在选定的测定波长下,固定吸收池的厚度不变,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b. 互补色光:如果将两种颜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成为白光,则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单色光:理论上讲,将具有同一波长的一束光称为单色光。

c. 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吸收的程度,数值上等于透射比倒数的对数,用T I I A t 1lg lg 0==。 透射比:透射光与入射光的比值,又称为透射率,可表示为0

I I T t =。

2、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某一吸光物质溶液,其最大收吸波长和吸光度随吸光物质浓度的增加其变化情况如何?

答:吸光物质浓度增大,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吸光度增加。

3、吸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入射光波长、被测物质的浓度、络合物的离解度、掩蔽剂。

答:摩尔吸光系数只与入射光波长有关。条件摩尔吸光系数还与络合物的离解度,掩蔽剂有关。

4、试说明吸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

答:①选择的参比溶液不合适;②吸收池厚度不等;③吸收池位置放置不妥;④吸收池透光面不清洁等;⑤如有色络合物的离解度较大,特别是当溶液中还有其他络合剂存在时,会使被测物质在低浓度时显色不完全。

5、在吸光光度法中,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显色剂的用量 ②溶液的酸度 ③显色温度 ④显色时间 ⑤副反应的影响 ⑥溶剂⑦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6、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 ②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③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7、在吸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原则是什么?

答:为了提高测定灵敏度,应选择波长等于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为入射光。即“最大吸收原则”,当此时有干扰物质干扰时,则应根据“吸收最大,干扰最小”的原则选择入射波长。

8、略

9、测量吸光度时,应如何选择参比溶液?

答:①当试液及显色剂均无色时,可用蒸馏水作参比溶液;②如果显色剂为无色,而被测试液中存在其他有色离子,可采用不加显色剂的被测试液作参比溶液; ③如果显色剂和试液均有颜色可将一份试液加入适当掩蔽剂,将被测组分掩蔽起来,使之不再与显色剂作用,而显色剂及其他试剂均按试液测定方法加入,以此作为参比溶液。

10、示差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答:示差分光光度法是用一个比被测试液浓度稍低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设参比液的浓度C s ,被测试液浓度为C x ,并且C x >C s ,根据朗一比定律知:A x =εbC x A s =εbC s

()x s x s A A b C C b C εε-=-=?,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调零(T%=100%)

,那么测得的吸光度就是被测试液与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差值,由上式知:被测溶液与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差值,与两溶液的浓度差值成正比,这就是示差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示差法由于采用一定浓度的溶液作参比液,把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得的较小的透光率调到了透光率最大T%=100%,亦即相当于把检流针上的标尺扩展了,因而提高了测定值的精度,即提高了高浓度溶液分光光度测定准确度。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1.与化学分析法相比,吸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灵敏度高 ②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 ③ 准确度较高 ④ 应用广泛 2.何谓复合光、单色光、可见光和互补色光?白光与复合光有何区别? 答:⑴复合光指由不同单色光组成的光; 单色光指其处于某一波长的光; 可见光指人的眼睛所能感觉到的波长范围为400-750 nm 的电磁波; 将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若可形成白光,它们称为互补色光; ⑵ 白光是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光,它是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有复合光。 3.简述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及物理意义,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答:确定前提为:①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②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③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④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其物理意义如下:当一束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 及吸收层厚度 b 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Kbc T I I A t ===1 lg lg 0 4.摩尔吸收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有什么意义?如何求出κ值?κ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⑴摩尔吸光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的意义: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 和吸收层厚度为 1cm 时,吸光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度。 (2)在吸光物质的浓度适宜低时,测其吸光度A ,然后根据bc A = κ计算而求得。 (3) κ值受入射光的波长,吸光物质的性质、溶剂、温度、溶液的组成、仪器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 5.何谓吸光度和透射比,两者的关系如何? 答:吸光度A 是指入射光强度I 0与透射光强度I t 的比值的对数值。 透射比T 是指透射光强度I t 与入射光强度I 0的比值。 两者的关系如下:T I I A t 1lg lg 0== 6.在光度法测定中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答:⑴物理因素:①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②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③ 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⑵化学因素:①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② 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消除这些影响的方法:采用性能较好的单色器 采用平行光束进行入射,改造吸光物质使之为均匀非散射体系,在稀溶液进行,控制解离度不变,加入过量的显色剂并保持溶液中游离显色剂的浓度恒定。 7.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哪些?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 光源能提供具有足够发射强度、稳定且波长连续变化的复合光。 单色器的作用是从光源发出的复合光中分出所需要的单色光。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习题答案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1.与化学分析法相比,吸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灵敏度高 ②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 ③ 准确度较高 ④ 应用广泛 。 2.何谓复合光、单色光、可见光和互补色光?白光与复合光有何区别? 答:⑴复合光指由不同单色光组成的光; 单色光指其处于某一波长的光; 可见光指人的眼睛所能感觉到的波长范围为400-750 nm 的电磁波; 将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就可形成复合光,它们称为互补色光; ⑵ 白光是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光,它是将将各种小组长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 3.简述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及物理意义,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答:确定前提为:①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②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③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④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化学现象发生。 其物理意义如下:当一束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 与物质的浓度c 及吸收层厚度 b 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Kbc T I I A t ===1lg lg 0 4.摩尔吸收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有什么意义?如何求出κ值?κ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⑴摩尔吸光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的意义: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 和吸收层厚度为 1cm 时,吸光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度。 (2)在适宜的低浓度时,测其吸光度A ,然后根据bc A =κ计算而求得。 (3) κ值受入射光的波长,吸光物质的性质、溶剂、温度、溶液的组成、仪器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 5.何谓吸光度和透射比,两者的关系如何? 答:吸光度A 是指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的比值的对数值。 透射比T 是指透射光强度I t 与入射光强度I 0的比值。 两者的关系如下:T I I A t 1lg lg 0== 6.在光度法测定中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答:⑴物理因素:①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②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③ 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⑵化学因素:①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② 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消除这些影响的方法:采用性能较好的单色器 采用平行光束进行入射,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溶液较稀,控制解离度不变,加入过量的显色剂并保持溶液中游离显色剂的浓度恒定。 7.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哪些?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 光源能提供具有足够发射强度、稳定且波长连续变化的复合光。 单色器的作用是从光源发出的复合光中分出所需要的单色光。 吸收池是用于盛装参比溶液、试样溶液的器皿。

第七章 分光光度法

第七章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在选定波长下,被测定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中吸光组分的浓度有简单的定量关系)。根据被利用的光波长范围可分为可见、紫外、红外光谱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分光光度分析时,通常将被测定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因此分光光度法在一定意义上使用着比色法,吸光光度法等名词,本章重点讨论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法 (一)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很广,如果以波长或频率为序排列可得到如下电磁波谱图。 光谱名称波长范围跃迁类型分析方法 X—射线远紫外光近紫外光可见光近紫外光中红外光远红外光微波 无线电波0.1—10nm 10—200nm 200—400nm 400—760nm 0.76—2.5μm 2.5—5.0μm 500—1000μm 0.1—100cm 1—1000m K.L层电子 中层电子 价电子 分子振动 分子振动和低位 转动 分子振动 X—射线光谱法 真空紫外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 比色可见光度法 近红外光谱法 中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谱法 微波光谱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光有微粒二象性,波动性是指光按波的形式传播。如光的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涉等,光的波长λ,频率γ与速度c的关系为: λγ = c 式中λ以cm表示,γ以Hz表示,c为光速2.7979×1010cm/s(真空中) 光同时又具有粒子性,如电效应就明显地表现其粒子性。 光是由“光微粒子”(光量子或光子)组成的,光量子的能量可表示为 γh E=h为普朗克常数6.6262×10-34J.S 可见上式把光的波粒两相性用h统一起来了。 结论:不同波长(或频率)的光,其能量不同,短波的能量大,长波的能量小。(二)物质对光的吸收 吸收光谱有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而引起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就是根据原子的这种性质所引起来的。分子吸收光谱比较复杂。这是由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引起的,在同一电子能级中有几个振动能级,而在同一振动能级中又有几个转动能级,电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20电子伏特。因此,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紫外-可见光部分。这种又价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分光光谱称为电子光谱。 在电子能级变化时,不可避免地也伴随着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分子的电子光谱通常比原子的线状光谱复杂的多,呈带状光谱。如果用近红外线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思考题-答案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a. 光吸收曲线: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标准曲线:在选定的测定波长下,固定吸收池的厚度不变,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b. 互补色光:如果将两种颜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成为白光,则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单色光:理论上讲,将具有同一波长的一束光称为单色光。 c. 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吸收的程度,数值上等于透射比倒数的对数,用T I I A t 1lg lg 0==。 透射比:透射光与入射光的比值,又称为透射率,可表示为0 I I T t =。 2、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某一吸光物质溶液,其最大收吸波长和吸光度随吸光物质浓度的增加其变化情况如何? 答:吸光物质浓度增大,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吸光度增加。 3、吸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入射光波长、被测物质的浓度、络合物的离解度、掩蔽剂。 答:摩尔吸光系数只与入射光波长有关。条件摩尔吸光系数还与络合物的离解度,掩蔽剂有关。 4、试说明吸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 答:①选择的参比溶液不合适;②吸收池厚度不等;③吸收池位置放置不妥;④吸收池透光面不清洁等;⑤如有色络合物的离解度较大,特别是当溶液中还有其他络合剂存在时,会使被测物质在低浓度时显色不完全。 5、在吸光光度法中,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显色剂的用量 ②溶液的酸度 ③显色温度 ④显色时间 ⑤副反应的影响 ⑥溶剂⑦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6、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 ②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③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7、在吸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原则是什么? 答:为了提高测定灵敏度,应选择波长等于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为入射光。即“最大吸收原则”,当此时有干扰物质干扰时,则应根据“吸收最大,干扰最小”的原则选择入射波长。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9.1 0.088 mg Fe3+.用硫氰酸盐显色后,在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50 mL,用1 cm 比色皿,在波长480 nm处测得A=0.740。求吸收系数α及κ。 9.2 用双硫腙光度法测定Pb2+,Pb2+的浓度为0.08mg/50mL,用2cm比色皿在520nm下测得T=53%,求κ。 9.3 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微量铁。标准溶液是由0.2160gNH4Fe(SO4)2·12H2O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配制成的。根据下列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铁溶液的体积V /mL 0.0 2.0 4.0 6.0 8.0 10.0 吸光度0.0 0.165 0.320 0.480 0.630 0.790 某试液5.00 mL,稀释至250 mL。取此稀释液2.00 mL,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和测定吸光度。测得A=0.500。求试液铁含量(单位:mg/mL)。铁铵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2.178。

9.4 取钢试样1.0 g,溶解于酸中,将其中锰氧化成高锰酸盐,准确配制成250mL,测得其吸光度为1.00×10–3 mol·L-1 KMnO4溶液的吸光度的1.5倍。计算钢中锰的百分含量。

9.5 用普通光度法测定铜。在相同条件下测得1.00×10-2 mol·L-1标准铜溶液和含铜试液的吸光度分别为0.699和1.00。如光度计透光度读数的相对误差为0.5%,测试液浓度测定的相对误差为多少?如采用示差法测定,用铜标准液为参比,测试液的吸光度为多少?浓度测定的相对误差为多少?两种测定方法中标准溶液与试液的透光度各差多少?示差法使读书标尺放大了多少倍?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 (A)200~400nm (B)400~750nm (C)750~1000nm (D)100~200nm 2.一束( B )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 (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 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 D )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A )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

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 D )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 (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 8.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4,κ545nm=2.2×103,今在545nm处用浓度为0.0020%KMnO4溶液,3.00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 A ) (A)15% (B)83% (C)25% (D)53% 9.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 D ) (A)A是B的1/3 (B)A等于B (C)B是A的3倍(D)B是A的1/3 10.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射比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 D ) (A)2T (B)2lgT (C)T 1/2 (D)T2 11.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 C ) (A)20% (B)40% (C)50% (D)80% 1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 D ) (A)0.368 (B)0.334 (C)0.443 (D)0.434 13.在分光光度测定中,如试样溶液有色,显色剂本身无色,溶液中除被测离子外,其它共存离子与显色剂不生色,此时应选(B )为参比。 (A)溶剂空白(B)试液空白(C)试剂空白(D)褪色参比 14.用邻菲罗啉法测定锅炉水中的铁,pH需控制在4~6之间,通常选择( D )缓冲溶液较合适。 (A)邻苯二甲酸氢钾(B)NH3—NH4Cl (C)NaHCO3—Na2CO3 (D)HAc—NaAc 15.下述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的含量[详实参考]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性能、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是用紫外-可见光测获的物质电子光谱,它研究产生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当不同波长的单色光通过被分析的物质时能测得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或透光率,以ABS为纵坐标对横坐标波长λ作图,可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一般紫外光区为190-400nm,可见光区为400-800nm。 紫外吸收光谱的定性分析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提供了信息依据。由于分子结构不同但只要具有相同的生色团,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值就相同。因此,通过对末知化合物的扫描光谱、最大吸收波长值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光谱图在相同溶剂和测量条件下进行比较,就可获得基础鉴定。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测定波长。苯甲酸和水杨酸的紫外吸收光谱如图1所示。 图1 苯甲酸与水杨酸紫外吸收光谱图 1-苯甲酸;2-水杨酸 水杨酸在波长300 nm处有吸收峰,而苯甲酸此处无吸收,在波长230 nm两组吸收峰重叠,为了避开其干扰,选用300 nm波长作为测定水杨酸的工作波长。由于乙醇在250~350nm无吸收干扰,因此可用60%乙醇为参比溶液。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WIN 5,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容量瓶

100mL 1个、50mL 5个;刻度吸量管1mL、2mL、5mL各1支。 2.试剂 水杨酸对照品(分析纯);60%乙醇溶液(自制)。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溶液的制备:准确称取0.0500 g水杨酸置于100 mL烧杯中,用60%乙醇溶解后,转移到100 mL容量瓶中,以6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浓度为0.5mg·mL-1。 2、将五个50mL容量瓶按1-5依次编号。分别移取水杨酸标准溶液0.50、1.00、2.00、3.00、4.00mL于相应编号容量瓶中,各加入60%乙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3、用1 cm石英吸收池、,以60%乙醇作为参比溶液,在200~350 nm波长范围内测定一份水杨酸标准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4、在选定波长下,以60%乙醇为参比溶液,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测定水杨酸标准溶液系列及未知液的吸光度。以水杨酸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水杨酸试液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水杨酸试样中水杨酸的含量。 表1 标准曲线制定及未知试样浓度检测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苯酚含量

实验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苯酚含量 苯酚是工业废水中一种有害污染物质,需对水中酚含量控制。苯酚在270-295nm波长处有特征吸收峰,其吸光度与苯酚的含量成正比,应用Lambert-Beer定律可直接测定水中总酚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Cary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原理简介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同时伴随着分子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吸收光谱具有带宽。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采用朗伯-比尔定律,被测物质的紫外吸收的峰强与其浓度成正比,即: 其中A是吸光度,I、分别为透过样品后光的强度和测试光的强度,为摩尔吸光系数,b为样品厚度。 由于苯酚在酸、碱溶液中吸收波长不一致(见下式),实验选择在碱性中测试,选择测试的波长为288nm左右,取紫外-可见光谱仪波长扫描后的最大吸收波长。 Cary50是瓦里安公司的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原理是光源发出光谱,经单色器分光,然后单色光通过样品池,达到检测器,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经过信号放大、模/数转换,数据传输给计算机,由计算机软件处理。 三、仪器与溶液准备 1、Cary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1cm石英比色皿一套 3、25 ml容量瓶5只,100 ml容量瓶1只,10ml移液管二支

配置250 mg/L苯酚的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250 g苯酚于250 mL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20 mL使之溶解,加入0.1M NaOH 2mL,混合均匀,移入100 mL容量瓶,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取5只25 mL容量瓶,分别加入1.00、2.00、3.00、4.00、5.00 mL苯酚标准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标准溶液系列。 将溶剂,标准溶液,待测水样依此装入石英比色皿。按测试程序的提示,依次放入样品室中进行测试。 四、测试过程 1、确认样品室内无样品 2、开电脑进入Window 系统 3、点击进入Cary50 主菜单 4、双击Cary-WinUV图标 5、在Win-UV 主显示窗口下,双击所选图标“SCAN”以扫描测定吸收曲线:取上述标准系列任一溶液装进1cm石英比色皿至4/5,以装有蒸馏水的1cm石英比色皿作为空白参比,设定在220-35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获得波长-吸收曲线,读取最大吸收的波长数据。 6、在Win-UV 主显示窗口下,双击图标“Concentration”进入定量分析主菜单 7、设定测试分析步骤: (l)单击Setup功能键,进入参数设置页面。在Wavelength处填入由步骤5获取的波长数据。 (2)按Cary Control 、Standards、Options、Samples、Reports、Auto store顺序,分别设置好菜单中每页的参数。按OK回到“Concentration”界面主菜单。 (3)单击View莱单,选择需要显示的内容。 例如基本选项Toolbar,buttons,Graphics,Report。 (4)单击Zero,提示“Load blank press OK to read” (放空白按OK读),放入空白蒸馏水到样品室内,按OK测试,测完取出样品。 (5)单击Start, 出现标准/样品选择页。选Selected for Analysis(选择分析的标准和样品)。此框的内容为准备分析的标准和样品。 (6)按OK进行分析测试。 依Presentstdl的提示:放入标准1然后按OK键进行读数。放标准2按OK进行读数。直到全部标准读完。 (7)出现“Present Samplel Press OK to read”提示框,根据提示,放入样品1按OK开始读样品,直到样品测完。 (8)可点击Save Method AS保存此方法,以后可以从Open Method调用此方法。从标准曲线读出水样中苯酚的含量(g/L),测试数据采用点击Save Data AS 保存。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人眼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400-750nm c.10-200nm d.750-2500nm 2.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的光所致。KMnO4 显紫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白光中的。 a.紫红色光 b.绿色光 c.黄色光 d.蓝色光 3.吸收曲线是。 a.吸光物质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吸光物质浓度与透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c.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溶液厚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d.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4.符合光吸收定律的某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的位置将。 a.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b.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高峰值增大 d.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 5.吸光光度法中光吸收定律可表示为。 a.I=10abc b.A=1gT c.I=I0×10-εbc d.I0=I×10-εbc 6.下因素中,影响摩尔吸光系数(ε)大小的是。 a.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b.入射光强度 c.比色皿厚度 d.入射光波长 7、有一浓度为C的溶液,吸收入射光的40%(即透光率为60%),在同样条件下,溶液浓度为0.5C的同一溶液的透光度为( ) A、30% B、20% C、77% D、36% 8.某试液用2cm 比色皿测量时,T=20%,若改用1cm比色皿测量,则A和T 分别为( ) A、0.35和40% B、0.22和36% C、0.35和45% D、0.35和100% 9.现有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A、B,在同一波长下测定,若A用1cm比色皿,B用2cm比色皿,而测得的吸光度相同,则它们浓度关系为。 a.C A=C B b.C A=2C B c.C B=2C A d. 10.某试液用1cm 比色皿测量时,T=60%,若改用2cm比色皿测量,则A和T分别为。 a.0.44和36% b.0.22和36% c.0.44和30% d.0.44和120% 二、填空题 1、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包括,,,,。 2、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类。 三、简答题 1.什么是Lambert-Beer定律?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2.摩尔吸光系数(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铁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了解朗伯-比尔定律的应用,掌握邻二氮菲法测定铁的原理;了解分光光度计的构造;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吸收曲线的绘制和样品的测定原理。 二、实验原理 邻菲啰啉是测定微量铁的较好试剂。在pH=2~9 的条件下,邻菲啰啉与Fe2+生成稳定的橙红色配合物,其反应式如下: Fe3+能与领二氮菲生成淡蓝色配合物(不稳定),故显色前加入还原剂:盐酸羟胺使其还原为Fe2+。。 三、仪器及试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铁标准溶液:含铁0.01mg/mL、0.1%邻菲罗啉水溶液、10%盐酸羟胺水溶液、1mol/lNaAc缓冲溶液(pH4.6)。 四、实验步骤 1.吸收曲线的绘制和测量波长的选择 吸取0.0mL和6.0mL 铁标准溶液分别注入两个50 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5mlNaAc溶液,2.5ml盐酸羟胺溶液,5ml邻菲罗啉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在440~560nm之间,每隔0.5nm测吸光度。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吸收曲线,找出最大吸收波长。 2、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吸取铁的标准溶液0.0、2.0、4.0、6.0、8.0、10.0ml于6只50ml容量瓶中,依次分别加入5ml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2.5ml盐酸羟胺溶液,5ml邻菲罗啉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分钟,在其最大吸收波长下,用1cm比色皿,以试剂溶液为空白,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以铁含量(mg/50ml)为横坐标,溶液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波长/nm 吸光度 标准溶液(0.01g/L)未知液容量瓶编号 1 2 3 4 5 6 7 吸取的体积0 2.0 4.0 6.0 8.0 10.0 吸光度A (1)绘制曲线图。

分析化学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本章主要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吸光光度法分析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例如:测量钢样中Mn的 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Mn氧化为MnO 4-,然后进行吸光 度的测量。 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灵敏度高 吸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0.001%的微量组分。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10-4 %。 (二)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 例如:含铁量为0.001%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量1g试样,仅含铁0.01mg,无法用滴定分析法测定。如果用显色剂1,10-邻二氮菲与亚铁离子生成橙红色的1,10-邻 二氮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 Fe2++ 3(1,10-phen) → [ Fe(1,10-phen)3] 2+(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8-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38, 图9-1)。若被照射的是 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 当一束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当透射光波长在400-700nm 范围时,人眼可觉察到颜色的存在,这部分光被称为可见光。透射光和吸收光呈互补色,即物质呈现的颜色是与其吸收光呈互补色的透射光的颜色。 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例如:CuSO 4 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见P238,表9-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验

1.1 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食用方法及基本结构 1.2 掌握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光度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2.实验原理 2.1 定性分析 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各种物质各有其特征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曲线,他能清楚的描述该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光吸收程度最大处叫做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浓度不同时,光吸收曲线的形状相同,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只是相应的吸光度大小不同。说明吸收曲线的形状只与物质的本性有关,而与物质的浓度无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吸收曲线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2.2 定量分析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εbc,式中A—吸光度,ε—摩尔吸光系数,b—液层厚度cm,c—浓度,mol/L 当液层厚度b固定时,吸光度正比于浓度,因此可采用标准曲线法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通常选择最大吸收波长进行定量分析,以提高分析灵敏度和消除干扰影响。 3.仪器及试剂 3.1 仪器及配件 UV180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cm石英比色池 3.2 试剂 3.2.1 虾青素标准溶液 3.2.1.1 标准储备液(浓度为1.0mg/mL) 称取10mg 虾青素标准品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定容至10mL,摇匀,避光-20℃保存。 3.2.1.2 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用移液管分别量取0.5,1.0,2.0,3.0mL标准储备液,分别用50mL容量瓶定容,稀释溶剂为无水乙醇,定容之后摇匀,避光放置。 3.2.2 未知浓度的虾青素样品溶液。 4.实验内容 4.1 不同浓度的虾青素溶液吸收曲线的比较。 4.2 标准曲线的制作。 4.3 样品溶液的测定。 5.仪器操作步骤 5.1 开机,自检,预热20分钟 5.2 放置样品 将配好的样品转入比色池,比色池要用蒸馏水和待测溶液润洗,溶液装至比色池的1/2~2/3左右。装好后用纸巾吸干比色池表面的液体,将比色池放入样品槽中,注意比色池透光面要对住样品槽有孔的一边。 5.3 全波长扫描 将不同浓度的标准品依次转入比色池中进行全波长扫描,比较其吸收曲线和最大吸收峰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教学提纲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一、问答题 1. 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分析化学中κ有何意义? 2.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为社么物质对光发生选择性吸收? 4. 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5 当研究一种新的显色剂时,必须做哪些实验条件的研究?为什么? 6 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它们有何实际意义?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时可否使用透光度T 和浓度c 为坐标? 7 测定金属钴中微量锰时在酸性液中用KIO 3将锰氧化为高锰酸根离子后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若用高锰酸钾配制标准系列,在测定标准系列及试液的吸光度时应选什么作参比溶液? 8 吸光度的测量条件如何选择?为什么?普通光度法与示差法有何异同? 9 光度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减免这些误差?试根据误差分类分别加以讨论。 10 常见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11 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判断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提供信息具有什么特点? 二、计算题 1.以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Fe (Ⅱ),称取试样0.500g ,经处理后,加入显色剂,最后定容 为50.0mL ,用1.0 cm 吸收池在510 nm 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 =0.430,计算试样中的w (Fe)(以百分数表示);当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ε510=1.1×104) 2.%0.61%10010=?=-A T 已知KMnO 4的ε545=2.2×103,计算此波长下浓度为0.002% (m/v )KMnO 4溶液在3.0cm 吸收池中的透射比。若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 3. 以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镍,若络合物NiDx 2的浓度为1.7×10-5mol ·L -1,用2.0cm 吸收池 在470nm 波长下测得的透射比为30.0%。计算络合物在该波长的摩尔吸光系数。 4. 根据下列数据绘制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Fe (Ⅲ)的工作曲线。标准溶液是由0.432g 铁铵矾[NH 4Fe(SO 4)2·12H 2O]溶于水定容到500.0mL 配制成的。取下列不同量标准溶液于50.0mL 容量瓶中,加显色剂后定容,测量其吸光度。 V (Fe(Ⅲ))(mL )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A 0.097 0.200 0.304 0.408 0.510 0.618 测定某试液含铁量时,吸取试液5.00mL ,稀释至250.0mL ,再取此稀释溶液2.00mL 置于50.0mL 容量瓶中,与上述工作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后定容,测得的吸光度为0.450,计算试液中Fe(Ⅲ)含量(以g/L 表示)。 5. 以PAR 光度法测定Nb ,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 ,ε=3.6×104;以PAR 光度法测定 Pb ,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 ,ε=4.0×104。计算并比较两者的桑德尔灵敏度。 6. 有两份不同浓度的某一有色络合物溶液,当液层厚度均为 1.0cm 时,对某一波长的透

第二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物质是有颜色的,利用比较溶液本身或加入试剂后呈现出的颜色深浅的方法来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的方法为比色分析法。以人的眼睛来检测颜色的深浅的方法为目视比色法。以光电转化器件(如光电池)为检测器来区别颜色深浅的方法为光电比色法。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紫外光谱(UV)能够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可用于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红外光谱(IR)在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中,主要用于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等。由于UV和IR只能给出分子中部分结构的信息,而不能给出整个分子的结构信息,能提供化合物的结构信息较少,所以单独以UV和IR不能确定分子结构,必须与NMR谱、MS谱以及其他理化方法结合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即是利用物质本身(或生成的有色化合物即“显色”后测定)对紫外及可见光的吸收进行测定,其特点: ①灵敏度高。可用于测定试样中1%-0.001%的微量成分,甚至可测低至10-6-10-7的痕量成分。 ②准确度高。测定的相对误差为2%-5%,采用精密分光光度计时,可减少至1%-2%。特别适用于低含量和微量含量组分的测定,不适于中和高含量组分的测定。但如果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比如示差法,也可测定高含量组分。 ③适用范围广。 ④操作简单,快速,仪器价格不昂贵。 ⑤目前,分析仪器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光度分析获得了新的活力。 2.1基本原理 2.1.1光的基本原理 2.1电磁表谱表 光谱名称波长范围跃迁类型分析方法 X射线0.1-10nm K和L层电子X射线光谱法 紫外10-380nm 10-20中层电子,200-380价电子紫外光度法 可见380-780nm 380-780价电子比色及可见光度法 红外0.78-1000μm 分子振动红外光谱法 微波0.1-100cm 微波光谱法 无线电波1-1000m 核磁共振光谱法 2.1.2溶液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光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可使眼睛感觉到不同颜色。 具有同一种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含有多种波长的光为复合光。当将某两种颜色的光按适当强度比例混合时,可以形成白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 2.2光的吸收定律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一、问答题 1. 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分析化学中κ有何意义 2.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为社么物质对光发生选择性吸收 4. 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5 当研究一种新的显色剂时,必须做哪些实验条件的研究为什么 6 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它们有何实际意义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时可否使用透光度T 和浓度c 为坐标 7 测定金属钴中微量锰时在酸性液中用KIO 3将锰氧化为高锰酸根离子后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若用高锰酸钾配制标准系列,在测定标准系列及试液的吸光度时应选什么作参比溶液 8 吸光度的测量条件如何选择为什么普通光度法与示差法有何异同 9 光度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减免这些误差试根据误差分类分别加以讨论。 10 常见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11 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判断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提供信息具有什么特点 二、计算题 1.以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Fe (Ⅱ),称取试样0.500g ,经处理后,加入显色剂,最后定容为,用1.0 cm 吸收池在510 nm 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 =,计算试样中的w (Fe)(以百分数表示);当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ε510=×104 ) 2.%0.61%10010 =?=-A T 已知KMnO 4的ε545=×103,计算此波长下浓度为%(m/v )KMnO 4 溶液在3.0cm 吸收池中的透射比。若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 3. 以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镍,若络合物NiDx 2的浓度为×10-5 mol ·L -1 ,用2.0cm 吸收池在 470nm 波长下测得的透射比为%。计算络合物在该波长的摩尔吸光系数。 4. 根据下列数据绘制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Fe (Ⅲ)的工作曲线。标准溶液是由0.432g 铁铵矾[NH 4Fe(SO 4)2·12H 2O]溶于水定容到配制成的。取下列不同量标准溶液于容量瓶中,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9、1 0、088 mg Fe3+.用硫氰酸盐显色后,在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50 mL,用1 cm比色皿,在波长480 nm处测得A=0、740。求吸收系数α及κ。 9、2 用双硫腙光度法测定Pb2+,Pb2+得浓度为0、08mg/50mL,用2cm比色皿在520nm下测得T=53%,求κ。 9、3 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微量铁。标准溶液就是由0、2160gNH4Fe(SO4)2·12H2O 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配制成得。根据下列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铁溶液得体积V /mL 0、0 2、0 4、0 6、0 8、0 10、0

吸光度0、0 0、165 0、320 0、480 0、630 0、790 某试液5、00 mL,稀释至250 mL。取此稀释液2、00 mL,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与测定吸光度。测得A=0、500。求试液铁含量(单位:mg/mL)。铁铵矾得相对分子质量为482、178。 9、4 取钢试样1、0 g,溶解于酸中,将其中锰氧化成高锰酸盐,

准确配制成250mL,测得其吸光度为1、00×10–3 mol·L-1 KMnO4溶液得吸光度得1、5倍。计算钢中锰得百分含量。 9、5 用普通光度法测定铜。在相同条件下测得1、00×102 mol·L1标准铜溶液与含铜试液得吸光度分别为0、699与1、00。如光度计透光度读数得相对误差为0、5%,测试液浓度测定得相对误差为多少?如采用示差法测定,用铜标准液为参比,测试液得吸光度为多少?浓度测定得相对误差为多少?两种测定方法中标准溶液与试液得透光度各差多少?示差法使读书标尺放大了多少倍?

第六章吸光光度法思考题解答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思考题解答 一、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a.光吸收曲线及标准曲线; b.互补色光及单色光; c.吸光度及透射比。 解: a. (1)光吸收曲线指的是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时,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吸收光谱曲线。 (2)标准曲线指的是在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分别测量一系列不同含量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时,以标准溶液中待测组分的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直线。 b. (1)互补色光指的是两种相对应颜色的光,将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 (2)单色光指的是具有同一波长的光。 c. (1)吸光度指的是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2)透射比指的是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2、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某一吸光物质溶液,其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随吸光物质浓度的增大其变化情况如何? 解:

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吸光度增大。 3、吸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入射光波长,被测物质的浓 度,络合物的解离度,掩蔽剂。 解: 入射光波长、络合物的解离度和掩蔽剂。 4、试说明吸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 解: 可能是由于参比溶液选择不当,吸收池厚度不等,吸收池位置不妥,吸收池透光面不清洁等原因所引起的。 5、在吸光光度法中,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解: 溶液酸度、显色剂的用量、显色反应时间、显色反应温度、溶剂和干扰物质。 6、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7、在吸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原则是什么? 解: 吸收最大,干扰最小。 8、分光光度计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各部件的作用如何?

吸光光度法练习题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练习题 1.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某有色溶液,当有色物质的浓度增加时,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分别是……… A.不变、增加 B.不变、减小 C. 向长波移动、不变 D. 向短波移动、不变 2.某溶液测得其吸光度为A0,稀释后测得其吸光度为A1,已知A0-A1=0.477,稀释后的透射比T1应为……… A.T1=2T0 B.T1=3T0 C.T1=1/3 T0 D.T1=1/2T0 3.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Fe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eSCN2+的吸光度随着SCN-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B. FeSCN2+的吸光度随着Fe3+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C. 溶液的吸光度与透射率线性相关 D. 溶液的条件摩尔吸光度系数随着波长变化而变化 4.已知某显色体系的桑德尔灵敏度为0.005ug.cm-2,Fe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 5.85,则用该显色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Fe2+的摩尔吸光系数为(L.mol-1,cm-1)……… A.1.1×104 B.2.2×104 C.1.1×105 D. 2.2×105 5.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 A.20% B.40% C.50% D.80% 6.测定纯金属钴中微量锰时,在酸性介质中以KIO4氧化Mn2+为MnO4-以分光光度法测定,选择参比溶液为……… A.蒸馏水 B.含KIO4的试样溶液 C.KIO4溶液 D.不含KIO4的试样溶液 7.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 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 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8. 某钢样含Ni的质量分数为0.12%,用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ε=1.3×104L.mol-1.cm-1)进行测定。若试样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在470nm波长处用1.0cm吸收池测量,希望此时的测量误差最小,应称取样品______ [Ar(Ni)=58.69]。 A 1.60g B 0.16g C.0.14g D.1.4g 9.用硅钼蓝法测定SiO2,以一含有SiO20.020mg 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测得另一含0.100mgSiO2标液的透射率T为14.4%,今有一未知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透射率为31.8%,该溶液中SiO2的质量(mg)为____。 A.0.067 B.0.14 C.0.67 D.0.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