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建筑的特征1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1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知识能力整合]

●字词积累

1.字音辨析

(1)切削(xiāo)削(xuē)弱(2)门槛(kǎn) 栏槛(jiàn)

(3)殷(yīn)代殷(yān)红

2.形似字辨析

(1)磨坊船舫额枋(2)房檩仓廪凛冽

3.词语辨析

(1)文法:语法或法令成文,文中意思是语法,作者用来指建筑活动中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惯例和规则,非常生动形象。法式:标准的格式,文中指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2)构件:文中指组成建筑物某一结构的单元,如梁、柱等。构架:建筑物的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佳句品味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品评]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品评]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结构图示

3.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写法借鉴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

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2.作者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建筑如同作文章一样,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

●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他的专著《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2.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可读性。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可塑性。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内向性。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超稳定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容《易》性。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

有诸多影响。

[重点难点互动]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答: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二),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三),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六),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能体会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是什么。

答: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课后练习详解]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答案]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前五个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后三个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作者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答案]见佳句品味1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答案]见佳句品味2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本题把建筑的各种类型和文章的多种体裁相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四.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有表现出现代风格。

[提示]结合课文中概括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具体说出家乡的建筑有哪些地方和这九点相

同,不同的地方有哪些,找出其中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而改变的建筑特色。如有些地方的建筑墙面的装饰性非常强,屋顶上仍然保留翘起的飞檐,琉璃砖瓦仍然大量使用等,这些都是传统特色。但现在的建筑材料以钢筋水泥为主,铝合金、塑钢窗、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空调搁板的设计,这些都是现代风格。

[探究创新演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抱厦.(xià)轴.(zhóu)线对称.(chèn) 墁.(màn)地

B.瓦当.(dāng) 接榫.(sǔn) 牌坊.(fáng) 帷.(wéi)幕

C.折.(shé)本房檩.(lìn)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qióng)窿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轩榭殉情潺媛勾心斗角

B.琉璃厢房遵循鳞次栉比

C.浮雕蚂蚱纰谬雕梁画栋

D.弘扬矜持锒铛美仑美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

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B.中国建筑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C.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内。

D.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

....,如弟兄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C. 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

百里挑一

....,极其缺乏。

D. 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

....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

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7.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人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同一个连词,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4分)

凡事过犹不及,__________,( )变成明哲保身,( )变成圆滑世故,( )变成是非不分。

①超越了这个度

②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

③值得赞许的成熟就可能走向反面

④成熟也是有度的

8.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删减文字,不得改变语意)

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

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04年起改为半月刊。

①改为:

②改为:

二、阅读?探讨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9—11题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部翼状甚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

.....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

.....,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用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9.文中划线句中词语“技术上”和“艺术上”从全文看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0.指出文中加点字“这种建筑物”和“这同一原则”指代的内容。

11.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12.选文最后一段的说明顺序是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回答13—16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他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①极不相同的体形,②极不相同的情感,③极不相同的问题,④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来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3.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法”这两个词语在本文中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4.选文主要使用了一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并说明它的好处。

15.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解决表达构成创造

B.表达解决创造构成

C.表达解决创造构成

D.构成表达解决创造

16.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是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决定了主体音乐,那就是:农村乡土音乐。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音乐的律动与大自然同和。劳动的节奏、节律成为音乐节拍、节奏的起源,劳动协调、组织、交流的声音成为音乐的旋律的源头。城市的小调来源于农村城镇,这就是真实。

艺术不能不起源于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劳动(动作──律动),“真”对生存劳动是必需的,而虚伪对生存劳动是无用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日升起作、日落歇息,对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倾诉和宣泄。

“真”──真诚的实践行为。是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真”,才能劳而有获。

“善”──协作为善。是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环节、范式以及社会形式。

“美”──真善的必然。是在真善行为的有效结构程序的发现及后果的享受的体验的一种升华。

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也正如一个地域、一个地区的民族生活(包括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别的民族来说则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应该讲,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应是一致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音乐

艺术的真善美的欣赏交流提供基础;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应是不同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丰富的音乐艺术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提供可能。

民族音乐进入全球性时代,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生产、消费、交往是全球性的大趋势,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局部性的存在方式终将被历史性的、国际性的、全球性的、跨民族的工业──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各民族的音乐事实上已经被投入了这个时代并将受到审视,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

17.下列对音乐与真善美关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音乐起源于真诚的实践行为,这种音乐是对“真”的一种反映。

B.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对真实的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的倾诉。

C.表现劳动的组织、交流、协作的音乐,就是对“善”的一种表现。

D.音乐之美来源于真善,是对劳动成果发现与享受的体验的升华。

18.第6段“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指的是()A.艺术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的一致性

C.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的差异性

D.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19.关于民族音乐,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的民族音乐来源于劳动,城市的小调来源于农村城镇。真实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B.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民族音乐也将迅速地消亡。

C.民族音乐具有真善美的同一性,因而使不同民族互相欣赏、互相借鉴成为可能。

D.民族音乐的地域性表现为,它反映出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稳定而延续的生活。2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技术进步,民族音乐也进入全球性时代。各民族的音乐将更加开放,频繁地交流,并将重新审视时代。

B.音乐的产生受到经济的制约,中国的主体音乐是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农业经济决定了的。

C.“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就像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

D.能够在各民族音乐之间进行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这是艺术的差异性提供的可能性。

答案

1.D (A.抱厦shà B.牌坊fāng C.房檩lǐn)

2.B ( A.潺湲 C.纰缪 D.美轮美奂)

3. A (迷醉:迷恋,陶醉;沉迷。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不管:后边常有“都、也”等副词与它呼应。如果:连词,表示假设。解答本题,一是要理解近义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二是要凭借一定的语感。)

4. B (B项最后一个“;”改为“:”)

5. C(不合语境,“百里挑一”突出人才的美好难得,不能体现“人才缺乏”之意)

6.C ( A项为状语歧义。第一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没有“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而索尼公司的产品有;第二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有“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而索尼

公司的产品没有。B项中“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包含两个内容,因此,后一个分句中“此”指代不明。D项存在歧义。一种意思: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第二种意思: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7.顺序:②④①③

填空:“或”、“或”、“或”(填“或者”、“或者”、“或者”也对)

8.① 改为: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② 改为: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

7.答案B。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9.“技术上艺术上”分别指中国建筑结构上的特点和装饰上的特点,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

10.“这种建筑物”指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三个部分构成的建筑物,“这同一原则”指中国建筑在平面布置上往往左右均齐对称。。

11.①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或加固两条横木的接榫,②也可以承托上面其他建筑,

③对建筑有装饰性

12.由总到分,由主到次。

13.由文章的说明可以看出,特征是中国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很鲜明的表面化的标志,而文法则是中国建筑遵循的规则和惯例,是内在的规律。

14.和中国的文章作比较,具体生动,易于读者理解。

15.D

16. 中国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17.D(“劳动成果”与文意不符。)

18.B(A C D三项谈的都是“形”,不是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不是“基本规律”。)19.B(原文中没有谈到“民族音乐也将迅速地消亡”的问题,只是说民族音乐要受到时代的“审视”。)

20.A(是民族音乐要受到时代的“审视”,而不是审视时代。)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四大发明……。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二、作家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文字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

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一.课前先知:查字典解决生字注音。 二.自主学习: 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段至()段: 第二部分:()段至()段 第三部分:()段至()段: 第四部分:()段至()段: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得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列出课文得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与“文法”,明确作者得写作目得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得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得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得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得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得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瞧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得意思吗? 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得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就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得一些得特点。中国得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得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课文就就是梁思成先生得《中国建筑得特征》,瞧瞧她对于中国建筑特征得瞧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就是科普作品得一种形式。 一般就是用通俗易懂得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得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得目得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与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得研究,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得开拓者与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得设计,就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得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得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 (中国建筑)得特征 定语中心语 第二部分3-13段 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得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得这一部分先找出来 【明确】3-13段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 1、一起来瞧就是怎么写得,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 总体提出: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具体陈列 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得特点,先总领得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就是得有一个总体得意识 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 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展示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薇 莂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羀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蝿。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螄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膄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蝿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衿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膅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薂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螂,互为因果者也。 衿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薆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芄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薁,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罿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羇、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螁,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聿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莈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蒃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编写人:黄森林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积累有关“建筑”的名言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巧。 3.写:运用比喻手法,学写一般的说明文。 4.练:分析说明文中的比喻说明法。 【知识链接】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建筑”的名言 1.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约翰波特曼) 2.如果房间与自然界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贝聿铭) 3.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贝聿铭) 4.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果戈理) 5.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沙里宁) 6.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林语堂) 7.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梁思成)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设计的领导人之一。著有《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中国建筑史》是由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当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讨论2分钟后发言,老师评价) 总结: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合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体现“中国”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知识能力整合] ●字词积累 1.字音辨析 (1)切削(xiāo)削(xuē)弱(2)门槛(kǎn) 栏槛(jiàn) (3)殷(yīn)代殷(yān)红 2.形似字辨析 (1)磨坊船舫额枋(2)房檩仓廪凛冽 3.词语辨析 (1)文法:语法或法令成文,文中意思是语法,作者用来指建筑活动中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惯例和规则,非常生动形象。法式:标准的格式,文中指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2)构件:文中指组成建筑物某一结构的单元,如梁、柱等。构架:建筑物的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佳句品味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品评]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品评]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结构图示 3.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写法借鉴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预习案 【课标要求】 1.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预习目标】 1.研读文本两遍,勾画关键词句,梳理文章脉络。 2.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整理总结说明方法。 3.交流分享,提出至少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讨论解决。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一、走进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学习活动】 活动一:初读文本,梳理基础 1.研读文本两遍,标注段落序号,勾画字音、字形及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读准字音 (1)抱厦(shà) (2)斗拱(gǒng) (3)额枋(fāng) (4)戗兽( qiàng) (5)轩楼(xuān) (6)厢房(xiāng) (7)柁墩(tuó) (8)蚂蚱( mà zha) (9)游廊(láng) (10)接榫(sǔn) (11)穹窿( qióng lóng) (12)瓦当(dāng) (13)水榭(xiè) (14)车轴 (zhóu) (15)压轴(zhòu) (16)石砖墁地(màn)(17)枋檩(lǐn) 3.明确词义 (1)结晶:①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②晶体。 ③比喻珍贵的成果。 (2)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3)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活动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文章框架脉络。 2.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电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谈一

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作者梁思成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建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扫描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一、二大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 三、四大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衔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导语 补充相关资料及展示图片 20XX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这座占地2.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 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三、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四、重点探究 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明确: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斗拱是拱(弓形短木)和斗(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举架。举折(宋)、举架(清)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材料补充: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

国家一等奖《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整合信息,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合作探究文章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字背后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品味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科普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本文结构思路、说明顺序、语言风格,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用正确的方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运用从文中学到的九大特征欣赏中国建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配乐PPT《汉字中的建筑》,居、室、房、囱、窗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及文 字部件的组成,根据这些字的构成猜测“宇宙”二字。“宇”字甲骨文外面是房屋,下面是横梁和柱子,指向空间。“宇”本义“屋檐”,从屋檐向上下四方是空间的扩展,“宙”本义“支点”,从支点向古往今来是时间的延伸,合起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便是宇宙。中国古人把宇宙想象为一间大房子,天是屋顶,地是台基,天地之间由擎天柱撑起。这种想象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继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梁上君子”梁思成为何如此热爱中国建筑。 二、温故知新 1、回顾昨天学的三大块内容: ①PPT本文的思路脉络:1-2中国建筑概说:地域广、历史久 3- 13 九大特征是什么 14-19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什么 20写作目的:古为今用 围绕“古为今用”的观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板书:思路严密。 ②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结构牢到装饰美。板书:顺序严谨。 ③语言风格:准确生动。板书:语言准确。 2、从本文准确的语言、严谨的说明顺序及严密的思路中,我们能看到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的哪 一点精神品质?板书:科学之精神。 三、概括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1、明确上节课的遗留问题,即本节课重点:中国建筑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2、实物展示学生对九大特征的概括,“斗拱、举架”等,明确:筛选概括不准确全面,且只点出该 特征是哪方面的,没点出具体是什么特征。 3、方法指导:抓关键句(首句、尾句、过渡句)——找关键词(名词、代词)——利用标点符号(冒 号),要求是具体说出是哪方面的什么特征。 4、运用方法在文本中圈点勾画,修正自己的答案,交流修正后的九大特征,配以图片帮助理解。 ①个别建筑由台基、建筑本身、屋顶三部分构成 ②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户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成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能力培养目标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学案博苑 11-06 0544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

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学习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本文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