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地域文化特征

保定市地域文化特征
保定市地域文化特征

保定市地域文化特征

科学的植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它记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的是这个城市的信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特性,在古城、新城和郊区进行不同风格的绿化,使人们在感受城市环境变迁的同时,更多地品味出了特定的文化底蕴。

保定古城素有“槐城”之称。城内的一些街道和产品,如“四棵槐”、“槐树胡同”、“槐茂酱菜”等均以槐树命名。国槐在保定的栽种历史悠久,保定古城,即现在由护城河围合而成的旧城区,现有百年以上的古槐树数十株。因此,保定市把槐树定为市树。在古城区改造中,保定市竭尽所能保存现有槐树。施工中确实无法避开的,则全部进行移植。2002年,在保定火车站北侧的开发项目施工,遇到了三棵百年以上的古槐。尽管困难较大,但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全部都成功移植。据介绍,仅去年一年,保定市旧城区移栽的老槐树就达230多棵。

目前,保定市古城区的裕华路、永华路、建华南路等主干道绿化基本上以槐树为支撑,许多次干道绿化在树种选择上也多为楸树、柏树、泡桐等树种。再辅之以街头游园绿地、雕塑小品,墙体、屋顶、阳台垂直绿化,使整个古城区的绿化格调既充满灵动,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

保定市新城区多为现代建筑景观。这里的植物配置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空间疏朗,富于变化,充满现代气息。树种选择上,多为千头椿、银杏、杜仲、五角枫、黄连木等现代城市绿化树种,品种较古城区更为丰富。绿化规划上,在保证有足够的树阴供人停留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特点布置草坪、花卉,突出空间的疏密变化。在铁路两侧和连接高速公路的七一路,以较少树种为基调,绿化尺度较大,体现了绿化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人在快速通过时能够感受其特色空间。在护城河环城绿带、各公园及花园林阴道,科学配置乔木、灌木和花草,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植物的层次变化和细节特征。

保定市郊区在绿化上则凸显了田园风光特色。外环路全长57公里,道路两侧各为100米绿带,植物以乔木、亚乔木、常绿针叶树为主,整体风格疏密结合、参差错落;防护大堤外侧为乔木防护林,内侧为果树等经济林,堤坡以花灌木及紫穗槐为主,总体构成了一条优美的环城风景林带。同时,郊区在规划上还保持了原有的村庄规模,保留了基本农田和原有果园,从而使整个郊区形成了有林、有果、有田、有村庄,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自然风光。(园林宣、林凤斌)

https://www.360docs.net/doc/099773723.html,/item.htm?id=135********&prt=1332318987553 https://www.360docs.net/doc/099773723.html,/item.htm?spm=110-WgE-3qBo2.4GCs-9uhD.3-4MzwEM &id=5453608537&prt=1331193242753&prc=1

浅谈地域性景观文化

浅谈地域性景观文化 摘要:通过对地域性景观文化理论的研究,了解一些古建和风景名胜区在保护设计建造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地域性景观文化的 内涵。仔细观察西安周边有关地域性景观文化理论的建筑和规划设计。通过对一些相关书籍文章的了解,本论文主要针对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所处的地域性景观环境以及保护过程中宫殿遗址的修 复加以阐述。 关键词:大明宫;地域性景观文化;高台建筑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egional landscape, it has been acknowledged that som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scenic spots have been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tec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buildings and design of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al theory around xi’an have been carefully observ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xi’an tang daming palace located in and its repair in protectio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some books and articles. key words: daming palace;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e; high-platfor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根据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未来西安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为:“九宫

浅谈地域性格特征

浅谈地域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的形成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基因不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生活环境,生平际遇不同;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里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归结性格特征与地域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地域性格。 地域性格 地域性格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因地域环境、人文和经济发展不同,人的性格也会出现较大差异的现象。但性格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发展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对当地人的性格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不同地域的人。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地方才呈现出不同的性格。 影响因素 地理特征 山西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山西远离海洋,临近黄河,海洋的开放文化对山西人影响微乎其微,而受“黄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因此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 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在临近海洋的地区生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上航行交流的机会很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多。这样就形成了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 山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一边伸向太平洋,另一边伸向黄河,受“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响;同时它处于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双重的性格特点。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历史文化 一个地区的人性格同一性,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满族等游牧民族多生活在中国东北,游牧生活要求他们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近乎野蛮的性格。游牧民族能歌善舞,鲁莽冲动,又很讲义气,这些性格特点流传下来,影响着现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性格。 游牧民族很少有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因此他们的民族文化也就很难对南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江浙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人们生活富足安定,就会安心于自家生活。历代皇帝都很青睐江浙居民,因为他们对财政的贡献很大却从不造反。这些历史渊源也造就了江浙人安逸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受儒家文化影响,山东人伦理道德观念非常强烈而且比较守旧。他们的家族观念比其他地区都要强烈,并且在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性观念上是非常传统的。同时,受中庸之道影响,山东人从政的很多,人也很精明。 生活方式 广东大部分地区都是沿海的,绝大多数人都以打鱼为生。在海上,每天都要经历大风大浪,并且需要很多人合作,这就促使广东人形成了勇敢的性格和极强的团队精神。 北方地区居民大多以种田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合作,因此,北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上海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机制

地域文化与发展期末作业 ——上海地域文化特征地形成机制 上海地域文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地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地主要是西方地文化因素,创立了新地富有自己独特个性地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地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 开放性 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 创造性 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地活力.当年地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地《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地创新. . 扬弃性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地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地.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 多元性 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地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地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地方方面面: . 上海地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地“世界建筑博览会”; . 上海地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地“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地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地“大联袂”; . 上海地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地“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地“广东音乐”、喧腾激越地“欢庆锣鼓”、回肠荡气地“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地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地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地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地“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地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地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地微笑”; . 上海地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地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地西餐馆、咖啡厅;上海地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地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地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上海地域文化如何形成: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家乡文化大搜索总结

临城县第二小学 “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共青团临城县委、临城教育局关于《临城县家乡文化大搜索的活动方案》,推进我县文化搜索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和少年儿童,广泛深入挖掘家乡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积极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青少年更加深入的了解临城的文化。我校按照团委和教育局的要求,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家乡文化搜索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11年3月开始,持续开展。 二、组织安排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三、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家乡文化搜索 1、内容搜索: (1)历史文化:搜寻家乡历史名人、历史故事等。感受家乡劳动者的创业艰辛和成就。 (2)民间艺术:搜寻起源于本地的地方曲艺、民间歌舞、乡村古乐、特色工艺等民间艺术,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3)民俗文化:搜寻本地有特色的民众风俗,如衣、食、住、行习俗,民众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礼仪习俗等。汲取民俗传统文化中的有机营养,体会淳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 (4)名人轶事:了解包括家乡有关(祖籍本地或在本地居住过)的古今名人大家及其轶事。 (5)美文名篇:包括与家乡有关联的名人撰写的或反映本地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 (6)现代经济文化:搜索我县旅游景点的文化及特色,我县十大农作物特产等。

(7)了解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设后的农村发展远景和目标。 2、活动形式: (1)个人搜寻:号召全校少先队员通过读书、上网、访问有关专家、老红军、老干部、本地名人、企业家等多种途径广泛查阅和搜集资料。(2)互动交流:定期将个人搜寻到的资料以班队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达到人人参与,人人了解。 (3)实地参观:组织部分青少年代表实地参观文化活动场所、特色工艺制作等,让青少年直接感受家乡发展的文化氛围。 第二阶段家乡文化进校园 1、辅导员老师在各中队进行引导教育。编好教育真实,内容详细,并且很好地结合实际和人文地理,融入经济、文化、典故、道德的教案,做到了与课本接轨,与青少年思想动态接轨。 2、学校在五年级每周二和周五开设家乡文化课。学校有自己成型的家乡文化课校本教材、有专任教师、有教案、有固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当地特色和搜集到的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突出时效性,突出特色。 第三阶段:整理和创作。 对搜索结果进行认真整理、思考和归纳,以多种形式进行创作,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家乡文化的传播和宣传。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组织家乡文化故事会。以收集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民间故事为内容,动员学生了解身边的故事,宣讲身边的故事。 2、开展“可爱的家乡文化”作文比赛。以学生的切身感受,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迁,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 3、开展电脑作品展示活动。以“可爱的家乡文化”为主题,动员学生把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变迁,通过幻灯片、动画等电脑作品展示出来。通过DV、摄影等形式,反映家乡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并积极提供DV短片、数码照片。 4、开展红领巾与城市共成长“三小九个一”活动。以小记者、小

地域文化的特点

什么是地域文化,它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什么是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又是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山东地域文化(一)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

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

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

浅议民歌的流传性地域性特征 陈仓高中杨树叶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着丰富的民歌。民歌是人们群众自发性的口头创作,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术家不断加工创作,有所发展变化。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民歌,随着狩猎、祭祀、活动的产生,就产生了音乐。民歌是一综合词,它包含歌和谣,他们之间有时是相通的,有时是分开的。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民歌有地域性、传承性特点。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性山歌 音乐的起源有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游戏说、模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等等。我国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亦称十五国风。早在黄帝时代流传着一首原始猎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他再现了原始人制作弓箭、捕猎禽兽的场面,是原始人生产行为的艺术概括。其歌词质朴、明快、富于节奏感。 《人民音乐》1987年1期上发表了冯光钰先生的著文,文中指出:“事实上民歌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安云号子等劳动歌曲,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活的,而民歌中为数甚多的情歌,则大多数是男女青年说爱时的歌曲,婚丧嫁娶一类的内容的风俗歌,是民间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歌唱活动,一些民间歌舞曲和小调常是生活在各种民俗节日演唱,与群众的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摇儿歌(摇篮曲)是一种抒发母爱的歌唱等等。由此可见,如果研究的目光仅限在民歌“起源于劳动”的范畴,就难免产生简单的分歧,很可能将上述许多民歌排斥在“民歌:”之外,把理论研究凝固化或者从概念出发,做简单画的阐述必束缚民歌研究,也难以揭示民歌艺术的本质规律。“ 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民歌里,人民倾注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忧愁和悲苦,以及它们的欢乐。它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人民的心声,是“打开人类心灵的钥匙。” 一、我国的民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简明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一.点击文化名人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黄道周,张燮等一大批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清初出现了一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很高地位。 1.林语堂:(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林语堂曾写过一幅融合了自矜与自勉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独具一格。林语堂曾先后将其散文.随笔整理成集,即《剪拂集》等。 2.杨骚:著名诗人.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杨骚一生著述丰富,共出版21笨书。其中有抒情诗集《春的伤感》《半年》等;剧本集《米雏》《他的天使》;诗句集《记忆之都》;译作有《铁流》《十月》等。 3.许地山:以笔名落花生闻名于现代文坛的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颇受好评的作家。他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主义倾向。如小说《春桃》就是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正直爽朗以及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春桃泼辣而善良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4.沈耀初先生(1907---1990),福建省诏安县人,世居诏安城南士渡乡,故自号士渡人 (七十后改士渡叟)。幼喜绘事,精勤敏悟,习诸大家,乐之不倦,遂至画艺有成,名震中外,1974年获得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金爵奖”,70年代末与张大千等被台湾当局“文建会”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出版有《沈耀初书画集》等。 附中考考题:漳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称,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目前,漳州市政府正在努力打造“文化漳州”的品牌。现在请你协助完成一份宣传“文化漳州“的小册子,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下面任务。 (1)这份小册子已拟有两个栏目,请你仿照他们再拟两个栏目,可以从历史.艺术.名胜.名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 栏目二:变数名优特产 栏目三:欣赏地方艺术栏目四:探访名胜古迹栏目五:品尝风味小吃 栏目六:品味民俗风情栏目七:追寻历史深渊 (2)在“栏目一”中,简要介绍漳州籍的文化名人。请从下面备选的漳州籍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学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介绍。 备选文化名人: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沈耀初 示例:林语堂,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 二.欣赏地方艺术 (1)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著名的手工艺品。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百多种造型,既有传统戏剧中知名角色,及生.旦.未.丑多种行当,又有仙道佛释.天神魔怪等怪等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它不仅是木偶戏的演出道具,更是民间艺术中的“工笔画精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媒婆”和“白阔”是极其成功的代表作。(2)漳州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1:木板年画题材广泛,主要有:门神,福神,童子遗迹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

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地域文化 第一章总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1.中原文化的概念 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 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 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 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 (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 (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 (1)自强自立精神

地域文化的特点

什么就是地域文化,它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 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与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与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就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 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 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什么就是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与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又就是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与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近代,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与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都就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与领导力量。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就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此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地域文化综合测试题(二)

综合测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新石器时代,江苏南部有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2、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江苏北部大致属徐州,淮河以南地区大致属于扬州。 3、明清以来,南通一带生产的“通花”质量上乘,冠绝亚洲。 4、清康熙至嘉靖年间,南京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5、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6、南通张謇兄弟集资创建了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7、公元939年,李昪在南京建立南唐政权,改称江宁府。 8、谢灵运和谢朓合称“大小谢”,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重要推动者。 9、镇江丹徒马建忠著有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 10、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 11、在吴文化的大背景下,孕育了无锡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12、溧阳天目湖的砂锅鱼头,为江苏省天目湖宾馆首创,成为中国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 13、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 14、唐初,涟水即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15、盐城市区有98条大小河流,有“百河之城”的称号。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南京云锦 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典雅,色彩富丽堂皇,宛如天上瑰丽、璀璨的云霞,故名云锦。 2、扬剧 是在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 3、彭祖 传说为黄帝的后裔,活了800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寿星,也是我国的烹饪鼻祖。 4、下草湾文化遗址 双沟“下草湾文化遗址”是江苏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在地。发掘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近百种以及古猿化石,距今1800多万年,同北京人的“山顶洞人”时代相当。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扬州经济文化的特征。 答:1、运河经济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扬州都是作为南北方运河航运的中转站,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代社会,扬州的位置优势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历史上扬州的兴衰无不与运河的兴废密切相关。 2、自然资源优势是扬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汉代开始,吴王刘濞即利用广陵的盐铁资源,发展冶铸业和盐业,“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最后“国用富饶”。此后扬州的发展一直都与盐业兴旺联系在一起。此外,扬州地区发达的农业经济也为扬州城市发展提供了保证。

关于家乡文化大搜索主题队会的设计与组织问题

关于“家乡文化大搜索”主题队会的设计与组织问题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家乡文化大搜索”主题队会的设计与组织问题》。由团省委倡导的“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在我省开展5年多了,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家乡文化”是指青少年居住地县域内的地方文化,包括区域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社会等诸多文化品种。通过这些文化品种的大搜索活动,让我省青少年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特别是家乡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育了我省青少年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河北、热爱祖国,立志为家乡、为祖国做出贡献。 在家乡文化大搜索中,全省172个县(市、区)都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了少先队组织、少先队文化、特别是少先队主题队会的作用,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每个少先队大队都有自己的主题队会。从去年各地推荐的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精品队会来看,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提高了少先队活动质量,丰富了少先队活动内容,逐渐形成了我省少先队工作的又一大品牌。为了进一步搞好以“家乡文化大搜索”为主题的少先队队会的设计与组织,作为全省少先队总辅导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提炼好“家乡文化大搜索”少先队队会的主题 主题的确立关系到少先队队会的方向、目标效果和成效。我建议“家乡文化大搜索”主题队会的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确立主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中央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

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认为“家乡文化大搜索”正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青少年爱家乡、爱祖国思潮的有效途径。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1)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家乡文化,我们才能看清家乡文化的本质精髓;才能对家乡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明确家乡文化的搜索方向。在这一点上,我们丝毫不能含糊。 (2)其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从队歌、呼号等少先队文化中都已知道了要“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昭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我省,李大钊率先提出“试看未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董存瑞曾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我省涌现了大量为理想勇敢前进、勇敢献身的英雄,我们可以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贡献的人讲贡献,通过家乡文化大搜索教育活动,让青少年确立远大理想。 (3)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河北人民具有重义然诺、坚韧顽强的燕赵风骨,具有敢闯敢干、勇于实践的优秀胆识,这些家乡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

分类号: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题目: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 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日期: 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摘要: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有着深切的思恋之情,其系列散文《商州三录》以冷静 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事,为我们展示了商州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那独特的地理风貌 及人情世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贾平凹表露出对故乡既赞誉又焦虑的复杂感 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 性。贾平凹商州系列散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散文创作转型的代 表之作,也是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 关键词:贾平凹商州散文地域特色思想深刻性 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Pingao’Shangzhou prose and the author thought profundity Abstract:Jia Pingao has sincerely to the hometown business state thinks of fondly the sentiment, its business state series prose "Business State Three Records" describe the hometown by the calm brushwork the human affairs, had demonstrated for us business state this ancient and on sincere land that unique geography style and human sentiment common custom, has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At the same time, Jia Pingao reveals him to the hometown both the praise and the anxious complex sentiment, from this as well as initiates to the national dispos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found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has displayed his thought profundity.Jia Pingao discusses the state series prose work representative which becomes its prose creation reforming by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profundity, also is its folk custom culture prose creation moves towards the mature symbol, has the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s worth us studying thoroughly. Key word:Jia Pingao;prose about Shangzhou;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rofundity 贾平凹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亦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于浑厚中见精 妙,朴拙中存灵气,清新灵秀,飘逸自然,在新时期散文园地中独树一帜。散文家贾平 凹大有超越小说家贾平凹的趋势,其作品“商州三录”被认为是贾平凹风俗文化散文创 作的典型和高峰的标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