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1)毒性变化: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退行性变

1)大小不均

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

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M3)数条

急单一条

急淋无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

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

Alder-Reilly畸形

May-Hegglin畸形

Pelger-Huet畸形

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

(1)异型淋巴细胞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3型

Ⅰ型(空泡型):又称浆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

(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出现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

(3)浆细胞:如外周血出现浆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梅毒、结核病等。异常形态浆细胞有:

1)Mott细胞:浆细胞内充满大小不等、直径2~3μm蓝紫色球体,呈桑葚样。见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

2)火焰状浆细胞:浆细胞体积大,胞质红染,边缘呈火焰状。见于IgA型骨髓瘤。

3)Russell小体:浆细胞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1)毒性变化: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退行性变 1)大小不均 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 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M3)数条 急单一条 急淋无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 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2. 外周血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并可见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 左移。仅见杆状粒细胞>6%时,称为轻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10%,伴少量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时称为中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细胞甚至原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重度核左移又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性病理改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可见原始、幼稚粒细胞,并出现病态造血,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等。 图-1 图-2

图-1视野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晚幼和中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图-2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 毒颗粒。 2.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核以分三叶者为主,如血片中五叶核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和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等。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VitB12等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在应用某些抗核酸代谢药 物及炎症恢复期等也可见核右移现象。 图-3 图-3视野中可见一巨大中性粒细胞,胞核分为10余叶。 3.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且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中毒颗粒是细胞在生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某种阻力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 面积烧伤等患者中。

白细胞五分类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2008-12-14来源:检验世界网浏览:5747次转发至: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赞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检验地带网 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 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着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 和Nihon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检验地带网 一简要发展史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Technicon公司1985年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TechniconH1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随后升级为H2型和H3型。 COULTER公司在1987年开发研制其经典VCS技术,并推出持续具有多年影响力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液细胞分析仪MAXM型。 1990年前后,欧洲和日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各厂家设计生产的此类血细胞分析仪,其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原理各不相同,分析测定项目略有不同,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试剂种类和成分也趋于复杂。不断改进和升级的新产品使得仪器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更加成熟和可靠。而技术的提高也带来了仪器和消耗品(试剂)价格的增加。 检验地带网 二仪器原理和散点图特点 1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种物理学检测技术于一体,在细胞处于自然原始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多参数分析。该方法也称为体积、电导、激光散射血细胞分析法。此技术采用在标本中首先加入红细胞溶血

异常白细胞检查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 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 标本要求: 2.2.1 抗凝剂采用EDTA K2抗凝。 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 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 实验仪器: 7.1 仪器名称:OLYMPUS 显微镜 7.2 仪器厂家:OLYMPUS 7.3 仪器型号:OLYMPUS CH30 8. 操作步骤 8.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8.2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8.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8.结果判断与分析 9.1 核象变化。 (1) 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 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

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3) 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9.2 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9.3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缘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 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3)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4)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5)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退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的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9.4 其它异常白细胞: 1)Pelger-Huet畸形: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弱。常为杆状和分两叶(其间难成细丝)。呈肾形或哑铃形。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折间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但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标本采集: 2.1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标本要求: 2.2.1抗凝剂采用EDTAK2抗凝。 2.2.2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实验仪器: 7.1仪器名称:OLYMPUS显微镜 7.2仪器厂家:OLYMPUS 7.3仪器型号:OLYMPUSCH30 8.操作步骤 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

可分。 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结果判断与分析 9.1核象变化。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9.2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9.3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白细胞形态观察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模块二:白细胞检验 授课对象:医学检验技术1003班 学习任务:白细胞形态观察 学时:1学时 授课类型:教学做一体化 授课时间:2011年9月25日 教学 要求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五种白细胞的正常形态,认识到镜下 形态辨认功夫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白细胞的形态特征鉴别要点。 难点:镜下识别五种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教学地点 集多媒体、实训一体化教室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十人共览显微镜、高倍数码显微镜、自制血涂片 教学程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教师理论讲解并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生 讨论并总结—教师点评—教学效果检测—教师总结 教学 实施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思考讨论教师提问,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内容——“白细胞形态”的学习 导言:发烧就诊,首先要查血,为什么? 引起发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查血可确定是否为感染,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主要依据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引入新课内容——白细胞的形态(核心: 形态学鉴别) 2min 在显微镜下浏览视野,了解背景细胞,观察到有核细胞和无核细胞两大类,在 教师指导下,认识了红细胞和血小板, 看到了形态各异的白细胞。结合前述白 细胞的种类,思考如何辨认出不同种类 的细胞。 指导学生浏览视野,利用十人共览显微镜,对照屏幕,对背景细胞进行讲解,引出白细胞。 按照白细胞胞质有无特异性颗粒,将其分 为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淋巴 细胞、单核细胞)两大类。 5min 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思考:如何鉴别五种白细胞的形态? 细胞形态的鉴别要点: 1、细胞外观:(1)形状(2)大小 2、细胞质:(1)量;(2)颜色; 4min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精编版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内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它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正常5000—10000/mm3。 一、种类及特点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时各种白细胞数目保持一定比例,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数目如下: 疾病状况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都可发生改变。 二、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 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溶酶体丰富,并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在组织液内游走(趋化性)。如果白细胞的的溶酶体释放的酶量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细菌,本身也将致死,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细菌分解物一起成为浓液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 三、白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临床常见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生理性:如饭后和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后等、妇女经期及妊娠等。 病理性: (1)急性感染:某些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毒)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3)组织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 (4)急性失血及贫血 (5)急性中毒:如化学毒物及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6)粒细胞异常增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7)其他:如脾脏切除后。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白血病 是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临床表 现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表现。 ⑴病因: 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已肯定是由人T细胞病毒-Ⅰ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其致白血病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与照射剂量的大 小和部位有关 化学因素:(如烷化剂、细胞毒药物)及化学毒物(苯)可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7%。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等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⑵分类: 按病程缓急及白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约半年以内。骨髓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 胞增生为主,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疾病。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继发感染发热及白血病细胞侵润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作业指导书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作业指导书 1. 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 标本要求: 2.2.1 抗凝剂采用EDTA K2抗凝。 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 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 实验仪器: 7.1 仪器名称:OLYMPUS 显微镜

7.2 仪器厂家:OLYMPUS 7.3 仪器型号:OLYMPUS CH30 8. 操作步骤 8.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8.2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8.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8.结果判断与分析 9.1 核象变化。 (1) 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 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

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在人体的正常粪便中偶尔能见到少许白细胞,所以粪便检查中白细胞的多少可以作为肠道是否有炎症的一种依据,无颗粒白细胞无细胞质颗粒,但有圆形细胞核,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4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细胞类型大小(μm)外形细胞核细胞质功能核形染色质着色颗粒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0~15 圆形弯曲呈腊肠样,两端钝圆深紫红色粗糙淡橘红色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浅紫红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①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器材与试剂】 器材:载玻片、染色缸及支架、洗瓶、显微镜及镜油、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吸水纸等。 试剂:染液、缓冲液 [步骤] 1.采血 2.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②取被检血(经EDTA抗凝)1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手持推片放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接触,以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就被均匀地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血膜。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便标上患畜名称、畜别、编号、日期。常温下自然风干(冬天可适当加温)。3.染色 3.1单染色 瑞氏染色:滴加染液(约20滴)盖满血膜,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继续染色3~10分钟(外界温度低染色时间长,反之亦然),用水冲去染液,吸干染片,干燥后,油镜观察。对胞浆及颗粒染色效果好。 姬姆萨氏染色:在血膜上先加2-3滴甲醇使血膜固定,3-5分钟后待甲醇挥发后再加染液;染色20-60分钟(依外界温度高低而定染色时间长短);水洗,干后油镜观察。对胞核及血液原虫染色效果好。 3.2复染色(混合染色) 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先加瑞氏染液,半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再加姬姆萨氏染液染约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实用标准文案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原理一) ( 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显微镜计数法)方法 (二 参考值(三) 白细胞计数 109/L ×成人 4~10 109/L ×新生儿 15~20 白细胞分类 1%~5%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50%~7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5% 嗜酸性粒细胞 0%~1% 嗜碱性粒细胞 20%~40% 淋巴细胞 3%~8% 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四) ,因此它的数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 (50%~70%)1.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 109/L1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 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2症于产后周左右恢复正常;10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 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②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A.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中度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并出现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109感染时白细胞多>l0×109个/L明显的核象左移。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左移。 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机械性损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见白细胞增高,并可借此来区别心梗与心绞痛。 ,×109/L)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时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大量血细胞破坏内脏(如肝、脾且可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 尿毒症等也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中毒见于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增多。(中性粒细胞)常见白细胞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 一、墨汁吞噬试验 【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 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 (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 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 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 吞噬指数= 【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参考范围】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 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 实验原理 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 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 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 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 (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 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 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μm ~15μ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μm ~15μ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μm ~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1、正常浆细胞细胞直径8~9um,胞核圆、偏位,染色质出块状、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胞质灰蓝色、紫浆色、有泡沫状空泡,无颗粒。 2、Mott细胞是浆细胞的异常变化。 3、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单核细胞可增高,并不是嗜酸性粒细胞。 4、严重化脓感染时淋巴细胞减低。 5、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坏死或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白细胞增多。 6、中性粒细胞3叶核占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40%~50%。 7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来源包括:肥大细胞、实践性粒细胞的组胺、补体的C3a、C5a、C567、致敏淋巴细胞、寄生虫、某些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肿瘤细胞。 8、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9、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 10、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在疾病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11、若白细胞数太低(<2×109/L),可增加计数量(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 12、当中性粒细胞发生毒性变化时,细胞的内部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空泡,提示细胞发生了吞噬现象。 13、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而退行性核左移见于再障、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等。 14、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C,也就是说125个有核细胞中只有100个是白细胞,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是80%。故尽管WBC计数值为10×109/L 时,WBC计数的真实值为实际值,即8×109/L。白细胞校正数/L=未校正前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类是在进行血液显微镜检察时,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一种医学检测法。血液中的白细胞共有五种,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各有其生理功能。长期接触铅、汞、苯、放射线等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的改变.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在人体的正常粪便中偶尔能见到少许白细胞,所以粪便检查中白细胞的多少可以作为肠道是否有炎症的一种依据, 无颗粒白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无细胞质颗粒,但有圆形细胞核,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4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 成人:0.40到0.75

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题库8-1-8

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题库8-1-8

问题: [单选]关于血小板计数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分析仪法为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B.目视显微镜法有普通光学显微镜法和相差显微镜法 C.手工法稀释液主要有伊红-丙酮液 D.计数时稀释倍数为50倍 E.PLT/L=N/100×10

问题: [单选]显微镜法计数血小板时,若血液稀释20倍,5个中方格内的血小板计数值为250,则报告的血小板计数值为() A.250×109/L B.250×2×109/L C.(250/2)×109/L D.250×1012/L E.250×2×1012/L

问题: [单选]关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检查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小板计数正常 B.血小板形态正常 C.血小板粘附功能不良 D.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 E.GPⅡb/Ⅲa缺乏 出处:森林舞会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a10677290.html,;

问题: [单选]血涂片上的白细胞分布情况与白细胞数量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粗略估计白细胞数量,当血片上见到6~10/HPF个白细胞时,估计血液白细胞总数大概在() A.(7~9)×109/L B.(10~12)×109/L C.(13~18)×109/L D.(20~30)×109/L E.30×109/L

问题: [单选]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异常 B.骨髓细胞增生异常 C.造血功能异常 D.免疫功能异常 E.造血原料异常 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异常。嗜碱性粒细胞持续0.1×10/L,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考点】:嗜碱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概要】三类五种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白细胞计数 【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原理】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 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0.38ml稀释液+20μl血→混匀(棕褐色)→充池→静置2~3min→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计算 【质量控制】 1.经验控制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1)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1。

(2)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 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 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若白细胞数太低(<3×109/L),可增加计数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 (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检测原理】 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 (1)细胞分布不均: 体尾交界最佳, “城垛”式移动。 【质量控制】主要因素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实验步骤 白细胞分类 1.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 2) 血膜厚薄适宜 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 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 3)推片速度 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根据所见到的100个白细胞,记录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