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地质地貌条件

怀柔区地质地貌条件
怀柔区地质地貌条件

怀柔区地质地貌条件

怀柔区除东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缘的平原区外,其余均为山地。地貌类型由于受山脉阻隔妨碍,使全区地貌类型多样,要紧有平原、丘陵、低山、中山、河谷、盆地等地貌类型。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境内最高猴顶山主峰海拔1755.8米,中北部汤河口盆地海拔264米,南部平原梭草村最低海拔只有34米。

山区以石质山为显著特点。由于区内地质形成年代久远,使山区岩性的实际分布特别复杂。

全区地处华北褐土带,要紧土壤有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四大土类共12个亚类,27个土属,102个土种。土壤随地势起伏变化而变化,由中山到平原随海拔高度降低而依次分布为棕壤、褐土、潮土和水稻土。棕壤面积42.5万亩,占13.4%;褐土面积247.7万亩,占78%;潮土面积6.9万亩,占2.2%;水稻土面积1.5万亩占0.5%。土壤质地平原区为轻壤和沙壤质,山区多为壤质和沙壤质。土壤pH值在5.9-8之间。

平原分布在本区的东南部。总面积24.73万亩。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现代化水平较高,是全区粮、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要紧生产区域,也是全区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政治文化中心区。

丘陵要紧分布在长城以南与平原之间。总面积为22.07万亩,海拔100-250米,要紧由剥蚀残丘组成。阶坡地和沟谷土层较厚,土质良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不仅是怀柔区干鲜果的主产区,也是冷水鱼养殖和重要的旅游观光区。

低山分布于长城以北的黑驼山两侧和汤河口盆地两侧,总面积132.82万亩,海拔为400-800米之间。其特点是:土薄干旱,耕地少而零散,自然条件差。是怀柔区实施山、水、林、田、路等综合生态治理工程的重点区域。

中山要紧分布地黑驼山、云蒙山、猴顶山主峰线两侧,总面积为124.72万亩。中山山体陡峭,气候冷凉,人为破坏较小,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是怀柔区天然次生林的要紧分布区。

盆地要紧分布在北部汤河、白河河谷两侧,总面积7.8万亩。盆地河谷土层

较厚,地势开阔,水利条件较好,但受气候条件妨碍,目前耕作制度多为一种一熟制。是全区籽种、杂粮、淡季蔬菜的主产区。

水域包括河流、水库、坑塘等。总面积为7.19万亩。其中怀柔水库面积12269亩,是北京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基地之一。目前,山前地区的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已成为怀柔区冷水鱼养殖、观光、垂钓、休闲娱乐的度假基地。

地表形态成因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湖北省恩施市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 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外 力作用,形成了许多崖洞。砂岩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 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 的丹霞崖穴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化剥离②流水沉积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2.该地 A.春季欣赏油菜花 B.夏季收获菠萝c.秋季播种晚水稻D.冬季修剪荔枝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 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 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 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5.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 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 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 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 “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6.马加迪湖形成于() A火山口集水B河流改道 C.滑坡阻断河流 D.地壳断陷集水 7.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 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汇入淡水较少 C.蒸发量较小D.湖泊没有出口8.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A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气候干燥不利疾病传播 D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 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 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 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 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 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 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 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作者: ————————————————————————————————日期: ?

地质学与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 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53.岩石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54.可溶性岩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55.风沙流:含有沙粒运动的气流。 56.风积物:经过搬运在堆积的物质。 57.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地形地质作用与地貌专题

专题 地质作用与地貌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岩石类型及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按照岩石成因可以分为: 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而成,在地表以下凝结(花岗岩)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又叫火成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化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例1:(2011·大纲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变质岩 知识点二:地质作用与地貌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 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 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 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 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 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相撞(消亡边 界)地区 运动结果

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doc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 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重点: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及其基本类型。 第一节 地质地貌与旅游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一)三个概念 地质:地壳物质组成有其结构:例:岩石、岩层、板块、地台、地壁、 断层。 地貌:(地形)地表的各种形态:山地、高原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是由地质营力(是旅资的体现)引起的。 (二)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 1、地质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 ?????????????????????????????? ?????????????????图结推 拍候化生物风外地震新岩压变化温质岩石变质作用统积岩余岩喷山岩火山喷发修入岩岩浆活动水平地壳运动内地质作用、、:、、、:、、、: 2、组成地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 ?? ???→→西南地区洞中形态地下形态地表可溶岩黄土高原 丘陵常能成低山受外大黄土软黄山花岗岩峭壁山地常形受外形小花岗硬坚硬岩:、、:、,、:、、、:、 内使他表出现高低起伏,外力削高填低, 二者紧密联系,造成千差万别面貌

????????????→地台 鲁有山地太行山蒙古高原以宽广平地地南为主地断裂谷 山向谷背) 、(, 3、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貌的形成 ???人造河谷 坝地梯田塑造新形态加速外力作用是一种外力、、: 二、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一)影响旅游环境:即形成多种多样旅游环境 ?????? ??????????探险等活动多采用来开展观光起伏之地娱乐活动展休闲多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开平坦之地起伏根据一定范围内地形的可进入性好些平原丘可进入性差 山区让人无边感沙漠高原或雄险或曲幽 山地地貌、:、::::、:: 地质:影响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的基础,也就不会有万丈高楼,用这句话来形容地质地貌在自然景观中的在础和前提作用一定也不过分。,可以说,除部分气象气候景观外,自然景观总是诞生于特定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并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质地貌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又是以地质地貌作为基和前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三)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 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本和前提,它们本身也可单独成景, 它们有的是特殊的地质现象,有的是奇异的地貌形态,它们已不在自然的基础,而是一个个价值极高的吸引力很强的旅游资源,是景区的主景。 (四)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①古人常见把山青水秀一词合用,说明山和水石构学中是相辅互衬托的 ②中国园林充分注出了这一点,无石无山,不成其为园。 (五)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意境:一定的旅游资源实体使旅游者所获得的寓意和特趣。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3.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2)、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4)、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5.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丹霞地质景观

丹霞地质景观 定义及成因: 丹霞地貌是发育在中生带—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碎屑岩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形成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沙砾岩,经过一系列的地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力的作用形成。 形成条件、分类及分布情况: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1、红色沙砾岩。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夹有泥岩、碎屑岩等。这是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特征;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抬生,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形成陡避、巷谷、石柱等;3、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雨水多,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强,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流水冲刷侵蚀型、侵蚀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按岩性可分为:砾岩型、砂岩型;按演化分为:幼年型、壮年型、老年型。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而在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甘肃、河北北部等地。分布以南方为主,北方次之,其杰出代表为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武夷山。 江郎山风景区简介: 徐霞客曾感叹说:“遍访名山独尊江郎奇幻”,位于浙江的江郎山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成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是国家级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摩崕题刻“壁立万仞”四字。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

工程地质期末复习简答题(归纳)

一 1.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要点: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总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 2.简叙各褶曲要素。 要点: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翼:中心岩层动外的岩层。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 渡的弯曲部分。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3.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及柱状图各自反映了哪些内容? 答: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 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 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 4.何谓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要点: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5.保障围岩稳定性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要点: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保护围岩原有稳定性,使之不至于降低;二是提高岩体整体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提高。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的施工和支护衬砌方案, 后者主要是加固围。 论述题(10分) 分析褶皱区如何布置工程建筑。(工程地质评价) (1)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 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厂房、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2)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与岩 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 (3)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的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翼部。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 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则是储水较丰富的地段。 二 1.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 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称为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 手段及方法,调查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发展变 化规律,分析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及防治措施。为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2.野外鉴别矿物的步骤? (1)找到矿物的新鲜面,矿物的新鲜面能真实地反映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2)观察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3)根据观察到的矿物的物理性质,结合常见造岩矿物特征,对矿物进行命名。

泰山地质地貌特征

精心整理 实习时间:2011.7.19-2010.7.23 实习工具:罗盘、地质锤、卷尺、高度表、望远镜 指导老师:衣华鹏、魏兴华 实习地点:?泰山、蒿里山、张夏、普照寺、灵岩寺、、 实习目的与要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实地实习,有利于我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地学基础的相关基本原理。认识泰山周边的地质概况和这些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地学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甚至工作打下基础。 实习内容: 1.2.3.《诗经》,“(北纬36°15'3"现每年以几千年来,”的称号。“峰为中心“人”……,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泰山地质特征概括:

泰山是华北地台基底与盖层双层结构出露比较好而典型的地区。基底为古老的“泰山杂岩”;沉积盖层为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的石灰岩和页岩,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南向北地层依次从老到新分布,地貌上构成一个南陡北缓的单斜断块山系。 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多期次岩浆活动、多期次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十分明显,使结晶基底岩系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区内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既有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构造,又有中生代的构造,新构造运动普遍而强烈。中生代的脆性断裂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今日泰山的形成以及泰山地貌特征。泰山地势差异显着,地形起伏大,总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主峰玉皇顶海拔高度1545m,在不到10km的水平距离内,与其山前平原相对高差达l300m以上。 ? ?泰山地貌分界明显,地貌类型繁多,而且侵蚀地貌十分发育。泰山地貌可分为侵蚀构造中山、侵蚀构造低山、侵蚀丘陵和山前冲洪积台地等四种类型,在空间形象上不仅造成层峦叠嶂、凌空高拔的势态,而且总体上的雄伟形象与群体组合上多种地形相结合,成为丰富多彩的景观形象。 由于泰山 形。携带大 (5) 侵蚀丘陵 一? 侵蚀 “V”字形谷、 (1 ? 冰劈作用十分活跃,使岩块发生强裂崩解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崩解的岩石就沿垂直和水平的节理面发生大规模崩塌,形成悬崖峭壁和奇峰怪石,并大量滚落下来堆积在山坡上或沟涧内,这些杂乱的巨石,有的在山坡成片产出达上千平方米,犹如石头的海洋,称之为“石海”,有的沿沟涧呈带状分布,称之为“石河”。 (石海) 二侵蚀构造低山 分布在傲徕峰、中天门及尖顶山、歪头山、蒋山顶一带。海拔高度在7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组成山体的主要岩性为泰山杂岩中的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侵蚀切割强度较主峰一带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沟峡谷、尖顶山头、锯齿状山脊、绝壁陡峰,举目可

地理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 教学目标: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4.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5.了解主要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知识详解: 一、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含义 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未定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 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 弱程度。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要素: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的点)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多倍。 分类: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 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

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各种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归纳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某火山的喷发的原因:两大板块相互挤压,边界处的地壳比较破碎,使得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影响下所发生的疏松、崩解或化学成分改变。 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膨胀与收缩不一致,发生崩解破碎。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成份在水,二氧化碳,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新的物质。 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岩石的破坏、动物分泌物对岩石的腐蚀。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 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将风化及侵蚀的形成物转移离开原位置的作用。包括推移、跃移、悬移

流水搬运: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挟带的物质较粗,流速小挟带的物质较细。泥石流 风力搬运:搬运物质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 冰川搬运:搬运物质随冰川缓慢悬移或推移。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漂砾、飞来石 海浪搬运:波浪搬运较粗的沙砾,潮流和其他海流搬运粉沙和淤泥。 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产物,在外力搬运过程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原因,被搬运物质逐渐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 流水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垄、黄土沉积 冰川沉积:冰碛物 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包括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等形式,结果是形成新的岩石(沉积岩)。 形成的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在上中下游有不同表现。 原因结果 上游山地高原高差大流速急,侵蚀为主,河谷深切而狭窄 中游水流减缓,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游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平坦广阔的三角洲 2.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 (1)分类:地表喀斯特: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 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地下湖) (2)发育过程: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地下河——溶蚀盆地、峰林——孤峰 (3)开发与保护:旅游价值高,但是溶洞易漏水,易坍塌,地表崎岖,交通不便,石灰岩不保水,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经济落后。 3.海岸地貌: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所形成的地貌。(1)分类: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海积地貌:沙滩,沙州,沙堤 (2)我国分布:海积地貌:杭州湾以北,平原海岸(沙岸、泥岸)其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适合水产养殖和晒盐。 海蚀地貌: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沿海,山地丘陵海岸(岩岸)其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适合建港,发展海运业、渔业、养殖业。 4.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沙丘 开发与治理:旅游,绿洲,植树种草。 5.黄土地貌:在黄土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 (1)形成过程: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塬、粱、峁。 塬: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 粱:长条形的黄土高原 峁:孤立的黄土丘。 (2)开发利用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多种矿物有利于作物生长。 弊: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被冲刷得黄土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开发治理:综合治理(植树造林、打坝淤地、梯田、水利枢纽、退耕还林还草)。

地质景观赏析

喀斯特地貌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论文成绩:

摘要: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等方面,简述了一种独特的地质地貌——喀斯特地貌。分析了其独特的地带性特征,地貌类型,形成原因等。重点描述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以及世界著名喀斯特地貌,而且“中国南方喀斯特”已完整形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区的结构系统和演化序列。 关键字:喀斯特地貌中国南方喀斯特独特形态相关分类 前言: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就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为详尽。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正文: 一、地貌类型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洪积扇:洪流在山口或沟口的堆积物叫洪积物,洪积物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即为洪积扇。地质构造:岩石/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形迹。 岩性:三大类岩石由于形成环境与过程不同,所表现出他们各自在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方面不同的特征。 地下水:存在于地面以下沉积物孔隙或岩石裂隙、溶穴中的水。 自由曲流:指在冲积平原上发生的曲流,外形蜿蜒弯曲,河谷宽阔,河床不受河谷约束,能自由地迂回摆动,以裁弯取直的方式逐渐演变。 雪线:在地球某一海拔高度上, 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这一海拔高度就是雪线,也即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所在的大致相同的海拔高度。 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面以下沉积物孔隙中或岩石裂隙、溶穴中的水。 石灰岩:矿物组成主要为方解石,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层理或缝合线构造。 断层三角面山:在断层崖基础上由于暂时性流水切割,在崖面形成三角形形状的山峰。矿物:天然形成的屋脊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均一、固定。一般为结晶体,少数为非晶体(胶体)。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片理构造: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矿床:指可开采有用矿物的富集体。 变形椭球体:压、张、剪应力中的一种可使圆(球体)变为椭圆(椭球体)。 逆掩断层与冲断层:逆掩断层指断层面倾角小于45度的逆断层。冲断层指高角度的(倾角大于45度)的逆断层。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而形成 的断层组合 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为下降盘而形成的断层组合 转换断层:在岩石圈上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 河漫滩:河漫滩是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平坦部分 二元结构:河流携带的粗颗粒物质在河漫滩上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相沉积,覆盖在粗颗粒河床沉积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即二元结构 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 沿岸流:当波浪传播方向与海岸斜交时,尤其是波浪向较平直的海岸推进时,在波浪破碎后,破浪带与岸线之间产生一股与岸线平行的水流,在风浪推动下沿海岸一定方向流动。允许侵蚀量:又称为临界侵蚀量或正常侵蚀量,指陆地倾斜地面产生侵蚀的量与陆地表面产生的新土壤的量的代数和为零的侵蚀量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高考地理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14.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③以平原、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 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5.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2012上海卷)(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8.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2012山东卷)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图2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012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 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l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2012北京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1,回答第1~3题。

05_地质作用与地貌规律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 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 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5.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 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 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 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 向斜。 6.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