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

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

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

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

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

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

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孔子的弟

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第三

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

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

考不学习就会倦怠。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

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

而不思的后果。《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

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

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

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

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

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

来了。

三、向他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孔子

教导弟子要知道”学无常师“。其实孔子自己的学问也是从他人身上学到的。卫公孙

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不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只有。”现代社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经验,思考方式,社

会认知等都有别于我们,我们应该怀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乐于接受

别人不同的思想,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自己不曾拥有的良好品行和知识。正如柏拉图

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

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当然,认识到他人值得自己学习只是向他人学习的第一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虚

心请教,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这个意思。也许对于比自己学识渊博的人

请教我们可以接受,但是不少人对于比自己学识差的人很难低下头颅向他们请教。孔

子曾称赞过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谓文也“。因此,我也希望大家能够

不耻下问,这样就能接触更多的人,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了。

四、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好的学习态度是可以使你在长期的学

习中保持高效率的不二方式。《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方面主要是:勤奋好学,不

耻下问,实事求是等。

身为《论语》中主要的发言人,孔子的很多事迹都体现了他勤奋好学的态度。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而且对于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孔子的态度也很不好:《公冶长》里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其实对于学习的努力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学习产生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除了学习勤奋外,对学问一定要实事求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实事求是相联系的,孔子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学习身为一个长

期的过程,重在坚持不懈。《为政》里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自小

就立志学习,而且把学习当作一辈子的事。《子罕》中记载,孔子对颜渊持之以恒的

学习精神给予赞扬,“子谓颜渊, 曰:‘惜乎!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雍也》中记载,冉求没有恒心,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论语》思想博大精深,当中关于学习之道,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能够

给与我们许多启发,因此身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现代化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不忘从我国

古典名著中挖掘先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姓名:张亚楠

学号2012202632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更是精辟.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关于论语的作文_优秀作文

关于论语的作文_优秀作文 论语今读 北京市景山二中辛天游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编辑絮语: 不管天游同学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他这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孔子的“圣人”牌位是后人因敬重而授予他的,孔子自己从没有称“圣”,他也绝不是毫无缺点和纰漏的那种“圣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十分经典和精彩的篇章,虽然我本人也像孔子那样最喜欢曾皙的回答,i怛我同样赞赏天游同学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 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 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 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 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 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1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

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2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

【初一作文】论语

【初一作文】论语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名人讲《论语》,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首先我们意识到这对普及传统文化是好事,但是如何理解并且正确把握《论语》的本质, 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把握好《论语》 其中的真谛,对激发我们热爱伟大祖国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论语》就是儒家文化轴心和精髓。翻开 七年级语文课本《论语十二章》,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一个慈祥的老者的声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 好像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他没有强迫的语气,完全是在建议启发。学了知识,然 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你会从他所给予的教导中领 悟到:你不但要学,而且要时习之,这就不仅仅是学到一个知识点,背下来,记到脑子里,更重要是要将这些中肯的话付诸行动,那需要学与行的完美结合,贯穿于生活当中。在生 活中去体验,不是僵化摆设,是要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和行动里的。教育人怎样能够成为 有修养的人,这才是“教育”,融入了更多的智慧,哲理和理想,能够与宇宙自然合一。 通过查阅,我们知道,《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及其弟子语言论撰之汇集,是保存下 来的孔子思想最完整的著作。《论语》详实地记录了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 经验和他对学生的教导。孔子对六经进行详细整理并通过他的讲学使其流传,在中国思想 文化史上开风气之先,堪称提出自成体系的伦理思想的第一人。孔子是普普通通的老师、 长者,但他又无愧于人们对他的“圣人”、“至圣”的称号。《论语》每章虽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之间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一句都是那么的质朴,就好像是我们都熟悉的 日夜交替、四季变化一般,是我们生活中最朴实的规律的体现。《论语》包含的内容极其 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这个时代每个炎黄子孙都面临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民族之魂,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有力支撑,它一定会在实现我们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散发出灼灼异彩。我们正在茁壮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更应该担当起中华 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让我们以身载道,以行载德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不忧”。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而且吃饭适度,“食不过饱”,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论语》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关于论语的作文

关于论语的作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论语今读 北京市景山二中辛天游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

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 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 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 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 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1读论语学成语——雍也

《读论语学成语——雍也篇》教学设计 潍坊北海学校韩兴娥 教学目的:学习文言文,了解成语出处,能理解运用成语。 1 不迁怒,不贰过 2 肥马轻裘 3 箪食瓢饮 4 中道而废 5 行不由径 6 文质彬彬 7 因材施教 8 敬而远之先难后获 9 乐山乐水 10 从井救人 11 中庸之道 12 博施广济能近取譬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论语学成语——雍也》,先复习放假前学习的几篇文章,开火车读成语读古文。 1 不迁怒,不贰过bù qiān nù,búèr guò 6.3 哀公问:“弟子孰(shú)为好(hào)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qiān)怒,不贰.(èr)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wú,同“无”),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即不将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迁:转。贰:重复一次。 2 肥马轻裘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sù)。子曰:“与之釜(fǔ)。”请益(增加)。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bǐnɡ)。子曰:“赤之适(往,去)齐也,乘肥马,衣(yì,穿)轻裘.(qiú,皮衣)。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接济)富。” 肥马轻裘:乘着肥壮的骏马,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衣。形容生活豪华奢侈(shē chǐ)。 3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 dān shí piáo yǐn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lòu)巷,人不堪(kān)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zāi),回也!”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也作一箪一瓢。 箪食瓢饮应该读“dān sì piáo yǐn”还是“dān shí piáo yǐn”呢?最权威的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这个词,其他的成语词典都是注明读“dān sì piáo yǐn”。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箪食壶浆”原为:dānsìhú ji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改用dān shí hú jiāng。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食”读“sì”时,有“拿东西给人吃”,或者“喂”的意思。“箪食瓢饮”是自己吃,从意思看应该读什么? 4 中道而废

《论语》与为人处世

贵州民族大学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与为人处世 目录 《论语》与为人处世 (1) 一、内容概述 (2) 二、理论与方法 (2)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2) (一) 《论语》与交友 (2) (二) 《论语》与处世 (3) 结语 (4) 引用文献 (5)

一、内容概述 《论语》作为中华经典,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道理,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我觉得,《论语》是一本指导人,教育人,精华多余糟粕的人生指南。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领悟,同一本指南,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道理。 二、理论与方法 阅读《论语》译注本,结合维基百科,以及百家讲坛来和间接与孔老夫子面对面的交谈,透过文字,来聆听他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解,解读这本中华经典。 《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此篇笔记,从人生,处世,和交友三个方面谈谈从论语中的收获和感悟。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一)《论语》与交友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朋友,无论是所谓的好人还是坏人,都会有朋友。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一种是因为兴或趣爱好相投,有共同的生活或者处世理念,在一起像镜子一样,相处的时候好像在观察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是朋友之间的敬仰和敬佩,人总归是不完整的,朋友就像是互相不同的两个半圆,成为朋友就完整了,互相的学习和模仿,使其之间能够更趋于完整。 论语当中写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孔老先生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咱们有朋友,还不止一个,当然也会不止一类,归纳来说有两类,益友和损友,六种,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友直,就是说这种朋友正直,勇敢,刚正不阿,充满正气和大义凛然。这种朋友在你怯懦,胆怯,害怕的时候能够激起你的勇气,让你勇敢,果断的做出行为和决定。这是一种好朋友。 所谓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人生在世,谁人能够不犯错。不难发现的,无论是过分的苛责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如社会,和家人乃至朋友的宽容来的有力和持久。所以,宽容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深沉的美德,存在于人世间,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朋友与朋友之间。只有,有了宽容,感情才能持久。有的人说,宽容是否会让我们更堕落,更放纵自己,更加的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都是有一颗向善的心,朋友的行为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之间的反差,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来弥补。又像向导一样,指引我们向前,美好的向前。所以,有一个宽容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1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 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 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 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 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 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 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孔子的弟 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第三 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 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 考不学习就会倦怠。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 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 而不思的后果。《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 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 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

论语心得作文

论语心得作文 论语心得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心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作文1《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 三年级下学期,杨老师带领我们走进《论语》。最开始我们读的是“快乐国学”里的《论语》篇章,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感觉既新奇,又懵懂。但是在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的理解程度就越来越深入了。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你读完一本好书,一定深有感悟,但当你再次品读,就会有不一样的印象和收获。这一则让我深受感染,我认为《论语》这本书对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呢! 在生活当中,《论语》里所说的话还能派上用场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同行,和我一起同行的人里,必定有优点值得我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就及时改正。在学校里,同学们的优点和长处,我们需要学习,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则要引以为戒。 在四年级里,我们又开始品读“中华经典藏书”里面的《论语》。以前的学习有故事和译文,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它;而现在的《论语》内容则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奥。 我开始学会静下心来多读、读顺畅,然后仔细结合文字注释来慢慢理解句子的意思。渐渐的,我不用看注释和译文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我:父母在世,不要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外出,要跟父母打声招呼。其中还有一则让我感触很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碰到贤人,就向他看齐;看不见贤人呢?那就反省自己做得如何。 在读《论语》的这一年里,我从懵懂到慢慢喜欢上它,也学会了许多道理——我知道每个人都要孝顺,要有礼节,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要诚实,说话要讲信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待人要宽容大度,有爱心…… 我们将在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学习《论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论语心得作文2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理

(四)《读论语-学成语》试题

2016-2017第一学期新疆师大附中小学部 五年级《读论语学成语》分项测试 二、给画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讷言敏行:(n e n a)不亦乐乎: (yu e l e)箪食瓢饮:(sh① d 6 )后生可畏(w e wei ) 三—成语释义。20分/2分 1、 ________________ :说 话谨慎,办事敏捷. 2、 ________________ :指年轻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越 前辈,令人敬畏。 3、 _______________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 ________________ :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 奋好学。 5、 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6、 _______________ :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勤奋好学。 7、 _______________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形容虚心求教。 & _________________ :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指追 求进步。 9 、_________________ :比喻许多事物围绕一个中心或众人拥 戴一个人。 10、 _________________ :好极了,美极了,后用以形容事物 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四、成语运用:20分/2分 1、做学问就应该老老实实,______________ ,绝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2、我们要做到______________ ,才能不断进步。 3、这个十四岁的年轻棋手在全国棋类比赛中获得冠军,真是阿! 4、他寡言少语,做事踏实,是个 _____________ 的实干家。 5、李老师是全校公认的最有学问的老师之一,但他仍然虚心 好学,_______________ 令人钦佩。 6、杜甫到了晚年,漂泊不定,过着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 活, 最后在病困交加中去世。 7、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谁都难免有 ___________________ ■勺时 候。 &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 ■勺精神是 不行的。 9、颜回_____________ 面对清贫的生活甘之如怡地修生养性。 10、他掌握了学习规律,所以能做够做到 _________________ 。 五、将文言文补充完整。10分/2分 1、子曰:“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2、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欲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 。” 4、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说 乎?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何有于我哉?” 六、成语积累:自写10个本书中积累的其它成语(不可与卷面出现成语重复)。20分/2分 1、 2 、3、4、 5、6、7、8、 9、10、 一、填写成语:18分/1.5分 ( )言敏行诲人不() 言而有()知错必() ( )与人交见()思齐( )信好学中(>之 道众星 ( ( ( 成绩 )辰 )食瓢饮 )而谈 )而后行 打“/”。12 分/1.5 分 笃信好学:(w u d u) 侃侃而谈:(k岔 k an) 乐山乐水:(I e y d o) 中庸之道:(y tn y e g)级 年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一) 处世之道是每一个人都要接触的,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际关 系呢?听了于丹教授精彩而生动的演讲后得知。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是处世之道其中的关键。意思是:一件事没做好和把一件事做过头了是一样的。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应该有原则的尺寸。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要把握原则的分寸。好坏之分要看在什么时候,还要看做的时候要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尺度。 如今的人很爱怨天尤人,更懂得以德抱怨。孔子是不提倡“以 德抱怨”的,他提倡的是以直抱怨,也就是用自己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以德抱怨会导致恶性循环,也会是人生的一种浪费。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留在应该使用的地方。譬如,环保的浪费并不能意味着心灵的不荒芜,环境的改变不意味着心灵的改变。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是我们面对一件事可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君子也许不能避免伤害,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欺骗。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原则和尺度。 在孔子心中的“好”则是“过犹不及”。如,对领导忠诚且热爱,对朋友将心比心,甚至两肋插刀。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则是论语要讲述的哲学关系。可见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今天的社会随物质的发展人际关系也逐渐复杂起来,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头疼,那么什么叫好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于丹教授又讲到,心理学上有种界定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人强行的控制。英国一名心理学女博士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要明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保有。这其实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工作?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别锦上添花,要知道这个环节是雪中送炭。而这些从积极的态度看会更有价值。孔子以:“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告诉我们在其位怎么谋政。简单说来处世之道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并把握尺度,否则将“过犹不及”。而对于言行的适度。孔子鼓励:积极的做好每一件事,说话则要谨慎。慎与言也是一个分寸,因为豁从口出,言多必失。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时一切皆成定局。“人无远虑,必有近乎”、“先行其言则后从之”不仅是孔子告诉弟子的,而且也是告诉我们的。所以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处世之道懂礼节也尤为重要。孔子看来礼节更重要的是往往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他就那样做。他不仅对高官很尊敬而且对弱视群体也很尊重。孔子不愧为圣人,同时圣人言谈举止也是那么的朴素。而君子:修炼自己自然帮助别人,即“修己以敬”。《论语》在这个环节告诉我们首位是修自身,而不是安天下,让自己修炼好是对家国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论语·雍也》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关于论语作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关注当代文化是当今的必修课,同时,也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孔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儒派的创始人了,《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适合我们这些学生阅读。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了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这样,学习才会有真正意义。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其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从旧知识中体会出新学问会很困难,但往往,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又会有新的发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正是现代教育人士所提倡的。仅仅两句言简意赅之语,便点明其主旨,再怎么对此不屑一顾的人,都会改变他的看法吧。 《论语》中有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道明积累之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把把看似不起

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雄伟的山峦,那时,风雨自然兴盛。只有积累一滴滴似乎毫无用处的水,才能汇聚成壮丽的深渊,即使是蛟龙,也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积少成多,也就养成了良好品德,心灵,就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平时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遥远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为广阔的世界。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连绵的江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无懈可击的知识功底,成功便自然会尾随而来了。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在这之间,还有更多人生道理等着我们去明悟,还有更多的文人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其间涌现出多少永世流芳的伟大人物和优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论语,便是中华文化这片星空里,最闪亮,最耀眼的星系! 关于论语作文2 从上一学期开始,我们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读《论语》。 首先,从内容上,《论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第一篇中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把孝道具体化了。讲了如何孝敬自己的父亲。孝道往往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例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帮父母洗脚,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甚至是扶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过马路等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深刻地体现了孔子所讲的“孝”。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 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 在当地住了几月,*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 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 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个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持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第12卷第1期2012年2月《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王向东 (新华日报,江苏南京210005) 摘要:一本《论语》就是一部学习方法大全。举一反三、见贤思齐、“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等等,都告诉我们一种认知的方法。既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又要学研结合、学创结合,还要学用结合、学行结合。研究学习方法,还要注意调整学习心态,做到自谦、自律、自强。 关键词:论语;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0142(2012)01-0001-10 1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 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己的主动精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即使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法给你提供帮助。 首先,乐趣和嗜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人不是天生就好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多少人能天生乐学。晋代有个知识分子张叔辽,曾经写过一篇《 自然好学论》,认为人一出生之后,就一定会好学。他说学习不需要教育,每一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很好学。大名士嵇康却不赞成这种看法,专门写一篇《 难自然好学论》加以驳斥。后来鲁迅演讲《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中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 ”我看,嵇康说的是老实话。读《论语·雍也》,有孔子一句话,很值得注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学习的基本看法之一。一个人要是对这件事感到快乐,肯定会沉浸其中,自然而然他就有动力。这是从理论上说。从实践来看,同学们从小学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先后十几年,你这个读书,快乐吗?恐怕很多同学会说,我们一点都不快乐。原因在哪里?那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为了文凭而读书,他快乐不起来。 这叫做没有办法,逼上考场,如同逼上梁山,哪有什么快乐可言。但是,有同学曾经在课堂上偷偷摸摸看些东西,在宿舍里拼命熬夜看些东西,却从来不觉得不快乐。相反,他的动力非常强,他不要人催,不是别人强迫的,而是自然而然。为什么呢?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他自己从中间感受到某种乐趣。由此可见,学习最大的动力在哪里呢?就在于你要对它感兴趣,而且至少要从中品尝到它的某种程度的乐趣。一个人如果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给社会做贡献,到学校来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一种本领,都是为了将来的发展,为了能够给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做贡献,很自然就会对它感兴趣。兴趣越来越浓厚,乐趣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如果要把学习搞好,首先必须对你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这是一个前提。否则,你再去怎样研究学习方法,也不会有多少用处。过去许多人学习甚苦而收效甚微,原因可能很多,最基本的一点,我看就是忽视了这个前提。 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不是一天就可以产生的,不是今天听一个报告,明天就一下子产生了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实际上,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步变化的过程。同学们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有的同学过去在这方面不太注意,认识不 作者简介:王向东(1949-),男,江苏姜堰人,主任编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 Vol.12No.1Feb.201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