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

1.什么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

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点;二是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的独特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2.周期性。从教育

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3.动态性。一方面教育管理的过程总是意味着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换;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总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动。

4.可控性。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又是可控的,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先的预测、事中的调整、事后的补救等措施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和空间。

5.整体性。教育管理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计划出现了问题,再好的执行,也不可能实现目标。

教育管理过程的独特性包括:1.教育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育管理过程虽然也涉及物,但主要是人,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以物为对象的生产过程。2.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统一。教育管理过程首先要以了解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管理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实施。3.教育管理过程是控制与自主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管理过程的控制,主要应是内在式控制,而非外在式控制。它需要将控制欲自主统一起来,鼓励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控制。

3.什么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什么?

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其中,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研究方法则是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并谋求其改进的基础。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就本学科的研究而言所应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具体地,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出发,教育管理学科的最终使命应是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这一学科使命,展开来说,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1.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是其实现最终学科使命的基石。离开高质量的研究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便难以兑现充分认识、深入理解、理性反思与合理促进教育管理实践的使命。

从强化教育管理学研究质量,提升教育管理学理论水平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者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1,完善学科建制。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3,加强研究队伍建设。4,改进研究方法。5,加强专业刊物建设。

2.推动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管理学在推动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方面,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学要发挥教育管理价值引领作用。第二,教育管理学要为制度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第三,教育管理学要为教育组织变革提供学理依据。

4.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是什么?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认识和探究教育管理实践与理论过程中,所持方法论及所运用的方式、技术与手段的总称。它是由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体系。其中,方法论处于最上层,方法技术处于最下层,方式侧处于前两者之间。同时,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往下看,方法论影响着方式的选择,而方式的选择又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方法技术的运用。往上看,方法技术的发展会引发方式的变革,而方式的变革又会推动方法论的转型。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教育管理科学论;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教育管理整合论。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式:思辨研究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历史研究方式。

1.思辨研究方式,是借助人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技能操作概念和范畴,以演绎为基本过程的研究方式。它的根本特征是操作概念,而不是操作事实。

2.实证研究方式,是基于概念、命题和假设,围绕研究对象开展大量的调查或实验,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以证实或证否命题,得出一般性观点的研究方式。

3.实地研究方式,是指研究者较长时段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取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

4.历史研究方式,是指以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为基础,描述教育管理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意义,或借此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式。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技术:文献回顾的方法技术;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

1.文献回顾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几项工作。

2.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3.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补充:教育管理原则:

1.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教育管理之所以要有教育性,是因为它说到底是“教育”的管理问题。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更体现为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学校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性。总之,教育管理无小事,事事有教育。

2.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原则:复杂的教育系统,不能依赖经验管理,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有相应的标准。

3.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原则:当代教育管理民主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整体社会层面,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既要将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更要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的管理中来。二是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层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确立并维护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三是在教育管理机构内部,上级要尊重、信任下级,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力和途径,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

4.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强调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中心,要基于人的本性,通过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5.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所谓教育管理的效益性,是指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尽量少的消耗,更好、更快开展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不只是教育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管理伦理。也就是说,即便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也应时时考虑教育管理的效益问题。

6.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所谓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指,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设有主管教育行政的专门机构。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教育管理专业化在形式上的体现,它昭示着教育管理是一种专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则是教育管理专业化的实质上的体现。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涉及三个方面:1,教育管理专业人员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方面);2,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训练体制(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认证体制(进行资格认证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

补充:教育管理环境:

教育管理环境是指处于各种教育管理机构外部,切对教育管理机构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1.教育管理的人口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面临的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年龄、性别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人口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投入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程度;第二,人口构成影响教育管理的任务及其工作重点的转变;第三,人口波动影响特定时期教育人口的规模。第四,人口流动影响特

定地区教育人口的规模。第五,特定的人口政策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2.教育管理的经济环境:是指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管理活动所处的经济背景,及其所具备的财物资源条件。经济环境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体现在:第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投入水平;第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第三,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阶段的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因素,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3.教育管理的技术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处时代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运用状况。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下教育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第一,信息技术改变了只是生产与知识获取的途径;第二,信息技术业改变了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第三,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与公正性;第四,信息技术业对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教育“数字鸿沟”的问题;教育组织结构变革问题;科研成果剽窃、学生网络成瘾、高科技作弊等新的教育管理问题)。

4.教育管理的制度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体制、法律、规章、规则等外部因素。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很多时候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性质与教育方针;二是教育领域之外的法律、法规。三是教育领域中的法律、法规。

5.教育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一定时期社会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因素。在提升教育管理效能方面,文化的适应性与更新能力,比组织重构、制度变革等更为重要。因为:第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第二,文化通常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管理。第三,前面两点意味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与持久性。由于文化具有持久性,所以,变革必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补充:教育管理的主体

教育管理主体是指教育管理活动的实践者与承担者。教育管理主题具有两种形态:一是组织形态的教育管理机构;二是个体形态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见图)

补充:教育管理的内容

教育管理内容即所要管理的事务和事项,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

一是课程与教育管理;二是学生管理;三是教育人员管理;四是教育财务管理。

第二章教育管理的历史沿革

1.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2.中国古代私学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3.民国政府在教育管理活动上有哪些创新?

4.西方近代教育管理有哪些具体表现?

其一,在领导体制方面,国家对国民教育的干预逐渐增强,宗教对教育干预力度逐渐降低。

其二,人文主义管理日益发展起来。

其三,高等教育职能发展巨大变化。

其四,学制日趋完善。

5.中西方教育管理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化根源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结果,其中,以儒家作为主导。儒家以心性为本体,主张入世伦理,倡导内圣外王的管理者修养,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而现代西方教育管理的文化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其中众多文化要素对整个西方教育的过去和现在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如理性成为其教育管理活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追求。

2.哲学基础不同。中国教育管理的哲学基础不是源于教育自身,而是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秩序的治理。西方的教育管理在哲学基础上受制于二元分化的影响,只是他们在教育管理体制建构、决策等方面,总是根据权利的二元分化来应对现实。

3.人性认识不同。西方教育界在人性假设方面也多有论述,如基督教的人性原罪说,而后出现的理性人、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假设,更多强调人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则比较强调孟子的性善论,将人性置于伦理道德及基础上。

6.以“私权”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管理有哪些弊端?

以“私权”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管理的表征:

第一,集权式。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加之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管理层往往歪曲了“校长负责制”,只强调其中的权利,而忽视相应责任,并且,往往把这些权利定位为某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造成学校管理陷入个人专断的误区。

第二,封闭性。以“私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层面的专断,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相应诉求持排斥态度,这就会使教育场被认为分割为内外两个世界。

第三,单向型。以“私权”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喜欢将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规训,片面强调管理层面的发展规划,习惯用惩罚、禁止等管理手段,致使被管理者得不到必要的尊重,信息也无法实现有效反馈。

第四,制度化。以“私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活动顺利运行需要一个前提,即权利必须严格制度化,并且需要具备严格的监督机制。但是,制度化的管理容易导致墨守成规,降低了创新性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补充:以“人权”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管理的取向?

第一,民主式。以人权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管理,其目的不是效率,而是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保证组织成员对所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的管理模式具有分权化的特点,也就意味着需要组织成员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教育的民主管理中。

第二,开放性。以人权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管理将人际沟通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可以通过对话使组织具有内向和外向的开放性。

第三,交互型。以人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则恰恰将人际关系放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第四,创新化。以人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注重对话、注重人性关怀和对世界秩序的质疑和反思,通过相互碰撞和激发实现对人性认识的不断超越,实现对世界秩序的不断调适和建构,最终实现教育世界的不断创新。

补充:中国教育管理发展脉络?

中国早在夏、商两代出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萌芽,教育行政管理官员的设置开始明确化。‖西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现出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秦朝之后,中国就建立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儒学得到充分发展,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在历朝历代兴衰更迭,至明清时期则形成了以文化专制为文教的基本政策。‖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踏上了向西方学习教育管理模式的道路,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民国新政和中国共产党苏区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行政体制经历了1949-1953年的高度集中统一、1958-1963年的地方分权为主、1963-1966年和1976-1984年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在1978年后被确定下来。‖同时,港澳台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三章教育管理的理论演进

1.我国教育管理思想是如何演进的?

西周确立了“明德慎罚”的管理宗旨。诸子各派教育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如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采用刑法为主的文化教育管理手段。汉代董仲舒的教育管理思想围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展开;王充在人才管理上有独到见解。魏晋时期,玄、儒、佛、道等理论各家争鸣,对人的自然本质,教育与人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的多向性等问题有深入探讨。隋唐五代时期,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系统,出现韩愈等教育家。宋代书院兴盛,书院的管理根本上体现了教学与行政合一的思想,出现王安石、朱熹等教育家。元代教育管理思想出现民族融合,理学、心学教育思想发展,并吸收佛道思想的精华。明代的教育管理充分体现了专制性、伦理性、封闭性、经验性、规范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清代推崇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笼络人心,也出现了不少有见地的教育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清末通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涌现了一批具有洋务派教育思想和维新派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民国时期的教育管理思想以蔡元培为代表,提出“教授治校”“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学校管理思想。国民政府时期,出现陶行知、毛泽东、徐特立等教育实践者,其教育管理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管理思想先后经历了“政治挂帅”“恢复秩序”,重视人才与教育,将教育调整到有限战略地位、追求质量公平的阶段。

2.古典教育管理理论的贡献及缺陷是什么?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古利克等人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1.效率是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2.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3.组织应当是一个自上而下、明确的权利等级系统;4.工作标准化和标准程序是展开工作的基础;5.严密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6.经济奖惩制度是调动积极性的手段。

古典管理理论的额主要主张人有其积极意义。古典管理学家所倡导的标准化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系统的管理原则,系统的组织制度仍在广泛应用。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是: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想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古典管理理论在学校中的应用和缺陷:第一,学校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将古典管理理论不加选择地照搬到学校管理之中会有较多局限性。第二,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并不能完全适用,如标准化管理问题,如果学校管理过于强调统一和标准化,就会忽视育人的特殊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古典管理

理论过于依赖制度和经济手段的控制,忽视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就难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行政权力的等级结构,是学校产生专业化和科层化冲突的原因。

3.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不同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们?

一、20世纪30年代起人际关系学说开始流行,主要代表人物梅奥、罗斯里斯伯格。他们认为,人是“社会人”,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且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感受尊重。总之,人际关系的学者都主张,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评价:人际关系学说的提出,使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过去单纯重视组织本身和教育工作分析,转变为注意组织成员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分析。总体上看,人际关系学说以及相随而来的民主管理思想,对当时的西方国家教育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正如有学者后来评论的那样,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下,“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自由,学校也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快乐的场所”。

二、到20世纪50年代,最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行为科学开始盛行,管理理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在管理理论领域,行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谈到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问题。行为科学认为,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就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管理的任务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评价:行为科学出现以后,对教育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教育管理理论的主导思想就是介绍行为科学。在行为科学的影响和启发之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就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这些研究手段被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之后,打破了以前的研究模式,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组织理论把目光集中在组织中的“人”身上,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组织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的地位是不同于其他管理要素的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人本管理认为管理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

4.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给教育管理实践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教育管理科学“理论运动”代表人物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引进实证研究的方法,来使教育管理学科具有科学的色彩。该运动对教育管理的

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使当时的研究方向发生重要变化,具体体现在科学概念的界定由松散到精确,从强调定性研究到强调定量研究,从事实取向转到理论取向。这就推动了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为改善教育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提供了严谨的程序,有了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推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理论化、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成为一种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

其次,推动了教育管理研究实践的进程。给教育管理实践带来的影响是:

1.重视理论研究,重视测量和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表和模型说明问题。

2.在教育宏观管理方面,如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时,开始采用预测、建模、模拟等方法。

3.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非常有效,建立信息情报系统。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以至学校,都建立起信息情报系统,以便于各级管理人员及时地全面地把握各方面的情况。

4.教育管理科学的一些思想对教育管理人员很有启发。如强调用系统观管理教育,把教育看成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5.如何评价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

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揭示了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管理组织的复杂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认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变化的、价值的和发展的。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利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主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这些思想对正确认识教育组织的性质、改进教育管理等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必须注意到,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且由于后现代理论自身的复杂性,这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成熟,这是学习和借鉴现代教育管理思潮的成果时应加以注意的。

6.你如何看待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

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继承中国教育管理思想的优良传统,应当是未来中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选择,也是发展的趋势。

1.理论研究本土化

对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要在本土化基础上正确地借鉴和利用,研究既要从我国教育管理的现实出发,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又要不断深化教育管理理论,形成我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2.理论研究范式综合化

教育管理研究范式要由过去那种单纯的演绎归纳范式或经验分析范式向综合范式转换。

3.理论研究方法多元化

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应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既要创新传统方法的使用,同时积极借鉴新的方法,诸如田野研究、质性研究、系统分析等。

4.理论研究问题具体化

教育管理研究会更注重以问题研究为前提,探讨和解决我国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效性。

5.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

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既要注重科学精神,又要提倡人文精神。研究必须关注组织文化的多元化,包括组织中人的行为价值,即非理性层面的研究,考察其特有的行为动机、道德、情感等。

第四章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他主要涉及国家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他们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及权责划分等要素。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在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

补充: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功能?

1.领导与管理功能。

2.权利分配功能。

3.分工协作的功能。

4.提高教育行政组织效率的功能。

2.教育行政管理的从属制和独立制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教育行政管理的从属制的优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不足:由于教育是周期长、见效慢的社会公共事务,容易使政府在工作安排中出现忽视教育的情况,特别是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这些情

况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政府首长长期人气的限制,容易导致教育管理上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结果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损害。

教育行政管理的独立制的优点: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公共事务系统,有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要干扰,也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能够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

不足:教育行政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它事业的协调发展。3.“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一,在教育财政制度方面,由县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列入工资专户,统一管理,减少了工资发放的中间环节,确保了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有效避免了在中间环节上出现的挪用和挤占教师工资的现象;统一县域内教师的工资水平标准,并基本上达到国家公务员的薪金标准,减缓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和不合理流动的状况。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由县教育局统筹管理,并负责教师培训等事宜,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奠定了基础;统一了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开支标准,改变了原来各个学校经费不均的现象;能够集中全县财政力量和动员更大范围的社会投入,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新学校、新校舍的建设;能够以县域为单位,全盘统筹规划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趋于有序科学合理。

4.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哪些?

1.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完善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

今后我国教育行政机构改革,一方面,要在精简机构和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权力下放上,不仅要清晰地明确权利下放的范围和限度,发挥好权力资源的最大效用,还要做到权利与责任的对等。

2.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实现机制的改革。

近年来,在国家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在这个进程中,是否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由更高一级政府去统筹基础教育发展,以引导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要探究的问题。

3.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政管理活动日益走向科学、合理、高效。

5.国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均权化的表现是什么?P157

(国外教育行政改革趋势:均权化、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

补充: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状况;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国际改革浪潮的影响;管理主体。

第五章学校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

1.中小学有那些常规的组织机构?

我国中小学现行的组织机构,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机构、教学组织、生产组织和办事机构,包括校务委员会、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各科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等;二是党支部及其领导下的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包括党小组、教育工会、教职工代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

2.中小学应制订那些基本的校内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原则上它应涵盖学校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总体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可以分为全校性和部门性两种。

以普通中学为例,全校性的常规管理制度主要有:岗位责任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作息制度;会议制度等。

部门性的规章制度涉及学校各个管理职能部门。就普通中小学而言,主要有教导处颁布的各项制度和总务处颁布的各项制度。由教导处颁布制定的有:教师工作量和岗位责任制度;备课、上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考试评分制度;升留级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课堂规则;考试规则;作业规则;集会纪律等。

3.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如何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需要学校依法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治校指导规范;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反映学校的本质和特性,“无论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都应该是对学校本质和特性的关照”。

第一,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学校章程是学校内部管理的“母法”或“根本法”,是学习坚持依法办学、实行自主管理、履行公共职责的基本制度。

第二,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对已有的制度,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的发展形势及时进行修订,使制度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现实的需要。

第三,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核心是建立健全现代教学制度,其主要的内容应当包括学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制度,学生学习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

4.什么是校长负责制?结合案例分析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健全和完善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负责制的内涵界定: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校长向他的任命机构担负管理学校的全面责任。

第一,应坚持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可以通过党内组织生活,对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工作进行党内民主评议和监督;可以通过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开展民主管理,对学校工作进行广泛的民主监督和保证。对于学校行政工作中出现的重大过失抑或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等种种行为,党支部可以向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反映、汇报。当然,在正常情况下,党支部应对学校行政工作更多地表示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做到配合而不越权,参与而不干预,监督而不挑剔,协调而不掣肘。

第二,应建立健全校务会议制度,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当校长提出的决策议案遭到校务会议大多数成员反对或不同意时,则应该暂缓决策,进一步论证、完善决策方案的进行沟通协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使决策方案更缜密;二是只有在班子成员取得共识之后,才有利于决策方案的贯彻执行和落实。

第三,应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扬民主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办学的主力军。因此,广大教职工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有权监督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的管理行为,有权评估学校各项工作的利害得失。

第四,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在健全和完善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引入问责制,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一是要切实强化校长的责任心;二是要健全校长责任追究机制;三是要加强公共媒体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尤其是要以曝光的形式披露和公示学校不合法的办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第五,要改革校长选拔产生的方式。能够选拔出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好校长,就成为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发挥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在领导干部的选拔方式上主要存在四种主要类型:委任制、招聘制、考试制和选拔制。

第六章教育领导

1.教育领导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

教育领导可以被界定为:教育组织中的领导者运用组织或个人手段对组织中的群体或者个人施加影响,使其为实现教育活动目标或者教育组织发展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的现象。教育领导活动既具有一般领导活动的特征,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1.教育领导以公益性为核心价值追求。

2.教育领导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3.教育领导具有专业性。

4.教育领导体现出深刻的人本性。

2.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和领导风格理论各自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是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的理论。领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天生品质决定了人的个性与行为,领导者不同于非领导者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是决定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而成功的领导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

优势:1.领导特质研究形成的大量理论成果揭示出优秀成功的领导者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增进了人们对于领导者的了解。2.领导特质理论将焦点置于领导者身上,其结论有利于组织挑选合适的领导者以引领组织更好的发展,同时可以帮助组织更有针对性地挑选有潜质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培养未来胜任的领导者。3.领导特质理论还对后来的领导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秉承领导特质理论的相关成果,又出现了魅力型领导、形象特质理论、生物学特质理论等新的领导理论成果。

局限性:一是忽视了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忽略了领导情景对领导及其活动的重要作用;三是没有对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四是对不同领导特质的重要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没有做深入研究;五是造成了领导特质的主观决定论。

二、领导行为理论:

与领导特质理论相比,领导行为理论将研究重心从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专项领导者的个人行为,以探索领导有效性的真正根源。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塑造和形成的;领导工作的绩效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而不是领导者的特质。领导行为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三种:

1.勒温的领导行为理论

勒温等人发现,不同的领导者通常具有不同的领导行为模式,不同的领导行为模式对下属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他划分出三种典型的领导行为模式:权威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他们发现,在上述三种领导行为模式中,追随者最喜欢民主型领导;权威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相比,追随者更喜欢放任型领导;权威型领导容易导致下属好胜与冷漠;权威型领导的生产效率在开始阶段略高于民主型领导,但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会急剧下降,放任型领导的生产率最低。

2.领导二维构面理论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出领导行为的两个基本维度:关怀维度和结构维度。

关怀维度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领导者对下属表现出友好和支持的行为,关怀下属及其个人利益的实现;结构维度是以工作为中心,领导者规定自己和追随者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实现组织目标。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揭示了领导行为的二维结构,将负责的领导行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双高”类型的领导者通常能够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和下属满意度;“双低”类型的领导者则在工作绩效和下属满意度两方面均难以令人满意;其余两种类型的领导者也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和下属满意度。此外,“双高”类型的领导者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也归纳出领导行为的两个基本维度:任务导向行为和关系导向行为。任务导向行为与结构维度相似,而关系导向行为与关怀维度相似。但是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任务导向行为与关系导向行为是相互对立的,一个领导者只能取其一,不能同时具有二者的特征。

优势:领导行为理论是西方领导理论研究重点的一次重要转移,为领导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范畴,为领导情境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领导行为理论对促进领导者认识和改善领导行为并成为有效领导者有积极作用,并能够为实践中的领导者提供一套卓有成效的领导行为模式。

局限性:领导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首先,领导行为理论对于领导行为与领导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其次,领导行为理论不仅仅对某一领导行为进行了个别研究,没有综合考虑多种不同领导行为组合后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最后,领导行为理论忽视了情境因素,对于组织类型、下属特征、文化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对零度有效性的影响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三、领导情境理论

领导情境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领导,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有效性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情境。领导情境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三种:

1.菲德勒的权变模型

菲德勒认为,任何一种领导类型都可能是有效的,关键是看领导的行为方式是否与其所处的情境相匹配。他概括出对领导有效性影响最大的三个情境因素:一是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二是任务结构;三是职位权力。

菲德勒认为,领导风格是导致领导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利用“最难共事者问卷”(LPC)来测试领导者本身的类型。在对最难共事同事的评价中,LPC得分较高者的领导者的领导类型是员工导向型,LPC得分较低者的领导者的领导类型是任务导向型。他指出当领导者个人的LPC分数与三项全变因素行为的八种情景类型相匹配时,会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

2.领导的“路径-目标”理论

该理论主张,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追随者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路径-目标”理论归纳出四类不同的领导类型。一是指令型,领导者明确告知下属任务目标,完成任务的时间,并提供完成任务的具体工作指导。二是支持型,领导者关怀下属的需要,友好平等对待下属,创造组织的和谐氛围。三是参与型,领导者鼓励下属参与组织决策,征求与采纳下属意见。四是成就型,领导者为下属设定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激励下属发挥最大潜能达到目标。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命令型领导、说服型领导、参与型领导和授权型领导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同时将下属依据成熟度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下属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应该选择命令型领导方式)

第二个阶段:下属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应该选择说服型领导方式)

第三个阶段:下属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应该选择参与型领导方式)

第四个阶段:下属既有能力有愿意干让他干的工作(应该选择授权型领导方式)

贡献:

一方面:领导情境理论组织理论尊重领导现象的复杂性,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领导特质、领导行为与领导情境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领导情境理论拓展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提供了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践的距离,满足了实际工作对领导理论的需要。

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用简单的模型描述多重复杂的领导实践的做法过于简单化,尤其是忽视了“人”这一决定性的因素,未能把“人”作为领导权变理论基础中的能动变数,从而制约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其次,领导情境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在解释现实的过程中将特殊情况和普遍趋向对立起来,将具体和一般对立起来;

最后,对关键概念的解释不够精确和科学,诸如“下属发展水平”“能力”“承诺”等概念比较模糊,概念之间缺乏统一性,从而使理论与时间缺乏科学统一的解释标准。

四、管理风格理论

管理风格理论认为,每一位领导者都有其与工作环境、经历和人性相联系的与其他领导者相区别的风格。

领导风格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管理方格理论和领导行为三维模型。

1.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

该理论认为,领导方式包括以领导者为中心的专制式领导和以下属为中心的民主式领导两个极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不同程度的专制和民主组合而成的多种领导方式,进而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模型。

2.管理方格理论

管理方格将关心人与关心生产两个维度个划分为9个等级,进而产生了81种不同的领导行为类型。其中有五种领导行为最为典型:

一是贫乏型领导:对生产和下属几乎都采用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态度,基本放弃了领导的职责。

二是俱乐部型领导:注重下属的需要、情感体验和职业发展,努力创造一种舒适和睦的组织氛围和工作环境,但比较漠视规章制度、任务效率。

三是中间型领导: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个维度间寻求平衡,平均分配精力,但这种论调方式欠缺进取精神。

四是任务型领导:高度关心生产和效率,注重计划、指导、控制职工的工作活动;不关心下属;

五是团队型领导:领导者对下属和生产都高度关注,注重将下属的需求与组织的目标充分结合起来,使员工了解组织的目标、关心工作的成果,帮助下属与组织建立起利害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有研究表明,团队性领导最为有效,中间型领导也能取得不错的工作效果。领导方格理论对于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确实有重要的作用。

3.领导行为三维模型

领导三维模型包括任务导向的领导行为、关系导向的领导行为和变革导向的领导行为。

任务导向领导行为旨在完成任务;关系导向行为的目的是改善关系;变革导向行为的目的是促进战略决策。

领导风格理论的意义:能够帮助人们鉴别各种各样的领导风格,分析

每一种领导风格及其可能出现的情形和结果,同时为研究者提供分析领导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可以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特定情境的、最有效的领导风格。

局限性:还没有充分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各种领导风格类型划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如何在学校中实践道德领导理论?

一、领导思路P220(图)

二、领导步骤

一是物物交换型的领导,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交换需要和服务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反映了物质的、安全的、社会的以及自我的需求。二是建设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的初级阶段相对应,焦点集中在提升人们的能力,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激发领导者和追随者高水平的业绩和承诺,反映了自尊、成就、能力、自主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是契约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的高级阶段相对应,领导者唤起人们提升学校目的和目标的意识,使领导者和追随者联结成一个拥有道德承诺的盟约,反映了人类对于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

四是储蓄型领导,即为新的项目和计划保存人力资源,使学校改善运动常规化。当学校实行储蓄式领导时,学校管理者像管家一样为学校的需要服务,促进人们各尽其责。

三、三种激励规则

一是“为能获得的奖赏去做”,组织成员主要依赖领导者和他们的奖赏来激发其行为动机;

二是“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去做”,工作本身成为动机的源泉,那种有成就机会和成就感的、能带来挑战的、有较大发展机会的工作是最具有激励力量的;

三是“美好的东西使人去做”,组织成员会由于道德承诺而感到有责任去做。

在实施道德领导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三种激励的关系,酌情考虑物质奖赏和教职员工的心理需求。

四、四种领导者替身

1.共同体规范,指学校价值观的内核及其所阐发的一系列行动原则和信条;

2.专业理想,是一种基于关怀伦理的专业德性,包含承诺以身作则、承诺行事考虑社会价值、承诺关心教学工作本身和承诺关心关怀伦理

等方面;

3.工作本身,指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意义、责任和义务,在充盈的状态下,使人追求卓越的工作表现,体验创造性的乐趣;

4.团队精神,指履行对教学职业的责任以及把学校作为共同体的职业态度,是一种职业德行;

四种替身加在一起为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提供了某种来自内部动机的鼓励,可以促使领导者把精力用到其他更重要的方面。

教育领导者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教育领导者的素质是指从事教育领导工作应该具备的身心品质。

对于教育领导者,尤其是校长来说,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体系是专业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衡量校长专业知识是否达到标准有三个标准:一是“有用”,能为校长工作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有助于校长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够用”,即构建起完整、系统、全面的只是系统;三是“好用”,即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能相互矛盾。

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应该包括政治理论、教学和学科知识以及领导与管理学知识三个方面。

从知识的类型来看,校长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不是学术性知识。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教育领导者有效开展领导或管理工作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实际技能。具体来看,教育领导者尤其是校长应该具备四项核心专业能力:一是领导策划能力。二是领导教学工作的能力。三是领导组织的能力。四是协调社区关系的能力。

4.如何有效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外在因素,激发校长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从而形成持续的内在专业发展动力。一方面,校长应该学会自我学习,最主要的途径是依据知识理论,优化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注重外在因素对校长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校长培训和校长管理制度。

一、优化自身学习方式

二、以培训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三、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P239)

补充:教育领导的类型

一、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者通过使下属认识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愿景和目标,进而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激发和扩展下属高层次的需要,形成领导者与下属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激励下属付出额外的努力,以阻止利益为重,达到高于既定目标的效果。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 1.什么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 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点;二是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的独特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2.周期性。从教育

《教育管理学》试题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A)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 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教学管理 2、教育决策 3、教育价值观 '■ I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育计划 6、校本培训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古典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不足之处。 2、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什么异同? 3、简析教育管理体制中专家统治制的优缺点。 |i Z(! r A 4、简述学校聘任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7 i 1、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涵? 12分,共12分) I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以下是我国小学生守则的两个版本,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知识予以判断分析,你认同那个版本?为什 么? 版本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版本二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升国旗肃立,敬礼规范。 2、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不欺弱小,礼貌用语。 3、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到校,有事先请假,不无故缺课。 4、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 5、热爱科学,开动脑筋,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7、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坚持锻炼,讲究卫生,服装整洁。 8、关心集体利益,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公益,遵守公共秩序。 9、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勤俭朴实。 10、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被否定的作文批改法 我是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研员,常下小学对学校进行常规检查。当翻开某班的习作练习本时,我发现前面的几篇作文,学生在老师批改后(主要是提出修改建议)又练习了一次,效果非常好。后面的几篇作文,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没有坚持下去。我正在惋惜,该班的语文老师解释道:“学校领导认为这样做有凑作文篇数的嫌疑,便规定不准这样来安排习作。”稍后我与该校分管教学的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个别老师对重写的作文只写了几个字的评语,但也要算一篇大作文。为了防止老师‘偷工减料’,便杜绝了此类做法。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好管理。据我事后了解,这所学校在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中有明确规定,每学期要批改一定数量的学生习作。 请你结合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校方这一做法。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B)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管理学基础第九章 本章测试题

第九章本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 题目1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下列描述准确的是()。 A. 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自身 B. 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C. 领导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D. 两者的权力都源自职位 题目2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是他的()。 A. 奖惩权力 B. 自身影响力 C. 法定权利 D. 组织权力 题目3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 1-1型 B. 5-5型 C. 9-9型 D. 1-9型 题目4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 A. 高工作—低关系 B. 低工作—低关系 C. 高工作—高关系 D. 低工作—高关系 二、多项选择 题目5领导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过程,这些因素有:()。 A. 被领导者 B. 客观环境 C. 作用对象 D. 领导者 题目6领导者大致分为“思想型”、“实干型”、“智囊型”、“组织型”等几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属于“帅才”的是()。 A. 组织型领导 B. 智囊型领导 C. 思想型领导 D. 实干型领导 题目7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它们是:()。 A. 情感能力 B. 行为能力 C. 意志能力 D. 认知能力 题目8领导者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处事技巧,比如:()。

A. 不为法 B. 转移法 C. 糊涂法 D. 换位法 三、判断正误 题目9下属的成熟程度包括两个因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而是靠内部动机激励。() 题目10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题目11菲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题目12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 题目13一个组织的领导班子,只要最高领导者具有超凡的能力,其整体功能必然强大。()

教育管理学题库(整理)

教育管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育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以协调组织内部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它是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教育管理的整体转换运动。其中,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是条件,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标。 4、教学管理(PPT):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指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及结果的管理。 5、科学管理理论(P11):科学管理理论的特征是:1)管理过程中更注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技术。4)注重民主管理,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 6、科层管理理论(P43):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7、霍桑实验(P42):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8年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从而得出以下结论:A、经济刺激并非唯一刺激动因B、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身份对待管理的; C、工人往往以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免受专断管理之害 D、非正式社会组织与管理相互作用影响 E、专业化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 F、人不是机械齿轮,是能动的生物体。即通过试验提出来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并坚信只有改善组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8、教育管理体制(P51):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等。 9、需要层次理论(P45+BAIDU):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教育管理学第九章

第九章学生管理 内容 第一节学生管理概述 第二节学生常规管理 第三节学生组织管理 【学习目标】 明确学生管理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了解国外学生管理的主要特色 熟悉学生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掌握学生组织管理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学生管理概述 一、学生管理:一个需要认真审视的概念 二、学生管理的价值揭示 三、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四、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 五、让学生管理走向科学化 一、学生管理: 一个需要认真审视的概念 (一)学生管理的主体: 学校(当然主体)教育行政部门(重要主体)学生 (二)学生管理的时空范围问题 超出了课堂的范围 越过了校门的界限 突破的在校的时限 (三)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问题有交叉 学生管理的定义 学生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对学生在校内外涉及学校权力和义务关系的学习和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以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价值揭示 个体价值:促使学生个体健康成长 社会价值: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工具性价值:为教育教学服务 本体性价值: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一)目标: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二)任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机构,两者在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任务上各有侧重 教育行政部门偏重于宏观调控(间接管理),而学校偏重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1)管理主体: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组织的核心人物)和中层、基层管理人员) (2)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即管理的收受者(包括组织中的一般成员、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和与组织的扩张和发展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

教育管理学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教育管理学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管理目标对管理活动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种: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作用 A、选择 B、指导 C、标准 D、教育 学员答案:C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的概念 A、固定 B、发展 C、不变D闭合 学员答案:B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科学 A、原则 B、过程与规律 C、活动 D、方法 学员答案:B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是()的中心任务 A、教育管理 B、学校 C、教师 D、领导 学员答案:A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指班级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A、班风 B、约束力 C、规范 D、群体气氛 学员答案:A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A、理性化 B、现代化 C、1有效性 D、工具性 学员答案:A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管理工作 B、教学工作 C、后勤工作 D、德育工作 学员答案: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A、社会 B、管理 C、自然 D、行政 学员答案:A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有两个维度,其中一个是管理职能维,另一个是() A、教学业务维 B、工作维 C、生活维 D、科研维

中级管理学成人教育第九章课后答案

第九章 1、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任何组织都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答: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2、简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有哪几个步骤? 答:人力资源规划含3个步骤:现有人力资源的评价、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制定方案。 3、招聘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招聘工作原则:(1)因事择人。(2)公平公开。(3)用人所长。 4、简述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答:内部招聘优点:花费少,候选人了解组织。缺点:数量有限。 外部招聘优点:可靠性高,能满足岗位要求,来源广,公平公开,有针对性。缺点: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筛选工作量大,花费大,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5、简述员工培训的5个常用方法及管理人员培训的三种常用方法。 答:员工培训的5个常用方法:(1)职务轮换。(2)预备实习。(3)课堂讲课。(4)电视录像。(5)模拟练习。 理人员培训的三种常用方法:(1)轮岗(2)设置助理副职(3)临时职务代理 6、管理者进行绩效评估时,容易犯哪些错误?应怎样克服? 答:绩效评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单一标准(2)主管评价标准不一(3)晕轮效应(4)区分度把握不一 合理开展绩效评估的措施:(1)运用多种标准考评(2)使用多个考评者(3)合理选择考评者。(4)记录考评工作(5)及时向员工反馈。 7、简述不痛的报酬对员工的行为影响。 答:内在报酬对个人而言是内在的,通常是参与特定活动和任务获得的,如有趣的工作,参与决策等,通过工作丰富化或重新设计工作来增加员工在工作中的个人价值感,可能会使工作的内在报酬增强。外在报酬包括直接报酬、间接报酬、非金钱性报酬等。对于员工而言,外在报酬更为直观和明确。 8、员工的职业生涯包括哪几个发展阶段?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1)探索期。人们往往在开始正式工作前,就对其职业做出了关键的决策。 (2)建立期。建立期始于寻找工作直至找到第一份工作,包括被同事所接受,学会如何工作,以及取得在现实中成功或失败的第一次真实体验等历程。 (3)职业中期。许多人面临第一次严重的职业危机是在进入职业中期阶段以后 (4)职业后期。对于那些通过了职业中期阶段继续发展的人们来说,职业火气阶段通常是个令人愉快的时期 (5)衰退期。职业历程的最后阶段对每个人都是艰难的,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那些在早期阶段持续获得成功的人来说,它可能更为艰难。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整理笔记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3、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绳的。 4、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

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6、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第三节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第四节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育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2学期考核方式:考试 说明: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教育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当代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学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内容与机制;.能综合运用学校管理的理论分析学校管理现象,辨别和处理学校管理活动中的问题,进而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专题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4学时) 本专题重点对本学科的基本内容进行概略介绍,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以便为以下各专题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 专题二:教育管理思想与理念(8学时) 本专题从管理哲学的层面研讨教育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包括教育与管理的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发展历史简要介绍和教育管理理念的历史演变等。 专题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6学时) 本专题重点介绍教育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除一般性管理原则以外,重点研讨:人本与知本;教本与学本;质量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全面发展与整体和谐;扬长补短与培育特色;等等。 专题四: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8学时) 本专题主要介绍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具体有:教育思想理念管理,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等;教育行政管理,包括教育政策、制度、法规;教育事务管理,包括教育质量管理、教学事务管理、学术事务管理、师资人员管理、财务

后勤管理等。 专题五:教育管理方法与技术(8学时) 本专题主要根据上个专题介绍的管理内容分类介绍不同的管理方法,包括领导方法、组织方法重点介绍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专题六;教育管理理论流派(8学时) 本专题重点介绍国内外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对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系统管理理论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管理理论进行介绍、分析和评价。 专题七:我国教育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6学时) 本专题重点介绍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包括现行的教育体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管理问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等,以及我国教育管理实践未来发展趋势。 专题八:国内外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6学时) 本专题重点介绍:教育组织行为理论与教育管理问题;教育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包括学校引进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问题;知识管理理论的运用,包括研究和探索创建学校为学习型组织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的人性化管理问题;素质教育理论与义务教育管理问题等。 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陈孝彬高洪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要参考书: 1、《中国教育管理史》,孙培青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教育管理学》,吴志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教育管理学》,[美]F. C. 伦恩伯格,A. C. 奥斯坦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4、《教育组织行为学》,[美]R G 欧文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教学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只含本书1-13章课程,其中不包含第四章和第九章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 (1)载体:组织。 (2)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对象:相关资源。 (4)职能活动: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1. 人际角色: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 2. 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3.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1. 技术职能 2. 人际职能 3. 概念职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 孙膑提出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2. 小瓦特:科学管理制度。 3.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4. 欧文:人事管理。(因此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5. 巴贝奇对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 代表人物:泰罗、甘特。 2.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行为管理理论 (一)梅奥与霍桑试验 1. 霍桑试验四个阶段 (1)工作场所照明阶段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3)大规模访谈 (4)接线板工作室试验 2.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社会企业责任 ?第一节管理与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真谛 1. 伦理: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真谛:“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2. 道德: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3. 天伦:家庭血缘关系的共同体。 4. 人伦: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5. 意义 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社会中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任何社会任何组织要想长期生存,不仅要遵守法律,同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表现在四方面:

教育管理系统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_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 (陈孝彬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修订版---陈孝彬主编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课后习题详解教育课程行政【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课程行政 1.什么是教育课程?其构成内容有哪些? 答:教育课程一般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简言之,教育课程的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行政关心和作用的重要领域。教育课程的构成内容包括:(1)教学计划 ①教学计划的涵义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它不仅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从教育行政上讲,教学计划形式上是国家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内容上是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标准,编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依据,督导和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性质上是教育行政法规性文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法律约束作用。 ②教学计划的内容 教学计划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构成是:学校培养目标;列出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顺序;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及学期划分、假期时间;学校的各种活动诸如生产劳动、体育活动、自学活动的安排。 通过包含以上内容的课程规划,不仅可以直接把学生和学校生活连接起来,而且间接地把学校与国家培养各种规格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意志,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需求结合起来。

(2)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教学大纲与教科书都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学校里所教学科内容的规定。 ①教学大纲的内容:主要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及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作业的内容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此外有的教学大纲还列出教师参考用书、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 ②教科书的内容一般由目录、本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本文是其主要部分,这部分内容通常分篇、章、节、目或者一课一课地编排,系统、简明、通俗地叙述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内容即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公式等。 2.说明教育课程行政的含义。 答:课程行政是指教育行政对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审定与管理。课程行政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课程的决策者和决策方式,它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教育行政的重要内容。课程行政体制是教育行政体制的一部分,受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根据国家对课程干预的程度,课程行政体制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课程行政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个方面: (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重要的教育文件和不同层次与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或指令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所设学科、各学科教学时间安排和课程说明等。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整理笔记[1]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整 理笔记[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远程教育《管理学教程》复习内容:模版

使用说明 为了更好地方便您的理解和使用,发挥本文档的价值,请在使用本模版之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本模版为根据一般情况制定或编写的常规模版; 使用过程中请根据结合您的客观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本文档为word格式,您可以放心修改使用。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使用 管理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管理的本质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 )的潜能,将组织的()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与责任。 2、组织既定目标具有双重性:( )和( )。 3、( )实验及梅奥的见解开拓了管理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领域,即( )的整和 4、科学管理理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 )形成,其代表人物为( )。科学管理是管理从经验走向( )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科学管理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等方面。 5、行为科学理论既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是管理时间的总结,它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假设的提出及对( )、作业组合、领导理论的分析等四个方面。 6、管理主体良好的心智模式包括:( )、健全的心理、( )。 7、领导的权力涉及( )和( )。 8、决策的有效性是指( )的有效。决策的关键在于承担责任的( )。 9、共同愿景由景象、( )、使命、目标4部分组成。 10、一个组织的正式沟通通常设计4个方向的沟通:( )、( )、( )和( )。 11、前馈控制是对( )的控制;同期控制是对( )的控制;反馈控制是对()的控制。 12、激励的基本组成因素是需要、驱动、()的行为。 13、管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和作为一个结果实际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创意阶段、()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9章 学生管理【圣才出品】

第9章学生管理 一、名词解释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学校组织的性质?根据这种性质你认为对学校组织的管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组织的权力结构是行政、学术二元化结构。各级学校的学术层次越高,二元化的特征越明显。这种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术组织的力量,强化民主机制,但也可能导致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削弱对必要的制度与纪律的建设。 (2)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 ①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学校目标和任务进行,不设冗员。贯彻这一原则,应该做到:a.对校内机构和职位的设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以追求效能和效率为目标。 b.打破狭隘的专业分工观念,坚持各岗位人员满工作量,以此确定人员总体编制,以

此为基础,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工资”的组织建设目标。 ②统一领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学校工作中,只能有一个指挥中心,每个下属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领导并且对他负责,管理者不可越级指挥。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a.正确处理校内的党政关系,在中小学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确立校长行政指挥中心的地位。 b.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关系,保证指挥到位。 c.领导者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避免工作中越俎代庖。 ③分工协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建设中要根据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专业分工,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专业部门开展专门领域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但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个专业部门和人员分工不分家,彼此互相合作,紧密配合,以组织的内在联系保证工作有系统地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 a.依法治校,将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制度形式明确加以规定,不留缺口。对完成新设任务的部门,尤其要仔细研究其协作关系。 b.学校在考虑各部门合理利益的同时,要对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部门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是削弱这种倾向的手段之一。 ④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任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承担起与其职务相一致的责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并享有完成职责所必需的权利。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a.规范地建立岗位责任制,以文件形式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质量要求,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 件)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岀。(做事的方式)一一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一一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岀确定的 ,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岀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 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岀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影响 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