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方言词语集锦

聊城方言词语集锦
聊城方言词语集锦

聊城方言词语集锦

A

阿渣(á zhā)——脏,令人恶心。

俺(ān)——⑴我:你有~也有。⑵我们(不包括对方):~都同意,就是你反对。按点儿(ǎn diān’r)——准时:他是~来的。

安根儿(án g?n’r)——一开始

熬(áo)——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鸡蛋汤|~稀饭|~玉米糊突。

傲(ǎo)——好,不作定语和状语:这庄稼真~。|这文章很~啦!|这活干得多~!熬(ào)——⑴同【熬(áo)】。⑵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水分杂质,把东西放在水中久煮:~盐|~药。

肮脏(áng zàng)——⑴同【阿渣】⑵由于心情很坏进而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出现疾病:这些天他父亲病世,把她~着了(病倒了)。

B

笆(bá)——用苇子编织,花纹很大,用来作覆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拔茬(bā chà)——衣服开线:你的裤子这儿都~了。

扒查(bá chà)——拨弄,捡寻:别乱~|还没~着哩

拔干(bà gán)——便秘

把棍儿(bá gǔn’r)——小木棍

疤瘌(bá la)——⑴伤疤:伤口或疮平复以后留下的痕迹。⑵水果、蔬菜、器皿等物体上像疤的痕迹。

扒瞎(bá xiá)——撒谎

巴兄弟儿(bá xi?ng dǐ’r)——结拜的朋友

巴子(bá zi)——盼望,期望

白搭(bài dá)——不起作用,无意义:墙再高也~。|谁说也~

白的(bāi dì)——⑴正义的。⑵细粮做的干粮。

摆徊(bāi huài)——⑴摆弄:这孩子就好~机器。⑵戏弄,耍弄:他们这是~人。

掰啦(bái lā)——关系破裂:闹~|两家~

百天(bái tiān)——婴儿百日庆

败污(bǎi wū)——⑴浪费⑵说别人的坏话。

白瞎(bài xiá)——⑴同【白搭】⑵不好,没有希望:今年的棉花~。|这孩子~啦。

白矣儿(bāi yi’r)——白天

百一儿(bái yī’r)——百日祭

白煮(bāi zhu)——用玉米面等做的粥。

半处腰儿里(bàn chū yāo’r li)——半截处

半大小子(bàn da xiāo zi)——男少年

半吊(bàn diāo)——脾气执拗暴躁而且不通事理。

班伐(bán fà)——一起(去干某件事儿)

扳跟头(bán g?n t?u)——水平等相当,差不多。

板拉叭狗儿(bān lā bá gōu’r)——杨树花

板拉树(bān lā shǔ)——杨树

板筋(bān jìn)——(脾气)执拗、暴躁。

班儿哩(bán’r li)——对同伴、朋友的昵称

棒(bǎng)——大量沙尘飘入空气中的状态:(甲)咋这么~啊?(乙)刚过了几辆汽车,带起来的。

棒子(bàng zi)——玉米

包瘩(báo dā)——⑴瑕疵,污点:这块布有~。|坐过二年监,是个大~。⑵指摘缺点:不买人家的也别~啦。|他好~人|俗话说“~是买主”

包憨儿(báo hán’r)——吃亏并且包容对方

包皮儿卷子(báo pì’r juǎn zi)——一层细粮一层粗粮相间制成的卷子。

包屈(báo qú)——受委屈

背儿(běi’r)——田埂

辈儿(běi’r)——辈分

备不住(bai bū zhǔ)——很有可能,说不定。

被窝(běi w?)——⑴被子⑵铺盖的通称

笨狗(ban gōu)——普通本地狗

绷(běng)——挺:我看这事儿~好。

蹦拉星哩(b?ng là xíng li)——稀少、偶尔:~来一趟|~考上一个

扁瓜(biān gua)——扁

扁食(biān shi)——水饺

变戏法的(biǎn xǐ fá di)——魔术演员

别价(biē jià)——别(一般动词要省略,可单独成句):甲:我揍他去!乙:~!

|甲:我跟他要钱去。乙:你~!

别拉牛(bi? lā niǜ)——蜗牛

别提那个(biē tī nǎ ge)——特别:这夫妻两人~能干了。

箔(b?)——用苇子或高粱秸秆连缀而成的像帘子一样的物品,用来做覆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用高粱秸秆做成的箔有时也用来存放粮食(高粱秸秆与地面垂直围成圆柱形)。

剥色(b? sái)——褪色

薄性(bō xǐng)——言行直白地让人尴尬:我送他几个咸鸭蛋,他马上要回我几个鸡蛋,这也忒~了。

醭儿(bù’r)——⑴醋、酱油等表面长的白色的霉。⑵覆盖在固体上的像“醭”

一样的东西:~土(浮土)|面~(揉面团、擀面条等时使用的少量干面粉)

⑶物体上长出的霉菌或苔藓:地上长出了绿~,挺滑,小心摔倒。|馍馍都

长~啦,不能吃啦!

不错的(bū cu? di)——要好的朋友:那是他的~

不大得劲儿(bū dǎ d?i jǐn’r)——普通疾患

不搭腔(bǔ dá qiáng)——因有嫌隙而彼此不说话。

不犯小可(būfǎn xiǎo kē)——天意使然,命该如此。

不管忽儿(bǔ guān hú’r)——同【白搭】

不几(bú jì)——⑴用面团、泥巴搓成的条状的物体。⑵在用手工纺车纺线之前,为了便于操作,把棉花搓成的条形的棉条:把这些棉花~纺完就睡觉。不及忽(bǔ jí hú)——没想到

卜啦(bū la)——拨拉。

不棱头(bú lēng t?u)——摇头

布罗曲儿(bū luo qú’r)——碎布条(旧时称呼)。

不失闲(bǔ shí xiàn)——一会儿也不闲着。

不下啦(būxiàlā)——雨(雪)停了。

不在啦(bū zài la)——(老年人)已经去世。委婉语。

不咋儿(bǔ zhā’r)——较好

不咋样儿(bǔ zhā yǎng’r)——不怎么样,较差。

C

柴(cài)——病态

残坏(cai huài)——⑴残疾⑵残损:这件家具有~。

踩鸡(cāi jí)——鸡交配

猜思(cāi si)——思考,想:叫我~~。

猜摸子(cāi mǒ zī)——估计

草鸡(cāo jì)——母鸡

草驴(cāo lǜ)——母驴

草鞋底(cāo xia dī)——百足虫

蹅(chā)——⑴事情没办好:这事叫他办~了。⑵关系决裂:他俩闹~了。⑶舀:她不用勺子,直接用碗~了。⑶踩:小孩儿喜欢~水|~雨(在雨水中走)|~了一脚泥

搽括(cháguà)——当面讽刺。

衩裤(chǎ kū)——无裆的棉裤,今已少见。

查奶(chà nāi)——哺乳期乳汁分泌突然终止或分泌量突然大幅度减少。

长虫(chàng chōng)——蛇

长果儿(chàng guō’r)——花生

唱哙(chǎng kuāi)——以别人的不幸或缺陷为话柄,在背地里笑话对方。

敞子壳儿里(chāng zi k? li)——不加约束,甚至有些纵容,任其为所欲为。吵(chāo)——说,批评。对儿童说成重叠词“吵吵”

朝不住(chāo bù zhǔ)——招架不了

趁(chěn)——富有:~钱|过哩~(生活富足)

趁搭热闹(chěn dá ra nāo)——⑴凑热闹⑵添乱

撑(ch?ng)——⑴吃得过饱:吃~啦、~得慌⑵强势,跋扈(含贬义):别看他现在~,早晚倒霉。

撑劲(ch?ng jǐn)——处事张扬跋扈:人家~,谁都不怕。

撑腰(ch?ng yáo)——给予有力的支持:~打气│有群众~,你大胆干吧!成家儿(chang jiá’r)——多指订婚,有时也指结婚。

城里(chang lī)——⑴广义指市区⑵狭义指城墙以内

乘实(chang shi)——饱满

吃国粮的(chī guō liāng di)——非农业人口

眵马糊(chí mà hú)——眼屎

吃面(chī miǎn)——婴儿十二天生日庆

吃全菜(chī quàn cǎi)——分娩的第三天,把可能收集到的各种蔬菜每样少许做熟,让产妇吃下。

吃十八两(chī shì bá liāng)——占便宜

瞅(chōu)——⑴看。⑵瞧不起,抓住弱点或把柄进行欺侮:都~他不会说话。

|~他偷过人家的东西。

淍(ch?u)⑴洗:他~了一把毛巾,擦了擦脸。⑵洗好以后用清水冲洗:还没来及把盆里的衣服~出来,就到点儿了。

臭大姐(chǒu dà jiē)——椿象

绌(chū)——⑴上当吃亏:这套家具买~啦(买贵了)。|今天这头牛卖~啦(卖贱了)。⑵事情没办好:今天这事儿办~啦。

除根儿(chù g?n’r)——痊愈不再复发。

怵头(chǔ t?u)——畏难,畏惧。

厨屋(chū wū)——厨房

欻(chuā)——夺:他把~过去拿跑了。

膗(chuǎi)——肥胖而肌肉松:看他那~样。

踹(chuài)——⑴用力向后踩⑵把对方不愿接受的强制给他:把剩下的烂苹果都~给他啦!|把孩子~给他奶奶啦。

春咕咕(chún gū gu)——布谷鸟

戳(chu?)——挑拨:小王和小李闹别扭都是他~的。

呲(cí)——⑴用大压力的水冲刷:用水~一下再擦。⑵指责,批评:咋了?挨~了?

呲愣(cí lang)——(冷风)吹:业儿哩哄杭~哩,冻着啦,头疼(意思:昨天晚上风吹的,感冒了,头疼)。

疵毛(cí mào)——孬,差:这个地方真~。|这件衣裳~。

刺挠(cì nào)——⑴有“痒”的意思:浑身~。但是和“痒”有区别,比如:用羽毛轻轻触碰比较敏感的地方(如耳朵、脚心等处)的感觉说成“痒”

而不说“刺挠”。⑵不稳重、犯贱:小毛孩别在这儿捣乱了,再刺挠我揍你啦!⑶讽刺:~人

刺挠狗(cì nào gōu)——(植物)苍耳子

瓷实(cī shī)——坚实:地都踩~啦。|白菜心儿挺~。

呲牙子(cí yā zi)——嚼环

从头儿到?儿(c?ng t?u’r dǎo dú’r)——从头到尾,始终。

脆(cuǐ)——无论:~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脆多子儿(cuǐ duā zī’r)——永远

错拐(cuǒ guāi)——幸亏:~是你,换了别人还真不行。

搓揉(cu? y?u)——⑴揉搓。⑵纠结:我们为这事儿~了好几天啦。

D

大(dǎ)——不谦逊,不易接近。

打饱嗝得(dā bāo gē dei)——因吃得过饱而打嗝儿。

大氅(dǎ chāng)——棉大衣。

打春(dā chún)——立春

打吊针(dā diǎo zh?n)——输液

大粪(dǎ fěn)——人粪

褡包(dá fāo)——衣服口袋

打个沉儿(dā ge chan’r)——稍等一会儿:你先走,~我就去。

打艮(dā gěn)——卡,停顿

大孤远的(dǎ gú yuān di)——相当远的地方。

打瓜(dā guā)——比西瓜小,吃时不用刀切,用手击开,子儿入药。

大过明儿里(dǎgu?mīng’r li)——大后天

大伙儿(dǎ huō’r)——大家

大家伙儿(dà jiā huō’r)——同【大伙儿】

大尽(dǎ jǐn)——大月

打圈儿(dā juǎn’r)——猪交配

耷拉头(dá lā t?u)——低头

大娘(dǎ niāng)——⑴伯母⑵面称岳母

打扑拉儿(dā pú lā’r)——垂死挣扎。

大头菜(dǎ tōu cǎi)——卷心菜

搭孝(dá xiǎo)——老人去世出殡那天,由妻子的娘家人带去两块布,【奠】之前夫妻俩各一块披在肩上(男左女右),直到出殡结束。【挺重孝】的,娘家要带白布,其余的娘家要带蓝色或黑色布。

大些儿(dǎ xi?’r)——许多:没~

大爷(dǎ yē)——⑴面称父亲(其父排行为老大)⑵伯父⑶面称岳父

打油(dā y?u)——⑴榨油⑵买油

大油(dǎ y?u)——猪油

大约么儿(dǎ yu? mē’r)——大概,估计。

打阵儿(dā zhěn’r)——间歇性、不定时

打支应(dā zhí yìng)——⑴应酬⑵服侍

逮(dāi)——在:俺聊城待了好几天了。

呆(dái)——不凑巧,多指大材小用:这块布做裤子~材料。|给他个县长也干喽,当科长~材料。

呆料(dái liǎo)——做某项工作或工程,因材料有剩余而出现浪费:盖这座房子基本没~,还是事先算计得准啊!

带犊子(dài dū zi)——妇女再嫁时带往后夫家的子女:~小儿|~妮儿

当底儿(dáng dī’r)——中间

当么地(dàng mē di)——有可能

当么兴(dàng mē xíng)——也可能

当门儿(dáng man’r)——正冲屋门的房间。

当院儿(dáng yuǎn’r)——庭院

当院子(dáng yuàn zi)——同【当院儿】

倒嘟(dào dū)——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表达不满。

捣鼓(dāo gū)——⑴摆弄,整治:车子坏了,~~。⑵经营(转手倒卖):~化肥⑶拨弄,非正当地整治:胡~|挺好的一个单位叫他~坏了。

刀螂(dáo lang)——螳螂

倒磨(dào mō)——⑴反刍。⑵反思(含轻侮义):他自个~~就知道了。

倒札门(dǎo zhá man)——男方到女方家定居,旧制须改随女姓。

对(děi)——⑴正确。⑵告发:你再骂人我~你去。|他偷东西叫人家~啦

得(d?i)——舒服

得劲儿(d?i jǐn’r)——舒适,舒服。

得闲(d?i xiàn)——有空闲时间

得矣儿里(dai yí’r li)——故意的,成心的。

抵(dī)——关系密切:他俩很~。

地穿甲(dǐchuán jiá)——雨夹雪后路面上形成的一层薄冰。

地分儿(dì fen’r)——地方,空间:这屋里已经没有放桌子的~啦。

地里(dìli)——农田里:上~干活去啦

提溜(dí liù)——悬挂:把布袋~到梁头上。|树上~着老些苹果。

提溜耷拉(dí liù dá lá)——形容物品悬挂得不整齐。

地顺儿(dì shunr)——同【地分儿】

低头亲家(dí t?u qìng jiā)——女方的父母

奠(diǎn)——出殡当天午饭后孝子及男亲友向死者行祭拜礼。亲友行礼有一定的顺序,孝子最后行礼。不同关系的亲友所行礼的程式不同,主要有“三角卯”“九拜礼”“走马上香”“十二拜”“二十四拜”等。

颠憨儿(dián hán’r)——撒娇

垫牙(diǎn yà)——因食物中含有沙土等,咀嚼时所产生的难受的感觉。

迪(昂)杭(diāng hàng)——上边,顶上

吊窗(diào chuāng)——后墙或两山墙上的窗户

掉叠?(diǎo diē dū)——脱肛

掉魂儿(diǎo hùn’r)——精神失常以致休克,迷信的人认为是灵魂离开了躯壳吊孝(diǎo xiǎo)——吊唁

爹(di?)——⑴当父亲排行在中间时称呼父亲(参见词条【大爷】、【叔叔】)

⑵父亲去世后,哭丧时,对父亲的称呼(与父亲排行无关)。

迭不哩(dia bū li)——⑴来不及⑵正忙着,没时间

腚垂子(dǐng chūi zi)——屁股

腚蛋子(dǐng dàn zi)——同【腚垂子】

钉疙渣儿(díng g? zhā’r)——结痂

丁锅(díng gu?)——粘锅,做粥等时在锅底粘有一层。

定么(dìng mē)——说不定

叮叮梆梆(díng dìng báng bàng)——形容亲人或朋友之间总是吵架闹矛盾。冻着(dǒng zhāo)——感冒

豆腐皮儿(d?u fū pì’r)——做豆腐时从豆浆表面取下的一层薄膜

抖(dōu)——阔,振作:穿上这套西装很~。|他这二年挺~。

兜儿(d?u’r)——同【褡包】

斗是(dǒu shī)——就是

肚子(dū zi)——⑴动物的胃⑵胆气:这人有~。

段(duǎn)——追:~他去|~不上

断路儿(duǎn lǔ’r)——断绝关系(多指亲朋关系)

短路的(duān lù di)——拦路抢劫的人

囤(dǔn)——⑴用藤条编制的用来存放粮食的器具。最近几年多用水泥沙子浇筑而成或用铁板制成的。⑵把粮食存放到囤里:~棒子|~麦子

蹲底(dún dī)——倒霉

砘地(dǔn dǐ)——播种后用砘子镇压覆土或压伏麦苗

砘子(dùn zi)——农具。木架上装有石头轮子。

多咱(duō zan)——什么时候:房价老是涨,~才能买房啊?

多咱晚儿(duō zan wān’r)——同【多咱】

多自儿(duō zi’r)——同【多咱】

E

恶(?)——⑴脾气暴躁:这人真~。⑵速度快,效率高:他干活真~|这辆车跑得真~。⑶程度深

讹(a)——讹诈:叫人家~啦|~人

恶影(? ying)——讨厌

二半夜(ar bān yě)——深夜

耳背(ēr běi)——耳聋,程度较轻

二愣青(ar lēng qíng)——指那些傻头傻脑、不通事理而又倔强鲁莽的人(骂人的话)。

儿马(ar mā)——公马

F

伐(fà)——使物体旋转或者使园(球)形物体滚动。

嬔(fǎn)——鸡、鸭、鹅等鸟类产卵:鸡~蛋。

饭不拉儿(fǎn bū la’r)——冻雨

犯不着(fàn bū zhào)——⑴不值得⑵无关联:~你

反群(fān qùn)——驴交配

饭食儿(fàn shī’r)——餐饭:~好|吃的什么~

仿(fāng)——孩子在相貌、体态、性格等方面与父母相像。

妨(fáng)——迷信中的“克”,妨害。迷信的人所进行的毫无根据地联系:~婆婆|~爹|~男的……

飞薄(f?i b?)——很薄

废头(fěi t?u)——无能

粉皮(fēn pī)——干粉皮

坟茔地(fan yìng dǐ)——坟地

风呲楞(f?ng cìl?ng)——风车(玩具)

逢集(fang jī)——集市日

风水仙儿(f?ng shuī xián’r)——阴阳先生

伏了儿(fū liǎo’r)——体型较小,出现时间较晚的蝉。

服手儿(fù shōu’r)——脾气谦和

覆鞋(fú xia)——服孝者鞋上边覆一层白布。

G

盖里(gài li)——被子

改天(gāi tián)——以后,等几天:这事儿~再说吧。

该帐(gái zhǎng)——欠帐

该不是(gái bū shǐ)——当然是

该矣(gái yí)——命该如此

杆草(gān cāo)——(小米)谷子的秸秆。

干粮(gán liàng)——馒头、窝窝等类的熟食

赶么紧儿里(gān me jīn’r li)——⑴抓紧时间(说话人催促对方)⑵迅速

干亲(gán qín)——无血缘关系但又按血缘关系称谓和来往的。如“干妈”、“干闺女”等。

泔水(gán shuì)——刷锅水

杠(gàng)——太:~好了。

杠脸(gǎng liān)——脸上出现色素黑斑。

杠晴的天(gāng qìng de tían)——万里无云的天气

冈子(gāng zi)——茧子

稿荐(gāo jiǎn)——用麦秆编制,今亦称苫子。用来铺床或在夏天直接铺在地上午休。

搁(g?)——放臵:把书~到桌子上吧。

搁(ga)——⑴值:例:这头牛~多少钱?|【开下】粮食不~钱了。⑵禁受:~不住:麻织品~不住揉搓。|~得住:再结实的东西,~得住你这样使吗?革白(g?bà)——⑴纸板:纸~。⑵用面糊把多层废布片粘贴成的板状的东西,旧时用来做鞋底:使这些铺衬打了张~,够揍好几双鞋的呢!

咯嘚(gē dai)——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心情突然变得沮丧:听到这事儿,老人一~,病倒了。

杚得儿(gē dai’r)——⑴黄瓜、茄子等瓜果类果实的蒂。⑵黄瓜、丝瓜等长条形果实的靠近蒂的部分。

胳拉拜子(g? lā bài zi)——膝盖

胳拉子(g? lā zi)——套在牲畜的脖子上,垫在【夹板子】的后面。

各啦嘣(gē la bēng)——脖子

搁气(g?qǐ)——打架,生气。

格蔫(g? yàn)——⑴枯萎:地里的棒子苗都~了。⑵因失水而变得不新鲜:这几个苹果都放~了。

硌影(ga ying)——同【恶影】

虼蚤(g? zāo)——⑴跳蚤。⑵经常比喻爱发作的性格(带儿化音):他那脾气跟~儿样的,一说就蹦。

胳着窝儿(gē zhǎo w?’r)——上腋窝

哏儿喽(g?n’r l?u)——饱嗝儿

跟阵儿(g?n zhěn’r)——一阵接一阵

共(gǒng)——相处:他俩~哩好(意思是“关系密切”)。

公公(g?ng gōng)——公爹。面称随同丈夫。也说“老公公”。

公母俩(g?ng mū liā)——夫妻

狗打吵子(gōu dā cháo zi)——⑴群狗交配。⑵一群人没有主题的胡乱争吵(贬义)⑶对内讧的蔑称。

箍巴(gú bà)——紧紧地裹住:这件太瘦了,~地上。(“箍巴地上”的意思是:紧紧裹在身上,不舒服)

鼓怵(gū chú)——⑴皱褶,不平滑。⑵忧虑:这些天他正~这件事呢!

谷堆(gú dai)——⑴小丘⑵蹲:他就在那儿~着呢!

咕都(gù dù)——⑴靠臀部左右前后的移动。⑵为达到目的而耍赖纠缠(多指小孩子调皮撒娇)

咕登(gù dēng)——⑴同【咕都】⑵。

骨朵儿(gú dù’r)——花蕾

姑娘(gú niàng)——姑母

咕涌(gù yong)——蠕动,扭动,例:它老是~。

咕跩(gù zhuai)——同【咕涌】

褂衩儿(guǎ chā’r)——短袖上衣

呱嗒儿(guá dā’r)——食品。形如鞋底,夹肉馅或鸡蛋,油煎后再烤熟。

刮净(guajing)——整洁

挂孝(guǎ xiǎo)——亲友送丧幛,也说“挂幛子”。

褂子(guà zi)——长袖上衣

怪(guǎi)——⑴怪罪,生气:他拿你的~了。(意思:他生你的气了。)⑵相当:这件事儿还~不好处理哩!

管乎(guān hú)——有效果

管来(guān lài)——管用

关门儿(guán man’r)——⑴店铺下班⑵倒闭

逛游(guàng yōu)——散步,悠闲地走。

贵客(guǐ k?i)——女婿

滚儿喽(gūnr lou)——车轮子或者像车轮子一样的圆形的东西

滚轮(gūn lun)——滚动圆形或球形的物体

闺女(gún nǖ)——⑴未婚女性⑵处女⑶女儿

滚热(gūn rě)——(水)非常热,又是也说“滚烫热”。

过节儿(guǒ ji?’r)——⑴节日期间:逢年~,他都来串门。⑵嫌隙:不知

道为么事,他两个好像有过节。⑶缘由、关节:这件事里边有~。

过路雨儿(guǒ lǔ yū’r)——阵雨,雨过天晴

过明儿里(gu? miē’r li)——后天

过年(guǒ niān)——明年

过七(guǒ qí)——死后七日周期的祭奠活动。一般过三七和五七,也有过四七的。

过晌儿(guǒ shāng’r)——午后

过生儿(guǒ sh?ng’r)——⑴做寿⑵儿童生日庆

过十二天(guǒ shīěr tián)——同【吃面】

锅腰儿(gu? yáo’r)——驼背

过周年(guǒ zh?u niàn)——死后周年的祭奠。有一年、二年、三年、十年、二十年的祭奠。

果子(guōzi)——油条的旧称。

H

害耳朵底子(hǎi ēr du? dī zi)——患中耳炎

海喽去啦(hāi lou qǜ lā)——非常多

害眼(hǎi yān)——患红眼病,即传染性结膜炎。

好地(hāo dǐ)——肥沃地

何达啥(hadàshā)——何况

合黑儿(ha h?i’r)——黄昏

合哩哄杭(hē li h?ng hang)——傍晚

荷落(hē lu?)——一种面食。像拉面。

蛤蟆(hē mà)——青蛙

蛤蟆蝌查子(hē mǎ k? chā zi)——蝌蚪

荷泡鸡蛋(hē pāo jí dǎn)——磕掉皮在水里煮熟的整鸡蛋,多下在面条里。荷撒(hē sa)——⑴哆嗦:他穿衣服少,冻得直~。⑵抖动。⑶形容某人爱出风头(贬义):正事儿办不成几个,你~地个啥啊?

喝头儿(h? t?u’r)——汤、面条之类的食品。

喝汤(h? tāng)——有时特指吃晚饭。

核桃疙瘩儿(hē tāo g? dà’r)——用布缝成圆条然后结成疙瘩的扣子。

河崖(hēyài)——河沿,河堤。

合子(hē zi)——馅饼。因用馅不同而分别叫“××合子”:肉~|菜~|韭菜~黑的(h?i dì)——⑴非正义的。⑵粗粮做的干粮。

黑家(h?i jia)——夜晚

黑更半夜(h?i jīng bǎn yě)——深更半夜

黑瞎子(h?i xiá zi)——狗熊

哄杭(h?ng hang)——晚上

哄杭饭(h?ng háng fǎn)——晚饭

哄笼(h?ng long)——哄骗:别听他~你了。

哄笼局儿(h?ng lōng jù’r)——⑴设下的哄骗的圈套⑵将就,权且如此。

吼咸(h?u xiàn)——非常咸。

护大襟(hǔ dā jín)——围裙

护驹子(hǔ jū zī)——⑴护短,多指偏袒自己的子女。⑵好护短的人。

糊笼(hù long)——同【哄笼】

糊突(hū tū)——用玉米面或者杂粮面做的粥

忽子(hú zi)——以为

花糕(huá gáo)——面食,圆形,上部略呈球冠状,上盖和底由发酵面粉制作,中间填枣。直径小的约十几厘米,大的要有几十厘米。

换柬儿(huǎn jiān’r)——旧时择定婚期下聘礼时双方互换柬贴。

回门(huì mēn)——结婚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也有简化手续,当天回门的,叫“当日三”。

毁局(huī jù)——事态非常不利。

火啦(huō la)——恼火

火头(huō tou)——用作烧材的废木料。

豁子(hu? zi)——唇裂患者

豁子豁(hu? zī hu?)——豁出去了(要拼命的样子)。

J

解大手儿(jāi dǎ shōu’r)——大便(委婉语)

街杭(jái hàn g)——街上,泛指市区及有集市的村镇。

疥蛤蟆(jài hē má)——蟾蜍

解小手儿(jāi xiào shōu’r)——大便(委婉语)

鸡蛋花(jí dǎn huá)——把鸡蛋打在碗里,搅碎,沸水沏成。

几几乎儿(jī jī hú’r)——几乎

计较(jì jiāo)——⑴禁忌,多属迷信。如治丧期间不喝面条,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妇女不得住娘家,违背这样的习俗叫犯~⑵一般的忌讳

⑶注意,多加小心:你病才好,~子点儿吧(注意着点吧)。

叽里疙瘩(jí lì g? dá)——繁乱无序

鸡宿眼(jí xú yān)——夜盲症

急眼(jì yān)——着急,发脾气

夹板子(jiá bān zi)——木制农具,夹在驴骡等牲畜脖子的两侧,并用粗绳连接要拉动的农具。与【套】类似。

家东(jiá d?ng)——住宅的东面,也泛指村庄以东。

家后(jiá hǒu)——住宅的北面,也泛指村庄以北。

夹磨(jiamo)——折磨(多指精神方面)

家里人儿(jiá lī ran’r)——⑴女人⑵妻子

家前(jiá qiàn)——住宅的南面,也泛指村庄以南。

家雀儿(jiá qiāo’r)——麻雀

家什儿(jiá shi’r)——家具,(劳动)工具

夹少(jiá shào)——在钱财上不大方,小气。

夹鞋(jiá xāi)——单布鞋

家西(jiá xí)——住宅的西面,也泛指村庄以西。

夹衣裳(jiá yí shàng)——春秋穿的双层衣服

嫁主儿(jiǎ zhū’r)——女人再婚。

奸(jián)——在为人处事中,斤斤计较,不能吃亏。

奸棒子(jián bang zi)——吝啬鬼

见天(jiǎn tiān)——每天

将(jiáng)——牲畜下仔

将才(jiáng cài)——刚才

强(jiǎng)——勉强:~够吃的|~及格

讲价儿(jiāng jiǎ’r)——讨价还价

犟筋头(jiàng jīn t?u)——性格执拗的人。

浆衣裳(jiǎng yí shàng)——为使衣物挺括,用含浆糊质的水浸洗一遍。现已少用。

搅和(jiāo hu?)——⑴搅拌⑵拨弄是非,搞乱秩序

叫驴(jiào lǜ)——公驴

焦酸(jiáo suán)——非常酸

角子(jiāo zi)——长形的包子,多为质量较差者。

结巴嘴(ji? bà zuī)——口吃

孑个(jia gē)——自己,孤身一人。

姐了(jiē liao)——蝉

姐了儿龟儿(jiē liao’r guí’r)——蝉的幼虫

羯羊(ji? yàng)——公羊

繲子(jiazi)——尿布

紧趁(jīn chēn)——麻利:你干得忒慢,能不能~点儿?

紧打紧儿(jīn dà jīn’r)——很勉强,很紧张,一点多余的也没有。

金瓜(jín guā)——南瓜

尽尽(jìn jīn)——最:他一声不吭的走在~后边。

紧(jīn)——老是,总是:这雨~下,没完没了,真烦人。|你就答应他吧,一趟趟他~来,也怪不容易的。

紧儿紧儿(jīn’r jīn’r)——刚好,刚刚

今儿哩(jín’r li)——今天

禁量子劲儿(jín liāng zi jǐn’r)——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力。

进门子(jǐn mēn zi)——女子嫁进婆家

斤张(jín zhāng)——积攒,筹备

妗子(jìn zi)——舅母

净(jǐng)——老是,总是:别~瞎说了

净面(jǐng miǎn)——为死者整容,孝子要亲自动手,但以别人为主。

酒场儿(jiù chāng’r)——酒宴:晚上他家里有~。

就地(jiú dǐ)——地面:扫~|~不平。

就尔(jiǔēr)——紧接着、很快:看喽一眼~走啦。|听说以后,脸~红啦!就头儿(jiù tōu’r)——下饭的菜,多指小菜之类

居掌(júzhāng)——厨师

撅嗒(ju?dà)——⑴翘:一压这头,那头~起来了。⑵形容人的脾气不稳定,易发火:他人品不错,就是脾气有点儿~。

绝户(juē hù)——⑴无儿子的人⑵无子女的人

角喽儿(juē l?u)——角落

觉么子(ju? mē zi)——感觉:我~这事儿不妥。

脚盆(ju? pan)——旧时尿盆的讳称

均(jūn)——⑴匀:这边忒多,往那边~~。⑵让:小时候,俺娘总是把好吃的~给俺。

K

喀苦(kǎkū)——非常苦

开刀(kái dáo)——做手术

开价儿(kái jiǎ’r)——批发价

开么头儿(kái me tou’r)——对事情的承受能力。

开下(kái xiǎ)——当今,现在

看病(kǎn bǐng)——就医

侃快(kān kuǎi)——说话、处理事爽快。

可(kē)——千万:~别再这样了。

苛巴(k? bā)——侮辱性的斥责

磕绊儿(k? bàn)——伤病(多指老人):遭~

骒马(ka mā)——母马

嗑唠(kēlāo)——商讨

客套儿(ka tāo’r)——寒暄

可子(kē zi)——⑴在某个范围不增减:~可|~头做帽子|~用的数准备,多了也是浪费。⑵不加约束和节制:不能什么事都~孩子,会惯坏孩子的。抠(k?u)——同【夹少】

寇(k?u)——⑴同【恶】⑴。⑵锋利:这个锯子太~啦(指锯齿锋利)。

扣儿(kǒu’r)——纽扣

抠呲(k?u ci)——慢慢地想或做

扣子(k?u zi)——同【扣儿】

裤衩儿(kǔ chā’r)——短裤头

?(kuāi)——⑴挠:~痒痒⑵挎:~着小竹篮

快当(kuài dāng)——指处理事情雷厉风行的样子:人家那人干么就是~。

快时里(kuài shi li)——同【赶么紧儿里】

快子(kuài zi)——同【赶么紧儿里】

L

拉巴(lá ba)——⑴生育⑵养育⑶扶持

剌八腿(làbātēi)——分腿

拉倒(la dao)——算了:他不来~,离了他一样干

拉灯晚子(là d?ng wān zi)——夜间很晚:他都是忙到~才睡觉。

蝲蛄(lā gù)——蝼蛄

拉呱(lā guā)——说话

拉饥荒(lā jí huāng)——同【该帐】

拉架(lá jiǎ)——劝架

拉偏手儿(lá pián shōu’r)——拉架时偏向一方

拉钱(lá qiàn)——跌价

拉屎(lá shī)——大便(粗俗语)

拉稀(lá xí)——⑴泻肚⑵溏便

拉秧子病(lá yáng zī bǐng)——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拉帐(lá zhǎng)——同【该帐】

辣子(là zī)——辣椒

懒呆(lān dǎi)——不情愿

郎当(làng dāng)——紊乱,不整洁

老(lāo)——很:~长|~粗|~大|~高|~厚

老辈子(lāo bai zi)——过去,很久以前

老病根儿(lāo bǐng g?n’r)——宿疾

老鼻子啦(lāo bī zǐ la)——同【海喽去啦】

老的儿(lāo di’r)——泛指父母、祖父母等长辈。

老鸹(lāo gua)——乌鸦

老姑娘(lāo gú niàng)——⑴大龄未婚女性⑵最后生的女孩

老旱天(lāo hǎn tiān)——久旱而又遇上万里无云的天气

老架儿(lāo jiǎ’r)——年龄大而且资格老的人

老碱窝(lào jiān w?)——重碱地

老啦(lāo lā)——老年人死,含尊重义

老妈虎(lāo má hú)——传说中的怪物,常用来威吓小孩。

老马马(lào mā ma)——对老太太的戏称。

老么实儿地(lāo ma shī’r di)——老老实实的

姥娘(lāo niàng)——外祖母

老盆子(lāo pēn zi)——瓦盆内外贴上金银箔,出殡时棺材一起动由孝子把它摔烂,叫摔~。

老气(lāo qi)——长相比实际年龄大:这人长的~。

老攫(lāo qúe)——强盗。

老生子(lāo shēng zi)——最后生的孩子:例:~小儿|~妮儿

老师儿(lāo shí’r)——⑴具有某种专业技术的人,多指木工、瓦工、厨师等:木匠~、瓦匠~、厨子~。⑵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时的客气语,相当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同志”。

落窝鸡(lǎo w? jí)——只蹲窝不下蛋的母鸡

姥爷(lāo ye)——外祖父

老油(lāo y?u)——炸过东西的熟油

老油子(lāo yōu zi)——特别狡猾的人。

老丈人(lāo zhàng rēn)——岳父。背称。面称根据年龄称“大爷”或“叔叔”

勒(l?i)——欺骗,坑害:叫人家~啦。|~的他不轻。|他好~人。

楞(lěng)——很,特别:~多|~好。

冷子(lēng zi)——冰雹

粒膏(lì gáo)——块糖,多指水果糖。

哩哏儿棱(lī gěn’r l?ng)——不着边际的事儿:你别跟俺整那个~。

离啦(lī lā)——为表示关系密切或主持公道而指出对方的说法和想法不对,含有不应该那样说或那样想的意思:(甲)给你钱!(乙)那才~哩,我能要你的钱?|(甲) 我说的那个事还想子哩吗?(乙)那才~哩,你说的事儿我能忘喽!|(甲)揍他一顿!(乙)那才~哩,不能打人家!

楝(liǎn)——把:他不小心,~腿摔折了。

凉凉儿地(liàng liāng’r di)——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谅期子(liǎng qí zi)——有把握料定:~他不敢|~能考上

两乔儿(liāng qiào’r)——连襟,姊妹的丈夫之互称或合称。

撂(liǎo)——⑴同【搁(gé)】⑵摔:地下滑,~了个整个的(整个身子都倒了) 。⑶参见【撂倒】

撂倒(liǎo dāo)——⑴摔倒。⑵使……摔倒。⑶病人病危,已经卧床不起。撂三天儿(liǎo sán tián’r)——死后在家停尸三天埋葬。另有“撂五天儿”、“撂七天儿”等

料盱(liǎo xū)——预料

零卖(līng mǎi)——零售

灵么床(līng me chuāng)——停放死者的“床”,用秫秸(高粱的茎秆)绑扎而成,下面用两根长凳支撑

溜达(liúdà)——散步

拢(lōng)——控制

垄儿(long’r)——农田的行幅

笼头(lōng tōu)——套在牛的头上,以便用缰绳牵引。

笼嘴(l?ng zuī)——用铁丝编制,半球形,套在牲口的嘴上,防止偷食。

漏兜(lǒu d?u)——无意中吐露了事情真相。

路祭(lǔ jī)——出殡途中,亲友及孝子对死者行祭拜礼。参见【奠】

罗圈腿(luō quān tuī)——O形腿

落小贴儿(luǒ xiāo ti?’r)——旧时订婚的手续

略许(luǒxū)——稍微

旅生子(lǖ shēng zi)——也说“偷生子”,指私生子。

捋子(lǖ zi)——顺着

虑料(lǔ liāo)——帮别人分析某些事件,预测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处理建议。

M

马法儿(mā far)——哪怕:~你只借给我50块钱也行。

麻花儿(mā huā)——⑴油炸食品,样子像短绳。⑵旧织物未残损,但已变得很不坚固:这件衣服都~啦。

马梢子(mā sháo zi)——一种蜥蜴,体型较小。

马时间里(mā shǐ jián lī)——一时、顿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麻阴天(mā yīn tian)——阴云疏而薄的天气

蚂蚱(mà zhā)——蝗虫

马扎子(mā zhá zi)——用木头和绳子制成的器具,用途和凳子相同,可折叠。麦里(mài li)——麦收时节。

漫地里(mǎn dì li)——田野

满共(mān gǒng)——仅仅:~剩下一个|~住了三天。

牤牛(máng niǜ)——公牛

面叶儿(miǎn yě’r)——面片,形状为三角形、菱形,也有不规则的。

茅子(māo zi)——厕所

么儿(ma’r)——什么

么个(mē ge)——同【么儿】

么黄子(ma huāng zi)——什么玩意儿(贬义并带有骂人的意味)

么里(mē li)——难道

没(m?i)——没有(可能单独回答问题,参考【没价】):~来|问:你吃饭啦吗?答:~。

每道儿(mēi dǎo’r)——往常,以前,过去

没价(m?i jià)——没有(只用来回答问题,参考【没】):问:你看见他啦吗?

答:~。

媒婆子(mai pō zi)——旧时以说媒为业的妇女

没一乎儿(m?i yǐ hú’r)——缺乏教养

没有价(m?i yōu jià)——同【没价】

没走儿(m?i zōu’r)——确定无疑,准确无误:我猜的~。

门插关儿(mēn chá guānr)——门栓

门禁(mēn jīn)——考虑问题时,脑子转不过弯来。

门禁头(mēn jīn t?u)——头脑反应慢的人。

门台儿(man tài’r)——门前台阶。

门头(man t?u)——眉头

猛个丁(mēng ga ding)——忽然、顿时

面(miǎn)——⑴面粉:麦子~|棒子~⑵面条:擀~|喝~|凉~

棉花柴(miān huā cài)——收完棉花以后剩下的植株。

苗细(miāo xǐ)——细含有不坚固的意思

明儿哩(mia’r li)——明天。

抹(mō)——⑴涂抹:把他的名字~啦⑵杀:一刀把他~啦

魔道(mō dāo)——较轻的精神病

木棱雨儿(mù lēng yur’)——毛毛雨

没事哩(mù shī’r li)——同【凉凉儿地】

没事人儿(mū shǐ ran’r)——局外人:惹了这么大的祸,他还跟~似的!

N

拿不准(nā bǔ zhūn)——说不定

哪合门儿(nā ha men’r)——哪里:问“你在~哩?”答“我在单位上班呢。”那合门儿(nà hē men’r)——那里:在桌子~有一个板凳。

那会里(nǎ hùi’r li)——那时候

拿堂(nà tàng)——因据有挟制对方的凭借而拿架子。

哪乡里(nā xiáng li)——什么地方:问“你家~啊?”,答“山东聊城”

奶奶(nāi nai)——祖母

奈泥(nǎi nì)——⑴稀泥。⑵困境:他正在~里,拉他一把呗!

暖(nān)——孵:~小鸡

攮(nāng)——⑴刺。⑵插:忒厚啦,用针~不透。⑶言语冲撞:~了他一句,我就走了。

囊膪(náng chuǎi)——猪胸腹部的肥而松的肉

囔夜(nāng yě)——小孩在间哭闹。

孬巴(náo bā)——⑴质量差:这块布~。⑵丑:模样~|小~妮儿

脑袋瓜儿(náo dǎi gua’r)——⑴头⑵头脑:~不简单、~挺好使|真闹不清他~里想的啥。

孬地(náo dǐ)——贫瘠地

孬天(náo tián)——一般指阴雨天

恁(nēn)——⑴你(不含敬意):~好哎,俺能跟~比啊!⑵你们:~都走吧,我再等一会儿。⑶你的,你们的:~叔叔|~娘|~学校|~那里

能(nang)——有本事,多含有戏谑意味。如:你这么~,还用找人帮忙啊?

能拆蹬(nang chái dang)——有主见,有思想,能够为实现目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这人儿真~,没有难住她的事儿。

能踢蹬(nang tí dang)——同【能拆蹬】

妮儿(ní’r)——⑴女孩⑵女儿

泥不几儿(nì bú ji’r)——多数时候指洗澡时搓下来的……:你看你身上这些~,几天没洗澡了?

腻虫子(nì ch?ng zi)——蚜虫

腻磨(nì mo)——拖延,磨蹭。

腻摸头(nì mo t?u)——说话做事不爽快的人(含贬义)。

年根儿底下(niàn g?nr dī xia)——年底

黏黏娇(niān niān jiáo)——病态,弱不禁风的样子。

年时(niān shi)——去年

念书(niǎn shú)——上学

粘窝窝(niàn wá wo)——⑴粘米面加枣蒸制的窝窝头。⑵说话做事不痛快的人:这人就是个~。

年下(niān xiǎ)——春节

年月(niàn yue)——⑴年代: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真难过。⑵年景:今年~不错,也可以说风调雨顺了。

娘们儿(niāng men’r)——⑴已婚妇女⑵长幼辈合称,长者为女:~俩

娘儿俩儿(niàng’r liā’r)——长幼辈合称,长者为女。

尿泡(niǎo páo)——小便(粗俗语)

暖壶(nuān hù)——热水瓶。

哝(n?ng)——凑合:~一会说一会呗!

哝糊局儿(nōng hū jù’r)——凑合着过关的事儿。

浓泥噗嚓(nǒng nì pú chá)——道路泥泞

O

怄烟(ōu yán)——柴草、煤炭等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大量的浓烟。

沤粪(ǒu fěn)——把人畜粪便、杂草、河泥等放在坑内,加入水浸泡,经分解发酵制成肥料。

怄气儿(ǒu qǐ’r)——生闷气

P

盘缠(pān chān)——路费

膀(páng)——(大片的皮肉)浮肿:他的心脏病不轻,脸~都了

旁的(pāng di)——其它的。

旁人儿(pāng ran’r)——⑴别人。⑵自称

跑肚(pāo dǔ)——同【拉稀】⑴

跑茅子(pāo māo zi)——同【拉稀】⑴。

袍子(pāo zi)——多指中式棉大衣

陪送(pēi sǒng)——⑴动词:~了一台彩电⑵嫁妆

皮(pì)——⑴淘气,顽皮。⑵不娇气:这孩子真~。

谝(piān)——显摆,炫耀:~能|他又~上了

偏屋儿(pián wú’r)——东屋或西屋

破(pǒ)——旧:~房子|~家什

破五(pǒ wū)——五月初五

铺的(pú di)——褥子

铺衬(púchan)——做衣服等的下脚料之类的碎布。

扑燎(pú liào)——水泡、血泡:烫了个大~。

普搂(pū lǒu)——寻觅

Q

齐溜(qī liū)——近似正圆形,杂面做皮,一般馅粗劣。

起毛(qī mào)——挑剔并发作

起眼儿(qì yān’r)——⑴醒目,惹人注意⑵质量好,耐看

起跟儿(qī g?n)——一开始,原始

卡巴(qiā bā)——⑴人长的瘦小无力。⑵束缚钳制,使不活动:只要把他~住,别人就不敢动啦。

掐巴(qiá bà)——欺负

牵牛架户的(qián niù jiǎ hù di)——旧指绑票的

前矣儿(qiàn yi’r)——前天

强亮(qiāng liǎng)——强势

巧(qiào)——很,非常:~冷|~热

敲打(qiáo dà)——旁敲侧击

悄么时儿(qiáo me shì’r)——悄悄地

雀儿嗍儿(qiāo su?’r)——同【家雀儿】

悄腿见脚(qiāo tēi jiǎn ju?)——同【悄么时儿】

切(qi?)——客人。

亲家(qìng jiā)——背称,面称根据年龄互称兄弟或姐妹。

亲家母(qìng jiā mū)——女亲家

清起来(qíng qī lai)——早晨

吣(qǐn)——⑴猫、狗等动物呕吐。⑵胡说八道(骂人语):满嘴胡~。

勤(qìn)——频繁

亲家(qín jia)——亲戚

勤利(qīn li)——勤快

秋里(qiú li)——秋天,特指秋收时节。

求起儿(qiù qī’r)——稍微的,轻轻的

全幻(quān huàn)——圆满

全家鞋(quàn jiá xài)——新婚女子给婆家老少各做一双鞋,表示要伺候婆家老少的意思,现今多数是为婆家老少各买一双鞋。鞋的接受一方要回赠礼物(或钱)以表谢意。

蜷枉(quān wāng)——⑴卷曲:~头发⑵弯曲:~子腿(盘着腿)

蛐蜷(qū quǎn)——蚯蚓

搉(qu?)——击打:被他~了一拳头。|~蒜(砸蒜泥)

群(qùn)——泛指动物交配

R

瓤(ràng)——⑴瓜、柑橘等内部包着种子的部分:西瓜~儿|橘子~儿。⑵某些东西皮或壳里包着的部分:秫秸~。⑶不好,软弱:赶车的技术不~。|病后身体~。

人物(rēn wù)——⑴阔绰⑵得势:最近他~里不行了!

认哩(ran li)——认识:我不~这个人。

认生(rěn sh?ng)——怕见生人(一般指小孩)

扔啦(r?ng la)——婴幼儿夭折

日偎(rì wēi)——延误

软化儿(ruān huar)——柔软:塑料遇热变得~了。

S

撒尿(sá niǎo)——同【尿泡】

撒丫子(sá yá zi)——抬腿走开或奔跑:在关键时刻,他却~了。

腮帮子(sai bang zi)——人面部颌骨两侧末端的部分,即下巴的两侧。三马车(sán mā ch?)——机动三轮车

三天纸儿(sán tián zhī’r)——同【撂三天儿】。另有“五天纸儿”、“七天纸儿”等。

搡(sāng)——推,撞:差一点把他~倒

搡白(sāng bāi)——⑴搡⑵斥责:把他~了一顿。

嗓个眼儿(sāng ga yānr)——嗓子

臊气咕噔(sáo qì gú d?ng)——臊味儿很重。

扫帚星(sào zh?u xíng)——彗星

沙土冈子(shá tū gāng zi)——沙丘

山木喳子(shán mū zhà zi)——喜鹊

山药(shán yua)——甘薯

苫子(shán zi)——用谷秸编制,用以螺旋式覆盖垛顶

上大水(shǎng dǎ shuī)——大水灾

上冻(shǎng dǒng)——结冰

上粪(shǎng fěn)——施肥(所施肥料是人或动物的的粪便)

晌午(shāng hu)——上午

晌午饭(shāng hū fǎn)——午饭

晌午头儿(shāng hǜ t?u’r)——正中午

晌午歪(shāng hǔ wái)——中午刚过

上化肥(shǎng huǎ fai)——施肥(所施肥料是化学肥料)

上劲(shǎng jǐn)——(脾气)特执拗。

殇啦(sháng la)——青壮年死

上晌(shǎng shāng)——下地干活

筲(sháo)——水桶。旧时多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现今多以薄铁板或塑料制成。捎(shǎo)——⑴慢慢向后退:~车。⑵役使牲口时让其稍微向后退的命令。参见【吁】

捎带子(sháo dāi zi)——顺便:你要的东西我~就买来了。

捎脚儿(sháo ju?’r)——运输中顺便载客或捎带货物。

少面(shào mian)——长相比实际年龄年轻:他长的~,不像这么大年纪。

哨皮(shǎo pì)——戏谑讽刺:你别~我啦!

烧汤(sháo táng)——做晚饭

烧霞(sháo xià)——晚霞

身巴骨儿(sh?n bā gú’r)——身体的骨架、素质:大~|~很结实

神仙(shan xiān)——有时指蝉的幼虫,同【姐了儿龟儿】

神主(shan zhū)——写有死者姓名的牌位。

婶子(shēn zi)——⑴叔母⑵面称岳母

生分(sh?ng fēn)——⑴不熟悉⑵因有嫌隙而关系疏远:这二年他两个~啦牲口(sh?ng kōu)——能役使的牲畜

牲口儿(sh?ng k?u’r)——家畜、家禽的通称

生炉子(sh?ng lū zi)——点炉子

生儿(sh?ng’r)——生日

生月儿(sh?ng yue’r)——出生的农历月份

生月儿大(sh?ng yua’r dǎ)——上半年生,或两相比较生日在前者。

生月儿小(sh?ng yua’r xiāo)——下半年生,或两相比较生日在后者。

生灾儿(sh?ng zái’r)——小孩生病

拾掇(shī dao)——收拾

屎咯螂(shī ge làng)——屎壳螂,学名“蜣螂”。

十啦个(shī la gě)——十多个

牸牛(shì niù)——母牛

识文断字儿(shí wan duǎn zǐ’r)——有文化

使作(shī zu?)——因不满意而冲撞。

使风(shī f?ng)——发脾气

瘦巴(sh?u bā)——人比较瘦:长得~|那人是个~。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王雨丛1 ,吴先文 2 (1.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摘 要: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关键词:合肥;方言;词语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5-0035-13 1 概况 1.1 合肥市概况1.1.1 地理、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386平方千 米,总人口434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1] 1.1.2 历史沿革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 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1.1.3 方言归属 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 一个重要方言,地处与中原官话搭界的淮西位置。江淮官话人口分布于合肥市的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县等地及附近地区,约456.5万。[1] 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1.2 方言调查概况1.2.1 调查方法 首先以文献[2]作为调查分类 方言词汇的参考,走访合作人,进行实地调查。在调 查中根据方言具体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 “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衣、食、住、行”等类别。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合肥土话字词,加注方言注音,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 考有关文献[3-6] ,核对、确定。最后,再根据自己的 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调查本着求实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1.2.2 词汇调查合作人 肥西县一对中年夫妇刘金志、吴霞:高中文化;老太太赵红珍:62岁,学历不详;张伟:23岁,合肥某高校毕业班学生;王军:39岁,大学教师;高晴:退休职工,50岁,中专学历。1.2.3 音标符号 词汇一律用潘悟云国际音标符号[7] 标注读音。另外:“?”为轻声标号;“⌒”为连读 标号;注音字母的上下数字标号,如“ 212 21”,为读音 变调的调值。 2 合肥方言中常用词汇调查分类表调查词条约1000条,按意义分为23类: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 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教育、文体;动作;方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数量词。 有不同的读音,将其另一读音或说法用括号标示。释文中用“~”代替该字或被释词语。有不同 收稿日期:2007-06-04 修回日期:2008-05-19 作者简介:王雨丛(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吴先文(1974—),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9月 第25卷第5期 Sep t .2008Vol .25No .5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前言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xx 方言与地域文化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以上。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比如: 把“ke na kai (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 han:这像广东话。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如把鞋(xie)子叫做“ha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xx 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比广东人也不逊色。同时也爱好吃狗肉。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十年寒窗,倍是艰苦。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

平顶山方言词汇现状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28;修回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段亚广(1970-),男,河南上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言及音韵研究。 第2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Vol.25No.3Jour nal of Zhouko u Normal University M ay 2008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段亚广 1,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中,河南方言大致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概括分析了这两个研究阶段中各自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河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方言;历史和现状;方向和课题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8)03-0113-03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许昌等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优势,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其语音也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后,汉语方言学在全国勃然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重要汉语史价值的河南方言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者寥寥无几,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屈指可数。河南方言研究在当代方言学中的缺席造成今天汉语史和方言学研究的断链。在研究中,凡涉及到河南方言,大家深感手头材料捉襟见肘。本文拟就近五十年来的河南方言研究作一总括式评价,并对河南方言研究的未来提出一己之见,以期引起河南甚或更多的语言工作者来关注河南方言、研究河南方言。 一、河南方言研究历史概述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河南方言研究文章,是1935年以河南通志馆的名义发表于 河南教育月 刊 上的 河南方言调查 [1] ,而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始于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可见河南方言研究的起步并不晚。此后,直至今天,河南方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事实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7-1965年,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全国方言普查。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究所成立,并于1954年成立了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的方言组。1956年为了推广普通话,高教部、教育部下达了进行方言普查的指示。 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总共调查了1849个市县的汉 语方言。 [2] 河南省承担此次任务的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负责人是张启焕、陈天福、程仪。这次方言普查共调查了河南方言123个点[3],成果是十本手册和一本书。十本手册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许昌、漯河、濮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一本书是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程仪,1959),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河南方言普查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即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因此,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河南方言同普通话规律的对照上[4]。语音部分稍详,词汇和语法较略。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这些研究还局限于非常基础的描写,并且在字表的设计、词条的挑选、语法例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今天看来这些材料的价值有限,但它们毕竟是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历史意义尤显可贵。 另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赵月朋和贺巍在 中国语文 和 方言与普通话信刊 发表的几篇论文。赵月朋是最早关注洛阳方言的人,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有一篇谈到了洛阳方言的语法现 象,实开方言语法研究之先河。贺巍先生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获嘉方言的,有一篇谈到了韵母的音变问题,也较有价值。 第二阶段,1979-1999年。1979年 方言 杂志创刊,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当代方言学的复兴。1979年学位制实行,一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

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粤语普通话词语对照

粤语普通话词语对照****->衣物类 棉袄->棉衲 裙子->裙 钱包->银包 掉色->甩色 雨伞->遮 口袋->袋 内衣->底衫 毛衣->冷衫 毛线->毛冷 高跟鞋->高(争)鞋 商标->唛头 樟脑丸->臭丸 鞋子->鞋 围巾->颈巾 衬衫->恤衫 系领带->打tie 袜子->袜 ****->儿化音类 香味儿->香味 浪花儿->浪花 ****->身体/健康类 汗流浃背->身水身汗 有气无力->有神无气 耳朵->耳仔 舌头->(月利) 神经病->黐线 缺觉->唔够(训) 落枕->(训)戾颈 脑袋->头壳 瘸->跛 冒汗->(彪)汗 蒙古大夫->黄绿医生 手都写酸了->写到手软 口红->唇膏 大母指->手指公

上火->热气 打哈欠->打喊(路) 打呼噜->扯鼻寒打盹儿->阖一阵间打喷嚏->打乞(疵) 打瞌睡->瞌眼(训) 去火->坠火 屁股->屎忽 眉毛->眉 拿号儿->轮筹 起床->起身 做梦->发梦 发困->眼(训) 发麻->痹 着凉了->冷亲 嗓子->喉咙 晕车->晕车浪 熬药->煲药 脖子->颈 肢窝->胳肋底 痒->痕 脸->面 胖->肥 ****->厕所/浴室类 刷牙->擦牙 刮胡子->剃须 水管儿->水喉 牙刷->牙擦 拖把->地拖 洗澡->冲凉 洗脸->洗面 痰盂->痰罐 莲蓬头->花洒 肥皂->番(木见) 漱口->(浪)口 ****->节日类 回老家->返乡下元旦->新历新年

春节->农历新年 红封包->利是 除夕->年卅晚 讨红包->逗利是 爆竹->炮杖 ****->建筑类 宾馆->酒店 入住许可证->入伙纸 工地->地盘 拆房子->拆楼 升降机->(车立) 螺丝刀->士巴拿 胡同->巷 ****->待人/接物类 扣帽子->屈 好说话儿->好相与 占便宜->着数 吃哑巴亏->食死猫 吃亏->蚀底 两面派->双面人 求爷爷告奶奶->又跪又拜 使圈套->装弹弓 没正经->冇纹路 臭吹->牙擦擦 揭老底->起底 磨蹭->咪摸 很抱歉->唔好意思 说什么也不干->几大都唔制 不识趣->唔通气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怕出名猪怕肥人挺好->几好人 大大咧咧->唔爹唔吊 少说点吧->讲少(的)啦 打搅了->滚搅哂 丢脸->冇面 半瓶醋->半桶水 吝啬->孤寒

中国地域文化一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 葛剑雄教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作者:陈卫洋指导教师:张丽 内容摘要: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市区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列举归类合肥话中的常见词汇,制作了合肥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合肥方言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合肥方言中单音节词比普通话要多,合肥方言词汇具有轻声和连音现象;合肥方言中用“子”作后缀的词很丰富,且方言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手法构成的词,生动形象,同时给合肥方言的研究带来一定的趣味性。 关键词:合肥方言;词汇;调查 一引言 (一) 合肥及合肥市概况 1.合肥的历史地理概况 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自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三国时期,合肥曾为三国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魏吴双方围绕争夺合肥的制控权,曾数战于此,以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当年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合肥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汇兴,贤达代出。包拯之后,见之于史志的历代合肥籍风云人物有余阙、陆遐龄、龚鼎孳、李天馥、李鸿章、刘铭传、聂士成、范鸿仙、吴旸谷、王正藩、段祺瑞、卫立煌、崔筱斋、蔡晓舟、孙仲德、杨振宁等数众。[1](P1-2)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合肥的生物资源种类很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薄荷、蔬菜、西瓜等。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其中,磷矿石、大理石、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讲解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陈彦蓉 指导老师金小栋 2015年5月10日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of Enshi dialect grammar Department name Professional Name Name of student Chen Yan Rong Instructor Jin Xiao Dong On May 10, 2015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概述 (3) (一)恩施方言简介 (4) (二)恩施方言形成原因 (4) 二、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 (4) (一)恩施方言的特殊发音 (5) (二)恩施方言的词汇运用 (5) (三)恩施方言的疑问句表达 (6) (四)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俗语的特色 (6) (五)恩施方言与四川话的相同点 (7) 三、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7) 四、恩施汉语方言的发展 (8) 结语 (8) 主要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容巴蜀文化之俗,荆楚文化之雅。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本文主要恩施方言简介、恩施方言的词汇语法运用、恩施方言的特点、恩施汉语方言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恩施方言;方言词汇语法;方言发展

粤语常用词汇大集合

粤语常用词汇大集合 生活、用品 起身(起床)着(穿)除(脱) 浪口(漱口)飞发(理发)电发(烫发) 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 闩门(关门)熄灯(关灯)水喉(水龙头) 瞓觉(睡觉)食(吃)食晏(吃午餐) 食烟(抽烟)滚水(开水)煲(煮) 焗(焖)饮胜(干杯)颈渴(口渴) 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霄夜(夜宵) 饮(渴)台(桌子)梳化(沙发) 雪柜(冰箱)傢俬(家具)皮箧gib1(皮箱) 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花樽(花瓶) 香枧(香皂)镬(锅)咪(麦克风) 插苏(插座)火水(煤油)遮(伞) 地拖(拖把)电心(电池)洋烛(蜡烛) 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 番枧(肥皂)扫把(扫帚)匙羹(小勺子) 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 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鞋(鞋子) 底衫(内衣)底裤(内裤)高争鞋(高跟鞋) 领太(领带)荷包(钱包)唇膏(口红) 指代、人物 我(我)你(你)佢(他)我哋dei(我们)你哋(你们)佢哋kuidei (他们)人哋(人家)呢度leidou(这里)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嗰(那)咁样gam(这样、那样)点解diangai(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乜嘢?(什么)乜(什么)几多geiduo(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阿爸(爸爸)阿妈(妈妈)阿哥go(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阿嫲(奶奶)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老豆(爸爸)老妈子(妈妈)家姐gazie(姐姐)大佬lou(哥哥)细佬(seilou弟弟)新

抱(媳妇)舅父(舅舅)孙(孙子)仔仔(儿子)囡囡(女儿)契爷keiye (干爹)契仔keizei(干儿子)寡佬(单身汉)仔(儿子)女lui(女儿)后底乸(继母)太子爷(少东家)契弟keidei(王八蛋)老坑(老头)老嘢ye (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佬geilou(男同性恋者)老细lousei (老板)老千(骗子)后生仔housengzei(年轻小伙子)后生女housenglui (年轻姑娘)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细蚊仔(小孩)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事头(老板)塞(孙子的儿女)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老顶(上司)乸型(娘娘腔) 指代、人物 我(我)你(你)佢(他) 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呢度(这里)嗰度(那里) 边度(哪里)呢(这)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 第次(下次)乜嘢(什么)乜(什么) 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阿妈(妈妈)阿哥(哥哥) 阿嫂(嫂嫂)阿爷(爷爷)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细佬(弟弟)心抱(媳妇) 舅父(舅舅)孙(孙子)仔仔(儿子) 女女(女儿)契爷(干爹)契仔(干儿子) 寡佬(单身汉)仔(儿子)女(女儿) 后底乸(继母)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 老坑(老头)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 基老(男同性恋者)老细(老板)老千(骗子) 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靓仔(漂亮的小伙子) 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细蚊仔(小孩) 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 工作、交际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完整版)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09人类学姜维09313039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⒈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这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表示雌雄性动物的说法,这几乎可以套用到所有动物的身上。如普通话说“公牛”、“母牛”、“公猪”、“母猪”,而海南话分别对应为“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另一反面是“囝”词尾,只要普通话不是对应以“子”尾词而是采用“小”词头便可构成逆序。如普通话说“小鸭子”、“小雨”、“小油灯”,而海南话则分别对应说“鸭囝”、“雨囝”、“油囝”。 3. 海南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宋代时海南岛兴文重教的发祥期,在宋代以前海南只有少数私塾使教育落后,民俗荒梗。至宋代,当权者主张欲兴仁政必先教化的道理,崇尚文治,在海南也开始兴办学校,所以在海南话里还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后的古汉语。如用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又如普通话说的“筷子”在海南话里称“箸”,而古汉中“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4.海南方言中受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影响大 海南原来是隶属广东省的,直到1988年才从广东省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个省。所以

方言与文化

方言的形成以甘肃方言的特点 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 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 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