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学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学行为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首先提出这一概念。Engel G L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

(一)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

(二)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

(四)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适宜的波长为380~780nm的可见光波。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16~20000赫)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短时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

物理特性编码

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存贮的时间为0.25-2秒

长时记忆又叫初级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记忆的广度是7±2个“创克”

(chunk)

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

永久记忆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

长时记忆容量非常大

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到几年甚至终生难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3.应激(stress)

当人们遇到某种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personality)一般也等同于个性(individuality)。

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生理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社会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Maslow AH,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提出需要的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Maslow AH

1908~1970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motivation):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

四种基本形式

1.双趋冲突

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2.双避冲突

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择其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紧张状态。

3.趋避冲突

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是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胆汁质——情绪粗犷

多血质——情绪丰富

粘液质——情绪贫乏

抑郁质——多情善感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关系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

形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性格形成晚,稳定性要比气质变化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称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Freud S,1856~1939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潜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

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包括本能冲动与痛苦经历。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1.本我(id,伊的,原我)

存在于潜意识,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性本能也称为力必多(libido,意指欲力或性力)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内容是:本能、欲望、压抑的情感经历。遵循快乐原则。

全部能量的目的——追求快乐。

2.自我(ego)

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

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通道;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内驱力的执行者;

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

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的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标志人格成熟的水平。3.超我(superego)

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是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

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

1.口欲期(oral stage)

2.肛欲期(anal stage)

3.性器期(phallic stage)

4.潜伏期(latency stage)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性心理发展阶段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 hanism)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1.压抑(repression)

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每当自我受到来自本我的冲动的威胁时,就通过压抑这些冲动来保护自己,即它强迫某些具有威胁的情感(如性心理活动)进入潜意识。

2.反向作用(formation reaction)

通过采用某种与它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伪装。

如一个怨恨自己母亲的女孩因社会要求儿女必须爱双亲,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为了避免焦虑,这个女孩就会表现出相反的冲动——爱。但是她对母亲的爱是不真实的。这种爱往往很做作,很夸张和过分。

3.置换作用(displacement)

是指将不能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藏起来。

例如,一个对室友生气的女子会将她的愤怒转移到她的雇员、猫或玩具上。她对她的室友仍然很友好,但与反向作用不同的是这种友好并不夸张也不过分。

4.退行(regression)

力比多在通过某个发展阶段之后,如果遇到紧张和焦虑,还可能恢复到早先的阶段。

5.投射(projection)

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冲动归之于某个外部对象,用这种方式摆脱焦虑。

投射的本质是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心理上那些不能接受的情感或念头。

6.升华(sublimation)

是一种以文化的或社会的目的代替对性爱的生殖目的的压抑。

升华是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的防御机制。升华的目的最明显地表现在诸如艺术、音乐和文学等创造性文化造诣上。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综合了许多不同领域内相互渗透的观点撰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理论学派,正式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

1.Ellis的ABC理论

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Ellis

在ABC理论中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A

(诱发事件)

B(自我信念)

C1-消极结果

C2–积极结果

D(观念调整)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全面、系统和深入客观描述的过程。

心理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量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在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纳的十年。”——美国心理史学家波林

1884年高尔顿在英国国际博览会上建立了一个人类学测量实验室,为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将统计学方法用于心理测量。

卡特尔首先使用了“心理测验”这个概念(1890);指出心理测验应当建立在统计学与实验室的基础上。

比内和助手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

标志着人们对智力的鉴别进入了数量化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Wechsler)进一步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不是以一个人的年龄为标准,而是以其所在团体平均水平为标准来衡量他的智商高低。

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工具标准,方法标准

保密性:是心理测验的一条伦理道德标准。

客观性:对结果解释要符合受试者实际情况。

1.比率智商:

IQ=(MA/CA)100

2.离差智商:

IQ=100+15(测值-均值)/SD

智力等级智商范围理论百分数

非常优秀≥140 1.6

优秀120~139 11.3

中上110~119 18.1

中等90~109 46.5

中下80~89 14.5

边缘状态70~79 5.6

智力缺陷≤69 2.9

另外,智力缺陷又可分为愚鲁(IQ为50~69)、痴愚(IQ为25~49)和白痴(IQ为25以下)三个等级。

中国比内测验的智商分布表

第二节智力测验

二、常用智力测验

国际上通用的智力测验:

比奈量表(Binet Scale,B-S)

韦氏量表(Wechsler Scale,W-S

Kaufman儿童能力成套测验(K-ABC)

成人量表(16岁以上)

儿童量表(6~16岁)

学龄前量表(4~6岁)

一、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是为了判别精神病患者和正常者,明尼苏达大学Hathaway和Mckingley(1940)编制。我国宋维真(1980)修订。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

第三节人格测量

一、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566个项目构成,其中临床量表集中在前399题。包括10临床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

量表构成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由英国心理学家Eysenck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在国际上被广为应用。

我国经典修订:龚耀先的修订本成人和儿童均为88项;陈仲庚修订本成人有85项。儿童75项。

Eysenck HJ

第三节人格测量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成人问卷:适用于测查16岁以上的成人

儿童问卷:适用于7~15岁儿童

EPQ

第三节人格测量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EPQ由三个人格维度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

N:神经质维度

E:内-外向维度

P:精神质维度

L:掩饰量表

测查情绪稳定性。

测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

测查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

测查掩饰性特征。

第三节人格测量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T为标准分:

T:40~60----中间型

T:30~40或60~70----倾向型

T:30以下或70以上-----典型型

第三节人格测量

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16PF是卡特尔(Cattell RB)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编制而成。他认为16个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内在基础因素,测量这些特质即可知道个体的人格特征。

我国经典修订:戴忠恒和祝蓓里。适用于初中文化以上成人。第三节人格测量

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

16种根源特质

16种人格因素中,1~3为低分,8~10为高分

第三节人格测量

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

第三节人格测量

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

第三节人格测量

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

第三节人格测量

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

经典人格问卷测评因子一览表

第三节人格测量

四、维度型人格测量

无限多的个体差异中确定出最重要的方面。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特质相关量表的测量方法被称为维度型测量。

大五因子模式:

神经质外向性

经历开放

责任心

宜人性

NEO人格量表修订版(The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NEO-PI-R)

第三节人格测量

五、投射测验:

洛夏测验(Rorschach test)是现代心理测验中最主要的投射测验,也是研究人格的一种重要方法。

洛夏测验为1921年Rorschach H设计和出版。

1990年龚耀先完成了该测验修订工作,现已有我国正常人的常模。

主题统觉测验TAT

单项测验成套测验

按照测验的形式

神经心理筛选全面地测量神经心理功能

1.Bender-Gestalt测验

------测查空间能力;

2.Wisconsion卡片分类测验(WCST)

------测查的是抽象思维能力

3.Benton视觉保持测验(BVRT)

------主要用于脑损伤后视知觉、视觉记

忆、视觉空间结构能力的评估。

4.快速神经学甄别实验(QNST)

------主要用于测量与学习有关的综合神

经功能。

5.皮肤电反应(GSR)

------测量的是全身最大的器官——皮肤的电阻。

6.Stroop试验

------该测验常用于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等的粗略

筛选。

7.线段中分试验

------区分大脑左右侧病变、双侧弥漫性病变患者及健康对照,还可作为对疾病预后的评估手段。

(一)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

1.应用于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诊断心理卫生问题;

2.评定咨询或治疗前后病情演变的疗效。

由Derogatis(1973)编制。由90项组成,采用五级记分制。

用途:

(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编制者:W.K.Zung(1965)

项目及记分:20项,四级记分制

用途:1.用于门诊病人的粗筛

2.情绪状态评定

3.调查、科研等。

(三)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编制者:W.K.Zung(1971)

项目及记分:20项,四级记分制

用途:

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四)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

编制者:杨德森、张亚林(1986)

项目:48项

用途:1.了解病因;

2.指导心理治疗、危机干预;

3.甄别高危人群,预防精神和身心疾病;

4.了解精神负荷、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五)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项目及记录:20项,五级记分制

用途:反映被试者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积极

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编制者:Hamilton(1960)

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普遍的量表

构成:

1.焦虑/躯体化

2.体重

3.认知障碍

4.日夜变化

5.迟缓

6.睡眠障碍

7.绝望感

应激(stress):

指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1936年,Selye.H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个体面临或觉察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过程。

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居等)。

2.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

的应答反应)

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输入、中介、反应、应对)

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应激源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

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life events):

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主要的应激源。

(一)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

1.工作事件

2.家庭事件

3.经济事件

4.人际关系事件

5.社会和环境事件

6.个人健康事件

7.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8.喜庆事件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

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应激反应:

(一)情绪性应激反应

(二)认知性应激反应

意识障碍

注意力受损

记忆思维想像力减退

(三)行为性应激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三)病人角色的权利

1.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2.享有被尊重、被了解的权利;

3.享有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

4.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5.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

6.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的权利。

(四)病人角色的义务

1.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

2.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医嘱;

3.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支付医疗费用;

4.与医护人员合作,配合诊治护理工作。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求医行为

感觉

不适

忽视或否认

自我治疗

求医

主动求医行为

被动求医行为

强制性求医行为

遵医行为

是指病人遵从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和遵照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病人的遵医行为:

四、病人的心理需要

患病期间的基本需要

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患病期间的尊重需要

患病时自我成就需要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情绪

行为

认知

个性

独立性降低

自卑、自责

人格衰退

孤僻和退缩

主动性降低

行为退化

焦虑

愤怒

抑郁

感知觉异常

记忆思维能力受损

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1.否认期(denial)

2.愤怒期(anger)

3.协议期(bargaining)

4.抑郁期(depression)

5.接受期(acceptance)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

广义: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群体与接受医疗服务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狭义:指医生个体与病人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医患关系的类型

模式的原型

是“父母-婴儿”。

这种医患关系的特点是

“医生为病人做什么”。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疾病治疗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

Guidance-cooperation mode

这种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生告诉病人做什么和怎么做”。

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儿童”。

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

这种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

模式的原型

是“成人-成人”。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

(二)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常见心身疾病

消化性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

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神经性皮炎

1.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

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B型行为: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

CHD患者大都有A型行为。

恼火(aggravation)

激动(Irritation)

发怒(Anger)

不耐烦(Impatience)

(Friedman)

第二节常见心身疾病

A型性格的特征是:

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

出人头地;

性情急躁,

缺乏耐心,

容易激动;

有时间紧迫感,

行动匆忙;

对人有敌意。

与A相反的性格,

如不争强好胜

做事不慌不忙的性格

称为B型性格

肿瘤的性格模型,

即C型性格。

特征是压抑自己的情绪,

过分忍让,回避矛盾,怒而不发,

好生闷气,内向。

A型性格被认为是与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高血压并列的四项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一。

C型性格者,宫颈癌发病率比其他人高3倍,患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危险性更高。

A型

B型

C型

异常心理活动

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神经性贪食症

Anorexia noversa,AN

神经性厌食症是由神经性原因导致的厌食,也称为厌食症。(二)神经性贪食症

Bulimia nervosa BN

神经性贪食症也称为贪食症。

一种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暴食,并有过分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合征。

(一)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

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2.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

3.阻抗(resistance)

4.移情(transference)

适应证一般包括各种神经症、心境障碍、心身疾病以及某些人格障碍等。

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由于治疗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且需要患者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对治疗师的要求也较高,目前已较少使用。但随着分析性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性短期焦点治疗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正在逐渐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治疗程序:

(1)设计和评定主观不适等级表

(2)松弛训练

(3)系统脱敏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1.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3.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者;

4.都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

5.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为,增强身心健康等。

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咨询

◆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

◆针对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

◆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指导

◆哲学社会学倾向

心理治疗

◆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

◆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

◆医学倾向

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心理治疗基本原则

(一)信赖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中立性原则

(六)保密性原则

心理治疗基本技术

(一)倾听技术

(二)提问技术

(三)鼓励技术

(四)内容反应技术

(五)情感反应技术

(六)面质技术

(七)解释技术

(八)非言语性技巧

(一)倾听技术

(二)提问技术

(三)鼓励技术

(四)内容反应技术

(五)情感反应技术

(六)面质技术

(七)解释技术

(八)非言语性技巧

心理治疗的范围

(一)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

(二)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

(三)各类行为问题

(四)社会适应不良

(五)其他问题

心理咨询原则

1、耐心倾听,鼓励宣泄

2、积极支持,建立信心

3、解释得当,应对审慎

4、尊重咨客,严守秘密

5、解决问题,举一反三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1.信赖性原则--关系的和谐性(rapport)

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能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检验一个心理治疗医生是否成熟称职的首要条件。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不同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单向性(病人利益);

(2)系统性(解决实际问题);

(3)正式性(不是朋友、师长、同事,医-患);

2.整体性原则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

3.发展性原则

发展心理学

对同一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其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

4.个性化原则

每个人的经历、心理特征、环境不一样,即使相同问题,表现形式不一样,治疗方案不同

5.中立性原则心理治疗过程中,不能替病人做出任何选择作出决定

心里医生不是永远的拐杖

6.保密性原则

心理治疗往往涉及病人的隐私,为保证材料的真实,也为了维护心理治疗本身的声誉和权威性,必须在心理治疗工作中坚持保密原则。

例外情况

7.治疗的计划性

实施某种心理治疗之前应收集病人的各种资料,设计治疗程序,包括采用的手段、时间、作业、疗程、目标等,保存资料。8.方法的灵活性

治疗者随时根据病人的心身变化,变更治疗程序。

同时注意各种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经济地位等对治疗过程的影响。

9.亲友的回避性

心理治疗涉及个人隐私,一般情况下回避亲友和熟人

医不自治

咨询范围

1、焦虑

2、睡眠障碍

3、疼痛

4、躯体症状

5、强迫

6、神经性厌食与贪食

7、性心理障碍

8学习障碍

9、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

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

(一)综合性医院有关的病人:

1.急性疾病的病人,难受的不仅仅是躯体。

2.慢性疾病的病人,不仅仅是角色和社会功能的改变。

3.心身疾病的病人,心病还需心药医;A型行为-冠心病。(二)精神科及相关病人

(三)各类行为问题

烟酒依赖、口吃、遗尿、肥胖、进食障碍、人格障碍

(四)社会适应不良---适应困难

自杀原因

1.精神障碍

2.躯体障碍

3.普通人群(具备某些心理特点):从阴暗面问题,敌意强;社交差;适应差;不理性;人格不成熟

4.宗教信徒自杀(如天堂之门)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高中心理老师精简总结)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 1、其实心理课更重要的是积极心理的建立。 2、把学生定位为需要发展的孩子,而不是有问题的孩子,重在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构建起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不能等学生有了问题才去做,必须要防患于未然,本着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目的,提前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4、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心理健康普查检测制度、心理档案管理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分类干预方案、转介制度等为一体的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确保心理危机检测与干预支持系统配置到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多重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是对知识的学习,加重学习的负担。 6、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7、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8、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高中年级主要包括: (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三)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9、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0、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11、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 1.1、 心理学是研究 _________ 的科学(研究心理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 1.2、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 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个方面。 1.3、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对 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 性格、气质、能力 心理 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1.4、 1.5、 1.6、 1.7、 1.8 、 1.91.10、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首先, _________ 。其次, ___________ 。最后, ________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_________ 是脑的机能,并不等于说脑能自发的产生心理。 _________ 心理活动的源泉。 心理的环境基础 ________ :气候、噪音、污染和灾害等。 :造成从众心理。 (- )是行为主义观点的创始人之一。 ________ ( ______ )提出的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唯一在临床上应用的。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单选】 (一) (二) (三) (四) (五)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11 > 【了解】观察法 【了解】调查法 【了解】测验法 【掌握】实验法

原则 (一) (二) (三) (四)

【能够区分】应激状态: ___________ 。 ________ 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单选】注意具有如下三项功能:① 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 【简答】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 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 ________ 。 2. _________ 。 3. 。 4. 。 (二) 主观状态包括: 1. ________ 。 2. _________ 。 【简答】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 _______ 。 (二) _______ 。 (三) ________ 。 (四) _________ 。 随意注意可以发展为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 (一) _______ 。 (二) _______ 。 (三) 【区分】 __________ 。 (四) 。 【论述题】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 (一) _______ 。 (二) _______ 。 a ) ______ 。 b ) ______ 。 c ) ______ 。 (三) _______ 。 【区分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 _________ ;知觉是 ____________ 。 【选择】感觉的种类: ___________ 。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成 关系。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 。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 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_________ (吃完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变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联觉。(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件红色的羽绒服给人 的感觉,要比一件白色或蓝色的羽绒服温暖) 【判断】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 。 时间知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动知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0、 3.11、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2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 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 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 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 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 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 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 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 “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 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 《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03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指引下,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以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工作目标。针对我校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校“学生人人心理要健康”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具体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的主要途径。目前我校有三名专职心理教师,分别在初一、初二各班每周上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一年级主要以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科学学习方法为主,初二年级主要以青春期教育、人际沟通、认识自我为主。在上课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为心理健康辅导课的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研活动 每周三进行一次教研活动,由肖俊梅主持,分三个过程。首先探讨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交流一周心得,计划下次课的内容;而后分析一个案例,在对案例的分析中提高专业技能;最后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夯实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 隔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在全体班主任的配合下,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每次班会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加强学习培训 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时间还不长,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尚未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大众所了解,没有充分意识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校先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再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形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举办心理讲座 我校每学期都要聘请心理学专家来我校为老师、家长、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本年度我校邀请晋中学院心理系的老师开展了多次心理讲座,赢得了师生的认可,积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进行。例如,在初三学生毕业之际,我们为初三学生举行了多次考前放松的讲座,使学生在考试之前拥有好心情,轻松上考场。 6、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等

一.名词解释? ?1.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意识到它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 4.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与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变态的。(?临床上常将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轻重或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 5.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患者交替出现抑郁和狂躁症状,每一种症状都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几个狂躁或抑郁时期,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一些患者在一天之内既有抑郁的经历又有狂躁的经历。? 6.病理性赘述:思路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讲话罗嗦,?无意义的繁枝细节掩盖主要内容,思维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或离题不远,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 7.躁狂掩饰:个体经历一些不幸的事件时,便会出现抑郁的情绪以及与低自尊相关的认知,或者对这些事件做出防御性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他们通过躁狂掩饰表现出正常的自尊水平。8。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9.?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二、选填? 1.性偏好障碍: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和性受虐狂、混合型性偏好障碍等? 2.几种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总是怀疑别人的可信度,怀疑他人,将善意的行为误解为隐含的关系或威胁,不愿或害怕向人倾诉? 边缘型人格障碍:担心被抛弃,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混乱,反复自残,空虚感?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重视规则和细节,事必恭亲,完美主义,吝啬,喜欢储藏东西? 3.精神障碍的成因:遗传模型,生物模型,心理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包括(对精神障碍具有易感性还是适应力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生物因素:基因的构成、病毒的感染、损伤? 心理因素:童年的创伤、对环境事件的不良认知反应?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社会支持缺失? 4.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有:经济地位、-精神分裂症基因型母亲、NEE家庭(高度消极情绪表达)? 神经病学基础:多巴胺过量,病毒感染,妊娠分娩并发症,母亲的压力?5.认知技术包括:自我指导训练和认知挑战? 6.人本主义治疗:其中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的最为杰出。7.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许多关键结构位于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8.行为主义治疗的基础是经典条件反

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汇总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片、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此章还介绍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 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各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的各时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 老年期。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依据。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思维障碍等。 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 心理健康与心里不健康:概念的区分;心理咨询师服务对象的区分。 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量的要素、量表、分类。 测验的常模:常模团体;常模类型;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 测验的信度:概念;评估方法;信度与测验与测验分数的解释;影响信度的因素。 测验的效度:评估方法;功能。 心理测验的使用。 心理咨询是对于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朱智贤)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 1.1、 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研究心理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2、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 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 和 三个方面。 1.3、 1.4、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首先, 。其次, 。最后, 。 1.5、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是脑的机能,并不等于说脑能自发的产生心理。 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1.6、 心理的环境基础 ? :气候、噪音、污染和灾害等。 ? :造成从众心理。 1.7、 ( )是行为主义观点的创始人之一。 1.8、 ( )提出的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唯一在临床上应用的。 1.9、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 1.10、 【单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11、 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了解】观察法: 。 (二) 【了解】调查法: 。 (三) 【了解】测验法: 。 (四) 【掌握】实验法: 。 心理现象 ——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 ——性格、气质、能力

2.1、【能够区分】应激状态:。 2.2、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3、【单选】注意具有如下三项功能:①。②。③。 2.4、【简答】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 2.。 3.。 4.。 (二)主观状态包括: 1.。 2.。 2.5、【简答】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 (二)。 (三)。 (四)。 2.6、随意注意可以发展为随意后注意。 2.7、注意的特征 (一)。 (二)。 (三)【区分】。 (四)。 2.8、【论述题】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 (一)。 (二)。 a)。 b)。 c)。 (三)。 3.1、【区分感觉与知觉】感觉是;知觉是。 3.2、【选择】感觉的种类:。 3.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成关系。 3.4、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3.5、“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 3.6、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两 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吃 完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变甜了) 3.7、叫做联觉。(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件红色的羽绒服给人的 感觉,要比一件白色或蓝色的羽绒服温暖) 3.8、【判断】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9、空间知觉:。 3.10、时间知觉:。 3.11、运动知觉:。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 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 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4、双眼视差:人两只眼睛相距约65mm当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看这一个物体实现便有差别,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7、自主运动:比如在暗示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这种运动就叫做自主运动 8、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云顿,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9、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 10、错觉: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我们通称的错觉 11、为什么说知觉是对人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①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②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③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6.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7.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8.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9.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0.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8444822.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8444822.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3.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 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 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 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 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 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 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 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 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 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 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 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 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 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 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11.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12.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13.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14.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 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15.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 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 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 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 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 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 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 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 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 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 (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8444822.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 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 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8444822.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 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 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 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 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 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 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 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 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 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 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 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 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 3. 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 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 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 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 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 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 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 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 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