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及福州概况)

温泉古都、有福之州

各位尊敬的领导:您们好!

欢迎各位贵宾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温泉古都、有福之州——福州正展开热情的双臂欢迎着您的到来!我是各位贵宾今天福州考察行程的导游员×××。

福州,八闽首府,中国东南海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州市区规划面积1043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建成区面积182.36平方公里,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5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人口676万,市区常住人口273万(截至2008年)。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邻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南连莆田市,陆域总面积12152.5平方公里。福州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闽江穿城而过,形成“枕山、襟江、面海”的独特形胜。

福州地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无霜期达326天,年均气温在16~20℃,年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相对湿度约77%。

福州位于闽江入海口,四周群山环抱,山海资源兼备,素有“福海宝地”之誉。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福州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海岸线长度为920千米,居全省第二位,海岛海岸线长度为390千米,居全省第一位,约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福州海域宽阔,多港湾、岛屿,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辖属岛屿有545个,面积520.03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海岛总数35.25%。其中海坛岛面积274.3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江阴岛面积76.07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五大岛。岛屿由于长期受到海浪的拍击和侵蚀,形成奇异多姿的海蚀地貌,风景优美。

福州沿海多天然良港,港口条件优越,拥有罗源湾等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罗源湾、福清湾等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等“南北两翼”区域等正掀起开发建设的热潮,建设“海上福州”潜力无限。

福州森林覆盖率达58.4%左右,是中国三大林业基地之一。粮食以水稻为主,一年三熟。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甘蔗、茶叶、蚕桑、花卉等;其中,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生产已形成规模与特色。

福州叶腊石、石英砂、花岗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较为丰富。福州叶腊石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著名的寿山石即高品质叶腊石。福州出产的闽江河砂色泽金黄、砂粒洁净、含泥量低,是世界知名的高等级建筑用砂。

※历史之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距今4000~5500年的昙石山文化遗址便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这孕育了福州乃至福建最早的先民——古闽人。

古闽人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和文化,在周初即已纳入王朝版图,向周朝朝贡。战国中叶以后,闽人与南迁的越族人相融合,逐渐演变为闽越人。秦汉之际,越王勾践十三世孙无诸于闽地自立闽越王。秦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秦始皇三十六(公元前221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闽中郡,废去闽越王无诸的王位,封其为君长,将闽越族纳入秦朝统治。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首次农民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无诸也率闽越兵北上,跟随诸侯反秦。秦亡之后,项羽掌政令,不封无诸为王。同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又率兵协助刘邦打垮项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闽越立国之后,在短暂的92年(前202年—前110年)统治时期,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势日强。闽越文化同中原文化交融,经济、文化显著发展,这是福建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页。这是史书所载福州历史上福州最早的城垣,距今已有2200多年。这也是福州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都。

从此,“福地宝城”——福州的历史画卷上便书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五次建都与六次拓城史。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晋安郡于越王山之南,称之为“子城”,此时因扩城取土,挖成了西湖与东湖。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至唐天复年间(公元901年—904年),闽王王审知、翁承赞于旧城之外修筑四十里“罗城”,设大门及便门十六,水门五。罗城便是当时闽国之首府,故福州便又有了“闽都”的雅号,福州二度为都。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王审知再次扩城,于罗城南北建夹城,使福州城形如满月,史上称“南北夹城”。“南北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故福州亦称“三山”。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刺史钱昱双筑东南外城,谓之为东南夹城,世人称之为“外城”。但宋外城几经废祀,终宋之世,福州城不能尽复旧观。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1067年),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自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以来,福州是“阴翳蔽日,暑不张盖”,“榕城”的美誉不胫而走。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3月,元军占领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恭宗兄长益王赵昰浮海南逃,来到福州;5月,被拥立为帝,史称宋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号召恢复宋室江山,改年号为景炎。福州第三次成为都城。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附马都尉王恭在五代梁夹城和宋代外城的基础上用石头筑起南门城墙,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史称“府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5月,清兵攻入南京,唐王朱聿键

被迫入闽。同年6月,他于福州即位,建元隆武,并改福州为“天兴府”,号福京。这是继南宋之后,福州又一次成为行都而闻名于世。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秋,因不满蒋介石投降卖国政策和围剿红军的决策,从上海抗日前线被蒋介石撤下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何公敢、林植夫等于10月20日在福州发动事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简称“闽变”。这次举事,福州再一次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端,成为年轻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所在地。

六次拓城,五度为都,构成了福州历史上不寻常的闪光点,这背后的故事,已积淀成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魂魄,随时光流转,注入榕荫下生活着的人们的血脉之中。

※人文之城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人杰地灵、贤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公元714年—741年),福州就设立丽正书院等庙学。唐在贞元、元和间学者益盛。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当时福州的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五代时福州设立了招贤院和四门学。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为发达,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与庐山白麓、衡山岳麓、南京应天等三大书院齐名,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永乐元年至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403年—1562年),福州南台岛的林浦村三代人参加科举考试共有八人中了进士,并位居尚书,这里也成为著名的“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的故里。清末这里更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发源地和“近代海军摇篮”。尤其到了近代,福州才俊名流辈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华侨领袖黄乃裳,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近代海军宿将萨镇冰,译坛泰斗林纾,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文坛祖母谢冰心,中国科普事业先驱高士其,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陈景润等不胜枚举。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为榕籍人士,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65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闽越有才,左海为盛。福州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这方水土地灵人杰,俊采星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做出开创性成就而成为“中国第一人”。他们正是福州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拼搏创造,为桑梓争光添辉的集中体现。

※开放之城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成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综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改革、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优惠政策,拥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一批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与产业基地。

福州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台胞祖籍地。榕台之间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语缘通、商缘深,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对台合作交流前沿平台。福州平潭东澳至台湾新竹仅68海里,连江黄岐距台湾马祖不足8公里。目前福州籍的台湾乡亲有80多万人,台湾每个县、市均设有福州同乡会。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相继被国家确定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胞落地办证口岸,拥有台商投资区等国家级对台产业合作基地,享有中央赋予的“与台湾金马澎地区开展直接经贸往来”等灵活政策。2008年,福州又被国家确定为两岸客运包机直航城市、海上货运直航城市和两岸水陆路邮件唯一总包封发局。福州已成为祖国大陆对台优惠政策覆盖面最广、两岸合作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推动海峡两岸合作交流中,福州写下了两岸关系史上的诸多“第一”。目前福州籍的台湾乡亲有80多万人,台湾每个县、市均设有福州同乡会。福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全市共有华人华侨及港澳同胞27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林绍良、郭鹤年、林文镜、黄双安等著名海外侨领。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籍的海外乡亲爱国爱乡,为家乡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5月6日,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海西建设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地处海西“桥头堡”的福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福州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9年7月底召开的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正式作出了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决定,提出积极探索开展两岸区域合作,建立两岸更加紧密合作交流的区域平台,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平潭开放开发的决定后,为祖国“站岗放哨”几十年的平潭大地一片欢腾,40万海岛儿女群情激昂、无比振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迅速形成了抢抓机遇、凝聚合力、矢志攻坚、积极作为的创业氛围。与此同时,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境内外媒体和相关机构对平潭空前关注,对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充满期待,平潭从曾经的海防前线实现历史性的转

身,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引人瞩目的一方热土。

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定位为探索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将积极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低碳经济岛。以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海岛城市。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近期将重点推进六大区域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区、国际旅游发展区、两岸商贸合作区、现代物流港口区、科技文化创意园区、滨海城市发展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个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崛起于祖国的东南沿海。

※宜居之城

解放前,福州城市建设十分落后,“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同时,市民大多居住在简陋、低矮的棚屋木房,怕风怕水尤怕火,因此被称为“纸褙的福州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城市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巨变,昔日的纸褙小城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福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1.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7%。近几年,福州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1999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国家园林城市(2003年)、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4年)等称号,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福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国前列,闽江两岸生态建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9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福州在省会、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七名。

今后,福州将加快实施“一城两翼双轴线”城镇群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城区沿江向海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区的发展空间,做大城市规模,构筑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市由“三山一水”向“七山二水”大福州转变,即在原来屏山、乌山、于山、闽江的基础上,向北将扩至莲花山,南跨乌龙江至五虎山,东至鼓山,西至旗山,形成“七山二水”格局,进一步显现“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江在城中,城在江边”的独特自然环境特色。推进城市组团式跨越发展,即在原中心城和马尾、长安、琅岐三组团的基础上,增加甘蔗荆溪、大学城、峡南、长乐吴航、长乐滨海等组团(马尾与长安并为一个组团),力争到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达到350万人左右。

“青山拥抱城郭,碧水萦绕市井。”这是对绿色宜居、生态优美的海西中心城市的生动描绘。

※旅游之城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以三坊七巷文化、中国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为代表的闽都文化。目前,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林则徐墓、华林寺、乌塔、鼓山摩崖石刻、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17处名胜古迹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东南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蜚声海内外。

福州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河汊纵横,湖塘相连,独具江南水城的神韵。现有各类园林37座,市区内河42条,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画卷。近年来,福州新建了闽江公园、金山公园、船政文化主题公园、西湖公园大梦松声景区、环西湖左海步行道、乌山北坡公园、鼓楼前公园,改造提升茶亭公园、屏山公园、左海公园、温泉公园等数十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公园;建成西湖及周边、闽江两岸灯光夜景工程,改造了晋安河公园等一批公园景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宜居、休闲的良好环境。

福州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资源得天独厚。福州温泉分布广、埋藏浅、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有着“浴在福州”的美誉。“五凤朝阳生丽水,九龙经脉出金汤”,正是对福州温泉的生动写照。人们把从地壳裂隙深处涌出地面的热水用于洗浴和医疗,并喻为“金汤”、“金泉”。福州温泉开发利用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福州温泉志》记载:晋太康二年(公元282年),晋安太守严高建子城时,在东门外凿人工运河(含晋安河),时民工发现涌出地面的汤水,用石头筑成池,供作沐浴。近年来,福州市着力提升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品牌及规模效应,力争成为“中国温泉之都”。

福州传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国工艺美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福州市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誉为“福州工艺三宝”;脱胎漆器与寿山石雕、软木画又并称“榕城工艺三绝”。此外,木雕、根雕、牙雕、玉雕、骨雕、漆画、漆雕、漆筷、美术陶瓷、金银首饰、刺绣、绢画、绢花、绸花、角梳、纸伞、金银箔、彩灯、篦梳、泥塑玩具、草竹编织等都堪称中华工艺瑰宝,它凝聚着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蕴涵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

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菜谱多达2000余种,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

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芋泥”、“鼎边糊”、“鱼丸”、“肉燕”等深受海外内游客的喜爱。

福州是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老,所以历史悠久,文脉深远,底蕴厚重;年轻,因此生机勃勃,锐意进取,宏图远大。这里的山水海疆蕴含着天地的灵气,这里的花草树木蕴含着生命的福气,这里热情好客的人民将让您尽享口“福”,饱览眼“福”,遍闻耳“福”,让您置身“福”中,让福气永远围绕着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