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三节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遇到红灯立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应。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过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说,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此时反射活动并不停止,效应器的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效果。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能准确与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

按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应。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应。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其复杂和频繁变化的现实情境。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

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行为叫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具有概括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1.经典性条件反射

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例如,在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中,人们学会了把两个刺激联系起来,从而期待某种事件的出现。如当闪电后会有霹雳雷声,于是,当闪电一出现就开始对雷声感到紧张。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Ivan Pavlov,1849-1936)用经典性条串反射实验来探讨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他用狗做实验进行食物性条件反射的研究,见图2-16

图2-16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狗吃食物(肉)时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食物(肉)是狗分泌唾液的无条件刺激,当不给食物(肉)而只给铃声时,狗并不分泌唾液,因为铃声对狗来说是中性刺激物,与唾液分泌无关。但如果每次在给狗吃食物(肉)以前出现铃声,多次以后,铃声一响,尽管食物(肉)尚未出现,狗也会出现唾液分泌。这样,原本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只是由于多次与食物(肉)结合,才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成为进食的信号,此时,铃声成为分泌唾液的条件刺激,即中性刺激成为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从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图2-17是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第一,在条件反射形成前,作为无条件刺激(US)的食物,引起了无条件反应(UR),即流唾液。但作为条件刺激(CS)的铃声,并不能引起条件反射,只引起定向反射(OR)。第二,在条件反射形成中,使铃声与食物同时出现,使铃声(CS)与流唾液(UR)相联系。第三,已联系了的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因此,不再需要食物( US),仅有铃声即会引起唾液分泌,有机体形成了条件反射。

图2-17条件反射形成模式图

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动物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在大脑皮层上,有两个分别由无条件刺激(食物)和中性刺激(铃声)形成的兴奋灶,当两个刺激多次结合后,它们之间形成功能上的暂时接通,此时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当中性刺激单独作用时,所引起的兴奋沿着暂时神经联系并激起无条件反射皮层区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射,如图2-18所示。

条件反射的形成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稳定地从事某种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

图2-18 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

条件反射链索系统,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建立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的一连串反应就自动依次出现,如做早操就是动力定型的范例。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减轻负担。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技能和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建立后一般比较稳固,既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得到改造与发展。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技能训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动力定型,以促进智慧技能的获得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动力定型后一般很难消退,因此,一旦形成不良的动力定型,就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予以矫正才能消除。

2.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的,见图2-19。

斯金纳认为,个体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反应,即刺激一反

应的应答性反应,这种学习与图2-1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经典条件反射相似;另一类是操作条件作用,这类学习不是由刺激情境引起的,而是由个体的自发行为所致。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个体的行为结果。

斯金纳以其著名的“斯金纳箱”为基础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斯金纳箱”的主要构造包括按压杠杆和食物盘,当白鼠或鸽子由于饥饿乱走动时,偶然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的强化,以后会越来越多地去按或啄这个杠杆。经过多次“自发地”按或啄杠杆的操作与食物的结合,学会了用杠杆得到食物的操作性条件反应,见图2-20。在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食物)或躲避惩罚(如电击等)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又把它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图2-20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建立的方式上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相同之处,即都是暂时神经联结形成。所不同的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第一个事件不是环境刺激,而是个体自己的行为结果。在个体行为之后所跟随的也不是一个条件刺激,而是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等。这种无条件刺激对个体行为具有加强作用,称为强化物,它是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为此,个体可以把行为及其结果联系起来,并会反复表现被奖励(强化)的行为,而不会表现出受到惩罚的行为。

强化是在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即任何能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一个积极的强化物可以是某种物质,也可以是表扬或关注。环境中的某种能增加行为反应出现频率,或引起愉悦的刺激为正强化,如甘甜的食物对饥饿者是正强化物。像关注、称赞、表扬、金钱等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积极强化物。环境中的某种能减弱行为反应出现频率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为负强化,如按静音键使令人讨厌的警报器复归安静。负强化一般是个体不喜欢的、厌恶和力图回避的刺激,像伤害性刺激、强光和电击等。

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应的是惩罚。强化可以增行为反应的频次,而惩罚则会减少行为反应的频次。惩罚是个体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而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现象。惩罚有两种类型:在行为之后施加厌恶刺激,在行为之后取消正强化。惩罚可以抑制某些不想要的行为,但却无法引导个体朝向某种想要的行为。惩罚仅告诉个体不要做什么,而强化告诉个体要做什么。因此,惩罚与强化的结合,通常比单一的惩罚更有效。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规律是相同的,即都要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条件反射,共同点是需要强化。强化是个体学习的基础,但两种条件反射仍存在差别。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个体是通过自己主动的操作活动而得到强化。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个体则是被动地接受条件刺激而得到强化。应该指出,这种主动操作和被动接受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只具有相对意义。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差异,见表2-2。

表2-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比较

三、两种信号系统

(一)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例如,让人闭上眼睛,在他嘴里放入一颗酸梅子,就会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人类所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抽象事物或刺激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为第二信号系统。人类不仅能够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作出反应,而且也能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发生反应。例如,有吃过酸梅子经验的人,听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依靠它只能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反应。人类除了具备第一信号系统之外,还具备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类特有的,能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便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两种信号系统相互联系、协同活动,其中第二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并结合言语讲解,使学生在实物刺激和语言刺激方面建立条件反射活动的联合,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个体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都受到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和规律的制约。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从而构成了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虽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作用相反,但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例如,听课时,视觉和听觉的感觉中枢兴奋占优势,躯体运动中枢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从而保证了有机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某些条件反射减弱或消退,即高级神经活动产生抑制的过程。抑制过程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1.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为尤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越限抑制。

外抑制是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例如突然出现闪电雷鸣,使正在进行的活动暂停,这是由于额外刺激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而这个新的兴奋中心迅速增强了它对大脑皮层周围的某些区域的抑制。

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延续时间过久的刺激作用大脑皮层使神经细胞产生的抑制,又称为保护性抑制。超限抑制使大脑皮层细胞免受因兴奋过度而引起损伤,是有机体自身的防御反应。人在熬夜、过度疲劳后倒头便睡,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2.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为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主要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必要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式。消退抑制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受到抑制,从而造成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例如,学习后若不进行练习强亿,在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抑制消退,最后消失。

分化抑制是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近似刺激物不予强化,经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性反应,而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分化抑

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在学习中,对“己”、“已”、“巳”的细微区别就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具有两个基本规律。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在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后,并非停滞原处,而是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这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当扩散到一定限度,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中枢神经过程的强度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适中时,易于集中。一般在中等强度刺激下,兴奋容易集中并产生分化抑制,从而导致对刺激物准确的感觉定位。

2.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其中一种中枢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中枢神经过程,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在时空上具有不同特点,中枢神经过程同时在大脑皮层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诱导是同时性诱导,中枢神经过程相继在大脑皮层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诱导是继时诱导。相互诱导在效果上又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例如,当专注阅读书本时,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孩子临睡前的“闹觉”则是正诱导现象。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规律,使大脑皮层的机能得以协同活动,从而保证了个体对外部环境和现象的正确反映。

第四节学习

学习是以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变化是在主客体相互作过程中,在主体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获得作为活动的主观经验来实现的。

一、学习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中,通过练习或经验产生行为或潜在行为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分为生理性适应和心理住适应。生理性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心理性适应则必须通过学习来不断地构建新的心理机制,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二)学习的特征

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习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

学习是个体获得新的行为经验的过程。经过学习,个体将出现某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同时,学习的结果也可以通过其行为变化来表现。例如,幼儿在刚识字时,见字形而不知字音与字义,经过学习后,既能够知道字形,也能够正确发音,并了解字义,此时即发生了学习行为。若在学习初期,幼儿虽注意到字形,也能了解字音和字义,但不能说出对该字所知,即不能在行为上表现,这种情形还不能称为学习。但这种已产生学习而未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现象,称为行为潜能。

2.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外显的行为即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行为潜能。例如,幼儿在听老师讲10个故事后的测验表明,幼儿能回忆其中的6个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对另外4个故事没有产生学习,只是它们处于潜能行为。个体的行为潜能可以通过重新学习,确认有些故事是听过的,即使不能,幼儿在重新学习这些故事时也会取

得比从未听过该故事的幼儿更好的学习成绩,这说明行为潜能对个体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个体行为的变化可能是基于经验引起

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与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周围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例如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也不包括因为动机、疲劳、心境或药物等引起的暂时性的行为变化。虽然以上这些因素都能够改变行为,但都不能称为学习。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是哪些行为以及行为的哪些方面能够通过个体的经验而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和怎样发展的。

因经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学;二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偶然情境而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例如,在路上亲眼目睹了行人乱穿马路造成交通事故,产生心理震撼。这种由于在车祸现场获得的经验而使自己某些行为发生改变就是学习。由此可见,经验是构成个体学习的重要原因,先有引起个体经验的情境,个体在该情境中自主活动后,其行为发生改变,即产生了学习。

4,学习引起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

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例如,学会骑自行车后,由于某些原因已有多年不骑了。但当你又有机会骑车时,你很容易恢复骑车行为,这是先前的“经验”已经保持下来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的变化是持久的。有些行为虽然发生了某些改变,但只有短暂改变,时间一过又恢复原状,如因疲劳而改变行为后产生的工作效率变化,正常的意识会因麻醉药而发生暂时改变,以烈酒短暂改变自己的清醒状态等。凡是暂时改变的行为都不能视为学习。

二、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与尝试一错误学习相对的学习模式,认为学习是重新组织知觉情境并领悟其内在关系的过程。经典的研究是格式塔学派著名代表人物苛勒( Wolfgang Koller, 1887-1967) (图2-21)对猩猩解决问题行为的实验。

苛勒认为,个体并非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进行学习的,学习是一个“完形”重组的顿悟过程,即顿悟学习。

苛勒设计了著名的“猩猩取香蕉”实验,其中包括“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在苛勒的“箱子实验”里,将香蕉垂吊在笼子顶板上,笼里放些箱子。猩猩在看到顶上悬挂着的香蕉时够不着,开始试图跳起来抓取香蕉,但没成功。在多次跳跃失败后,它不跳了,而是在笼中走来走去,仿佛是在观察。突然,猩猩走到箱子前停下来,可能悟出将箱子叠起来以便取得香蕉。结果猩猩能将两个或更多箱子摞起来而取得笼顶上的香蕉,见图2-22。

在“棒子实验”中,将香蕉置于笼子外边长于猩猩手臂的地方,猩猩试图伸长手臂来取香蕉,但失败了。在多次够不着后,猩猩悟出能够用棒子或将棒子连接起来取香蕉。见图

2-23。因此,苛勒认为,顿悟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图2-22苛勒的“‘顿悟箱子”实验

图2-23苛勒的“顿悟棒子”实验

三、认知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Edward C.Toknan,1886-1959)认为,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

是个体整体性行为趋向或避开某种目的和达到最终目的的认知活动过程,见图2-24。他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个体的需求系统、认知信念价值系统、行为空间三种“中介变量”,强调“中介变量”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为了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变化,托尔曼设计了认知地图的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实验假设白鼠找食物的过程并非是杂乱尝试的结果,而是对迷津通道整体上的认知,形成“符号一格式塔”模式。

托尔曼在白鼠走的迷津中设置了三条不同通道可以到达食物箱。通道1最近,通道3最远。托尔曼发现在通道1经过训练后,白鼠可以学会走迷津,并喜欢走通道1,不喜欢走通道2和通道3。然后,将通道2上的通道1堵住(A处),这时发现白鼠会迅速地从通道1返回,改走通道2。再将通道2堵住(B处),白鼠会从通道2返回,迅速选择通道3。白鼠像是对环境非常熟悉的个体那样,当路径发生变化时,能够采用较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当发现某条路途不通时就会选择另一条通道到达想去的地方,见图2-25。实验结果表明,白鼠好像已经学习了迷津位置的信息,在脑中形成了“认知地图”。

托尔曼认为,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他将实验鼠分为有食物、没有食物、过段时间有食物三组,训练实验鼠走复杂的迷津。结果发现,白鼠存在着潜伏学习,在某种动机的激发下,这种学习过程会表现出来。这说明,没有强化或惩罚时也会出现学习。实验表明,学习并不是盲目地行动,它不仅是行为反应与结果的联结,也是认知学习活动的过程。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如实验中的目标箱里的食物),若有学习目标,学习的行为结果才会表现出来。

四、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某种行为的过程。

对傍样行为进行观察从而学习到类似行为是社会性间接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Bandura)认为,人的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亲身经历的学习,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行为后果,或个人亲身经历的成功或失败中获得新行为的学习,这类学习作用有限;另一类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的行为,个体自己在后来或做出或抑制类似的行为,见图2-26。人们往往通过观察与模仿特定行为的过程,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例如观念、风格、习惯等,都可以通过模仿而代代相传。同时,语言、礼仪、爱好,甚至购买行为等,都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模仿而形成。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习得的,其中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观察到的榜样行为得到了强化的结果。榜样是正面的、令人尊敬的和受人喜欢的。其次,观察者和榜样之间的特点具有相似性。观察者因注意了榜样而得到了奖赏。最后,榜样的行为可以看到,并从竞争的人物背景中显现出来。榜样的行为是在观察者所能模仿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五节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通过特殊的生物化学物质实现对有机体的调节和控制。如果说神经系统是身体内活动的第一信息交流系统,那么内分泌系统就是身体内活动的第二信息交流系统。一、内分泌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除了神经系统能够对有机体起支配与调节作用以外,内分泌系统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辅助神经系统工作,即通过特殊的生物化学物质(荷尔蒙)来影响包括大脑在内的其他组织。荷尔蒙作用大脑时,会影响个体对性、食物和攻击等行为。

内分泌腺(图2-27)包括脑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分皮质和髓质)以及性腺,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调节系统。内分泌腺通过荷尔蒙来影响身体各种器官的生长和活动,但是,内分泌系统对身体的调节作用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不同。内

分泌系统对身体的调节作用范围广泛、缓慢,但效果持久。神经系统对身体的调节,其作用范围比较局限,定位清晰而精确。内分泌腺对有机体的正常活动具有特定调节作用,虽然不像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那样迅速,但与整个有机体的正常活动存在着重要的依存关系。如果身体内某种内分泌腺的活动失调,就会发生机能不足或功能亢进。

人体有两类腺体,分别为有导管腺体的外分泌腺和无导管腺体的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是指分泌物通过导管流入或排出体外,如唾液腺、汗腺、胃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由腺体细胞直接渗入到血液或淋巴中,进而传到整个身体从而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表2-3是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体及其主要功能。

表2-3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主要功能

内分泌有两种活动方式:一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腺体活动。例如,由交感中枢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就是这样。当个体处于某种应急状况下,如恐惧、暴怒或难忍的疼痛时,神经冲动就通过交感神经纤维到达髓质,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使机体进行“总动员”,促使血糖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并为骨骼肌和心肌提供更多能量。二是神经系统使脑垂体分泌激素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例如,当甲状腺分泌激素过多时,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容易激动、多言多动等兴奋性增强的现象;但如果甲状腺分泌不足或功能低下时,就会出现感觉迟钝、行动缓慢、言语阻滞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如果发育还没成熟的儿童甲状腺分泌不足,则会使其身体变得矮小,阻碍脑的健康发育,甚至会出现智力低下的情况。

摘自:梁宁建《基础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 理机制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2)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心理的生理机制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心理现象的反射机制 一、反射的概念 1.反射的含义 反射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一切心理现象按照它的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刺激是能够引起机体(包括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内部、外界环境变化因素。反应是由刺激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2.反射的种类 反射分为两种: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带有一定的刻板性质。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它可以随外界环境和内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3.反射的意义 通过条件反射,过去活动的影响保存下来,以一定方式对当前的反射发生调节作用。这在心理现象中就表现为个体过去经验的影响。 二、神经元 1.神经元的构造、分类和功能 每一个神经元包括一个神经细胞、一个较长的和许多较短的突起,前一种突起称为轴突,后一种称为树突,轴突连同它外周的薄膜和髓鞘(有的轴突没有髓鞘),构成神经纤维。每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独立的结构。神经元按功能不同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2.神经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有两种基本特性:兴奋和传导。当神经元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时,受刺激的部位就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会沿着神经元散布开来,并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突触传达到与它相联的神经细胞,或者传达到其它细胞,使最后传达到的器官活动或状态发生变化。 3.突触的构造和功能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连接的部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同另一神经细胞或者它的轴突、树突相接触的部分称为突触。它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性质。突触可分为三个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化学性突触的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内含化学递质,电突触的突触前膜内没有突触小泡。突触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和生物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最主要的突触形式有三种:(1) 轴突-树突型;(2) 轴突-胞体型;(3) 轴突-轴突型。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两种,一是突触的辐射,二是突触的聚合。 三、反射弧的构成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官。反射弧的形成要借助突触,使各个神经元发生联系。 1.传入神经系统 每个感受器和与它相连的传入神经,加上传入神经到达的大脑皮层区域,合起来称为分析器,大脑皮层是一个“分析器的总体”。分析器内由感受器一直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神经通路传递感受器所接受的特异信息,所以叫做特异传入通路。各分析器通向大脑皮层的特殊传入通路总称为特异传入系统。特异传入通路传递特定信息。 从感受器开始的传入神经经过脑干网状结构,再通向大脑皮层的,是非特异传入通路。非特异传入通路使大脑皮层处在一种适当的兴奋状态。 2.传出神经系统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 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2)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统

1) 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 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个,在神 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倍,胶质 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 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 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 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 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 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 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 程有关。 2) 3)4)5) 第二节心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和脑功能学说 1.脑的四次革命:1)左脑革命2)计算机(电脑)革命3)右脑革命,右脑开发4)全脑革命,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waldeyer)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一般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在轴突主干上有时分出许多侧枝。 哺乳动物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个以上。胞体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差别。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成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功能可以分成内导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这些中间神经元的连接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这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二)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为数10倍于神经元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首先它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就像葡萄架引导着葡萄的生长一样。在发育的后期,它们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起着支持作用。 胶质细胞的另一作用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这种绝缘层叫髓鞘,由某些特异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

胶质细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之间过多的神经递质。比如由胶质细胞构成的脑血管屏障就可以有效防止有毒物质侵入脑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神经冲动的含义 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对钾离子有较大的通透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很差,致使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内负于外),这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带正电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使得膜内正电高于膜外,这时测得的电位叫动作电位。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某一局部就会出现电位变化,细胞膜表面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而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是,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膜外仍为正电,膜内仍为负电。这样,在细胞表面,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便出现电位差,于是产生了由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向兴奋部位的负电荷的电流。同样,膜内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间也出现电位差,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构成一个电流的回路,称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并产生动作电流。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

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概述

(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事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传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于脊柱中,脑位于颅腔内。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脑是高级中枢,分为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等部分。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重要关系,具有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功能,被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的一部分是姿势、随意走动、定向反射中枢,另一部分是视觉、听觉反射中枢。间脑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下丘脑对情绪有重要的作用。小脑的主要作用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大脑由表面的灰质和深部的白质组成,灰质部分又叫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射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环节组成。神经活动主要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他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和抑制的正诱导是指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

程,负诱导是指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兴奋和抑制的诱导可能是同时性的,也可能是相继的。大脑两半球是人类智慧活动的器官,是全部系统活动的最高部位。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心理神经生理基础

第三节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遇到红灯立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应。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过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说,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此时反射活动并不停止,效应器的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效果。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能准确与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 按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应。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应。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其复杂和频繁变化的现实情境。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人类心理的实质,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神经兴奋产生的原理及传导特点,理解并掌握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弧、反射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及其新发展。 第一节人类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迄今为止,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基本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心理的产生。人的心理现象(精神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否则,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表明,心理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人脑和神经系统,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器官,另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包括周围事物、社会生活、物质环境等,这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和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古人发现,心脏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于是认为心脏是主管心理活动的。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汉字中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文字其部首结构大多都带有“心”字旁,成语中有“胸有成竹”、“胸无点墨”、“胸中甲兵”等,都以为心脏主管精神活动、心理活动或智慧就藏在胸腔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理学、解剖学知识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脑主管神经系统的活动,认识到和心理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是脑,脑是一切智慧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心理产生的器官。 从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来看,随着动物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发展,脑在全身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低级的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水螅,其神经系统缺乏中枢组织,只有网状神经散布在全身。当动物发展到软体动物和昆虫,开始出现了节状神经,有了相对的神经中枢,虽然此时还没有脑,但其适应环境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已大大提高。从鱼类开始,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些脊椎动物有了管状神经中枢,开始有了真正的脑。凡管状神经中枢都可分为脑和脊髓两大部分,脑又不断发展。随着动物进化阶段的提高,脑占身体的比重愈来愈大。成年人的脑约重1400克,占体重的1/50左右。猩猩脑重400克,只占其体重的1/225。狗脑重只有其体重的1/383。虽然大象脑重达5000克,但也只占其体重的1/500。可见,脑的比重越大,动物发展的水平越高。这也正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物质基础。脑的重量在动物发展的历程中,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脑的结构。 二、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客观现实既包括日月山川、田野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人际之间的复杂多变的关系等等,它们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深或浅,或长期或短暂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人脑只是反映者,它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就是具有反映作用,是产生人心理的器官。如果只有反映者,没有被反映者,人类的心理现象仍然无从产生。也就是说,单单具有了人脑这方面的物质基础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才可能产生人类的心理现象。例如,婴儿出生以后,就基本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条件,但是如果他从很小就脱离开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在野兽窝里长大,他就只能具有人的形体,而不可能具有人的心理。到目前为止,从野兽窝里救出的孩子有记载的就有30多个,其中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城西南山里,发现狼孩的记载比较详细。当地人在山里发现一小群狼,其中有三只大狼,两只小狼,还有两个外貌像人的“怪物”,当地人称他们为“森林之神”。美籍传教士辛格组织人捕获了这两个“人形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女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辛格把她们抚养在孤儿院里,想尽力帮助她们恢复人性,从而了解她们如何生活的具体历程。但是,辛格没有成功,小女孩不久就死了,大女孩取名叫卡玛拉,虽然也活到十七八岁,但是始终没有能恢复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和智慧,十七八岁才仅仅具有相当于四岁儿童的智力。因为在她生命的历程中,从出生到七、八岁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隔绝了。可见,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人类的脑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但有了人类的脑而脱离人类的生活实践,同样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 关于心理活动的研究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水平。一种是行为水平,即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心理活动对客观条件与主体活动的依存关系;另一种是生理学水平,即研究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正如列宁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5.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6.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3.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4.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5.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6.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7.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2.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P171)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对经典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的发展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兴起,人脑研究的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设想是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Rene Descartes ,1596 — 1650) 。笛卡尔提出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脑研究的重要概念:人体是一种动物性机器,完全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发现科学规律的途径加以理解。他认为,人的动作是对环境刺激的机械反射活动。他还认为物理能量能兴奋感官,当受到刺激时,感官把兴奋以“动物精灵” (animal sprats) 的形式传向脑。然后,脑再把动物精灵传送到适当肌肉群,产生运动性反射活动。 笛卡尔的反射论在1906 之前并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科学支持。直到1906 年,谢林顿爵士(charles Sherrington) 发现,在脊髓水平上实现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了反射活动,谢灵顿也提出了神经系统存在兴奋和抑制(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processes) 过程的概念。兴奋过程表现为神经活动的增加,抑制过程则表现为降低神经活动。直到20 世纪初之前,科学家们对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神经元一无所知。卡扎尔(Santiago Ra-n]on v Cajal) 发现相邻神经元之间存在物理间隙,并在理论上设想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之间存在着信息流。50 年之后,在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科学家证明了他的概念。1948 年,赫布(Donald Hebb) 设想,脑不仅仅是一块组织,而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结构系列,或称之为执行特殊功能的一些“细胞集合” (cell assemblies) 。现在将追溯到白笛卡尔以来的这些传统研究家们,称为神经科学家。现在,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涌现一些重要发现。 脑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在一系列不同层次上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从肉眼可见的解剖结构,到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个别神经细胞的特性。研究者们所使用的技术与他们所要分析的水平相适应。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技术通常被用于研究特定脑区的功能及其产生的行为。 1 .对脑的干预性研究科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直接对大脑的结构进行干预。1861 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Paul Broca) 首先发现,生前丧失言语能力的患者,其病变位于左额叶后部。这一发现引导布洛卡进一步研究其他具有语言障碍的病人脑的功能定位,在每一病例中,布洛卡都发现相应的脑区受到了损害,因而这一区被称为布洛卡区(Brocas area)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用电刺激法研究颞叶时发现,微弱的电刺激能使病人回忆起童年时的一些事情,这说明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现代研究者们仍试图发掘行为变化模式与脑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类脑损伤研究中的问题,在于研究者无法控制脑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程度。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与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科学家需要一些方法,使他们能精确确定丧失功能的脑区和组织。研究者们发展一些技术用于损伤脑局部区的组织。例如,手术切除特殊脑区,切断这些区的神经联系,或者通过应用短暂高热或冷以及电等手段损毁这些脑区。可以想象到,这类损毁的实验只能在非人类动物中进行。现在,研究者们已经重复比较和归纳了动物脑损毁研究结果与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 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 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世界对立。2、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动物是以具体形象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3、意识离不开语言,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并不需要语言。4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6、意识的功能:1意觉知功能2意识的能动性功能(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前进性)3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 能。 第四章注意3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外部注意: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也称知觉注意。内部注意:指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3、注意的意义和功能: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 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4、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后种定向反射。 5、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6、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心理学基础脑神经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脑神经名词解释 1. 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将接受到的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轴突将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细胞。 2.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它模拟了人类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来进行计算和学习。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处理复杂的模式识别和预测任务。 3. 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外层的一层神经组织,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和感知处理。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又分为若干个叶片(叶回),不同叶片负责不同的功能区域,如运动、视觉、听觉、语言等。 4.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 大脑半球是大脑的两个对称部分,通过脑桥连接。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和感知,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思维等功能;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和感知,主要负责空间认知、情绪等功能。 5. 脑干(Brainstem) 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是连接大脑与其他身体部分的重要通道。它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三个部分。脑干负责调节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并承担着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角色。 6. 神经冲动(Action Potential) 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内外电位之间突然产生的短暂电信号。当神经元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时,细胞内外电荷发生快速变化,导致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从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在神经网络中传递信息。 7. 突触(Synapse)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它由突触前细胞、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细胞三部分组成。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细胞时,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将信号传递给突触后细胞。突触在神经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 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 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 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心理神经生理基础

第三节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操纵和调剂机体的生理进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维持紧密的联系和彼此平稳。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大体活动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映。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碰到红灯当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份: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同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映。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彼此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进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进程。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讲,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现在反射活动并非断止,效应器的反映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剂阻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发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那个进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比如,在学习进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成效。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如此有机体的活动才

能准确与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途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普遍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剂和操纵有机体精准、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和谐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 依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进展进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确实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引发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映称为无条件反映,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映。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映。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要紧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讲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要紧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剂。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为复杂和频繁转变的现实情境。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阻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进程中为适应环境转变而成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临时的。引发条件反射的刺激叫

2022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2022心理学考研进入到冲刺阶段,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整理的心理学导论重点复习笔记吧。请参考: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解析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 心理是人脑的技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一词,并创立神经元学说 基本作用:接收和传递信息,以及整合信息 构成:由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生物钟典型神经元五部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和突触小体 分类:根据其机能特性(功能)分为三大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内导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外导神经元) 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信息并传至胞体 胞体:中央有细胞核是能量中心 髓鞘:包裹在神经纤维外围,由胶质细胞组成 轴突:又叫神经纤维,把冲动由胞体传至远处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

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前:轴突、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的储存场所) 突触间隙:大小影响了化学传导速度 突触后:胞体、树突 神经递质:产生兴奋/抑制作用,兴奋和抑制是神经系统两个基本状态冲动传导到轴突末端,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激发后膜上的受体,打开/关闭某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神经冲动:神经元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进行交往,实际为电位变化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分为两种: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电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导(同一神经元)——较快,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导即突出间传导(不同神经元)——较慢,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媒介 电传导过程:内负外正-接受刺激-通透性变化+离子进入膜内-产生电位差 极化状态-去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复极化状态 周围神经系统: 概念: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 构成:躯体神经系统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心理的脑机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盖奇再也不是原来的盖奇了”一个修铁路的领班,他的任务是炸掉妨碍建设的障碍,一次任务中从他的左边脑的前额叶穿出,智力、语言都没太大影响,原来是一个很负责的对人也很好的人,出了事故以后变得非常暴躁,不能容忍他人,他的计划能力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就是人格的变化。(品行叫气质) Why?大脑的前额叶受到损伤,所以此处和人的人格有关系 重点问题: ·神经冲动的传导? ·大脑结构和功能 ·脑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脑功能发挥作用的几种理论。 第一节脑的进化 问题: ---脑是如何进化来的呢? ---人脑和动物的脑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脑是自然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人脑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最低等动物的是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 单个细胞组成,由单个细胞执行的各种功能 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细胞之间没有突触神经,没有中枢,神经的兴奋向任何方向传导,例如水螅和水母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头部有神经节) 能够对周围的震动和光线做出反映,初步具有了感觉能力,例如蚯蚓 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头部神经节(脑的雏形)、脑部神经节和腹部神经节行为比环节动物复杂,能够分辨声音、颜色等,但一些节肢动物不能利用感官的协同活动反应外界事物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后来发展出了五个独立的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 两栖类动物的前脑发展成为了两个半球 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 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