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16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石灰吟》。

2. 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3. 学会“锤、凿、焚”3个生字。

4、进行热爱祖国、坚强自立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如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搜集有关竹的诗句和项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诗歌就像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在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展示第二屏)板书《石灰吟》,并齐读诗题。

(二)释题: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1.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石灰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2.作者为什么赞扬石灰?我们一起读《石灰吟》。

(三)(展示课件第三屏)指读,了解作者生评。

二、读通诗句(展示课件第四屏)

(一)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读顺句子。

(二)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提示“焚”是前鼻音,“锤”是翘舌音。

(三)齐读《石灰吟》。

三、感悟诗意

(一)学生细读诗,借助注释,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二)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三)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把还不明白的画出来。

(四)释疑。

1.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2.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确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3.(展示第五屏)了解石灰的知识。

4.读了有关石灰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5.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6.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还在写谁呢?(自己。)这种写法就是咏物明志。

7.《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

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四、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五、书写和默写,指导书写“锤、凿、焚”,抄写并默写《石灰吟》。

六、布置作业搜集陈毅的《青松》、王安石的《梅花》,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背诵《石灰吟》。

(二)了解《竹石》相关资料(展示第六屏)

1.观察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

2.(展示课件第七屏)交流作者的资料。

二、初读古诗(展示课件第八屏)

(一)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二)指读正音,注意诗的节奏。

(三)自由熟读古诗。

欣赏《竹石图》,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借助注释和图画,自学古诗,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2.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者,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怎样评价竹子?

2.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吗?

3.(展示课件第九屏)读郑板桥的故事。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五)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阅读郑燮另一首写竹子的诗:

竹清

郑燮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四、布置作业

1.片段训练: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请你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背诵《石灰吟》《竹石》,回顾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板书《夏日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寻疑(展示课件第十屏)

(一)学生自由朗读,要读通顺流利。

(二)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三)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归纳并出示:

1.李清照是个怎样的人?

2.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诗人为什么会怀念项羽?这和她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六)学生汇报交流,(展示课件第十一、十二屏)教师相机展示诗人和写作背景。

三、细读品味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二)品读第3、4句,思考: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1.从哪两句诗看出诗人怀念项羽?学生回答并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理解“思”字。

3.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他?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这个人物?

4.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材料。(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5.默读第3、4句,想象诗中的情景。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指导朗读: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怎么不叫人深深地怀念呢?孩子们,让我们把诗人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慷慨就义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是怎样称赞项羽的?

1.生齐读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人杰”“鬼雄”的?

3.谈谈你这两句诗的理解。

4.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么不为之动容呢?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

5.李清照此时此刻仅仅是赞美项羽吗?她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

6.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感情!(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一)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二)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三)练习背诵《夏日绝句》。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作业

1.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搜集有关古代爱国诗篇,读一读。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上《16古诗三首竹石》[罗丽霞]【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2学情分析 《竹石》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理解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诗文,并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深入了解诗人郑燮,对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在含义有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竹石 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值得我 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 1、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画,说说画上有什么?(竹子、石头)

2、这几幅画叫竹石图,像这样的竹石图,清朝时期的郑燮最为擅长,说到郑燮, 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提到郑板桥,很多同学只是略知 一二,那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说说看,你对郑燮有哪些新的了 解。 3、学生介绍郑燮。 4、同学们,我们刚才说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非常了不起,因为你们不仅学会 了查阅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学会了从那些资料中提取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老师 相信,这些信息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出很大的帮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诗作,走进诗人郑燮。 5、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竹石》是写“竹子”还是写“石头”?(竹石:扎 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再齐读课题并带上作者。看这个燮子还挺复杂的,你如何 记住它呢。结构记字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再读“郑燮”。 6、看到郑燮笔下刚劲有力的竹石图,想到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你有什么想说 的吗?(1.竹子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竹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7、说得真好,如果老师请大家为自己这节课的学习定一个学习目标,你最想在 这堂课上解决什么问题? 8、同学们,作者想表现竹子的什么呢,作者又想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 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文,共同感受作者笔下的竹石。 活动2【活动】竹石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2、二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指名读,齐读。 3、三读古诗,读出韵味。

16.古诗三首

16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石灰吟》。 2. 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3. 学会“锤、凿、焚”3个生字。 4、进行热爱祖国、坚强自立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如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搜集有关竹的诗句和项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诗歌就像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在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展示第二屏)板书《石灰吟》,并齐读诗题。 (二)释题: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1.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石灰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2.作者为什么赞扬石灰?我们一起读《石灰吟》。 (三)(展示课件第三屏)指读,了解作者生评。 二、读通诗句(展示课件第四屏) (一)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读顺句子。 (二)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提示“焚”是前鼻音,“锤”是翘舌音。 (三)齐读《石灰吟》。 三、感悟诗意 (一)学生细读诗,借助注释,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二)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三)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把还不明白的画出来。 (四)释疑。 1.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2.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确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3.(展示第五屏)了解石灰的知识。 4.读了有关石灰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5.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6.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还在写谁呢?(自己。)这种写法就是咏物明志。 7.《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6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1.学习本课的生字,能够背诵古诗。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石灰吟 赏析: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石灰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赏析:这两句表面上是说石灰,实际上是比喻一个人要正直、纯洁,要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为人民谋一些利益,就必须无所畏惧,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 竹石 赏析:诗人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赏析:前一句说竹子在成长中受到千万次折磨、打击,仍呈现一种顽强拼搏的状态。后一句补充说明对竹子千磨万击的狂风、暴雨、雷电、冰雪等事物中,风只是代表而已。“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写竹子坚韧,就是写人的骨气。诗人用“坚劲”“任尔”等词语,充分表现了竹子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夏日绝句 赏析:一、二句言理,借古代英雄议论人生的哲理。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不论生死,都应该坦坦荡荡,铁骨铮铮。 赏析: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来鞭挞南宋当权者的无耻,借古讽今。 1.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焚”字,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 3.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作者的相关资料;生字、新词卡片;重点句的幻灯片。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 本文要学的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板书课文题目。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古诗,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画出生字、新词,以自学、汇报为主。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捶打。 等闲:平常。 清白:指人高尚的情操。 破岩:破裂的岩石,指石缝。 坚劲:坚韧劲拔。 三学习古诗《石灰吟》 1.逐句理解,出示诗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将烈火的烧炼看得平平常常,一点儿也不在乎。 这句诗写出了石灰的烧制过程,突出表现了石灰可贵的品质。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浑”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又怎样理解?

第17课《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高发灿主备学校:盐塘小学 参备教师: 教材分析 《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和优美,黄河边的浪淘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什么油烫了。这首诗四季经纬锦艺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村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忧郁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造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这首诗全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二是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为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画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

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静心境。从田园山水与平民交往中领略无穷的乐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第一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40分) 1. (3分)读句子,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________(chèng chèn),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②鹿不敢犹豫,撒________(sāsǎ)开长腿就跑。 ③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________(jīn jìn)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④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头树枝中挣________(zhēng zhèng)脱出来。 2. (4分)一字组多词。 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1分)形近字组词 情________ 请________ 植________ 值________ 4. (6分)组词填空 静: ①我们考试的时候都要保持________的头脑,认真地答题。 ②________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③看了《开国大典》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 精: ④小君制作的飞机模型很________。 ⑤从这只小木船看出明明的手艺是很________的。 ⑥这台仪器很________。

⑦________的工艺品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⑧人们称赞牙雕工人的________技艺。 翻: ⑨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________。 ⑩他把这本德国名著________成了中文。 ?夜深了,可我躺在床上________,怎么也睡不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有了________的变化。 5. (11分)按课文,选一选 找________ A键盘 点________ B资料 敲________ C鼠标 6. (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他觉得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改为反问句) ②这个燕国寿陵的人学走路的事让人觉得可笑。(改为感叹句) ③他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缩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4分) 7. (10分)读下面的话,按要求作答。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1)“堂堂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2)渔夫是用什么方法制服魔鬼的? 8. (14分)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16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石灰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3 抓字眼明诗意 4 想意境悟诗情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读好 1.自由读诗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了解“托物言志”,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诗人敬佩、歌颂石灰的什么品格呢? 3、于谦触景生情,于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托物言志。 4、从诗中看,于谦的志向是什么?找出诗句回答 3、让我们记住于谦十二岁时写下的豪言壮语。 六、感悟诗人品格 过渡:于谦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 课件自读资料一:这留下的清白中是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诗,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金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17课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资料书屋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xun)、弟弟苏辙(zhe)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望天门山 唐朝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词解释:①中断:从中间断开。2、楚江:长江。3、至此:到这里。 4、回:回旋。⑤出:出现。 古诗大意: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从中间断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精彩赏析:这首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描绘的是天门山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前两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开”字,写出了长江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一个“回”字,把水的澎湃和变化无穷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后两句写诗人乘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青山有情意,远客有兴致。一个“出”字,不但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而且也寓含了诗 人的喜悦之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Song sushi[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方好:正好。③:云雾迷茫的样子。④亦:也。⑤奇:奇妙。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⑦淡妆浓抹: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妆饰。 古诗大意;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 景致也很奇妙。如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 美丽多娇。 精彩赏析: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诗人运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把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dai)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这首诗描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时练习

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 ..无风镜未磨 ..秋月两.相和.,潭面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 1.李白“诗仙” 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课件。提问:西湖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精选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

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语文S版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梳理诗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①绝句: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D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79分) 1. (3分)按拼音写汉字 gu? xióng xiàng yǔrén ji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选择划横线的字的读音。 妖娆(ráo náo)________ 隧﹙suì shuì﹚道________ 机械﹙jiè xiè)________ 青藏(zàng zhàng﹚________ 狰狞﹙níng líng﹚________ 巍峨﹙wèi wēi﹚________ 3.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日绝句江东 4.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蕴含 ②韵味 5. (1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至今思项羽,________ 。 6. (4分)形近字组词 项________ 江________

领________ 扛________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人杰: ②鬼雄: 8. (5分)选择词语,展开想象写几句话。(不少于3个) ①花朵笑声阳光告诉歌唱检查 ②掰扛扔摘捧抱 ③碧绿的圆圆的美丽的炎热的大片的 9. (1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我会填 生当作人杰,________ 。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们都举手赞同。 ②他会迟到的。 11.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工人们开凿出了一条越江隧道。 ②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2. (3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江东________ ________殊途 ________舞剑 13.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②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7.《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