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说明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说明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说明

运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应用》

一、导学案设计: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应用》学案

年 级 高二 科 目 数学 课 型 新课 主备人 霍菁琰

【学习目标】1、掌握导数的几何意义;了解曲线在某点处切线的定义;

2、会利用导数求过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复习巩固】

(1)已知点()11,A x y ,()22,B x y ,则斜率AB k = ;

(2)经过点()

00,A x y ,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为 ;

(3)导数)(0/x f 的本质是什么?请写数学表达式。 导数)(0/x f 的本质是函数)(x f 在 处的 即:

(4)曲线21y x =+在0x x =处的导数 。

【合作探究】

(1)探究过程:函数)(x f 平均变化率x

x f x x f ?-?+)()(00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请在

(2) 探究结果:

导数)(0/x f 的几何意义是

【自学辅导】

(1)自学教材P77面,理解任意曲线的切线定义。

(2)比较任意曲线的切线和圆的切线的定义的异同;

【典例解析】

例1、求抛物线12+=x y 在点(1,2)处的切线的斜率并写出切线方程。

【拓展引申】

引申1:求抛物线12+=x y 在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方程。

引申2:已知曲线12+=x y 在点P 处切线的斜率为6,求点P 坐标是多少?

引申3:在曲线2x y =+1上过哪一点的切线,垂直于直线650x y ++=?

【课堂检测】

1、设'()f x =0,则曲线()y f x =在点()()

00,x f x 处的切线 ( ) (A)不存在 (B )与x 轴平行或重合 (C )与x 轴垂直 (D )与x 轴斜交

2、如果曲线()y f x =在点()()00,x f x 的切线方程为230x y +-=,那么'0()f x = ;

3、曲线1y x =在点A 处的切线方程为114

y x =-+,则A 点的坐标为 ; 4、求曲线3y x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交流总结】:

【课后作业】考一本P59

【能力提高】求抛物线2x y =+1过点P 5,72?? ???

的切线方程。 二、学案设计的思路与作用:

1、学案导学的目的: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建构一种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就是用学习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它以“学习方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2、学案设计的思路:学案分为课前准备、新课探究与拓展、课堂检测与课后巩固三大块。

(1)课前准备:包括【学习目标】和【复习巩固】。课前提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复习本课时将用到的学过的知识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扫清障碍。

(2)新课探究与拓展:包括【合作探究】、【自学辅导】、【典例解析】和【拓展引申】,是整节课的核心部分。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动脑、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对规律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和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打下好的基础。通过学生对书本上曲线切线定义的自学,引导学生与圆的切线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借助《几何画板》展示与曲线相切有两个交点的直线,学生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不能用圆的切线求法来求任意曲线的切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结合导数几何意义的探究,学生很容易发现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导数就是该点处切线的斜率,从而得出本节课的中心容。典例解析展示基本题型和规解题格式。拓展引申将典例由特殊到一般,灵活改变条件和结论,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 课堂检测与课后巩固:包括【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课堂检测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时容掌握的情况,通过学生更正和交流总结,加深学生对错误知识和方法的认识。教师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及时矫正,补充练习,使课后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和梯度,提高课堂效果。

三、对学案导学的几点感受:

1、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学会自学。

中学阶段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让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学案,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空间,使他们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把自学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鼓励他们用自学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应看什么,怎样看;想些什么,怎样想;做些什么,怎样做。让学生学会阅读,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和一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体验到“读”是学会学习的第一需要,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把读教材的收获说出来。二是“导”。通过设置简单的相关知识的问题来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从而解决简单的知识,为自主独立学习打下基础。三是“放”。放手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提出来,教师从思考的方向和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大家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2、引发思维的矛盾,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案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问题,引发思维的冲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异想天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学生新的发现。

3、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创新学习。

学生有兴趣学习时,才会学得最好。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案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预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新发现,并进行适时启迪,帮助学生冲破旧的思路的束缚,使知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铁路第一中学霍菁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